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素养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素养培养

文学素养培养范文1

【关键词】中职生;文学素质;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快发展、大发展和振兴工业基地的关键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教育,它教育对象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基层技术人才的后劲,关系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素质,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语文课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工具课,教给学生一些听、读、说、写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它还应该给中职生一些他们所必备的素质,给学生以文学的滋养,从而奠定他们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底气。而事实上现状堪忧,从现有大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看,中职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差是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文学素养不高,甚至兴趣不大的情况更为普遍。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文学素养关系到他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层次问题,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

二、对策

(一)、要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不要主宰课堂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给他们充分表达阅读感受的机会,而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必须有学生的情感、思想的参与,有师生之间真诚的心灵沟通。教师千万不能把自己置于说教者的位置,而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局外人,变成只进不出的听筒。否则,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就会本末倒置,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应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师生在平等、真诚、合作的前提下实现心灵的自由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到达文学作品的理想彼岸,才能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感受绿草茵茵、鲜花盛开的文学教学内容的博大和深远,从而逐步培养起自己独有的人文素养。

(二)、挖掘语文学科及其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讴歌大自然美景的作品,不仅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台湾当代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对“含蓄而有风度”、“轻灵而自由”、独具特色的小屋饱含深情,字里行间中,作者热爱与向往自然的美好情怀表露无遗。当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宁静和谐的美景时,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向往,深深感悟到自由和快乐的宝贵,对作家身上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卓然独立的人格就多了一份赞赏。

文学作品中,无处不见小人物。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市民,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孔乙己、闰土、车夫,俄国作家契诃夫所塑造的一个个小人物,都会引起我们对主人公命运的思考。作者以一腔热诚来关注小人物,这种关注本身体现了一种真正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些小人物的同时,也投向当今生活在我们周边的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我想从语文课堂上走出来的就再也不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感缺失,对别人的苦难漠不关心,缺少人文情怀的无知少年了。

1.养成积累的习惯。读文学作品,赏析名篇佳作,目的不外乎是增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他们文学的感受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不吸收中外名著的精华,不了解美好的古今中外文学,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无法提高,而文化的贫乏必然导致道德的衰退。这个问题不能忽视。中职生阅读量少,写作量少,但课后时间较多。所以,我把心思用在了他们课外时间的占用上,那就是抓住中职生刚入学时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大多l6-17岁,正是文学教育的黄金时期:从学生的心理来看,这时他们思想活跃,无忧无虑,正是生动活泼的文学教育的最好时机。紧紧抓住这一点,先以文学作品点拨导情,使其成趣,然后吟诵传情,朗诵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李白、杜甫、屈原等学生熟悉、崇拜的名人的作品,然后鼓励他们课外再多读一些,多记一些,多解释一些,基本就能把握住中职生文学素养培养的脉搏。

2.养成深思的习惯。阅读文学作品要伴以问题的思考。阅读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浏览,其实质是通过思考展开思维,调动原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最充分的感知、领悟和鉴赏,并借助联想、想象内化积淀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有读有思,边读边思,才能是真正的阅读,才能产生与作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将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连接,让作者的情感宣泄与自己的心灵体验碰撞,这样学生就会展开思维,凝神思索,进而披文入境,由事见情,就会慢慢感受到文章的文学气息和人文精神。如,在组织学生阅读冰心的《笑》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I)作者写了三个笑(安琪儿、孩子和老妇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2)你认为作者的生活态度怎样?(3)画出作者抒情显志的句子。这三个问题既有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点拨,又有细节体味、注重积累的提示。而且这种深思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养成畅想的习惯。想,这里指想象、联想。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很重要。因为一切作品的语言无论它的形象性多么强,在书面上总是平面的毫无生气的,没有立体感。只有进入读者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想象才能被激活,进而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在读者头脑中的鲜明度,丰富性和持久性,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自身审美情趣的提升。因此,在平时阅读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尽情纵意地去勾画,涂抹各种艺术形象。

具体做法是给学生以方法上的引导:如读完《林黛玉进贾府》,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描述,可以创造想象出无数个林黛玉形象、贾宝玉形象、王熙凤形象等等。3、可以在阅读中保持想象,让艺术形象如同放电影一样始终呈现在学生心中、眼前;也可以在阅读后回忆想象,将艺术形象置于生活中,使其与现实对照,从而完成形象的再造。又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对大风吹破他屋子的焦灼和怨愤之情,学生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了。

三、结论

作为中职的语文教育者,我们该教些什么?做些什么?掩卷沉思,使我想起女作家池莉的一句话:“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是的,我们的中职教育,尤其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激情,给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直立行走”或“独立行走”的本领,让他们说自己知道的话,干自己应干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人,成为正确主宰自己灵魂的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王天一,夏文莲,朱文玉.外国教育史(上、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文学素养培养范文2

【关键词】阅读;经典;培养;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可见,阅读对个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其一生的。一个人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以此为基点发展和稳定下来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中学生的阅读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精心选择阅读内容

良好的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素养。因此要解决指导学生阅读什么这一问题。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什么呢?

首先是读“文学经典”。什么是“经典”?“经典”应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大浪淘沙”后,流经现代河流的闪光金子。换句话说,“经典”是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的作品。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还理应属于未来世界。对这样的文学经典,教师要指导学生自觉去汲取精华,潜移默化地获得优秀文化的滋养,以提升自身素养乃至中华民族素养。语文是最具有教学个性的学科,面对古今中外思想璀璨、性情灵动、文采斐然的经典之作,中学语文教师要精心选择经典作品,更要善于指导学生阅读比如《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谈美书简》、《哈姆雷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经典文学作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次还应该读一些“文化精品”。这里所说的“文化精品”,主要是指除了文学经典之外的哲学、科技、法律、军事等,并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些精品,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文化精品。如果说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有利于健康心灵的形成和人格脊梁的铸造,那么阅读文化精品则有利于培养他们具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既能够理解各种文化的不同和差异,能 够欣赏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有平和大气的胸襟、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和宽容自由的心态,能够同各种各样的人在同一个“地球村”和平相处。

二、如何阅读文学经典

怎样阅读“经典作品”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方激活学生心智,指导学生用“思”“想”去阅读经典

阅读整本“经典”,不是三五日或一年半载就可以奏效的。它需要点点滴滴的沉浸、涵养、思虑和琢磨,需要经年累月的尝试、摸索。对于文学经典作品,爱读是前提,会读是基础,读懂才是最重要的。围绕阅读展开的对文本或认同、或排斥、或质疑、或愉悦、或哀戚的认知和感悟的过程,提出了阅读教学对心智方面的目标要求。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多方激活学生心智。在阅读过程中要激活首先要唤醒。唤醒学生记忆中沉睡的生活。只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适当关注生活,才能让文本与生活接轨,让心灵与世界沟通,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作者跨越时空的对话成为可能。而离开了植根于生活实践的这种真真切切的情感,阅读教学就只能算是苍白的文字游戏。同时要指导学生用“思”“想”去阅读整本“经典”,“我思故我在”。当一个人把阅读与思考当成一种自觉自愿、充满思维乐趣的行为,当成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教育才有可能彰显出其真正的意义。

2.让学生尽可能去阅读整本的“经典”

当今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如何呢?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可能深有体会。快餐式的时尚阅读代替了正餐式的经典阅读。著名作家赵丽宏曾在其散文《永远不要做野蛮人》中不无忧虑的写道:“我曾经担心现在的孩子课外阅读的范围越来越窄,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目前学生对文学经典的阅读状况已经很令人担忧。学生对经典就是“爱”不起来,即使“爱”,也“爱”的肤浅,“爱”的苍白空洞。而作为针对中学生的语文教育,如果长期处于这种“浅阅读”的境况,对学生人格、情感的塑造,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去阅读整本的“经典”。

3.营造开放性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时,语文教师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营造开放性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主人,而不要再让阅读功利化。阅读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差异性。而传统的教学却不曾注意到这一点,而是把剔除差异寻求“标准答案”当作理想的目标追求。这样一来不仅仅扼杀了审美的丰富性,更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和热情。当前学生“功利阅读”的现象很普遍。不少学生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为了写好作文,才去阅读。同时家长也认为学好功课才是至关重要的“正事”,文学经典完全可以留到大学或工作后再读。所以我们应该还原阅读的价值,倡导开放性的读书教育,为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创设良好的氛围。这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进一步配合,让他们明白放弃经典阅读就等于放弃了阅读中最美的部分。

阅读作为对生活的一种间接的参与,需要热情、需要好奇、需要用放松的心态去体验它的奇妙魅力和无限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眼光更多地集中在经典文化的传承上,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首先要身体力行,这样学生才会因你的博学多才而仰慕你,因你的阅读行为而效仿你。

4.重视指导学生阅读,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每周可以开设一节经典选修课,用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经典阅读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经典文学作品,把阅读的自和创造权给学生,重视发挥学生在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与书本对话,在对话中产生共鸣,体会作品的深意及其蕴涵的丰富情感。

同时要注重有效地与学生进行阅读心得交流,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思想与思想交流,心灵与心灵碰撞,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巩固阅读的效果。这样一来,面对21世纪快餐文学的强大“诱惑”,我们才能从经典阅读的尴尬中走出来。

文学素养培养范文3

【关键词】阅读动机 阅读兴趣 名著推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1-0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今名著中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高超的写作技巧,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独到的语言魅力,名著中蕴藏着中学生所需要的所有精神食粮。

但是,我们通过对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现状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大多无暇顾及,即使偶尔的空闲也被日益繁荣的网络和纷杂的文化市场所迷惑,少数徜徉于名著中的学生也因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事倍功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7~9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在“附录”的第二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意列出了诸多中外文学名著。很显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在名著的海洋中畅游成为当务之急。

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接触名著的原因、阅读名著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立足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极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文化积累,培养学生的人格及审美素养,让名著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食粮。

一 准备阶段:主要解决阅读动机的问题,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要读名著

第一,统一认识,激发兴趣。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做?那就得通过语文教学来落实,而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就是阅读教学。我们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其阅读的兴趣,指导其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其阅读的能力,训练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身阅读奠基。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通过阅读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其个性特长,提升其思想境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其未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加强研究,以研促读。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学科组在研究中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和当前中学生名著阅读的实际,拟定了“三层六级”的初中生名著阅读素养目标体系,即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制定了从初一到初三各个学年,六个学期的具体可操作的阅读目标。我们结合《教育部新课标规定的系列丛书》,结合课本中所涉及的外国名著,本着“兴趣、自主、提高”的原则,通过教师推荐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明确阅读书目:初一年级:《西游记》《繁星・春水》《童年》《三字经》《朝花夕拾》;初二年级:《骆驼祥子》《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百家姓》《论语》;初三年级:《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千字文》《格列佛游记》。

第三,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宣传发动,要求学生必须备好必读名著。

二 具体实施

第一,名著推介。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完整地读过一部名著,名著离他们太遥远了,还有一部分中学生根本不知道名著为何物,他们就像站在悬崖边上观看风景的游客,如果不引领他们欣赏远外壮美的景色,他们就有可能把目光投向脚下的万丈深渊。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凭借自己对名著的理解,告诉他们《三国演义》是多么的气势恢宏,单是开篇的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就令多少英雄豪杰感慨悲叹;《红楼梦》又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单是一个林妹妹就让多少才子佳人伤心落泪,希望通过我们耐心的讲解之后,让学生对名著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从而引导学生选择名著。

文学素养培养范文4

【关键词】文学素养;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

自古以来,对于职业道德就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也在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行各业自己独有的一套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行各业之间,职业道德培养各有千秋,但整体上,都以从业者在本行业内,从事本行业工作时,应当作为准绳的道德规范作为整体中心思想,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狭义上,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岗位上,应当遵守和履行的职业行为道德规范,是符合其职业形象、职业内涵的一套道德标准。但是在广义上,职业道德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含义,它开始超越职业本身的限制,在原基础上,增进了对人立足社会,展开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过程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在行为过程中,遵守具有普适性的更高要求的职业道德培养,涵盖了信仰、价值观以及个人行为原则等方面。因此,要培养符合当代职业道德标准的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仍然不可或缺,不仅不能缺少,还应当充分重视,基于本职业培养的基础上,向各个方面延伸,以此达到全面培养当代青年,发展当代青年的教育目的。读书使人明知,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对于真理的感悟以及思考,更多地需要大家从具有更深价值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文学素养,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的水平、道德上的相应水准、有所谓的高雅、低俗之分,而更多地倾向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个人的认知以及感悟,是从思想上、行为上的升华,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对于事物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这些都是对于新时代文学修养的内容解读。这些内容,本质上,和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以提高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为载体,发展当代青年职业道德,是当前职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有力途径。

二、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关联性

(一)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相应道德标准,是从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职业分工,职业道德也由此开始萌芽。人类发展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教育、医疗等有着更强职业分工色彩的职业,这些特定的职业对人们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和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要求。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从业者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入了本职业的特殊性质,从而在多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也包含了许多具有职业道德的内容,发展到后来,就演变成了新的职业道德——人们将这些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职业从业代表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个人道德品质世代相袭,相互融汇,从而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具有普适性的综合性职业道德规范。当今时代,处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国家道德原则的指导下,继承了历史上一些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又从多个方面出发,树立了一种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能够共同遵守的要求和道德理想,帮助树立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职业道德,在的社会职业生活中,已经发挥了方方面面的巨大的作用。

(二)新时代职业道德培养要求

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道德之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在整体上,职业道德又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影响和指导,是其体现和补充。一般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本身的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体现。而影响其职业道德的因素又有很多,比如说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个人在行业内的相关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职业道德素养更高的人,在文学素养上往往也颇有建树。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又相互融汇,因此,从当前教育现状出发,不难看出,当前教育的核心仍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社会现状和相应的行业要求提出来的。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它追求当代青年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且强调面向全体当代青年而非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当代青年,在教育内容上,更加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而非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当代青年学习如何做人,这和人们对于职业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是互通表里的,是教育的有机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个人的素质水平,也成了行业中的新趋势。而不再像应试教育一般,只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文学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审美、情操,人在其行为举止中不自觉体现出来的品质,可以说,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更好的职业操守。在文学素养培养的漫长过程中,人格品性也会经历一个新的塑造的过程,这些对于个人个性的建构、品性的完善,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作为当代青年,如果只注重职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个人发展也一定是不全面的。

(三)文学素养与高职业道德水平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的最高层次要求和目标是“工匠精神”,而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本身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文学储备和知识涵养又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最近两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相应的,在对当代青年培养的过程中,也开始延伸出新的板块,追求当代青年个人的文学素养培养,在提升其文学修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深入推进其对于职业的认知,增强当代青年对本职业的认可,从而充分发挥其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社会与国家。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的深刻体现,对当代青年文学素养的培养正是迈向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文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就是对一名技能人才人格品质上的培养和历练。可以说,一个拥有着优良文学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一定是一个职业道德高尚、技术技能精湛、工作能力优良的人才。

三、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

学习离不开当代青年个人的主动性,加强文学素养学习,学校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地调动当代青年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启迪当代青年,培养当代青年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当代青年,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引导当代青年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当代青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加深当代青年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语文课堂教育才算成功。

文学素养培养范文5

一、让学生“看”出滋味

在写故事前,我开始领孩子们读童话故事书,从故事中看出童话写作的密码。我们从《木偶奇遇记》开始读起。

一看人物――儿童化。在孩子阅读《木偶奇遇记》的过程中,我利用晨读时间和孩子聊书,先聊人物:书中讲到的那些人物(包括小动物),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为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和他们是一样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人物形象就在生活和想象中借助阅读丰满起来。

二看情节――生活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孩子眼前,孩子们读到小木偶的爸爸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孩子而嫌弃他,而是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看他饿了,就把自己的早餐送给他,心甘情愿地看着他吃掉,虽然爸爸自己也很饿。

学生们读到这些,就将童话中的幻想与眼前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几乎已分不清哪些是童话中的情节,哪些是生活中的情节。真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不一样,有的孩子一开始就漂亮乖巧,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调皮捣蛋,可是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宝贝,爱就像高山的流水,流到了每个孩子的心里。

三看哲理――含蓄化。《木偶奇遇记》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篇童话,通过皮诺曹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

而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却蕴含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没有明显的说教,只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各种滋味。所以我在学生读完《木偶奇遇记》之后,让他们和父母讨论皮诺乔变成真正男孩的原因。

孩子们接下来还一起读了《绿野仙踪》《夏洛的网》《彼得潘》等,浸润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

二、指导学生“写”出趣味

孩子们写故事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天的晨检时间都要先读同学们写的故事,早上的时候就会经常出现我前面提到的场景:“快,快,今天该谁读故事了?”“火鸡们逃出来没有?”但在孩子写故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而这正是有针对性地指导的最佳契机,让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落到实处。

故事接龙孩子们整个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而这个大的故事是由一个又一个小的故事串联而成的,而小的故事也可以再继续分割成小的环节,这样化整为零,既容易把握,也容易写得精彩。看看《火鸡逃亡记》男生版的目录:火鸡的囚笼,逃跑A计划,实行A计划,A计划失败,一起去冒险,虎口脱险,酒店大逃亡,救星来啦,又入虎口,公路惊魂,险象环生,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奇怪的船长,危险的死亡召唤……

文学素养培养范文6

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文素养;学生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语文知识综合性角度出发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从多个角度展开语文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字、词、句和短篇中入手,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及引用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情感以及所应用的修辞手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文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剖析,使得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知,而不是对其中的词语或者是修辞方法进行过度的关注和研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语文教师有很大的信赖度,对于文章的理解停留在文章的大致内容层面,在语文课堂上只知道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认知,语文教师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机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进行纠正和引导,帮助学生改善当前的学习方法,为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赏析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将文章当做一个人物来了解和理解,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对文章建立一个完整的第一印象,在自主的分析下对文章进行探索。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自身融入文章的意境中,感受作者的语感以及心灵,借此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慢慢地将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沉淀为自身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学素养,让初中生在课本阅读的过程中形成Z文能力以及语文修养。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时,学生从作者的环境表现中感悟主人公祥林嫂的心境和境遇,通过层层深入的悬念揭开,让学生对主人公产生同情,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中,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学会了倒序的写作手法,打开了学生认知的新天地。例如,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通过刘备求贤若渴的烘托,学生了解了诸葛亮的宏韬伟略和雄才大略,让学生在作者的描写中一步步走入其中,感受其中传达出的精神以及意境,烘托了文章的主旨,让学生了解到文章的构成不单单是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技巧的组建,更重要的是技巧与情感的融合,使得情感成为文章内在的灵魂和精神。

二、在语文课堂上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激发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语文学科蕴含的知识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是无法掌握的,为了让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知识、储备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因为语文考试束缚了学生的情感以及思想,这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为了拿到考试的分数,让学生学习固定的思考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理解力的升华以及创造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制定一个明确的方向,让他们自主学习,而不是过度依赖教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拓展资料,让学生在掌握了知识技巧之后能够及时应用这些分析方法,熟练技巧,并通过技巧的应用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技巧的指导下,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既定语言环境的意境美以及情感美,并能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反复地咀嚼,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过多地参与意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交流中找寻答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参与和积极探索的欲望,有效改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摆脱传统学习模式下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教师“独大”局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给予学生自主课堂地位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学生的学习问题,从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感受到的不是零件式的学习模块,而是体会到语文知识中蕴含的情感的美感以及乐趣,在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发现和创新,使其对于语文知识有全新的认知,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发现乐趣,找寻乐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让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发挥的空间。

总之,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知识完全采取了灌输式和练习式,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和背诵中掌握固定的答题方式,这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整体性以及综合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发现语文知识学习的乐趣,大胆创新、求变,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