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诚信社会;食品企业自律;国家食品监管
国务院总理于2011年10月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会议对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作了重点部署,指出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每个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成员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诚信缺失、不讲信用,不仅危害经济社会发展,破坏市场和社会秩序,而且损害社会公正,损害群众利益,妨碍民族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现象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十分不满。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一、食品企业自律
食品企业自律应该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建立一套与其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契合的、完整的社会诚信概念框架。应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诚信标准和惯例及一些先进国家的有益经验,形成或制定企业自愿遵守的自律规范,从而达到食品企业自律的有诚信的社会风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扩大,在大部分企业自律的情况下,国家食品监管也要职能到位来保障和监管以促进经济发展,逐步实现食品企业监管自律化,才能真正发挥国家食品监管的作用和实现国家食品监管的真正到位。要从体制建设入手保证食品企业自律,抓紧建立和完善食品企业自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制度和机制,不应仅靠一些治标措施更不能不加区分地照搬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企业自律制度。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实践,使食品企业自律的问题进一步复杂。企业自律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基础。
1.食品企业自律应具有的特点。在食品企业监管自律化的基础上,吸纳一些发达国家食品监管的思想和方法。对企业自律方法及方法背后所体现的自律思想,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吸收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自律思路,使我国的企业自律方面与其它各国保持协同健康发展。例如,(a)加快诚信立法和制度建设。从国家层面制定《诚信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和实施细则,制定信用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异议处理、投诉办理和侵权责任追究制度。(b)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c)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强化责任、激励和约束,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不断提高全民道德素质,激发民族创新精神,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借鉴、吸收以英、美为代表的企业自律的特色的同时,也要关注欧洲大陆国家企业自律的特色,因为我国总体经济环境与法、德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而我国企业自律的程度要高于英、美等国。对我国实务中尚未出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会出现的经济现象,其企业自律规则的形成和制定,在考虑我国经济环境的具体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国际上多数国家所应用的国际惯例,将有助于我国企业自律的规范的形成。
2.国际间企业诚信惯例特点。(1)通用性。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建设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诚信系统。在实现全行业内信用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信用信息在全互联互通,充分发挥信用信息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2)效益性。若不依此惯例行事则使效益减少或无效益。(3)稳定性。即不受某个国家和地区政策调整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4)准法律性。虽不是法律,但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加强监管,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机构和评级机构,有序推进信用服务产品创新。制定信用服务机构基本行为准则,严格诚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准入标准,依法查处提供虚假信息、侵犯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行为。(5)重复性。可以重复多次地反复被应用。
3.开展企业自律和国家监管的国际间协作。企业自律和国家监管是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可操作性,技术性使国家监管具有国际通用性特点:推进行业、部门和地方诚信建设,各个行业、部门和地方管理部门要通过建立信用信息系统,依法依规有效采集、整合和应用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各地区要对本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平台,实现对失信行为的协同监管。当前,尤其要结合市场主体准入、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保障、科研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领域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尽快改善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的信用环境等,都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和正在实施的诚信原则。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的交流日趋频繁,各民族交往日渐增多,为企业自律和国家监管的诚信社会建立创造了外部环境。
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食品安全 诚信评价 体系构建
建立食品安全长效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措施。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实践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日渐增多(钟宝龙;徐光耀,2005;孙颖杰,廖鲁兴,郑华;刘华楠,徐锋,2006;曹存正,2007;窦芙萍,康仲如,2008;何坪华;王晓燕;李琳,2009)。上述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以及具体的食品生产企业诚信评估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有的研究结论甚至已被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所采用,但是关于我国建立什么样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如何建立体系以及如何实现体系功能等问题还远未解决。近期的一些研究也从宏观层面对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初步探讨(高观,2009;张莉,高凌宇;李航;张勇,2010),但是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还亟待加强和深入。本文拟从食品安全的信用特性、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构成要素以及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展开讨论。
一、食品安全的信用特性及其评价信息共享
根据美国学者Nelson的观点,商品可分为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三类。搜寻品指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了解商品品质;经验品指只有在购买后才能判断其质量的商品;信用品指消费者即使在消费之后也不能判断其品质,必须借助其他的信息才能确定其品质。按照搜寻品、经验品、信用品的顺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呈递增趋势,食品安全多具信用品特征。
在信用品市场上,极度的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面临严重的安全与健康风险。通过第三方(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非政府组织)介入,如产品检验(或质量认证),提供信息传递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理解,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是为了传递食品安全的信号,是将食品安全的信用品特性转化为搜寻品特性。
食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对称)是造成市场失灵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食品安全特性,例如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都不能被轻易地识别。因此,消费者会严重依赖于企业的声明,比如像品牌、标签或者广告。这类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消费者无法通过一个合理的价格,观察到或者感觉到食品的安全特性,除非进行大量检测。
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共享是解决食品安全信用问题的重要途径。食品安全信息是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的依据,也是现代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缓解食品安全信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让消费者获取更充分的信息,世界各国在实施食品安全管理时,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供给。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食品供应链的延伸,对食品安全控制的难度日益增加,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便的信息共享途径,“从田间到餐桌”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控制目标就难以实现。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消费者与企业、政府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之间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是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食品安全管理的根本体现。
二、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必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建设,以促进食品行业自律,完善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1、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法制经济和诚信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共同体现。没有法制,市场机制难以运转;缺乏诚信,市场机制建设就难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发达,其市场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市场各要素之间的经济活动就越需要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应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也必然要求构建与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
2、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是政府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想当然地认为,加强食品安全诚信管理,规范食品生产企业行为是政府的重要职责。然而,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也并非持续有效。特别是在其内生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有时也表现出低效。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优势,构建包括第三方评价主体在内的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对食品生产企业诚信实施分类监管,不断提升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3、构建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是食品生产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市场经济中,食品生产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唯有诚信至上才能长盛不衰。诚信,企业则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向心力,企业品牌形象就会上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会不断增强。相反,不诚信不仅会让企业自身利益受损,还会影响到整个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食品生产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其负面影响直接辐射整个行业,甚至波及面更宽、更广。因此,在内有压力,外有国际上信用意识较强企业竞争的情况下,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要健康、规范、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建立包括评价体系在内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来不断塑造和维护企业诚信。
三、食品安全诚信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分析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中,企业(包括原料生产、食品加工、流通和餐饮企业等)是主体,是食品安全诚信评价的对象和诚信信息的输出方。
政府是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引导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在当前情况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信息的获取仍需通过政府途径,例如,企业产品抽检信息、企业财税经营信息、投诉信息等。
评级机构是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与金融信用相类似,食品安全诚信也需要用客观的方式进行度量、打分。评级机构可通过制定系列化的评判标准,对企业在食品安全诚信方面的表现做出评判。
在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中,企业是运动员,评级机构是裁判员,政府则是大赛的组织者,而消费者是观众。多个要素的协调与配合是食品安全诚信体系良好运转的基础。
四、食品安全诚信体系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1、征信数据的采集、评估及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化运作。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不发达,食品安全信息在政府与消费者、其他社会机构间存在着不对称。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宜由各省(市)政府牵头建设,企业持观望态度。这种体制不利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
2、食品信用的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的构成。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有良好激励机制的信用信息征集制度,评价指标科学严密细致的信用评价制度,客观公正的信用披露制度和奖惩适当的信用奖惩制度,缺一不可。如果只征集不评价,食品安全信用便没有好坏之分;只评价不披露,食品安全信用便没有了用武之地;披露了而没有奖惩,则食品安全信用评价形同虚设。我国目前由各省(市)政府牵头重点建设了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诚信管理体系,而对于食品信用的征集、评价、披露和奖惩等一系列制度的建设稍显滞后。
3、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建设。开展信用体系的建设应当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否则容易出现征集困难、信用标准不统一以及信息标准不统一的现象。
五、结论
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部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因其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目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奋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完整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由四大要素构成:企业、政府、评级机构和消费者。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良好运转有赖于各要素间的协调和配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解决。
(注:本文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自选(一般)项目“北京市食品安全信用评价体系模式探索”(编号:09BeZH13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曹存正: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J].中国市场,2007(51).
[2] 刘华楠、徐锋:肉类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10).
[3] 钟宝龙:“龙头企业”要做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龙头[J].上海农村经济,2005(1).
[4] 徐光耀:对食品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思考[J].安徽医药,2005(9).
[5] 窦芙萍、康仲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8(5).
[6] 何坪华:浅析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用行为的影响因素[J].企业活力,2009(3).
[7] 李琳:甘肃省建立食品生产企业质量信用体系的对策刍议[J].农业质量标准,2009(1).
[8] 张勇:保障食品安全须加快诚信体系建设[J].农村工作通讯,2010(16).
[9] 李航: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中的诚信道德重塑[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7).
[10] 张莉:加强诚信建设:落实食品安全[J].食品工业科技,2010(6).
[11] 高观:关于食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9(9).
[12] 高凌宇:诚信是解决食品质量安全的根本[J].现代商业,2010(24).
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3
通过开展“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示范企业建设,进一步规范食品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企业的道德诚信意识,通过榜样示范作用,不断提升我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为我市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切实保障全市生产加工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任务
一是通过各类教育培训,建立“道德讲堂”等方式,提升食品从业人员道德诚信意识、主体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二是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按照产品标准组织生产,达到警示在头顶、要求在眼前,记录在手边;三是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逐步使制度要求成为企业人员的自觉行为;四是发挥示范效果,让示范企业成为行业标杆和学习对象,成为探索社会化监管、进行宣传教育的一处示范基地。
三、工作部署
(一)组织部署(2013年4月):各地要将示范企业建设与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结合企业实际,在去年创建活动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作为2014年的示范试点企业,4月底前将名单报送市局。
(二)严格标准,实施建设(2013年5月-11月):一是结合“三分监管”计划,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对照GB14881、119号公告和《示范建设考核标准及办法》,开展自查自纠,同时对企业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指导,促进企业对标找差,规范进步,鼓励指导企业积极应用先进管理制度和技术;二是将“道德讲堂”的建设情况和开展内部教育培训的情况将作为评定指标之一,引导和推动企业牢固树立“诚信至上、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试点企业11月底前提交《市食品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示范建设申请表》。
(三)成果验收,提升影响(2014年12月):各地组织监管人员、审查员依据考核细则企业进行全面考核,并将最终的考核情况报市局。市局根据考核情况,将2014年度“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示范企业名单报告省局和各级政府,并向企业颁发荣誉证书,同时将示范建设情况录入企业诚信档案。
四、工作要求
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4
(一)基本情况
2010年,南宁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有30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82.03亿元,同比增长23.49%。按统计口径划分,南宁市食品工业分为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四个行业,2010年这四个行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247.93亿元、40.09亿元、45.96亿元、48.05亿元,产值增长速度分别为26.67%、22.10%、28.29%、6.85%;2010年南宁市食品工业实现主营销售收入、税金、利润分别为444.95亿元、49.25亿元、32.75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21.59%、20.81%、44.66%,税金和利润总额占全市的73%和51%。南宁市食品工业主要有制糖、罐头、酿酒、饮料、乳制品、淀粉、烟草等企业。2010年主要产品产量:冷冻水产品10382吨,精制食用植物油40370吨,小麦粉107045吨,乳制品76695吨,包装饮用水类288227吨,软饮料475956吨,大米742001吨,卷烟3631084万支,淀粉817730吨,成品糖1018816吨,罐头128512吨。
(二)主要特点
1.食品工业增长速度较快,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的食品工业的取得了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为23.69%,工业总量不断提高。2005年,南宁市的食品工业总产值为129.03亿元,经过“十一五”的发展,到2010年,南宁市的食品工业总产值已近400亿元,达到382.03亿元。
2.食品工业是南宁市总量规模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食品工业是南宁市的支柱产业,其多项效益指标占全部工业的1/4强,优势地位在全国各区域中少见。2010年,食品工业分别占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税金、利润的29.66%、73%、51%,是南宁市工业产值、利税最大的产业,对南宁市工业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3.南宁市食品工业产品呈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态势成品糖、淀粉、卷烟等产品是我市的传统特色食品,一直稳步发展,成品糖产值绐终保持在占全区的15%比例,淀粉产值的常年不低于15亿元。近年来,我市除传统特色食品获得稳步发展外,水产类食品、啤酒、果蔬食品及方便休闲食品等产品也获得较快的发展,涌现百洋食品、恩度食品、皇氏乳业、集盛食品等一批具有地方的特色产品企业。
4.通过自主培育和招商引资双轮驱动食品工业的发展。南宁市立足亚热带气候的资源特色,自主培育了以甘蔗、木薯、罗菲鱼、亚热带水果、水牛奶等为原料的成长性较好的加工企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广西黑五类食品、南宁糖业、皇氏乳业等三家食品企业已成功上市,一些食品企业也在近期筹划上市;同时,南宁市在食品行业招商引资方面也取得较大突破,青岛啤酒、珠江啤酒、统一食品、康师傅、娃哈哈、可口可乐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南宁,食品工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宁市食品工业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自主培育的大企业少,“低、小、散”问题突出
南宁市自主培育食品企业主要以本地农产品为原料,大企业少,经济效益也不稳定。主要产品中除糖、烟之外,其他食品加工制造水平较低,加工企业除南宁糖业、南宁中烟外,都属于中小企业难以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2010年303家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只有1.26亿元,总体来看还偏小,也仅有百洋食品、恩度食品、皇氏乳业、集盛食品、汇华食品等少十来家企业效益比较稳定、成长性较好。
(二)原料供应不足
南宁市大多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由单家独户自种自养为主,缺乏规模化、公司化的种养基地,规模小、经营分散,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不足,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2010年南宁市淀粉加工企业产能已近80万吨,但由于原料不足实际产量仅为40万吨;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食糖和罐头因原料减产导致产量同比下降20.30%、14.80%,为扩大生产规模,企业不得不从外地采购价高的原料,增加了生产成本,制约了企业发展壮大。
(三)产业链短,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
南宁市的食品行业产品大多属于初级加工产品,链条短,深加工程度不够,精深加工产品还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附加值不高。比如蔗糖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是单一的白砂糖,缺少精炼糖、功能糖及保健糖等多样化的高品质、高档次食糖。
(四)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较低
南宁市除南宁中烟、青岛啤酒、皇氏乳业、南宁糖业等少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目前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外,其他行业的装备技术水平都不高,普遍处于国内八九十年代水平,存在自动控制水平较低,生产能耗较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
(五)品牌建设落后,知名品牌少
南宁市食品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中仅有白砂糖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南宁糖业的“云欧”、“明阳”牌白砂糖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古府”、“大明山”牌白砂糖获得广西名牌产品,其他食品绝大部分品牌知名度并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六)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流动资金匮乏
南宁市食品企业大多是中小非公企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由于规模小、信用度不高,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无法扩大再生产,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七)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
我市食品加工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标准陈旧、控制体系不健全的现象,难以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三、发展建议
(一)抓好食品用原料基地建设
以皇氏甲天下乳业公司、百洋食品公司、汇华食品公司、双汇食品公司、南宁糖业集团、恩度食品公司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原则,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一批与加工企业相配套的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奶牛、罗菲鱼、生猪、家禽养殖基地和原料蔗、水果、木薯、桑园种植基地。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讲究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点、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兴办稳定的农产品原料基地。进一步加快产地贮藏库和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建立集加工、保鲜、流通为一体的大型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食品加工原料供应能力。
(二)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壮大投资和经营主体,大力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根据“扶强、扶大”原则,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后劲足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二是对现有的经营状况一般,但有一定资产的龙头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引进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注入资金、品牌、机制等,使之发展壮大。三是利用现有国际国内区域经贸合作平台,加大食品加工业招商引资力度,接受区内外产业资本转移,建立高起点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四是推进食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以最终产品为龙头,把相应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集中到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度。五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行业进行强强联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群和集团。
(三)突出抓好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
一是针对国际形势,调整农业布局,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农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产、加工、销售结合的市场化农业体系,建立同农民利益联动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以促进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服务机制,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四是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多渠道、多元化对农业投入,改善软硬设施,增强支农力度,提高农业产出效果和效益。
(四)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速折旧,增加新产品开发费用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的引进,在重视“硬件”引进的同时,更要注意“软件”的引进,推动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加快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大力推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队伍培训,吸引和引进产业研究带头人,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五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在立足“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品牌意识,强化品牌观念,瞄准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五)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标准体系
加紧制定符合广西农产品原料和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尽快完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与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相关的科技示范园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核心,以县为基础、以企业为单元覆盖全市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实现全程有效的动植物检疫、农药(兽药)残留检测、环境质量监测和产品质量控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研究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的评价指标,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诚信监控网络,营造“重质量安全,守行业诚信”的氛围。
(六)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化服务
引导和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围绕农产品加工业的需要,发挥在行业状况调查、产业规划制定、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项目评估、技术咨询、人才培训、质量检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化。鼓励同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组建专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行业内部矛盾,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积极支持从事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参加国内外的大型展览展销,提高优势农产品加工制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科技服务、信息传递、政策咨询、人员培训、标准体系建设等公益,健全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
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质量强县为中心,围绕培育一批质量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我县工业、农业、建设工程、环保、服务等主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打造“诚信保亭”县域形象,推动我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产品质量:防止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的发生,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85%以上;全县生产企业杜绝无产品地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新增1个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至少新增一家食品企业取得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无食品安全事故;培育省级名牌产品1个,争创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主要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指标95%以上达到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2、工程质量: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的安装工程,所有工业、交通、电讯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程都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质量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新建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受监覆盖率100%,优良率达到25%以上;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率继续保持为“零”,基本消除一般质量通病;竣工交付使用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试车和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或正常使用。
3、服务质量: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应在拓宽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质量有所提升;进一步巩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工作,严格评选“放心店”;有选择性的在条件较好的超市、旅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以带动全县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4、环境质量:辖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辖区内水资源执行II类水质标准,一般水域执行III类水质标准,城区饮用水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制定步伐。按照我县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要求,组织制定我县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农业局)
二是抓好国家级、省级红毛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实施相关农业标准,对示范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重点是采取各种方式做好标准宣贯、组织指导农民按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牵头单位:县农业局;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继续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抓好红毛丹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着手申办三月红荔枝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2、加强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工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印发采标目录,加强宣传,积极引导2家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发改局)
二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采取标准引导的措施,把国家强制性标准送上门,使这些企业明确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按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完成我县企业食品标准的清理审查工作,解决食品企业标准水平低,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不相符合等突出问题。(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
3、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环保工作。
一是围绕国家已建立的旅游标准体系,组织制定保亭特色旅游产品的地方标准,提高保亭旅游产品质量,提升旅游形象。(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旅游局)
二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区景点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严格实施国家、行业已颁布的旅游服务标准。组织制定县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县旅游局)
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用水的水质监控。。(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县国土环境资源局)
(二)加强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卫生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对全县农产品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分类建立质量档案,摸清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底数;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指导、教育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县农业局、县畜牧水产中心;责任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卫生局、县国土环境资源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
2、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关;强化发证后的日常监管,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卫生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帮助、指导其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自律,把好原料进厂质量关、生产过程质量关、出厂产品质量关、进货验货质量关、销售质量关,对没有内部质检能力的生产企业,督促其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牵头单位: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
3、加强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建筑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启动对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建立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档案,指导、将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建筑工程队清除出市场;完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确保施工图纸设计、勘察质量;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4、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开展锅炉、压力容器、机电类特种设备、压力管道、气瓶普查整治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拾遗补漏,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底数、分布及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提高安全监管的到位率,确保特种设备注册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98%以上,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加强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实现“零事故”运行目标。(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增强全县经济核心竞争力
1、制定实施名牌战略计划,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名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广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走质量兴企、名牌兴企的路子,以质量育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名牌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精选一至二个生产经营条件过硬、质量意识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将其作为培育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以及海南省名牌产品、海南省著名商标、优质工程的重点对象。(牵头单位:县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2、强化认证意识,为实施名牌战略打基础。
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强化企业争创名牌的内部管理基础,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责任单位:县质监局、工商局、县农业局)
(四)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技术支撑。
1、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质监局)
2、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建设局)
3、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质监局)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供优质行政服务。
1、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重点企业质量共建责任制。
选择县水泥厂、五指山茶叶加工厂等一批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共建工作,与企业签订质量共建协议,明确部门监管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2、监管与指导并重,规范小型企业质量行为。版权所有
对生产经营条件差、质量工作基础弱的小型企业,统一确定其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规范,通过日常监控,严格把握其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和范围,确保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出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事故。(牵头单位:县质监局;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3、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切实落实打假责任制,由县政府(县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对打假工作负总责,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执法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立起部门之间联合行动、信息互动的打假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二是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强化打假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打假工作制度,加强打假信息综合分析,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区域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质量安全事故、假冒伪劣严重案件和区域性问题,集中突破一批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完善举报制度,落实举报有功奖励。(牵头单位:县商务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范文6
食品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后验商品”,只有在消费者实现消费之后才能知道食品是否具有安全性,甚至在某些时候即使消费之后也不知道。食品的质量特性、安全特性无法从其外表看出,购买时,消费者只能凭借经验作出判断和选择。由于食品的生产供应者与消费者之间广泛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和质量责任的不可追溯性,以及政府监管的分段模式,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这就需要政府和第三方作为公共经济主体参与食品安全,始终坚持以健全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为核心,以提升安全水平和基层监管能力为目标,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整体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二、政府构建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模式
(一)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1.规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政府作为经济主体,要鼓励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要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引导各标准化生产基地认真落实规范技术规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要建立健全生产记录,严格控制农牧渔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剧毒、高毒、高残留农兽药等,确保生产产品的优质安全。2.稳步推进品牌化建设。加强品牌认证工作,健全扶持政策措施,扩大产品认证覆盖率。同时,切实加强对认证企业和认证产品的动态监管,获得品牌认证的产品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包装上市,坚决维护好认证品牌的良好形象和社会信誉。
(二)强化投入品监管工作
1.健全投入品控制体系。对允许使用的投入品、添加剂及其生产企业实行备案管理,清理整顿投入品、添加剂的销售渠道,对有关药物实行专营专供。监管部门负责指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建立生产经营台帐,严格记录生产环节投入品使用情况。建立农业化学品专业配送体系,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体制,保证无禁用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2.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平台。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准入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强化对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源头控制,制定相关化学投入品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禁限用农兽渔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农药经营告知和高毒农药实名购买制度,建立农药监管信息平台,保证农药销售可追溯。
(三)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环节、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记录并实现逆向查询,逐步建立起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追溯体系;对食品、种植养殖全过程、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与疫病控制、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包装等各环节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四)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
1.健全完善食品质量例行检测体系。通过对农贸市场、各个超市、蔬菜基地、畜产基地、水产基地、林果加工厂等食品企业进行样品抽检,建立不合格产品问责和追溯制度,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根据政府制定检测要求,抽检样品交由具有监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区检验监测中心进行检测。监测中心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检测结果交由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汇总结果对外通报。2.建立并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市场调控作用,提升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农业、畜牧、林业、水务、食药监、质监、工商部门要重点针对生产和经营两个领域,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对产品质量安全作出公开承诺,完善、整合质量安全信用信息,实行动态管理、专人记录、及时更新。
三、政府加大食品安全政策支持
(一)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扶持,将食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证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可通过加大对食品企业建设、质量认证、产地检测室建设、监管员补助等投入,提高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奖补等措施,鼓励企业提高安全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等各种宣传方式,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普及食品质量安全常识,提高全社会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农产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制订培训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及相关知识宣讲,强力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