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艺作品的特征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 文艺概论 教学改革 理论 实践

培养和提升人文素养,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类的课程,是承担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课程。但是当今中国很多大学都从原来的培养知识性人才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更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素质教育很容易被认为是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实际上落不到实处。文艺概论这样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更是易于沦为学生混学分的工具,真正对文艺学感兴趣的,寥寥无几。但是,文艺概论课程不可能取缔,素质教育需要落到实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改革文艺概论课程的教学?怎样使其应时势要求而变通,但又不失其根本?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在观念上加强从道到术的转变

在这个概念里,道应该理解为理论和思想,术是方法和途径。文艺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从课程目标来说,要求学生学习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理论,但是,对于非中文专业的文科学生来说,以学习理论为目的,显然对他们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吸引力。那么,如何将无用之用转为有用实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即从道到术的转变,把学习文艺概论的道改为以其道为术,使其成为学生理解文艺作品、增强人文修养的工具和途径。

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以文艺概论中的理论为中心,所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这个理论,那么在以后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用理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讲到文学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时,文艺概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文艺作品中,情感与思想密切相连,情感应该受到理智的控制。鲁迅先生说,“我以为情感正烈的时候,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鲁迅:“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黑格尔:“啼哭在理想的艺术里也不应是毫无节制的哀号……把痛苦和欢乐满肚子叫喊出来也并不是音乐。”黑格尔:“艺术要驯服并且涵养冲动。”这些理论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把这些理论理解了记下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目标,我们能运用这些理论去理解文艺作品。教师要求学生运用文艺作品中情感和理智的关系来鉴赏郭沫若的作品《天狗》和艾青的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地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能量底总量!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郭沫若的这首《天狗》一向被誉为五四精神的代表,其中狂飙激扬的感情,通过热烈奔放的词句表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在我们学习了文艺概论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文艺作品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和诗歌的美学特征,重新感受一下郭沫若的这首《天狗》。学生们感觉到这首诗歌缺乏诗歌的审美特征,情感太过奔放,缺少理智的束缚,所以情感就像洪水一样泛滥,失去了美感。那是不是白话诗就容易显得简单直接,缺乏含蓄蕴积之美呢?接下来,我们举了艾青的一首白话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体会,在理智束缚之下的情感表达,是怎么样体现出含蓄而深沉的美感的。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从这首诗歌里面,我们可以在这些平白如话的诗句里,感受到诗人对他的保姆,和他的保姆对诗人所具有的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感情的表达没有用号哭或者呐喊的方式来表达,而是用细节的描绘和平实的语言,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情的流露潜入读者的心中,让我们感动。

在运用理论来学习和分析作品的过程中,相信能一箭双雕,既能让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加深刻,又能加强他们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2

我并不认为近些年现实题材文艺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经典作品频出的时期。相反,我认为,与中国正在行进的伟大的现实生活相比,我们的现实题材文艺作品还显得相当地幼稚和渺小。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幼稚和渺小,正是因为这些作品的生存环境存在着问题,我才发出这种吁请。有时,我会作杞人忧天之想:如果任由这类作品自生自灭,任由这类作品的创作队伍不断萎缩下去,中国将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人民创造出了一个伟大时代,可这个时代却没有出现可与之般配的伟大的文学艺术的创造。

我这么说决不是危言耸听。纵观中外历史,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盛世,都伴随着文学艺术的伟大创造。这些伟大的作品,又有百分之九十是现实题材的作品。中国盛唐时期的诗歌,清代康雍乾时期和法国、俄国19世纪的小说,美国20世纪后半叶的电影和电视剧,都在佐证着这个规律的存在。这些文学、影视的辉煌大作,绝大多数都是同时代作家、艺术家对自己所处时代生活主体全面、准确、深刻的描绘。大雕塑家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巴尔扎克说:当你文思枯竭时,你只用研究研究现实生活就足够了。这些论述,很值得我们重温。奇怪的是,十多年来,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与日俱增,而描写现实生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地位在专业领域内却每况愈下。久而久之,创作这类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我们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创作队伍,已经有了断代之患。就文学界而言,35岁以下的作者,已经很少有人进行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了。

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创作远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现状,首先需要提升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的整体水平,特别是艺术水平。这类作品整体水平的提升,关键在于作家。中国的作家,在技术层面上不存在任何问题,他们欠缺的仍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时,理性把握能力的不足,思想的穿透力不够。归根结底,还是作家没把如何认识和描绘当今伟大时代这个问题彻底弄清楚。因为作家没有弄清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导致了许多现实题材文艺作品整体水平的低下。

我们中国人正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到底算不算一个伟大的时代呢?肯定是。可以说,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伟大太平盛世的开端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平稳进行了28年,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奇迹。28年是中国自秦汉以来,治世延续最长的时间段。从目前国际国内大形势来看,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这个治世继续延长。

太平盛世应该是当下中国现实题材文艺的生长基础。这个基础决定着文学艺术作品的气象和骨骼。远离这个基础创作的任何作品,都将是速朽的。至于作家的政治主张的不同,艺术追求的差别,技术水平的高低,都是第二位、第三位的。巴尔扎克是保皇党人,司汤达是雅各宾党人,但他们都可以给我们描绘出同一个法兰西的辉煌时代;杜甫可以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以写“三吏”、“三别”,但他笔下的盛唐气象和写“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李白笔下的盛唐气象,并无二致;生活在清康雍乾时代的曹雪芹,历尽人生坎坷艰难,可他创作的《红楼梦》,盛世之气象依然呼之欲出。中外无数伟大作家的不朽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能认识到他们所处时代的本质特征,并能准确地描绘出这个特征。

如何描绘我们正生活着的这个伟大的时代是作家永远的必修课。这门必修课中,有一些内容是不会改变的。比如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比如只有以三贴近的方式才能真正获得有价值的生活素材,比如必须持久保持对现实生活的热情,比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延长创作寿命等等,都是不会改变的。学习这门必修课,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坚持下去。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3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因此,研究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从我国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总体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尚未对民间文学艺术做出一个科学统一的定义,在其评价标准和内容的制定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当前较为流行且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代表性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定义为“无明确作者且未曾公开发表和出版过的特殊的作品”;二是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定义为“由某一社会群体集体创作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学艺术形式的总和”,这一观点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名族性色彩;三是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定义为“由长期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国民或某一社会群体所创作出来的,代代相传的一切文学、艺术以及科学作品的总和”综合上述三种定义,我们可以得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即创作主体的不明确性,即“民间”这一特征,这是与正统流行的文学艺术作品相区别的最明显特征。但以上三种定义均没有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对象,即其外延作出科学统一的定义。在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外延进行划定时,一定要注意其精确性和严谨性,不可过大或过小。

本文在充分考虑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外延的基础上,对其作出了科学统一的划分,一般地,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主要包括三种常见的存在方式,即以音乐、绘画、舞蹈以及说唱等为代表的小品,以神话、传说、故事、传奇等文字记载为主的作品,以立体艺术以及装饰艺术为主要代表的物质精神相融合的作品。

另外,在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定义时,还要注意其定义的严谨性和易操作性,避免出现法律保护上的含混不清和矛盾冲突。与此同时,在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定义时,还要注意其定义内容和法律保护内容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以有效地提高法律保护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明确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内涵和定义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民间文艺作品是否一定要以未出版为要件。笔者以为,既然是民间的,就应推定为未出版的,因为出版这一行为或多或少都有官方的介入,而一旦有了官方行为的介入,就不能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民间”的了。到此,因为下文讨论的需要,笔者想暂时给民间文艺下这样一个定义:民间文艺是没有明确作者但可以推定出创作群体的,在民间世代流传而构成某一地域文化遗产的未经出版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2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一般作品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定义,我们就必须明确其定义标准,将其与“一般作品”区分开来,以提高其法律保护的针对性和效率。总体来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一般作品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一是著作权的主体不同。一般作品的著作权通常由明确的创作者或者依法享有其著作权的法人或组织享有。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则是不确定的,由于其创作主体的模糊性,就造成了其主体身份不明确。二是作品权利归属存在差异。一般作品的著作权主要归属于其著作权人,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主要归属于一国或某一特定团体机构。三是作品客体存在差异。一般作品只有无形表达这一方式,即其作品内容和载体是彼此分离的,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既包括有形表达方式又包括无形表达方式。四是作品保护期限长短不同。一般作品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生前以及其死后50年,50年后即过期,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期限则是永久的,不存在过期问题。

3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现状及问题所在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保护方法和思路,有效地解决了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和享有问题、作品保护周期问题、作品独创性和发展传承问题等。

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保护制度,加强保护力度,改善当前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现状。在我国,对民间文艺作品保护的规定仅是现行《著作权法》第八条以及相应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目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仅限于民间文艺作品的保护,而文艺作品的纠纷仅仅主要依据《著作权法》中有关美术作品的条例来解决。有些国家已经有本国的民间文艺作品保护条例,国内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仍未出台。由此得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虽已步入法制轨道,但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仍处于初始化阶段,各方面建设仍有待完善,法律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效果不理想。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体制和大众的普遍维权意识,民间艺术市场上假冒抄袭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使民间艺术产品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民间艺术工作者的文化创新热情与能力。以至于民间艺术的市场化之路举步维艰。因此,如果我们在抢救中国民间文化的同时没有注意到民间文化在法律上的保护工作,要到国外去看中国的民间文化仍旧是有可能的。”

在明确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国相关政府和部门就要对症下药,在明确权力和义务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以保证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保护质量。

4 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制度的基本构想及其合理性探究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 影视艺术作品,《网络妈妈》;青少年;教化功能

评价一部影视文艺作品,不是看其是否吸引观众的眼球,不是看媒体的热捧,票房收入亦不是惟一标准,迎合大众口味更不应成为其价值追求所在。影视文艺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社会功能,且是社会功能中对人的思想、品质、人格、精神等催人奋进的部分,其宣扬和追求的更应该是人类文明向上的精神、文化积淀等优秀成果,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的启迪和教化作用,更应当成为评价影视文艺作品的必然标准和不可或缺的衡量条件,那种单纯追求投资和经济收益的文艺产品,是缺乏社会责任的表现。

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对于正处于心理、生理稚嫩时期的青少年尤其影响深刻,他们往往对外界刺激敏感、反映强烈、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媒体声色、内容的影响与渲染,很多青少年因在网络游戏中尽情放纵而迷失,因虚拟交往而流连忘返,因环境的虚构而失去了真实。他们很多在沉溺网络中失去了自我,漠视生命和青春。不思进取。浪费时光、逃学、辍学时有发生,由此使其人生曲线发生偏转。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使家庭深恶痛绝,学校扼腕痛惜,有识之士声讨疾呼。正当家庭无奈,社会规范无助之时,《网络妈妈》在全国上映,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她如春风沐浴,温暖了青少年的心田,触动了青少年的心灵。

影片以极具生活情趣的艺术表现手法演绎了网络妈妈作为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一个坚强、执著、温情、奉献的网络妈妈形象。影片没有豪言壮语的誓言,没有激烈曲折的情节和气势恢宏的场景,而是切中了当今社会教育和人性热点,以人们非常熟知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宣扬了一个遭遇不幸而对生命执著追求的网络妈妈形象,展现了她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爱心助人、奉献社会的精神,同时影片也大力褒扬了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母爱精神和生活场景,使观众在感受网络妈妈的生命和人生追求中,聆听了催人奋进的壮丽之歌。片中故事情节感人肺腑、主题鲜明、昂扬向上,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感人的情感,以及体现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让人反思、催人奋进;影片体现了影视文艺作品体现的社会公益性价值与地位,浓缩了文艺作品创作人的社会道德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尤其凝聚了影视文艺的力量。起到了对广大青少年的良好影响和教化功能。

影片展现了网络妈妈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网络妈妈由于少年时期的意外事件,导致全身重度烧伤,十指残缺,仅剩一个手指完好,成了一个重度残疾人。灾难之后,生活中以前看似简单的事情,现在一点一滴、一切的一切都变得异常艰难,她忍受剧痛,苦练生活自理,走路、洗脸、吃饭、穿衣,每一步都付出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网络妈妈的遭遇是不幸的,也许是不公平的,但是她身残志坚,勇敢面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生活场景,使观众深受感动,她对生命的不懈追求和顽强抗争意志,催人泪下,心灵触动。

影片中演绎了人生中伟大、真挚、无私的母爱。嘉嘉妈妈拿着女儿照片,挨家串户请求网吧业主,不要再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其眼中的泪花还不时闪现;嘉嘉妈妈为了寻找夜不归家的女儿,不慎被汽车撞伤,但还不顾一切地在雨天拄着双拐,在医院门口呼唤女儿回家。其画面动人,使现场观众深深体会到了母爱的无私、母爱的博大,观众无不动容,潸然泪下,这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让观众回味母爱,回归真情,除了母亲,谁还能够做到!嘉嘉很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个甚至亲生父亲都要无奈放弃而她却还要一直坚持下去的母亲。嘉嘉很幸运,同时也遇到了一个和自己母亲一样爱心满怀的网络妈妈,遇到了一个用母亲般特有的耐心和细心,使一颗偏离轨道的心灵受到启迪、回归原来的轨迹。网络妈妈以自己的爱心,以自己的真情,不但感动着贺嘉,也触动着一个个沉溺网络麻木已久的精神鸦片受害者。影片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故意刻画,但却把人间母爱的真实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入木、传神,无不使观众受到了情感体验的重大冲击,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了非常的触动。

影片关注孩子们的人生成长、发展问题。虽然无情的大火夺去了网络妈妈的双手,让她丧失了享受爱情和做妈妈的权利,却没有摧毁她坚强的意志和美好的追求,网络妈妈每天用近乎没有手指的腕部敲打键盘,与沉溺网络的青少年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流,拯救着一朵朵即将枯萎的蓓蕾,展现出网络妈妈对孩子的时时、事事操心的生活场景、亲情场景,如此纯真质朴、亲切动人的亲情母爱,令广大观众为之动容。影片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自然、生动丰满、闪烁着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以平实质朴、真挚感人的抒彩,使观众共同相约在母爱的晴空下品味亲情,感悟人生真谛,感悟一个身体残疾而心灵健全的妈妈对孩子们无私的爱护与启迪。

在多元化思潮激荡的社会环境中,文艺作品从诸多侧面折射出在现代生活中人间的友善,人际的友爱、关怀,讴歌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新时期普通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是一部富有很强感染力,高扬时代主旋律,对社会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极具震撼,具有较强影响、教化功能的影视文艺作品。影片所展现的人性内涵,将在当今网络时代掀起一场呼唤真情的浪潮,必将在影视世界的斑斑驳驳里重重涂上一笔清新动人的色彩。

《网络妈妈》的导演周勇先生认为,“电影不是灵丹妙药,只靠一部电影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有可能会激励孩子的一生。通过一部电影能够让沉迷网络的孩子受到一些触动,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在第1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电影《网络妈妈》凭借朴实的故事和感情,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也让不少网瘾少年如梦初醒。周勇说“《阿甘正传》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影片,因为折射了很多人生哲理。”他觉得“电影最大的功能就是教化作用”。当听到网络妈妈刘焕荣的故事后,周勇首先看到的也是“教化”作用这一点,“沉迷网络的孩子太多了,而关注这个题材的影片却几乎没有。”很多学者认为,网络妈妈的这个质朴的故事,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学会沟通,让孩子学会感恩,能够使沉溺网络的青少年猛然惊醒。《网络妈妈》在北京试映时,一位北师大的女生看完影片哽咽着给妈妈打电话,说“妈妈,我今天看了一部电影知道您有多么不容易”。

时下,很多名导演执导、名演员阵容强大、耗资巨大的影视大片不时推出,其娱乐性、观赏性都能对观众的感官形成较强的刺激,再辅有经过精心构思的营销策略,推介和渲染气氛非常浓烈。但很多商业大片往往只注重形 式,精于场面,不重思想内容,华而不实,疏于文化内涵的凝练,选材粗糙。通常以离奇、激烈情节以及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来吸引观众,为博得观众一笑,牵强附会。但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观众心中形象大相径庭,令人贻笑大方,往往是令观众看后失望,很快就会淡忘,不会留下较深的记忆与思考,甚至影片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意识模糊观众的思想视野,尤其是对青少年对人生、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影片《网络妈妈》没有名导演,没有大场面,还使用了很多群众演员,业内人士认为影片制作成本低廉。但该部影片反映现实生活面广,关注平凡人的生活环境,描写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人生琐事,以普通社会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网络妈妈的坚强。展示了无私的亲情、母爱,突出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富有爱心、奉献社会的鲜明主题,成为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励志作品,吸引了政府、众多专家、观众的广泛关注。观影中,许多专家、记者和群众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作为我国首部以网络为题材的励志电影,网络妈妈没有政治口号,没有说教,展现的人物朴实,生活韵味十足,故事情节感人,是一部质朴的故事片。影片没有像一些大片一样做得那么气势恢宏,而是以非职业演员进行演出,演员表演朴实、真切,给人的感觉很真实、生活韵味馨香,展现的生活场景和情节寓意深刻,触动观众的心弦,引起大家的共鸣和震撼。影片以普通社会生活为视角,打破了主旋律电影的传统的歌颂英模、英雄主义或讴歌党的成就、业绩的含义,把影片拍成了故事性强,地域色彩浓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普通生活的电影,艺术地再现了网络妈妈作为普通人自强自立的品格,讴歌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影片高扬主旋律,令人深思,很值得家长、学生观看,尤其在教育界应当大力宣传和推崇。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5

 

一、“静穆”的提出与理论建构

 

1935 年底,朱光潜先生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名曰“静穆”的艺术理想:“所谓‘静穆’(serenity)自然只是一种最高理想,不是在一般诗里所能找得到的,古希腊--尤其是古希腊的造型艺术--常使我们觉到这种‘静穆’的风味。‘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

 

“静穆”作为一种艺术理想,源自于 18 世纪启蒙时期德国古典美学的先驱--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 1717-1768)。他在《论对希腊绘画与雕塑的模仿》中认为:抑或表情上,它们都具有一种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正如大海的深处永远是平静的,不管海面上波涛多么汹涌;希腊人的艺术形象亦如是,一切强烈的激情都蕴涵在伟大而尊贵的灵魂之中。“[3]42因此,”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亦成为温克尔曼心目中理想的艺术美。所谓”高贵的单纯“是指形式上的平淡简约,”静穆的伟大“则指涉心灵和精神上的沉静与崇高。”静穆“这一美学论题也得到了莱辛、赫尔德、歌德、黑格尔等德国古典美学家及尼采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同。莱辛认为”这个论点是完全正确的“[4]7,赫尔德认为”宁静是古希腊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5]11.以温克尔曼学生自居的歌德更是对这种观念表示敬佩,视为自己所追求的审美理想。

 

[5]498黑格尔则认为理想(艺术美)的本质是”永恒的无为自守的安静“[6]226.尼采则给”静穆“观念增添了悲观主义色彩,并以日神与酒神来阐释古希腊艺术的特征,认为艺术是”酒神的狂欢迷醉最终融入日神的光辉宁静之中“[7]355.

 

西方美学的”静穆“理想讲求节制与情感控驭,强调对于巨大痛苦和恐惧的征服与超越,是将激烈矛盾冲突有机融合状态下的达观心境,因为”在强烈激动的瞬间,心灵会更鲜明和富于特征地表现出来;但心灵处于和谐与宁静的状态,才显出伟大和高尚。“[8]18中国古代诗学虽未明确使用”静穆“一词,但文人们的艺术理想境界也多与”静穆“相关,他们多用”冲淡“、”平和“、”自然“、”旷达“等表达自身对于艺术理想的憧憬。苏轼在《书黄子思诗后》曾提出:”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中国文人对于陶渊明的推崇与模仿亦可见证”静穆“理想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

 

”静穆“理想表现于文艺作品中,要求形式上的和谐均衡、沉稳平实;情感上的意蕴内含、自觉超然。可是想要真正达到这种艺术的理想境界,除了语言文字上的纯粹平和,创作主体自身的人格素养、信仰追求,以及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亦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融合,才有可能实现中西方诗学与美学中的”静穆“理想。

 

二、创作主体”静穆“的人格理想

 

”静穆“不仅是文学文本所营造的理想境界,更是创作主体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诗与哲学的融合,表现出主体所具有的稳定深沉的人生信念,静穆中主体把信仰转化为自信、从容,由庄严的精神力量统摄并约制激动的感情,从而使艺术形式和谐、均衡、端庄、圆转,气势内蓄,含而不露。“[9]

 

文艺作品是创作主体人格的自然流露,试想如果一个作家自身并不具有宁静超然、稳定深沉的处世态度,又怎可真正营造出静穆达观的艺术之美,让读者接受博大、崇高、真挚而又旷达的精神洗礼呢?因此,想要文艺真正达至”静穆“的理想境界,创作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至关重要。

 

首先,”静穆“理想要求创作主体能够控驭情感、讲求节制。因为”就诗人之所以为人而论,他所感到的欢喜和愁苦也许比常人所感到的更加热烈。就诗人之所以为诗人而论,热烈的欢喜或热烈的愁苦经过诗表现出来以后,都好比黄酒经过长久年代的储藏,失去它的辣性,只剩一味醇朴。“[1]396对于情感细腻、敏感多情的作家来说,如何将情绪上激烈的矛盾冲突有节奏地予以展出,使其在整篇文字的表现中协调匀称、浑然天成,拥有”静穆“之美,不仅是形成文艺作品的要求,更是使文本有灵魂有生机的关键。

 

沈从文曾表示:”你得学控驭感情,才能够运用感情。你必须静,凝眸先看明白了你自己。你能够冷方会热。 “[10]217他认为”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表现的“[11]186.而李健吾提倡”伟大的作品产生于灵魂的平静,不是产生于一时的激昂 “[12]130.废名也说:”这个控驭,于做文章的人颇紧要,否则文章很损失。“[13]287林徽因则认为:”文艺绝不是蓬勃丛生的野草,自有其规律,要注重控驭,并加之以精心的培养。“[14]懂得控驭情感、讲求节制的作家才可将自己的情绪收放自如,写出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满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理想美。

 

其次,”静穆“理想要求创作主体在嘈杂、喧嚣的现实世界中能保持一颗沉稳平静之心,坚守自己的文学立场,用清醒的头脑、冷静的思考静观复杂世事,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在坚定自守的心境中去完成自己所认同的事情。因为”静穆“理想不仅是一种艺术理想,更是一种人生信念,是值得创作主体追求并实现的。

 

最后,”静穆“理想还要求创作主体达到征服苦痛、超然观世的理想境界。”静穆“是”极端重视情感的作用的,没有经历惊心动魄的情感体验,没有对透入骨髓的痛苦的征服,便没有艺术,没有艺术作品,没有美感。“[15]122因为”静穆“虽体现为表面上的平和沉静,实则却蕴含有强烈的痛苦、无常的变化以及激烈的矛盾冲突,需要创作主体用强大的意志、伟大的灵魂去征服苦痛、超越恐惧。因此,”静穆“不仅体现于文学文本中,更是创作主体理想的人格境界,是一种能够控驭情感、讲究节制,并保持沉稳平静、超然观世的人生信念和态度。

 

三、读者接受”静穆“的心态分析

 

在文艺接受心理中,同样需要”静穆“的理想心态。一方面,读者在面对文本时,要以”静穆“之心待之,排除先在经验的干扰,以纯粹的审美心态观照文艺作品,并真实合理地作出评价;另一方面,好的文艺作品亦可让读者接受心灵的净化与洗礼,获得”静穆“的精神状态。朱熹曾教导他的学生读诗之法,”须是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不立一个字,只管虚心读他,少间推来推去,自然推出那个道理。所以说‘以此洗心',便是以这道理尽洗出那心里物事,浑然都是道理。 “[16]2086朱熹这里说的”读诗之法“就恰符读者接受中的”静穆“心态。

 

”打叠得这心光荡荡地“就是摒除经验视野,”以此洗心“即使心灵得以净化。

 

在进行阅读活动之前,读者原先所拥有的审美及生活等方面的经验、素养、趣味、理想等可能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干扰读者欣赏,姚斯称之为”期待视野“. 这种潜在的审美要求或评价尺度也许会导致文学批评中的不客观与不准确,如读者用带有功利化的有色眼镜来审视纯文学,或许会觉得作品寡然无味,毫无现实价值,而忽视了作品背后所营造出的一种理想的”静穆“的精神境界,这样的读者接受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接受文艺的洗礼,感悟博大崇高的”静穆 “之美,读者在面对文本时就应保持单纯协和的”静穆“之心。

 

”静穆“作为文艺接受中的理想心态,亦可让读者产生”微尘显大千,刹那见终古“的艺术感悟,得到精神上的洗礼与净化。这种净化既是文艺作品与读者的交流,更是读者心灵的释放与升华。例如阅读沈从文的《边城》,读者会立马陷入作家所营造的”湘西世界“的静谧谐美中,忘记世俗的焦灼,摆脱环境的逼迫,摒弃无名的不安,仅仅沐浴在单纯静穆的自在之中,重拾自我,以宁静和睦的心态应对现实人生。这无疑是读者在文艺阅读后产生的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静穆“心态。

 

在作家、文本、读者的相互作用下,”静穆“理想在接受心理中亦表现得至关重要,它既是读者进入作家、领悟文本的有效途径,也是沟通这文艺三要素间的精神桥梁。它以自身的圣洁之光照耀着作家、作品与读者,让三者在交相辉映间,将静穆之美发扬光大!

 

四、文艺”静穆“化的现实意义

 

”静穆“理想自朱光潜先生 1935 年底提出后,曾引起文坛的一阵论争,并以反对者居多,加之朱光潜本人再未对此进行深入阐释,”静穆“说仿佛流星一般,划过天际,一闪而过。可是近年来,有关”静穆“的艺术理想又被重新提及,其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值得深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生活、高竞争的压力逐渐让当今世界的人们迷失自我,精神垮塌。人的异化日益严重,生存的危机感与焦虑感如幽灵一般始终在身边徘徊,因而人们日渐丧失了原始的本真,也遗忘了那种纯净肃穆的心境,心如浮萍,难以自持。在沉重的物质的压榨下,人们的灵魂破碎,走向虚空,远离圣洁,堕入尘浊。

 

喧嚣聒噪的社会生活让人们无所寄托、流于庸俗,也渐渐失去了”静穆“理想。可以说,”静穆“理想的重新提及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生存现状,因为”’静穆 ‘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来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17]369正是在这种焦灼不安的心境下,人们开始怀念”静穆“、追求”静穆“、期待”静穆“理想的救赎,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除了”静穆“理想蕴涵的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亦受到当今学界的重视。表现于文学文本中的”静穆“理想,提倡用平和纯粹的文字表现对巨大苦痛的征服及剧烈矛盾的融合,是内容与形式上的和谐统一;表现于创作主体中的”静穆“理想,要求作家具有控驭情感、沉稳平静、超然观世的人生态度;而表现于接受心理中的”静穆“理想,则期待读者在面对文本并接受洗礼时都拥有”静穆“的良性心态。这些理论与当今文艺有着多重密切关联,符合时下的文化话语和语境,在文本写作、创作心理及阅读接受等方面都给文学以重大的启示与启迪,因此应得到学界的更多关注,来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巨大意义价值。

 

注 释:

 

[1]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答夏丐尊先生》,《朱光潜全集》(第 8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年。

 

[2]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3] Winckelmann.J J.Thoughts on the Imitation of the Paintingand Sculpture of the Greeks,Nisbet.H B German Aestheticand Literary Critic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5:42.

 

[4] [德]莱辛 着,朱光潜 译:《拉奥孔》,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

文艺作品的特征范文6

好莱坞电影的政治意味隐喻得非常巧妙,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已经达成。如:《蜘蛛侠》第一部里宣扬:“Great power means great responsibility.”(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体现出了美国的“Power Politics”。美国实力最强,那就应当担负起世界责任。《变形金刚》里“Freedom is the right of all sentient beings.”明显宣扬了美国的人权观;那句“没有牺牲,没有胜利”好像在为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辩解。诸如此类。

国际性的影片最高奖项皆是西方主导,认可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倡导的也是西方文化的优越性。今天,西方文化的优越论,已被国内许多精英人物所接受并成为他们的共识。对西方文化的批判精神的丧失,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贬低本民族文化已经成了他们当中的一种“普世思维”。

西方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西方人的是非标准也在一定层面成为部分国人判断中国事务是非曲直的标准,同时,这部分中国人也正在失去独立判断是非的思考能力。可以看到不少精英人物已经自觉地按着西方人的要求和暗示,来对中国的具体事情和问题进行论证和评说了。西方人的“权威性”已经在这群人中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