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1

1.按《市“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实现全区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约束性指标。(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2.完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年度降低目标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进度目标。(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区统计局)

二、基础工作与能力建设

3.完成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并开展相关考核。(牵头单位:区发改委;配合单位:区统计局)

4.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实施节能降耗战略,控制能源总量,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市政府下达目标。(牵头单位:区发改委;配合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工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区住建局、区统计局)

5.完成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下降目标,完成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上升目标。(牵头单位:区发改委;配合单位:区工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局、区统计局)

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牵头单位:区发改委;配合单位:区统计局)

7.完成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同比下降目标。(牵头单位:区工信局)

8.完成化肥使用量增量同比持平目标。(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粮食局)

9.完成造林面积年度计划任务。完成森林抚育面积年度计划任务。(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粮食局)

10.完成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年度任务目标。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比例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或完成年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目标。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牵头单位:区住建局)。

11.统计大型公共建筑安装能耗监测系统数量,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含能耗监测记录、能耗统计、能耗分析、能耗审计等情况。(牵头单位:区政府办)

12.完成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控排工作目标,组织开展车船路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并取得良好效果。(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局)确保道路运输新能源(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车辆或清洁燃料车辆保有量比上年增长8%及以上。(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公安分局)

13.组织开展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及评选等活动。(责任单位:区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14.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理工作。(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15.在本区行业开展碳普惠制工作。(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16.开展低碳技术或示范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牵头单位:区科技局)

17.助推企业申报低碳产品认证。(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单位: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工信局、区生态环境局)。

18.健立完善基础统计与调查制度及职责分工。(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区统计局)在统计部门配备相关专业人员。(牵头单位:区统计局)

19.安排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或低碳发展相关工作。(牵头单位:区财政局)创新气候投融资机制,设立相关基金或明确金融支持的具体方式,开展相关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区金融办;配合单位:区财政局)

三、认真谋划“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20.研究制定我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达峰路线图和总量控制措施。把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开展本地“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思路研究,推动二氧化碳达峰路线图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的实施。(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四、配合完成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相关工作

21.根据省市主管部门统一部署,推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与污染防治监测、管理、执法、考核等体系有效衔接融合。核实我区拟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名单和相关信息,指导企业做好碳市场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对接工作。加强对碳排放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第三方核查机构的管理,高质量完成重点企业碳排放报告和监测计划的核查工作。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开展碳交易市场能力建设,提高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能力。加快完善温室气体排放重点企业管理工作机制,积极配合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相关工作,切实提高温室气体数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配合省市主管部门,对纳入碳市场企业核查,组织全区重点企业按时报送年度排放报告和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

22.发挥区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召开会议,印发应对气候变化或低碳发展年度工作重点,组织协调布置相关重大工作。建立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技术支撑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合作,更好地发挥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按省市主管部门要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适应气候变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省市生态环境部门的培训、参与学习与交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与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统筹融合、协同增效。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促进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工作协同推进。(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六、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工作

做好市生态环境局对区政府2019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迎检和本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公布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和控排行动措施,组织企业参与自愿减排交易、碳足迹、碳标签等机制及其产品(或标的物)创新和试点工作。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低碳标准、低碳产品认证工作。(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2

公共机构节能应用市场化机制的必要性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公共机构总量158.56万家,用能人数约4.97亿人(包括公共机构自有人员及接受公共服务人员),建筑面积约82.73亿平方米,能源消费总量1.6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3.29%;用水总量106.97亿立方米,约占全社会生活用水总量的12.39%。目前,我国公共机构办公条件舒适性还远不如发达国家,如果办公条件要达到同样的舒适程度,我国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会要增长2至3倍,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空间巨大。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共机构点多线长面广、基础条件各不相同,在节能工作中投入的财政资金也存在一定差异。“十三五”时期公共机构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开展节能改造资金总量为145亿元,平均每个单位不到1万元。“十三五”期间,公共机构应用市场化机制不够,全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仅为2570个。公共机构节能是全社会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领域相比,公共机构具有便于集中管理、执行力强的优势,对全社会有着示范作用。公共机构节能应用市场机制可为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并推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在全社会的推广应用。

公共机构用能管理社会化进展情况

公共机构节能市场化主要包括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其中,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是应用中最主要的方式,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较多采用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的模式。合同节水管理借鉴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是一种用于节水改造的新型市场化商业模式。在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性与私营化。国管局积极推进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改造,在《“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中明确要求公共机构推行合同能源、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同时,将合同能源管理推行情况纳入节能工作考核和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约型机关创建,在全国12个省(区、市)29个市(县、区)开展集中统一组织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试点,取得良好效果。组织编制《公共机构绿色节能节水技术集》,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新技术、新产品。各地方也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创建工作,深圳市率先出台了《深圳市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上海市、江苏省、广州市等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费用和成本结余核算办法;重庆市政府创新商业模式,在项目采购阶段采用项目打包进行招标,并设立“建筑节能产业基金”。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公共机构对节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节能意识淡薄,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节能工作机制,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不了解、不重视。有的地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在机构改革中行政职能不断弱化,节能工作缺乏获得感,节能压力传导机制不够顺畅。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主动实施节能措施的内生动力不足。在现有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费用财政预算制度下,如果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可能会减少下一年的能源资源费用预算,缺乏节约能源资源的动力。此外,公共机构属于国有资产,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可能涉及国有资产处理,为了规避不必要的管理风险,往往选择保持管理现状,不会主动实施节能措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规模小、散,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一方面,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通常规模较小、较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节能服务公司需要提前垫付大量项目资金,大大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压力。另一方面公共机构领域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大部分为中小企业,企业自有资金规模有限,从商业银行贷款又难以提供足额的担保抵押物,导致融资困难。节能服务公司资质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资质较差、技术管理水平不达标的企业往往能通过低价竞争手段抢下项目,而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因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导致项目失败或成本增加。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费用和成本节余预算规则缺乏明确、细化的说明,尤其是对于节能改造后能耗下降了,项目合同期内的预算是否会消减,尚无明确的解释。能源费用列支分散,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目前公共机构的能耗费用在会计账目中未能单独列支或独立体现,且列支存在相互交叉,按照“实报实销”方式结算,难以体验到用能管理的资金压力。项目审批流程复杂,严重影响项目进度。传统的工程项目审批流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项目立项审批、可形性研究审批、项目概算审批、投资计划审批等环节,迟滞节能改造项目的进度,也增加了项目的时间成本。项目招投标流程不清晰,政府采购管理存在制约。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付方式特殊、项目周期长(大多数超过政府采购项目周期3年要求)等因素,通常的采购评标方法不能直接适用。对招标文件编制、综合方案评定涉及项目投资、施工管理等内容,还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技术产品缺乏相关标准规范,用能单位对服务水平有质疑。缺乏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不同用途的公共机构能源消耗定额标准,不利于公共机构用能管理和评价。缺乏市场普遍认可的第三方节能效益评价机构,也没有对节能效果进行评价的行业标准,这对公共机构支付费用的多少产生不确定性,财政性资金使用难以得到合理保证。

推进应用市场化机制的未来之路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3

“十三五”以来,商务局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和“两稳一促”,助推XX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十三五”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外资稳中有升。2016至2019年累计完成实际到账外资7.23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项目126个。2020年1至10月完成实际到账外资1.9亿美元,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新增协议外资4.9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项目23个,新设项目16个,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个,新增协议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个;外资结构逐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类外资占比有所提升。

2.外贸稳中有进。2016至2019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700亿元。2020年1至8月完成外贸进出口125.77亿元,同比增长6.7%。农机、输变电、新能源、户外用品等重点产业发展稳定,格力博、匠心家居、机械设备进出口等重点企业出口规模踏上新台阶,外贸新业态培育有力。

3.社零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00亿元,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65家,总量突破420家。预计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17亿元,同比增长1%左右,全区拥有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大型商贸骨干企业20家。

(二)重大项目招引情况

“十三五”以来,XX区深入推进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围绕“两新一智”、“三新经济”等主导产业持续深化产业链招引,围绕“3612”、“双20”等目标,重大项目招引有所突破。中影光峰、思源电气、光大环保、宇翔圆复合材料等一批重点制造业项目落户开工,格力博、精研科技、裕兴股份、丽岛新材等一批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平台赋能产业,国家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东部)中心两大国家级平台先后落成,中国电信、国际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中国电子、中国移动、百度等知名企业投资,微亿智造、云端网络、小象优品、常奥体育等一批“三新经济”代表企业落户。深化“四个三”招商机制,园区建设加快

推进,XX大数据产业园、XX江南新经济产业园、蓝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主题园区加快建设,XX智能制造产业园、新动能创新产业园、电影时光文创主题园区等相继落户。

2020年以来,全区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招引。区商务局动态跟踪服务重大项目推进落户情况、主要问题和推进计划,召开重大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专题会议推进中国移动云能力中心、思源电气等6个重大项目;全程参与格力博生产研发基地增资、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的商务洽谈、协议拟订等工作,推进项目签约落户;制定项目招引考核实施细则,实施全区重点项目招引月度通报,截至10月底全区“双20”项目落户29个;组织实施XX经贸周、XX科技经贸洽谈会、深圳经贸招商等活动,举办全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30多个重点项目相继签约。

不断强化招商保障。逐步推进区级招商队伍机制改革,妥善处置化解原有社会化用工招商人员历史遗留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区级招商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新招聘派遣制专职招商人员,积极探索招商队伍企业化管理,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定岗定责、绩效考核和绩岗挂钩;对新进招商人员加强实战锻炼和能力提升,规范拜访接待日志管理,累计拜访接待客商超过100批次,先后获取或在谈项目16个。牵头出台了XX区产业用地项目准入评审办法,召开土地出让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为重点项目提供用地准入保障;排查梳理标准厂房、楼宇存量情况,分类别、动态化更新管理,形成全区国有资产工业厂房现状调查报告。

(三)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开放型经济领域,培育两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华贸通和装备通,2016年至2019年两家外综服平台累计进出口30.5亿元。XX经济开发区全省排位大幅跃升,机械设备进出口坦桑尼亚海外仓获评省级公共海外仓,格力博获批XX省企业集团加工贸易监管改革试点,全省首批4家之一、全市唯一。全区培育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5家,一般认证企业19家。2020年新增市级出口品牌企业2家,全区达12家,机械设备进出口、大华进出口申报中国出口民营企业500强。

商贸流通领域,消费能级进一步提升,“XX消费”品牌真抓实干受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XX古运河步行街区入选XX省首批省级高品位步行街试点街区,XX国际创成全市仅有的两家省级绿色商场,XX百货、XX市场入选全市服务业XX级企业。XX智汇园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网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企业,前王村、戴庄村创成省级电商示范村,全区现有老字号企业25家占全市61%,包括“中华老字号”4家、“XX老字号”17家、“XX老字号”8家。

近三年共为企业争取和落实各类商务发展专项资金超过8000万元,推进小微出口企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支持和促进消费的八项措施,发放410万元消费券,拉动消费超5亿元,双桂坊“一条复苏的步行街”被《新闻联播》长篇报道。

(四)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扎实开展XX经济开发区、加油站、商业场所等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与消防、市监、住建、应急等部门工作联动,加大对全区大型商业场所的排查督查力度,开展餐饮场所燃气使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配合住建部门推进餐饮场所安装燃气安全报警装置,日常走访开发区制造业企业275次,定期对全区加油站安全生产开展巡查走访,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完成全区36家加油站点全覆盖排查整治。

(五)外事工作情况

“十三五”以来,服务自组团海外出访19批104人次,接待美国、英国、德国、芬兰、日本、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外国客商32批200余人次来访,加快推进对外友好交流,推动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牵头涉外防控,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协调保障境外来华外籍人士及归国人员全流程封闭运送。累积摸排登记外国人564人,组建五个涉外集中隔离点,累计隔离入境人员近千人,其中外籍人士超百人。积极为外资外贸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保驾护航,累计调配口罩20余万只、防护面罩500个、消毒水1.5吨、酒精2.5吨。

(六)党建工作情况

突出党建引领,切实抓好政治思想建设,围绕理论武装建设、民主集中制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四个重点,全年已开展局党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11次;认真做好省委第六巡视组巡视XX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严格按照时间进度整改到位、逐条逐项完成销号;全力配合区委巡察工作,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台账提供、座谈汇报、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等各项工作全力高效保障到位。2019年度,区商务局获评XX省商务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一)重大项目招引动能不足

大项目、新项目、优质制造业项目少,受制于招商载体资源、招商队伍等瓶颈,有效项目信息少、项目落户难度大,一批优质制造业项目无法落地。重大签约项目落地转换率不高、推进不快。近年来,928签约重点项目实际开工率较低,四季大通绿色冷链、乐龄荷园安老颐养中心、海德家文化广场增资等项目因企业资金链断裂或经营不善等问题中断,一些项目因规划调整、载体供应等因素搁置。招商渠道建设缓慢,对项目招引支撑不够。对比其他兄弟板块,我区与“四大所”、“五大行”等专业机构对接偏少,未实质开展委托招商、顾问招商等合作,客商拜访频率偏低。

(二)对外开放合作短板明显

外资总量提升不快、结构不佳。近年来,投资空间和载体资源渐趋饱和,大规模制造业外资项目落户我区的难度较大,产业外资、重大外资、新设外资推进缓慢。开发区国际化合作水平不高。从对外投资与贸易角度看,开发区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服务贸易规模小、水平低,融入“一带一路”市场发展的企业总体不多、项目投资不足,对境外产业的投资力度不强。外事友好交流常年停滞不前。2011年与XX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2014年与XX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但目前都处于失联状态。外事工作力量薄弱,缺少拜访友城、维持关系的机会与渠道,近年来无新建友城,对外友好交流工作趋于停滞。

(三)队伍建设水平存在差距

干部队伍结构不佳。年轻干部、优秀后备干部数量少,缺少一线锻炼和轮岗锻炼,能力水平有一定差距。考核激励不到位,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进取心不足,团结协作意识不够,缺乏责任担当、争先意识和奉献精神。区级招商队伍断层严重。招商人员主动出击和实战锻炼不够,机制体制落后僵化、职能定位不明确、专职人员不到位、专业水平比较低。

三、“十四五”工作安排

(一)“十四五”商务经济预期目标

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XX大都市圈、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聚焦老城复兴和西进提速,进一步优化招商机制体制赋能项目招引,加快推进全区重大项目招引攻坚、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商贸流通领域转型升级。

全区持续深化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项目招引再上新台阶,投资总量显著提升,全区招引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逐年提升;项目质量不断提升,主导产业投资项目占投资总额比重不低于50%,力争投资额超30亿元或3亿美元的重特大内外资产业项目、世界500强产业项目招引有较大突破;创新招商模式,综合运用产业链、资本链、科技链、人才链招商,用好牌照资源、引导基金、兼并收购等多种招引手段。

商务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提质、结构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累计实际到账外资总量超10亿美元,外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力争累计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左右。

加快培育和发展公共海外仓、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贸易流通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力推进XX夜经济发展和打造夜XX消费新品牌,进一步推动开发园区争先进位、国际化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对外友好交流合作和缔结友好交流城市,助力打造一流的国际营商环境。

(二)2021年商务经济预期目标

1.重大项目招引方面。全区全年招引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不少于50个,其中,超3亿元或3000万美元重大项目20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重大项目4个,力争超30亿元或3亿美元特大产业项目1个,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和云计算、现代物流、工业互联网等主导产业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标杆型、科技型和高附加值优质项目。

2.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全区实际到账外资、外贸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的基础上稳中有升、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其中,完成实际到账外资2亿美元,新增协议注册外资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力争突破200亿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6.5%左右。

(三)主要工作举措

1.队伍建设提升引领

推进全局干部队伍建设。实施“1+3+4”队伍建设工程,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具备开放视野、创新思路、争先意识、责任担当、奉献精神的高质量商务队伍目标,重点突出结构优化、能力提升、氛围营造三项重点工作,通过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考核激励、实战历练、学习培训等四方面举措,建立干部成长档案和日常考核积分制,探索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力争打造一支眼界宽、能力强、精气神足的干部队伍,逐步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干部成长梯队。

推进区级招商队伍建设。按照“专业、专职、专人、专注”要求,创新灵活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引进和培养懂产业、懂科创、懂金融、懂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招商人才,区级专职招商队伍有计划逐步扩充至10人左右。区级招商队伍深化企业化管理、绩效薪酬和刚性淘汰制度,突出绩效考核和强化目标责任管理,落实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不断提升招商队伍的活力。强化小分队专题招商,提升招商人员主动出门招商意识,加强实战锻炼,定期开展专题招商培训,不断提升招商人员专业能力水平。

2.项目招引提质增效

持续优化招商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制订针对性更强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系统考核重点项目、载体建设、政策体系、项目洽谈、信息储备、队伍建设、引荐落户、服务推进等工作情况。加强系统规划,有针对性编制招商发展规划和产业招商地图,精准定位和强化产业链招引,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持续强链,围绕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快育链,围绕现代物流、工业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加强聚链,形成专班工作机制。

加快重大项目招引。重点聚焦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老城厢、新港片区、“殷杏泰”、客车厂片区等重点区域,加强联动与服务,推进项目招引。强化要素保障和项目准入管理,持续实施产业用地项目准入和落地统筹。加大对世界500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的招引力度,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和高端物流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国际创新社区、智能制造创新港、建科院总部基地、港华能源创智园等重大项目洽谈落户。围绕楼宇经济和高附加值项目,着力招引信息技术、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新传媒、游戏电竞、法务咨询、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项目。区专职招商队伍力争全年获取产业类有效项目信息30条,推荐落户项目10个,主导或参与推进5个总投资3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签约落户。

提升招商信息服务。建立项目信息库、载体信息库和XX区云招商服务平台“两库一平台”,健全重点在谈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协调解决招引过程中的难点,实现项目招引端的全流程协调管理。实施项目信息跨板块流转和调度分享机制,推进招商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合理有序流转。持续对全区存量土地、厂房、楼宇等招商载体实施动态统计和管理,加快推进载体整合、腾退与建设进度。运用“互联网+招商”、“大数据+招商”有效开展线上招商推介、洽谈和签约等创新方式,更高效开展招商工作。

加快招商网络建设。以构建全球化、实效化的招商网络体系为目标,加强与商会、知名中介机构的联系,积极利用企业高管、知名人士等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精心组织招商活动,制订和实施全年境内外招商活动计划,精心组织好XX经贸活动周、科技经贸洽谈会、欧洲、日本、美国等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持续高效开展XX、XX等重点区域专题招商,提升招商活动质效。加强客商拜访频率,区级专职招商队伍全年拜访不少于300批次,拓展优质招商资源和渠道100家以上,推进与国际知名投资咨询机构、“四大所”、“五大行”等开展委托招商、招商、顾问招商、以商引商等各类招商合作3家以上。

3.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提升开发区国际化合作。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特色化国际主题园区建设,加大对产业类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力争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机构、外资研发机构等方面取得突破,培育一批代表XX制造高品质、新形象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品牌,不断提升园区国际化合作水平。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支持XX龙头企业整合国际优质要素资源,积极参与境外并购,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设立境外研发机构、设计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融入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抢抓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机遇,有序推动开发区优势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发展空间,支持工程机械、输变电、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对外友好交流合作。合理编排和精心组织好全年因公出国团组计划,为全区境外招商等重点活动提供保障,提升外事服务的有效性,做好涉外疫情防控,筑牢疫情输入严密防线,积极推进城市友好交流工作,努力在招商引资、产业合作、经贸合作上取得更多成果,打造XX对外交流品牌。

4.企业服务提升实效

深入走访企业,开展对外资、外贸、内贸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了解企业困难与需求,进一步有效联动相关部门和机构为企业排忧解难,每季度对外资、外贸、内贸30强企业全覆盖走访服务和数据监测,定期组织重点企业开展座谈交流。联合海关、税务、银行、信保等专业部门和机构常态化开展内外贸企业专项政策培训,原则上每季度不少于一次;继续对接XX海关开展区内AEO认证指导,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与省、市主管部门的密切联系,及时向上争取扶持,为辖区企业争取更多商务发展、内外贸发展、电子商务等方面专项资金与切块资金。

5.平台建设提档升级

做大做强农机出口基地品牌,组织农机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积极寻找农机产品海外新增长点,利用好在手的装备通、海外仓,实现海外本土化营销,进一步赋能“XX智造”和“XX外贸”。依托XX智汇园进一步招引和培育象源科技、行之智配、融天下网络科技等新零售电商企业,推进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产业进一步集聚,打造“传统商业+互联网”的鲜明产业特色。提升市级户外用品出口基地,走访调研辖区户外用品生产企业经营情况,服务侨裕旅游用品、佳得顺热能设备等小巨人企业增资扩股、深耕细分行业,鼓励户外用品企业成立专业行业协会,积极争创省级出口基地。

6.工作思路开拓创新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4

据新加坡国立大学2012年对全球64个典型城市综合比较,新加坡在人口密度高达7422人/平方公里的不利情况下,仍获得世界范围内城市生活宜居质量第三名、亚洲第一名的殊荣。

新加坡也是世界上“潜在净移民指数”最高、投资环境最佳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是如何走向成功的?

作为新加坡城市发展思想库的宜居城市中心,提出了一个两层结构的解释框架:第一层,设立目标,新加坡政府将高质量的生活、有竞争力的经济、可持续的环境作为宜居城市发展目标;第二层,围绕目标,政府紧紧地将统筹规划与发展和动态城市治理作为行为准则贯穿始终。

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是建立在用地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缺乏的不利基础之上的,但其城市发展成就在世界上却是屈指可数。

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高密度城市的10项宜居原则》的新书,就系统介绍了新加坡建设宜居城市的经验。

书中提到的经验很多,如,确保规划的长期性,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坚持优质设计;保证城市规划一致性下的多样化,让人们都对城市有归属感;更接近自然,用绿色“软化”钢筋水泥带来的压迫感,使空气更洁净;充分利用空间,打造用途更广泛的公共场所;通过建筑的高低搭配和巧妙组合减少城市的拥挤感等经验。

这些经验具体且值得学习,但新加坡规划体系的特点及成功之处远不止于此。

兼顾长远性和现实性

新加坡的规划更加注重长远性和现实性的结合,可分为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

概念规划主要指导新加坡全岛未来40~50年长期发展战略方向,其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仅起示意性作用;总体规划落实概念规划意图,制定土地使用的管制措施,包括用途区划和开发强度以及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的预留用地,规划期限10~15年。

从结构与功能上来看,这两个层次的规划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似,但其规划期限更长远,而且为了确保规划反应和解决实际问题,新加坡还规定每隔10年和5年分别对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进行反思和修编,每个时段都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不同的侧重。

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房缺乏,失业率高居不下,所以1971年的概念规划就侧重布局了居住和轻型工业的新镇,建设了大巴窑、弘茂桥、皇后镇、金文泰等新市镇,并通过《征地法案》获得土地实施公共组屋计划。

进入21世纪后,环境发生了变化。2001年的概念规划针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打造动感、与众不同的繁华的世界级城市,设置了更多的娱乐项目、更灵活的商业模式,更混合的用地、离家更近的工作区域,以及更便捷的交通。城市的定位也从花园城市升级为“花园和水景”的城市等。

全岛环状发展方案沿用数十年

新加坡在各层次的规划均坚持综合性的考虑。比如,各类城市用地,如居住、产业、公建、国防、市政等需求,在激烈的讨论和各时段政府主导发展侧重点不同的考虑后,最终会落实在概念规划及总体规划的用地图上。

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各执一词,而是统筹协调,比如新加坡的沟渠系统不仅仅考虑水的排泄、收集等内容,还与城市绿化、亲水、游憩等综合设计,用最少的用地满足各系统的需求,并达到系统之间能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效果。

除了综合性以外,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具体落实阶段都体现了城市规划的理性和科学,规划的表象背后都有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支撑,换句话说,就是都能说出一条条道理来。

建国伊始,新加坡在联合国规划团队的帮助下,对城市发展结构的灵活性及适用性作了充分研究,在融合田园城市理念、细胞生长理念、指状发展思路等先进规划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岛环状发展方案,并沿用至今。

这个方案在新加坡中部布局了一个近30平方公里的大型中央集水区暨自然保护区,四周通过以轨道交通为导向的高效连接了23个市镇(今后可能增加至25个),中央“绿肺”使得空气净化得到保障,同时该环形系统也有效地疏导全岛交通,避免了一般城市空间中心总是交通拥堵的难题,而且还解决了新加坡急需的雨水储存用地问题。

这个中央集水区的位置并不是简单划定的,而是通过大量水文调查,得知该区域每年的雨水量是全岛最多的地方后才最终确定的。23个市镇通过轨道交通链条连接在一起,不仅具有交通运输高效和城市空间布局紧凑的优点,而且市镇之间通过大型绿地等分隔开来,确保每个市镇就如细胞一样有一个最佳规模,防止无序蔓延。

市镇中的居住社区也按照严密的邻里社区模型,从规划上确定了适宜规模,保持城市生活的宜居性。

40%的西餐,60%的蛋炒饭

功能分区是近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创新,有利于社会活动的专业化集聚和发展,有利于提高规模效应,有利于城市空间布局整洁有序,但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严格的功能分区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用地的浪费,交通量的急剧增加,不同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社会交往不方便,不利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发展。

新加坡在功能混合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在满足环保的要求下,扩大用地兼容性,将商业和办公混合,将产业和商业、办公甚至是居住混合等,达到高效使用土地,增强社会生活有机发展的目的。正如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所说:功能需混合,就如做菜,最好是40%的西餐,60%的蛋炒饭---他的意思是,西餐是大块的,蛋炒饭是饭粒与其他品种的精细混合。

适应未来发展、增强规划的弹性和灵活性,一直是规划界追求的目标,但从现实来看,真正做到、做好的却寥寥无几。

新加坡在这方面倒有两点可资借鉴。

一是白地,由于市场瞬息万变,规划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土地市场的发展,因此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于1995年提出“白地”概念。

“白地”允许开发商在不突破建筑总量且满足政府要求的基本配置的情况下自行决定其余建筑面积的用途。这种规划管理方式更贴近市场,提高了土地用途适合市场发展的灵活性。至于白地的出售价格,市区重建局会根据价格、方案等进行综合比较后确定中标者。

二是预留地,新加坡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计划中,都有计划地设置了预留地。一方面是尽量节约用地,另一方面的重要考虑是增加该区域未来发展的灵活性,以及通过有计划的滚动开发长期为该区域注入新鲜活力。

规划不可能完美预测未来的需求,留有适当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未来用地的灵活性。再说,一个区域的长期滚动开发可以带给该区域长久的活力,增强该区域的吸引力。

精细化和透明性

新加坡的规划以精细著称,具体体现在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

它会非常详细地规划出各地块的用途、开发强度以及根据每个地块制定具体的管控要求,虽然规划精细,但地块管控要求还是会为下一步建筑设计留有充分的创意余地。

同时,新加坡将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开发规划即售卖计划整合成一个整体,规划师既负责一个区域的规划,又负责该区域的土地开发计划。

以组屋建设为例,一般会先在概念规划中明确长期的组屋发展总量、布局;然后根据发展步骤,制定组屋发展5年计划,并大致落实到各个规划区域;最后,如要开发一个组屋地块的话,规划工作者会依据该地块原规划参数,提前半年时间进一步与现状核实:原规划是否存在因社会发展而调整的必要,出入口、公共道路、环境以及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是否到位,等等。

待所有的问题都得到确认以后,再行土地招拍挂。以这样的方式出让土地,既能够符合总体规划和总体开发计划,又能保证每一块开发土地都得到精细化的管理。

正是由于规划和实施的精细化,才保证了规划透明性,或者说两者是互相促进的。

老百姓均可在网站上和市区重建局查询任何一个地块的详细规划资料,由于建筑设计阶段的方案在新加坡是无需公示的,也很少发生因项目建设而引发矛盾,反观国内,由于规划考虑不尽合理及不详细,就经常出现因建设而引发的矛盾,甚至是。

“和”力特征

综合规划需要技术上的支撑,更需要人的主动参与。新加坡政、企机构工作人员之间“和”的氛围和精神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新加坡国家发展部的一位官员半开玩笑地解释这种“和”的现象:新加坡不大,工作人员之间都非常熟悉,如果工作不尽心、不配合,那么“名声”会传出去的。但细细考察下来,除了道德因素以外,新加坡在凝聚人心,促进工作合力方面还是有很多制度特征的。

比如说考核选任机制。新加坡的高级行政官员由公共服务委员会考核。委员会的成员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有原政府高级行政人员,也有律师、商人,等等,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共十四五个人,由总统任命,但不拿工资。

每次考核除需职员提交书面报告以外,还需面试,对考核对象的经历、能力、业绩等作综合评定,合作协调能力是其中的考核重点,每次面试至少有8名考官参加,考察结果相对公正客观。

为促进综合解决问题的效能,新加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很多综合性的委员会,如总体规划委员会、开发控制委员会等。除了长期的委员会以外,还有针对项目成立的短期工作委员会,以协调和落实各项工作。如在概念规划编制期间成立的概念规划工作委员会。

同时,承担政府职能的新加坡法定机构采用了公司治理模式,上有董事部,下有执行层,包括局长及以下公共服务人员。

董事部人员来自于社会各行业,有社会团体的、有企业的、也有前政府官员等,由于各机构的局长或行政长官每年都要向本部门的董事部汇报工作,因此这种结构非常有利于政府机构倾听各方面意见,吸收各行业的知识,促进跨部门的业务整合。

在营造“和”的细节方面,也有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新加坡政府各机构制定了本部门的愿景和使命,如宜居城市中心的愿景是“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中心”;使命则是“提炼,发展和分享宜居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知识”。通过这种简练的语言,一方面使得公众了解部门的职责,一方面从心理上强化职员的使命。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5

 

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做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支持“三乡工程”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集约利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在确保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关工作。

(一)坚持规划先行。围绕城市规划未完全覆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问题,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先导作用,强化与“十四五”等规划的“多规合一",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价值,促进全县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口调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坚持农民主体。围绕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总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成员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

(三)坚持市场运作。围绕“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要求,充分依托江苏省土地交易或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地块交易引入竞争性环节,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四)坚持审慎稳妥。依据新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在借鉴外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选择有条件的地块先行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在全县推广施行。

二、目标任务

(一)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对依法登记、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具备开发建设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采取有偿方式直接入市,拓展集体增收渠道,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为实施集体经营性收入“18万+”和“50万+”增添新动能。

(二)强化集体产权管理。入市后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纳入与国有建设用地统一的监管平台进行监管,由县不动产登记交易中心统一登记发证。履行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义务,按规定承担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缴纳相关税费并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在使用年限内,参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享有转让、出租、抵押权能。

(三)建立健全交易规则。入市的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年度供地计划管理,全部进入江苏省土地交易平台或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交易。除所有权主体不同外,集体建设用地交易过程与规则严格参照国有建设用地执行。

(四)不断完善分配机制。按照保护农民利益、支持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发展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断提升增值收益分配的合理化水平。鼓励镇(街道)通过合理使用分成调节金,有效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让相关村集体通过股份分红等实现可持续的二次分配收入。

三、试点条件

当前我县已具备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条 件,具体为:

(一) 基础配套工作扎实

当前,我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稳步开展,工作 进展成效显著,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工作已完成。

(二)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存量大,入市需求明显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广量大,入市需求明显。经济社 会发展对土地需求日益增长,市场主体、政府对利用集体建设用 地在推动项目落地过程中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具有极高共识。

(三)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围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强化资金投入,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县集中优势力量强化规划编制,坚持“多规合一”优化乡村布局, 乡村振兴的推进给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契机。

四、交易程序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出租、作价出资(入股)入市交易,原则上应采用招标、拍卖和挂牌形式。具体按以下流程进行:

(一)前期准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前,入市实施主体完成拟入市宗地勘测定界,依法申请取得经批准的规划条件,包括入市宗地的位置、面积、土地用途、开发强度配套设施等要求。

(二)编制方案。入市主体依据规划条件提出具体地块的入市方案。土地入市方案应包括拟入市宗地的位置、空间范围、用途、面积、使用年限、入市方式、土地移交时间、规划条件、开竣工时间、起始价、竞买保证金、底价确定原则(有底价出让的)、收益分配办法、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入市主体和委托入市主体和期限等内容。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起始地价须经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方案应经集体经济组织民主讨论通过。

(三)方案审批。入市方案由入市实施主体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送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进行审查,报县政府批准同意后,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发放《涟水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核准书》。

(四)入市交易。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按照入市方案,编制供地方案及招拍挂上市文件,组织在江苏省土地交易平台公开进行交易。竟得人(中标人)按照合同约定,将土地价款缴纳至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专项账户。

(五)签订合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等交易完成后,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与竞得人(中标人)签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交确认书》。签订成交确认书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双方应签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合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人在规定期限内缴纳土地价款及相关税费。

(六)申请规划许可。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受让合同签订后,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申请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办理开发建设需要的其他事项。

(六)登记发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完成后,办理不动产登记;有地上建筑物的,同时申请登记。

五、实施步骤

(一)开展基础调查(2020年10月)。以第三次国土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县域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分类汇总,并实行动态管理,对所涉及宗地产权进行明晰,巩固确权颁证成果。同时,深入了解各镇(街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为科学决策、推进试点打下基础。

(二)编制村庄规划(2021年2月底)。基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现状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持“多规合一",综合考虑试点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总体布局,对于入市意愿较强、条件成熟的镇村,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三)制定配套政策(2021年2月-2021年3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涟水县实际,研究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操作细则、规范性文本,建立入市交易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土地收益调节金征收办法和收益分配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四)开展交易试点(2021年2月-4月中旬)。组织涟城街道、保滩街道、高沟镇、红窑镇筛选出可以入市交易的地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相关规定,指导其制定具体地块供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按法定程序公开交易。

(五)总结完善推广(2021年4月30日前)。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完善我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办法和配套政策,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

六、职责分工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会同县其他相关部门制定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办法、操作细则;指导试点镇(街道)招标拍卖挂牌入市交易的具体实施、交易结果确认;制定全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规则,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平台。

县财政局负责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交价款专账核算,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全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增值收益调节金征收及使用办法,指导试点镇(街道)用好土地增值收益及调节金。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集体决策、收益使用监督检查。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决策程序、搞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使用、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共同参与做好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监督、管理、服务和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

 

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范文6

这次会议,是省委从“十二五”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全局出发而谋划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战同志对开好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到市作了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还确定由晓同志、李同志、群同志三位同志负责,会同省、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为开好会议作了充分准备。会上,战同志要就支持市加快发展作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落实。根据省委安排,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市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支持市加快发展就是支持全省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由年的274.7亿元、113.7亿元和24.2亿元增加到年的971.9亿元、782.8亿元和105.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7%、23.9%和17.8%,其中“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分别增长14.2%、22.8%和20.6%,走在了全省前列。

第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特色鲜明,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很大提升。市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严格规划管理,特别是2007年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以来,连续举办两次生态文明会议,提升了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过努力,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都比较好。

第三,城市建设发展快,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在加快老城区改造的同时,切实加强新区建设,特别是金阳新区的规划建设拓展了城市空间,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有力地提升了城市应急指挥和管理效能。有效开展“三创一办”工作,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树立和展示了的良好形象。

第四,大力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城市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着眼于解决束缚城市发展的瓶颈制约,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给排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和建成了一批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心城区新增城市道路里程174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5.44平方米提高到7.3平方米,达到国家规范指标;市域快速铁路网、城市轻轨也将在年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的新庄污水处理厂以及高雁垃圾填埋场等项目,提高了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

第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稳定。市大力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切实保障民生,每年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比重均占5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先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建立城乡老人救助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惠民医疗政策、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85%,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与此同时,市在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市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年,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40%以上。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国中心城市竞相加快发展,市作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作用和辐射带动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经济总量还有待扩大。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排在西部省会城市的第7位,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8%,低于昆明市29.3%、兰州市27.4%的水平。工业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有待增强。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3亿元,在西部10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8位;占全省比重为24.9%,比排在第二位的遵义市仅高1.7个百分点。投资、消费拉动作用还有待提升。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省的32.1%和33.1%,在西部省会城市所占比重排位分别为第6位和第8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市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培育全省强大的经济增长极,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整体综合实力,奠定了在全省的龙头地位。总记在工作时就明确指出,“市是我们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的经济建设搞得好,就能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市的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就能为全省提供新的经验;市的党风和社会风气能够更快地实现根本好转,就能影响和带动全省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市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为全省各地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市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全省发展大局,只有市的加速发展才有全省的加速发展;只有支持市加速发展,切实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才能引领黔中经济区率先崛起,促进全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省有关部门和各级干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支持市加快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市的支持力度,把市建设成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市要认清形势,自我加压,创优争先,赶超进位,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

省委认为,“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在这一时期,全省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希望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认清形势,自我加压,创优争先,赶超进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率先实现三次产业全面加速、协调发展,率先实现惠及民生、和谐发展,率先实现城市低碳、生态发展,做到在“好”上补差距,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争取“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力争四年、确保五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番、财政收入翻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过万亿元,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做表率、走前列、作贡献。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和任务,市重点要加快实现“四大突破”,强化“三大支撑”,作出“三大贡献”。

四大突破:

第一,要坚持以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在推进城乡统筹上加快实现突破

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三农”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镇的吸纳能力和带动能力还不强。战同志讲,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我们要减少农民,关键在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城镇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壮大城市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市“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明显,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75%,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要坚持适度超前,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十二五”,着眼为“十三五”、“十四五”城市发展奠定较好基础,科学规划,确保2012年全面建成“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城市骨干路网,三至五年建成“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十二五”期间建成城市轻轨1号线和2号线一期,使轨道交通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推动城市扩容。二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合理确定功能定位。大力推动主城区和功能片区的建设,推进县城、中心镇发展,加快形成梯次相连、功能互补、设施完善的城镇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提升主城区品质,凸显现代服务中心的地位。金阳新区要改变房地产一业独大格局,抓好商务中心区、金融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建设,为持续推动城镇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往农村延伸,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和实现村村通油路。要整合区域资源,促进中心城区产业向农业、农村延伸,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业,带动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涉农商贸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金融业,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建设。要完善城镇体系,加快中小城市发展,逐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教育培训、劳动就业一体化发展。市要从实际出发,改革户籍管理,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转移。

第二,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上加快实现突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扩大总量,带动就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全面提速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工业的带动。2002年市就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2007年再次强调并实施这一战略,年上半年又召开全市振兴工业经济大会,提出了“大调整、大开放”,实现工业大发展的要求。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工业强市认识是充分的,抓得是早的。就全省来讲,我们与其他省区市的差距,很重要的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同样,市与周边省会城市的差距,也主要是工业发展上的差距。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南宁市的77.9%、昆明市的49.5%。“十二五”期间,在全省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形势下,希望市认真研究,好好谋划,选准方向,卓有成效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三次产业全面加速发展。市提出,要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实现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并向2000亿元迈进。我认为这个目标是积极可行的,希望你们选准调整的路径,选准调整的突破点,把工业强市战略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是发展速度要加快

没有一定的速度,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把工业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去年市出台了振兴工业经济的意见,提出到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左右。希望你们在此基础上,再加一把劲,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工业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0%。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要做强

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突出特色优势,抓大促小,采取兼并重组、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以重点企业、知名品牌为龙头促进资源整合,在装备制造、建材、磷化工、煤化工、冶金、医药、烟草、特色食品、旅游商品等领域,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形成一批产值上百亿元的企业和一两个千亿元产值的行业。瞄准产业发展新方向,争取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要加强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公共信息、法律援助、技术创新、融资担保和“孵化器”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

三是产业链要延长

积极推进煤电、磷电、冶电联营,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实现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拓宽产业幅,形成一批资源深加工基地,增强竞争力,提高附加值。大力支持自主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链、集聚区和产业基地。

四是发展要集聚、集约

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走高效低耗、绿色低碳的园区经济发展路子。要加强麦架—沙文、小河—孟关等9个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项目落地,力争早日形成规模;加快南部花溪组团、东部龙洞堡组团的空港、大学城、湿地公园、专业性市场等项目建设,提升配套能力,使其快速成长为区域性产业配套服务中心。在发展园区经济中,要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引进管理人才和先进经验,携手共建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

第三,要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上加快实现突破

作为省会城市,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农业方面,要坚持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方向,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龙头带动、市场牵动、中介联动,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培育经纪人创办产销联合体,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品牌,实现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在服务业方面,要坚持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按照发展提速、结构提升、业态丰富的要求,下大力加强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奥体中心等重大基础性项目建设,加快把建设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中国物流节点城市、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避暑城市和夏季会展名城,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要优化服务业结构,在强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会展业等新兴服务产业支撑作用的同时,着力发展高档酒店、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等高端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产业层次和城市竞争力。

第四,要坚持以生态化带动城市品质提升,在城市低碳生态发展上加快实现突破

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市对外代表了省,省外客人首先是通过市来了解、认识、评价。市要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是要突出山水林城的城市生态景观特色。紧紧抓住国家编制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的机遇,加强城市立体绿化和水体保护,使城市显山露水透绿,打造“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城市特色。要发掘和保护特色民俗、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民间文化艺术的收集、研究、整理与恢复,做好城市文化的创新式修整复兴,形成充满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质。

二是要走低碳发展之路。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做到达标排放。

三是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把生态文化具体地渗透在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四是要加强城市管理。深入开展“三创一办”活动,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要以美化市容市貌、提升市民素质、构建平安环境为重点,狠抓城市环卫建设,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打造一个洁净、文明、和谐的新,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顺利举办。

三大支撑:

第一,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抓手,以强劲的投资支撑发展

现阶段,在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加速发展要靠有效投入,加快转型要靠增量调整。要下大力扩大投资规模特别是产业投资规模。

一是要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大项目、大企业扩大投资

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建立重大项目库,拿出必要的财政资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或社会投资。对一些投资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要重点包装,重点推介。要引导大中型企业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加强技术改造,拓宽经营领域,实现规模扩张,带动投资增长。要建立重大项目投资协调机制,对各相关地方和部门承担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核准、土地、环评等方面的问题,使项目尽快落地。

二是要加强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扩大投资

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民生投资主要靠国家投资,而产业投资则要靠招商引资。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招商引资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要办的大事、实事,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带头狠抓落实,年初有部署、有任务,年终有考核、有奖惩,日积月累,使招商引资工作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当前,在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很多领域,央企有技术、资金、市场、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要选择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与央企对接,争取引进一大批央企到市进行投资开发。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有选择,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环保要求,绝不能盲目引进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三是要创新融资方式,通过投融资平台扩大投资

扩大投资规模,需要整合国有资产,采取政府投资引导、市场化运作、银政企合作等模式,搭建投融资平台,撬动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市已经在市政建设等领域搭建了一批投融资平台,希望你们认真总结和研究,再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通过上市融资等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积极投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同时,要加强对投融资公司的监管和风险防范,规范运作,健康运行。

第二,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先导,以灵活的体制机制支撑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是要着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进一步完善“飞地工业”税收分配、目标考核等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工业集中布局。

二是要着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持非禁即允,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金融服务等领域,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是要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跨国公司来设立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机构。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市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无水港。以外都是“外”。要树立新的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鼓励企业把总部设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第三,坚持把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作为加快发展的保障,以良好的环境支撑发展

当前,区域经济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越好,发展越快,优化投资环境事关全局。特别是投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亚于交通、水利等硬环境对发展的制约。要像突破交通、水利“瓶颈”制约那样,狠下功夫,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简政放权,提高效率,着力打造两大环境。

一是下大力打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投资环境。在取消各种不合理涉企收费,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审批(核准)到办理各种证照手续,全程为投资者提供“保姆式”精细化服务,早办、快办、办好。要建立优化投资环境责任制,按照属地和部门负责的原则,从党委、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做起,层层负责,抓好落实,做到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良好的投资环境需要各级政府来推动和营造,需靠各级干部全方位的开放意识和高效服务。对所辖区域、所在部门、分管单位出现“吃拿卡要”、刁难投资者、影响投资形象的,除对当事人进行处理外,还要对相关领导进行问责。

二是下大力打造“创业、创新、创优”的干事环境。要坚持依法、按规定办事,保障群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推动思想大解放,鼓励广大干部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于担待、敢于负责,不要事事请示,做太平官、当老好人。要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凡属权限范围内的事,就要放手去干、大胆去干。凡是法律法规和政策未明文禁止的,都可以去做,不能事事等着上面“拿主意”、“下指令”。对干事创业的干部要支持、鼓励和爱护,对无所作为的干部要进行行政问责,做到人人都想干事创业、人人都去干事创业、人人都能干事创业。

在三个方面作出贡献:

第一,要在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上多作贡献。年底,市常住半年人口396.8万人,而户籍人口是367.1万人。也就是说,市有29.7万常住半年以上未落户的外来人口。在这部分人口当中,有相当部分为省内的农村人口。对这些人口,只要他们自愿,而且符合条件,就应当把他们转为城市户口,让他们成为城市居民,享受城市居民待遇,使他们变成新市民和新的产业工人。

第二,要在为外来人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上多作贡献

市的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和一些投资创业者,他们为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该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在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上,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随迁的子女都能够在流入地就近进入公办学校上学,既提高市未来的劳动力素质,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要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技术创新上多作贡献

市要发挥省会中心城市高校、科研机构、人才集中的优势,一方面切实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着力突破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传统产业改造的关键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成为全省的科技创新中心,争取成为我国创新型区域、创新型城市。另一方面,要为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服务向各市(州、地)延伸,提高全省的教育水平、人力资源素质和科研能力,为全省加快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保障。

三、坚决放权、合理让利、搞好服务,全力支持市加快发展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中心城市的竞争。支持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是大势所趋。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省区研究制定了支持省会中心城市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收到了明显成效。我们也应下这样的决心,省直机关和市一起采取切实措施,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大力支持市加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制订了《关于支持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省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高度,从全局出发,确保把支持市加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第一,要坚决放权,给予市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自

对于项目投资建设、土地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价格管理、资质认定、证照办理、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属省级权限范围内的,除国家有特殊规定的外,一律下放给市。对确需省里审批、核准、备案的项目,要提高办事效率,限时办理;对一些重大项目,可以实行省市县三级联批。

第二,要合理让利,增强市资源调配能力

省委、省政府支持市加快发展的意见,在财政税收管理权限及分配、土地供应指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对市给予了支持,省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给政策比给资金更重要,市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重点把政策用足、用活,通过自身的发展来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第三,要搞好服务,为市加快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