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网络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9-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农村文化建设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保障。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围绕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及模式进行了探究,取得丰硕成果。与此同时,网络在农村的蓬勃发展又使得网络文化因素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新热点,网络文化理论研究也进一步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新转向。

一、农村文化的理论与发展

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成果,而且更突出了文化的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农村文化内涵进行探究,给予不同的解读,可归纳为3种视角:第一,农村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苏国勋认为:“农村文化就是农村居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作为价值体系,农村文化是由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实用价值(即所谓道德体系、典章制度、品物行为)3个层面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1]第二,农村文化内容的广泛性。王家新认为:“所谓农村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各个方面,如农村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传统手艺、传说传奇、婚丧嫁娶、群众体育等,它一般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2]第三,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农村文化。吴理财认为:“在广义上可以把农村文化视为农村社会生活的整体;在一般意义上可以把农村文化定义为农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在较为狭窄的意义上,农村文化仅仅指农民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3]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农村文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农村社区文化研究、农村公共文化研究和农村和谐文化研究。在农村社区方面,代表人物有王春光、、弗里德曼等。在农村公共文化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相对匮乏,最为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在2006年3月就全国16个省区所做的专题问卷调查。就农村和谐文化研究而言,学者们主要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加以研究,主要成果有杨荣翰的《民族地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及其实施》、魏文婷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等。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与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为农民带来切实的实惠,中国的农村建设成为国家建设的着眼点。但是此时,现代性向农村的骤然涌入与农民大规模的外溢成为新时期农村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也逐步形成。自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明确强调“三农”问题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且连续强调4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根本遏制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就必须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建设新的飞跃,“新”在以农村综合发展为核心,实现城乡统筹、现代农业、农村改革、农村公共事业和农民收入的全面建设。在这一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也又一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所规定的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4]。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乡村文化;艺术节;成效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3-01

一、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特点

(一)节目规模大范围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繁荣,乡村文化艺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涉及的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承办单位群策群力,抽调精干力量准备活动,活动涉及各种演出、比赛等不同项目,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群众多,这为乡村文化艺术的传承、交流、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乡土气息浓郁

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多数节目都是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语言生动形象,表演通俗易懂,能把现实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这些节目来源于农村生活实际,深刻反映了农村群众的心声和体会,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强烈表达了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挖掘民间特色才艺

乡村文化艺术节采取以乡村为舞台,农民群众昌主角的农村文化艺术展现形式,能深刻的挖掘民间特色才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展示艺术才华的积极性。在乡村文化艺术节期间,农民群众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参与各项具有本土特色的系列活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积极找出各种尘封已久的如二胡、竹笛等传统乐器,载歌载舞,展示传奇的绝活,实现了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成为艺术节的主角。

(四)传承乡村生态文化

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能促使生态文化得到传承和广泛关注,能够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特色文化项目。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乡村文化艺术节建设意见及其成效分析

(一)唱响主旋律,促进新农村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助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农村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文艺的舞台,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去,激励农民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组织农民群众自己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农民群众通过编自己、演自己,不断丰富和改善他们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娱自乐不断获得情感释放,塑造农村文化艺术。同时,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有力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生活有了一个主阵地,让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新农村得到广泛传播,让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同时得到了满足和丰富,这对新农村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弘扬特色文化,丰富乡村生活

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大舞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助推地方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展示乡村文化艺术特色的魅力。近年来,丽水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艺术活动,为广大农民和群众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丽水各地乡乡一台戏、村村有节目,先后组织开展了乡村舞蹈大赛;新农村题材小品赛;乡村歌王擂台赛;木兰扇选拔赛、乡村时装大赛、乡村绝活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市乡村文艺会演等多项活动。广大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朋友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成了大舞台,农民群众成了舞台的主角,充分展示了其艺术才华和才艺,较好满足了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在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各地始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新面貌,表演了大量的文艺节目,表达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加快农村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愿望。

三、总结

通过乡村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不难看出群众文艺活动已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一种可喜的局面,这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艺术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群众,不断创新,努力把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更完美,真正办成文化艺术的盛会,农民群众的节日。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培育 社区 文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乡村文化作为作的乡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认识水平,丰富农村文化内涵,开展乡文化建设工作,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乡村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级文化建设向雨后春笋,在祖国南北已形成蓬勃发展之势,这对提高全民文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需要不需要文化建设呢? 回答是肯定的,无论是形势的要求,还是农民的精神生活方面,都需要大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首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和谐社会是一个宏观层面的概念,是由许多微观的“小社会”所形成,而作为人们生活居住的农村来讲,是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不同。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是一个典型的“小社会”,那么,“小社会”和谐了,就是对“大社会”和谐的一大贡献,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

其次,是营造人文环境的需要。乡村的居住环境,不光是自然环境,还有人文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指农村居民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环境,居民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健康状况及文明行为,是形成社区精神文明环境的重要因素。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乡文化站可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各种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农民读书竞赛、村对村篮球运动会、社火文艺演出队等。

二、乡村文化建设大有作为

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丰富多彩,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开动脑筋,善于琢磨,精心组织。根据实践和设想,我认为社区文化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内容也不少,如:球类的篮球、

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武术类的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表

演。其它类的拔河、跳绳、踢毽子竞技等。体育活动要注重安全性

和公平性。

二是娱乐活动。活动有大众参与、活动亲善、娱乐性等特点,要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就要多在娱乐性上下功夫,多组织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愿意参加的娱乐活动,如:背媳妇、抢椅子、吊手绢、掷飞镖、投皮球、角力、套圈、空瓶钓鱼、骑车带水、汽枪打彩球、篮球定点投篮、3人4条腿的“齐心协力”、3人一双鞋板的“步调一致”、猜谜语、对春联以及扑克牌、麻将、象棋、跳棋、围棋、五子棋等。

其它文化活动还右书法、绘画、摄影、集邮展览,放露天电影,举办专题讲座或培训班,设立报刊宣传栏。现在是信息网络时代,家庭电脑越来越普及,有条件的文化站要设立网站,制作网页,增加社区文化建没的内容,加强与其它兄弟站的交流与沟通。

这些活动可以单项举办,也可以整合起来综合举办,规模可大可小,项日可多可少,时间可长可短,要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季节变换和居民的需求,适时地组织进。

在活动组织和策划上,为了突出质量,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就要很好地动动脑筋,拿出一‘套质量上乘的设计方案,在此仪举几例。

方案一:“家庭趣味运动会”

围绕这个主题,村委会管理人员各负其责,可组建以下几个组:会务组——负责会场扣置、灯光、旨响等;裁判组——负责各项比赛的计时和评判上:作接待组——负责接待上级领导或媒体记者及邀请嘉宾;保安组——负责维持现场秩序,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如人力不足,可邀请热爱公益活动的业主骨干加以协助。会标设在彩虹桥卜,也可直接拉上一条红布横幅,以突出主题。趣味运动会的内芥町选取卜述娱乐活动中的项目进行组合,比赛人员视住宅小区的人口规模,每栋楼选出代表参加。获胜者可奖励小纪念品,并公布成绩。

方案二:“消夏文艺晚会”

盛夏季节人们都喜欢户外纳凉,很适合进行文艺活动,可在村长广场设—个舞台,制作一幅大别喷绘作为背景,也可以悬挂一独唱、合唱、小品、相声、戏曲、魔术、器乐演奏、太极表演、健美操等等。参加演出人员以社区居民为主,自己排练,自娱白乐,也可以邀请其它文艺团体或文艺骨于加盟参加,提高晚会水平,增加演出看点。

方案三:“跳绳比赛”

根据参加人数多少,确定赛绳数量,以家庭为单位自愿报名参加,比赛项目有单人跳和集体跳,一家出3人,孩子参加单人跳绳,全家参加集体跳绳,两者数日相加,作为取胜的总成绩。这项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活跃了村庄气氛。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4

首先,档案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导航。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上的关键棋子,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因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农村思想理论建设和法制道德建设,必须以科学、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档案存史鉴今的功能使其责无旁贷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档案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发展进步的历史,档案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也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进程,不同时期的档案记载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积淀着历朝历代深厚文化精神意识、道德理念、民间技艺,例如其中汇集的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思想之精华,成为对新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思想道德塑造以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引领导向的作用。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走向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其次,档案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料素材。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载,是人类历史文明进展过程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的物质载体。档案是“今世赖之于知古,后世赖之于知今”的重要遗产,依靠档案,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把握未来,为社会构筑历史记忆,传承文化过程中不可或缺、无法替代。同时档案所具有可再现历史的特点,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料来源。如杭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区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在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杭州市政府利用档案所具有的记忆存史功能,查阅大量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对档案材料进行调查、收集和梳理,并按照档案资料的记载,对河道进行整理、修缮和复原,使整治后的胜利河成为众多历史文化碎片的集中展示地,还原了古运河的历史原貌,重现杭州的历史文化,并对河道文化进行了展示,同时开展河道学研究工作,充分体现档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1]我国农村,存储着大量民俗文化资料、传统民间艺术、谱牒、民谣、老物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包罗万象的信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利用档案,直接或间接地从档案中获得灵感、寻找素材、吸取智慧、强化形象,从而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二、目前基层档案工作在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07年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后,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10年以来,通过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整体发展步伐。然而实际工作中,基层档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却不尽如人意,基层档案工作远远不适应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需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广大农村群众服务的能力不强、手段落后等,使得档案所蕴涵的独特价值与功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一方面,长期以来,档案收集侧重于档案资政治史功能,忽视其档案文化教育功能,因而馆藏档案内容偏向政治文书档案,缺少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密切相关的档案,造成档案资源结构相对单一和缺乏特色,难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满足新农村新农民的文化利用需求,难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受传统意识和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的影响,导致了档案工作相对的狭隘专业取向和封闭意识的形成,造成档案文化服务功能的缺位,档案机构自觉主动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识缺乏,影响和制约档案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的发挥。此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缺乏活力,内容形式单调,文化产品对民众影响力、吸引力不够,文化产品宣传缺乏深度和连续性。当然,从各地政府出台的建设文化大省市规划纲要和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等文件中未把档案馆列入其中这一点不难看出,档案机构的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了基层档案工作缺乏内在动力,使得档案在文化文明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基层档案工作如何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乡镇 群众文化 特征 意义 合理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317-01

如何理解群众文化呢?原文化部长高占祥指出:“我们要建设中国文化的一座高高的金字塔,专业文化是塔尖,而群众文化则是塔基。只有塔基宽阔而坚实,塔尖才能高耸入云。”群众文化的肥沃土壤为专业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专业文化的发展基础。当前,我国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作为广大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必须在新时期、新起点上着力打破各种发展瓶颈和束缚,加快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促进乡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丰富广大乡镇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着力促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乡镇群众文化的特征

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专业文化在文化参与和享受上的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1.群众性

群众性是指一切文化活动都必须以群众为主题,失掉了群众,也就不能成其为群众文化,这是它的本质属性。我们所开展的文化活动,都是围绕群众的需要而进行的。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居住环境的人,都有自己需要的和适应各自情况的群众文化活动。每项文化活动都能涉及或吸引大批的群众。

2.自发性

群众文化的自发性是以自娱自乐为基础的,是以满足群众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的。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分地点,场合,甚至不受时间等限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之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享受和思想启迪,特别是目前各大中城市与乡村流行的坝坝舞搞得非常活跃,适应中老年身心健康和交流心灵的一个平台,真正起到了你健康我快乐的目的。

3.社会性

群众文化的社会性是指其活动的地域广阔,活动内容丰富,活动方式灵活。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受地域的限制。从辽阔草原到湖乡海滨,从繁华闹市到偏僻农村,处处都有群众文化活动阵地。群众文化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一切文化活动都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如宗教活动,祭祀活动,节日活动,欢庆活动,集市活动;通过人人参与,从而也体现了对文化事业的观注,文化活动共性是精神生活必然需求,也是社会一个转型。

4.业余性

业余性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时间所参与从事的文化活动,它不占据人们的主要时间和主要精力,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群众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本职工作,学习之外进行的文化活动。近年来,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各地涌现了各种文化机构和群众文化骨干力量,特别是农村兴办的一些民间职业剧团,民间乐队,老体协等,他们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结合农村地方习性传播精神文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二、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

加强群众性的文化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建设群众性文化工作,把握群众文化的内涵,是构建良好人文环境的关键。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因此,群众性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目标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身文化发展进步的要求。因此,群众性文化工作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后盾,是增强群众凝聚力、生命力的保证,是促进社会稳定繁荣的支柱。因此,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更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力量源泉和支持,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尺度。

2.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习环境对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时候。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利益多元化、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造成的社会不安情绪,我们不仅需要在政策外部进行调整,还需要消除群众心理,文化活动的作用就日益重要。通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建设,可以加深群众对国情的认识,架起群众之间心灵的桥梁。对调和各种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有重要作用。

三、合理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工作

1.充分认识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

文化工作历来是我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大、十均把文化建设内容写入了党的指导思想,并要求全党要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强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充分体现了党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2.制定乡镇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是要找准合理定位,从领导机构、文化经费、阵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盘考虑,制定出符合乡镇实际的文化建设发展目标。二是要拓宽思路抓好落实,重点抓好原有的文化设施更新改造,对已建成的文化站应发挥其功能作用,决不能“建而不管,闲置不用”。三是接受县文化馆的文化业务指导和培训,努力提高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

3.加大乡村群众文化基地建设

首先要建立农村群众文化基地,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农村群众文化基地为中心,辐射到周边乡镇群众文化的效果。乡村本身要有效利用现有群众文化硬件资源,实现务实为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质量。把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要提档升级或改造,而且还建立一支健全的农村群众文化干部队伍;把村计生专干归为文化计生专干,加大村级领导班子责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也提高了员工待遇,要尽量将乡村文化丰富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群众性的文化中心。

乡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249.27;F3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1057-04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770 Farmers in Hebei Province

ZHAO Zhong-qin,CHEN Lei,WANG Yu-ding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Trad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1,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survey of 770 rural households in Hebe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of rural regions was empirical analyzed. The general existe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culture, acting culture, system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culture were analyzed. And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material culture;spiritual culture;environmental culture;Hebei province

当下所研究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侧重于狭义上的农村文化方面的内容。农村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在物质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急需因势利导,强化政策引导,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2010年7月笔者组织对河北省农村文化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0份。结合调查结果和河北实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初探分析。

1 样本与调查说明

本次调查选取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以及区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的地区作为分析样本,主要涉及河北省的邯郸、保定、石家庄3个地市,并根据个别需要,少量问卷发放到了衡水、沧州、张家口等地,代表了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中高等水平,且调查地点的选择包括平原、山区、郊区3种类型的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30岁,所占比例达49.93%,20岁以下的和60岁以上的较少,分别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代表,调查范围较广。从被调查者的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占7.07%,共青团员占44.27%,派占2.00%,群众比例为46.66%,代表了不同政治素养的人,也体现了不同政治层次的农民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看法及观点。

2 农村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物质文化层面

2.1.1 村民获取信息的媒介和工具不断增多,但仍然有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获取各种信息的工具也不断增多。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开展,电脑在农村的入户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网民也越来越多。通过把2009年的调查结果与2010年进行对比发现,相对于2009年而言,被调查者中拥有电视机、手机、数码相机和电脑的农民所占比例都有所提高,特别是拥有数码相机的农民大大增加,而且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被调查者中拥有数码相机的占到了13.38%(表1)。这都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集中体现。但是,从总体来看,拥有数码相机、电脑和生活用车的村民还是较少,大部分村民都没有这些文化设施。村民获取信息的媒介和工具仍然有限[1]。

2.1.2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资源匮乏 调查结果显示,拥有自己的广播站的村庄仅占调查总数的39.61%,拥有篮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村庄占26.49%,有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广场的占18.31%,在被调查的村庄中,有15.97%的村庄任何典型的文化设施都没有。当被问及“如果有文化活动室的话,利用状况如何”时,有5.75%的村民认为文化活动室利用得很好,经常在那儿开展文化活动;另外,有59.29%的村民认为文化活动室利用状况一般;还有34.96%的村民认为本村文化活动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成了村委会的内部活动室。总的来说,相对城市地区而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少而且比较简陋,有待进一步完善。

2.2 行为文化层面

2.2.1 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 调查发现,只有24.02%的村庄在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员指导,也就是说,75.98%的村庄缺乏相应的农业技术指导。经过专业技术教育的农民非常少,经营土地的农民基本情况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妇女多,男劳力少。另外,大部分考出去的大学生不会回村就业。科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尽管在农村中走出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生,但大部分毕业之后都选择了留在城市,而不是回村就业。这种人才流失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文化的发展。

2.2.2 村民的邻里观念逐渐淡化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虽然大部分村民表示在邻居遇事、需要帮忙时会主动去帮忙,但是当问及“如果您家里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您一般会考虑找谁帮忙”时,被调查的村民中65.00%的选择了“亲戚”,只有22.00%的村民选择“邻居”(图1)。大部分村民宁愿舍近求远,表明邻里观念有些淡化,邻里之间交流较少,还没有搭建起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

2.3 制度文化层面

2.3.1 文化组织涣散甚至瘫痪 当被问及“您村是否有专职的文化干部”时,仅有20%的村民选择“有”选项,55%的村民选择“没有”选项,还有25%的村民表示“不清楚”。文化干部是文化组织的骨干,是文化组织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大部分被调查农村中根本没有专职的文化干部,抑或是已聘用的文化干部,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以至于大部分村民对此表示“不清楚”,整个农村文化组织十分涣散,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能够起到带头作用的文化组织系统。

2.3.2 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重视不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同时也深深地震撼了我国文化领域,催化了文化领域的市场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要整合资源,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努力开发文化市场、兴办文化产业。调查显示,被调查农户所在村组中,拥有农村文化旅游业的村子占21.01%,拥有音像、影像制品业的村子占5.80%,拥有文化工艺品、饰品制造业的村子占10.72%,拥有观光农业产业的村子占13.89%,以上文化产业都没有的村子占到了48.58%。可见河北省部分乡镇、农村地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关注较少,重视不够,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也较为落后[2]。

2.4 精神文化层面

2.4.1 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萎缩 在大多数村民心目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至于那些为城市居民所推崇的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国家的节日,很多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过节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85.00%的村民反映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庙会也比较少了,并逐渐被集市所取代。

2.4.2 封建迷信仍有残余,赌博活动盛行 调查显示,有约39.00%的村民都算过命,而且主要为中老年人,算命多为子女或配偶,内容集中在未来的旦夕祸福、身体健康、婚配状况等。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很多人把期望转移到了封建迷信上,借以达到一时的心灵慰藉[3]。当今的农民已不再满足于以前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而是渴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满足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在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村民把玩牌、打麻将等作为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有个别村民不务正业,嗜赌如命,从而使赌博活动盛行。

2.5 环境文化层面

2.5.1 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乡村生活的自然环境开始受到冲击。周围的花草树木越来越少,河水没有以前清澈,土壤中的有害物超标,村里生病的人增多,就连村庄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整洁、干净。在很多乡村里,池塘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经常出现整个池塘用来养鸭、在池塘中倒入大量的垃圾或者牲畜的粪便的情况,使得水质变坏。调查显示,高达50.65%的村民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的树木却越来越少(表2)。

2.5.2 农村人文环境遭到破坏 在人文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建房缺乏规划,分布无序,杂乱无章,村道狭窄,房檐连屋角,采光不足,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随便堆放,居住环境虽较以前有很大改善但仍不尽如人意。另外,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旧宅院、古树、池塘、石桥、石碑、寺庙等乡村景观被破坏或遗弃。乡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文化匮乏。

3 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制约因素

3.1 农民自身条件的限制

3.1.1 农民文化消费观念陈旧 劳动人民一向以勤俭节约著称,这种传统美德反映在文化消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目前您家庭消费支出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多选)”的调查中,“文体娱乐”消费仅占3.70%,而“吃穿基本生活保障”占到了77.29%,且在文化消费的投入上,除了舍得花钱购置电视机等基本文化资源外,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报刊物、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很少。这种落后的文化消费观的蔓延,将严重制约农村文化特别是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

3.1.2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虽然农村的教育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仍偏低,在被调查的农民中,1.96%没上过学,14.50%是小学文化程度,35.65%是初中文化程度,24.32%上过高中或中专,23.57%属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图2)。

这导致了农民的文化素养不高,如52.96%的农民没有听说过乡村旅游,67.32%的农民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多数年轻人不愿继承文化遗产,甚至一些农民没有文化的概念,认为没有必要搞文化建设。这进一步导致农民的求知欲不强,对现代文化生活的接受能力较差,极大地制约了文化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3.2 政府方面的局限性

3.2.1 领导干部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文化建设观念淡薄。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搞农村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这种轻文化的观念使得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往往满足于一般的号召。这与上级在考核政绩时对文化事业建设关注不够有关;另一方面,与农村文化建设状况很难量化,开展工作比较困难有关。

3.2.2 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要靠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设施是保障,设施的建设资金是前提。然而,仅有7.50%的村庄拥有图书室,21.47%拥有文化活动室,23.68%拥有体育场地等。这体现出在公共文化资源上政府资金投入不足。55.74%的农民认为开展旅游等文化活动花费太高,希望得到政府的补贴。在“您认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的调查中,45.88%的农民认为是“资金保障”。

3.3 社会服务缺位

3.3.1 农村文化消费供给不足 与丰富的城市文化消费供给相比,社会供给让农民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很少。67.06%以上的农民都选择看电视作为主要的消遣方式,然而符合农民需求的电视节目很少。21.47%的农民在空闲时会读书看报,然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不容易买到,且常见的“三农”图书缺乏实用性,农民“看不懂、用不上”。80.63%的农民反映购买图书不方便,因为一般要去县城购买。再比如当前的旅游产品很少有符合农民需求的,要么花费太高,要么时间地点不符。总之,当前的社会文化消费供给大多向“钱”看,把目光集中在了有着更大消费市场的城市。

3.3.2 专业辅导和组织平台缺乏 城市里部分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地方,绝大多数是一些退休人员,凭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本着强身健体的目的,自发组织起来的。然而广大农村缺乏这样的文化带头人,尤其是那些社会上受过专业训练的文化人则更少到农村去。同时,带有乡土风情的农村活动很少有人问津,农民的文化活动也就失去了组织平台,农民的兴趣将逐渐减弱,活动势头日益下滑,最终消失。

4 相关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在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基础不强、发展不快的情况下,必要的投入是加快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建立农村文化专项基金,明确文化设施建设费、事业费、活动经费、文化器材和图书购置等各项经费的资金渠道。各级征收的文化事业建设费要真正用于文化事业,设立专项专款专用,使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4.2 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

当今中国农村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党和政府早已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具体到农村来说就是要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村,科教兴农。要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必须要用科学的思想教育农民,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农民。同时,要通过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来提高村民的道德文化素质。

4.3 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随着大学生村官的不断增多,以及政府加大了农村基层组织方面的人才投入,基层制度建设已成必然。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还有统筹文化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些积极因素,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文化建设网络,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实现协调发展[4]。

4.4 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构建健康的农村文化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的根本落脚点就是要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要逐步构建起健康的农村文化体系,引导农村居民树立科学、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4.5 广泛传播环保知识,保护环境文化资源

在农村地区开展各种宣传活动,采取开办知识讲座、进行有奖问答等方式,广泛大力宣传环境知识,唤醒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让村民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政府也要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优化工业结构、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和监督、改善垃圾处理方式,还要保护好农村现有的宝贵的环境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郑太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9(5):74-76.

[2] 李 云,张顺畅.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性制约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2-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