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

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独特感受;感染熏陶

众所周知,语文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育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类优秀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前我国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学校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分离,在强烈的功利主义影响下,学校只注重书本知识、应试技能等相关考试内容的灌输,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从而出现部分学生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既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与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背道而驰。

二、人文素养的涵义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和修养,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取向及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它是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一种内化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的气质和价值判断之中。所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历史上,一些建树卓越的科学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的品格,而后者正是人们所说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养提升包括陶冶学生人格和发展学生个性两个方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括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有明确的阐述: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方法比较实用。

1.任课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养的基本因素,具有陶冶身心、怡养性情和关爱社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知识不但影响其个人的精神建构,同时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也有积极影响。教师谙熟诸子百家,通晓天文地理,形成对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理解与感悟,由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独辟蹊径、独抒己见,在课堂上左右逢源、纵横捭阖、如鱼得水,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体验,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技艺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得到学生的尊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提升了教学质量,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形势,因势利导,用人文观点正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做法有:

(1)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新教材反复突出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的德育目标,而语文的教学重点也就是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鲜明的人文特色,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如莫言的《卖白菜》、林清玄的《好雪片片》等,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染,从而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进而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重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只有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去体验,去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我们才可以说,教材中人文素养的因素对学生产生了影响。在教学中,我常依据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仔细感悟和揣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3)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开拓具有人文色彩的课程。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程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基本训练。如书法、名著诵读、文学鉴赏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课程的实践性原则,积极开展读书、演讲、辩论、参观等活动,将感恩、诚信、责任等理念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营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利用好作文教学这一机会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创新活动。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表述过程,从写作中往往能折射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体现一个真实的自我,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宽容。

总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培养我们民族未来的教师、学校、教育界,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

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文2

关键词 语文素养 修养品质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 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要完成新课程标准目标,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听说读写能力强,还要具有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态度。语文教师只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个人思想素养,更新知识结构,发展职业能力,才能获得自身长足的发展,才能确保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初中语文教学语言更多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感悟结合对生活的体验表述,教师在表述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美,教师的教态、语言要富有激情,它是教师语文素养的综合展现,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身教作用不可忽视。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要完成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教师自己必须要大力提升自身语文修养。一是,多读、多写、多思考、多练习,做学者型教师;二是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做智者型教师;三是,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参加实践,做实践型教师。

2 优化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乐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要让学生感到“想学”,学习没有压力,学习是一种快乐、轻松的求知过程,学生才会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轻松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肯定,让学生敢于直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竞争,争鸣和创新,要欣赏学生的观点,让学生真正自主。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压力,环境轻松,思维才能放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会猜测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不会看教师的脸色进行回答,而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无意地采用一些说笑、表演等手段,调和课堂气氛,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2)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允许有不同声音。教学过程教师放低姿态,和学生共同探讨。

(3)建立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和良好的评价系统,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实际,共同制定学生个人学习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对学生的成功及时肯定表扬,同时要结合学生自评,学生相互评,教师评等评价系统,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4)精研教材把握精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要导出个性主张。要发挥好教师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精研教材,领会内容精髓,体会其情感,这样才能导出个人意见,个性主张。

(5)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去体验。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教学进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品味、去体验。这样才能激感,学生思维品质,道德修养才能提高。

(6)课堂教学注重情感渗透。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教学不仅仅给学生以语言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给学生以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 教学方式多元化,课堂教学向课外、社会延伸,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领会知识,理解知识,同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活与教材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思考,寻找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目前农村学校80%的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更多的时间是看电视。阅读时更多是对故事情节感兴趣,没有在阅读中去积累、感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一是,阅读内容要加以选择,根据新课标要求制定阅读目录;二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过程注重知识的积累、思考、揣摩、感悟、体验;三是,引导交流,让学生体会表述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育人目标;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解读

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新理念。理解“语文素养”,是解读新课标的一个关键。

一、语文素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1.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2.儒家指以反省体察为主的“修身养性”之道;3.特指逐渐养成的有涵养的待人处世态度。

从相关工具书关于“能力”“素养”的解释来看,“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里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重在“功用性”;“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两者作一比较可以看出:一个是强调“条件”,一个是强调结果(达到的高度),两者在范围和程度上是有所区别的。

对于什么是语文素养,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倪文锦对“语文素养”理解则是广义的,他指出:“语文素养首先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其二,这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王尚文对“语文素养”持狭义的理解态度,他认为“语文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感是核心,是指语文自觉,即对语言、文学的直接感知能力;语文思维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和思考;语文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音、语义、语法)、言语知识(言语主体、语体、语境等)和语文文化知识(文学、典籍、成语、音韵、书法等);语文技能是指语文动作技能(如识字、书写等)和语文心智技能(如记忆、注意、联想等)。

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能力。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的有机整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总之,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二、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1)热爱祖国语文。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教育上的具体体现。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化。(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等。(3)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除对语文知识有相应的规定外,还要求把社会常识、科普常识作为教学内容安排在各年级的课程、教材之中。(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和个人的语言修养。(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二是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8)完善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活情趣等等。(9)借助其他工具学习的能力。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0)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具体阐述为上述十项目标,总的来说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学者对语文素养这三个维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这三者是互为目标、互为基础、互为手段和途径的关系。这种由一维到三维的转变,正体现了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最大区别;尤其是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理念从对知识的重视转向对学生自身的重视。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的阐释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体现的特点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应包括三个层级:(1)听、读、说、写(显性言语行为);(2)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言感悟和语文思维(支配行为的智能因素)。(3)语文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参与支配行为的心理因素)。(4)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言语环境等。(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由此可见,其内涵呈现出的特点有:语文素养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养成过程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长相生的过程;结构和运作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文环境之中。“语文素养”的提出,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

2.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能力的全面提高

对语文能力,从课程的逻辑范畴层面和主导价值层面,《语文课程标准》作了重新认定:(1)识字写字的能力(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2)阅读能力(包

括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3)写作能力,能用文字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45分钟能写500字左右的文章。(4)口语交际能力,学会汉语拼音,会说普通话,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5)综合性学习。

以往的语文课程目标只有识字、阅读、写作三大块,而《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在课程目标上,以上述五个方面作为横向结构,对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增设了“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公民之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综合性学习”,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协调发展。这“五个方面”的学习,适应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这五个方面的学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有机统一的,如进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随机地创设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阅读教学结合小片断的写作训练,把识字与说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写作中应对阅读过的材料进行“反思”,把写与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综合性的学习中,要注意把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机统一起来,还要尽可能地把课内“小”的综合练习与社会实践运用的“大”的综合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形成

从人文素养看,语文课程要教学生做人。“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人。个性是第一次在课程标准中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个性与人的创造性相连,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世界如此斑斓,勃勃生机,就因为它的子民永远遵行着一条原则――“成为你自己!”语文教学就应该张扬学生的个性,陶冶学生的性灵。其“个性”和“人格”的要求是:有“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能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兴趣”,有了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主动求知,一辈子受用无穷。

4.全面学习和了解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了有关语法修辞知识,简明扼要。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划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常见的修辞格。语法修辞知识反对繁琐,克服片面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贴近生活实用,介绍语文常识,为学生“解缚”“减负”起了导向作用。语文新课标,虽然降低了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要求,但并不等于说语文知识不重要,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语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关注。

下面,以“语言积累”为例说明。语言积累包括四个基本方面:(1)语言知识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篇等知识的逐步积累和丰富。(2)语感的积累。积累语言中所蕴含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3)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4)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断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背诵等。可以说,语言积累不只是对语言现象的简单记忆,而需要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由此看来,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总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语文能力是关键,必须做到“四化”:内化,语文能力要稳定地落实在学生的个体身上,成为学生个体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一部分;外化,将能力在实际的语文活动中运用出来;物化,能根据不同需要,用书面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活化,能不择时间、地点,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自己的语文能力,出口成章,下笔为文。有了这样的“四化”,语文能力就能真正的形成了,语文素养也就能真正地得到提高了,语文课程的育人目标也就可以顺利实现了。

参考文献:

[1]彭小明.试论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63.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

[3]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4―36.

[4]王敏,康淑聪,梁建业.构建语文课程的全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首要任务[J].阴山学刊,2004,(2)115―116.

[5]汪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J].小学语文教学,2002,(12)4―5.

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文4

关键词 课程标准 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3 文献标识码:A

古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今有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人生伴侣和导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人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名人无不都强调着读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低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高段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除了作为教本的语文教材以及课内有限的阅读时间,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更应结合语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特点,通过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外阅读,引领学生进入已知或未知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未知的美好世界的向往。多数学生没有到过长城,却在的《沁园春 雪》中领略了北国长城的风光;没到过西湖的同学,却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感受到西湖接天莲叶的美妙;我们没到过伦敦,没去过巴西,却跟随鲁滨逊一起游历欧洲,见识了吃人的野人,信任忠实的“星期五”,在孤岛求生的鲁滨逊让我们大开眼界。未知的世界还有哪些神奇?更令学生们着迷与神往!

(2)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课外书籍如一座知识的宝库,吸引着学生不断去开采。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的,在《绿山墙的安妮》中,孩子们看到安妮的善良,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的坚强、勇敢,钢铁般的意志无不让孩子们感动。正如题记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羞愧。这字字句句撞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并留下深深的印记。

(3)课外阅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所谓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长期的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揣摩、体验中不自觉地增强和培养了良好语感,在体会和感悟中也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学生也学习到写作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继而学生才能厚积薄发。

(4)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增强学生语文素养,也树立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体验中下功夫,积累了丰富的好词美句,俏皮的歇后语,习惯流传的短语、谚语,以及一些写作的方法,最终表现在说和写的能力上。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般,提起笔来才会如有神助,一泻千里。就像有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感悟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示中,勉励自己“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学生在优秀的习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在学生广泛的阅读活动的同时,在孩子们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多读多背,增强了个人对语文知识积淀的厚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外阅读,如一把钥匙,帮孩子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课外阅读,如一双希冀的翅膀,带孩子们看得更远,飞得更高!

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文5

【关键词】高职 旅游院校 艺术素养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45-03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地区甚至是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要想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还要有发现资源、开发资源的头脑。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自身艺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艺术素养就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灵感、欣赏美的感悟。马克思说过,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追求美的结果。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知识、鉴赏、创新、情感、领悟等,这表明加强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是,目前学界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艺术素养的研究不多,关于艺术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培养艺术素养的表达存在一定的争论,使得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这不仅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教学中对艺术素养教育的课程制定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等的实施。

一、旅游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内涵的界定

艺术素养,可以直接认为是艺术的修养,或艺术的素质。那么就要首先界定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理解,一是专业的艺术:绘画、音乐、舞蹈、建筑、戏剧、电影、曲艺;二是有创意、有创造性的方式:文学艺术、说话艺术、领导艺术、做事的艺术,等等。本文所谓的艺术素养,具备上面的两种,一是对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欣赏”上;二是对非专业艺术的素养,重点放在“掌握”上,如演讲艺术、公关艺术、表达艺术、写作艺术。简单地说,艺术素养是指大学生应当掌握的艺术欣赏能力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艺术。旅游院校所应培养的艺术素养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道德四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素养方面,艺术是包含个人的思想内涵的,是一种人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人格思想内涵的一部分。艺术素养是与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相互联系的,个人所具备的思想素养能反映出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其次,知识素养是指对旅游的基本知识和导游所具备的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于艺术也有一定的了解,如艺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东西方艺术的流派等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对旅游和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宏观认识,同时明确自己对旅游行业艺术的认识。

再次,审美情感素养是指个体在欣赏艺术时的情感表达以及内心的感悟,它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表面上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存在,但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欣赏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喜悦、悲伤、宁静和激愤等的情绪,所以审美情感素养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自己创新性的想象和感悟,享受欣赏艺术所带来的乐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生活态度,从而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最后,道德素养是指艺术彰显着艺术家对真、善、美追求,只有将艺术与道德进行融合,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才懂得欣赏真实、美好的艺术作品。道德素养是艺术素养的一部分,都是为了塑造学生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在审美教育中净化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应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艺术欣赏能力,懂得用怎样的思想、情感来欣赏艺术,感悟大自然的魅力,同时在这种艺术的鉴赏过程中不断锤炼提升自己。在非专业素养方面,能够通过知识、道德素养来塑造自己的能力,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素养,体现自己的立场态度和价值观念,通过艺术素养教育逐渐形成一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感和行为。

二、高职旅游院校加强艺术素养教育的意义

旅游与艺术息息相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艺术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大自然。对于高职旅游院校学生来说,艺术素养对于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养成、思维的创新、情感的表达以及审美观念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积极的意义。

首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是,这一规划就当今学校艺术教育现状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因此应对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讲,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不管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从业者人员都是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十一”假期各地旅游业出现拥堵、超出每天承载最多人数等现象,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人员素质也有待提高,导游的艺术与旅游业相关知识、导游的讲解艺术以及对于艺术作品的诠释与创新思想是远远不够的,旅游市场越来越需要更高素质的从业者。

最后,从学生成才和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讲,艺术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身心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教育是一个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过程,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能够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不仅给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也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为艺术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的种种真、善、美。

三、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高职旅游院校对艺术素养教育重视不够,高职旅游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面较为狭窄。涉及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与旅游的相关知识积累不够,艺术方面的鉴赏力、认知过于泛化,没有真正理解艺术表达的内涵,缺乏融会贯通的知识贮备,同时旅游知识包括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旅游的特色性、导游应具备的知识等都存在着不足。二是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真正融入艺术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三是道德素质、情感素养等不够完善。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艺术和情感表达的艺术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

上述问题的存在,凸显目前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与市场需求缺乏联系,旅游人才较为单一。目前,很多高职旅游院校只专注于按学科需求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不去了解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与旅游企事业单位联系不多,这造成教学和科研不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整体办学呈现封闭式状态,不够开放,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合当前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的需要。高职旅游院校忽视实践教学,不注重与外界沟通,不了解市场需求,就不可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甚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单一化,仅仅是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第二,课程体系不完善,忽视对旅游人才艺术素养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问题可直接归因于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这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点的偏离,过于注重理论的学习,但并没有进行深度的研究;课程体系建设也不够系统,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较差;教学内容过于单调,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艺术类课程的设置较少,不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同时,课程设置上忽视了实践环节,缺乏应用性的课程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情感素养等的培养,也不能适应行业需求。另外,学校对于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教育较少,要求不够严格,考核评价机制更是偏离了艺术素养教育的本质。

第三,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发掘学生能力。目前仍有很多旅游院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更是轻实践重理论,使培养的学生偏向于知识积累而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很大阻碍。

第四,应试教育环境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起到辅助作用,但是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仍在影响当前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职旅游院校中,很多学校只专注于学生的课程专业成绩,并不注重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老师也会更加关注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并没有很多要求。同时,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提高更是受到学校考核评价机制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在旅游行业中取得好的成就。

四、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定位

高职院校旅游院校根据当前旅游业市场发展现状,应该有一个符合自己所在地区或者所在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这个目标的定位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民族性的追求,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应突出当地特色,并且将旅游融入艺术,艺术融入生活,将旅游工艺品融入文化内涵。

民族特色文化通常具有地域性,也正是因为地域性才更加独特。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外在特性,同时也影响着该地域旅游院校的特色。高职旅游院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应鼓励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培养民族情感,学会鉴赏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品的研发思想,使之能够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民族艺术资源,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使得我国民族艺术特色文化更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呈现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爱因斯坦拉小提琴,钱学森弹钢琴,他们是科学家,都爱好艺术,艺术带给他们的是情操,是修养,是促进他们研究科学的启迪。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主观思想反映着客观现实,任何的艺术表现形式中都带有生活的烙印。同样,生活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未来的憧憬与美好向往。真实的生活是最美的,真实的生活就是艺术灵感的发源地。

旅游院校学生将来职业的特点是什么?面对的是游客,游客是什么?是形形的人。对旅游行业的人来说,不是“专才”,但要是“全才”,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知人文;会吹、拉、弹、唱;会琴、棋、书、画,虽不是专业的,但要会讲解和欣赏。这就是一种艺术素养。导游的艺术、讲解的艺术、调节气氛的艺术,都是需要掌握的。总之,旅游院校的目标定位应该符合旅游发展实际,同时注重民族特色和艺术内涵。

五、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针对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高职旅游院校艺术素养教育的路径。

(一)一个中心,紧抓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对艺术素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队伍。高职旅游院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实践中的主体,教师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不同,不再是老师单方向地传授知识,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师生关系由单向知识传授的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关系。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育中提倡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的统一,从价值观、审美观、生活态度、工作等方面提升学生素养,形成独立而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高校应在原有注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逐步把枯燥单一的理论学习型教学转变为探究型和实践型教学,这不仅仅是在课程内容上不同,在授课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增加一些与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相关的理论课程,可考虑参照艺术史、民俗学等学科专业设置相关课程,并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加强院校特色艺术课程或者民族旅游特色课程的建设。此外,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实践形式来授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提升校园文化,全方面渗透艺术与文化气息。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而校园文化作为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可以内化个体的内涵和素养的,所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对于塑造个体的艺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中的雕塑、草木、板报等都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来设计,让学生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体会到艺术的美。同时,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旅游行业紧密融合,构建具有旅游行业个体特征的特色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潜在动力,而校园文化的建设更离不开以艺术教育为载体的艺术素养培养,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使之成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二)两个主体,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两个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

1.加强师资力量,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自身艺术素养。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非常关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校教师经常深入实践学习,走到市场中、企业中、行业中去真正体会旅游的艺术,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创新思维、情感素养等艺术素养,学院也可引进兼职老师,聘请旅游行业的富有经验的员工来进行实地讲学。

2.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身的艺术素养。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加强学生对于自我综合能力特别是艺术素养的提高。在学生的考核上,加大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的考核力度,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减少课内学时学分,培养学生的课余兴趣爱好,一方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兴趣,增加知识面;另一方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亲身进入企业实践或者走出去培养对旅游的鉴赏力和感悟力。从最初的“扶着走”到“放手走”,再到“让学生寻找路走”。另外,建立学生艺术素养的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督促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提升自我的主动性。

(三)三个结合,多样化培养艺术素养。“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普遍与特色结合。

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院应该在完善理论教学、增加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多样化的艺术创新、导游素养比拼、书画等评奖活动,引起学生对自我艺术素养的重视。同时,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真正融入旅游业、融入市场、产生对行业的兴趣,使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增加知识面和艺术素养。

2.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艺术追求。打造高水平的旅游院校,必须依托历史,把握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旅游业是国际化的行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看看异国风情,扩大视野,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关键是增加文化建设的力度,把旅游开发的重点放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是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也要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大众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把学院打造成传统和现代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特色艺术院校。

3.普遍与特色结合的文化底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间存在共性和个性。即使是同一个民族,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在生活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也有着很多的不同,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民俗风情导游中,要多用对比法,使游客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民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旅游院校要将艺术素养教育与地方艺术特色相结合,因为我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门类和艺术品种,将民间特色与普遍的传统想结合不仅能够突出艺术教育的地方特色,而且对于开阔艺术视野、继承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对世界和现实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具有独特的品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艺术塑造人的气质,塑造人的内涵,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内在美。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要让他们拥有生活的艺术。高职旅游院校应在时代潮流中创新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片面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试论艺术素养在人才素质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大舞台,2012(5)

[2]王霞.职业院校围绕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旅游人才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3]姚俊.论艺术与生活[J].安徽文学,2009(4)

[4]梁焰.“最解”民俗旅游之“风情”――民俗风情导游的技巧[J].凯里学院学报,2011(2)

文化素养的个人感悟范文6

一.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拓展中的问题

1.教学脱离文本,中心偏离

语文课不像其他课程,学习的是文本所代表的含义,它学习的就是文本自身。但是有些语文教师却不注重文本的教授、解说,使得学生对文本一知半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急于运用“拓展”教学法,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还有些教师对课文的主旨无法做到精准把握,在拓展环节总是使中心偏离,将和文章有关联的内容都用来进行拓展,使学生混淆主旨,对课文的理解不清。如余秋雨的《道士塔》,主要表达的是对我国传统文化逐步消失的惋惜和对后辈传承传统文化的赞美,可是,由于教师没有很好把握主旨,在拓展时,展示了古器具被盗、珍稀动物被保护的图片,学生发表意见时,大多谈到了严禁偷盗、保护动物等观点,虽然讨论相当热烈,但却偏离了文本和中心。

2.过于追求形式,忽略学生感受

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拓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将知识和生活、社会联系在一起,整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文本的讲述,还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但是有些教师却一味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在拓展部分用大量图片和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忽略了对文本的研读和理解,更不要谈自身的感悟了。还有的教师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拓展部分引用的内容过于深刻,使得学生一头雾水,完全不懂,进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率下降。如有的教师在教授《逍遥游》时,运用《庄学新探》《庄子・天道篇》等资料进行拓展,学生完全不能理解,学习兴趣骤减。

3.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

拓展中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看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如果教师不对学生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只是任由学生自己讨论的话,就失去了这个环节的意义。如有的教师在教授鲁迅的《祝福》时,分析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源头后,让学生分析现代女性的出路和命运,并与旧时代做对比。有的学生认为现代女性应该自尊自爱,成为独立个体,但也有小部分学生认为女性就应该依附男性,成为家庭主妇,不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教师对于他们的争论始终保持微笑的姿态,这就会导致后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从而一直坚持错误的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拓展方法

教学拓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础,再引申扩展一些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活动。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然后再提供资料和空间,让学生学会用发散思维思考现实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文化素养。

1.体验感悟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要通过拓展的形式使作者和学生、文本和生活间建立起桥梁,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实践对文本的内容、主旨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并表达自身的感悟,把文本真正理解透彻。如,在教授毕淑敏的《我很重要》时,在分析了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后,随后的拓展阶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用一段话表达自身对个人重要性的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励自己更好地前进。

2.纵向加深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本内容无法使学生获取更深刻认知时。如,学习《鸿门宴》时,学生对项羽的一致评价是有勇无谋,狂妄自大,但这显然太过片面,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咏项羽》《题乌江亭》等资料,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正确评价项羽,从而也让学生培养了辩证的思维模式,构建了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3.横向拓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