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1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但当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班级成员集体观念缺乏、学风日益淡化、班级成员心理不健康等不良状况。为此,要通过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立德树人的要求,从主体、理念和内容、空间三方面来寻求解决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校; 90后大学生;精神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83-02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简介:曾庆亮(1970—),男,江西永新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C12E014)
关于高校班级文化的概念,学者们给出了多种观点:物质精神说、意识形态说以及群体亚文化说等。在此,高校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是高校辅导员通过引导班级全体成员参与集体生活、学习以及日常交往所形成的符合他们身心特征的共同思想特征、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综合。班级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一种团队精神,侧重反映了班级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其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对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我国高校班级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在深入分析中加以解决。
一、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历来备受高校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了发展。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集体观念缺乏,班级凝聚力弱
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班级凝聚力弱。主要表现在:首先,他们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社会意识淡薄,在自我表现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其次,他们具有独立的行事作风。在各种活动中,部分学生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无兴趣,与班级想要通过组织活动来凝聚大学生的目的和想法相背离。最后,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与网络互动频繁,客观上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依赖相对减弱。因此,当前高校学生集体意识弱的特征弱化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二)班风学风日益淡化
90后大学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人力资源。但当前高校班级存在学风日益淡化问题,有调查显示:“在学习风气上,以及格为其学习目标的学生占56.11%,而对学习无目标的学生约占到10%。”[1]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90后,难以适应更注重学生进行自我合理安排、独立计划和合作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对学习减少了兴趣。其次,大学有多种活动,学生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参与活动上面。最后,他们主体意识强,喜欢独自学习,缺乏合作精神。这样,班级的学习风气就处于分散的状态之中。
(三)班级成员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和谐
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0后,他们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之中,自身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首先,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受到家里长辈的宠溺,缺少集体生活并难以适应。其次,当前大学生大多是通过电话、网络来实现与他人的交往,容易与班级成员造成隔阂,选择自我封闭。最后,宿舍是班级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地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容易引起矛盾,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
二、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其各组成部分作用的发挥受限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示范和引导。首先,辅导员自身面临来自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经验,难以将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缺乏相关经验。除此以外,高校辅导员对班级未形成和谐民主的精神文化建设氛围负有责任,难以使学生体验到精神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参与不足。第一,他们重视个人的主体意识,忽视集体意识。第二,他们的价值观多元,功利性明显。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的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洗礼,对其主导价值取向产生了偏移。第三,他们人际关系淡薄。目前大学实施的是学分制,这加剧了学生的自我封闭。他们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融入到现实的人际交往中。
(二)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内容单一
班级活动理念滞后。班级活动理念指导班级活动的执行,而班级活动理念与现实的班级活动有一定差距。当前高校实施的是学分制,但高校班级活动理念与学分制认可所有学生在智能以及个体意向方面的差异存在距离。班级活动理念滞后,忽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班级活动内容单一。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源泉和动力,是班级开展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制。高校班级活动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班会和团会内容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班级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单一。
(三)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受限
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不同场地。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成为高校学生除宿舍、班级和校园外接触最多的虚拟空间。当前高校开展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空间主要集中在班级、校园和校外等实体空间,利用网络虚拟空间的寥寥无几。
三、解决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
面对当前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日益突出的问题,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秉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一)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辅导员要发挥“引导员”作用。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压力,重视高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说法,在集体活动中先进的思想发挥得越充分,班级就越优秀。在对高校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将学生个性的培养与集体活动相融合,一方面培养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2]。其次,高校辅导员要不断自我“充电”,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高校辅导员有两个基本职责,除了要在班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3]。因此,他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最后,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辅导员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
2.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于要加强自我教育。首先,高校学生要不断进行自我理想信念教育。崇高理想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支柱,高校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是“中国梦”的引领者和主力军。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的熏陶,提高自身思想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要明确自身的理想追求。其次,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归属与爱、交往、自我实现等都是人基本的心理需要,因此,学生要利用多种渠道,提高学习和运用心理健康知识的能力。最后,学生要主动发挥主体作用。高校学生要积极主动发挥其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的主体作用,全面参与班级活动的筹划、准备、实施和评价整个程序的各个环节。
(二)创新班级活动理念,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1.创新班级活动理念。班级活动理念对一个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握主流思想。首先,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更新教育观。辅导员在肯定学生存在主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其次,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把握主流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以班级活动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高校辅导员和班级活动组织者要在班级活动中引入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人本理念注重对人本身的尊重,注重对人性的正视[4]。激励理论在于通过目标激励、奖惩激励和榜样激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5]。人本理念和激励理论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动力,促使其把外部刺激转化为指导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获得发展。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在于其内容对班级成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首先,改变传统主题班会和团会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等状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质量。其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其他活动,如学术创新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和趣味知识竞赛等合作型活动[6]。在辅导员的指导和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组织和策划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旨在使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团队精神。
(三)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和虚拟空间
1.充分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现实空间依然是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阵地。除此以外,班级文化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向外扩展,占领社会这一更为广阔的地域。高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为促进青年发展而提供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服务社区活动。
2.开发利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虚拟空间。网络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这一与学生联系密切的平台,开发以高校学生为主的文化型、教育型、趣味型班级交流网站,以一种方便有效的、资源丰富的网络教育形式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高校班级文化中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通过班级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班级理念的创新,班级活动的拓展和班级空间的扩大,高校学生能够认识到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乐于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杨丽艳.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10).
[3]李爱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4孙剑.人本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工作研究,2010,(16).
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2
一、准确理解班级文化的内涵
什么是班级文化?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同学接受与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活动准则以及其他可以教育、规范、激励学生的价值与制度体系。
班级文化的建设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班级物质环境文化,是指班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环境。如班徽的绘制、口号标语以及名人名言的布置等。班级的物质环境能够迅速为学生提供视觉刺激,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表层班级文化。二是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组织结构和班级的管理制度,是精神文化的产物。三是班级行为文化,是指在师生中形成的拥有共同理想、信念的行为准则和做事方式。四是班级理念文化,也是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在班级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师生共同持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班级文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取决于班级理念文化(精神文化)是否成熟,它是班级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效,把思想品德课的相关教学内容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去,关键在班级文化建设理念的确定。
二、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内容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
如前所述,班级文化建设的成败,关键在班级文化建设理念的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是班级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那么,班级文化的软实力又是什么呢?班级文化软实力就是班级理念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度,就是班级理念文化发挥作用的程度。通俗地讲就是一种“氛围”,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场”。笔者相信,被班级师生高度认可的班级理念,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磁场,这种磁场虽然无法被人们看见,但只要进入班级,就进入了这种氛围和“场”,同学们的心就会被紧紧地吸引到一起,产生一种强大的合力和共同向上的力量。我们把这种根源于班级文化建设理念的看不见的力量称作班级文化软实力。那么,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形成这种“场”,从而有效提升班级文化软实力呢?实践证明,密切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内容,确定能够被班级师生高度认可的班级文化建设理念非常关键。
思想品德课中有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确定班级文化建设理念的基础,是提升班级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正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述的那样,班级文化建设也特别需要一个共同理想来凝聚力量,需要一种精神鼓舞斗志!笔者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班主任工作中坚守一种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强烈的目标意识,全力以赴的向上精神!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在历届班级工作中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那么,在理念确定后应该怎么建设班级文化呢?
三、引导学生制定班级总体目标和个人奋斗目标,营造班级文化的浓厚氛围——“场”
班级总体目标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共同理想。有效的班级目标能凝聚全班的力量,形成浓厚的氛围——“场”,从而把整个班级团结在一起。为保证班级目标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必须处理好班级目标和个人奋斗目标、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关系。
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3
1.1未能适应时代要求新时期,网络、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的多元化价值观要求班级文化的多元性,也就是班级文化的成长性,班级文化需要一种动态的变化来适应学生思想的成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动态变化,这样才能发挥班级文化的集体趋同性、学生主体性、独特性、动态性等特点,实现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辐射功能、制约功能、心理调节等功能。然而,新时期,高职院校面对变革显得“应对不足”。
1.2未能符合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发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远离家庭关怀的大学生,归属和依存需要得到满足;其次,向往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求知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第三,面对未来的人生,不断需求自身社会能力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往往需要通过学生所在班级所承载的优良班级文化来实现。当前,传统单一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未能将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学生的归属感差,面对学习未能形成合力,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相应深层次的班级文化也未能有效的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未能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
1.3未能体现高职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职业能力,这样的高职教育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要具有相应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一般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创建模式,呈现“泛校园文化”特征,缺乏“职业”特色,未能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调查显示,只有7.8%的同学认为“班级文化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能够从一定侧面说明职业教育没有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没有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贯彻始终。
1.4未能突出职教定位高职教育的职教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班级文化应该围绕这一定位,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着力建设。然而,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却未能突出这一定位要求。班级职业文化氛围营造不够浓郁,对培养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影响力较小;班级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差,围绕职业能力提升搭建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平台不足;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班级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社会生存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引导较差。
1.5未能满足企业需求新时期,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止局限于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工作能力上,对人才是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自身发展能力即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日渐增强。由此,班级文化和企业需求的融合,特别是有指向性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内涵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及时把企业需求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教育就是“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与企业的需求有差距。
2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性的意见措施
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注意地位。首先,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载体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抓住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对“归属感、进取心、求发展”的心理需求,改变现行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增强班级文化的实效性;第三,迎合当前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将网络教育等新型的教育形式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感兴趣,不断增强动手参与、驾驭能力,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2加强班级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建设力度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班级精神文化不是一种制度,而是高于制度的一种班级精神层面的集合,需要在长时间的建设中逐渐形成,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持续正确、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培养,拒绝班级文化建设“形聚神散”的现象,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用良性的精神力量更好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4
关键字:班级文化;物质;制度;精神
班级是学校实施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马卡连柯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应从建立班集体开始。”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的形成受班级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班级文化是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塑造学生行为的重要资源和途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最直接的受他们所学习、生活 “小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就是一个班和谐的班级文化。实践证明: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来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律,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
一、构建激励成长、全员参与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班级所在教室文化设施的建设。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如果按照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审美思想布置、装点起来,具有非常强的引导性,对于学生而言有很强的感染力。物质文化虽然是显性的班级文化,但它却是班级文化中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磁场”,这种“磁场”的形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带领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搞好教室环境的布置与点缀,营造具有文化品位、时代气息、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要建设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就要着力美化教室环境,教室环境的美化不仅要体现班级的精神面貌,还要体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宗旨。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创设了如下班级文化景观:站在教室前门看到的是教室的后墙主文化区,最上面是我们的班训:“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十二个大字阐述了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应该怎样做,达到什么目标。在班训的下面设置了“雏鹰争章、你追我赶、智慧大比拼、友情提示、班级公约”五个栏目以及班歌、班风栏目。雏鹰争章依据学校管理思路和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争章栏目,以此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你追我赶是“每月明星”的照片张贴区,张贴着每月评选出的优秀学生的照片,个个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欢乐;智慧大比拼分学科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进行相互比赛,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友情提示旨在让学生把班级同学需要规范的行为找出来,填在上面,提示同学进行注意;班级公约有学生讨论形成,引导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北面墙壁是班级辅助文化区,一是设置了“瞧,我们多棒!”的班级荣誉张贴区,以此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二是设置了优秀作文、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张贴区。
总之,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力求“面面墙壁会说话”,使教室充满活力、潜力,充分体现凝聚、和谐的教育资源。
二、构建民主和谐、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班级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规范学生的行为,是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建设不等同于制度的健全,要着重看师生参加制度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要看师生是否对班级制度有了深刻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要看是否形成了在制度约束下的自觉行动。只要各项制度建设符合学生实际、得到学生认同、真正发挥了作用,才能堪称制度文化,才具有育人作用。在班级制度的建设方面,应该制定什么制度、如何执行制度、怎样保证制度实施的实效性,都要采取民主制定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班级成员对制度制定的目的、实施、作用、内容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增强对制度的认同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同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这样,班主任既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性,发挥了制度文化的建设意义,形成特有的班级制度文化。
例如:为保证学生的路队安全行为,我提出制定路队安全班级公约的建议,全体同学在班会上提出的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我将同学们的建议进行整理、规范、修改后张贴在班级公告栏中,最后逐条进行了全班表决,这样通过学生参与制定并表决的《安全靠大家》的安全班级公约就形成了。①人人戴小黄帽,注意上学放学的安全。②走路靠右行,家长接送不要进学校,不要影响交通。③横穿马路要注意行人和来往车辆。④放学要排好路队,由队长带队一路纵队行走,听从队长指挥,遵守交通规则。⑤以上规定有各路队长负责监督实施,每周反馈一次,评选优秀路队成员。
这样的制度建设充分考虑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体现了对班级成员的尊重和关爱,突出了班级制度的精神风貌,赋予了制度灵魂,使班级制度富有灵魂和可操作性。
三、塑造和谐人文、富有追求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师生认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实质,是深层次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班级管理过程中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要渠道,塑造学生自律、勤奋、向上、诚实的精神风貌。
我新接手班级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行为、学习、生活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受到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赞同?通过充分的酝酿、讨论、提炼,形成了我们的班训:“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全班同学认为这十二个字能充分的凝聚班级精神,他们对班训不仅有着字面意义上的解释,更有着充分的理解,其指向性是明确的,约束力是无穷的,推动力巨大的。现在“学习自主、行为自律、生活自理”已经成为我们班级同学的共同追求,是我们班级的精神文化灵魂,对每一名成员都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
班级精神文明不仅要有活泼向上的班级风貌,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每一位学生感觉到在班级中、家庭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义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在班级内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开展体育比赛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开展“感恩父母”活动,让学生懂的感恩;开展 “我的名人名言”活动,引导学生的共同追求……。
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5
关键词: 班级文化创建和谐“精神家园”
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还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是指本班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层方面,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和班训、出黑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制度层方面,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和各种奖罚制度等;精神层方面,如班级目标、班级风气等。下面我就如何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略谈几点体会。
一、规范班级的制度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需要制度保障,否则,整个班级就没有约束,如一盘散沙。
1.组建班委会。
班长和班委会成员的产生可以采取民主竞选制和平等轮任制。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班委会成员由班长提名,全体同学表决通过,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互相监督管理体制,同学能做的事情,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事情,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事情,班主任不做。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能加大班级工作的透明度,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
2.共同制订班规班纪。
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全班同学共同协商制订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班纪。学生自己制订班规班纪,有利于他们自觉执行,也有利于培养“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的现代中学生。
(1)制订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商定班长、团支部书记、班委具体成员及课代表的具体分工和职责等。
(2)制订班级公约。建立班级公约可以对班级每位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
(3)制订各种常规。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学期常规等。
(4)制订其他制度。如考勤制度、班费制度等。
由于班级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生成的,因此这种制度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二、丰富班级的物质文化
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一种外部显性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体现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教学的主旨。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室,应当是窗明几净,桌椅整洁有序,舒适、文明的学习环境。
1.教室的整洁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
干净的教室不是靠打扫的,而是靠保持的。因而每个学生都要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2.教室的布置要有特色。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从而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环境。例如,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贴上一些激励人奋进的名人字画、人物肖像等;把教室的四角安排成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等活动场;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张贴班级的座右铭,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或其它警句、格言等;黑板报由学生自行参与设计,并定期更换;在黑板的两侧贴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同时,教室的布置应当和谐统一,如以热爱自然为主题,可以按照四季的变化来布置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物质条件,不断开发新的资源,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使教室成为体现班级个性的育人场所。
三、培植班级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谈吐、价值观、精神面貌等直接反映出班级管理理念,直接反映精神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所以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班集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班级工作中,如何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呢?
1.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班主任在带领学生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宣传栏、黑板报等传播媒介,让好人好事上墙、上报,久而久之,少部分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就逐渐被主流价值观念所取代。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来进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例如,利用心理强化手段来引导正确思想的形成等。
2.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例如,开学初,笔者给所带班级提出了一个口号:追求一种理念,追求一种过程,保持永恒而纯洁的友谊。于是师生们把班级变成了舞台,传播知识,传播欢乐,传播友谊,传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形成优良的“班风”。
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6
论文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特色文化;原创文化
高校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受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指参与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在一定规范下所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并形成一套为大多数同学所认同的、用来教育同学的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准则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延续性的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种共同的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使班级同学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形成心理契约,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它可以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
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近几年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的育人环境,强化育人阵地,推进育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班级形象、提高班级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班级的文化品位
班级文化表现出一个班级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班级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班级文化能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班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班级文化能赋予学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可以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
班级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让班级文化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把握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地建设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包括环境、制度、精神、行为等因素,良好的班级文化必须是以上各种因素全面、协调建设的一个过程。
(3)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好班级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要切实解决好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制约优良班级文化形成的各种问题。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讨
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院就此项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具体工作中,我院采用了“一体两翼”的建设模式,一体即“围绕学生成才这一中心”,两翼即“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瞄准就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这种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对所学专业、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提升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目的。
1.良好的氛围是打造班级文化的基础
(1)班级环境建设方面:良好的班级环境会使师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也将激发师生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他们的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班级的环境建设,通过开展“教室文化大比拼”、“特色班级环境建设”、“书香教室建设”、“示范班级创建”等活动,全方位地提高了班级的环境建设。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体现在学风、班风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上。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院利用“为奥运添光彩”、“纪念建国60周年”等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1)充分发挥特色文化活动的基础作用。班级素质拓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一辈子”晨跑活动、周末文化广场、班级DV大赛、宿舍篮球赛、教室文化大比拼等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学生自主策划、构思、组织、实施、开展的集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优秀班级文化活动,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同时,他们自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充分发挥班级“原创文化”的示范作用。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对从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原创文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发挥其重要作用。我院近年来发现并推广了来自于学生,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实践性的“原创文化”。近年来我院先后推广了计算机科学系由班级学生自我创作、自我编辑,充分反映班级文化、充分体现班风学风的“班级月刊”、教育科学系以宿舍为单位充分表达学生心声、展现宿舍文化的“宿舍周刊”、物理系旨在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中文系的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等,这些都为班级文化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为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了毕业生离校教育“六个一活动”,安排辅导员开展“一个平台、一份礼物、一句叮咛”工作,积极倡导毕业生留下“一个心愿、一份承诺、一句祝福”,实现了学校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增加毕业生与学校、老师的情感,增强毕业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社会的责任感,确保了毕业生的文明离校。
(3)充分发挥宿舍、小组活动的支撑作用。宿舍、小组等是班级内的最基础单位,充分发挥他们在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开始我院借鉴社会学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方法的理论知识,在数学系进行“小组工作方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的试点,通过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依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并辅以有针对性的辅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同。
(4)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的辐射作用。我院目前拥有艺术协会、杏花雨剧社、飞扬学社、大学生法学会、口才与交际协会、摄影协会、家电维修协会、电脑爱好者协会等4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文学、科技、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学校充分发挥上述学生社团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设班级文化,同时围绕大学生头脑中的“热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活动,将思想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知识传授融入到文化活动当中,从而达到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塑造人和凝聚人的目的。
(5)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院化学系、生物系各个班级试点开展了“名师有约”活动,即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构筑全员育人机制和人才培养工程,利用化学系、生物系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多的特点,由名师做学生学业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探索新的育人、班风建设模式。同时,还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系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以培养学生成才为抓手,在学生继续深造和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这两个系近几年的考研率均在60%以上,其中,2010年化学系参加考研究生的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考研录取率达到71%,985、211院校录取率分别为25%、51%。
转贴于
三、关于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阶段,在我院的具体实践中,笔者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时段性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而进行。大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知识的需求、对班级文化的需求不同,因此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内容应有所不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生涯特点、大学生成长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的专题活动来促进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我院化学系在班风建设中采取“学风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以适应大学生活教育为主,大二、大三主要以专业思想教育为主,大四以升学或就业技能培养为主,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2.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
班级文化对班级成员有很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塑造力,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应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以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核心。
3.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展实施到效果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建立长效机制的保障。制度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例如,我院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教学系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建立了学生个人素质档案,这些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
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学生言行作用的关键环节。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4.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