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1

语文教材经过多次的改革,其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文。如《诗经·静女》细腻刻画的天真无邪的人性之美:《离骚》中凸显的诗人高洁的情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报任安书》中忍辱负重,发奋著史,体现出光耀千秋的历史使命感;《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硬汉精神;《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的和谐,忘情之意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无论穷达与否都兼济天下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西厢记》中那飘逝的经典爱情绝唱中放射出的个性解放的光辉等等。这些优秀的篇章中无一不浸透着人文素养的内涵,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怎么让文言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做好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对本不在意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以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秦晋为什么攻打郑国?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其实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文史知识,因为课本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学生也多半是这样回答,这时老师应该适当地展开这段曲折而有趣的文史背景,当同学们了解到: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当年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在郑国没有受到好的招待,其实是晋称霸诸侯的野心在作崇;秦晋两国是有姻亲关系的,但他们时而同盟,时而战争,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真是“春秋无义战”。这样学生丰富了文史知识,同时也知道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中也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二、深入理解

理解文意,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适当的工具书,并且准确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如:古今异义、固定结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等。

其实文言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走出文本。成语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习惯,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成语学习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如“负”字,有“依仗”之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贪,负其强”,今有成语“负隅玩抗”。如“相”字,有“帮助”之意,《游褒禅山记》中有“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今有成语“吉人天相”。有的还可与诗词相联系,如“坐”,有“因为”之意,如诗词“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正为此意。还有的则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生活即语文,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生活相连,可使文言兴趣盎然。比如“克”,有“能够”之意,现在一些药品的名称中常有“克”字,其实很多是用它在文言中极常见的“能够”一意;感冒药“康泰克”的意思就是“吃了这药,就能够健康安泰”。再如文言文常见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孔雀东南飞》一句“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心”中的“作息”,偏指“作”。现实生活中也保留了很多这样的现象,如“窗户”偏指“窗”,还有“国家”、“好歹”等。

三、品味鉴赏

在掌握文章的知识点和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鉴赏。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要求学生要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丰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读到动情处,学生定会为作者的深情哀痛所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哲学观点评价此文的思想观点。学生们利用历史课、政治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认识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以古喻今,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的学生认为六国太守旧,不求进取……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了。在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学生们通过研究,探讨文章的艺术闪光点。有学生认为该文在描写登山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词语写出登山路途之遥之险,登山过程所见秀丽山景;也有学生认为作者描写登上山顶所见的日出之景、山顶之景十分壮观、雄伟,如身临其境。言辞不多,意境非凡。这样,学生在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品味中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了语文水平。

四、讲活历史人物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授历史人物经历、分析人物形象,给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有灵性的人物,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人物 教学要突出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应侧重历史人物的探索精神、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背景中讲授,要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切忌单纯以好坏来论人物。同时应尽量挖掘历史人物的闪光点,通过对他们的言行、品德、情操、修养、气节、理想等内容的渲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历史人物教学还要浓墨重染,烘托主题,对历史任务主要事迹材料取舍尽可能突显心路历程。对封建帝王,侧重介绍其治国方略和有关政绩;对思想家侧重举其代表作,说明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在现实中的运用;对文学侧重指出文章之精彩,并以名篇佳作作为线索,介绍创作历程;对于科学家,尤其要点出他们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在探索科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从而帮助学生追随科学家的足迹,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寻找科学家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形成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心态和气质。

五、熟读成诵

叶圣陶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读能赋,则才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背诵、理解乃至于应用文言文知识的基础。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2

师德中的文化内涵

要确立师德在学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师德中的文化内涵。师德是教师这个职业自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人的品德文化构成的结合。由于教师这个职业教书育人的性质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品行的规范和要求,教师便与从事一般职业的从业者在品德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职业标准,其文化意义也因此获得了职业化的集中和提升。所以,师德中的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德行文化,这种文化是泛泛的适应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品性都具有规范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修养的倡导和规定。如,对于传统礼法的遵循,对于爱心的倡导,对于乐善好施的推举以及对于人的品性中温柔敦厚的要求,同时还有对于伪善的批判,对于投机取巧行为的不耻,对于自私自利的嘲弄等等。这种道德文化的普遍意义不仅来自于历史,而且弘扬于现在,因为它集中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要求,它符合各种社会制度下普遍的道德准则,是道德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内容;二是作为教师职业的品德行为文化,这种文化在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道德文化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把这种文化提升到一种具体的职业规范中,它着眼于教育工作者的特定职业,因此,其文化内涵也便有了更加深刻之处。由于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本职的,它有更为直接的对于德行文化进行传承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要求中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就更富有文化意义,一方面,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能够完全这个职业所必需的文化修养,单纯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知识如果不能文化化,对于这个职业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另一方面,有了知识还必须把这些知识提升为文化,而单纯地把知识提升为文化依然不能成为教育职业的合格从业者,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这文化变成为自己的现实行为,成为德行文化的一部分,由单纯的说教式的“教书育人”扩展成为“教书育人”与教师德行规范下具体行为的现实影响互相统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师德的文化内涵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师德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师德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充分积淀,对师德的判断也要进行对其具体工作效果的考查,积淀的状况和考查的结论一般表现为两种结果,一种是积极向上,反映教师职业客观要求的文化倾向,一种是消极被动,代表着落后势力的文化倾向,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师德文化中的总体内容,这两种内容无论于现实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样影响,它们共同代表了师德中的文化内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

形成的潜移默化影响

师德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学校工作又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为第一要义,开展学生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要义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相对应的师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成为学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师德与学生道德观念是相对应的,步入中学的学生其道德观念处于由逐渐形成到最终确定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德行举止往往成为他们直接的模仿对象,对其道德观念的确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胜过一切言传的身教,它是学生文化教育中一种意义最为重大,方式最为曲折的文化教育形式,如果怠慢甚至漠视这种形式,一切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消解其意义和价值。尤其在文化教育缺乏的状况下,师德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形式,成为了文化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现在对其进行总结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是不以学校文化教育倡导者的意愿和目标为转移的,每位教师都会对其所面对的学生在道德观上产生影响,其影响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那些具有高尚师德情操的教师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那些师德情操欠缺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就一般情况上看,教师在学识方面的能力是最能引发学生在师德方面效仿的因素,那些知识底蕴丰厚的教师也往往是德行文化修养高的教师,相反,那些知识底蕴差的教师也是往往是德行修养不足的教师。因此,学生倾向于对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效仿的自然选择,往往对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进步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作为学校文化教育最重要目标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工作,要关注到每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甚至要关注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绝不可抓了一般而放弃个案,尤其对于教师来说,从整个教师队伍来看某些教师德行修养上的不足是个案,甚至是具体的一个人,但他却面对成批成批的学生,尤其是那种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在师德上有欠缺教师,青年学生更善于和乐于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判断和选择,很容易造成因仰慕其知识的丰富而效仿其不完善的品性,这就造成了一种极为严重的后果,成为与学生文化教育总体目标背道而驰的个案,尤其将这类有知识没文化的教师放到一些管理岗位危害就更为严重。由文化积淀形成的师德,其对于学生文化判断和积累并形成德行观念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这一校园文化的目标,强化教师德修养显得十分重要。

强化师德是有效地进行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师德作为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基础,是在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时必须搞好的,同样,随着学校文化教育的深入,随着学校文化教育在层次需求方面的提高,师德建设也必须相应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师德教育成为有效地进行学校文化教育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中,师德建设的状况始终规定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程度和格调。教师队伍有什么样的师德水平,对学生道德品质的规范就有相应的标准,教师队伍较差的道德水平,决不会造就出具有优秀品质的学生来。同样,每个教师都有敬业爱岗、肯于奉献的职业道德,那么学生们也绝不会出现自私自利的道德倾向。师德中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观念的道德观的形成。因此,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中,必须以现有的师德状况为设立目标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将目标与实际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设定的目标才具有真正的实施的价值,另一方面,随着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深入,当建设进程已远远超出现有的师德水平时,必须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进行拓展,只有随着师德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为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开拓出了空间,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才有可能继续进行。因此,师德状况始终伴随着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强化师德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如何强化师德教育呢?其一,开展深入而广泛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学生对教师日常生活举止、教书育人以及知识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评价,修正师德上的不足,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其二,开展换位思考活动即把教师换位于学生,对自己课堂行为、日常作法做出判断进行反思,同时也把自己换位于学生家长,以家长的视点对照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反思活动来认定自己在师德方面的状况,同时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实际操作中的改进和提升;其三,每位教师都以在师德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作为一面镜子和样板,时时比对自己的行为修养,不断地修整自己的不足和欠缺。通过上述方式,达到教师在师德方面的提高,从而促进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开展。强化师德本身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式多样中的一种,而且由于它对以后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而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思品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方法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学生的素养可以说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的素养。人的素养包括多个方面,本文就人文素养进行探讨。

一、困惑的提出

我看过一则教学案例,讲的是有位老师在一次上课时,讲到关于学会做生活的强者的问题时,用PPT展示了一组图片,画面中很多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虽然衣衫褴褛、手指皴裂,教室破败,但仍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全神贯注地上课;有的身有残疾,但仍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渴望……在备课时他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看到这些画面肯定会感动至少会有一些触动吧,但结果正相反,甚至有个学生说:“老师,你又给我们看这些照片,每次我们初中老师给我们看,我就连午饭也不想吃了。”这让我感到很震惊。

我们回到现实生活,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却对中国历史传统知之甚少;对明星如数家珍,却不知道钱学森为何人;遇到孕妇老人不晓得让座,遇到不公待遇不懂得反抗,遇到一点挫折就想到退缩,以自我为中心……如此种种,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内心的沉重。他们关注问题相当局限,以物质享乐方面的为主,对于传统文化、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关注却不多。

当然,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作为政治教师,我也在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促使学生学会关心、宽容他人,变得更有同情心、责任感呢?怎样让学生们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呢?初中思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负有重责。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得初中思品教学体现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基于此,我认为,在平时的初中思品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政治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机械灌输,而是将知识内化为修养;政治教育不仅是知识、方法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体现一种严谨的科学观和人文精神。

二、实践中的探索

有学者指出: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其质量是个人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人文素养作为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解决人自身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德、智、体、美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通过人文素质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知识传授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效呢?可以做这些尝试:

第一,寻找人文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催生人文教案。传统教案,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人文教案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于学生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启发学生感悟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在授课时,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丰富,不仅备书本,更备学生。要体现对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并把知识纳入人文背景中去。

第二,关心时事政治,催生人文教育素材。上好思想政治课,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人类世界。对最近的美国总统选举、事件、经济危机等重大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组织献爱心救助灾区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身边的热点新闻,等等,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追求正义。通过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讨论时事,针砭时弊,培养其独立思维,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些时事新闻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大量详实、丰富而鲜活的素材,也蕴含着很大的人文教育价值。

第三,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思品课堂氛围,催生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初中思品课堂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教师不光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讨论探究、充分发言参与、充分表达组织、充分享受这一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讨论是积极的,师生关系也是和谐的,处处充满人文关怀,这才是人文主义课堂应有的特征。另外,学习效果好坏的标准应该建立在课后学生是否把课堂要求的目标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上。不是说课上完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第四,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催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阵地。课外时间也可以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阵地。开展一些切实可行的课外实践活动,布置小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如“农村贫困状况的调查报告”作业,学生在与贫困户的接触中,能很好地培养助弱、关爱、坚强、节俭、奋发图强等精神品质;“帮助敬老院孤寡老人”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与老人的交流、互动,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些活动都有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意义,扩展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

三、个人的感悟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大学音乐;音乐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接触音乐,人们在做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有的人是音乐家,有的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虽然也有部分不喜欢音乐的,但是我们不可能离开音乐。在大学教育中引入了音乐教育专业,目的是为了后继有人,同时也为喜爱音乐的人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和系统化教育的平台。在音乐教育的功能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很重要,因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1.大学音乐教育的功能

前苏联有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1】由此可知,音乐在对人的培养上有一定的作用。现代的孩子早在胎教时就已经听过许许多多的歌曲,为何音乐对人的作用如此大。音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人的健康高尚情感。音乐是一种艺术,音乐中有优美的旋律,有动人的歌词,有明快或深沉的节奏,能够让听者引起共鸣,或者触动欣赏者的心灵,能够感化人,亦能教化人。每一首好听的歌曲都透露着作者或歌唱者的美好情况,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听者的心情和情感,从而激发或者强化听者的情感。

1.2促进人形成良好心态。学习音乐也是一段艰辛的历程,在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中,人们会形成一些独特的品质与心态。例如合唱,它需要一个团队精诚合作。音乐与其他专业一样,需要经过日积月累才能成功。长时间的艰苦磨练锻炼出学习者坚强的意志,耐心和细心。当学习者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遇到困境时,就能从容地应对。

1.3发展人的创造力。音乐教育不仅教育人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提升人的悟性,在艺术中,非常讲究悟性,即理解能力,有些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学习者慢慢体会,因此,音乐能够培养人心灵手巧的能力,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活力。音乐作曲本事就是在不断地创造,再创造的过程。

2.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指的是人们所达到的品质或发展程度。人文素养不仅在文科专业中能够体现,而且在工科,在音乐教育中能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好感。大学音乐教育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而且能培养人的气质,塑造品格。

2.1加强人文素养,是时代对学生的要求。现在社会是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的社会。在当今学校的教育中,除了要讲授相关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有相应的人文知识,例如政治、思想品德、自然、礼仪等课程,使学生不仅在专业上与工作目标相近,同时也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些是专业课中所学不到的知识。【2】

2.2培养人文素养是推进全面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积极提倡素质教育,讲求全面发展和共同发展,在高校教育中,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政治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高校是连接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人们说高校是个小社会,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才能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素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管理与教育理念已经社会各行业和各个教育机构中充分运用,高尚的人文素养反过来将推动教育更上一层楼。

3.大学音乐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措施

3.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是授业解惑之人,虽然当今强调素质教育,教师不再是主角了,但是教师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引导得好坏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意义深远。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具有责任感、敬业精神,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社会各个阶段。教师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还有人文知识的教育方法。人文知识是最基本组成部分,一是包括哲学知识,要用辩证地、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世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历史知识,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虽然需要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是美学知识。拥有发现美的境界,善于从社会中提取美好的事物,使学生与世俗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的生活才更有活力、有价值。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文精神。【3】首先教师要有责任感,因为教育是良心事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明显的。其次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当有自己的目标追求,以身作则,对于什么是教育应当正确地对待。人文方法是实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工具,人文方法包括直觉,此直觉非彼直觉,直觉是一种观察或洞察,在教学中观察能到洞察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行为了解到行为背后的思想动因。人总是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因此人文方法还包括内省,通过内省可以自我批评,自我总结。

3.2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意引导。引导是现代素质教育中对学生的主要指导方法,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开设部分有针对性或者是经典的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认为课程有意义。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抛砖引玉,让学生主动地互相沟通,或者客串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其思维,为音乐素养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培养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教育中,有良好的想象力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而想象力是后天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渗透对思维及想象力的导引至关重要,教师可以从常规与非常规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与想象,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认真思考。

3.3在教学中渗透对心灵的思考以及对美的关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艺术中思考音乐的内涵,进行认真的思考。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对人性的思考,即人为什么活着?人性善还是性恶?从这些思考能够对人生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对自己包括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初步的认识,才能更真实地认识外部世界。【4】学习者在不断的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过体验与感受作者所蕴藏的深刻内涵与情感,随着学习的日益深入,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习者的思想和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艺术的魅力,引导学生如何鉴赏音乐,提高审美能力与分辨音乐好坏的能力。例如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欣赏世界著名的、经典的歌曲或是音乐公开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的心灵,净化其人格,贴近生活,走进现实。

4.小结

总而言之,在大学音乐课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一课,需要老师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说,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是必须的,不仅要拥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还要有实现上述两种的方法即人文方法。具体地讲,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对心灵的思考,思考人的价值;渗透对审美的感悟,提升鉴赏美的能力。音乐教育与美术设计一样,需要有美的眼光与灵感,培养人文素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当代学生的毅力和坚持。

【参考文献】

[1]刘文婧.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8):230.

[2]方青.浅谈大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关怀[J].课堂与教学,2011(1):80.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如何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教学实践证明,钻研语文新课程教材,重视活动体验课的教学,让语文课展现活力,张扬语文课的生命魅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课题。学习是学习者对外界情境或刺激的解释或看法的形成过程,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语文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人格的自我实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活动课将不再是语文教育的调味品,而是促使学生个体潜能发展的一种方式。

二、在语文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在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的时候,从思想、道德、身心等各方面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有其先天的优势。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也正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这种要求以“立人”为教学宗旨,这个宗旨不能空洞说教,而是通过“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活动过程来完成,而以演讲、汇报会、辩论会等为形式的活动体验课是“表达与交流”的很好的实施途径。

三、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要借助教材和课堂这两个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活动体验课的重要性。因为,在活动体验课中,学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展现,求知欲被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生命的原始动力被挖掘,这样学生的主体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所以,教师必须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进行整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活动体验课的教学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应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而新课程教材中许多文章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中的这些文章,力争将这些文章设计成活动体验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教材文章,体验情感,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教读《琵琶行》时,我们可以让会演奏琵琶的学生或请音乐教师演奏这支乐曲,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支乐曲的旋律及其变化,进而去朗读体验,领悟乐曲中的琵琶女和诗人的情感。

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语文应用基础;人文素质;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H09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把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才的素质培养相结合,实现人文与医学的融通,弘扬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医学生克己奉公、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内在素质。语文历来担负着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它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结合中职教育实际,开设了语文这门课程,所用教材是由于淑杰等主编的《语文应用基础》,这本教材内容丰富,非常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中职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担忧

1.1 人文常识缺乏。近年来学校的生源素质不容乐观,原因是绝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就不爱学习,他们大都文化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写文章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个人修养更是令人担忧,很难想象他们能胜任将来的医疗卫生工作。在语文课堂上叫他们朗读课文,能够读流利的人并不多见。他们的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更是贫乏。遵义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本地学生,当问及什么是"文化"时,竟无人以对。

1.2 理想观念淡化。许多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整天昏昏沉沉,茫然不知所措,迷失了学习和生活的方向,混张文凭为其追求的基本目标。

1.3 心智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人生意义认识肤浅,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2.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2.1 专业的需要。我校毕业生将要担负起救死扶伤,维护人类健康的责任。新的健康观念不单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人格上的健康和健全。要使别人健康首先必须自己健康,这就要求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其是护士,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无论在医院上班或在社区工作,学会与各种人沟通显得非常重要,高尚的医德、渊博的学识、高雅的气质、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交际能力,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2.2 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危害青少年的东西屡禁不止。"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1]因此,人文素质是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医学生学会做人的前提。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务之急。

2.3 语文教学改革的需求。语文本来就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韩愈早就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观点。在面向新世纪人才需要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老师不但要做学生的"经师",更要做学生的"人师",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

3.《语文应用基础》注重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1 注重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汲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于叔杰等主编的《语文应用基础》在选材和编排上独具匠心,在话题单元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亲情、自然、生命、励志、和谐、审美6个话题选文。遴选的课文具有典范性和文化内涵,文质兼美,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卫生行业,贴近学生实际,既有传统名篇,又有时文佳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应用文单元依据学生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安排了日常文书、事务文书、医卫文书和求职文书4个方面的内容,力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工作实际、行业实际,帮助学生提高社会交流需要、岗位必备的应用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应用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

3.2 注重传统美德教育。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有良知的人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格,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感恩,当我们受恩于人时,切勿忘了感恩。《语文应用基础》第一单元的主题便是感悟亲情。在本单元里,老舍的《我的母亲》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对母亲给"我"生命,教"我"做人的感激之情;《关于父亲的故事》则通过三个农民父亲与子女的小故事,描摹浓浓的亲情;《项脊轩志》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回忆家人的音容笑貌,寄托作者的深情;《学会感恩》唤起我们的良知,激发感恩的情怀;《感恩的心》更是催人泪下,激人奋进。在教学本单元时要结合实际,教育学生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生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护理班的学生,护理病人时更要"视病人如亲人,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2]

3.3 注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语文应用基础》中精选了一些珍爱生命、励志人生、情系和谐的佳作。如《石缝间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在最困厄的境遇中,顽强的生命会努力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彰显生命的不可遏制;《病的快乐》阐述了病中之乐,乐在解脱,乐在集中承受关切,乐在结识病友并辨出种种人生真谛,道出了病能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感悟;而《劝学》从深层次上劝勉人们要努力学习,为力求进取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敬业与乐业》则论述了人们对待职业应该持有的责任和兴趣,帮助我们端正职业态度,培养敬业精神;《她把护士变成了天使》讲述了南丁格尔矢志不渝,为护理事业奋斗一生的感人事迹以及她伟大而高尚的人格;《我的空中楼阁》使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依所体现出的境由心造的美好情怀;《致橡树》表达了只有爱才能使男女之间建立高尚和谐的爱情;《天赐芳邻》讲的是美好人性造就邻里关系的和谐;《朋友》则以现代人的观念阐述了"真正的朋友,是相濡以沫,是肝胆相照,是志同道和,是风雨同舟!"。这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3.4 注重革命传统精神的熏陶。"培养什么人,以什么培养人"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青年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种情势下,重温中国革命历程,传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精神,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意义重大。《语文应用基础》编选了一些反映革命生活的诗词,如的《沁园春.长沙》,表达了诗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唤起学生对中国革命艰难历程的回忆。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充分挖掘遵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旁征博引,营造更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让医学生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参考文献

[1]叶朗.人文学科大有作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4

[2]王斌.人际沟通.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