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旅游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旅游开发

农业旅游开发范文1

一、政府主导,加强区域协调合作

农业旅游开发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基础性的制约瓶颈,例如从业人员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分散的村寨与市场的断裂;旅游基础设施匮乏等等。因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充分整合现有的各种资金渠道、人才、管理技术等资源,形成合力以保障农业旅游的发展。此外,由于农业旅游地的形象是一种公共产品,其营销处于“市场失灵”的领域,因此,政府应该在旅游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定期举办各种农事和节庆活动,组织以特定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等,以此来扩大农业旅游区的影响力、树立品牌、提高回头率、缩小旅游淡旺季差别。旅游产业是跨区域的产业,各种联合与合作是当前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发展农业旅游必须彻底改革传统农业自成体系,封闭经营的模式,要冲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走一条开放型的区域旅游的发展路子。

二、科学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发展农业旅游应全面规划、科学开发,特别要考虑到发展旅游农业的根本目的,不是不要农业,而是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扩大农业优势,增加综合收入,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各旅游项目更具特色、服务设施更加完备齐全、旅游服务更加体贴周到,同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选准主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由于许多地方农村经济还不发达,资金有限,并且旅游农业市场的发育又具有渐进性,因此,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农业旅游进行开发建设。在发展旅游农业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贪大求洋而盲目搞一些重复建设、相互雷同的项目,尤其一些人造景观的建设,一定要慎重、以避免成为“人造负担”。同时要突出当地的特色,体现鲜明的个性。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强化生态保护教育意识

在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加强生态意识,对各行各业和全区居民及外来游客进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强制性的法律与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相结合,加快农业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对损害野生动植物、白色污染、毁花木、毁林、毁文化古迹、乱排放污水和在观光农业景点区周围乱搞现代建筑、商业网点等行为,要加强教育和坚决制止,避免类似行为的再次发生,要确保湖泊、湿地、森林、草地和文明古迹的原始风貌不受污染和破坏。

四、科学开发,搞好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藉以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在区域旅游开发研究中,旅游资源评价是明确旅游地的性质,辨识旅游资源开发顺序的基础分析。分析和利用本地区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基础。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区域发展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选择最能反映地区个性,既与竞争性旅游区相区别,又符合消费者需要的特征和要素,对这些要素进行加强和提高。客观分析制约农业旅游区发展的要素,寻求消除其负面影响的最佳途径。在对农业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从可行性论证-一开发规划一监督管理的科学可行的开发程序,坚决反对“一哄而上”的开发方式。

农业旅游开发范文2

(1)欧洲是世界农业旅游的起源地,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成熟期,农业旅游已具相当规模。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作为工作重点,“农业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05年北京韩河村等203个单位成为我国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从旅游项目和活动类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观光型。主要是观赏农村自然田园风光、现代“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是传统的类型。二是参与型。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区最盛行,参加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影响面最广。三是度假型。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租农家房,耕农家地,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家乐”的休闲度假旅游。

(3)《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

(4)为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新动能,农业部日前发出通知,部署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

2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13年11月启动建设,2015年2月16日成功创建“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其中资中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位于资中县银山镇、明心寺镇、公民镇,向东南至市中区史家镇、永安镇等镇,形成“一轴一心五区五带”空间结构,规划面积约1.2万亩。园区由平安寨综合体、内江市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绿之源生态农业公司等14家业主构成,园区集资中血橙、资中黑猪、精智能蔬菜大棚、特色鲜花展示为一体,突出展示了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示范,现代农业产业集聚与展示、农民以农富农示范与促进三大功能,成为川东南现代创新农业示范聚集地。由此可见,农业园区已具备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第六产业”复合型旅游基地的良好基础。

3内江园区农业旅游开发设想

(1)园区吸引客流量的关键在于一期项目的30亩特色玫瑰区,因此可在一期项目的玫瑰示范区基础上,参照国内外玫瑰主题公园风格,由政府引导,加大专项财政资金投入,扩大玫瑰基地范围,完善配套设施,实施景观改造,最终打造西南片区最大的玫瑰新品种引进筛选及观光性主题公园。

(2)园区周边缺少可独立承担接待游客的餐饮住宿个体户,因此可选择该基地辐射周边20~30户位置优越的农户,利用现有宅基地升级改造,打造成具有一定旅游接待能力的休闲农家乐。

(3)依托园区内入孵企业及重点农业科技企业40余户,同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流动博士站、重点实验室等,通过整合各入驻单位、企业拥有的培训资源,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的培训与推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

(4)依托园区生猪健康养殖及综合加工技术集成示范等产业链项目,通过以传统内江黑猪为养殖对象的“黑溜宝”品牌打造中国黑猪之乡;依托引进种植优质葡萄、食用菌、特色蔬菜等新品种新技术,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采摘为一体的采摘乐园。农业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新常态下旅游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将旅游农业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在园区开设农家乐、蔬果采摘、精品垂钓、主题公园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休闲观光区将成为农业园区新兴主导产业,为进一步优化当地资源配置,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当地知名品牌,创造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逐步整合入孵企业资源,采取由政府引导+园区企业+农户的开发模式,不仅能明确规划园区各区域产业发展重点,还能使园区入孵企业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突出发展本区特色,避免园区内的重复建设,也能增加本区域农民收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以农产品深加工、餐饮、休闲观光、科普示范、生态养生等活动为一体的品牌生态农业旅游园区。

4园区农业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启动时间较短,实质上园区内大部分入孵企业还处于建设初期,成效不明显。建设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园区建设资金到位不理想,园区管理机构和人员还有待完善,园区科技支撑力量较薄弱,园区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较为缺乏等,这些问题均对打造园区内的旅游农业有一定影响。

5几点建议

(1)完善园区硬件设施,启动核心区主干道路、农田水利、农田林网、水电配套设施、灌排系统等基础设施施工项目建设。

(2)设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将科技、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等部门涉农资金打捆使用,进一步向园区倾斜,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3)建立园区网络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搭建园区劳务供求、种子种苗、金融保险、专家指导的供需平台,广泛传播农产品品牌信息。

(4)强化人才队伍保障,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政府出台鼓励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投身园区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农业旅游开发范文3

[关键词] 河南省;特色农业;旅游;开发;价值;潜力

[中图分类号] F592.6;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3-66-3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Yang Wenxin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 Henan is a larg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vince, with wide distribute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griculture, rich types of agriculture local specialty, and obvious advantages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tourism. Ornamental value, experiencing val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health value are the core value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of great market development potentials.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studied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resource tourism in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potential

1 前言

农业旅游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耕、农事、民居文化为载体,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通过农旅结合,建立起以农养旅、以旅促农的互动机制,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河南省的“十二五”规划特别注重乡村旅游规划。

2 河南省特色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

2.1 观赏价值观

观赏价值是农业景观资源最基本的旅游价值,农业资源以其形、色、声、光等审美要素造就田园风光的美妙之处。农村美丽的乡村景观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极富诗情画意、淳朴自然、山青水秀的农家小院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农业文化让人叹为观止,更是乡村景观的核心。如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誉为“世界第奇迹”[1]。该工程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更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

2.2 体验价值

农业资源的体验价值由农业资源造就的参与环境决定的。农事活动是一种比较自由、松散、悠闲的自然型生产活动,很适合城市居民的放松需求[2]。游客参与诸如耕锄、种植采摘、牧养、水产品捕捞、禽畜类捕捉等农事活动外,还包括对农村乡土文物、民俗民风等多种文化资源的参观,在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旅游经历,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如洛宁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绿竹资源的独特优势,提出了栽植一条绿竹长廊,打造一个绿竹县城,开放一批绿竹园,开发一个绿竹风情游园,建设一个绿竹接待服务中心的目标。为扩大绿竹文化的影响,搭建旅游经贸平台,该县从2006年起每年的4月26日至5月10日举办洛宁绿竹风情节,开发竹乡风情游,打造洛宁绿竹名片。成群结队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走进竹园,躺竹椅,宿竹屋,食竹笋,品茶茗,听音乐,购竹艺产品,享竹园逍遥,领竹乡风情。使绿竹风情游成为广大游客旅游、投资的亮点,极大地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2]。

2.3 教育价值

农业资源是宝贵的教育素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观光农业的开发,将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使农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引导农民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是吃、住、行、游、购、娱休闲活动场所,更是学习农业知识的课堂。旅游者通过农耕牧养活动,可以了解到我国长期积累传统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生活技艺[3]。通过参观参与,使游客了解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了解农作物的育种及栽培等种植过程,达到增长知识的目的。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农业最新成果,如洛阳孟津县万亩荷花、平顶山吴营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郑州侯寨乡农业科技示范园、洛阳常袋乡红提园、许昌市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濮阳世锦园等。河南省所处的中原大地孕育了古老、质朴、多彩的民情风俗,豫西丘陵的天井窟洞四合院,俗称“地坑院”,早在4 000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豫北太行山^的石板房,是用石头充当瓦盖顶的一种房屋建,堪称是河南民居中的一绝;遍及城乡的舞狮子、耍龙灯等民间艺术表演;村村落落的节日饮食,各地婚丧嫁娶的礼俗;规模盛大的花会、书会、菊展、庙会等;无不显示着河南民俗的古朴与多姿。河南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禹州钧瓷、开封官瓷、洛阳唐三彩、南阳玉雕、天坛砚、开封汴绣、朱仙镇年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民族风情[4]。

2.4 保健价值

参与农耕牧养和民俗活动,有助于锻炼身体,农村的绿色食品保健作用明显。山场、农田、果园、池塘、老屋成为旅游吸引物,游客在进行度假时,尽情体验回归大自然的乡野情怀、田园乐趣,以达到放松身心,促进健康之目的。如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区内竹茂林密,野生动植物繁多,800亩竹林密密层层,可与蜀南竹海相比美。河南省原省长李成玉曾称赞重渡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典范,是家庭宾馆的楷模,是旅游带动脱贫的榜样。景区内还有滑道、滑索、滑草及各种野外拓展训练设施。这里的农耕民俗文化村吃的喝的用的种的,都是土得掉渣的,穿的玩的干的看的,全是百年传承文化。

3 河南省特色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潜力分析

3.1 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今天,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5]。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部署,更加凸显了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全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在河南境内流经。其次,河南省地处于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耸立于河南西部、西北部的太行山、崤山、熊耳山、高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等山地属于第二级阶梯;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属于第三级阶梯;在西部的中山和东部的平原之间广泛发育着宽窄不等的低山丘陵,构成了两个阶梯之间的斜坡过渡带。地形所处的过渡带特征,决定了河南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山区、丘陵,又有平原,这对生物资源多样性的发育和生成,因地制宜地发展河南省的农、林、牧、渔等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最后,河南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错带,气候的过渡性极为明显,兼有南北气候的特色。以淮河干流和伏牛山为界,将河南省气候划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热量充沛,降水丰富,年平均湿度14~16℃,年降水量在800~l 200毫米。此区河流众多,水网纵横,稻田飘香,―派江南风光,呈现出亚热带景观,是河南省的“鱼米之乡”。此线以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由南向北热量和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年平均气温12~14℃,年平均降水量从800毫米递减到不足600毫米。此区耕作业以旱作为主,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北国情调浓厚,呈现为暖温带景观,有我国“粮棉之仓”的美称。同时,由于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过渡性,即使在同一热量带内,东西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一般来说,东部平原区降水普遍偏少,但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沃野千里,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于发展耕作业;西部山区气温偏低,但降水丰沛,适宜林木生长,有利于林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河南省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再加上四大水系的流经,使得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这种良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多种多样的自然条件,为河南省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的形成发育,奠定了十分有利的自然环境基础。

3.2 悠久的历史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四千年前创造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文献;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也建都于此,此后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丰富的文物古迹。从人文始祖上讲,三皇五帝基本上都在河南。全省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濮阳)和中国古都中的4座(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河南文物资源居全国前列,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以及“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等闻名中外。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河南段、丝绸之路河南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河南名人辈出,老子、庄子、岳飞、杜甫等光耀千古。河南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全省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5 5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2处,国有馆藏文物200多万件。全省普查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个。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3个,省级项目568个[5]。

如距今有6 000多年的历史的“龙”图腾蚌塑龙;出土于三门峡虢国贵族墓葬最早的冶铁实物“天下第一剑”;灵宝市函谷关是距今2 500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隘;汤阴县h里城是最早的国家监狱;少林寺是最古老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是最早的佛教寺院;中国现存唯一的武则天除罪金简;开封铁塔是最早的琉璃塔;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登封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等等。

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为河南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增添了人文底蕴,挖掘人文v史情结,找到农业旅游与人文资源的结合点,可以大大地拓展农业旅游的发展空间,丰富观光农业的内容,进而提高农业旅游的文化品位。

3.3 广阔的客源市场

2016年,河南省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 7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7%、14.47%,农业旅游具有邻近城市、回归自然、交通便利、费用较低等特点,已成为城镇居民周末和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项目。2016年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 18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9.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16.1%。云台山接待39.39万人次,清明上河园接待32.12万人次,龙门石窟接待29.77万人次,少林寺接待20.57万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达到40%以上[6]。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短期出游已超过55%,他们出游的目的是到周边景区和乡村观光休闲。近年来河南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增长速度。2015年末,河南省全省总人口10 722万万人,生产总值8 815.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 071.8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在第19位。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都市地区。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 441万人,占46.8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 039万人,占53.15%; 2016年,河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 443.08元,增长7.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 712元,增长7.4%;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69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 58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233元,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 088元,增长5.4%[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的大中城市居民已具备良好的出游条件。

同时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整体客源市场喜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初步形成。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航线网络不断完善,达到年旅客吞吐量4 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建设取得突破,石武高铁投运,郑徐高铁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截至201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26.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 305公里,实现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城乡客运对接、短途客运公交化运营、普及“新农巴士”成效显著,全省农村客车3.12万辆、农村客运班线4 231条,基本村村有班车。

如此广阔的客源市场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河南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战乱,不少人从乡村出走,四处奔波流浪,甚至远渡重洋,这对于有浓重归乡情结的人来说,故乡无疑是他们内心永远的呼唤。因此,寻根游也为河南省发展农业旅游带来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 李璐.浅论我国农业资源旅游开发的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2] 李春生,娄玉芹,穆桂松,等.城郊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郑州市近郊为例[J].河南教育学报,2001(9).

[3] 蔡喜青,宋云飞,谢重化,等.假日经济与河南文化旅游开发[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3).

[4] 王静.河南省产业贡献率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农业旅游开发范文4

关键词:农业旅游;食用菌;南伊沟

西藏食用菌资源丰富,尤其是林芝地区,有着天然菌物库之称。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等营养成分,能够补充日常营养需要,具有增强免疫力、弥补机能失衡等保健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品质和营养问题。食用菌具有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保健作用,符合现代消费者群体对健康养生的追求。以食用菌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拥有特色的主体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价值空间,并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深挖食用菌资源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效益的食用菌品牌规模,构建以食用菌为主题的观光园、农家乐和旅游等丰富多样的内容,充分开发食用菌旅游资源,促进本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多元化发展。将食用菌产业与地方旅游产业有效融合,建设农业和旅游结合的食用菌观光产业园,能够推动当地食用菌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延伸食用菌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本地观光旅游,扩大旅游资源,增加旅游途径,加快当地旅游业和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本文以林芝米林县南伊沟灵芝产业园为例,初步探索以食用菌资源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开发。

1南伊沟概况

南伊沟位于米林县南部的南伊珞巴民族乡境内,在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有“藏地药王谷”、“小江南”之称。南伊沟气候条件良好,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西藏著名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旅游人次达600万。

2南伊沟灵芝产业园概况

2.1灵芝产业园基本情况

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灵芝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同年年底西藏农科院将白灵芝技术转让给西藏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总资产3000多万元。2015年在米林县南伊村流转土地66.67hm2,建成灵芝种植技术示范厅、农产品展示厅、珞巴民族特色木屋、自然资源观光休闲基地等。灵芝公司由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合作社等自然人股东组成。目前,公司基地种植面积超过20hm2,可生产白灵芝菌袋100万袋;建有白灵芝基地5个;有西藏唯一特色基地,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基地,农产品进出口海关监管仓1个。灵芝公司利用“公司基地+加盟商+合作社”的商业运作模式,正运筹带动5个村合作社1000余户农民在西藏国家级贫困县建设近200hm2生产基地,根据合作社具体情况,量身定制适合合作社的种植品种、种植规模;对农户和加盟户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更大程度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2.2灵芝产业园运营管理

该公司先后与中国科学院、西藏农科院、西藏藏医药大学及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合作“循环经济全产业链产业化”及产品开发。通过近4a的发展和创新,先后取得中科院5项国家发明专利使用权,1项省级科技成果,公司正在开发打造“白灵鲜”、“白灵花”、“白灵酥”、“白灵健脑液”等产品,力争拥有企业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争取2020年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列入国家节能减排中央财政资金政策综合示范市“典型示范项目”,农业部“菜、果、茶”标准园建设单位,西藏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西藏绿色健康放心食品单位、万企帮万村先进企业、林芝市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访问参观单位;西藏藏医药大学校企合作单位、林芝市人民政府2020—2023年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2.3灵芝产业园运营理念

公司以“重食品安全、做安全食品”为宗旨,践行“生态、循环、环保、有机”的生产理念,以青杠木为基料栽培种植,菌渣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是生产绿色有机蔬菜、绿色有机水果的主要肥料。公司开发种植白灵芝,拟种植羊肚菌、手掌参、黄精、藏木香、蒲公英等珍稀名贵食药用药材等产品,已获得灵芝有机产品认证、有机转换认证。该公司秉承“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服务宗旨,以“诚信、质量、传承、创新、分享、多赢”的企业精神,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及海外市场,努力建成绿色生态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覆盖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销售、体验旅游全产业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力争在后续的时间内,完成灵芝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灵芝产业的发展。

3南伊沟灵芝产业园的旅游开发概况

3.1灵芝产业园开发模式

农业产业园是农业与企业和农户融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经营方式的创新。在农业、生态、旅游3个方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建设新型的农业旅游观光园,把建设生态农业旅游园与发展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把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用菌农业资源的开发。米林南伊沟灵芝产业园以西藏本地白肉灵芝为契机,新建以灵芝为主题,结合旅游、养生、餐饮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菌类生产观光旅游园,形成菌类餐饮、菌类种植观光、天然氧吧养生、菌类保健、特色旅游景点观光、本地藏药材观光等具有米林南伊沟当地特色的主体农业旅游。

3.2旅游风景区依托,发展旅游商品

南伊沟位于米林县,有“藏地药王谷”之称。南伊沟沟内生态保护完好,气候湿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平均海拔2500m,被誉为中国绿色峰级的森林浴场,该景区既是珞巴族民俗旅游点,又是生态旅游区,游览景观众多,是米林县旅游的绝佳之地。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西藏全年游客4000万人次,收入达560亿元;林芝市全年游客846万人次,旅游收入72亿元。灵芝产业园位于通往南伊沟的主干道上,是去往南伊沟旅游的必经之地,距离南伊沟风景区入口处约5000m。产业园依托风景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食用菌旅游产品,如灵芝粉、灵芝孢子粉、灵芝子实体、灵芝盆景、灵芝切片、野生木耳、野生松茸、野生羊肚菌等产品,增加了食用菌商品的附加值。同时,公司结合藏族生活特征,将藏香融入菌类产业中,开发藏香和灵芝相关产品礼盒,将藏文化与菌类产业完美融合,扩大产品链。目前,公司针对灵芝的保健功效,已联合中国科学院、西藏农科院、西藏藏医药大学及华西医院专家教授,合作开展产品开发;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食用菌合作企业,开展深加工技术,拓宽加工渠道,提高商品附加值,利用“林芝灵芝”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和高原地区品牌优势,加大科研步伐,加快研发力度,大力发展新型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的种类,形成具有西藏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供消费者选择,增加旅游收入和提高经济效益。

3.3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生态休闲旅游涵盖市场经济的物质性以及人文自然和谐体验的精神层面的内容。生态休闲旅游强调“回归自然、保护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灵芝产业园建设在灵芝原生境地米林县南伊沟,该地区食用菌资源非常丰富,路边山上随处可见,有灵芝、松茸、虫草、木耳、青冈菌、鸡油菌、牛肝菌等。产业园建设在该地区,能够给游客提供良好的人文体验和生态友好认知,愉悦心身、放松心态,亲密接触大自然气息,一览食用菌生产的奥秘。通过食用菌主题生态休闲旅游,远离城市喧嚣,接触大自然,清除忧虑和烦躁,释放内心自由。食用菌主题生态休闲旅游的内涵,就是以食用菌为主题,搭建观赏性食用菌生态与人文景点、自由采摘或食用等多种内容的旅游场地,给游客提供生态休闲体验、鲜菇饮食体验、菌菇文化学习和食用菌造型摄影等多种旅游体验。

3.4展示历史文化价值

中华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灵芝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保健价值的绿色食品,蕴含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本草纲目》等医药典籍中都有记载千年灵芝救人的典故。在灵芝产业园区中,设立了灵芝展览厅,收集了全国不同的灵芝品种进行展示,紧紧围绕食用菌,坚持传承与发展理念,按照产业与文化交融的原则,设立菌文化展览馆、品种展览等;展示从全国各地收集的不同灵芝品种,制作灵芝盆景造型等,宣传灵芝文化,向游客介绍食用菌资源、发展历史等,有效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5开发食用菌主题餐饮

在旅游过程中,特色餐饮也会成为游客一次独特的体验,以食用菌为食材,配合当地特色作物,产业园已经探索出灵芝藏猪养生汤、灵芝鸡蛋羹、灵芝酒、灵芝茶、松茸大补汤、烤松茸、炒松茸等系列美食,游客来西藏旅游,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西藏食材,味道鲜美,深受游客喜爱。在食用菌的特色餐饮活动中,打造出食用菌文化的特色美食,在食用菌的菜品和名称上进行创新,增加文化元素;在游客中举办烹饪大赛,为产业园和南伊沟旅游的合作宣传造势,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也可举办一些国内国际食用菌赛事,与松茸烹饪大赛结合,彰显西藏食用菌饮食文化,从而吸引国内外友人来旅游观光。

3.6打造灵芝生态谷,助推乡村振兴

灵芝产业园占地66.67hm2,股东由灵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合作社等自然人组成。目前已建成灵芝种植技术示范厅、农产品展示厅、珞巴民族特色木屋、自然资源观光休闲基地等。拥有食用菌栽培、试验示范、游览观赏采摘、养生、科普教育等功能,形成综合性、现代化生态旅游基地,基地打造产业兴旺、业态丰富、环境优美的食用菌王国,并以此为平台,辐射带动南伊沟周边农户参与种植,采取多种种植模式,打造西藏第1个灵芝谷。2018—2019年,灵芝产业园带动当地老百姓创收80万左右,提供就业岗位10人左右,每年种植灵芝30万袋,年旅游观光收益约25万元左右。地租46万元,上交米林县,用于当地土地流转农户分红收益,带动了南伊村全体村民,覆盖5户贫困户20人。以产业园为中心,拓展食用菌产业链,带动当地种植示范,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激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南伊沟食用菌资源的旅游开发模式

4.1食用菌农业观光园建设

农业观光园是农业与旅游融为一体的经营方式,把农业旅游与食用菌产业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食用菌农业资源的开发。结合南伊沟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以灵芝生态谷、松茸节为契机,改建新建一批以食用菌为主题的观光园,开展以灵芝、松茸等高原特色菌采收加工观光旅游,利用食用菌栽培、管理、采收等设施,通过采菇、品尝、观景等特色项目,刺激消费,促进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业良性互动发展,打造西藏特色农业旅游。

4.2开发食用菌旅游商品

西藏作为一座旅游城市,每年进藏旅游人数达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60亿元。西藏食用菌特色产品,具有高原、净土、无公害特点,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成为旅游馈赠佳品,通过旅游开发高原特色产品,加大加工技术研发,提高商品附加值,利用高原品牌效益优势,吸引引导外商进藏投资,加速西藏食用菌产业发展。

4.3开发食用菌主题餐饮

特色餐饮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提升满足感。西藏特色食用菌资源,如松茸、虫草、黄蘑菇等,加之西藏本地特色食材,藏香猪、牦牛肉、藏萝卜等,利用藏式风格餐饮加工后,形成特色美食,吸引大量游客,美味相传。以松茸节等特色节日为依托,开展美食比赛,让游客体验营养健康、丰富多彩的菜肴,让世界认识西藏,推进西藏食用菌旅游业的发展。

农业旅游开发范文5

关键词:SWOT分析;生态农业旅游;营销开发

生态农业旅游中采用SWOT分析法可以对该片区旅游中存在的优点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生态农业旅游是将农村的环境、资源以及乡土文化作为开发的重点,通过有关部门的规划,完善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一项专业旅游服务。作者利用SWOT分析法对某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本文的调查数据来自2015年9月-11月随机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总共发出2000分,回收1961份。回收率超过了98%。

一、解析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1.地区优势。仙庾岭所建成的生态农业旅游地在湖南省株洲市的荷塘区境内,距离当地市中心只有十五公里,株洲市区内有公交车可以直达,全程仅需50分钟左右,交通十分方便。作为典型的郊区型生态农业旅游区,其满足现代人希望迅速脱离快节奏生活的要求,且具备极佳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所以受到当地市区居民的亲睐。

2.资源优势。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常年保持在15-20摄氏度之间,且降水充足,在其旅游区方圆1.8平方公里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周边没有高污染的化工厂,空气质量很好。旅游区内水质优良符合国家相关饮用水业内标准。植被覆盖率较高,超过四成。在旅游区内,道教文化十分繁荣,仙庾岭当地的仙庾庙是为了供奉神灵仙庾娘娘而修建。每年会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仙庾文化节,有效地起到了对仙庾岭的宣传推广作用,当地特有的农家饭更受到访游客的一致好评。

3.游客优势。据研究,当下城市游客的出行比例和出行距离成反比,在离市中心十余公里的郊区往往可以吸引城中八成以上的游客。作为移民城市的株洲,大部分城市游客都会对农村的环境感到陌生。仙庾岭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的乡土文化对于这些城市游客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根据调查反馈,超过三成的居民都有兴趣在周末度假,愿意度假者在30-50岁之间的接近七成,超过50岁的占到了两成。这些结果表明郊区旅游的游客主体是城中的三口之家和中老年游客,按照现有株洲市区人口160万计算,初步预计注重各年龄层次的游客将超过45万。

(二)不足

1.开发深度不足。首先,仙庾岭的旅游仅限于观光、农作物采摘等方面,无法满地当代旅游者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再有,建设“农家乐”过于无序,未有相关的方案进行整理规划,大面积修建“农家乐”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负担。最后,在对仙庾岭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没有从仙庾岭的乡土文化深度挖掘设计旅游产品,其内涵深度有所不足。

2.城市居民对生态农业旅游了解不足。据调查,不足两成的城市居民知道有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区,估计只能吸引到大约7.5万名城市居民旅游者,远远不到仙庾岭的接待量峰值。当前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超过八成都是超过四十岁的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普遍不足,对自家的旅游特色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还显示,只有14%的城市居民拥有一定环保概念。当问到“对于旅游行业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时有何看法时”,绝大多数的城市巨门都答道“无伤大雅或先开发后治理”。各方面认识的不足,是制约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的关键。

3.相关旅游产品没有特色,鲜有精品。在2012年,仙庾岭的景区到访者超过10万人次,但在2013年,却下降了近三成,观赏人数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大多数游客觉得仙庾岭景区内“没什么看头”,内容单调。另据调查,近三成的游客对仙庾岭在内的当地风景区没有兴趣。郊区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单调,是导致客源下滑、难有回头客的重要原因。在仙庾岭对外宣传的政策中,未使用旅游促销等相关的营销手段,导致了客源急剧减少。

二、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正日益被重视。因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正在逐步改善,因此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慢慢提高,生态旅游已渐渐成为一种新浪潮,让城市居民改变了传统远足出行的旅游方式,开始走向郊区。而乡村旅游隶属于生态旅游范围,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提出的“中国乡村游”也对当下农村生态旅游行业起到了政策扶持作用。

2.生态旅游提出的高要求,加快了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和农村产业的相互融合,同时也是旅游行业向传统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增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交流,增加了农村产业的涉及范围,增加了农村的发展速度。也为城市旅游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

3.城市居民游客对乡土文化的认可,让乡土文化得到发展并保护。农村生产行业是一项被人类所控制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既含有自然风景元素,又有人文背景。因此,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一种有机结合,推广了仙庾岭乡土文化在城市居民之间的影响力。也使得仙庾岭的特色旅游行业可以得到长期发展。

(二)挑战

1.如何发挥地区优势。株洲的潭金三角区各地的距离都不过50公里左右,这为每个城市郊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个郊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都需要相互借鉴、资源共享,采取优势互补等策略。仙庾岭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控制规模,构建自身的旅游特色,并与周边城市共建旅游资源,从而形成结构稳定的旅游产业链。

2.考虑旅游客源的自身特点,增强旅游向导作用。仙庾岭主要面对的游客群体是株洲市的城市居民,特别是一般的三口之家或者中老年人组团为主。据调查,仙庾岭在株洲城城市居民中,知名度较低,且绝大部分去过的城市居民只是对当地的仙庾庙和农家乐有印象。这极大弱化了株洲城市居民对仙庾岭的兴趣,所以,加强仙庾岭的旅游活动向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相关旅游活动上要体现当地生态旅游的特色,提升宣传力度,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

三、对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相关意见以及建议

(一)用当地特色景点作为支柱,突出地区特色

旅游产业中,参与性和人文内涵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保持客源的最佳途径。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要充分使用当地富有特色的农家生活,创造出真正的农家乐环境,挖掘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

(二)创造有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参考当地游客的旅游兴趣点、人口年龄分布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关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相关体验,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在城市郊区最为流行。由于其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例如,在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中,以仙庾庙、道教特色等作为依托,发展相关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如仙庾庙故事传说讲解等。还可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体验仙庾岭的特有乡土文化,例如开展农业生产操作的活动或是“做一天农民”等相关主题活动,从而降低城市居民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其在旅游中得到放松。

四、结束语

以仙庾岭生态旅游为例,得知在生态农业旅游中,注意当地的环境管理,保护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增加旅游产品质量,是增强壮大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在SWOT视阈下,加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傅丽华.株洲市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40-42+47.

农业旅游开发范文6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mergedinthe60’sof20century,whichhasthecharacterofvacation,entertainment,demonstration,knowledgeandeducationfunction.Formulateanecology,cultureandtourindustry,Undercertainsocialeconomicscondition,itwillbethenewmodelofagriculturalexploration,whichexploitagriculturallandscape,ecologicallandscapeandfarmlandlandscapedeeplyandoverlappingwithtourindustry.Inthispaper,theconnotationofecologytourofagricultureisadvanced,andempiricalanalysisofZhuhaieco-agricultureS&Tzoneisconducted.AftersummaryofitssuccesseXPerienceandoperationmodel,webelieveitisthedevelopmentmodelthatChinawillbeadoptedrecentlyandfuture,anditseffectiverealizationwayis.tosetupEcologyTourofAgriculture.

Keywords:ecologytourofagriculture,eXPlorationmodel,empirical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