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文化的特征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效用价值;层次分析

1 引言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海洋文化产业已成为沿海城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领域。因此,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将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项研究是以烟台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试图对烟台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客观评价,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对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有效参考。

2 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概况

烟台市地处中纬度,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与渤海之间,海洋资源丰富,对应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09.1公里,占全省的27.2%,其中规划港口岸线98公里。这里有72个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岩海岛,总面积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7%。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对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数量进行考察统计如表1所示

3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内容

“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的估量,也就是对文化产业资源蕴涵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等的考量估价。”[1]这也正是反映了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评价所需的内容。即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3.1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价值指的是某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其基本价值是由文化特征和内涵体现的,并没有准确的量化指标。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价值主要是由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的。

3.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评价包括资源的市场条件评价和开发建设条件评价[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市场评价是对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进行前景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对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层次、市场的潜力、以及消费的对象而做出的评价。

3.3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是衡量一个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海洋文化产品所具有文化的属性,可以判定其既是经济商品也是社会产品。因此,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效用。在评估中必须要综合平衡两种效益,既要评估可以产出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也要遵循社会效益第一的评价标准[3]。

4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原则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制定如下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特色、美学特性指标等无法直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复杂指标,采取对其进行定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并加以德尔菲法分析,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寻求一个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真实评价结果。

全面性。公众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感知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尽最大可能的涵盖对影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因素,建立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要能够反映特定时期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实际状况,并实事掌握产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做到及时的反馈和动态化地评价,因此需要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5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以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为中心;然后,从产业属性和海洋文化内涵两个角度对资源进行考核和评价;最后,提出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在进行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建设中,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并参考王颖[3]在其《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所建立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模型(表2)。

该评估体系建立了资源价值指标、资源条件指标、效益价值指标3个一类指标。在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立了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

6 评价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专家调查法对判断矩阵进行确定,如表3所示。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其特征向量,说明对于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来说,第一层的权重资源价值为0.2970,资源条件为0.5396,效用价值为0.1634。第二步,运用公式,计算可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这表明一级指标构成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一级指标的权重是可信的。运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的权重及位次如表4所示。

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资源条件的权重是三个一级指标中最高的,这说明烟台海洋文化产业拥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但这也反映另一个问题,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并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用价值。因此,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建设方面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评价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中观赏价值、市场条件、经济效益的权重分别在各自的体系中是最高的,这说明烟台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而且由于烟台的经济发展迅速也极大地拓展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烟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从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来看,市场潜力以0.1997权重居于主导地位。市场潜力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烟台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一定能够为其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久远性的权重值为0.125 8仅次于市场潜力。资源的独特程度的权重值为0.087 5位于权重值的第三位。烟台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价值,她的独特魅力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心态轻松,实属旅游胜地。另外,烟台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许多大型企业以及海内外的外商投资企业,这极大的丰富了消费群体,也提高了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

通过对评价结果,不仅能看出优势,也能看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权重排名中比较之后的有,市场规模权重为0.0077位列最后,开发技术与人才配套情况权重为0.0102位列20,产业带动能力权重为0.0145位列19,文化资源的保护权权重为0.0168位列17。

从这些数据及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中存在着三方面下问题。第一,经济主体弱小,缺少大型的海洋文化企业,例如,年产值上亿元的海洋文化企业。第二,人才短缺,创新性及经营管理性高层次人才缺乏。第三,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已经敲响了警钟。对传统海洋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城市发展建设决策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加强创新建设。不断引导海洋文化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推动海洋文化产业中的文艺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二,树立自己的品牌。着力培育地域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对现有的海洋文化品牌进行保护。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驻烟高等教育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四,加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遵守保护与开放相结合的开发理念,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有序合理开发。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与教育,激发对海洋文化产业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

[2] 高艳艳、林宪生.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 第10期.

[3]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

[4]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2.

[5]吕伟达.胶东半岛食俗与胶东菜,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6]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阎化川.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分布、传播及影响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8]王钦法、于鲁年、滕惠卿、于霞.乳山大秧歌.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9]郑贵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2

1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

文化生态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探讨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协调人类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阐释了“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这一文化生态的基本含义[1]。当前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文化生态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主题。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引发海洋环境变迁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态成为学界关注的主题。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基于文化生态产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认为,这一定义可进一步细化成3个层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第三,由各种海洋文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内部环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态体系。青岛韩家村作为一个海洋社区,具有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态,韩家村自古以渔盐生产为主,村内保留着古帆船、渔具、盐井、煮盐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当前仍以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教化后代;虔诚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内供奉着郎君爷、妈祖娘娘、盐宗、龙王等海洋神灵;每逢神灵诞辰或是传统节日,村民会举行各种信仰仪式,相关群体在生产实践中贯彻、实施着当地约定俗成的仪式规则、禁忌习惯和传统观念。这些海洋文化的相关器物、群体观念、制度习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并与韩家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态。

2韩家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是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3]。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成的。韩家村位于青岛原最大海岛红岛(现已与陆地连成半岛)的北部,濒临海洋,与即墨市隔海相望,气候温和,沙浅水深、渔业资源丰富。因其地理位置优越,韩家村较早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的一体化。韩家村所处位置使其能躲避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又因其滩涂面积广阔,为其盐业生产提供了优势。适宜渔业及盐业生产的海洋及海岸带环境是成就韩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条件。韩氏在明朝初年自滇迁鲁,定居胶州湾阴岛北岸,随着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为韩家村。1931年前,红岛未与陆地连成半岛,韩家村成为从事渔业与盐业的海洋社会群体的聚集与聚居之地。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部分村民在当地开设商号、店铺,吸引农耕群体、商人群体等从事起非渔盐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向此地趋近、汇聚,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渐使韩家村积淀形成了兼具农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环境——“渔、盐、耕、读”的文化环境。

3韩家村的整体文化环境

该村的“渔、盐、耕、读”文化环境由众多文化因子共同构成,总体上可从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这3方面来把握。

3.1渔文化

3.1.1渔宗信仰文化

韩家村以渔宗信仰文化为主。据《易经易辞下》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当地先民将郎君奉为“渔宗”。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郎君从南洋来到此处,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沙浅水深、水产资源丰富,便在此居住下来。郎君教人们用“木叉”、“鱼鳔”、“木杆网”在近海捕鱼,并发明制作木筏和编织麻绳圆网使人们实现了远海捕鱼。为纪念郎君,先民将其出海捕鱼的港称作“郎君港”。韩氏迁入之后,形成的韩家村位于郎君港西侧,因濒临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将渔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韩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庙宇,称作“郎君庙”②。当时渔民出海捕捞或逢年过节时,都纷纷前来祭拜,香火极其旺盛。虽现今村中渔业群体规模逐年萎缩,但郎君信仰并未减弱。

除郎君信仰外,韩家村还有天后信仰、龙王信仰等多种海神信仰。“天后宫”供奉着天后娘娘即妈祖,村内至今流传着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传说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顺利。访谈时自村内长者了解到,出海遇险时,可心中呼唤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会来营救,使其平安脱险。在“龙王庙”、“龙母庙”,村民会在龙王、龙母诞辰之时供奉祈求风调雨顺,渔民在出海之前烧香祭拜,以求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虽如今祭拜信众已不再仅限于渔民,海神信仰功能随时间推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海神信仰仍传承至今未曾断绝。

3.1.2渔谣文化

渔民在长期渔业活动中,探索出了许多与渔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经验,他们将其编制成鱼谣、渔业禁忌、谚语、打油诗、鱼谜等来指导渔业生产活动和进行娱乐休闲。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描写特定时令的捕捞行为,如《除夕捕捞开凌梭》:“春节前后好天气,渔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带蛸》:“二月二日到惊蛰,群众习惯过此节。渔民积极张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惊蛰当天的渔捞、节庆行为;其二,也有对当地特有海产品的描述,如《鱼谣》:“清明蟹子谷雨虾,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鱼、小白鱼,……”其歌谣本身就是当地渔民的方言文化载体;其三,对当地沿海地域的描绘,如《春汛东海捕鱼路程打油诗》:“春汛捕鱼海阳前,越过怀石崂山头。谷雨拔锚快开船,青山黄山在眼前,……”③对渔船的航行路线、操船技法有着生动的描述,歌谣本身就是一部当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画卷。正是韩家村村民在日常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丰富积累,才能孕育出这些口口相传的渔业歌谣文化。#p#分页标题#e#

3.1.3渔具文化

渔具虽随着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改进有了很大改变,但因当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④,渔具作为一种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环境。韩家村的传人为传承和保护自身的渔盐文化,建了渔盐史博物馆⑤,馆中以实物和壁画形式对近百年来渔民捕捞、运输、航海所用到的渔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渔具虽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诠释着该村特有的渔具文化⑥。

3.2盐文化

3.2.1盐宗信仰文化

据中国盐业史世本•作篇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炎黄时代(公元前26世纪),原始部落首领夙沙在胶州湾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明代,为纪念夙沙氏,韩家村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宰相管仲则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盐宗庙供奉3位神灵,感谢其赐予的制盐工艺,千年以来造福当地。

3.2.2制盐文化

韩家村有着悠久的制盐文化,村内至今保留着一处古盐井遗址⑧,据记载,此地自远古先民时代起就开始孕育自己的制盐文化,从最初用木板、手从海滩上刮取自然结晶的盐花,到逐渐学会掘井煮盐,再到20世纪初的盐田晒盐⑨,直至解放初,韩家村成了拥有盐户55户,建盐田130个的海盐村;1960年韩家周围盐田全部转为国营⑩,盐民转为国家职工。1966—1977年期间,老盐田逐步获得技术改造,全部实现机械化,原盐产量比改滩前提高了3倍,质量提高11%,东风盐场被国家定为海盐生产重要产地。在韩家村,制盐文化得到了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渔盐博物馆的壁画记录着当地制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有“盐业发展图”、“刮碱取盐图”、“盐田晒盐图”、“韩家村盐田分布图”等,这些壁画生动再现韩家村认识海盐的漫长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浓郁的传统制盐文化。有些传统工艺虽已不再用于生产,但却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发现,现在传统制盐工艺虽已被取代,但韩家村盐民从未忘记过他们的制盐工艺和盐业文化,并仍旧关注着当前我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制盐文化是韩家村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3.3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虽在本质上属于农耕文化,但在韩家村这一海洋社区中却与渔盐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韩家村虽地处海岛,耕地面积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给,但仍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祷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祷来年鱼虾满仓的“龙王信仰”、祈祷农作物丰收的“麦子妈妈信仰”和“庄稼信仰”。这些信仰通常都以节庆祭祀的形式来予以表现,每逢节庆、神灵生日之际,村民便会自发进行聚集、拜祭。韩家村渔盐博物馆中的民俗区陈列着农具用品,有梨、镂、钯子、水车、马槽、石制油锤、铡刀、打地滚子、马车、石磨、志子(即石砝码)等,这些农具与其他制盐器具、渔捞器具一起,成为韩家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韩家村乘自然之便获渔盐之利的同时不忘劝勉后代读书求学。清朝同治年间韩家村的韩守全,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韩家村人为韩守全立下火池,树旗杆,当时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务实重教是韩家村村人的传统精神。韩家民俗文化村内建有“棂星门”、“魁星阁”、“大成殿”、“夫子庙”,并开办国学讲堂,都是在继承发扬韩家渔盐耕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旨在传达睿智的义理,让人学到养生之道、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些都表现出韩家村人的劝学精神。这些庙宇建筑与郎君庙、盐宗庙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为当地信仰文化传播载体的一部分。

4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体系

韩家村的渔文化、盐文化、耕读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体环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机组合的海洋文化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由可直观感知的表层次的器物文化、关于意识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层与深层之间的中层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构成。

4.1器物文化

无论是渔捞用具、制盐用具还是农耕用具,都代表了韩家村村民在适应红岛北部的海洋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文化。胶州湾免受季风影响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浅、气候温和、滩涂广阔的自然条件,既方便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的获取,又为大规模制盐创造了条件,风调雨顺的气候同时又使小规模的农耕得以实现,对韩家村村民来说,这些用具都是从先民时代以来涉海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是韩家村这个沿海村落的海洋开发活动的结晶。器物文化也体现在为数众多的庙宇建筑上。盐宗神庙、渔宗郎君庙、天后宫、龙王宫、夫子庙、魁星阁、火池旗杆等,虽然涉及神灵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对所赐恩惠的感谢,这些恩惠又彼此交织,不可分离。郎君不仅教人“织网造船”,同样也授人以“掘井煮盐,植桑养蚕”的本领;天后和龙王不仅能为渔民带来出海航行的好天气,也为村民的农田耕作带来必不可少的风调雨顺;而勤学精进、养生修性也并非读书人独有,弄潮从商同样离不开磨练心性。村民愿意同时进出各色庙宇进行祭拜是对这个沿海村落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整体认同。庙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生态体系中许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载体。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韩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渔、盐、耕、读,形成了富于当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灵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渔捞丰收的庇护神;天后妈祖的功能早已涵盖平安、丰渔、天气等涉海活动的各方面;龙王、龙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麦子妈妈信仰、庄稼信仰也同样不偏离“祈祷丰收”、“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功能。时至今日,对这些神灵进行祭拜的村民并没有群体之分,而是基于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谐”的共同祈愿。鱼谣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其内容可以看出,鱼谣文化涉及渔船航行、方言交流、渔捞活动,是韩家村渔业生产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韩家村的渔业发展史、盐业发展史和各种渔捞技术、制盐技术的传说、故事同样作为精神文化,成为韩家村海洋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页标题#e#

4.3制度文化

节庆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宗、盐宗和各种神灵生日、节庆之日,村民的庆祝习惯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现。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节日里对特定的神灵进行祭拜、祈祷,期待特定的恩赐,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体现。如今,韩家村建起民俗村,对村民在祭祀节日进行节庆活动进行产业化的尝试,制度文化有机会获得更稳固的生存土壤。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特定的仪式安排,现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进行供奉。虽然这样的仪式有着日益简化的倾向,但却依然是韩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特征

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其海洋文化内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归纳为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群体性这四方面。

首先,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作为系统整体而存在的,整体对内在要素具有总体的制约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我们认识文化生态系统的前提。该村海洋文化生态形成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种文化因子互为其它因子存在、发展的环境条件,造成相互的联系和影响。韩家村渔盐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渔盐生产自然条件便利的基础之上的,韩家村位于红岛的北部,濒临海洋,沙浅水深,鱼业资源丰富,滩涂广阔,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其渔盐生产、渔盐文化积淀奠定了基础。韩家村渔盐文化体现着该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的优势又不断促进着韩家村渔盐产业相关社会群体的汇聚,积淀渔盐文化。同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还体现在这一体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庙宇作为器物文化,成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载体;渔谣作为精神文化,又与渔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渔业生产的文化过程;没有特定的节庆、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将无以寄托,海神庙宇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此外,这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同一类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谐”的祈愿是跨越渔业神灵、盐业神灵和其他多种信仰的,在村民观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信仰体系;没有村民会觉得对孔庙的祭拜与对郎君庙、盐宗庙的祭拜行为有任何不和谐,渔盐耕读的传统文化在教导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其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这一文化生态并不是仅凭单一的文化因子构成的,而是由区域内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组成的,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内涵来看,由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等组成;从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表现为口头传承、民俗博物馆、文献资料等不同形式;从文化形态来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并且这些文化形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雕塑、壁画、用具、歌谣、传说、祭祀规范、民间习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体系,也可从功能上区分为保平安的妈祖信仰,保丰收的龙王信仰、麦子妈妈信仰,保渔盐生产兴隆的郎君信仰和盐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读书学习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种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荣的状态。

再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动态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稳定的系统。系统内部整体性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变动是绝对的[4]。特定文化所处时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他文化因子相应发生调整,以适应彼此和新环境,维护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发展。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中的群体文化意识在不断变化,访谈中了解到韩家村年长者对于本村渔盐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识明显高于年轻人。据村中长者说,由于渔业生产活动艰辛,本村内当前仍旧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人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轻人都选择到村周围的区、市打工,已经没有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年轻人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利于渔盐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海神信仰会因信众减少、动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关庙宇会逐渐只剩下游客前来拜访,节庆文化也会最终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带动韩家村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韩家村处于红岛北岸,在红岛的北岸与陆地连接起来以后,韩家村就不再滨海,这就使得韩家村民渔业生产活动不能直接从本村原有的码头出发,随时间推移,村中原有码头渐遭废弃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轻人、儿童若要了解原有码头的形态需要从村中老人那里听到描述,相应的渔盐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群体性。海洋文化生态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是作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各相关社会群体。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人。文化生态的呈现是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主要是通过韩家村村民这一群体共同来实现的。渔谣作为一种口头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渔捞作业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创作,离开了从事这些作业的渔民群体,很难想象这一文化将何以存续;海神信仰,无论是郎君信仰、盐宗信仰还是天后信仰、龙王信仰,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出于海上作业的社会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虽然信仰文化可以通过节庆、旅游、参观等方式加以传承,但相关群体的存在依然是这一文化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渔盐业从业群体规模的萎缩将使得渔盐业生产文化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因此,当韩家村出现年轻一代大量转产转业的状况时,该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实际上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6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影响因素

要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建设,需要对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保护建设的因素有全面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可归纳如下:

首先是韩家村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文化生态既是一种自然意识、人文关怀,更是一种系统综合、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进行各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保护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项都是极为有利的[5]。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及区域内其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关系着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提高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保障。调查中发现,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较低。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主要为村中的年长者,他们虽熟悉本地区的海洋文化,但他们并未觉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价值,更不会思考怎样对其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访谈中,当提及他们对本地区的海洋信仰、民俗节庆的认识时,大部分受访者会回答“没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也这样做了心里比较踏实”,“现在年轻人都不弄这些,他们也不了解”。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载主体越来越少,村中对其关注程度也不高,这会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p#分页标题#e#

其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度。如果说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必备条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态中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备条件,只偏重某几种文化因子或是忽视某几种文化因子,都会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维系。韩家村既要注意物质、精神、制度三类海洋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又要注意渔文化、盐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尤其是面对当前村内盐业产业消失、渔业生产从事者逐渐减少的局面,韩家村急需找出一条新的适合这种局面的海洋文化保护发展道路。

再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的保护,也是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家关于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规定所营造的政策环境,也包括韩家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整体文化环境。政策对于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当国家政策对某项建设给予倾斜时,此项建设便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显而易见,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上的政策倾斜还未见端倪,这也是韩家村海洋文化暂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的原因之一。韩家村周边的村落也曾多以渔业生产为主,随着周边城区发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渔业资源的减产等变化,当前韩家村周边村落从事渔业生产的群体逐渐萎缩,海洋文化的保护建设也随之陷入同样的困境。

最后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海洋文化的积淀源于海洋群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结构影响着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随着世迁,韩家村从事海洋实践活动的群体不断萎缩,当前韩家村从事海洋事业者多为本村内40岁以上的男性,人数非常少,并不断递减。本村中并没有年轻人继承、学习当地海洋生产经验,随着当前从事海洋事业者的退休、离世,海洋实践经验很难在现实中流传,相应文化传承的中断也将难以幸免。

7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关社会群体规模缩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当前,韩家村海洋社会群体的后代大多不再从事海洋相关职业,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堪忧。这种不适宜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恶劣环境,使得文化生态环境恶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另外,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承载群体比较单一,随着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韩家海洋文化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又因了解当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数未上过学,难以自行进行文字记录,加之当前村领导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仍然缺乏认识,韩家村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势堪忧。

7.2区域社会对海洋文化生态关注度不够

虽然韩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岛地区很具典型意义,但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对韩家村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建设却认识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渔盐文化,却一直都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近几年虽然有当地人士进行了初步开发,却并未带来足够的社会反响,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保护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手段单一

当前韩家村对于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其一可称为“日常——模糊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渗透在个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习惯与细节来使海洋文化生态得以存在、发展,用以发挥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为代代相传的行为处事方式。调查中发现,韩家村村民信仰仪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频繁化、简单化的特点。家庭化是指在节庆、神灵诞辰时,村民进行的祭祀等信仰仪式由村民在自家进行,或是几家共同进行;频繁化是因韩家村多元杂糅,佛教、道教、各种民间信仰同时存在,故其信仰活动名目繁多;简单化是指信仰活动仪式简单易行,在节庆、神灵诞辰当天会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会在家中摆放的牌位前进行供奉,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韩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仪式均采取这种方式。小型化容易减少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认同等社会功能;频繁化本身不是问题,但家庭化基础上的频繁化却容易使信仰仪式等文化符号轻易发生变化,很可能造成同样的仪式在各个家庭却各不相同;简单化虽然因为方便所以便于传承,但也容易使仪式逐渐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为之中。总之,通过这些非自觉的传承方式文化往往难以避免文化传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种可称为“馆藏——丰富式”。此种海洋文化传承方式是通过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人文旅游区等方式,将相关的海洋文化物质载体进行集中收藏、从而实现对其传承保护的目的。在此笔者根据其是否产业化分为两类,一是地区档案馆、博物馆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韩家村海洋文化的相关文献在青岛档案馆等都有存档。另外,村内还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对地方海洋文化进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学者,如韩家村的王某、韩某、刘某等,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过口头讲述、文字稿件对本村文化进行传承。二是文化旅游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此种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往往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为了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区主办方会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丰富化。韩家村民俗村的建设介于以上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形式之间,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民俗村节庆活动,形式太过单一,加上社会群体不断萎缩、周边地区关注度又难以迅速提升,这样的方法显然无法全面系统保护海洋文化生态。

8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现状、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保护建设的因素等的分析中归纳出4点关于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

8.1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

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保护当地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当今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意识所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政府应在加强自身此方面意识的同时,积极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唤起青岛整个区域内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p#分页标题#e#

8.2全面系统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下,容许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7]。在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不能只偏重培养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着手,对渔文化、盐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建设。

8.3海洋自然环境的保护

海洋自然环境是渔文化、盐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础,必须从海洋环境、周边海岸带环境、村落区域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适合海洋文化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青岛整个区域内培养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海洋娱乐文化、滨海城市文化。韩家村具有深厚的渔盐文化,在突出其渔盐古镇特色,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突出特色,实现多领域发展,可加大其在学术界的影响,鼓励本村草根学者的研究,吸引外来学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关社会群体的保护

维持当地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既包括对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维护、弘扬,也包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开辟新的海洋文化事业形式。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3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特点

    1.浓厚的民族特色广西沿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各族人民在长期耕海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也有被称为“海上吉普赛”的疋旦家和散布于沿海的客家。广西海洋文化以骆越文化为基础,在与内陆文化的交流中,它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又融合了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等因素。在吸纳多元文化影响的同时,广西海洋文化保留了自己的独特性,这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方面均有反映,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各种地方文化共存共生的现象。如这里长期是多神崇拜,包括海神、龙神、雷神、飓风神、天妃、伏波神和孟尝神等,其中伏波神崇拜与伏波将军南征有关,孟尝神崇拜与“珠还合浦”的故事有关。广西海洋文化中还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壮族文化、京族文化等文化的内容特征,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区差异,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2.浓郁的南疆特色首先体现为在沿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风俗。在古代社会,广西沿海因远离中原,开发相对滞后,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了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人们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由此形成了勤劳、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文化特征,养成了笃信鬼神、求助于超自然力保护的习惯。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求神拜佛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其次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珠文化。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海域就是驰名世界的南珠产地,各地流传“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3]的说法,珍珠文化相当发达。现在,南珠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文化品牌,北海成为国内海水珍珠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围绕着南珠的开采、收集和贸易等,广西沿海形成了白龙珍珠城、合浦汉墓、北海古窑址(群)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近年来,虽然珍珠养殖业走向萎缩,但“南珠”的文化影响却使之成为北海的城市文化形象之一。再次,广西沿海有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元素。这包括:海天一色的广袤海域,海湾海鸟的旖旎风光,滨海红树林群落孕育了独具风韵的南方海洋生态文化。此外,疋旦家婚礼和服饰、京族哈节与渔具渔法、《珠还合浦》、《白龙城的传说》、《美人鱼》等美丽传说及渔业谚语等,展示了斑斓的南方海洋民俗文化。3.商贸性强广西北部湾沿海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展远洋贸易的地区[4]。古代合浦郡沿海盛产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奇珍异宝,它们是地方政府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珍品,也吸引了大批商人来岭南贸易。由于珍珠贸易的兴旺,当地居民以采珠贩珠为生,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崇利”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自西汉元鼎年间起,合浦就是当时中国往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隋唐时期,钦州陶瓷文化发展成熟;宋代,钦州是对外贸易的一大港口。至近代,北海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通商港口。合浦汉墓群、潭蓬运河、宋代钦州博易场遗址、合浦上窑明窑遗址、明代瓷烟斗和压槌,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喧闹;现代北部湾三大港正在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5]以上这些都反映了航海文化与海洋商贸文化所构成的丰富内涵。4.忠于国家、勇敢善战的海疆文化特质自古以来,广西沿海是中国南部的海防要地,有“古来征战第一线”之说。历经千年,这里留下了许多战争遗迹和记载:伏波将军马援的活动遗址、伏波庙会遗址、白龙古炮台、水师营遗址、刘永福和冯子材故居及其英雄故事,展现了可歌可泣的守边卫国、抗击外侮的海疆文化。5.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广西沿海居民就从事渔猎和农业活动。先秦时期,生活在这里的骆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合浦是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港的兴盛促进了以合浦为中心的古合浦郡(包括今广西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合浦大型汉墓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华美全国罕见。现存于沿海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古运河、古商道、伏波庙以及白龙珍珠城、京族哈节、珠还合浦和三娘湾的神话传说等记载着广西沿海地区厚重的历史。北海中山路骑桥商业老街及西洋建筑群成为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广西沿海三市拥有近400处(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近年来得到完整、妥善的发掘、保护及修缮。如北海老街已得到重新修缮并对外开放,北海的西洋建筑群已纳入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北海申报并被列入中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此外,白龙炮台、海上胡志明小道、刘冯故居、陈济棠故居、胡志明故居、伏波庙等遗迹也是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

    广西海洋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广西沿海至今仍没有出现知名的海洋品牌产品和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更无从谈起品牌效应。如曾风光一时的“南珠文化”品牌已失去往日的辉煌,甚至已到亟待抢救的地步。产业界限不明确。海洋文化企业的杂陈性较强,不少地方政府和企业缺乏对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准确定位,不做细致周密的调研,就急于投资上项目,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开发经验,结果造成所开发出来的海洋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许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海洋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海洋文化开发范围较窄。对原生态海洋文化资源存在高度的依赖性,缺乏对海洋文化资源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开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根据其内容从事展示性开发,或借助旅游让人们领略海洋风光,或通过简单的制作加工出售海洋文化类纪念品,许多海洋文化项目和产品是滨海旅游业中的“副产品”。即使是开发相对成熟的海洋休闲体育运动仍显项目单一,限于海上跳伞、沙滩球类运动、摩托艇冲浪等,不能满足高层次游客的需求。对海洋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开发水平较低,对海洋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涉海民俗文化、涉海艺术业等产业开发较少。不少庆典活动经济味太浓,缺乏对海洋文化的深层次发掘,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滨海旅游业是目前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沿海地区对滨海旅游的深度开发还不够,旅游项目缺乏创新,全国闻名的重点旅游项目少,市场营销和产品开发力度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低层次。广西的涉海工艺品主要是低端的珍珠、贝类等,缺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涉海艺术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不多。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广西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大规模的海涂围垦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沿海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传统的海洋文化载体正在萎缩,如渔村、海洋神话、海图海志、海洋民俗、盐民船民等都在逐步地减少、弱化或消隐。一批涉海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海歌、海舞、水上木偶戏等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海洋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弱小如涉海会展庆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东盟博览会、民歌艺术节等大型会展庆典对提升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影响、带动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海洋文化 旅游 可持续发展 海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99-03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我国提倡海洋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上强国,如今文化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正是拓展海洋开发空间的时期。21世纪我国逐步向第三产业转型,旅游业发展迅速,海洋文化旅游逐步兴起,作为一种新鲜的旅游方式进军旅游市场,并快速发展起来。海南省四面环海,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为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海洋文化旅游进入人们的视野,开拓了游客的眼界。

一、概念与状况

海洋文化属于文化形式的一种,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概念,其与陆地文化是相互对应的,有学者指出海洋文化,是从海洋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也就是人类对于海洋本身的深入认识、利用,由海洋而创造出的物质精神的文明生活内涵{1}。海洋文化旅游属于旅游的一种形式,是依托海洋文化存在的,有研究学者将海洋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对海洋或者海洋文化的求知和憧憬引发的,离开内陆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海洋文化,满足海洋文化接入或者与需求冲动的过程{2}。

在海洋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注重海岛旅游、滨海旅游、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而对于海洋文化研究较少,在海洋文化旅游更是甚少涉及。海洋文化产业以海洋活动为主,侧重人类活动产生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加以开发,形成经营性文化产业(柳和勇,2006){3}。滨海旅游文化具有度假性、开放性,吸引着大批度假游客,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需求(盛红,1999){4}。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包涵内容众多,其发展要注重真实,切勿片面追求全面性(董志文,张广海,2004){5},可依据地域特色及实地情况,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苏勇军,2008){6},开发具有代表性、地域性的海洋旅游文化产品,建构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产品体系(贾鸿雁,2006){7}。还有学者针对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如刘玉梅(2013)分析了海洋文化旅游在上海发展优势,从不同层面提出其发展策略{8}。巩慧琴、鲍富元(2014)介绍海南的海洋旅游资源,指出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的途径{9}。胡念望(2014)针对温州的现实情况,指出其发展的可行性战略与措施{10}。

综上所述,中国对海洋文化旅游的研究较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一是较少学者关注海洋文化的研究,过多地注重海洋旅游或者海岛旅游开发,以及海洋资源研究方面,对海洋文化的关注较少;二是研究重点聚焦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相较于辽宁、山东、广东各省,海南省的海洋文化旅游研究不够,且比较浅显,没有深入挖掘;三是我国学者对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只是定性分析,缺乏实地考察,同时对海洋旅游的开发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不够重视,相较于国外来说,比较滞后,研究成果不足。

二、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海南省管辖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及海域,海域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千米,海南岛海岸线长达到1822公里,为海洋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厚的条件。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是热带海岛,属热带季风气候,海南省长夏无冬,常年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22~27℃。最冷在1月份17~24℃,北方正处寒冷季节,此季节吸引大量我国北方及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游客来海南游玩。海南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附近,港澳台距此不远,南邻东南亚各国,为海南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飞机、高铁、轮船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便利交通条件,海南岛已建成环岛高铁和环岛公路,是带动旅游发展的重要交通优势。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更为其提供了政策与经济的支持,建立经济特区,发展旅游事业。

(一)“海上丝绸之路”

在历史上,郑和下西洋,七次经过海南,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中,形成独特的海上文化。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指出开发南海海洋文化。海南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服务合作基地,海南岛与南海诸岛正处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的要塞之处{3}。海南省管辖的南海海域正是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自古经商交流船只的必经之地,近年来在南海开发中,打捞出唐宋文物,特别是西沙群岛附近海域的唐宋陶瓷器,如青白釉、龙泉青釉、青釉等珍贵历史物品,充分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古文化,展现中国繁荣的历史景象。

(二)沿海古迹

海洋沿岸居民受海洋影响,房屋建造、花纹雕饰、生活用具等各方面会融入海洋特色,自主形成具有海洋文化特色风格的用品。落笔洞遗址是海南古代海洋文化的起源之地,在此发现了海洋动物化石。同时沿海地区还有陵水贝丘遗址、荣村遗址等多处遗迹,都一致深刻地反映海南省海洋文化的特色。海南岛四周环海,南海海域有丰富的珊瑚及珊瑚礁资源,在海南三亚市沿海一带发现的多处由珊瑚石堆砌制成的伊斯兰教徒墓群,具有独特的花纹图案{11}。珊瑚石墓碑和珊瑚石人像等古文物彰显了海洋文化特色,是海洋文化艺术典型的代表。

(三)民俗风气

海南四面环海,捕捞、祭祀、节日等文化均与海洋有关,人们征服大海的欲望强烈,促使捕捞技术发展,出行前祭祀祈福,节日拜龙王等都是海洋文化的传承形式;渔家人以渔船为家,居住在海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文化;沿海民族建筑物有许多海洋生物形状的雕刻,至今还在沿袭传承,古老的海洋文化风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深厚的海洋民俗风气文化。

(四)

海南人民许多是从海洋中逐渐衍生传承下来的,信奉海神。从古至今渔民出海或者归来,都会向海神祈祷,并烧香祭拜,尤其是天妃信仰,在海南的渔民及百姓心中影响深远。此外,还有其它的海神,如镇海广德王、南海广利王等神灵,这些都源于海洋。{12}

(五)海洋风光

海南有着美丽的海峡风光、海滨海岸风光、岩礁风光等, 它们产生了“蓝、柔、远、连、动、险、奇”的审美效应海产品,同时海底世界生物资源,形成的海底奇观,有珊瑚、珍珠海洋等产物,都属于海洋文化。{13}海南节庆会展等活动与美丽海洋风光有着巨大联系,婚庆、会议等都会选取独特的海洋奇景,调节活动氛围,正是从中逐步发展出众多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及产业。

(六)海洋运动

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产业与海洋休闲活动结合产生的,现如今体育赛事逐步融入到海洋中,海洋运动成为人们的热衷运动,如水肺、跳水、游钓等海事活动逐步吸引游客。海南第十四届盈滨龙水节三大赛事吸引国内外的参赛者及游客,在赛事与海洋的碰撞中,擦出火花,这正需要来发扬海洋体育文化精神,传承海洋运动文化。

三、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方向

(一)“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路线开发

海南省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位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海南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针对海南省的航海、渔业捕捞文化,可以开发一条轮船海洋体验旅游线路,重走“丝绸之路”,让游客深刻了解海上运输文化,体验航海精神,同时感受海南的精神面貌。

(二)古迹文化游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符号,海南的海洋符号遍布整个海岸,可以根据历史修复遗址,建设博物馆,开发海洋古迹游路线,让人们更深刻了解海南的海洋文化,体验古老文化。同时热带滨海景观,受大众喜爱追求,结合海南民俗风气,开展具有特色的婚庆、会展等旅游活动,宣扬独特的热带海洋文化,融合古迹气息,塑造全新海洋文化旅游形式。

(三)深海资源开发{14}

海南海洋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深海潜水游、海上邮轮旅游,充分认识海底生物的奇特,观赏海底风光。海南珍珠、海产品等,不仅仅是装饰,还可以发展餐饮、养生、观赏等,多层次发展把海底文化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开发的产品要突出海南民族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元素也是最受游客青睐。

(四)海滨风光游和海洋活动体验游

海滨风光是海南海洋文化的一大风景特色,可开发环岛体验游,海南天涯海角、蜈支洲、分界洲等热带海岛风管独特,且西沙海域独特的珊瑚风光引人入胜,开发海南省环岛风光游,体验海洋活动。帆船、冲浪、游钓等海洋活动在海南随处可见,但大多数是成独立个体,可根据地域,制定合理的海上活动体验游,不仅仅是单个消费,增加娱乐性。举行大型海洋赛事,展现海南独特的海洋体育文化。

(五)饮食与科技游

海南海洋生产热带渔业资源和虾蟹贝类产品,且独特的闽南做法,具有民族特色。海南饮食擅长煮,健康美味,在享受风光同时品味美食,如海南独特的老爸茶、鱼茶、文昌鸡等,还有海南特质酱油,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具有市场开发潜力。同时海南有发达的渔业、捕捞业、运输业以及药物制造业,可开设海洋文化论坛,进行宣传普及,挖掘海洋科技文化产品,打造海南品牌。

四、海南省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一)政府要出台政策维护海南海洋文化

海南省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同时海洋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拖网式过渡捕捞,造成珊瑚礁破坏,海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紊乱,许多海洋生物失去栖息地,面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另外城市的快速发展,使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严峻的考验,生活垃圾、城市污水无节制地排入海洋,造成金属含量超标,海水受到污染同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发生赤潮等灾害,给海洋带来灭顶之灾。在破坏海洋的同时,海洋文化也会受到威胁,随之消失。

海洋是生物孕育的根源,需要法律政策来约束人类行为,保护海洋。文化是深层次的,同时也体现在生活中。与海洋有关民俗风情等,不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外来文化所覆盖或消融掉,海南的海洋文化要传承,捕捞精神要传递。要设置学科门类研究海南海洋文化,并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对文化遗址等要修复,维护,禁忌乱挖乱建,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维护海洋文化。

(二)适度开发,生态循环发展

海南省是海洋渔业养殖大省,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出现过度开发的状况。2016年初海南省陵水县新村港渔业过度养殖,船坞废水肆意排入海洋,水体溶氧量降低,生态系统破坏,威胁水质,造成百万斤鱼因缺氧而死。这告诫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度开发,合理开采,发展循环经济。

海南省海洋文化底蕴丰厚,但也不可过度发展旅游,要把握度。海底资源丰富,开采要尊重自然规律,自然界赐予我们,要懂得回报。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遵循自然态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提高群众素质,加强海洋资源的整治与保护,减少灾害{6}

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渔民转型转产,同时也会冲击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性、风俗产生一定影响,造成对旅游开发的排斥现象。海洋文化是属于公众的,和海岛民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其发展靠的是人民,这需要提高人们素质,自觉的维护海洋文化物质,自觉的传承海洋文化。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海洋污染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这需要人们时刻监督,保护海洋环境,正确预测海洋灾害,提前做出应对措施,降低损失。

五、结语

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融合的深层次发展,海南省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要合理开发,遵循自然规律,适度挖掘,发展海南海洋文化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海南海洋文化旅游的开发,在传承海洋文化的同时,富裕了当地人民生活,带动经济发展,带领海南旅游走向新的层次。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南海海洋牧场环境影响遥感监测与评价研究(Hnky2016ZD-6)]

注释: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5-8

{2}高怡,袁书琪.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4):61-66

{3}柳和勇.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4}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999(2):87-91

{5}董志文,张广海.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求实,2004(S4):222-223

{6}贾鸿雁.我国的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11

{7}苏勇军.浙东区域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与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8(1):3-7

{8}刘玉梅.上海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8):216-220

{9}巩慧琴,鲍富元.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融合发展途径研究――以海南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1):93-94

{10}胡念望.温州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4

{11}王飞.海南应挖掘海洋文化重塑海南精神[EB/OL].[2011-11-19].http:///news/system/2011/11/19/013687639.shtml

{12}陈智勇.海南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J].新东方,2008(8)47-49

{13}张金忠,宋欣茹.大连市海洋旅游文化发展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125-128

{14}杨春虹.中国海洋旅游从海南破题[N].海南日报,2013.01.26(A05)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5

一、“海洋文化”特色建设

符合学校德育实际与发展需要

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中,地处城郊地带,学区居民主要以拆迁户及外来务工人员构成,家长受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氛围,多数孩子表现出不自信、不开朗、不上进等现象。根据生源生活条件、学业水平等均处于较弱或较低层次的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创新德育内容方式,加快德育发展,提升德育成效,努力促使学生建立起“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精神;同时,教师也需要以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自信的精神、乐观的品质,来更好地接纳众多处于困难甚或问题重重的学生与家庭。所以,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建设”应运而生。

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以她的浩瀚壮观、奥秘无穷、宽广博大,自由奔放等特质,使人类视海洋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曲金良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说:“海洋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于是,我们遵照“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的办学理念,着力创建学校海洋文化特色,弘扬海洋人文精神,丰富教育内涵,优化德育工作,以“奠基”的意识,培养学生(也引导教师)拥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自信、乐观的品质,探索、挑战的勇气,促进二中人自我超越。

“海洋文化”创建之初,学校提出了“海纳百川 自我超越”的行动思想,同时对“航华二中”校名特作立意诠释:“起航 立志远航 爱我中华 强我中华”,藉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以潜移默化优秀品德。而我们对人的要求,即学校 “包容、自信,乐观、向上”的培养目标,正与“宽广、博大、包容、开放、自信、探索、挑战”的海洋文化精神象征高度吻合。

由此,我们提出了“以海洋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特色,丰富教育内涵,营造育人文化,优化德育工作,提升教育水平”的工作策略和“弘扬海洋精神,创办优质学校”的发展战略。

二、“海洋文化”在德育及学校管理中的有机融合

作为海洋文化主要内涵的海洋人文精神,包含着众多能支撑人成长的重要观念,非常利于人的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中华民族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具有海洋人文精神代表性的 “郑和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之光”。而学校弘扬海洋文化,就是要将“海洋人文精神”在办学思想中体现,在管理中践行,在器物中彰显,在行动中落实,使之与学校德育及管理有机融合,助推学校成人成事。

学校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办学行动思想引领,围绕“成人、求知、创新”的核心理念,以“海洋科普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为辅助,设计实施“海洋文化”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驾”,通过科研支撑,不断突破创新,促进“海洋文化”建设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形成教育特色,提升育德水平。

我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建设具体工作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环境文化建设,包括海洋文化标识、文化墙廊及热带鱼校园观养等;二是“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创建,包括海洋文化科普网站及数据库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与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开设;三是海洋人文教育实践,包括读书节、海洋日等节日活动及具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德育分层年段系列教育活动的设计及实施。后两方面工作均纳入课程管理,同时基础型课程则以“海洋人文精神教育案例”的形式呼应,促进学科德育,共同落实海洋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与持续的德育实践密不可分,需要学校教育行动的持续价值指向及文化的长期积淀。学校概括提炼出具有“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即具有以“博大、包容、宽广气度的开放性,协作、互助、奉献思想的合作性,挑战、创新、创业精神的开拓性,自信、乐观、积极品质的自主性”为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作为航华二中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将其渗透在教学、德育及学校管理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学生的成人奠基,为学校的发展铸魂。

三、“海洋文化”德育特色系列活动的设计

基于学校“四性”特点的海洋人文精神,设计德育系列活动,为学生的成人、求知和创新奠基。

1.主题教育活动

本着育人目标,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六年级至九年级分别以“规范”“信念”“道德”“理想”为重点,开展分层年段主题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将分层年段主题教育与分层年段生活化德育活动结合起来,融合海洋文化元素,设计各类德育活动(如八年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生活化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健康发展。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由教师协助,学生自主策划、自主活动,不断创新形式,提升学生活动兴趣,在活动中挖掘潜能,习得知识,养成品格,形成能力,促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2.专题教育活动

将“海洋文化”渗透到校园每个角落,营造浓厚的海洋文化教育氛围,以征文、演讲、讲故事、表演、展示、竞赛等形式,推进“海洋文化”特色专题教育活动,弘扬海洋精神。通过节庆等方面的活动开发与实施,潜移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主要内容如下。

①“乘风破浪,百舸争流”阳光体育文化节。

②“海纳百川,梦想远航”读书月(节)。

③“弘扬民族文化,唱响海洋之歌”歌咏比赛。

④“蓝色海洋,魅力科普”科技节。

⑤“感受文化精彩,徜徉艺术海洋”艺术节。

⑥“海之魂”班主任节。

3.班级特色建设

为丰富校园海洋文化,学校以“班班创特色”为抓手,内容包括个性班名、班级吉祥物、特色班级标牌、布置等的评选,这些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渗透了海洋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了学校德育的新渠道。

4.课程建设

以“海纳百川、自我超越”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围绕 “包容自信、 乐观向上”的育人目标,开发、统整学校德育活动课程系列,将海洋文化具体内涵作为课程建设的价值依据,弘扬海洋精神,丰富德育内涵。

(1)基础课程渗透海洋文化

学校基础课程融入“海洋文化”元素,普及海洋知识,呼应学校“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学校要求备课组每学期有3~5份体现“海洋文化”教育特色的教学案例。如针对“事件”,学校安排历史、地理、政治学科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开设讲座等。探究型课程进一步深化“海洋文化”教育特色,如六年级以《海水特征》、七年级《海洋资源》、八年级以《海洋生物》等为主题开展探究性课程的实践。

(2)德育实践课程延伸(六个一活动)

学会一项(游泳)技能;观赏一场(海洋生活)电影;经历一次(航海参观)社会实践;品位一本(海洋文学)书籍;开设一次(海洋科普)讲座;组织一次(海洋保护)论坛。

5.社团建设

成立海洋趣味科普为主的如“寰宇探索”地理、航海模等社团,提供学生自我培养、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自我升华、自我体验以及互相交流的舞台。

6.课题研究

海洋文化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 海洋文化 对策 建议

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确立,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目标是要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因此文化建设是重要一环。①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中,海洋文化左右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海洋综合实力的竞争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保障作用、导向控制作用。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相辅相成,在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着力融入海洋文化的内涵,提升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竞争力”。

海洋经济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海洋产业的重要性可以与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相提并论,同时发展海洋经济也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强国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文化大国之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海洋文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历史和模式,所形成的海洋文化核心凸显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

一、蓝色经济区文化的特征分析

1.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蓝色经济区内农村区域比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农村文化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对于推动蓝色经济区城乡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蓝色经济区内的六市两县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首先农村手工艺文化丰富多彩,潍坊风筝扎、糊、绘、放俱佳,驰名中外;杨家埠木版年画为全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高密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独树一帜,并称“三绝”;红木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布玩具题材广泛,情趣盎然;传统的刺绣、蓝印花布、草编、花边等也各具风采。就戏曲艺术形式来说,有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的柳腔、被誉为“胶东之花”的活跃在山东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茂腔,传于淄博、滨州、潍坊等地的五音戏等。就农村旅游资源来说,有青岛胶南大珠山、琅琊台、平度茶山、即墨鹤山以及石老人等观光风景区,威海的刘公岛、成山头、石岛赤山等风景区。

2.蓝色文化为中心

蓝色经济区的地域范围主要包括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日照以及滨州沿海两县,同时山东省全部海域也在蓝色经济区的范围之内,海域面积达到15.95万平方公里。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并且在悠久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这些文化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为海洋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海洋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文化是人类社会源于海洋环境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创造的精神的、制度的、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世界不同沿海国家、民族、区域的海洋文化,都既具有其作为海洋文化的共性,又具有其本国、本民族、本区域的海洋文化个性。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区内的蓝色海洋文化与众不同。

3.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蓝色经济区文化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文化强省的建设,在文化发展上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海洋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与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指标相比,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体制也亟待进一步改革。同时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文化发展的步伐也不尽相同,青岛、烟台的文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早,基础也比较好,因此文化建设方面要好于区内其他地市,这也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蓝色经济区内多数地区的对外经济都较为发达,而文化的对外交流却相对缺乏,同时文化产业利用外资的程度也不高。

二、发展蓝色经济区文化的建议

1.加大农村资源的开发力度,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加大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延长文化产业链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形势下,运用现代化的产业组织形式,推动农村参与文化建构并不断融入知识经济体系,是新时期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举措。一方面,农村文化发展中要密切关注农村文化产业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关系,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农村文化向经济效益转化,同时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培养农民手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手艺技能素质和生产组织素质,激发生产创造力,促进农村手工艺产业的科学发展及民族文化遗产代代传承;另一方面要鼓励城乡帮扶,促进城乡文化融合,延长文化产业链。

2.加强文化艺术宣传,打造蓝色文化品牌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进行宣传,文化演艺方面,要多组织特色文艺演出,在国内推广宣传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国外的演出机会,将这些文艺形式带出国门;在旅游文化的宣传上,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发挥现有的品牌旅游资源的联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周边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产品上要突出特色,在旅游胜地及各种国内国际展会派发免费的宣传纪念品和宣传册,大力宣传齐鲁文化和蓝色文化,将蓝色经济区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3.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建设

充分利用蓝色经济区内的优势条件,加快文化产业建设,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首先发挥蓝色经济区内高校云集的优势,与高校合作做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其次对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按照经济文化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类规整,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引导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步骤。此外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决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为蓝色经济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注:本文为2011年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CJJJ29),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1WF67)和2011年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1299)的阶段研究

成果]

注释:

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