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一、运用期望效应、诱发学生的兴趣

期望值效应证实,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可能达到,把目标制定在学生心理“最近发展区”内,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桃子”。这样,在上课提问时,依据难易度来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有信胜感。此外,还通过课外活动交流,测试成绩进步等途径与学生进行座谈交流,让每个学生心灵上洒满阳光,从而极大的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行为。

二、注重情景教学模式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思想品德新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自己的切身感受,喜忧同伴,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三、把握知识结合点抓住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紧紧抓住这些结合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样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

四、巧设导语,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激起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亢奋状态。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引言部分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人生当自强”这一课时,举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动物实验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奥兰治河两岸,生活着许多羚羊。动物学家发现,东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强,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动物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这些羚羊的生存环境是相同的。于是,他们在两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们分别送到对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东岸的羚羊只剩下3只。原来,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生活着一群狼。面对这样的生存条件,他们必须使自己强健起来。由这个故事导入新课,生活要自立,人生当自强。

五、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设疑,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联系生活,设置一些精巧别致的小问题,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思想得到升华和发展外,师生间可以互相诘难答题、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师生间双向的智慧交流,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与积极性的高低,常常依赖于对教师的情感。由此可见,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除了要有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他们中间,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他们服务,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

诚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兴趣和爱好又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努力去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知识,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专题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胡卓群1999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的确立

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了发展和明确,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来,在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一个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社会中的竞争和合作,用相对人性化的方法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

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法。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容易看到一些人文关怀的方法,如教师会主动找学生谈心,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环节,畅谈想法等等,教师也更为尊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看法和观念,并能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如常见的激励疏导法、公平疏导法、毅力疏导法、换位疏导法等发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和创新使得学生更加的体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力量,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能够客观的对自身进行评价,强化自身的毅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奠定了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所关注的问题,高校中存在心理咨询室是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表现。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学生不乐于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不愿意去对其进行认知。加之学校在对心理咨询室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呈现了一些不足,使得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没有得到客观的发挥。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校园心理咨询室又重新“火”了起来。如一些高校对心理咨询室的重要性得到了客观的认知,增加了心理咨询室的数量,并对心理咨询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规范和提升,完善了心理咨询的队伍,多元化的建立了心理咨询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开拓了更多途径。可以说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像心理咨询室这样的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和配合下,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合力的问题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形成这种合力,使得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显得过于零散。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更好的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心理疏导能力,体现出为学生发展铺路的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选择更为有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可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激励,有效的带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

五、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在高校的整个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脱离整个校园环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带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更好结合,并且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比如我国的校园文化中所体现来的一种约束和制约作用,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媒介将这种约束和制约作用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和约束作用越发的明显。同时,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来发展新的校园文化,使得整个校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带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便于更好的带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行为、思想、目标的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基础上开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一、《道德经》中蕴含的思想道德理念

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无为。《道德经》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法则、自然状态和自然秩序,肯定人性中的纯真、朴实。1.崇尚自然之道《道德经》非常崇尚自然之道,据统计,文中“道”共出现了76次。“道”有规律的意思,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根源,整本《道德经》围绕“道”这一哲学概念展开。因此《道德经》主张一种遵循自然之道的德育观念,只有遵循自然,淡泊无为,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圣人、上士、上德之人。老子所崇尚的圣人体现着人最淳朴、最自然的本性,承载着社会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然规律、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则的承担者和信仰者。2.崇尚朴实归真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在道德高尚的圣人管理之下,整个社会回归朴实,民众真诚无伪、简朴自然,彼此之间真诚相待。在社会治理方面,老子崇尚无为而治,只有让人民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才能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由此可见,老子在《道德经》中构筑的理想社会并非建立在发达的物质基础上,而是通过净化心灵、崇尚道德、去除矫饰来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社会中感到安逸、愉快。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管理者需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升华人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从而创建和谐的社会。3.崇尚无为自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自化的理念,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的传递不能刻意为之,只有在一种自然无为的状态下才能完成。教育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也要遵循无为自化的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避免通过权威、说教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生命性和整体性的实现,要使生命自由地发展,使个体掌握自己的生命走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道德传递。4.崇尚节用有度节制是《道德经》中的一个重要道德思想,老子崇尚虚空、无为的状态,并提出人应该积极追求“不欲盈”的思想境界,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耻,才能不怠。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盈虚消长,自有其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民族和国家,都应该崇尚节制。如今仍有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存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想很容易腐蚀人们的意志,《道德经》提倡的节制的道德观念体现出高远的智慧,对过于浮躁的社会而言,无异于一剂清凉剂。5.崇尚“不争”一直以来,竞争被视为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竞争,但是过分的竞争也会带来恶性后果。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将“不争”视为人的一种道德修养。老子所谓的“不争”,是建立在“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既要积极做事,为社会作出贡献,又要淡泊名利,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避免陷入恶性竞争之中,绝对不能为了在竞争中取胜而有损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

二、《道德经》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老子在《道德经》中崇尚自然之道、朴实归真,其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对道产生认识、感悟和体验,最终将其付诸实践,按照道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老子提出,要将人培养成为上德之人、上士,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指大自然的规律,也指人本身淳朴的天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违背人本身的天性,而是应该引导人去伪存真、回归淳朴。这种看似消极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和表现。在当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飞速发展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物质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不过分地追求名利,保持自己淳朴自然的本性。无为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所谓的无为是指不能率性而为,更不能恣意妄为,而是应该因材而用、顺势而动,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个体的创造精神和能动意识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在当代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应该强调遵循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使人保持自己的本心,抵御外界的诱惑。崇尚节俭有度也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提出,自己有三宝,这三宝并非权势和财富,而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可见节俭在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对于个人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控制自己的欲望,用道德准则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做到不逾矩、不贪婪,避免由于过分追求外物而毁坏自己的德行,最终自酿苦果。对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崇尚节俭意味着养精蓄锐、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长治久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老子的节俭观对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道德经》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结构,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家长溺爱、包揽代替、满足孩子的一切;学校片面追求分数,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整个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责任不明,处于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为政、配合乏力的状况,没有形成统一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这种现状,导致了许多青少年缺乏人生理想与信念,缺乏爱心与责任感,贪图享受与害怕困难,甚至出现了违法犯罪低龄化倾向,令人堪忧。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切实下大气力,抓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笔者是一名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并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感触很深,有过较长时间的思考。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与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社区主导、学校配合、家长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落实各自责任,互相沟通配合,常抓不懈,才能把这项事关千秋伟业的大事抓好。

所谓社区主导即社区是现阶段社区居民生活的领导组织机构,是党委、政府的最基层组织,直接联系居民家庭,集党政财文工作于一身的基层党政领导组织。现阶段小学教育是就近入学,学生来源基本是学校周边的一、二个社区的居民子女。小学生除在校学习时间以外,多数时间主要活动在依托家庭的社区之中。所以,建立社区、学校、家长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组织领导者应该是社区,这也是社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主要领导应当把此项工作摆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一名主管领导负责领导、组织此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同时,吸收社区所在地学校负责思想教育工作的副校长、少先队辅导员、社区网格长、综合治理协管员,以及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委员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好健康向上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配合即社区所在地学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的同时,延伸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作用,既把思想道德教育环节延伸到社区,又把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入学校。定期组织学校教师深入社区走访,征求听取意见,配合社区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同时,在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法制教育,并分别在学校和班级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成为联系社区与学生家长的纽带,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发挥学校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作用。

家长参与即要充分发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特殊作用,担负起对子女教育的第一责任的重任。要发挥好这一特殊作用,就要针对现实家庭家长与学生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在社区办好培训家长的业余学校,组织优秀学生家长,邀请社区学校优秀教师,或者请专家学者讲课等办法,搞好对学生家长的培训工作,提高家长对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明确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标,传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方法,切实提高广大家长的素质,激活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健康细胞,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广泛的正能量。从而做到社区、学校、家长与学生四者互动,互相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确保取得成效。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思想道德建设 雷锋精神 培养模式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近代学者康有为曾说:“育人重在育心。”“育心”就是要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道德素养水平,不仅是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战略性任务。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社会环境更趋复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遇到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的作用是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特点,加大学校德育体系及校内外教育网络建设力度,要积极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努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并有助于指导道德行动。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还不够自觉,不够坚定。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具体、形象的,而不是概括的口号和抽象的结论。榜样示范是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被模仿的对象具有权威性和可接近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雷锋精神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雷锋,一个我们熟识的平凡而伟大的士兵,这个22岁的年轻生命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丰碑。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以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的独特魅力,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弘扬雷锋精神是引领文明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呼唤。

雷锋精神所蕴含的价值、信念、理想,它所代表的社会公德、艰苦奋斗与刻苦钻研的精神,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内生动力。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进行理想和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青少年成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合格接班人。在这项教育中,重点宣传雷锋精神,可以赋予思想道德建设具体和形象的内容,使其更生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应该重提雷锋精神。

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学校开展学雷锋活动顺应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烈呼唤。在新时期学习雷锋精神,是为了继承和发扬雷锋的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辉。开展学雷锋活动,用雷锋精神教育和激励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学习雷锋精神,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弘扬雷锋精神,能够引领孩子们知行统一,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因此,学习雷锋精神应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永恒课题。

三、用雷锋精神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雷锋的光辉名字和崇高品格,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雷锋的精神内涵和优秀品德具有广泛的推广性。学校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践行“雷锋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培养爱党爱国、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新一代接班人。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主题首先要体现时代性。雷锋精神之所以既能引领时代,又能超越时代,就在于其能把握时代主题,融入时代潮流,体现时代旋律。我们开展“雷锋学校学雷锋”活动,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来把握,以更加深邃的思想来谋划,立足于新时代、新要求,将雷锋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使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富时代气息。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载体要讲究鲜活性。学雷锋不能简单化、庸俗化。实践证明,好的活动还要有好的载体。没有生动丰富的载体,活动就会缺乏吸引力,没有生命力。学校要适应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大力提升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性。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活动特点,精心设计一些特色更加鲜明、更受师生欢迎、成效更加显著、更能长久坚持的有效载体。

用雷锋精神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其活动的机制要确保长效性。学雷锋,学的是精神,见的是行动。只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行,雷锋精神才能发扬光大。学校学雷锋要避免“运动式”“临时性”,要引导学生时时学、处处学,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心灵上的契合、感情上的交融,最终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

具体活动可以如下开展。

首先,加强学雷锋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学雷锋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感受雷锋。要将校园环境布置与师生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凸显雷锋因素,形成浓厚的育人氛围。这样可以将校园与学校教学楼、走廊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教育园。

其次,以课堂为载体,培养学生崇敬雷锋的思想感情。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主阵地。学校应以学雷锋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文明素质为切入点,将德育活动融于其中。通过多形式多角度,渗透雷锋精神,经过教学、示范、学习与实践,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崇敬雷锋、学习雷锋的思想感情。

再次,以养成教育为基础,注重实践,在学雷锋活动中提升道德水平。把学雷锋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立足校园学雷锋,走向社会去实践,从一点一滴的身边小事做起,向不文明行为告别。这样才能逐渐理解、体验雷锋精神,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近些年以来,农村隔代教育的现象尤为严重,很多未成年的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教育下成长的,由于过分的溺爱,再加上文化素养相对不高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对这些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而使其成为真正合格的、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人”尤为重要。

二、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面临诸多的难题与困境,主要有源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层面

亲情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确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对于农村的留守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普遍不理想,一方面在于学习教育条件不理想,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导致教育意识相对淡薄,甚至认为“x书无用”;再加上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家庭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导致教育环境进一步恶化。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是智慧却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为思想教育的开展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2.监护人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个体的行为习惯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步养成的,因此,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极难改变 ,留守学生正处于“养成教育”最为关键的时期,而监护人却恰恰忽略了“养成教育”,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作为家长,本该引导孩子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通过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良好的保养,进而对他们在学校以及社会的表现产生正向的、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而监护人对“养成教育”的忽视错过了留守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

3.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缺乏引导

很多监护人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要么过分的溺爱,要么过分的严格,导致留守学生对家长恐惧心理,更是缺乏信任,这样很容易导致留守学生的心理产生问题,进而影响到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学校层面

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学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但是从目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来看,并不尽如人意:

1.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过于追求升学率,尤为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导致思想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2.德育课程落实不到位

德育活动开展不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德育课程落实不到位,目前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就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但是在很多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以及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课时不足,教师水平不够等。

3.德育内容滞后

德育内容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生活实际脱节严重,从而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失去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对留守学生而言,也没有吸引力。

(三)社会层面

1.留守学生被视为弱势群体

社会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层,而社会分层又势必将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置于弱势群体的位置,从而使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同样处于弱势群体的位置,无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他们的经济状况较以前可能有所改善,但是他们的精神贫困却日益严重,甚至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歧视和排斥,进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进而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

2.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大众传媒不仅仅有正向的消息传播,同样也有负面的报道,一些不健康的、低级的内容对于留守学生而言,都是极大的危害,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有限,很容易沉浸在一些虚拟的环境中,体验一种虚拟的情感,这样就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要想真正做好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重视家庭教育

1.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孩子不仅仅需要良好的生活水平,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良好的教育,为此,一定要排除各种困难,将孩子带在身边,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的话,也要多与孩子沟通,不仅仅要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同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引导,让子女充分感受到源于父母的爱,这对留守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

2.全面提升高留守学生监护人的认识水平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留守学生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学校的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二)加强学校教育

1.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真正合格的“社会个体”,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此,学校教育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课程的开设要有针对性

留守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学校要立足这些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教师不要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程和发放的教材,而是要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些恰当的课外读物,设置相关课程,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虽然思想品德课程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基地,但是却并非唯一的。为此,各学科的任课教师都要充分挖掘自己所任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将其融合到日常的课堂教育活动中去,有效展开思想品德教育。

3.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学校要开展一些有益的艺体活动,尤其是集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仅可以及时解留守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为全面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另外,学校可定期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做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4.尽量实施寄宿制度

寄宿制度的实施,便于进一步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留守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是由教师监管的,放学后,原本应该由父母监管的时间却出现了严重的空缺,这样就很容易留下隐患。通过寄宿制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学校里,进行统一的管理,既能监督学生的学习,又能较好地照顾留守学生的生活,又便于教师充分利用业余的时间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为进一步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如果条件不允许,尚且没有条件实施寄宿制度的话,可以建立留守学生特殊档案,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分类登记与备案,了解并掌握每一个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及时将其反馈给孩子的父母或者是相关监护人,进而和家长一起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笔者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就是一是丰富文化活动内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开办农村留守学生电视专题节目,从题材、报道角度、报道语言和主持风格等方面为农村留守学生量身定做,每天定时播放,让留守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地成长。

四、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农村的留守学生来说,务必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并非依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尽快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辐射教育模式,才能开创农村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伍梅.遵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J].科技风,2008(20):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