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1
2云南省祥云县人民医院内一科 672100)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抢救中的地位。方法:分析55例使用盐酸戊乙奎醚的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结论:催吐洗胃、对症支持等治疗基础上早期及时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必要时使用利多卡因控制心律失常,可提高乌头碱中毒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乌头碱中毒; 心律失常; 盐酸戊乙奎醚
The clinical studyof 55 patients with acute aconites alkali poisoning being used by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Zhang Yang Shen Lijuan Wang Changqian
【Abstract】Object:To elucidate the role of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in the rescue measures during the acute aconites alkali poisoning. Methods: An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55 patients withacute aconites alkali poisoning being used by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was done . Result:The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with being cured for 100%. Conclusion :The key point ofrescue measures ofacute aconites alkali poisoning is using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as soon as possible , accompany with lidocaine when necessary to control arrythmia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ing 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emetic, gastrolavage,and heteropathy.
【Key word】 aconites alkali poisoning;arrythmia; 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150-01
本人2011年援滇祥云县,当地服用乌头中毒中毒较多。县医院采用盐酸戊乙奎醚治疗乌头碱中毒55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4月 乌头碱中毒患者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2~84岁,平均49.7岁。均误服中毒,服生草乌11例、附片30例、附子14例。就诊时间:2-8小时,平均4.7小时。住院病程1-17天,平均2.8天。
1.2 临床表现:除心血管系统外主要表现恶心、呕吐、麻木、头晕、多汗、意识障碍等神经、消化系统症状。
1.3 心血管系统:轻度48例,多为胸闷心悸、一过性晕厥,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房早、室早, 短阵房速、房颤、I度或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窦缓等。重度中毒7例,其中出现中毒性休克4例,反复出现室速、室颤甚至昏迷者2例。
2 治疗
2.1一般措施:催吐、洗胃、导泻、利尿。
2.2抗心律失常治疗:轻度患者均予盐酸戊乙奎醚1mg,肌肉注射1次,一般作用可持续8到12h。对重度中毒患者除盐酸戊乙奎醚加量外,如出现室速,血压基本稳定者应用利多卡因静脉点滴。室颤2例,经电除颤后1例转为窦性,另1例复律后仍出现多形性室速,给予100mg利多卡因静脉注射后予持续静脉点滴,另外予激素等防治脑水肿。4例休克者予多巴胺、激素等,大量补液、补充钾盐,对症支持治疗。
3治疗结果
轻度中毒49例患者入院后48h, 异位心律明显减少,心律基本稳定,观察48h后康复出院,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仅1mg。6例重度中毒患者中经积极抗休克、除颤等治疗2~17天后均痊愈出院,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不超过4mg。
4讨论
乌头有驱风除湿、散寒止痛等功效。民间常用此药,但稍有不当服用后极易中毒。乌头碱对心脏毒性作用主要是强烈兴奋迷走神经,使节前纤维释放大量的乙酰胆碱,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延长其绝对和相对不应期,心肌内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产生各种心律失常。另外,也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形成折返,从而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1]。
治疗上,抗胆碱能药物及早应用尤其重要。以往临床多用阿托品标准化[1],但阿托品本身的不良反应大。患者耐受性个体差异也较大,其半衰期短,需反复静脉推注,临床治疗剂量与阿托品中毒剂量接近,易于发生阿托品中毒,甚至死亡。而盐酸戊乙奎醚系新型选择性抗胆碱药,能阻断乙酰胆碱对脑内毒蕈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受体(N受体)的激动作用,但由于该药对M2受体无明显作用,故对心率无明显影响。可以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及传导性,终止异位节律的发生。在实际使用不论轻症还是重症患者,实际使用后,可从心电监护观察到心律明显较前规整,异位节律明显减少。中小剂量已能很好抑制异位节律的发生,且副作用少。对于顽固性室颤患者能迅速纠正心律失常,缩短病程。本组2例顽固性室颤患者电除颤后通过盐酸戊乙奎醚及利多卡因治疗能很好地维持窦性节律,减少异位节律的发生。乌头碱中毒与有机磷中毒机理类似,但目前国内尚未有关于盐酸戊乙奎醚在乌头碱中毒治疗的报道。我科首次应用效果同样满意。且不必担心以往阿托品化后的中毒反应。
参考文献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2
关键词 微创置管 药物灌注 尿激酶 腹水粘连分隔 预防控制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7.247
资料与方法
2005年~2008年1月收治渗出、包裹粘连型结腹患者39例,年龄17~70岁,平均38岁,男15例,女24例,病程15~35天,平均33天。入院后经腹部B超、腹部CT、PPD,腹水结核抗体,腹水PCR(聚合酶链反应)以及腹水结核菌培养确诊后予以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辅以控制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置管前查出凝血时间、B超定位及确定积液量后,给予腹腔穿刺。
分组情况:随机分尿激酶灌注组26例及非尿激酶灌注组13例,在保证接受同样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分别选用不同方法进行抽放腹水,平均7天后互换治疗方法。
抽放腹水方法:B超定位及确定积液量后,A组腹穿试穿成功后置入硅导管留置,尽量放出腹水,最多1次量不应超过2000ml,防止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发生。然后经留置导管注入用生理盐水20~40ml溶解尿激酶10万~20万U,嘱患者适当休息后转动以利药物在腹腔内充分接触纤维分隔,间隔24小时后放液,如放液不畅或与估计量、B超复查量不符,可重复使用尿激酶10万~20万U,最多可经2~4次治疗。观察2~3天,如无腹水放出可拔管,局部换药,腹腔留置管最多可留置10~15天,但不应超过15天,患者接受治疗后腹水完全消失定期查B超、CT等。
B组采用腹穿针抽液,次日行B超复查观察腹水吸收情况及腹腔内有无漂浮物和分隔形成情况。如仍有腹水可逐日腹穿抽放腹水,或间隔1天后再行腹穿,同时注意B超不同定位点及腹壁瘘道形成及感染发生。
腹腔置管、腔内灌注药物护理:①置管前讲清治疗目的和方法,以取得合作,穿刺时取半坐卧位,药物灌注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勤翻身,以保证药液与腹腔内脏及腹膜充分接触。②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导管折叠、扭曲、滑脱,留置后应妥善固定,同时指导患者防止牵拉和压迫导管,腹腔内纤维块及导管吸附于肠壁或腹腔上时可导致导管阻塞,经尿激酶灌注或适当少许拔除导管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得以解决。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特别是导管连接处的消毒,切口处皮肤每2~3天换药1次,敷料浸湿,及时更换。引流或灌注药物后无菌纱布包裹肝素帽,妥善固定于腹壁上,再次引流或灌注时戴无菌手套,取下肝素帽,注意患者体温变化,如有原因不明发热或局部红肿应及时拔管,留取导管前端行细菌培养,A组腹腔置管患者均无体温异常变化和局部红肿的发生。④观察腹痛、腹胀、腹围及全体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准确记录引流量,每日定时测量腹围并记录。⑤局部皮肤护理,注意保持置管周围皮肤干燥,患者导管留置期间勿淋浴,可行擦浴。⑥患者应食低盐,易消化和高质量蛋白质食品,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充白蛋白。
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⑴B超下腹水消退时间比较:①显著有效:7天以上探查腹水消退,且无分隔形成;②有效:7天以上探查腹水消退或减少,个别病例可见分隔形成及漂浮物;③无效:30天后仍有腹水存在。⑵X线钡餐检查结果比较:7天时间内小肠积气消失,活动性佳,无粘连形成为显著有效;7~30天时间小肠积消失,活动性尚可为有效;30天后肠管仍可见积气,小肠活动性差,有粘连存在为无效。(3)症状体征比较:7天时间内腹胀痛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大便正常,腹壁柔韧感不明显,腹水征消失,肠鸣音正常为显著有效,超过1~2周为有效。
统计学处理方法:用t检验。
结 果
疗效:①A组26例中经1~2次腹腔内注入尿激酶后次日放出腹水500~1500ml,平均600~800ml为9例,12例经3~5次重复腹腔灌注尿激酶后放净腹水,5例6~7次重复上述治疗腹水消失。7天时间内全部病例腹水消退同,体温恢复正常,饮食二便改善。②B组13例中6例经5~7天次腹穿刺后抽放净腹水,余7例仍有少量腹水存在,且肠管固定,有相互压迫牵扯表现。个别患者腹胀痛、发热症状未能缓解,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治疗效果不满意。经改用腹腔内置管注入尿激酶方法治疗后,腹水消退,体温恢复正常,腹胀痛、腹泻便秘症明显好转,取得较满意效果。
不良反应:无1例出现凝血机制异常。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3
【关键词】小儿急性喉炎;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地塞米松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53-01
小儿急性喉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导致喉部发生病变的疾病,5岁以下的儿童属该病的好发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喉痛、声哑、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严重可引起喉阻梗[1],进而发生缺氧现象,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对于小儿急性喉炎进行早期治疗及护理尤为关键。本文对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诊治的小儿急性喉炎患儿8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急性喉炎的诊断标准[2],并排除喉梗塞Ⅲ度以上者或有严重的先天性相关疾病者。其中男45例,女39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4.3±1.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病程20min~30h;喉阻梗Ⅰ度51例,喉阻梗Ⅱ度3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对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感染、止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顺畅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3岁每次剂量为2mg,1~3岁每次剂量为1mg,《1岁每次剂量为1.5mg,溶于3~4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3次/d。参照组患者在常规基础上将5mg地塞米松溶于3~4ml生理盐水中,雾化吸入,3次/d。两组均以3d为一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护理方法
(1)入院后护理: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注意保持病房的干净、舒适,定时开窗换气;监督患儿绝对的卧床休息及尽可能的少讲话;做好患儿的心理疏导工作,安慰并关心患儿;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讲,让家属了解急性喉炎和雾化吸入的相关知识,并配合与协助治疗及护理工作的进行。(2)治疗时护理:给予雾化吸入时,尽量让患儿通过深呼吸将药液深入呼吸道;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儿,可应用面罩辅助雾化吸入药液或待患儿入睡后给予治疗;严密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出现胸口闷、呼吸困难、呼吸道疼痛等状况,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措施。(3)治疗后护理:帮助患儿用清水对口腔进行清洁;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并定时擦洗面部;提醒患儿多喝水,减少痰液的黏稠度。
1.4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睡眠和饮食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睡眠和饮食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睡眠和饮食受到一定影响。无效:临床症状、体温未见改善,不能正常睡眠和饮食。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方差( X±s)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用P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情况具体见表1。实验组患儿痊愈34例,显效8例,其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参照组(77.27%),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急性喉炎的治疗以雾化吸入或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为主[4]。雾化吸入地塞米松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小儿急性喉炎方法,但起效慢,时间短,导致临床疗效较差。布地奈德对于一种新型的糖皮质激素,其耐受性好,抗炎、抗过敏效果好,且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可见,在临床治疗小儿急性喉炎中,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具有优先选择价值。但在治疗时,需要注意给予有效的护理,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对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及地塞米松并进行护理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5.45%)明显高于参照组(77.27%),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谈齐峰,余志能.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与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91.
[2]黄立敏.护理干预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喉炎31例[J].中国药业.2013,22(11):77-79.
[3]郑玉明.小儿急性喉炎72例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1,17(6):56-57.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4
[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COPD;急性发作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2(b)-008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treatment of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PD acute attack. Methods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PD acute attack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were random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treatment, and the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indicators, death rat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rate and occurr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①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aO2,PaCO2,PaO2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SaO2(88.8±8.2)%, PaCO2(55.3±5.0)mmHg, PaO2(75.5±4.5)mmH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COPD; Acute attack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R床上发病率较高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病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且病死率高,COPD急性发作更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严重威胁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无创正压通气技术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探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发作临床效果,该文随机收集2015年3月―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80例COPD急性发作患者进行详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该院收治的80例COPD急性发作患者进行详细研究,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COPD急性发作期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2];②患者均签订知情书。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患者;②昏迷、意识障碍患者;③心肺功能不全、纵隔气肿等患者。按奇偶数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52~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5.3)岁;观察组40例,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在5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9±5.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慢阻肺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化痰止咳治疗+吸氧治疗。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瑞思迈VPAP-III呼吸机,面罩置于患者口鼻部位,设置压力支持(8~12 cmH2O调整到12~20 cmH2O)+呼气末正压(2~6 cmH2O)模式。频率设置为12~16次/min,氧浓度40%~50%左右,治疗4 h/次,2次/d。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PaCO2、PaC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②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气管插管率;③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几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O2、PaCO2、PaC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SaO2、PaCO2、P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aO2(88.8±8.2)%、PaCO2(55.3±5.0)mmHg、PaO2(75.5±4.5)mmHg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病死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气管插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5%)、气管插管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面部受损、误吸、排痰障碍等并发症。观察组2例咽干,1例腹胀,对照组1例腹胀,均在饮水后好转。
3 讨论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加剧,近年来, COP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COPD发展表示肺部功能的进行性减退,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及时纠正酸碱平衡、有效的机械通气能缓解COPD急性期症状,进而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4-5]。
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方式,持续时间长、费用贵、对患者损伤大且并发症较多,临床治疗效果不甚理想[6-7]。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无创正压通气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被认定为COPD急性期发作的首选通气治疗方式。西方研究人员指出[8],使用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期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呼吸频率、PaCO2 指标,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无创正压通气能有效缓解患者气道不畅感,进而患者憋喘等临床症状。正压通气治疗能有效缓解呼吸机疲劳程度,改善通气与氧合情况,降低肺过度充气,进而显著缓解二氧化碳潴留症状,积极纠正机体酸碱紊乱。合理调整呼吸机,在适当压力支持下,能有效预防肺泡塌陷等问题,还能显著改善肺顺应性、增强功能残气量[9]。无创正压通气还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气失衡状况,降低回心血量,及时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心室跨壁压以及肺水肿情况,纠正疾病对患者的肺泡损伤,进而减轻肺部损伤。通过该文研究证实,治疗后观察组SaO2(88.8±8.2)%、PaCO2(55.3±5.0)mmHg、PaO2(75.5±4.5)mmHg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5%)、平均住院时间(11.3±1.2)d、气管插管率(10.0%)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面部受损、误吸、排痰障碍等并发症,提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发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与郑友文等人[10]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观察组患者在在平均住院时间、插管率(11.9%)和病死率(2.4%)方面较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急性发作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泽云,吴红梅.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I临床效果与护理[J].重庆医学,2012,41(5):2336-2337.
[2] 热西汗・依不拉音,夏迪亚・夏木西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 18(33):105-106.
[3] 何景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2014,16(8):126-127.
[4] O锎,罗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COPD急性发作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疗, 2013, 32(1):3.
[5] 梁文启,郑国栋,晏竹林,等.无创呼吸机在 COPD 急性发作早期治疗和延迟治疗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3):1021-1023.
[6] 姚剑坤.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8):1033-1034.
[7] 陈康.BiPAP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4(35):57-58.
[8] Cox LA Jr. A Causal Mode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Risk[J].Risk Anal,2011,31(1):38-62.
[9] 林汉国.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12,40(3):355-356.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5
[关键词]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植骨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37-02
Clinical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22 cases limb fractures with Bioceramic(β-TCP artificial bone)
Qian Chengxiong,Ye Yulin,WU Kunnan,PENG Xuewen,XU Jinseng
(Orthopaedics Department of Wanjiang Hospital in Dongguan,Dongguan 523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bioceramic(β-TCP artificial b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the extremities and the effect to hematopoiesis,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Methods:Bioceramic were used in 22 cases of fracture of the extremities from January 2005 to October 2008 in our hospital.X-ray and blood test for hematopoiesis,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s.Results:The operations were all successful.The fracture was ossified,affected limb function instauration with no complication and no effect to hematopoiesis, 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at follow-up evaluation which was 3-20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s.Conclusion:The method that bioceramic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 of the extremities is beneficial for the new bone formed and could accelerate fracture concrescenc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has no effect in serum calcium, hematopoiesis, liver function, renal func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Key words] Bioceramic;β-TCP artificial bone;Bone grafting
人工材料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是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以磷酸三钙为重要代表的生物陶瓷,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而成为人工骨常用材料,本科应用β-TCP人工骨作为植骨替代物,对患者四肢骨折进行手术植入治疗,效果满意。在本院检测的化验结果显示,血清钙、磷浓度对人体造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脏功能无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36岁,均为新鲜骨折,胫骨平台骨折9例,胫骨中下段骨折8例,肱骨中段骨折5例,患肢功能丧失。
1.2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
由武汉华威生物材料工程开发公司生产,国食药监械(准)字2004第3460109号。该产品由纯磷酸三钙高温黏合剂合成新型高科技骨缺损修复材料,呈白色多孔海绵状结构,有大量分布均匀的连通孔道,大孔间有微细小孔。
1.3 方法
新鲜骨折经切开复位,选择合适内固定后,胫骨平台骨折复位后骨缺损用块状生物陶瓷填塞;胫骨中下段和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用块状生物陶瓷填塞髓腔及皮质周围植骨。
1.4 检测指标
本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8个月,抽血检测血清中钙浓度,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
2 结果
跟踪随访3~12个月,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8个月行X线检查,伤口全部Ⅰ期愈合,无异常分泌物。局部有轻度肿胀,一般1周后肿胀消失,术后10~14 d拆线。X线示2~3个月生物陶瓷与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骨长入,生物陶瓷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折线消失。抽血检测血清中钙浓度,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基本在正常范围之内。
3 讨论
新鲜的自体骨移植,是国内、外公认应用时间最长、效果肯定,既经济又方便的治疗方法,是理想的修复材料,但由于来源有限,取骨时间长,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供骨区医源性损伤。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故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且数量有限。异体骨移植有免疫排斥反应可影响疗效,且可传播传染病[1]。β-TCP人工骨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原因骨缺损和骨修复,获得较好疗效;经多年应用,被证实其安全可靠、方便有效,是理想骨填充材料,可替代自体骨移植[2]。
3.1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的特点
3.1.1 生物陶瓷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由钙、磷离子组成,被加工成细颗粒状、块状和圆柱状等充填骨缺损区,可以保持一定刚度和强度,经研究表明[3-4]具有恒定孔隙率以促骨组织长入,生物陶瓷孔径50~300 pm,球形孔之间相互沟通,每个球形孔有1~10个内连接与相邻的孔沟通,形成特有的内连接结构,且内连接与孔径的比值为0.1~0.7,这种连接有利于组织长入,填充全部孔隙,并可获得完全血管化,最终形成正常骨组织。
3.1.2 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有较好生物活性[2],能诱导新骨形成,使新骨延材料的孔隙及颗粒间爬行生长并相互连接。其机制可能是:①骨组织细胞直接分化增值长入多孔陶瓷并发生化学键合,完成骨-材料之间生物结合过程;②钙、磷是正常骨的无机盐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它们可以吸收、储存引起局部成骨。
3.1.3 生物陶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陶瓷植入人体后与骨组织之间无纤维组织界面,且其多孔特点,也有助于材料降解,生物陶瓷的生物降解主要有溶液介导过程和细胞介导过程,当材料植入人体与组织液接触后,组织中常含有一些酸性代谢产物和酸性水解酶类,造成局部弱酸环境,这将促进生物陶瓷的溶解过程降解产生Ca2+离子,一部分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到各脏器组织中,另一部分储存在骨库中,并被利用、参与植入局部或远处新骨钙化,有利于骨组织细胞长入,降解化学环境有利于骨组织细胞生长。
3.2 生物陶瓷的生物安全性
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的动物实验显示,生物陶瓷经机体降解产生钙、磷,钙磷是人体正常无机盐,生物陶瓷进入机体不会影响血清钙浓度,不会使机体主要器官发生组织学改变或病理变化[5]。本组患者于手术前、术后1周、1个月、2个月、4个月、8个月抽血检测,有19例血清钙浓度正常,造血、肝肾功能、心脏功能指标均正常;有3例血清钙磷,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尿素氮、肌酐正常,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稍升高。术后1~2周复查均恢复正常。从上述结果显示: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不会引起血清钙浓度改变,也不会影响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变化。
3.3 应用生物陶瓷时的注意问题
①手术前准备骨刀,根据情况用骨刀切成任意大小,填充入骨缺损腔,并尽可能与正常骨接触,对大段骨缺损患者,可同时切取自体骨与生物陶瓷混合移植,有渗血,切勿冲洗,效果将更好,骨开口处最好用骨膜覆盖;②对骨折患者,要有坚强内固定,使用内固定遵循张力带原则,用最小限度金属材料,对骨折产生坚强内固定效能[6]。
本组患者应用生物陶瓷(β-TCP人工骨)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研究显示:生物陶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有骨传导作用及生物安全性。移植于有骨缺损及粉碎性四肢骨折患者无排斥反应,有利于新骨长入,促进骨折愈合,其降解过程不会引起血清钙浓度变化,不会引起人体造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脏功能变化。
[参考文献]
[1]骆兆配,陈环球,赖欢乐,等.β-TCP人工骨修复四肢骨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2):196-197.
[2]张聪,姚一民,冯怀志,等.多孔生物活性陶瓷治疗骨缺损:附40例临床应用报告[J].西南国防医药,2003,13(3):274-276.
[3]夏清松,王彦红.新型TCP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43例体会[J].实用骨科杂志,2001,7(2):146.
[4]史定伟,朱振安,戴克戎,等.多孔磷酸三钙修复骨缺损的临床观察[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3,24(4):241-242.
[5]张亮,靳安民,高梁斌,等.新型骨支架材料20%β-TCP/PDLLA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42-3343.
物理治疗临床研究范文6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撬压型钢板;生物力学
[中图分类号] R27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016-03
Biomechanical analysi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in treating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GUO Zhirong1, LU Erhai1, ZHANG Guofu1, LI Weimin1, ZHAO Weidong2
(1.Guangdong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Trauma Car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Xinhui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Jiangmen 529100, China; 2.Laboratory of Bio-Mechanics,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elf-developed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in treating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Methods: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models were simulated using fresh specimens of shoulder joint with proximal half part of humerus, clavicula and scapula. The models were fixed by self-developed "pry and press" plate. The fixation effect was compared with normal and fixed by AO claw plate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nd wire lock. Results: The fixation effect of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was better than other two fixation methods to treat the acrominoclavicular dislocation. However, it was worse than the effect of normal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Thus, the implant of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fitted for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which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strength of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and could fit the requirement of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human body. Accordingly, 38 cases of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were treated with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4% in follow-up studies of 8 to 24 months. Conclusion: The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has favorabl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to treat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Furthermore, it has good qualities of anatomy reestablishment, simply operation and fast fixation, which fit for the purpose of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Key words] Acromioclavicular dislocation; "Pry and press" type plate; Biomechanics
肩锁关节属微动关节,其外侧肩峰骨质薄,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给肩锁关节脱位后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主张对于重型(Allman分型Ⅲ型)肩锁关节脱位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多样,这些方法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固定欠牢固,需常规外固定4~6周,不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
2004年9月~2007年12月我科参照Wolter钢板原理[1-2],自行研制撬压型钢板,治疗急性重型肩锁关节脱位38例,所有脱位均获得解剖复位,治疗优良率满意,适应早期功能锻炼,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为此,笔者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3],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材料与制作
参考Fukuda K和Hogfors C[4-5]的研究设计肩锁关节脱位实验模型,取12具新鲜尸体肩关节带肱骨上半部、锁骨和肩胛骨,左右不限,年龄20~40岁,X线片证实无上肢及肩关节疾病,肱骨上半部剔除所有除肌腱、韧带外的软组织,锁骨近端用牙托粉包埋固定,肱骨远端钻孔穿入钢丝作牵引用,标本冷藏保存于-20℃冰柜中。实验前12 h取出自然解冻。
1.2 实验方法
在每个标本肱骨、肩胛骨、锁骨上各打2个标志物,如图1所示,锁骨近端包埋块用夹具固定在MTS试验机(美国MTS公司)上,肱骨下方经钢丝分别施加0载荷和50 N载荷,模拟无上肢自重或存在上肢自重的情况,然后用激光三维扫描仪测量2种载荷时标记物的三维位置和分离度。具体测试程序如下:首先对每个标本进行肩锁关节正常时分离度测量实验,接着切断肩锁韧带及喙锁韧带,做成肩锁关节脱位模型,依次用肩锁关节撬压型钢板、肩锁关节AO钩钢板、钢丝固定后,每次手术操作后标本均装载至MTS试验机上进行分离度测量实验。数据记录为正常组(A)、肩锁关节撬压型钢板组(B)、肩锁关节AO钩钢板组(C)及肩锁关节钢丝组(D)。手术由同一高年资医生操作,以消除手术技巧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图1 标本标记
1.3 疗效评价
参照Karlsson标准[6]。
1.4 统计学处理
对各组实验数据做正态性分析,并对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方法,检验水准为α=0.05,所有数据均以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四组尸体标本分离度测量结果见表1及图2。
表1 四组尸体标本分离度测量
四组比较,F=10 282.338,P
各组实验数据均为正态分布,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对四组的分离度测量数值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在每组之间做LSD检验,结果显示,分离度测量数值肩锁关节撬压型钢板组显著大于正常组,显著小于肩锁关节AO钩钢板组和肩锁关节钢丝组。
图2 四组标本有无上肢自重时的分离度
3 临床应用
3.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4年8月~2007年12月应用撬压型钢板(委托国内正规厂家生产,注册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461369号)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21~56岁,平均32岁。根据Allman分类法,其中,肩锁关节脱位Ⅱ型21例,Ⅲ型12例,合并锁骨外侧端骨折、肩锁关节挫伤5例(Ⅰ型),均为新鲜骨折移位。
3.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肩锁关节上方横向弧形切口,切口自锁骨外侧段经肩锁关节至肩峰外缘,显露肩锁关节后清除积血块,清除破裂关节软盘,若无破裂则尽量保留,复位肩锁关节脱位,在锁骨外侧段向外的延长线上距肩峰关节面0.5 cm处,用4 mm钻头钻孔,注意钻孔方向与设计的撬压型钢板外侧段曲杆角度相符,如图3所示,选用3~5孔撬压型钢板,将外侧段曲杆插入肩峰钻孔,向下撬压肩锁关节维持复位,于锁骨外侧段钻孔,拧入螺钉固定,注意固定时维持肩锁关节的正常间隙,然后修复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缝合伤口。典型病例如图4所示。
图3 撬压型钢板固定时肩峰处定位及钻孔
(A:钻孔定位点在锁骨外侧段向外的延长线上距肩峰关节面约0.5 cm处。
B:钻孔方向与设计的撬压型钢板外侧段曲杆角度相符,α≈30°)
图4 典型病例X线片
(A、B:肩锁关节脱位Ⅲ型术前及术后X线片。
C、D:锁骨外侧端粉碎骨折术前及术后X线片)
3.3 治疗结果
术后用三角巾悬吊保护,第2天开始在三角巾保护下行肩关节各方向的活动锻炼,各方向活动范围逐日加大,6周内避免患肢提重物及做支撑活动。本组患者内固定钢板在8~10个月拆除。随访时间8~24个月,优36例,良1例,可1例,治疗优良率达94%。未出现肩峰撞击情况,拆除钢板后无再脱位病例。
4 讨论
肩锁关节脱位最常见的损伤机制是上肢内收时肩峰受到直接暴力,暴力推挤肩峰向内下方移位,受损顺序依次为:肩锁韧带,喙锁韧带,三角肌-斜方肌筋膜和周围肌肉[7],造成肩锁关节脱位后复位容易,维持复位难。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大类,目前主张对于重型肩锁关节脱位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以关节内固定术最为常用,这一类手术均可使肩锁关节解剖复位,但后期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发生,固定效果不理想。单纯张力带钢丝固定,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造成肩锁关节狭窄,并存在钢丝断裂的可能。肩锁关节AO钩钢板是目前公认的效果显著的固定方法之一,目前报道也逐渐增多[8-12],重型肩锁关节脱位后肩锁韧带和关节囊均断裂,由于肩锁韧带和关节囊在抵抗肩锁关节的前后方向的剪力上具有重要作用[13],肩锁关节AO钩钢板外侧段呈钩状,是经肩锁关节后下方肩峰的内缘插入肩峰下方,利用杠杆原理可以很好地抵抗肩锁关节上下方向的剪力,不能抵抗肩锁关节前后方向的剪力,影响其固定的可靠性。而撬压型钢板是经肩峰的钻孔插入外侧段曲杆,能够很好地抵抗肩锁关节前后方向的剪力。
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撬压型钢板固定肩锁关节脱位虽然仍未能达到正常水平,但已非常接近正常,其效果优于传统的肩锁关节AO钩钢板和钢丝。撬压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由于撬压型钢板曲杆骑跨肩锁关节,在不破坏肩锁关节正常解剖结构的情况下,既能符合肩锁关节的微动特性,又能达到持续、稳定的固定作用,无需外固定,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方法也适用于锁骨外侧端骨折,锁骨外侧端骨折的受伤机制与肩锁关节脱位受伤机制相同,伤后产生移位和脱位的机制也相同,由于锁骨外侧端骨折后,骨折外侧骨量少,又多为松质骨,手术内固定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锁骨外侧端粉碎骨折,利用撬压型钢板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组病例中有5例锁骨外侧端骨折、肩锁关节挫伤的患者,我们作为肩锁关节脱位Ⅰ型采用撬压型钢板进行手术内固定,取得满意的疗效。Wolter钢板也能达到相同的治疗目的,但是Wolter钢板外侧段呈钩状,是经肩锁关节下方钩入肩峰钻孔,手术需暴露范围大、手术创伤大,且钻孔需特殊的瞄准器,操作复杂,术中出血相对也较多,同时Wolter钢板分左右型,造价高,相应配套器械价格也昂贵,不利于推广使用。而肩锁关节脱位撬压型钢板外侧段呈曲杆状,直接从肩峰上方钻孔插入撬压型钢板外侧段曲杆,无需分左右型,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造价低,相应配套器械简单。
目前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均存在缺陷,因为肩锁关节是微动关节,在垂直方向存在强大的拉应力,在水平方向存在强大的剪切力,因而容易导致垂直方向的内固定物断裂,或肩峰骨折,往往等不到喙锁韧带修复愈合,即导致肩锁关节再脱位,同时由于内固定物不够坚强,患者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易受影响[10]。刘小敏等[14]报道4例锁骨钩钢板肩峰下撞击症,并分析其原因。本组病例在8~10个月拆除内固定物,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是否出现肩峰下撞击症仍需进一步观察。
手术要点:①肩峰钻孔要在锁骨外侧段向外的延长线上距肩峰关节面0.5 cm处,钻孔方向要与设计的撬压型钢板外侧段曲杆角度相符。撬压型钢板外侧段曲杆直径为3 mm,钻头直径选用4 mm,这样便于插入撬压型钢板曲杆。②需注意钻孔时钻头进入的深度,将撬压型钢板曲杆紧贴肩峰下骨皮质插入,避免损伤肩峰下滑囊,影响肩峰下关节[14]。③修复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拆除内固定后,远期肩锁关节是否再脱位或松弛,与喙锁韧带和肩锁韧带修复及愈合程度相关。④术中尽量保留关节软盘并维持正常的肩锁关节间隙。⑤术中应对撬压型钢板外侧段曲杆进行适当塑形,避免肩锁关节过度复位,也可使撬压型钢板曲杆与肩峰有最大面积的附贴,避免肩峰骨折。
[参考文献]
[1]刘庆军,翟文亮,郭林新,等.Wolter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7(1):69-70.
[2]毛伟民,胡勇,徐荣明,等.Wolter锁骨钢板治疗锁骨远侧端骨折和肩锁关节脱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5):345-347.
[3]郭志荣,李鉴轶,卢尔海,等.撬压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分析[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6,3(6):5-7.
[4]Fukuda K.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ligamentous system of the acromio- clavicular joint [J]. Bone Joint Surg Am,1986,68(3):434-440.
[5]Hogfors C. Structure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a shoulder model [J]. Biomech,1995,28(7):767-777.
[6]Karlsson J. Acromioclarvicular dislocation treated by coracoacromial ligament transfer [J]. Arch Orthop Trauma Surg,1986,106:8-11.
[7]龚晓峰,姜春岩,王满宜.肩锁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4):240-244.
[8]高明宏,刘安庆,鄢宏,等.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骨折 62例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2):147-149.
[9]张明,李百川,崔惠勤,等.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6,9(2):158-159.
[10]付慕勇,卜延民,张铁良,等.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外侧端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7):474.
[11]韩纲,梁雨田,唐佩福,等.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随访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123-126.
[12]曹前来,张磊,韦飞,等.AO/ASIF锁骨钩钢板在治疗肩锁关节全脱位及锁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3):1829-1831.
[13]Klimkiewicz JJ. The acromioclavicular capsule as a restraint to posterior translation of the clavicle: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J]. Shoulder Elbow Surg,1999,8(2):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