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54-01

随着教学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行,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和身体的锻炼,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重点。小学生所处的时期正是性格的养成和心理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做好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由于农村环境的闭塞,家长引导能力弱,导致农村小学生容易产生负面心理。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存在问题。在教师的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或者失败就会放弃,甚至产生极端心理,自暴自弃,而不是想办法去解决困难[1]。部分农村小学生表现敏感,经常因为小事而出现负面情绪,比如,胆怯、爱哭等,甚至出现人身攻击行为。

2、自闭、自卑,羞于与人交往。在农村小学生中自闭、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教师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羞于与人交往。具体表现为,不敢参与集体活动,害怕在活动中出错被嘲笑;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懂的问题不敢请教教师和同学;与陌生人交往时不好意思表达,不善于沟通。家里来客人表现胆怯、羞涩,不愿与客人打招呼。

3、自信心不足。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多为务农人员或者务工人员,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在学习上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在教学中,学生学习比较被动,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问题,家庭作业完成质量差。这些现象一部分原因为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够重视,在家庭中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一部分原因是教学方式落后,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无法长时间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导致学习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最后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学生居住的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经济条件等各种元素组成的生活环境。学生居住地的地理环境闭塞与否、人口素质的高低以及经济条件的好坏,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比如,学生生活环境比较闭塞,那么当学生接触陌生人或新鲜事物时就会出现害羞的心理,导致学生羞于表达。

2、学校教育的因素。学校是农村学生接受教育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学校的环境及教学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环境主要指精神环境,具体来说一般可分为校风、师生关系等。一般校风好,学生可以在良好风气的熏染下形成良好的性格以及学习风气,通过同学间的互相感染和帮助,使整个学校或班级紧紧的团结在一起,产生凝聚力[2]。教师的素质高,能够为学生起表率作用,学生通过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模仿,从而将教师的优良品行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道德修养。

3、家庭教育的因素。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家庭的关系、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家庭氛围较好,家长都比较乐观。那么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势必会养成乐观的性格。反之,家长之间经常存在矛盾,甚至大打出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必然会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

4、学生自身的因素。学生自身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遗传、生理因素以及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是后天教育无法改变的,生理、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行有效的引导。比如,有的学生因为一些生理缺陷而表现出自卑心理,从而不愿意与人交往。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人,也是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是教学的保障,心理素质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表率作用。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情绪控制,以平和的、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注重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要将理论结合实际,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加,在活动中多给与平时比较自卑、羞于表现自己的学生,从而帮其建立信心,消除心理健康问题。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制定学生档案,对于一些家庭比较复杂,表现出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能够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使学生在精神上放松。在开展课外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纪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在活动的开展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活动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通过主观努力获得收获,通过活动释放压力,缓解心情。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培养学生的乐观心态。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应该受到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关注。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因素,所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社会各界、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帮助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格以及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2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师根据体育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提出的教学规定与具体要求,也就是在体育课堂中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体育课堂常规包括:整队集合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宣布课堂学习内容,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做准备活动等。这些内容在落实“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师生问好:一上课师生大声相互问候,振奋人心,为课堂营造融感情和气势为一体的教学氛围。教师清点学生上课人数,使学生意识到教师的在乎。检查学生服装是否符合运动需要,是否佩戴首饰等物品,培养学生安全学习体育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主动聆听教师指令,积极练习,不与同学打闹等,这一过程就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结果。课堂常规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重视课堂常规的建立与严格执行。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根本

这里的教学内容是指运动技能,它是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载体。因此,体育教师应认真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的因素,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都带有鲜明的教育因素,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和加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目标会有效实现。

三、运用恰当的组织教法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策略

组织教法指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特定的学习活动所用的行动方式的综合。合理选择和运用教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影响。如运用分组练习法培养学生责任感,及公平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果断行事及顽强拼搏的体育风尚;通过组织学生布置练习场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通过个体差异练习,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是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的保障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3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流畅体验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达到的一种超物质的感觉体验。一般情况下,锻炼者不会达到这种高境界的运动体验。通常只有当锻炼者在全身心投入的锻炼过程中,才会无意识地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往往会使锻炼者对外界的一切情景视而不见,仿佛进入了无人境界。这时锻炼者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处于活动过程本身,产生对动作过程的控制感,享受过程,体验乐趣。

有关学者认为流畅体验所表现出来的信息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刻意为学生营造特殊的锻炼场景,让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教学情景中达到流畅体验的境界。一旦青少年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流畅状态,那么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够表现出积极的一面,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能够高效的完成。同时,这种理想的体育境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乐趣,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活动在实际意义上就不再单纯的作为锻炼学生体质的课程,它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上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量的研究中已经证明了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具有协同性。体育活动是流畅体验的活动载体,在体育活动中能让人达到快乐、忘我的精神境界,但流畅体验是否对人体心理健康也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让人们在寻求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放松,体验到愉悦的感觉?因此对体育活动的流畅体验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是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探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普通高校的大学生。随机抽取了浙江理工大学56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4名、浙江财经大学70名、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50名、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40名,五所大学共290名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27名,女性148名,平均年龄为19.91?.24岁。

1.2 研究工具

1.2.1 《流畅状态量表》

问卷根据实际调查的对象和所调查项目的特征,在采用Jackson和Marsh编制的《流畅状态量表》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不同背景下的流畅体验问卷。对问卷的各因素进行了巴赫系数和分半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

通过对两种系数进行检验可以得出信度值。一种是克伦巴赫系数,得出各流畅特征在所属问卷的 系数值,信度和系数值之间成正比,通常情况下,系数值不能够低于60。另一种是分半信度检验。分半法是将每个特征中包含的题目分成对等的两半,计算其相关的系数,同样,计算出来的半信度系数值和整个问卷的信度也是成正比的。由表中各系数值可知,此份问卷的信度已经符合要求。

1.2.2 《心理健康量表》

量表是根据(SRHM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抽取出来的自测心理健康子量表,进行测量。这份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组成,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要求被测试者根据自己的切身感受真实填表。

在进行问卷数据的输入过程中,应该对问卷中的反向心理题目做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些反向问题,评定者应该重新对其评分。评分细则是这样的,对于反向问题应该执行互补取分原则,即以10作为整体,取原始分数的补集。简单的说就是10减原来的分数即可。该项量表中,其中反向问题有六道,正向问题有五道。表2是心理健康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

从表2中可见,各条目的成分分别是“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功能”三类。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份通过独立抽取的问卷,它的信效度和规范的测量标准是完全符合的。在表2中,“正向情绪”指的是人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心理现象。比如开心等这些能够让人有愉悦的心理感受的情绪。而“减缓负向情绪”的作用则是减轻人们表现出来的消极的或者紧张、焦虑等一系列负面的情绪。“认知功能”是表示人们应该具备自我感知的能力。

1.3 研究过程

通过对上述大学生样本进行随机抽选,向抽选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290份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为275份,有效率为96.5%。

2 结果分析

2.1 自主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分析

(1)各因子的方程解释量大于10%。(2)在不同因素上有相近的载荷取最高值。(3)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0.3。根据上述3个提取标准并按照旋转后的因子成分,共归纳出体育锻炼有5个流畅体验特征:分别是:自我意识减弱、清晰的目的、挑战—技能平衡、专注任务、流畅体验(如表3)。

2.2 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共表现出5个。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欲对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作用作相关性分析。

把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特征分别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其相关系数来观察流畅体验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相关分析结果清楚的显示(如表4),体育锻炼中所有的流畅体验特征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说明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与心理健康是有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知道体育锻炼中流畅体验的增加有利于心理健康各因素的加强。

3 回归分析

相关性分析中,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有意义的相关指标提供了进一步回归预测分析的变量。我们运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方程,从中选出了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该模式把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的总值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方程的分析。该回归方程式分析结果:体育锻炼预测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有9.3%的预测量,R2 = 0.093,F = 27.70,p< 0.001(见表5)。目前方程式的组合预测了心理健康19.1%的影响变化,其效应大小达到了中效应的解释标准。

为进一步了解这个预测模式对心理健康三个指标的预测功能,运用相同的回归分析法,即以体育锻炼的五个流畅特征为自变量,分别以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为因变量,用逐步剔除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从中选出统计意义最显著的预测模式。

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和“认知能力”有预测作用的还是与心里健康的总值一样,都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预测量分别为“正向情绪”的6.5%,“减缓负向情绪”的5.1%,“认知能力为5.8%(见表6)。其效应大小达到了中效应的解释标准。

4 讨论

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特征可分为三个: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特征都有协同性。说明这种自主活动流畅体验的增加会有利于心理健康三个因素的作用。

通过剔除方法的回归方程检验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中能预测心理健康的总表现的流畅特征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而且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这三个方面都呈唯一的显著效应预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进行自主活动的时候,设立一个清晰的活动目标,并且在活动中对任务目标的清晰感受,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好的帮助。无论是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的增加、对负面情绪的减缓还是对个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上,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任务目标的设置和清晰目标的感受是我们大学生促进心理健康的良好途径。体育锻炼的其他流畅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都有正相关关系,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的流畅特征——“清晰的目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中等效应的预测作用,是加强我们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个较好的途径。

5 结论

(1)在大学生体育活动中表现的流畅体验的五大特征是:学生自我意识淡化、锻炼目的明确、技能和挑战之间形成均衡统一、专注于任务、流畅体验。

(2)心理健康的表现因素有3个: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认知能力。

(3)体育锻炼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都呈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中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具有预测作用,且对心理健康的”正向情绪、减缓负向情绪、专注任务”三个表现特征都有预测作用。其余的流畅体验特征虽然与心理健康的三个因素都有正相关,但是都不能预测心理健康的变化。

6 建议

体育锻炼产生的流畅体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只有“清晰的目的”这个流畅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变异有预测作用。因此我们应提倡大学生多参加自主的体育锻炼活动,而且在参加自主活动的时候,预先设立一个任务的清晰目标,这样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体会到更多的流畅体验的发生,从而更有效的的利用体育锻炼中的流畅体验特征来增加我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Mandigo, James L, Linda P.Go with the flow :How flow theory can help practitioners to intrinsically motivate children to be physically active. Physical Educator, 1998.

[2] Karen Lee Hill著.运动心理咨询理论[M].张忠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3] 符明秋.高水平运动员流畅状态特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 王建民,张卫东.体育锻炼中的心理效益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

[5] 粱德清,刘绍君.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

[6] 许中华.对羽毛球锻炼者流畅体验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9.

[7] 马勇.武汉市高校硕士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 杨艳玲.大学新生文化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9] 王进.心理学流畅体验的跨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3).

[10] 陈作松.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5(5).

[11] 徐晓敏,王进.流畅体验在健身锻炼中的探索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6).

[12] 周晖.体育活动与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及心理健康[J].浙江体育科学,2007.11.

[13] 王裕桂.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理论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 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

[14] 周晖.大学生体育活动的流畅体验特征调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9.

[15] 周晖,王进.大学生体育活动和网络游戏的流畅体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体育科技,2009(3).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4

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 标准 影响因素 调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那么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的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4)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从外部环境来讲,工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利益,尽量营造和提供和谐、互助友爱的工作环境;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还应该关心教师的思想和情绪;不能只关心教师的工作业绩,还应当考虑教师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合理地安排工作量,适当地控制工作负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时间和场所,调剂教师的业余生活;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便于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时对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调节和帮助,时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常抓不懈,从而使教师始终保持心理健康。然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严格,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教师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5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一系列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面前,普遍承受着相当程度的工作和精神压力。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关注教育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首先必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又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2)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3)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卫生与保健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很有必要的。

2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意蕴

2.1 心理健康定义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得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状态”。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及他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总之,心理健康既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是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2.2 教师心理健康的界定及评价标准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品质。浙江教育学院的骆伯巍认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必须具备五条标准:1)广泛的兴趣;2)融洽的人际关系;3)健康的情绪体验;4)积极的进取精神;5)稳定的工作热情。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所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要求除了应该与其他人群遵循同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体标准外,应适当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标准:1)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胜任教学工作;2)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3)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特点;4)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5)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3.1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l)亚健康问题突出。因于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变革激烈的时代,有许多教师长期处于抑郁、焦虑、沮丧、淡漠、敌对等不良情绪状态中。2)人际关系问题。因教师工作的性质,教师必须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教师角色的多重性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心理调节。3)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职业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教学活动失去创造性,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对教师职业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教育工作,出现职业倦怠等。

3.2 影响教师心理的主要原因

教师心理健康是由多个维度、多个层次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1)社会文化和家庭期望的压力。作为“人民教师”,他们所拥有的荣誉大多来源于善良、值得相任、学识渊博、勤奋、为人师表以及社会前进的知识动力等等,从收入和薪资报酬上看,教师是内部贫富差距较大的阶层,收人拉开了档次,都会带来自我价值感的混乱及巨大的心理压力。2)工作繁重负荷大。从职业因素来看,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教师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压力。3)教师个体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受其自身因素影响,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其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意义是由自己的身心因素决定。4)学校行政管理过于专制性,教育评价机制不科学。

4 解决和防范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

为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依据产生心理健康的原因,针对如何防范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4.1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对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心理素质技能培训,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既为日后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打下基础,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能够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4.2 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有利于教师积极评价自身的教学水平,能有效缓解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4.3 培养兴趣爱好,形成压力免疫

教师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还能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它还可以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有利于良好情绪的保持和培养,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4.4 教师自身形成积极的自我能力评价,充分挖掘自身的积极品质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既要客观、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要对自己当前教学能力的不足予以适当的包容,并对自己日后的发展和完善充满自信,从而形成对自我教学能力的积极认知,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4.5 社会关注,建设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教师的紧张、焦虑心理。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机构是教师强有力的帮助者和支持者,为教师提供适当的物质帮助和情感支持,改善教学条件,创建良好的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5 结语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给出了一些预防及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因此,不论社会还是学校都要从以人为本及尊重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予以关心,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也要重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建设,让所有的教师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重庆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张佩云.试论教师的心理健康[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05).

[3]王艳.谈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02).

[4]徐学俊,魏礼飞.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基础教育研究,2001(01).

[5]王以仁等.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心理健康的表现范文6

关键词:

现代健康的含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由于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依据心理健康的标准,分析了当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提出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策略。

现代健康的含义并不单纯指身体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概念是:一个人在生理上疾病或身体虚弱症状,并且在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也处于完好状态。

可见,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大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

由于工作主体对象——小学生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一些客观变化,当代小学教师往往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时常会凸显出一些诸如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情绪不稳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不健康的表现。因此,研究当代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调适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显得十分重要。

1 当代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我国当代小学生大多享受关怀过多、耐挫能力相对较差,甚至已经多被冠以“小皇帝”等称号,这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不断变化,根据当代教育对象的现实情况,笔者以为,评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1)智能良好。智能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经验、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智能良好综合体现为两个精神和四个能力,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绪稳定。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消极的一面。就某种情绪状态对人的生理健康、社会生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观察自己的情绪状态是否健康或有利于自己的生活与健康:①情绪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一定的事物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②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为转移,在一般情况下,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其情绪反应也应逐渐消失。③情绪稳定,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一个人情绪经常很不稳定,变化莫测,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④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⑤情绪表达适时、适度,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3)意志健全。意志就是为达到即定目标,主动克服困难的能力。一种良好的意志具备四个特点:一是目的合理;二是会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一些心态;三是要培养自己的坚强性和自觉性;四是要培养自己的果断性和自制性。

(4)人格完整。人格是人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总体心理倾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成要素完整,无缺陷;二是人格统一、不混乱,生理上和心理上一致;三是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5)社会适应正常。心理健康的小学教师,总是能主动适应社会,人际关系和谐。他们讲信用、重名誉,待人宽宏豁达,乐于奉献。能够正确处理和家长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还要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众多必须面对的“关系”决定了小学教师社会适应能力在教育教学成效上的重要意义。

(6)自我评价准确。心理健康的教师能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2 当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以及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学教师因心理问题辞职、自杀甚至犯罪等等一些反常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其根本原因就是是部分小学教师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一些小学教师不能适当处理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眼中“差等生”身上发生的问题,甚至导致了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破裂,教师与家长关系的恶化。长此下去,对小学教师工作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业务学习心理障碍。缺乏业务学习目标和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业务研究。其中有些自我调适能力差的老师甚至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厌倦、对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工作任务感到焦虑。

(3)职称晋升压力带来的各种困惑。当前正值教育系统人力资源政策改革的特殊时期,新旧绩效评价机制交替。不能正确对待自身需求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自我定位和自我能力评价不够切合实际,期望值过高,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4)家庭关系处理不当的问题。由于小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面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工作头绪较多。在处理家庭和工作两个问题方面平衡难度相对较大,容易出现家庭矛盾,如不能正确调适,不但会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而且势必影响工作情绪和工作成效。

在以上问题中,在大多数情况下,职称晋升压力和人际关系复杂是最困扰着当代小学教师的主要问题,也是对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问题。

3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适策略

小学教师危机心理事件的发生一方面与小学教师自己缺乏主动寻求心理救援意识密切相关,另一原因就是心理健康常识严重缺乏。因此,建立小学教师危机心理预警系统迫在眉睫。“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的优良品格,具有 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作为具体的规格要求。同时,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德育内容之一。同样,作为教师,更需要首先在这些方面是健康完备的或趋于完备的。各学校和各级教育管理机构都很有必要采取措施建立和健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机制。

(1)丰富教师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文化活动氛围能潜移默化地优化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也能优化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还能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更为和谐的运行氛围,更有助于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因此,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能使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2)加强价值观培育工作。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帮助教师修正自己的价值观。消除他们在业务学习和工作上过分注重劳动回报和付出收益的消极思想。学校活动有必要与荣辱观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八荣八耻”认知意识,在教育学生之前能做到教师先明辨“荣”、“耻”,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3)学校的党支部和工会等组织机构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从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加强对教师的关心和关怀力度,从学校制度建设和工作意识上,逐步形成“情感留人、事业留人”的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意识。

(4)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为教师创造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在当今各地各级学校都在积极开展的教师业务学习中,可开设必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增强教师自身的自我教育能力。

(6)各级教育师资管理机构和学校有必要积极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教师心理素质的状态,定期通过心理测量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并记录在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心理健康对小学教师来讲更显得重要和关键。只有在教师自身加强心理调适意识,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重视并组织行动,才能解决好可能出现的不利于教育教学过程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 韩洁,付海玲.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J].价值工程,2011(4):93-97.

[2] 魏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及防御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0(7):213-214.

[3] 刘霄.论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J].教育探索, 2003(2):65-66.

[4] 魏强.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应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1):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