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19 — 02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直接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实现个体主体性的理性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合理引导受教育者有效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是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的作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主体间性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基础上的有机联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积极扬弃。”〔1〕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人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在本质、价值、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一、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多主体性和平等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多主体性和平等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主体性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主体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主体间的关系,他们与共同的教育中介客体构成主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主体与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关爱、包容的关系,“对待他人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通过相互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把自己呈现给他人。”〔2〕因此,这种关系是一种多极主体间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的立体交叉网络,而不是单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静态线性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平等性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双方的语言交流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具有言说的权利,也都有倾听的义务,不能剥夺他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权利和机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缺失,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作为客体来进行改造和塑造,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传授教育内容,受教育者是教育者主体性活动中的对象物,处于被动接受的消极状态,仅是对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机械应付,缺乏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没有与教育者的积极交流。即使是在一些教育活动中存在双方的互动,双方的对话也是程式化的流程设计,教育者在设计问题的同时限定了标准的答案,受教育者的回答对传授的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缺乏进一步的思考,这样的对话不能引起精神的交流与情感的共鸣。只有建立起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激发各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因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主体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平等性的前提,平等是主体间的平等,只有确立了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平等的主体间关系,平等是主体追求的目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在多极活动主体之间建构一种平等而均衡的关系,通过交流合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每个参与者释放能量与活力的生命体验。可以说,多主体性和平等性既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性条件,又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目标。

二、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特征:发展性和和谐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性是指以人的发展作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价值旨归,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出发,紧密围绕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个中心来开展教育活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克服‘道德人’、‘经济人’、‘工具人’的局限,真正按照人的属性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3〕因此,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教育者传播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是为了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和完善,要将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丰富和提升作为着力点,培养在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具有积极进取的主体意识、自主理性的开拓精神以及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和谐性是指教育活动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思维方式、交往品质和实践能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相协调相融洽的生存状态。当代社会要求人既要有全面发展的个体追求,又要有向他人开放的共存意识;既要关注个体生命质量,又要关心社会发展的境遇。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促进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己任,还要以建立人与外界的和谐关系为己任,着力于发展受教育者与他人沟通互助、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及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在共生的品质。发展性和和谐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和目的选择,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性要求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和谐性要求实现个体与他人的和谐共存。个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体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展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和谐性的基础。

三、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征:生活性和人文性

生活性和人文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特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是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世界,要结合受教育者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开展教育活动。哈贝马斯指出:生活世界是主体间共有的世界,它就像文本和语境一样相互渗透,相互重叠,直到相互构成网络。生活世界构成了人们相互理解和交往的前提和背景性条件,人们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活动形成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教育活动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使受教育者对真实的教育素材和创设的教育情境产生内心的触动和思想的共鸣,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成共识生成意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是指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兴趣与需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思想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具体地讲就是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生存现状、生活条件,还要满足受教育者在自尊、自我期望方面的需求,帮助受教育者建构精神家园, 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生命关怀。人文关怀对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关爱, 就不可能形成主体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没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控制,是抽象化的行为规范和清教徒式的道德戒律的约束,无法深入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激发人的生命的信念和驱动力。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满足受教育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受教育者输送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文性的基础,实现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必须要深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离开生活世界,就无法把握受教育者本性的内在需要。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性的运动导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现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理想来实现人的生命意义,引导人走向幸福的生活。

四、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特征:沟通性和理解性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沟通性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互动达成共识,形成丰富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沟通是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沟通是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交往过程,“如果存在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4〕受教育者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主体性被激发并得到展示,完成思想品德的自主建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解性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以开放的心态,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并且彼此接纳。理解不是简单地认可,而是彼此达成一致的共识,产生“视界融合”,形成新的“共同的视界”。“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彻底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5〕沟通性和理解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最为显著的特征,这也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区别。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育者掌控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是各主体通过语言交流达到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交往的形式是主体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沟通,交往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共识。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沟通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解性的基础,沟通是实现理解的途径,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沟通性所追求的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是以互相理解作为目的的。

总之,厘清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深化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认识,是进一步区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探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同时,这也为我们在认识上树立主体间性意识和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状态的转变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8-10.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4.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环境;内涵;特征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10-01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随着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环境。在众多的环境中,网络虚拟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新环境因素。

"虚拟"这一词是由中世纪苏格兰著名哲学家邓斯•司各特所创,最初与现实组成一对反义词,原意为潜在的。随着发展,后来又出现了虚拟环境这一词语。关于虚拟环境的讨论, 最早是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后来他在《公众舆论》一书中阐述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认为虚拟环境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由此可知李普曼把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对应起来,认为虚拟环境是我们头脑中的景象,现实环境就是外部世界。

继李普曼提出虚拟环境概念后,学术界也对虚拟环境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对虚拟环境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以刘绍庭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在传播媒介大众化后由媒介营造的, 与现实环境相对应又可能与现实环境脱节的人工化的环境"。[1]另一种是以张耀灿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虚拟环境是人们用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装置,进行交流、互动的一种场景和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维度,人们在这里将信息进行交流,用电子的方式表现物理的存在,也可表现那些可能和想像出来的世界"。[2]显而易见,两种概念有所区别,前者的内涵大于后者,是广义和狭义的区别。但两者又有联系,学者们在表述虚拟环境这一概念时,都集中在媒介这一个方面,只是媒介对象不同。由于构成虚拟环境的信息源很多,考虑到计算机网络在其中所占的分量和所居的位置最重,因此,本文侧重讨论由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即虚拟环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把现实生活移植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仿真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临场感觉的环境因素总和。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是指由计算机所形成网络空间中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网络虚拟环境从形式到内容、特征都与现实环境有着质的区别。其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目标、内容、方法和实效。思想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除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环境的复杂性、广泛性、动态性、可创性等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即虚拟性、隐匿性、渗透性、交互性等特征。

1.虚拟性

网络虚拟环境具有虚拟性这一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也必然具有这一特征。虚拟性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空间之中。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相比,在形成上,网络虚拟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环境;在机制上,网络虚拟环境是媒介重构结果;在内容上, 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有距离。在这个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材不是纸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也不是实实在的人,一切东西都是经过计算机语言编制而成的符号,给人以假乱真的感觉。因而在这个环境中"一切都不具有现实环境中的实体性,也不具有外在的可触摸性可察觉到的时空位置与形态,只是一种功能上的可重复性和实在性"[3]。另一方面,在这个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在虚拟的情形下进行,不是面对面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符号交往。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目的虚拟性,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幻影,无法转换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2.隐匿性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环境中,大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是面对面的交往,这样他们对现实环境的真实情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中,具有明显的隐匿性。一方面,网络中的交往是人-机-人的模式,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中介的间接式交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中的隐性人。另一方面学生在网上可以利用注册代号、昵称、名片档来掩盖个人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真实信息,这样就可以在网络上畅所预言,发表自己的心声,进而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被暴露,或受到惩罚的事情。这种人机符号交往模式,隐蔽了个人的真实身份,造成交往的真实性程度低,真假难辨、善恶难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极易扭曲人格,造成人格的两面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3.渗透性

这一特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系统中,存在着大量有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信息。当大学生与网络发生联系交流时,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思想政治要素的影响,循序渐进地渗透和内化,最后使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人格得以完善。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因素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存在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的渗透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调动网络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规范网络环境,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

4.交互性

作为新兴的信息媒介,与传统的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介相比,它们都是单方面的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传递由工作人员处理好的信息,而网络环境却不同,具有鲜明的互动性特征。其一是人机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根据已经设置好的电脑程序进行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比如网络测试。其二是互联网中进行的人际互动。网络的全球性和开放性特征,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网上交流与讨论。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广泛的人际交往的互动环境。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刘绍庭.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月刊),2006(10).

[3]王东方、肖永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环境及其建设[J].教育探索,2010(08).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育方式 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90后大学生已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思想独立、性格张扬、更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但是90后的同学同样有很多的不足,他们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观察和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鲜明个性,理解和认同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清楚地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可塑性,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要针对他们的思想特征思考出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平等的、有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探索出信息时代下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在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高校才能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1 90后大学生特点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90后大学生同样处于这个尴尬的时代。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强大压力。“一代不如一代”的评语被广泛的运用到“90后”这个群体身上。在社会和父母眼中的他们“自私冷漠、心灵脆弱、叛逆孤傲、自我中心、社会责任感弱化。”如何理解、呵护和教育90后大学生,这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1.1 独立自信,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喜欢独特有个性的事物,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并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自我崇尚和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上。他们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拥有更加强烈的表现欲,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并渴望得到认可。但过分地注重和维护自我的权益,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特立独行,对集体冷漠,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1.2 过分依赖网络,但欠缺人际交往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使得他们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本领。这使得他们在知识结构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思想见地、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各种消极和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这就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

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90后的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足,一般都是由于其缺乏自信心、缺乏同情心、过分地苛求别人、不懂宽容等。由于90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

1.3 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90后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但是他们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他们还是小孩子,内心还很幼稚和脆弱。90后注定是孤独的一代,他们缺少兄弟姐妹间感情的沟通和心灵上的默契,缺少知心朋友的情感倾诉,因此常感到不被理解和莫名空虚。但家庭的过度溺爱和保护,促使他们高度关注自我的情感起伏;而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欠缺,又使他们对复杂事物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承受不了委屈,容易走向极端。

1.4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变革,必然通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开放的时代下,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的大学生价值观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在各个灾区的现场、各个大型活动的现场,你都能看到年轻的面庞闪现在人群之中,他们活跃,有激情,精力旺盛。他们注重个人和社会并重,注重事业与利益并取,他们不是默默地无私奉献,而是重视自我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2 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法

2.1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新教育手段

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依靠自身的超大的信息储量、超快的信息传递速度以及极为便利的共享平台使得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地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势在必行。高校老师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地、平等地交流对话。

2.2 根据年级状况,分类进行引导

(1)对刚入校大一应当注重适应性与自立能力的引导与培养。新生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将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生活。对于独立性较强的90后大学生来说,要注重适应性教育,注意引导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2)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大二90后同学,应积极组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在素质拓展活动中让同学沟通交流更好;其次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不仅可以挑战极限、挖掘潜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同时也能提高90后大学生的自立性、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

(3)大三、大四侧重就业辅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之间做出选择,并做好大学生升学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2.3 注重实际,更新教学理念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清自己现状,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显著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3)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趋向多元化,获取信息方式便捷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也超过他前辈,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和质上都可能超过教育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映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3 结语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他们出生在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新时代。他们理性而躁动、敏锐有点轻狂,独立而有非常具有依赖性等显著特征。90后的大学生已经是高校校园的主旋律,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 时代感鲜明、特点突出、颇受争议90后学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转变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积极开展心理方面的主题班会,建立90后大学生的交往平台,帮助学生敞开心扉,纠正心理误区,以阳光的、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健康发展成为21世纪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将“中国梦”转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3-29

一、“90后”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转变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影响,“90后”大学生思维更具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确定性。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普及,网络融入了大学生生活,网络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网络虽然给学习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上的大量不良信息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行为习惯产生着负面影响,危害着“9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当前,我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出现了整体下滑现象。

笔者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思想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普遍呈现出个性张扬、价值观多元、个体本位突出、崇尚自我、依赖网络、道德观念缺乏、媒介素养欠缺、理想信念淡化、金钱至上、追求外貌等特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比如,前不久网络中曝光了某“90后”女大学生欲借两百万尽孝的新闻: 一名女大学想要不劳而获通过“卖掉”自己的后半生来获得两百万。

社会学家胡光伟就此事指出:“她如果凭自己的能力挣了3000元钱给她父母,都是孝顺。但是这种想要靠别人来帮忙尽孝道的方法,她父母知道后,心里也会难以接受的。”

育人先育德,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做人,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多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职业技能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多是在走形式、搞过场,并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十分缓慢,大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老思路、老模式当中。教育方法没有紧跟时展进行必要的更新,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模式;教育内容更是苍白无力,与现实社会情况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调整。所以某些教学内容很难得到学生认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甚至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反感情绪。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个体感受的考虑,缺乏对学生心理特征变化的把握,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将越来越大。如果大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心态,就很难走入社会迎接挑战;在工作中遇到些许困难便会一蹶不振,甚至走上偏激道路。

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保障教育有效性,各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解决当代学生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方法,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展开教育,以保障教育的有效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文5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研究生心理特点分析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2013年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其中“立德”就是指要把研究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培养过程中,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由于教育目标的差异和所面对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的不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可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从客观方面分析,首先,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与本科生有所不同,本科生的学习时间一般为4-5年,大部分时间是采取课堂授课等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其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比较长,内容更为系统、丰富。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一般为2-3年,期间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研究室跟随导师或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方式相对分散。这一变化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内容上要求“少而精”,在形式强调“适用、有效”。

(二)心理学研究为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变化规律的钥匙,为明确受教育者的思想特点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了方法。心理学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其在个体差异理论、心理归因理论、心理认知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方面研究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是做学生的转化工作,即通过学生的思维而改变其认识、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信念等内容,进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以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活动。这一的转化过程有一定复杂的心理机制,其实质就是人的心理内容和行为的转化过程。

二、基于研究生的心理特点,创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因材施教,强化导师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对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和其心理存在焦虑、悲观的心理问题,强化导师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因材施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需要”的理论和规律。一般说来,当人产生某种需要而又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满足需要的目标的时候,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转化为动机。因此,导师可针对所指导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在日常沟通和交流中有针对性的对研究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将研究生个人的需要同国家的需要、社会需要、人民的需要与相结合,使其个体目标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在科研学习和课题研究中培养研究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90后”; 时代特征;心理特点;对策

目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生长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着不同与以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他们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但又有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和淡薄的道德意识。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来讲,面临的是更多的新情况和新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特有的思想行为,探讨影响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他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发挥作用。

1. “90后”大学生性格、心理特征分析

1.1集体主义欠缺,自我意识强

由于“90 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且成长的环境相对较好,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学生不适应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感受。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形成了“以自我成才”为中心的习惯,在生活上自私自利不懂得贡献和分享。他们喜欢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只为自己考虑,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正如有的学者这样定义他们:“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定义,我们是自己,我们只做自己,我们只能被自己左右。”[1]

1.2擅于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辨别能力

“90 后”大学生可以说是电脑、网络和各种电子产品陪伴下成长的一代。他们从小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和咨询,这种获得信息的习惯,使得“90 后”大学生拥有较同年龄段更丰富更多样的知识体系,具有创新精神,他们接受新事物应用新事物的能力远远强于前期的大学生。但是由于在接受信息来源时缺乏过虑和指导,使得“90 后”大学生在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讯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西方思维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 “90后”大学生缺乏取精去糟的能力,在处理信息时常常全盘接收,导致“90 后”常常做出出人意料的行为举止,甚至有些“90 后”会做出违道德和有损社会风气的行为。

1.3个人能力强,但道德意识淡薄

“90 后”大学生物质生活环境优越,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有时会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从小时便开始扔入,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孩子长大后都能歌擅舞,多才多艺,个人能力非常出色。但是,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经常出现学生上课吃东西、玩游戏,不尊重老师,与老师擦肩而过都不打招呼,形同陌路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一些“90 后”大学生对父母态度也十分恶劣。显现出他们极其淡薄道德意识。

1.4受挫折能力差,叛逆心强

“90 后”大学生没有受到过太大的挫折,他们的受挫折能力差,加之有些学生有些大学生孤僻自闭、不愿意和人说话,所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看管下成长起来,他们不喜欢和父母交流,有很强的叛逆心理,不喜欢别人的约束。

2.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

2.1充分发挥学生组织作用,使学生融入到组织中来

“90 后”大学生因其个性张扬,好奇心强,对于加入学生组织有极大的兴趣,并且对学生组织的各项工作有着很大的热情。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学生组织的力量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90 后”后大学生在各级学生组织得到锻炼,通过学生组织的工作使得“90 后”大学生能够增强团队的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懂得贡献和分享的意义,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2.2加强网络健康教育,抢占信息教育制高点

“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和使用网络,通过网络手段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丰富性、交互性、隐蔽性的特点,在网络设立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扩大网络信息中优秀内容的影响,过虑掉不良信息,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的制高点,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

2.3强化感恩意识,注重德育培养

育人先育德。对“90后”大学生德育观的强化与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过程存在一个盲区,即缺少对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达不到教育目的。就这要求辅导员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结合,要采用理解、宽容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言传身教,去感染、教育、影响学生。

2.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由于“90 后”大学生自尊心强,叛逆情绪易发,因此应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应及时有效地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并将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品德训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90 后”大学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代,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针对他们的特征,有的放矢。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还应不断努力,继续深入了解“90 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