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最终消费率 消费拉动率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3-0119-04

问题的提出

消费问题历来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所关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肯定了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指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因而最终消费是引导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是真正的最终需求,对于投资需求进而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起着直接的和最终的制约作用,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力量。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而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是经济学界和国家实际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几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创历史最低水平;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0多个百分点。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突出挑战。消费需求的持续低迷,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经济增长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进而恶化“产能过剩”问题和加剧国际贸易摩擦,“产能过剩”问题恶化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反过来又使得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影响了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概念及数据

1.相关概念

在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时,本文主要采用两个指标,即最终消费率和消费拉动率。

(1)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GDP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消费率反映了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通过观察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研究经济的增长类型和运行质量,揭示其发展规律。

最终消费率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2)消费拉动率,又称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也称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计算方法为:

由于我国没有正式不变价GDP绝对数,因此本文采用现价数据代替不变价数据来计算拉动率,尽管与不变价数据计算出来的消费拉动率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基本能反映我国消费拉动率的变化情况。

2.数据来源

本文比较分析所用现价支出法GDP、最终消费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stats.省略/)。

纵向比较:“九五”以来我国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九五”以来,国家一直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消费需求规模迅速扩大,对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进一步考察发现,近年来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并没有发挥主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最终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来不断下降。“九五”以来我国最终消费率走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终消费率由1996年的58.5%逐步上升至2000年的61.1%高点,随后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高点61.1%一路下滑至2005年的52.1%,达历史最低水平。

(2)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逐年下降。按现价计,1996-2000年我国消费拉动率一直高于投资贡献率30~60个百分点,2001年以后消费拉动率逐年下降,投资拉动率逐年提高,使得2001-2004年消费贡献率低于投资贡献率6~33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1996-2000年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相差不大,有的年份前者还大幅度超越后者。但从2001年起,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大幅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虽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造成其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差距拉大,落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达3~18个百分点。

横向比较:中外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历年(1990-2005年)的统计资料,在最终消费率方面,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差距很大,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表2所列年份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22个百分点;与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低12~24个百分点;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相差5~20个百分点;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同样很大,相差11~24个百分点;即使与我国周边东亚地区国家相比,也相差1~7个百分点左右。

从具体年份2003年来看,在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的134个国家中,只有11个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低于70%,低于60%的就更少(只有4个国家),而我国仅为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2003年,与消费率较高的美国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要低29个百分点;与最终消费率一向不高的日本和韩国相比,分别低16和11个百分点;即使与收入相当的印度相比,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1个百分点。

与钱纳里“标准模式”相比,我国最终消费率也明显偏低。钱纳里“标准模式”指出,人均GNP500美元(按1964年美元计)时最终消费率为78.3%;我国2003年和2004年人均GNP(按1964年美元计)分别为478.6美元和521.0美元,与500美元相当,而2003年和2004年的平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4.6%,比钱纳里“标准模式”低23.7个百分点。

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

作用的具体政策

纵观国外经济发展史,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减税。减税是西方国家常用的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的工具之一。减税不仅包括降低收入所得税,还包括减免消费税;不仅针对居民家庭,也针对企业。在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减税一直居于历届总统经济政策的核心。里根时期减税的力度最大,从1981年开始连续3年的减

税计划使税率下降总幅度达到23%,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又如1998年以来,俄罗斯政府通过大力减少税种和降低税率,使企业和个人的税负降低了3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消费增长。

(2)降低利率。降低利率也是世界各国在刺激消费时常用的政策手段。虽然降低利率并不能起到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但是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可以促使经济形势好转,从而扩大就业、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进而能起到增加消费的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衰退期,西方国家纷纷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消费,增加需求,促使经济回升。

(3)通过工资政策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因此,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工资政策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直接提高居民购买力。例如,近年来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加居民收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首先,通过颁布《最低工资法》保证劳动者最低工资及工资不断提高,全国人均月工资从2000年的2290.1卢布增加到2005年的8 550卢布和2006年第一季度的9422卢布(合310多美元)。其次,提高农民收入。近年,俄罗斯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多方面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4)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扩大将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因此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福利支出是发达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政策手段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50%。此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都十分注重利用税收杠杆工具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例如,美国里根政府取消了贫困家庭的所得税,通过改革税制缩小了相同收入水平家庭之间的税收差别。

结论及政策建议

尽管一国消费率的高低与该国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能通过简单对比某国与另一国的消费率来判断哪一国的消费率更为合理,但通过上述纵向与横向比较,能够充分说明2001年以来我国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弱的事实。消费动力弱化严重制约了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国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具体政策措施,并结合中国实际,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未来一段时间要加大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的作用。国外增强消费拉动力的政策显示,货币政策在调控消费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我国实际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货币政策应通过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即一方面对住房、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继续给予优惠;另一方面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积极培育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2)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目前我国关于消费方面的财税政策不多,支持力度也很不够。应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消费需求中的独特作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税收支持力度,扩大和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促进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要加大对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等重点消费领域的税收支持力度。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9.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3.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文3

[作者简介]许永兵(1962-),男,辽宁盘锦人,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摘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主导的因素,同时,消费需求还是阻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5-0005-04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在经济波动中消费需求具有稳定作用。

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作为需求力量,对经济增长起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分为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

(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

从需求角度分析,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三大块: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因此,消费的增长不用通过别的变量就可对经济起拉动作用(投资、净出口需求的增长也一样),消费增长多少,GDP也增长多少,在消费需求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中间环节。当然,如果消费需求的增长超出了生产能力的界限,那就不能形成真实的经济增长,而只会形成经济的名义增长和通货膨胀。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是指消费作为初始变量拉动其他变量,又通过其他变量拉动经济增长。其表现形式就是消费拉动投资,投资又拉动经济增长。投资有自主投资和引致投资。自主投资的动因主要是新产品和新生产技术的发明,而不是收入或消费的增长。引致投资则是由消费的增长和自主投资等经济行为所诱生出来的投资。要产生大规模的自主投资,就要有需求规模较大、产业关联度较强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出现。但这样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是时时出现的,所以必要的投资规模不能仅仅依靠自主投资来维持,除了自主投资外,还要有引致投资。

投资被拉动起来以后,它就和消费一样对经济增长起着拉动作用。不过与消费相区别的是: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效应。其即期效应是拉动当期经济增长;远期效应是创造生产能力。当然,投资的作用要归因于投资,而不应与消费的作用混淆起来。但是就消费所拉动的引致投资这一部分来看,它对当期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视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总之,消费需求既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又间接拉动经济增长。

(二)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由于总需求有三部分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所以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块。对于三者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多年来人们的直观印象似乎是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主导的力量。理由是每次经济的繁荣和高涨都是投资规模膨胀引起的。但是,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已成为导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因。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消费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例如,某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0%,如果在这10%的经济增长中,有60%(即6个百分点)是通过消费需求增长实现的,那么我们把60%称为该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表1给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各需求因素贡献率的情况,从中可总结出以下三个特点。

1.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内需的增长,国外需求(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且不稳定。1979~2003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献率平均值为97.22%,外需贡献率平均仅为2.78%。国外需求受世界经济景气状态、外贸外汇政策和关税政策等影响而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波动较大。

2.尽管在经济启动初期,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起一定的主导作用,但总的来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居第一位的,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起主导作用。在表1中,1979~2003年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60.16%,而总投资的贡献率为37.06%,两者相差23.1个百分点,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GDP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但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贡献率都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在中国90年代以来的经济增长中,主要由政府拉动的投资需求增长和净出口需求增长的作用得到了加强。这是和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相矛盾的。

为了使结论更可靠,笔者运用双对数模型对中国1978~2003年消费、投资的绝对数(见表2)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表2资料利用Eviews软件包进行线性回归得到下列结果(见表3)。

因此,回归方程可写为:

InGDP=0.361+0.7861nC+0.2391nI

(4.5)(15.7)(5.3)

R2=0.999884;D-W=1.742483;F=5231;检验通过。

由上面对数回归模型结果可看出:消费、投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84。两者相比,消费平均每增长1%,GDP则相应平均增长0.786%;投资平均每增长1%,GDP则相应增长0239%。这进―步印证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二、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具有稳定作用

消费需求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阻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的稳定性表现为,它的波动总是小于投资需求和GDP的波动,并且往往滞后于投资需求的波动。经济学家们早就注意到了消费需求的这个特点――“就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大致相同。但是,从短期来看,消费支出的波动比国民生产总值波动小……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升降时,消费支出在回到原先位置时,只有一点轻微下降。相对稳定的消费支出行为和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是最重要的经济周期的因素之―。”①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经济运行与波动也遵循这―规律。

(一)中国消费需求、投费需求与GDP的波动情况

图1是中国1981~2003年消费、投资和GDP增长率的波动情况。由此可看出,中国消费需求增长较为平稳,波动的幅度远远小于投资增长的变化。

由于CDP的波动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波动的综合结果(即两者的叠加),所以消费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消费需求相对平缓,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阻止着国民经济过于迅速地上升或下降。消费需求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最终需求,始终约束着投资需求的波动。在投资需求迅速上升

时,由于消费需求上升相对缓慢,限制了投资需求增长的空间,以致投资需求最终不得不放慢增长速度直到回落。而在投资需求迅速下降时期,则由于消费需求下降缓慢,在投资需求下降初期,消费需求下降很少甚至维持不变,具有一种自发的对经济衰退的遏制作用。以往由于中国经济―直持续高速增长,消费的这―作用表现得不明显,1997年以后,中国经济一度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投资下降致使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使投资进一步收缩,消费的这―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见图1)。

(二)消费波动与经济波动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检验消费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这里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想法很简单:如果x的变化引起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若加入x的滞后项有助于解释Y,或者说X滞后变量的回归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则说x对Y具有GRANGER因果性。

笔者利用图1中消费需求增长率(X)和CDP增长率(Y)数据,运用Eviews3.0软件包(X选择滞后期为1),求得的GRANGER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笔者得出结论:原假设“消费需求波动(x)不是GDP波动(Y)的原因”被拒绝,而原假设“CDP(Y)不是消费需求波动(X)的原因”被接受。这表明,消费波动对经济波动有显著影响,但反过来经济波动对消费波动的影响则不显著。

(三)消费需求波动相对平缓的原因

关于消费需求波动相对平缓的原因,一种解释是消费支出刚性,即在经济开始波动时,虽然消费者未来的收入也可能随之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总是会继续保持目前的消费水平,只是随着经济上升或下降的持续,消费者才会逐步调整自己现有的消费水平,并且这种调整一般不会偏离现有的水平太多。因为,经济波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也可能是短期的。短期影响由于不稳定,一般不会改变消费者当前的支出。而长期影响则需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被消费者确定。并且,在经济波动可能导致个人收入长期低于现有水平时,社会压力还会促成政府的干预。这一解释是以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理论为基础的。按照相对收入消费函数理论,―个家庭的支出水平并不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即该家庭与其他与其收入等级地位相等的家庭的收入水平。这一理论在扩展用于总消费行为时,认为当期消费支出依赖于与以前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相当的那个时期的收入,因而,在经济波动中,消费者总是力图维持大体上不变的消费水平,尽管收入水平发生了变化。另一种解释是,消费需求波动相对较小与可支配收入的波动较小有关。可支配收入是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总的说来,国民生产总值大于可支配收入,但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危机时紧缩,在繁荣时扩张,危机时税收下降,由于更多的人需要失业救济和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增加。因此,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少于国民生产总值”。弗里德曼、莫迪里安尼的消费函数理论将消费者未来的预期收入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纳入其分析框架。弗里德曼认为,决定人们消费需求或消费支出水平的主要是总收入中可以预料到的较稳定的持续性收入。莫迪里安尼则认为,支出是现期收入加上预期收入和原始财产的函数。按照他们的理论,经济波动在短期内对消费者收入的影响,只要不至于造成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的改变,就不足以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方式,从而就不可能对总消费需求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三、结论与评述

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这一结论似乎有悖于经济学理论,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投资率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按照这一理论似乎是消费率越低(从而储蓄率和投资率越高)越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但是,这一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投资的增长必须有消费需求的支撑,即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否则,长期经济增长则不能顺利实现。当前,中国居民的巨额储蓄为资本扩张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消费率偏低致使消费需求疲软,造成企业的投资意愿不强,规模庞大的储蓄无法全部转化为资本,相当部分的储蓄成为闲置资金。启动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则可吸引企业投资,促成闲置资金向资本的转化。所以,中国当前实行的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具有稳定作用。消费需求在经济波动中的稳定作用表现为,它的波动总是小于投资需求和GDP的波动,并且往往滞后于投资需求的波动。消费需求的稳定性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消费需求相对平缓,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投资需求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动荡,阻止着国民经济过于迅速地上升或下降。但消费需求对经济波动的稳定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消费率的高低,消费率较低即消费需求在GDP中所占份额较低,而投资需求在CDP中所占比例较高时,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投资拉动型的粗放型增长,而一旦增长速度高到资源无法支撑的水平,就不得不进行收缩和调整。正所谓“大上之后必大下,过热之后必然是调整”,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几次大的经济波动均与消费率过低,投资率过高有密切关系。如果不能解决消费率偏低问题,则中国经济很难走出“过热―调整―再过热―再调整”的恶性循环状态。

[注释]

①罗伯特・霍尔,约翰・泰勒:《宏现经济学》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出版,第180~181页。

[参考文献]

[1]曾令华.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现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范剑平.居民消费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计划经济出版社,2000.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文4

一、数据处理

对全国的分析,我们选取的数据是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1年第一季度的季度数据。分别以CL、LCL、SCL表示季度末的消费性贷款余额、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余额和短期消费性贷款余额,其中CL由LCL和SCL加总计算得到,LCL和SCL的数据来源同上,全国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经济增长以该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表示,记为GDP,GDP的季度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为剔除价格因素,我们对CL、LCL、SCL和GDP均用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了价格调整以转换为可比数据,使用的价格指数数据也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接下来我们对CL、LCL、SCL和GDP使用HP滤波进行了平滑处理,并取对数后得到lnhpCL、lnhpLCL、lnhpSCL、lnhpGDP。对北京市的分析,我们选取的数据是2007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二季度的季度数据。分别以BJCL、BJLCL、BJSCL表示季度末北京市的消费性贷款余额、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余额和短期消费性贷款余额,同样,BJCL由BJLCL和BJSCL加总计算得到,BJLCL和BJSCL的数据来源于首都金融网站。经济增长以该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表示,记为BJGDP,BJGDP的季度数据来自于北京统计信息网。为剔除价格因素,我们同样对BJCL、BJLCL、BJSCL和BJGDP用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了价格调整以转换为可比数据,使用的价格指数数据来自于北京统计信息网。接下来我们对BJCL、BJLCL、BJSCL和BJGDP使用HP滤波进行了平滑处理,并取对数后得到lnhpBJCL、lnhpBJLCL、lnhpBJSCL、lnhpBJGDP。计量分析采用的软件为Eviews5.0。

二、检验结果

因此,上述变量均为I(1),下面我们使用Engle-Granger方法估计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来说,我们分别对全国和北京市的数据进行如下检验:分别将消费信贷总额、中长期消费信贷数额、短期消费信贷数额的对数值与GDP的对数值进行OLS回归,并对回归的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如果残差是平稳的,则证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将对回归得到的参数估计值进行分析以考察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3是对全国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被解释变量为lnhpGDP,解释变量分别为lnhpCL、lnhpLCL、lnhpSCL。表4是对北京市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被解释变量为lnhpBJGDP,解释变量分别为lnhpBJCL、lnhpBJLCL、lnhpBJSCL。

三、对检验结果的分析

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到,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以全国为例,消费信贷余额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0.42%,但这一关系根据不同的地区、消费信贷的品种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将北京市的回归结果和全国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北京市消费信贷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远大于全国,北京市消费信贷余额每增长1%,可以带动GDP增长1.01%。对比中长期和短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可以看到,全国中长期和短期消费信贷每增长1%,可以分别带动GDP增长0.44%和0.30%,北京市中长期和短期消费信贷每增长1%,可以分别带动GDP增长1.03%和0.34%。全国和北京市的数据都显示,中长期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显著,但是北京市中长期消费信贷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为短期消费信贷的3倍左右,其差异性远大于全国。北京市和全国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其中长期消费信贷影响的不同(全国为0.44%,北京市为1.03%),短期消费信贷的影响则相差很小(全国为0.30%,北京市为0.34%)。作为对比,我们分别采用北京市和全国1998—2009年的年度数据进行类似分析,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该检验结果表明,与2007年以来的近期数据相比,在始于1998年的更长的时间跨度中,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较低,或者说,近年来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增强了。另外,还可以看到,从长期平均来看,北京市和全国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差不大,北京市的系数为0.23,全国的系数为0.30,北京市的系数甚至略低于全国,说明2007年以来北京市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增长。是什么因素导致2007年以来北京市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长呢?由于在中长期消费性贷款中,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据了主要份额①,因此,近年来北京市中长期消费性贷款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显著增长或许应归因于,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房地产市场日趋繁荣,从而使房地产抵押贷款对经济增长起了较强的促进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

现有研究在分析消费信贷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时,一般的看法是消费信贷缓解了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因而能够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如Cochrane(1991)[9]认为消费信贷可以发挥消费保险的作用;Jappelli等(1989)[10]发现消费信贷和消费波动相关,而这种相关关系来自于流动性约束;Ludvigson(1999)[11]的模型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放松对消费信贷市场管制之后消费大幅增长的原因。但我国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应该是有限的,因为就房地产抵押贷款的特点来说,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并不利于促进消费。根据汤向俊和任保平(2011)[12],美国房地产市场交易的85%左右为二手房交易,同时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还存在一个称之为房地产净值贷款(HomeEquityLoan)的项目,房地产净值贷款已由1987年占房地产贷款总额的5.4%上升到2008年15.5%。大多数国家中,家庭所拥有的数额最大的资产就是房产,该类贷款有效地放松了家庭的信贷约束,促进了消费②。尤其在房价上升时,房屋作为抵押品的价值上升,家庭会更多借债以提高消费水平,缓解流动性约束。而中国房地产市场主要是新房交易,类似房地产净值贷款的项目还处于尝试阶段,这使得房地产贷款增加的首要后果是固定资产投资猛增,新房的购买者却由于承担偿还贷款的压力而不得不压缩消费。房地产价格越是升高,购房者购买同样住房需要的贷款就越多③,对消费的压制也越严重。与上述分析相应的事实是,伴随着消费信贷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一方面城镇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1997年为0.6%,2008年为7.5%④,另一方面,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在1980—1989年、1990—1999年和2000—2009年三个时间段中,全国消费率平均分别为65.4%、60.2%和54.4%,其中居民消费率分别为51.2%、45.9%和40%(纪敏和马志扬,2011[15]56)。北京市的居民消费率在1997年为44.6%,在2009年为31.4%⑤。根据孙月华(2010)[16]25-30对北京市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相关关系的检验结果,在控制了收入变量以后,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是不显著的。但对香港的分析则表明,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消费信贷确实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扩张。孙月华(2010)[16]31因此判断目前北京市消费信贷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因此,虽然北京市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显著高于全国水平,但对消费的促进却同样十分有限。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中高投资、低消费的结构失衡问题,如何调整和转变这一增长模式,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有研究认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可以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纪敏和马志扬(2011)[15]57;赵萍(2011)[17])。但是按照本文的分析,如果我国的消费信贷继续按照现有的模式发展下去,并不会使低消费、高投资的内需结构发生很大转变。逐步减小住房抵押贷款在消费信贷中所占的比重,真正发展对于居民消费的信贷支持,使消费者能够更好的平滑消费以实现福利最大化,应该是消费信贷未来发展的方向。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贡献度

一、引言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一国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保持合理的消费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在不断上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00670.0亿元。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居民消费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于是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和政府消费支出总额对GDP的影响程度,一定程度上解释了GDP的持续增长现象。

二、文献综述

从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增长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从供给层面看,潜在产出的增加与成本的降低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从需求层面来看,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强化自主创新等来降低生产成本与增加潜在产出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净出口也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恢复。因此可以预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我国经济自主性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国内居民消费 。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引导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消费占GDP 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强,消费率过低将导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平均在 80%左右,发展中国家平均约 70%以上。各个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远远超过了投资需求增长和出口需求增长。在大多数年份里,主要是消费需求在支撑着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在50%以上。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将最终消费需求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增长快,投资率较高,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出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已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07年的48.8%。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了促进我国国内消费的重要性,而促进消费就必须使居民收入及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在我国消费占GDP比例持续过低的情况下。要促进消费,就必须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如何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立消费主导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是经济学家与政府部门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数据的处理与模型的建立

1.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率分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已经由短缺时代的资源供给约束转变为市场需求约束。从社会再生产来看,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公式: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 消费的增长量 /GDP的增长量× 100%;

消费对GDP的拉动 = 消费对 GDP 的贡献率× GDP增长率%;

利用《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得到1978——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政府消费支出总额的数据,所有数据均为当年价格。对其进行计算得到我国1978——2008年的消费需求贡献度及拉动,所有数据以不变价格为基础。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范文6

关键字:煤炭消费;天然气消费;GDP指数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其中煤炭资源的消费对经济发展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深,煤炭大量消费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能源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逐渐加深。虽然近年来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改善,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在可预计的时间内,煤炭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地位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另外,天然气作为环保的清洁能源,市场已经基本覆盖全国,消费程度不断加深,但天然气在全国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例还较低。目前天然气是最具潜力的煤炭替代能源,现阶段能源结构优化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天然气的开发消费程度,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于能源矿产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如王鉴雪(2009)运用协整回归关系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我国经济增长总量目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消费。李颖嘉(2010)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得出能源消费量的变化不会显著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也就是说,能源消费不对GDP的增长起决定作用。吴明明(2011)主要是从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角度来说明能源消耗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资本投入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力最为显著,能源消耗与消费次之。上述文献几乎都是关于能源消费,尤其是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天然气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

本文作者选取“传统能源―煤炭”消费以及“清洁能源―天然气”消费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究与它们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程度。首先运用两种能源矿产的消费收入弹性来探究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其次,创新的尝试运用指数分析,而非简单的数量值作为数据量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探究两种能源矿产消费分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我国煤炭、天然气消费收入弹性分析

矿产资源消费弹性是反映资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一种指标。可以通过资源消费弹性系数来反映能源矿产消费情况。

1. 整体来看,近十年三项指标的增长率趋势有一定的同步性,尤其是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率走势和GDP增长率走势之间存在更强的一致性。

2. 近十年来煤炭消费增长率大体持续走低。这可能是由于经过之前高耗能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基本完善,加上煤炭资源大量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显露,经济发展方向需要调整,传统矿产资源消费结构面临升级转换,需求转为新能源或者清洁能源,煤炭资源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力在逐渐减弱。

3. 从图1也可以看出天然气消费增长率变化的波动幅度较大。天然气与煤炭行业相比,作为较新型的能源矿产,市场需求还不是很稳定,需求量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和政策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天然气消费增长率在现阶段波动幅度大。但是作为最具有潜力替代煤炭资源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消费量正在迅速增长,并且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所以近十年天然气的消费量一直保持着30%~50%的增长速度。

4. 近十年,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和天然气消费增长速度均高于我国GDP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我国能源矿产消费收入弹性均大于。该时期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建设表现为高投入低产出的高耗能经济,近年来经济发展依然较为严重的依赖能源矿产的消耗,粗放型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三、煤炭消费指数、天然气消费指数与GDP指数的协整和因果关系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取

对我国煤炭消费、天然气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的研究,选取的变量有我国GDP指数Y,煤炭消费指数XC及天然气消费指数XG。在分析过程中为了消除变量的异方差和便于变量间长短期弹性的分析,文中对各变量分别取对数值,记为Ln+变量名,即变量为LnY,LnXC, LnXG。

(二)变量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检验序列是否平稳,即对各变量进行单整性检验。经检验,原始序列LnY、LnXC及LnXG的ADF检验值均大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存在单位根,序列不稳定,则不能通过检验。之后对各序列进行一次差分后, LnY、LnXC及LnXG的一次差分的ADF值均小于5%水平下的临界值,即LnY、LnXC及LnXG的一次差分的序列平稳,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则可以通过检验。

(三)建立协整性与误差修正模型

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然后需要进一步验证其协整性。本文利用OLS回归,分别得到LnY与LnXC、LnY与LnXG的协整回归方程。

1. GDP指数与煤炭消费指数的协整关系

LnY=-7.916519+2.638714 LnXC+ecm, R-squared=0.960606

对残差ecm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统计量为-5.491123,小于显著行水平5% 时的临界值-4.246503,残差序列ecm为平稳序列,拟合优度也较为显著,则说明 LnY与LnXC具有协整性,即煤炭消费指数与GDP指数具有长期协整关系。

2. GDP指数与天然气消费指数的协整关系

LnY=0.388045+0.919754 LnXG+ecm, R-squared=0.988545

同理,该残差ecm单位根检验的检验统计量小于显著行水平5% 时的临界值,残差序列ecm为平稳序列,即天然气消费指数与GDP指数亦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为了增强模型的可信度,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天然气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样需要从短期角度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结果如下:

GDP指数与煤炭消费指数

LnY=-2.905303+0.645853LnY(t-1)+0.896646LnXC+0.509765LnXC(t-1)+Ut

GDP指数与天然气消费指数

LnY= 0.243106+0.564375LnY(t-1)+0.802189LnXG-0.412136LnXG(t-1)+Ut

(四)Granger因果检验

由表1可知,我国经济增长不是煤炭消费指数及天然气消费指数提高的格兰杰成因的概率分别为0.4525和0.4512,在5%的显著水平下该原假设被接受,即我国经济增长不是该煤炭消费指数及天然气消费指数提高的格兰杰成因。同时,所测数据也显示出煤炭消费指数与天然气消费指数的提高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的概率同样偏大,所以该原假设不能被拒绝,即不能得出煤炭消费和天然气消费指数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1. 从长期来看,我国煤炭消费和天然气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一定力度的影响。从回归方程来看,煤炭消费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增长指数大约增长2.6387个单位。而天然气消费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经济增长指数大约增加0.9197个单位。说明我国煤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度要大于天然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度,我国目前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耗的依赖性较强。所以,我们要正视煤炭行业在推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转变思路,适时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而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

2. 从短期来看,关于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煤炭消费指数本期变化1个单位引起本期GDP指数同向变化0.8966个单位。ecm的系数为-0.3413,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符合反向修正机制。关于天然气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天然气消费指数本期变化1个单位引起本期GDP指数同向变化0.8021个单位。ecm的系数为-0.5486,同样符合反向修正机制。所以从短期上看,1个单位的煤炭消费指数的增加对于本期GDP指数的影响要远小于协整分析中所反映出的长期影响强度,这说明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有不可否认的长期关联,但短期内我国经济发展对于煤炭消费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减弱。而天然气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是长期协整估计还是短期回归模型,估计系数均徘徊在0.8左右。这说明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家发展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度逐渐减弱,而对替代能源的依赖程度趋于稳定并逐步加强。

3. 经过Granger检验,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煤炭及天然气消费之间互相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随着近年来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煤炭资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力在逐渐减弱。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太低,还不能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替代能源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目前还没有形成。现阶段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能源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对传统能源依赖度的逐渐减弱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国家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顺势而为,在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不断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从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王鉴雪,宁云才.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2).

[2]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任少飞,冯华.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结构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6(12).

[4]李颖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