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研究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研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研究计划

科研研究计划范文1

(实施阶段:2014.1-2015.4)

板桥初级中学:

一、课题研究背景:

理化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要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那么在理化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就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低的局面。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学生美好的明天,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才智的舞台,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生活,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流行的“动手做”和“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以及我国流行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典型形式。我们进行课改,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是我们的实验课题。探究创新式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当今社会是知识与技能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培养实践能力强,会学习,会生存,会交流的新兴人才,是当今教育界的一大热门话题。

2.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个性的塑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现代的教学目标除了知识目标以外,更重视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

3.当代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

4.“做中学”理论。

5.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课题研究实验设计:

1.设计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合作探究,培养浓厚兴趣,使学生不仅在能力上而且在情感上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体验化学活动中的探索和创新过程。

2.教师要用先进教育观念推进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用理化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理化地思考”,即通过探究学会运用理化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现象思考问题。

3.课题研究内容

(1)、切实完成课标要求必做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2)、创造条件完成课本家庭实验和兴趣实验。(3)、加强改革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验。(4)、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研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探究能力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彰显“实验教学的功能”及课改精神。

4.课题研究的的方法、手段及途径

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特点:采用改进课程实验实验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实验活动。与电教模拟有机结合创建理化学习情景,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和各案分析法等,辅以问卷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自主互动”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模式。

2.明确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

3.用实验及电教模拟构成理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积极参与理化学习,培养创新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理化问题的方法,体验理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理化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潜能,构建良好的理化课堂文化。

4.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在课堂上,实行小组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启发小组发现问题,在理化学习中,能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识联系,培养其理化感。

3.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通过质疑,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理化的兴趣,培养其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总是围绕问题进行的,问题能激趣,引发思考。

5.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科特点:采用改进课程实验实验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开放实验室,积极开展课外研究性实验活动。与电教模拟有机结合创建理化学习情景,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和各案分析法等,辅以问卷观察分析等手段和方法开展研究。《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做中学” 能力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板桥初级中学:张荣春

我校理化学科的教师在教研员王红老师的带领下,在校领导的关怀下,确定研究课题,在五位老师的努力下对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做中学”能力课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观念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重实验结论、轻实验过程的倾向。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动手操作机会;用“做实验题”代替“做实验”等现象。

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特别是应用分析,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差,这就是为理化新课程的实施,创设积极活跃、动手、动脑的实践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验实验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理化的兴趣及能力,就是我校理化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

2.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

3.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4.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5.“做中学”理论。

6.初中生的心理思维逐渐开始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富有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向导,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望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在刚接触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的这种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实验魅力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新奇、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培养学生初步的学习兴趣。成功的创设演示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维, 激励学生放大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通过实验可以使理化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

(2)通过加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化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理化知识。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理化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用实验及电教模拟构成理化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积极参与理化学习,培养创新探究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交流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理化问题的方法,体验理化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体会用理化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意识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物理学之美,体验实验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创新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不折不绕敢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1)、切实完成课标要求必做探究实验和演示实验。(2)、创造条件完成课本家庭实验和兴趣实验。(3)、加强改革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验。(4)、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研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提高探究能力宗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彰显“实验教学的功能”及课改精神,对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可实施性

1.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对本课题的研究寄予厚望。

2.学校有丰富的电教资源和标准规范实验室及充足器材。

3.本课题组成员:一线理化骨干,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意识。

4.规范的管理制度:学习交流制度、档案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制度等,确保课题正常开展。

5.可供利用的平台:学校教研室QQ群。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措施:

(一)时间规划

本课题总体时间约为2年(2013年12月~2015年10月)

(二)研究步骤和措施

1.课题研究的准备(2013年12月~2014年1月)

(1)全体课题组成员广泛搜集理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资料,系统学习这些理论及资料,摘录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升理论水平,清除认识误区。增加对搞好理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2)讨论方案的概念界定,内容,实质,进行人员的分工,明确责职。

根据方案的要求进行小范围试点,论证方案的可行性,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数据,信息。做好计算机维护和远程教育资源整理工作及理化实验仪器配套。

2.课题开题报告会(2014年2月)

课题组成员集中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召开课题开题报告会。

3.课题实验(2014年3月~2015年4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实验操作、正误分析、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践……

利用实验室教学设施拓展实验思路,通过教学示范、经验交流、课件展示、评价鉴定等形式,推动实验教学向纵深发展。每两个月将工作情况向县课题管理机构汇报一次

4.汇报成果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

课改教师汇报各种研究成果,包括课件、论文、材料、数据等。

5.修改完善阶段(2015年7月~2015年8月)

在大量数据、案例、实验基础上,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

6.上交专家评审(2015年9月)

7.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5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多区域、多层次、多类别、多特征的课型状况进行充分地调查与研究。创新: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理化课堂教学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构建物理实验教学的模式。

2.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课型的大容量相关文献作以收集、梳理、研究和综述。

3.理论建模法--对实验课型的理论加以系统性研究,对课型的模型加以系列化构建。

4.资源推广法--开发课型优秀资源,对课堂问题与现象加以集成,为课型实施与优化搭建平台。

5.实证分析法--把传统课型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多样本实证研究中完善课题成果。

6.网络动态法--通过课题研究网,呈现研究过程、开辟课题博客、动态修订成果。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开放、动态、灵活,实践探索性强:即由参加课改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突破性成果

1.通过对整个初中理化的实验教学案例的梳理,拿出一套体系完整的理化实验探究的校本教材、校本学材和校本习材。

2.初步形成理化实验课的评价标准。

3.理化实验课的优质课范例。

九、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 课题研究负责人:张荣春

2. 理论研究负责人:岳富荣

科研研究计划范文2

关键词:电力科研院所;成果增值转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一、引言

我国的电力科研院所一般是各省网电力公司的直属科研机构,其首要职责是做好技术支撑,同时还需要服务于发电企业。电力科研院所既是生产型企业,又是科研型企业。科研工作属于脑力劳动,其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承担科研任务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衡量变得比较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展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中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很有必要。

二、电力科研院所现状

(一)电力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特点

科研技术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群体特征明显,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研技术人员凭借着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创造了价值和核心竞争力,对电科院所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另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科研技术人员在人才市场的价格越来越高。完善科研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必须先了解技术人员的特点。科研技术人员的特点如下:工作业绩不容易被衡量、工作时间无法估算、工作压力大、工作的智力含量高但在企业中管理职位低等。

(二)电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增值科研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增值和转化,在日常管理中,对科研技术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激励问题显得尤为关键。下面对电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增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不公平。

科研人员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感觉到内部不公平,尤其知识型技术骨干人员与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接近,但薪酬差距很大。大多数情况下,单位中层管理人员是相关任务的传达者,真正执行任务的则是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工资主要是由岗位工资决定的,中层管理员工其岗位工资较高,而且绩效工资和年终奖金都以岗位工资为基础,所以,中层管理员工的收入往往远大于科研人员。

有些电科院所没有合理地确定内部岗位工资总额涨幅及“动态定岗”。岗位绩效工资体系规定了根据任务节点调剂单位每月的岗位工资总额,但是有些电科院所院岗位绩效工资执行的过程中很少使用过调剂系数,使得老员工与新员工薪酬脱节。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根据期望理论,当员工对通过努力工作换得薪酬或晋升的效应很小时,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必然很小。这对考核机制的公平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科院所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直接与个人薪酬挂钩的做法,在形式上是完全能够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开展工作的。

在电科院所,大多考核由职能部门初审后,电科院所领导审定。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考核指标制定未根据被考核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忽略对被考核部门的意见。二是绩效反馈问题,绩效考核反馈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和提高工作绩效,但考核反馈环节常常流于形式化。

3.激励模式单一。

电科院所对科研人员主要是物质激励,而且较多采用奖金,福利等薪酬激励模式,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方式采用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物质激励虽然很重要,但仅仅是物欲的满足是远远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工作激情的,而且一旦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科研人员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就容易引起不满。

三、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激励措施

科研人员方面激励问题的存在,会为电科院所各项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未来的发展有了人才“瓶颈”,凝聚力无法增强,影响科研成果的大幅增值转化。针对科研人员及其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一)彰显有电科院所特色的科研人员薪酬激励策略

在对薪酬分配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将员工之间在劳动付出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对每个岗位职责作用的不同以及员工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将劳动的能动性和多样性体现出来。要着重强调内部公平,在对薪酬分配体系进行制定时,要将员工劳动的多样性充分考虑,以科学的方法测评所设岗位的具体职责、所需要的技能以及难易程度等,对不同岗位的相对价值的确定必须公平。

(二)完善激励模式

科技型员工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其它员工,对工作条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职业的发展规划,绩效与认知奖励,企业文化的归属感等要求更高。因此,更多关注员工的心理感受、目标激励、环境熏陶、价值观沟通等方面,用于弥补工资、福利所不能满足的员工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激励机制时,不仅偏重考虑正面的奖励措施,同时考虑约束和惩罚措施。

(三)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电科院所绩效考核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将绩效考核评价及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从而得出绩效考核结果,其中各项数值的设定应基于电科院所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值取得,经实际验证,考核效果较以往更加公平、公证。部门绩效考核应主要从部门月计划完成情况、部门年度绩效合约指标完成情况、部门综合管理和工作效能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员工绩效考核评价主要依据部门制定的员工绩效考核相关评价细则,从岗位关键绩效指标、重点工作、临时工作等诸方面进行考核。

(四)制定弹性的工作制度

科研人员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来科研和进修,需要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创新性的科研工作。因此,电科院所应改变传统考勤管理与绩效考核思考模式,研发一套全新管理规则,促进高科技人才的成长,激发其的积极性和潜能,只有在充分了解高科技人才的特点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为高科技人才发展有利的激励机制,达到科研的最佳状态。

总之,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适时激励,把握量与度,正激励与负激励的有效结合,因人而异,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等,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提高。

参考文献

科研研究计划范文3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课外作业方面的创新改革。一线教师在用心指导学生学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借助日记这个桥梁,自主选择课外作业的材料和内容,而且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另外,教师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同时也能提高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研理论水平。

二、具体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理论是高举的旗帜,是航海的明灯,盲目的研究只会大大降低研究的效率。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关注指导学生学写数学日记,写好数学日记研究及与数学课堂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不断地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确定重点,开展实效研究。

课题组成员作为一个研究共同体,要紧紧围绕研究重点,推进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本学期重点研究方向是以数学课堂教学为起点,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教材,引导学生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想到去撰写数学日记。这样来实现“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学生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总结经验,一起经历成长。

课题组成员在指导本班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实践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不断总结一线经验,撰写论文经历从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并争取发表或获奖。同时希望各课题组成员主动维护 “” 的正常运转,并不时把各自研究的成果及时在网络上呈现,以网络为平台,提升学生素养,激起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三、日程安排。

3月份:

1.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本学期研究重点;

2.明确本学期工作计划,确定个人学期工作计划;

3.通过08春学期各年级对应教材数学日记计划书写内容:

4.成员在实验班内引导学生正常开展数学日记的书写。

4月份:

1.通过课题成员个人学期工作计划;

2. 学习并通过08春学期博客管理安排;

3. 成员在实验班内引导学生正常开展数学日记的书写。

5月份:

1.重温"指导学生书写数学日记课题研究方案",提出修改及加强部分;

2.李霞上研究课《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3. 成员在实验班内引导学生正常开展数学日记的书写。

6月份:

1. 第三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交流“指导学生书写数学日记”的心得体会,同时探讨本学期拟撰写相关论文的范围;

2. 讨论汇集第二本《小学生快乐数学日记》的有关事宜;

3. 成员在实验班内引导学生正常开展数学日记的书写。

7月份:

1.课题组成员上交并交流撰写的相关内容;

2.第二本《小学生快乐数学日记》确定内容,准备定稿;

3.布置实验班级学生在暑期书写创新型数学日记;

科研研究计划范文4

关键词:化学学习;实验探究;实验案例;教师;学生

“探究”是化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而“实验”则是“探究”的手段。化学新课标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堂课要达到好的效果,除了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范围内进行合理的探究。这样的做法,往往使学生更愿意学,学得更快,记得更牢,对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展开有百利而无一害。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笔者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一节有意思的课――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节铁的化合物部分。

和课本的编排有所不同,我们这节课围绕铁及铁的两种主要化合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展开。

课前准备:铁钉、蒸馏水、还原铁粉、石棉绒、脱脂棉、肥皂水、硫酸亚铁饱和溶液、氢氧化钠饱和溶液、氢氧化钠固体、酒精灯、试管、试管夹、带有导管的单孔塞、蒸发皿、表面皿、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

新课导入部分,笔者花费了几分钟时间给学生简单介绍了我国及世界用铁冶铁的历史。结合本地情况,介绍了虢国墓地出土的铜柄铁剑――“天下第一剑”名字的由来。当大家了解到这把剑是考古界迄今为止在我国发掘出土的第一把人工冶铁制品时,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接着,笔者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这把剑的出土使得我国人工冶铁历史提早了约两个世纪,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介绍铁的化学性质时,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铁能不能与水反应?

有学生立刻回答:不能。因为每个人家里都有铁制或钢制的炊具,烧水的时候,那么高的温度,并没有见到什么反应。

有学生反驳:可以。把铁棒放到水里没几天就会生锈,所以铁能够与水反应。

学生纷纷提出见解后,安静下来,我们开始实验。

实验一:将一打磨光亮的铁钉放入试管中,加蒸馏水,放置片刻,无明显现象。用酒精灯加热片刻,仍无明显现象。

展示经同样操作且敞口放置了几天的铁钉,表面有铁锈生成。

展示经同样操作但使用油封及用塑料膜封口保存的铁钉,几乎没有铁锈生成。

实验二:按照课本42页的科学探究实验,学生分组完成,4人一组。实验装置选用课本推荐的简化装置(详见图1)。在试管中放入还原铁粉(用一氧化碳还原纯磁铁矿(Fe3O4)或用氢气还原轧钢时产生的氧化铁粉。用这两种方法生产出的单质铁粉称作“还原铁粉”;由于具有很好的孔隙度和海绵状微观结构,因此也称作“海绵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试管。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肥皂水冒泡,用燃着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可听到爆鸣声。铁粉逐渐由灰色变为黑色。说明铁与水蒸气反应了。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在实验中选用了硬质的石英玻璃管。另外,为了使铁粉和水蒸气能够更好的接触,石棉绒在实验前也滴上了水。由于石英管能经受很强的热冲击,没有炸裂的危险性。)

实验完成后,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1.在常温及加热条件下,铁和水不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铁则容易生锈而被腐蚀,生成产物一般为Fe2O3・nH2O 。

2.高温下,铁和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产物为黑色四氧化三铁和氢气。使用还原铁粉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增大铁的表面积,以及与水分子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反应现象更明显。

说到此仍有学生有疑问:为什么家里的铁制炊具可以用好多年,烧水时,没有任何反应现象?

讨论分析:一般家用铁锅表面都不是铁金属本身所呈出来的银白色,而是黑色的,这是因为铁锅在制成成品之前一般都要将铁锅表面采用抛光或磨光等方法,使铸造或冲制成型过程中所产生的油污或铁锈除去,并在烘箱中高温氧化,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蓝黑色四氧化三铁保护层,从而阻止了铁与水的接触。

至此,学生对于铁与水的反应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铁与水蒸气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自然也就记住了。

铁的氢氧化物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介绍这部分知识时,有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氢氧化亚铁是白色的,氢氧化铁是红褐色的,那么颜色变化过程中的灰绿色是什么物质,会不会是氢氧化亚铁部分氧化的产物?

我们没有急于去分析这个问题,而是先请学生讨论分析,如何用所给仪器及试剂讨论制备较纯净的氢氧化亚铁。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后,我们选择了大家都认为可行的一种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一: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2 mL FeSO4饱和溶液,将一支试管加热至沸,取两支胶头滴管,吸入2 mL同浓度的NaOH浓溶液,然后分别插入两支试管,未经加热的那支试管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变为浅绿色,而煮沸的那支试管生成较好的白色Fe(OH)2沉淀。

接下来由教师提出方案,学生实施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二:把白色的Fe(OH)2胶状沉淀迅速倒在表面皿上,观察Fe(OH)2被氧化的过程:Fe(OH)2沉淀周围开始时出现很少的棕红色斑点,逐渐地表面出现较多棕红色,最后全部变成红褐色。用玻璃棒轻轻拨开表层的红褐色,里层仍为白色,整个过程中没有绿色物质出现。

实验三:将实验一中生成的浅绿色沉淀微热(注意:不可让溶液沸腾),可以观察到浅绿色沉淀明显地逐渐变白。

实验四:在前面实验所得的绿色物质中加入加入少量固体NaOH,可见绿色沉淀逐渐变白。

根据上述实验,我们推测:制备Fe(OH)2时生成的灰绿色物质有可能是氢氧化亚铁的水合物,而不是Fe(OH)2部分氧化的产物。(实验可能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此处也并非是要做出最后结论。)

中学阶段并不要求我们分析清楚这一反应的变化过程,这个问题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也使得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后反思:

1.预设探究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热情。本节课的导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贴近生活,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急于通过探究得出结论,愿意为得到结论付出努力,并从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2.本节课实验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因此课堂容量较大。为了能将本部分内容的知识在一节课的时间完整系统地呈现给学生,并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对部分内容做了简化处理,由于铁的氧化物知识简单易懂,课本上也有详细的介绍,能力上只要求学生了解铁的三种氧化物的性质和应用,因此,该部分内容请学生课前自行预习并自主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课堂上只简单介绍相关知识点,展示实物,不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扩展。

3.教学形式上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实验方案设计和实施,以及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做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完成了学习过程,突出了知识的来源基于实验这一典型的化学学科特点,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4.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千万不能为节省时间,或是害怕耽误教学进度而草草收场,学生或许正在探究的兴头上,如果流于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便会大减。切实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在实验结束后,安排反馈环节,让学生汇报从实验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有什么结论,并组织共同讨论。这样的探究才有实际意义。

5.必修1课本铁这一部分的知识编排个人感觉有些乱,所以上课时没有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顺序进行知识学习,有关二价铁与三价铁的转换放在下一节课讨论。

科研研究计划范文5

【关键词】美术风格;故事板;构图;表现。

漫画技法课程作为动漫专业必修课程,在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动漫专业学生由低年级基础课程学习向高年级确定个人专业学习方向转型阶段的承接性课程。与定格动画、二维短片制作、三维动画制作课程共同构筑成一般意义上高校动漫教学主要研究方向。对漫画技法课程的针对性研究能完善专业教学过程、增强课程专业针对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明确的课程教学目的

漫画技法课程在高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如下几方面:

1、掌握漫画技法流程与方法。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为漫画技法,首要教学目的即为掌握漫画技法的一般流程与各创作环节创作要点与实施方式与方法。

2、增强先修课程与高阶课程的连续性。漫画技法课程的先修专业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分镜绘制》、《视听语言》、《剧本写作》、《设计基础》、《动漫角色绘制》、《场景设定》等,结合先修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连贯性,本课程起到整合与检验学生先修课程掌握情况的作用。

3、协助部分学生完成个人专业方向选择。高校动漫专业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上呈现专攻特点,即学生依据个人专业能力侧重点、兴趣爱好等对个人专业研究方向进行定位,实现教学的功能性――学以致用、与毕业后从事动漫职业接轨。

二、准确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定位

(一)教学重点定位

本课程在课程设置定位上为理论加实验课程。理论环节包括漫画的流派、表现形式等,实验环节包括完整的漫画技法实践过程。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角度综合评价,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实践――漫画创作训练。学生只有通过漫画技法过程的实践才能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完善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增强漫画技法实践能力。

(二)教学难点定位

漫画技法课程的教学难点具体表现在创作过程的各环节中:

1、主题表现与剧作结构设置

漫画作品以图形、图像、图文结合的形式与受众完成传播关系,这决定了漫画作品在呈现形式上的直观性。漫画作品在受众素养要求上几乎无门槛,与文学著作需要受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要求反差较大;同时漫画作品的直观性、受众群体无门槛限制优势也漫画作品在主题表现上必须直观、明确。

2、故事板规划与表现

分镜故事版是文学剧本的视觉展现和后续清稿、贴网格、着色、添加对白等工作的基础。在漫画技法中分镜画格的设计与内容编排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结合视听语言特点和学生作品的文字剧本发展启发学生从整体故事发展出发,用联系的眼光进行故事分解、合理布局画格顺序与大小。

3、视觉效果的实现

漫画作品的视觉画面从动漫教学课程体系角度来看是先修课程的综合表现,涉及到角色动态造型、色彩色调、视听语言表现、构图、极为等方面因素。因此视觉画面实现的教学难点在于综合、全面的教授学生分析文字剧本、画面构成要素、解决相应问题的手段与方法。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漫画技法以实践为主,学生只有通过个人实践才能体会到漫画技法的流程性以及各创作流程中的侧重点、衔接关系;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借助本课程将前期先修专业课程进行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检验学生个人对先修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并为后续综合实践性课程做进阶准备。

四、教学过程设计分阶式

漫画技法过程的流程性与联系性决定了漫画技法教学过程设计的分阶方式。本课程在教学过程设置上参照漫画技法流程进行分阶段式递进教学:

(一)理论讲授

在本阶段教学中采用讲授法系统阐述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及重点难点,在理论讲授中结合作品赏析,使学生对不同流派、风格的作品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同时结合个人绘画特点以及不同风格赏析初步确定个人作品绘制风格。

(二)文学剧本创作

本阶段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课程周期限定的条件下,依据个人风格倾向确定漫画作品的文字脚本。该阶段要求学生从剧作结构、文字剧本叙述、主题表达方面对个人漫画作品进行准确定位与撰写。从文字剧本描述、预期作品长度、题材等方面全面分析,将前期剧本编写理论课程进行回顾与实践。

(三)风格与角色设定

美术风格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作品的受众群体和创作导向,学生只有在文学剧本既定的内容与主题下进行美术风格确定;这也是漫画技法流程结合性的体现。该阶段要点在于角色设定风格的统一性与角色之间差异性的平衡,同时角色设定符合剧作风格,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四)分镜故事板

分镜故事板环节是学生个人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环节。本阶段教学过程要点在于辅助学生完成如下方面的教学内容:

1、画格编排

合理布局画面顺序,依据文字剧本剧情发展对作品总张数、单页画格大小、剧情发展结构与画格关系进行合理布局。

2、画面构图与表现

动漫专业学生在经过了漫画角色设计、分镜、视听语言、影视动画鉴赏等课程的学习后在画面机位选择、画面构图、角色动态表现等方面会有较为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科研研究计划范文6

摘 要:可视化是当前计算机领域发展的重点。本文对可视化的发展现状、发展中的难点以及可视化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综合,并展望了可视化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 可视化技术 应用

可视化这一概念自1986年提出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帮助自然科学研究者理解复杂现象和分析处理大规模数据的重要工具。目前可视化研究成果广泛被应用在了航天技术、石油勘探、天气预报、医学等多个领域。随着图形、图像等传输设备的性能日益提升,可视化已成为计算机领域发展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一、可视化概念

可视化是将符号转化成几何形状,使研究者能够观察到他们研究工作的一种计算技术,其改变了科学家原有的工作方式,提供给了科学家发现事物的最新途径,并且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在计算机领域实现可视化的基本途径一般都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将计算数据进行采集、组织、交换和压缩;其次,将处理过的计算数据进行几何图元的提取,并且对几何图元构建可视模型;最后,将图形绘制并显示。

二、可视化发展的难点

在计算机中实现图形的可视化,首先是要将需要可视化的系统组建模型,其次分析寻找描绘组建好的模型的最佳方案,最终呈现可视化效果。

但在现实中面临的难点就是很难组建需要可视化对象的模型,例如很多抽象的概念就无法进行物理模型的组建,在计算机中也无法对其进行模拟。

三、可视化研究成果

1.流体可视化软件

流体可视化软件是在多个相联系的模型下,在交互分布环境下研究暴风雨的形成规律。这是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研制出来的,其工作原理是将安装在NCSA的超级计算机CRAY-YMP与VGX工作站之间进行网络连接,其中超级计算机CRAY-YMP复杂模型计算,而VGX则提供用户可接入口,进行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显示。

2.可视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计算机可视化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到地质学研究中,实现地质可视化。地球物理勘探过程中应用到了可视化技术。美国SGI公司的油田开发、油藏数值模拟、石油地质等方面都引进可视化技术,并遥遥领先于世界同行业中的其他竞争者。

3.可视化技术在人体胚胎学中的应用

这主要是依据美国卫生和医学博物馆的胚胎数据进行人类胚胎模型的重构,并将结果以三维数据的形式展现,这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预示着人类可以远程访问人类形态数据,并且可以对其进行分布式计算,将医学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可视化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

近代在医学领域广泛使用的CT、MRI以及PET都是医学数据的可视化技术。这些设备能够扫描产生人体病灶进行多个方位多个剖面的图像,使得医生能够清晰地判断病人病灶的大小、位置,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因。而且CT与传统的胶片感光成像不同的是,能够借助计算机直接对人体器官或者组织图像进行重构,帮助医学图像实现二维向三维的迈进,方便医生直接从体外观察病人病灶的内部结构。

5.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就是依靠虚拟技术对藏品进行建模,实现三维可视化,在真实反应事物数据的同时,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数字博物馆为不同区域院校师生提供了学习平台,并且有利于全国各地的学者之间的信息互换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6.还原修复可视化技术

这主要应用于考古工作中,例如对于已经破坏的古建筑场景以及出土的破损文物,可以通过虚拟修复进行还原。这一过程需要将可视化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模式识别等技术综合应用。

四、小结

目前,国际上可视化研究的权威机构就是美国的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就进行了大量的可视化技术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并且致力于将可视化技术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加快国际交流的脚步,国内的清华、北大以及中科院软件所等单位也相继进行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但目前,可视化发展程度较低,更高阶段的可视化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断完善更新计算机硬件设施是促进可视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韩祯祥,吕捷,邱家驹.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J].电网技术,2012(2).

[2]韩丽娜.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可视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