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新理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新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新理念

高等教育新理念范文1

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除衣食住行得到显著改善,电子通信产品的普及是现代化发展的最直接体现,大学生处于接触这些产品的最前端人群,学生可以借助电子产品从网络上得到一切想要的信息,包括实事新闻、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纷杂的网络信息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获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体现为获取方式具有随意性、共享性、互动性、实时性和混淆性。这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大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信息共享能够使大学生摆脱知识权威的从师心理,激发探索未知验证新知的信念,信息互动便于大学生增强协同学习的观念。信息实时能够保证大学生随时了解知识前沿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容量巨大,精华与糟粕共存,信息污染严重,由于获取方式自主无限制,使得许多大学生上网成瘾,迷恋于网络游戏出现厌学,甚至弃学的现象,这种矛盾已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切中了高等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创新理念相结合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长期以来都为教育研究者所重视。信息化进程改变了大学生的获知方式,同时也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理念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要遵从信息化发展进程的步伐,这需要教育管理系统制定出适当的改革方案和完善的实施手段,从创新的本质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罗杰斯认为创新理念包括认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几个阶段,即从个体对创新的初次认识,到对创新形成一种态度,到决定采纳或拒绝,到实施这个新想法,再到认可这一决策。教师和学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与创新理念相融合的执行主体。信息化教育中师生的创新理念互动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深度理解和熟练操作,还需要学生对信息化课程学习模式的认可,而在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敏感度促使他们主动的适应学习模式的改变,而对教师而言,则需要强制自己去更新和创造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挑战。

三、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角色转变

教育理念的革新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必然,在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知识来源,教师在传统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将不复存在,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渐被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所取代,教育目标也从重视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创新人才转变,这都迫使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多媒体教学系统、智能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系统、虚拟现实教学系统等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教师和学生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实行异地同步辅导、讨论和交流,这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和充实自身的素养和信息能力,在学生优良素质形成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和监督员,当学生思维走向误区发生偏离时及时干预纠正,以诱导和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四、通过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学

生的创新性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才能激发产生的,而信息化教学模式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多的创新性思维活动。就环境而言,大多数本科院校都配有计算机室、网络图书馆,学生可以通过它们查阅最新、最前沿的资料,这些将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力支持。许多课程正在由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转变为网络课堂模式,其中设有很多模块,包括BBS、网上答疑、网上问卷调查都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便于学生及时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另外,学校的各种开放共享性课程设置可以开阔学生的新思路,使学生产生新见解,如:网络精品课程,可以实现各高校间高水平教师经典讲座的共享;学科公开课程,可以使学生不受专业限制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开放实验课程(包括网络虚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无约束的实践空间和免费仪器设备资源。学校积极鼓励建设各种竞赛平台,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编程大赛等,通过平台让学生实时的了解各种比赛的最新动态,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五、电气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宽口径技术人才是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

1.信息化平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电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系统等,这类课程中理论公式繁多,结构图复杂,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书写板书和画图,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和厌烦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引入为电气类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视频动画给学生讲解复杂的电机结构,也可以在线搜索最新的发展动态,让学生适时地了解学习对象。另外,信息化平台设置有交流反馈模块,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讨论空间。

2.开放虚拟仪器实验平台电气工程类的实践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但高电压的实验条件非常危险,实验过程中的接线错误和合闸疏忽都会造成严重的事故。开放虚拟仪器实验平台可以模拟仪器设备的运行过程,在计算机中形象准确的完成各种测试、测量及自动化的应用,学生只需登录平台,便可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这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安全的实验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开设自主研发式电气课程设计传统的课程设计局限于规定项目的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由学校提供固定的实习经费。自主研发式课程设计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为主,由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信息平台自行选题,自主完成设计过程,并要求能够将设计的成品进行销售,或者被企业所采纳,往往自主研发式课程设计周期较长,但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与社会需求接轨,增强社会竞争意识。

4.建立创新与应用为主的毕业考核标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大,高校毕业考核标准的高低决定着其能否吸引企业的眼球,单一的毕业考试与毕业论文已经不能够体现学生素质的高低,新的考核标准应该具备多样化、实用性的特点。下面举例介绍一种考核标准:(1)各科学习成绩合格;(2)在所在系的所有教师和同学中有60%认同道德素质合格;(3)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及论文,并得到5名以上专业教师的认可;(4)攻读学位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在两家以上企业进行过实习,并得到主管领导的认可;(5)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获得过国家级(如专利)或者企业认可的产品设计证明;(6)在国家正规比赛中获得三等以上奖项。在上述考核标准中,6项均达到的为优秀;满足前5项为良好;满足前4项为中等;满足前3项为合格。考核标准是学生走入社会的最后一道门槛,因此标准的制定应该结合时展趋势和专业特点综合制定,学校可以通过毕业考核标准来约束学生从入学起到毕业的所有行为和方向,使学生自觉产生努力和创造的激情,也给企业创造了一个获得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有效途径。

六、结束语

高等教育新理念范文2

关键词: 中西教学理念 高等教育 新模式

一、 引言

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维系着社会的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发展轨迹,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往往对其发展产生着决定性的作用。高等教育不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还不断服务于科技和其他社会文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和西方有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造就了其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千差万别。探索一套创新、高效、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模式,需要将中西方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高等教育革新的新路子。

二、中西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差异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教育的全球化,近年来,越来越热的西方留引发了教育学者的思考。多年来的发展和改革使得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人才。然而,尽管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是受到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传统观念的禁锢和阻碍,因此二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中国的高等教育一味追求专业的“多样性”而忽略“有效性”。大学之大在于校舍占地面积之大,专业之全面。这种一味追求专业的全面性往往会导致“专而不精”,大学的专业设置如果忽略自身的定位和办学能力,培养出的人才反而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西方的大学定位精准,专业设置合理,雇佣名师提高教学水平,自然能培养出更多的专才。

其次,中国的高等教育注重传授知识,而西方则注重教授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中国高校的课堂上,还会有老师争分夺秒教授知识,为学生标注重点难点,一旦出现课堂讨论活动,学生也很难真正参与其中。在西方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导,课本内容不是上课的重点,答疑解惑,组织激烈的课堂讨论才是老师的使命。

最后,中国与西方在师资来源和培养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中国的高校中,教师多数是学术型,大多数是在同一所大学中从助教做到教授,知识结构单一,社会经验闭塞。因为教师的晋升与科研有很大关系,因此很多教师将大部分经历投入科研而不是教学。国外大学的教授通常是从世界范围选拔招聘来的,他们经历丰富,与社会各界联系广泛,同时也为高校带来宝贵的资源。

三、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新模式

研究与讨论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旨在汲取其成功的办学经验与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情况的新模式。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个体性,成功的教育模式总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的产物,不能照搬,只能吸取其共性。因此,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而言,吸取西方高等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应该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不断建立健全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机制。

第一,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高等教育依然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面对多样化,多层次,不同规格的社会需求,高校应该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剔除专业设置中的重合现象,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同时,拓宽专业口径,鼓励学生选修不同专业的课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修并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适应多变的市场格局。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一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内容是否适应社会潮流等,因此,重视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用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学位、外出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的提高,革新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取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高校重视知识结构的优化,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应该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文化的教育,学生应该具备多元化的综合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进程,避免学生接受过窄的专业化教育,避免文化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鼓励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正确面对压力,面对竞争甚至面对失败,培养健全的人格,坚定理想信念,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

第三,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坚持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断改革办学体制,加强高校管理工作,鼓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改革、创新、提升、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少直接体现在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设施不足,图书馆藏书量少,实验室利用率低,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方面。香港高校的成功经验说明,教育资源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合理、高效地使用教育经费,加大对重点学科的项目支持,培养有特色的高等教育新型人才,促进高校的转型和发展。

四、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大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人才,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型人才。西方的高等教育,融合其独特的教育理念,鲜明的教育特色,高效人才培养模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的思考和学习。通过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不断革新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新理念范文3

>> 基于媒介融合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传媒人才互动培养的模式研究 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展望 浅析全媒体视角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创新年轻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传媒人才选拔与培养的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宁夏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试论现代传媒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小学期”教学: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探索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 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高校培养模式探析 英语专业涉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媒介融合语境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装饰专业“精英教育”以点带面培养模式的研究 论新时期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传播新理念 做传媒人的忠实朋友 传媒人才资源的分层开发 传媒人才资源的培训机制 融媒体背景下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思考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新闻传媒人才的策略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张少雄.西方大众高等教育的困境与我们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14-25.

④李建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理念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5(6):13-16.

高等教育新理念范文4

关键词: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郑文晶(1964―),女,蒙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呼伦贝尔学院数学系几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的创新理念中指出,创造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高校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

2.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需求

高科技时代充满着激烈地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核心往往是数学,交叉学科的核心也往往是数学。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把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分为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五类。这五类人才他们是理论数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数学的研究人员,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对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较宽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目前高等院校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赵继源等经过调查高师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一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往往敢于标新立异,敢想,敢说,敢做,不畏惧权威,而我们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却极少发表自己个人看法,不敢表现自己;(2)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讲解法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几乎剥夺了,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造力;(3)当前数学课堂学习普遍缺少广泛深入的互动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过程,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创”与“新”的有机联系,即“创”是对尚没有出现的事物,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前提下去奋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发现并向世界推广这个新事物;“新"就是相对于已出现的事物而言,这个即将要发现的事物从本质、形状、特征都是不曾有过的,或是对已出现事物加深认识,发现其尚未被人们发现的特质,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与深化,也可以对现有的事物发展做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预期判断。或者找出一条发现发展这种新年事物的更加可行而有效的新捷径。同时,“创新"也包含对前人的知识和已发现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用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它至少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以创新为荣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所应具备的渊博知识、广阔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知识领域;第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程。但只要我们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它又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正是这样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正是一个素质优良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更无可论及;反过来,即使具备了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只能是空有满腔热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

1.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性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智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为了培养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学生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未来创业的成功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

必须明确,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要避免那种片面强调科研能力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倾向。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基础课中习题课的教学。一堂精心设计的习题课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3.数学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

数学研究和创新当然需要讨论和交流,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但是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数学创新更多的是个人劳动的成果。牛顿从对力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从对几何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罗巴契夫斯基、高斯、波约尔各自创立了非欧几何,他们之间也没有合作。

各校数学学科专业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特殊学生,他们不仅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基础,而且对数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现这样的学生,特别指导这样的学生,发展这些学生的个性和数学优势,促使他们迅速成才。

4.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方法

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要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这些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炼,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寅平.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教育新理念范文5

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一直以来的追求目标,而其所关注的关键问题就是关于人的教育以及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应试教育而轻素质教育,因而其人文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环节都比较薄弱。在这样的情形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转变教育理念,使其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充分有效的融合,以提高我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环节的教育水平。[1]只有充分实现高校教育中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才能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因此,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从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虽然历史上曾一度出现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争,但是二者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绝对的对立,即使早期的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人文教育,但科学教育则是一直融入在人文教育之中的,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重心才转向了科学教育,并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我们有理由相信,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也无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地位怎样变化,片面地重视其中一方而轻视另一方,无疑都是不正确的,因为,人文教育一旦失去科学理性的支撑,将会陷入空疏的境地,而科学教育一旦失却人文关怀的引领,则将失去前进的方向。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就需要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2]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教育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地促进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相互渗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3]

二、融合的方法

树立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新理念。教育理念包括教学理想、教学思想、教学观点以及教学信念等,是对教育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智认识。不管是科学教育还是人文教育,都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把它们彼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合理的教学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者,只有先明确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只有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偏颇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专业能力与完善人格的培养,并将此转换成新的教育理念,以之指导各项教育活动,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完善教学体系,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无法实现教育体制的有效变革的。完善教学体系,合理优化课程设置,首当其冲的是要改革现有的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加强基础课,适当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尤其是人文选修课,以让文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理工科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让理工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文科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5],以逐渐实现文理知识的彼此渗透;其次,高校应尽量多开设一些辅修专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校既不用延长学制,也无需额外的投入,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另外的专业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再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时刻注意人文知识的有机渗透,应多渠道多角度地深度挖掘科学知识中所包孕的人文精神,将人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堂教育之中,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是从事科学研究与思想教育的重要园地,同时也是师生陶冶情操的最佳园地。在这样一种环境中诞生的校园文化,凭藉一定的物质实体或者活动载体,在特定的氛围和环境中,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趣,因此,健康向上、朝气蓬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6],并且可以很好地弥补正面灌输教育的不足。

高等教育新理念范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高江(1980―),男,汉族,山东省昌乐县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侯方高(1963―),男,汉族,山东省即墨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研究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创新,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追求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同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那么,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呢?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群体的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构成日益呈现规模扩大、来源多样、 组织多型的特点。他们的心理成熟期普遍前移,特别是心理、思想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在心理发展方面,他们明显的表现出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的特点。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拓展教育内容及教育体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在各个院系应成立心理健康咨询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

目前,影响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思想的关注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和文化需求日趋多样,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网络,正在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的影响尤其广泛而深刻。一方面,网络有力地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扩大了思想文化交流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上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学生思想活动影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应坚持并强化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坚持并强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高扬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思想。

高等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在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和支撑保障服务的任务。因此,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智力修养,并最终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素质的提高;三是潜力的发挥,即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进行的指导思想的转变及观念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突出的是人,特别是人的发展,这与原来的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为主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从根本上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与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相一致的。实践证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要求,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方法和途径。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凸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价值目标,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运行。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创造并综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服务,是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全面、协调、和谐的眼光、态度、思路和对全面、协调的追求来看待、处理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首先,要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理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形式设计和教育内容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表明,事物是在普遍联系中作为系统而整体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结构上应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等因素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设计,在思想观念上要强调德智体相互渗透;在学校管理上强调学校的全面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育人环节上,力求做到教育、管理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在运行机制上,建立纵横交错的德育运行机制。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手段

创新工作方式,更新工作手段是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要把握时代脉搏,就要不断调整方式手段,运用制度化、信息化、开放化的方式和手段,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教育信息化强调面对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运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拓展工作渠道和空间。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时代的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途径,主动介入网络教育平台,找准学生工作进网络的切入点,把握学生工作进网络的融合点,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利用,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功能,管理、服务功能,规范网络道德,培养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文化,逐步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增强工作的直观性、多样性及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化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互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从新生入学的适应性教育,到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完善等等工作,都需要社会各方的配合、支持,学生人格的塑造、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更需要家庭的联动、参与。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互动,有利于调动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而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以及实践与理论的循环转化,则有利于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行统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最终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建设的首要问题,只要我们制定好措施,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进一步落实到基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一定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过程中,高等学校的发展,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教育思想,采取灵活的思维方式,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就一定能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朱清.科学发展观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扬州大学学报,2005,(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