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1
关键词 高职 人文素质 专业 学生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彻底摈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传统思路和模式,而且还要体现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别与优势。现在,随着专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过分强调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调查表明,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专业和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如勤奋敬业、文化素质、团队精神、开拓创新、自我约束能力、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现实的办学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中过分强调窄面的专业技能,忽视支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专业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这三者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能的提高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由于片面强调就业导向,德育教育往往仅停留在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层面,导致学生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和人格培养的不完善。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学生们选择了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中的高职教育,除了就业导向以外,则蕴涵着对自身专业与人文素养提高的强烈需求。他们所向往的,是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并在这一环境下铸造出全新的信念与情感。忽视了这一点,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结合。
其实,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专业精神,在专业精神中也应包含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素养。专业教育的本质则是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专业的本质,即让学生了解专业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专业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公民专业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单纯针对专业岗位,更强调对岗位变化和专业转变的适应性。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为了实现高职人才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除了应注意突破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瓶颈以外,在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中充分重视专业与人文教育内涵,推进高职教育中人文与科技的融合。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与人文教育首先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大学的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这种环境是文化氛围。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才20多年,大面积兴起还不到10年,尽管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与综合大学相比,人文环境与专业精神相对较弱。目前,绝大多数高职学院主要精力仍处在抓硬件条件建设时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不深,各方面的投入均显不足,导致部分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中,毕业生专业与人文素养偏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
高职教育中专业与人文教育内涵的强化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和载体,即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构建崇尚专业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的环境,同时辅之以相应的课程模块。这种模式的建立对我国高职教育来说,是可行而现实的选择。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应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改革,对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基础课和课三大课程模块进行了整合,新增加专业与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专业证书培训课程、就业方向课程三个课程模块。
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当然要有大学品位,但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脱离高职培养目标,要注意体现高职特色,避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更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
此外,我们还应该兼顾专业技能与专业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相应专业领域的综合专业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也不同于心理学上的能力概念,而是指操作技能和其他为完成专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另外,作为学校教育,又不同于专业培训,应该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应该是我们进行专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指针之一。我们对“以就业为导向”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只片面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进行专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兼顾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养成。
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目前一些技能课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公共课的任务,与自己的课关联不大。事实上,专业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步进行才能相辅相成。而且两者完全可以有机融合在专业能力项目训练之中,通过专业能力项目训练,既培养专业技能,又养成专业道德、诚信敬业等人文素质。当然,课程教学兼顾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人文素质养成,必须针对高等专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必须切合课程内容实际,必须融入专业能力训练项目的目的、步骤和训练方式之中。
参考文献
[1] 侯云洁,欧阳俊虎.人文素养是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民族艺术研究,2011(1).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2
关键词 文秘人员职业素养建设
一、引言
文秘工作的主要工作职责大致有:辅助决策、协调关系、接人待物、文件管理、文书起草、会议组织、督办查办及协助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等。文秘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文秘人员必须加强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业务能力,具备良好的个人形象、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交、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复杂环境下随机应变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二、文秘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一)良好的个人修养。
文秘人员要强化角色意识,找准自己的工作坐标,淡泊明志,乐于奉献,不追求名利地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越权办事。要严于律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坚持自警、自省、自励,做到面对委屈误解泰然处之,坦荡为人,安心做事,甘心幕后,默默奉献。在接人待物时一定要文明礼貌,举止大方,谈吐文雅,常带微笑。
(二)良好的思想素质。
1.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文秘人员要贯彻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热爱祖国,忠于职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来想问题、办事情。
2.较高的团结意识和大局意识。办公室是协调企业各方面工作的“窗口”,文秘人员作为办公室的重要一员,更是单位的“耳目”和“喉舌”,理所当然地应该具备较高的团结意识和大局意识,与各方面人员搞好团结,服务好大局。
3.较高的工作激情和热情。文秘人员要尽忠职守、爱岗敬业,满怀激情和热情地来做好各项工作。要积极主动地为领导搞好服务,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要及时传达职工的呼声,做好领导和基层沟通的纽带;要讲求实效,形成自身独特的工作作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
(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文秘人员应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能够胜任和担当“工作多、加班多、琐事多”的文秘工作特点;文秘人员在劳动强度大、事务繁琐、工作任务重的工作中,坚持企业的基本原则,掌控工作事务的弹性,平和、冷静的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
(四)扎实的业务素质。
1.较高的业务政策水平。文秘人员要认真学习本单位业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全面掌握公司进展情况,了解单位、部门、基层员工的真正所需,务实高效的服务领导和单位。
2.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秘人员是信息交汇的中心,工作联系的枢纽,应具备较为全面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类公文的写作能力,能够迅速准确地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表达流畅、格式规范的各类应用文;其次,要具备较强的速记能力,能够准确做好领导的重要讲话、会议内容等记录工作;第三,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语言得体,准确表达。
3.熟练掌控网络能力。新时代的要求下,秘书的工作职能将涉及项目管理、计算机软件应用、外部网和内部网的通信等,要求文秘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电脑网络的运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
4.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作为一名文秘人员要具备组织各项会议、活动的能力,能够将会议的各项会务工作组织到位;搞好协调也是文秘人员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协调上级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横向协调要互相沟通,互相商量。协调下级要和蔼可亲、言传身教,不摆“官架子”,做好监督指导工作。同时,文秘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要立足全局、综合分析、准确判断、严格管理,灵活、果断地协助领导工作。
5.保障维护保密能力。文秘人员一般都是在领导身边工作,和领导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因此要了解领导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保障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要对领导忠诚,保守各项机密事情,绝不在任何场合向任何人炫耀或泄漏领导在决策或管理活动中的一些暂时不宜公开的事项。
三、文秘工作人员要强化五种意识
(一)强化学习意识。文秘人员要在思想层、思维层给领导提供高层次、有价值的参谋服务,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在工作中,不但加强政治、业务学习、还要扩宽知识面,学习财务、法律等知识,同时向领导、同事学习,注重调查研究和积累学习资料,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争当办公室工作的多面手。
(二)强化主动意识。文秘人员在完成政务性工作时应具有超前意识,及时调研,提供信息,供领导决策时参考。对于大量庞杂而又琐碎的常规性、业务性和事务性工作,文秘人员都应把他们安排的得井井有条,忙而不乱。总之,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去完成各项工作。
(三)强化服务意识。文秘工作是一项服务性较强的工作,秘书的使命就是做好“三服务”,即为领导、部门、职工服务,分别让领导、部门、职工满意。在工作中,文秘人员要充分认识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切实做到各项服务有的放矢。
(四)强化效率意识。办公室不仅日常服务多,而且临时性事务多,并且工作时效性较强,文秘人员必须提高工作效率。要强化时间观念,养成雷厉风行、快事快办、急事急办的习惯,保证在时限要求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五)强化创新意识。作为企业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中间者,要敢于创新,要大胆独立思考,大胆提出新问题、新建议、新思路、新任务、新方法、新举措,促进工作的优质高效完成。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彼此分隔而立、各自为营的旧有传播框架格局被打破,媒介融合成为一种时代趋势。从报纸上网到广播、电视开设网络播出平台,再到各类媒体突破固有的业务范围,纷纷以提供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形态信息传播服务作为自己的业务内容,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在媒介融合发展中,随着新闻表达手段和表达渠道的多元化和复合化,新闻媒体传统的业务理念和固有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对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媒体的编辑、记者不仅要具有采、写、编、摄、播等业务综合能力,懂得交叉使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开展新闻报道,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出色的新闻策划水平与信息资源发掘能力。
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是基础
媒介的融合发展打破了各类媒体间固有的业务樊篱,引发了新闻传播形态的巨大变化。在融合媒体的编辑部里,新闻业务将由单一变为多元和杂糅——由只为某一类媒体平台提供报道内容到同时为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多种媒介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要求编辑、记者成为跨媒体工作的多面手,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以往媒体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往往相对单一,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其编辑、记者的要求各不一样。报社看重采写能力,编辑、记者大都语言文字功底扎实、深厚;广播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要求具备通晓视听新闻报道手段的素质;网站则要求编辑、记者具备网页制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文字、视频、音频的网上作业。然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却打破了这一旧有格局。“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掌握多种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能够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结合起来处理,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可以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与提供图片、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提供图文稿件及视音频信息数据服务。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熟悉多种媒体的采编运作流程。媒介融合意味着传统的单一介质的新闻媒体将逐步为新型的全媒体所替代。新闻从业者为适应全媒体工作要求,除了需要具备基于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各种介质的采编素质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不同媒体的工作规范和运作流程,具备跨媒体新闻业务理念和业务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是对传统媒介体制与管理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的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2]从纸质新闻的采写、编辑,到视音频新闻的摄录、剪辑;从报纸新闻的刊发,到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报,再到网络新闻的上传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通晓不同类别媒体的采编流程,能够胜任跨媒体团队作业。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懂得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媒介融合虽然消融了不同类别媒体业务形态的区隔,但各类媒体固有的信息传播规律与特点仍然存在。同一新闻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和,依旧有着不同的报道思路和报道侧重。由于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记者采制的新闻作品不再局限于某单一平台,而是要同时出现在由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构成的多元平台上,因此,编辑、记者必须懂得不同质态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在采写新闻伊始,他们就要能考虑到同一条新闻怎样满足不同平台受众群的不同需求,从而能根据不同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寻找独特的切入点,成功地将信息资源包装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为受众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服务。
新闻价值判断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是核心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4
【关键词】职业发展可持续性 人文素养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04-02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针对高职人才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开始热切关注高职生人文素养的问题。人文素养是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提升高职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其精神层次和生命的质量,并对高职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职业教育的本质来说,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是实现高职教育的内在需求;从高职教育理念的错位现状来说,需要人文素养的培养来予以矫正;从高职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一、职业发展可持续性视阈下高职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中国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新格局,为社会经济注入了新活力,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社会需要大量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级应用型复合人才,既可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又能满足未来可持续性职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以质量和特色取胜的时期,现代社会呼唤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单纯的“工具性”职业技术人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急需重构人文精神,改变过去的“工具性”单一价值取向,培养出德才兼备、德能兼备、德艺双馨健康发展的人才,以保持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职业教育发展本身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教育必须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既关注人的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兼具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它蓬勃发展,培养出了大批活跃在各类生产、加工、建设、服务及管理一线的高端技术型应用人才,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能量。但我们也应认识到,多数高职院校由于人文底蕴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厚,加上功利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负面价值取向,夸大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单纯以掌握专业技能找到对口工作为目标,不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很多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低下,普遍存在人生观、价值观的迷惘,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淡薄,创新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失等,这明显违背了教育本身的发展需求,也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表现,特别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职业发展可持续性的需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特色教育模式,异军突起,大有可为。高职从业者要在当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只具备职业技能远远不够,良好的人文素养才是职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和关键因素。表现在: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把握经济发展的动向,对职业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判定,从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职场中,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抵制各种不良诱惑,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未来职业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新趋势,新兴职业也不断涌现,要求从业者与时俱进,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和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从业者轻松应对未来职业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高职教育要适应并引领新形势下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反思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一个口号,这种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全力协作,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可从四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一)优化高职人文课程体系,丰富高职生的人文知识。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载体,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西部高职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探索能为西部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考虑到高职教育学制短、实践课比重大的特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整合专业技能课程和人文类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构建合理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以面向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人文素养核心课程为主线,主要是“两课”、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等,内容强调通识性、基础性,一般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以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成才空间,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文理交融渗透的新型边沿前沿课程,可以开设成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还可以把人文素养的教育渗透进专业课程中,有意地传导“人文性”、“职业性”等人文教育思想,使学生明白成为一名优秀职业人必备的各项人文素养;针对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多的特点,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进校园,让学生提早接受国内外优秀的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等的熏陶,以便于入职时能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艺术节、文化节,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从而鼓励和推动学生对美的实践和创造,陶冶性情,提升人文修养。这种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文素养培育课程体系的架构,可以确保高职生享受到人文精神的大餐。
(二)优化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体系,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精神。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的目的不能简单停留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最终目的是对人文精神的塑造,所以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环境的熏陶发挥教化作用,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优化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内化水平。
具体来说,可结合人文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采取以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对价值观、创造力的培育。第一,案例教学法。精选一些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一个模拟或再现的真情实境中,师生、生生之间经过合作分析、探讨碰撞,共同解决问题。案例教学法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达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体验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比如创设模拟招聘或模拟工作情境,让学生对求职、工作、职业发展等知识获得真实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共鸣,获得内化的知识或情感,并迁移到真实生活中,内化为专业能力和职业情感。第三,活动教学法。现代高职生在电视、网络、电脑的陪伴下长大,很多学生在虚拟世界中交际泛滥而在现实世界中人际隔离,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周围的环境和人冷漠,普遍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团队协作实践活动展示等,积极鼓励高职生多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并使其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小组交流能力的培养。
此外,还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如网络课堂、校园无线广播、报纸杂志、宣传栏等多渠道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传播积极向上的核心文化,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
(三)营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有着独特的育人作用,于无声处熏陶、浸润、影响着学生,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
首先,高职院校可开设“人文讲坛”、文化科技沙龙等,聘请校内外资深专家学者举办相关的人文类系列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其次,可以邀请不同岗位的优秀模范代表进校与高职学生互动,让他们现身说法,让学生感悟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的爱岗敬业、弘扬正气、见义勇为、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榜样力量,同时激发自身提升人文素养的动力。最后,充分发挥校园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鼓励社团多开展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觉悟。
高职校园文化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结合区位特色和优势,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审美、品行、素质,慢慢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可贵,感知世界的多彩,从而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四)完善考评体系,确保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实施。当前高职院校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考核方式不科学,过于简单化,弊端很明显。传统的做法是采用笔试或写小论文的形式再结合参加社会实践加分的方法,这种做法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无法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考核不仅要体现出学生现有的人文知识素养,还需要考虑到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以及在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的潜能,最好能进行有差异性的考核,实现对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的综合评价。总的来说,对高职生人文素养的评价要与未来的职业生活接轨,还应考虑到高职生自身的动态变化特点,考核的标准应是立体的、多维的,不应该简单化、细化、形式化,从而带给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考核应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能激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强烈追求。比如,对人文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开放的考核形式,将实地社会调研与撰写小论文相结合,最后的考核成绩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参考,不计入学分,不影响学生的评优、奖助和毕业等。除了教师对学生考评外,还可以采用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考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取得的成绩,可以申请某门人文课程免考,这种形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还可以自荐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或专家评委组给出评语。通过建立规范、合理、可操作性的人文素养考评体系,促进高职教育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2]李卫东.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14(3)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5
高职院校生源逐步减少,民营资本参与高职教育与日俱增,高职院之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各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狠下功夫力抓人才培育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之路。在校园传授人文知识、熏陶良好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及修养,在这样环境下逐步建立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形成本校学生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素质,培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出口”带动“入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只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总体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已是大势所趋,当前高职院校中“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必须根本转变。高职教育注重人才技能培养,忽视育人功能,教学过程难以将人文教育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学生技能和素质失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缺失,在企业中往往表现缺乏责任感、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做事”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做人”的培育,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理念自觉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让高职生们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形成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内驱动力,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栋梁之才。
2.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建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确保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基础地位作用,就要让学生领会人文知识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以“两课”必修课为主线,以人文选修课为主体,以人文专题讲座为补充,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此外,需要增强专业课程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在专业课程授课中体现“职业性”和“人文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嵌入人文素养教育理念,从职业本身出发,讲授职业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内涵,有意识地向学生传导职业人文教育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人文素质,明确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校园环境承载着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双重任务,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地陶冶情操和提升品位。首先,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打造反映本校特色和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着手于校园软件文化建设,狠抓“三风”建设,建立言传身教的校风,树立为人师表的教风,形成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最后,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人文知识辩论赛、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升华修养、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建立“诚信自助书吧”,探索人文素养建设新途径
以上所述总体阐述了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总体策略和基本思路,现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围绕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诚信自助书吧”,设立电子书借阅机,为高职人文素养建设探索新途径。
1.建立“诚信自助书吧”,延伸人文素养教育空间。培养高职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促进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利器。但是高职生阅读基础弱,学习时间短,重实践轻理论,难以潜心阅读,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高职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传统图书馆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日常时间随时随地进入图书馆阅读和借书,因此创建一个以读者为核心,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据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方商讨,决定充分利用学院各个教学设施的空闲空间,建立“诚信自助书吧”。书吧分布在教学综合楼的一楼大厅以及各层楼梯出口处,书籍部分由广大师生捐献,部分为图书馆馆藏图书。图书在内容选择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列出一个主题,不定期实时更新书吧书籍,每个书籍封面均写上推荐阅读的理由,所有学生在任意时间段都可以直接在书吧的凳子上阅读喜欢的书籍。书吧采用师生参与义务管理模式,借阅者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助借阅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开放式自助书吧。大部分展出的书籍借阅者基本做到有借有还,吸引大批路过学生停留脚步到书吧书架前物色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参与书吧管理,培育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解的能力,增加同学之间、书吧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2.设立电子书借阅机,创新人文素养教育阅读新模式。新媒体阅读当前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所青睐,“手机控”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所展现的主流阅读方式,如何在手机屏幕阵地上占据一席人文素养教育之地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学院图书馆引入了电子书点读机,读者在点读机上利用免费WiFi通过二维码扫描下载安装客户端,直接扫描借阅机上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即可全本下载图书到手机中阅读,实现书籍终端扫描直接入机观看,一场关于移动阅读的革命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模式。电子书借阅机与互联网实时动态链接,及时获取网上最新正版电子书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将积极向上深受读者喜欢的书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传递了强大的人文知识正能量。同时手机阅读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限制,极大推动更多的学生下载更多图书到手机上,享受随身阅读的乐趣。实施以来,经过借阅机的学生大都会不由自主浏览借阅机最新的书目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下载到手机中阅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范文6
关键词: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55-02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忽视,导致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人文素养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使社会上许多人对中职教育的价值不予认同。
因此,中职教育应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中职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知识的缺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缺失使我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难以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当前,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日益被中职学校重视。
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通俗地讲,人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基本层――人性 包括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有一定的逻辑性、个人见解和自制力,做事较认真,思维清楚,言行基本得体。
发展层――理性 包括能理性思考,有好奇心,关爱生命和自然,目标明确,积极乐观、崇尚仁善、乐于助人;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制力;思维清晰,做事认真,见解独到,言行得体。
高境界层――超越性 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关注人的心灵与渴望,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意志坚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宽容大度,对古典文化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优雅。
人文素养培育与中职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素养培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二者的区别 中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诚信与敬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人文素养培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几个层面的内容,重点是人之为人的素质与修养。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中职德育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对作为准职业人的中职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长、成才为主要目标。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则是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人文素养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
二者的联系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中职德育的底蕴和依托,中职德育应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德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也就背离了道德的原义。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学生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德育对人文素养培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素材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滤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要善于挖掘人文素养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有自觉性。人文素养培育和德育可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有利于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于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
人文素养培育成为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缘由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当今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人文素质培养却越来越弱。中职学生道德滑坡现象大量存在。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对当今的中职学生,如果不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目前,中职学生犯罪、轻生、心理疾患等问题的增多,表明这个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只有加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中职教育更好地达到其教育目标。
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提升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盯准了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优秀人才。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学生适应市场的保障。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新要求 工业化社会忽略了学会做人在教育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人的“单向度”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学会做人是个体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做人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流,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更是中职德育的核心内涵。中职教育不应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目前中职学校应着重解决的课题之一。
“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校办学特色的要求 从就业角度看,企业需要的不是“两脚机器”,而是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他们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博雅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扎实的技能,中职毕业生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职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社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职教育特别要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我们应秉承“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宏.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摘要)[OL].(2008-12-21)..
[2]戴林东.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OL].(2004-3-22)..
[3]董媛.浅谈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OL].(2011-01-04)..
[4]李炜宁.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5]鲍谧清.学会做人――德育的基础与内在动力[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2).
[6]肖小红.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5).
[7]郭建平.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大家,2011,(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