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 研究倾向 研究出路
高等教育管理并不是一门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的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宽泛的与高等教育系统。学校、教师、学生及其行为有关的,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应当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现象的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和概括认识,是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现象完整而系统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比各种理论学说更广和更深的认识形式。按照此标准高等教育管理学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自己独立的必要的研究对象。二是能表明自己独立存在的范畴体系。三是理论的抽象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的研究机构,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众多的研究人员, 规范化的专业组织,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专业期刊的出版等。但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逐步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从研究的目的看
倾向于描述、介绍、对策等政策性,应用性目的缺少通过概念界定和比较分析来进行理论建树。中国教育研究中哲学性文章多,非实证性文章多,指示性文章多而扎实的严谨研究,有助于理解的解释性研究则很少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脱离了高等教育管理现实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然而研究的实践导向并不意味着学者不应当对政府行为可能的自利动机保持警惕,并不意味着研究应该始终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不需要理论模型的概括和识别,不需要概念的提炼和界定。这种要么堆砌经验,要么堆砌概念的状况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传承和积累.当然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进行理论创新是很困难的,所以这就需要学者把实践中的发现放在广义的情境中经过长期不懈的追求和积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加以考虑发展出适合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需要的解释框架。
二、从研究的主题看
侧重关注结构、体制、制度等领域缺少对组织历史的清晰把握和组织行为的深刻理解。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于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制度等主题投入了十分多的笔墨,这些研究提出的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多涉及到应然性,规范性,原则性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个人的主观判断,缺少对实践性问题的解释力,不能形成足够的推广性和操作性。高等教育应该关注构成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人,关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以及他们的意见、需要、行为和信仰。关心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在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没有把握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的能力,没有对个体行为的深刻理解,仅仅讨论结构,体制和制度等规范性的内容是无法发现一个真实的组织,无法实现真正的组织变革。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实现对组织行为关注的同时要注重对组织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增加我们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可选择范围。只有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涉及的主题扩展到这些领域,我们才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和国际比较中形成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准确理解,形成可以广泛推广的理论概括。
三、从研究模式看
许多研究倾向于从各个学科的研究模式分别切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问题,缺少对于高等教育特性及其特性的关照以和综合性。所谓研究模式是指某一研究领域内或某一学科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理论结构和方法步骤。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开展研究是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突出特点。尽管"高等教育也像其他社会机构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政治的、经济的、组织的、社会结构的、文化的、科学的或政策的角度去看很不相同。但它仍然是同一个机构,所有上述观点针对的是一个共同的实体"。如果不可以围绕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质进行综合分析,而是把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职能按照研究对象相关的学科领域切割为独立的单元,就不可能增加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积累,也不可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四、从研究的方法看
多采用经验性,思辨性的方式来观察,分析问题缺少实证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单一的状况显然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系统的学术训练不足有关,也与科学研究的经费和条件有关,当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面临的问题丛生,困境重重,为此我们建议提高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设置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招收经验丰富的高校管理人员,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实行联合培养的方式。目的在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高层次研究人员和管理队伍。努力营造各种便利条件使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并在实践中检验,改正与完善相关理论和在实践中概括出新的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
关注当前高教大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不仅是一门具有明显综合化趋势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深入实践,协作攻关在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客观上适应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突破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批判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在借鉴西方理论上要高度重视理论产生的特定政治背景,文化与经济环境不仅要分析这些理论在西方国家的环境适应性,也要分析该理论在本国的环境适应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科学地学习与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思想和精神实质。理论研究者要深入到实践当中通过反复实践和实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整理论的偏颇与弥补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的理论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学术研究;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发展趋势
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学术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热潮,学术研究是高等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弘扬文化知识、传递人文正能量、辐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学术研究将成为宏观发展的核心内容。透过学术研究视角,树立高校教学管理新理念,制定和研究多样性的管理方法和途径,将推动高等教育摆脱校园限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经济建设发展的中心地带,促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中坚力量。
一、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术管理体系
1.西方高等教育拥有丰富的管理体系,给予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性启示。西方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早,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理论,并且衍生出众多的管理理论流派。西方高等教育成功地将企业管理学概念引入到高等教育体制中,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形成了独特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1]。中国高等教育则相对发展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专门探索高等教育管理问题,理论体系匮乏,研究水平比较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到位,不能满足实际教育中高等教育管理的实践需求。科学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其创新思路,挖掘其先进理论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情况的契合点,将有利于加快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善的进程。
2.遵循学术规律,科学批判和借鉴西方管理理论,理性链接中西方管理理论。理论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精神产物,是特定环境的时代反映。西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于西方社会环境下,与西方的社会文化相吻合,故能够直接应用到西方高等教育管理中[2]。但是中国高等教育扎根于中国国情,拥有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西方管理理论的形成环境,秉承客观批判和科学借鉴的态度。不论什么学科理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学习者理性地分析和判断。本质上来说,借鉴理论的过程也是一种理性学习的过程,借鉴不是理论发展的结束,而是理论传播、发展和深化的起点,是理论发展成为经典理论的必经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在借鉴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分析西方管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大胆摒弃其劣势因素,理性而客观地融合中西方理论,反复地研究管理过程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偏颇性的理论,借用新的理论弥补其带有缺陷的理论,进而架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二、深化学术理念,构建成熟学术管理新机制,体现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特色
1.多侧面、多途径探索教育管理理论,架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学术管理网络。教育教学宏观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国际教育领域内有关高等教育管理的理论纷繁复杂,需要多途径、多角度展开分析。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导航灯,正确而科学的管理理论在教育过程中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消极错误的管理理论则很容易误导教育的发展,阻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科学化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彰显规律性,从整体上诠释高等教育的真谛,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学科性,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此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应该是一个整体,不仅涉及管理层面的理论,还涉及管理学的发展史等。只有具有清晰脉络的管理理论,才能称得上成熟的管理理论,才是完善的管理教学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大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教学突破,成就高等教育管理的奇迹。
2.优化学术研究权力,形成秩序性学术范畴研究体系,达成学术管理共识。管理学理念是管理理论架构和发展的指南,树立学术理念是学术研究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南。突破传统管理的限制,从学术管理的视角出发,力争架构有序的学术范畴研究体系,不断形成完善的学术管理理论是高校教学管理宏观发展的必要保障。学术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完善的教学管理理论离不开学术管理的支撑,学术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走上成熟的标志[4]。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管理上,很少聚焦在学术管理层面,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科研的发展。创新高等教育管理新方向,大胆朝着学术管理方向创新迈进,实现教育教学学术管理的改革,建设独特的学科建设体系是教育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向。
3.创造科学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学成果,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改革层次。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一直倾向于政策层面和知识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完美诠释了文化教学和知识教学的管理过程,但是缺乏学术研究管理方面的建设。可以说,学术探究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缺陷,是阻碍高等教育建设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纵观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成果,理论性突出的理论成果偏多,但是与实践结合,能够科学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不多,甚至出现一些生搬硬套教育理论的科学成果,致使高等教育的特色未能凸现出来,还减慢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前进的步伐。深入研究科学性和实践性强的学术研究成果,是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学术改革层次的关键所在。
三、开发研究队伍学术潜能,提升专业学术水平,实现教育管理突破性进展
1.增强研究队伍建设,全面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管理研究人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已俨然成为一个巨型的教育网络,高校管理活动的学科性和综合性不断深入,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加强管理研究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机制,深化能力学习,拓宽素质培养,优化服务环境,为提升管理研究人员的综合素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术研究体系的架构和提升关键在于研究队伍人员学术能力的提高。学术改革要求管理研究人员具备跨学科和深层次的知识,能够对高校教学管理做出理论层面的探究和思考,提升对深层次管理理论的认知和总结,能够探索隐藏在教育管理现象背后的管理规律。高校的管理研究队伍还要具备丰富的实战性的管理经验和学术研究经验,能够准确确定管理内容和定位学术研究方向,能够对管理过程和管理结果有理论性的感悟[5]。最重要的是,管理人员要具备常规管理和学术管理的热情。既懂理论又具备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层次以及学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同时还能直接影响管理效能的提升。
2.实现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学术意识强的队伍。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与发展,管理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目前,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人员主要包括三大类,分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教育研究人员以及高等教育的一线教育者[6]。管理研究队伍最显著的特点是非专业性,理论知识缺乏,但是却具备一定的实战管理经验,而年轻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实战经验不足,教条主义色彩浓厚,难以应对实践管理活动中的突况。深化研究队伍的管理,完善研究队伍的建设,营造积极的管理环境,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研究管理人员,不断提升研究队伍建设的规范性,深化队伍建设的制度化,将学术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管理定位为高校发展的未来趋势。在学术研究的引导下,在教学管理改革的目标下,创建一支具有完整知识结构、具备钻研创新意识、拥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队伍,使其能够真正担当起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的职能。
3.努力创造条件,让管理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课题研究项目。管理研究队伍的建设,以及研究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创设条件,为管理研究人员参与实践管理活动和学术课题研究提供平台,使其在实战性的管理和学术活动中感受教育管理的细节,理解学术课题研究的环节[7]。在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能够自觉检验管理理论,并能积极修正和不断完善教育理论,这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还能促使研究人员通过教学实践创新探索出新的研究理论,从而强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顺利开展。
四、实现学术研究实践与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融合,提升实践管理服务水平
1.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管理理论源于高等教育管理教学实践,然而又高于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指导实践,只有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相吻合,才能真正起到理论的作用,实现理论的价值,体现理论的高度。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是对教学管理实践的恰当解释,是实践活动规律的总结。在未来以学术为重心的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需要不断凸显学术理论的价值。根据学术活动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结合学术的重要影响力,以及学术研究的科学内容,全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理论,重新定位学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从抽象和具体的角度分别尝试不同的理论指导机制,促使学术理论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8]。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对实践活动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要正确认知和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在遵循科学理论规律的基础上,总结科学正确的学术理论,充分发挥学术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功能性作用。
2.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作用机制,提炼实战经验,弥补理论空缺。学术理论与科研实践活动的结合是学术研究视角下高校教学管理宏观改革的新趋势,但是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科学性融合需要稳定的平台以及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创建理论与实践相互沟通和合作的机制,促使理论结合实践活动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架构理论与实践相互连接的桥梁。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要想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必须顺利解决各种形式的中介问题。实践活动能够总结多种形式的实践经验,弥补教育管理理论的漏洞,实现理论修补作用。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二者的紧密结合能够增强理论的可操作性,提升实践的可指导性[9]。完善的理论与实践融合机制是建构一系列实践性理论的关键,能够引起研究者对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关注。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是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和谐发展能够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开展。
3.强化管理者运用学术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引导管理者自觉实践理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比较重视理论体系的完善,但缺乏将理论合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和素质,这限制了教育管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产生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如果不能自动应用到实践中,就需要实践活动的主体自觉地学习和应用教学管理理论。可以说,理论能否与实践结合,既要考虑理论的指导价值,也要关注管理者的作用。高素质的管理者具有充分的实践意识,能够有机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提升管理者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将学术理论付诸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管理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理论的运用者,更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积极引导管理者的自觉实践意识,能够有力地推动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宏观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教育工程,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大胆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的同时,又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中国教育式的改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体系。学术研究视角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就是要实现学术理论的构建,以及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学术视角为出发点,创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齐晓宇,姚洁.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89-92.
[2]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2):56-60.
[3]方芹.适应形势发展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34-36.
[4]康瑜.试论全球化视角下高等教育的社会批判功能[J].比较教育研究,2012(9):34-37.
[5]张娟,孙亮.强化创新,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质量[J].高教探索,2012(12):41-43.
[6]徐祖广.论社会主义高校实现形式多样化[J].北京大学教育研究,2011(1):35-38.
[7]刘海波,徐志军.关于高校教学管理质量的研究[J].江苏高教,2012(1):90-92.
[8]贾俊莉.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管理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15):32-35.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教育管理 对象研究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object was have been long time, the object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tudy of reflection may promote a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advanc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the discipline nature belongs to subordinate subject pedagogy. The research object is not an ontological concept, but an epistemological concept. Education management phenomenon is the objects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tudy, the research objec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ory and reality, it is generated, to be constructed. Because education management object defined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so today, the research is still ongoing.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mentObjectStudy
中图分类号: [G40-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世人的关注,从古至今对于教育的理论研究也层出不穷。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化、信息化的进程完善,教育现象也越来越多样化,而伴随而来的就是教育管理的研究对象也越来越多。特别是1997年以来,国务院由于一定的原因将教育管理学科脱离教育学学科而将其强制放在管理学学科下设为二级科目以来,我国教育界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反思与构建研究也越发的深入,同时也带动了对教育管理对象的研究。但至今为止国内外仍没有比较统一的观点,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国内教育管理对象研究
对一个学科研究对象的探讨是推动学科发展、推陈出新的无止境的过程,也许这种探讨得不出一个普遍接受的结论,或者仅仅是提出某种观点成为一家之言而已,但这种反思本身对教育管理学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是极为有意义的。教育管理现象就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来说。这在我国教育管理学中已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略有差异的是,有些文本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这一点。而有些文本鉴于教育管理现象一词过于笼统、模糊,且有套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 这种程式之嫌。而间接地将其变换了个说法。譬如说:有的文本不说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管理现象而说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事业和学校的管理、领导等所有的教育管理事项。有的文本将现象转换为职能,强调教育管理学主要探讨教育管理职能以及活动规律。也有的认为教育管理学着重探讨教育管理人员在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还有的文本将现象转变为过程,主张探讨计划与决定,组织与协调,领导与激励等。
我国学者对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是“现象说”,即把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定为教育管理现象。代表人物有(1)孙绵涛:他认为教育管理现象不是一个单一层面的现象。它由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和教育管理观念四个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不同层次的范畴体系所组成。在教育管理现象中:“有了疑问”的教育管理现象和“没有疑问”的教育管理现象都应该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事项。研究教育管理现象不可能自然而然地揭示教育管理的本质。还要对本质本身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达到对教育管理的深刻认识。[1];(2)张新平认为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是,研究之前人们就以一种先在的、主要是“科学” 的存在设定了教育管理现象。其重要表现是,绝大部分教育管理学都宣称揭示规律,都用二元的视野透析教育管理现象,都强调研究事实,都采用简化和理想化的思维方式,都标榜自己是“科学”。但是,仅以“科学” 的察看方式透视教育管理现象。只能带来“片面性深刻”,只能遮蔽本真的教育管理现象。因而,目前尚需建立一门“大教育管理学” [14];(3)安文铸:认为教育管理现象不是单纯的教学或者是日常活动现象,它更深本质的设计到教育过程当中的人文、文化、氛围等,而且教育管理现象更多的应该偏重于学校未来的建设和思考当中。
二是“规律说”,把教育管理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1)萧宗六:他认为教育管理学特别是现象每个国家都存在各自的特有的现象,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他强调要尊重各自的历史规律,而不是照搬照抄,尤其他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教育行政改革现象的看法[13];(2)陈孝彬:教育管理的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划分,从而针对不同的个体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育特别是出现的相关的教育现象都是有迹可循的,他提倡素质教育改革;(3)刘文修:认为高等教育是历史的产物,特别是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并不是随意产生的,而相伴随的教育管理现象也是相对的,现象的本质是人类历史的归宿等。
三是“活动说”。如陶增骈就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地管理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系统的管理活动。” [3]
四是“问题说”。这种观点将教育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秦梦群、张济正、李保强、黄崴。
五是“过程说”。如我国学者陈孝彬认为,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学科。[4]
六是综合说,如吴志宏就认为,“教育管理学以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的管理现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规律为其研究对象。”
国外教育管理对象研究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4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始终同时存在两种互为反向趋势的博弈与制约:同质与异质趋势。一方面,在针对经济全球化而采取的教育应对行动中,各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球共同认可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影响,各国教育活动越来越倾向于趋同;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教育消失,针对不同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的地域性特点愈发鲜明,各国教育独立性比任何时候都得到加强。这种相悖发展趋势同样渗入到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因此,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重构演变历程也充满着各种相互制约力量的博弈与均衡,并呈现独有特征,即管理权力集中化和分裂化趋势共存;管理焦点监管与效能并重;政府管理角色干预与放任兼顾。
(一)权力的重构:集中与分裂2010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建立高等教育理事会,取代原先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质量保证署、公平升学办公室和独立评审办公室等分别承担的职能。这种类似超高校层面机构的建立,表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重构是在集中化与分裂化的两种趋势较量中重塑。广义上说,全球化压力下高等教育管理权力重构表现在三个层面,即全球层面、国家层面和组织层面。在全球层面,随着全球教育一体化进程加速,面对超国家层面区域性组织的强大影响,迫于全球共同认可的教育管理模式压力,各民族国家政府不得不出售部分国家教育管理权力给超国家层面组织,以换取更大的全球教育能力和话语权力。但是,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代精英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途径,来自他国文化背景的大学担负民族国家这一文化使命的能力令人质疑,因此,反过来,各民族国家需要重构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权力,以确保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在国家层面,由于坚信“一个充满生机的经济格局和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密不可分的”3,民族国家政府将高等教育定位为培养能参与全球劳动力市场竞争并拥有高技能的劳动力,而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合理机会与条件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淘汰无法服务经济目标的组织,因此教育管理权力呈现集中化趋势。同时由于市场对高等教育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元性,民族国家政府希冀教育机构能提供具有灵活性、适应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动态需求的职业课程体系,因而政府又放松管制,将部分权利下放高校,赋予高等教育机构更多自,促进高校相互竞争,从而更好满足国家经济和全球市场需求。在组织层面,尽管历史上公众事业与私有企业有明显区别,但受高等教育市场化影响,这一区别已开始淡化。相反,高等教育应该“符合消费者的愿望和需求”理念盛行。既然教育要肩负培养具有全球能力劳动力的责任,要发展更适应市场更为灵活的高质量教育和培训体系,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具备更多的标准化和可预见性,而不是更多自由和灵活性。因此,为参与全球化竞争高等教育不得不走向标准化的道路,管理模式趋于权力集中控制。在此语境下,校长成为CEO,与其他管理者共同决定政策以及专业课程的增设和取消。从教学大纲设定到教学任务完成都被具体确定为一个个可实现的目标,教师的主要角色即政策的实施者和目标的实现者。教学过程接受越来越多标准化控制,教师的职业自主性逐渐减弱。但另一方面,由于高等学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高校内部鼓励将学术和市场两者优势结合的系科更多参与市场,与企业合作,提供咨询服务获取更多的利润,反过来,系科获得更多的自。
(二)焦点的重构:监管与效能2014年9月,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联合《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报告。研究表明,中国一些高校实行聘用制,灵活用工,人事,采取岗位管理,岗位工资等市场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中泰罗主义的计件工资办法也成为流行管理工具,教师上课的数量,的数量成为决定绩效工资和职务晋升的基本依据。显然,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机构被认为是效率低下的组织,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干预,引入一系列类似其他商业组织的奖惩制度和管理体系进行从上至下改造,从而实现高效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焦点逐步转向监管和效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企业化经营理念首推麦当劳化和目标管理。麦当劳化是理性化的再概念化,指从传统思维转向理性思维和科学管理的过程。它包括四个主要因素,效率(用最理想的方式完成某一项作业),可计算性(客观的而非主观项目必须能够被量化),可预见性(标准化和均一化的服务),控制。在麦当劳化理念主导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被公认为可以通过量化机制得到保证。高等教育需要提供快捷、经济和便利的知识产品,因此教学大纲、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需要满足可计算性,教学行为规范逐步标准化和呈现可预见性。其次,目标管理也引入教育管理,以促进高等教育实现管理创新并获得竞争优势。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被等同于一种技术追求,对教育组织机构各个层级的管理都被视为特定目标设定与实施完成。例如自20世纪后半期,英国校长的职能目标就包括服务竞争、企业化、应对能力、协调人力资源、实现短期标准化、实现增值目标、标杆管理、自我评估和其他服务等。同时,教师自我评估能力遭到质疑,外部评估被强化,学校组织专家设定标杆管理目标,而教师的作用变成不断寻找最有效途径和策略去实现各类教学目标。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压力下,高等教育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从松散自主的公益服务转为追求商业组织的3E目标,即高效、效能和效益。
(三)政府角色的重构:干预与放任自21世纪初,全球经济模式从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向知识经济模式,促使各国重构政府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各国逐渐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从政府主导模式(state-controlmodel)转为政府监督模式(state-supervisorymodel)[15]32,即既要解除对高等教育过多管制,又要限制引导其步入服务经济目标运行轨道。具体来说,政府角色的重构体现在干预和放任两个方面。首先,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政府在高等教育中引入超学校层面的外部评估并将其作为主流评估模式,旨在促进改善各高等教育机构服务社会的水平和提升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其次,经济全球化影响民族国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以及本国教育服务能否提供足够资金,高等教育领域面临资金日趋紧缩的局面,典型的例子如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2011年向国会递交公共开支评估报告称,政府为防止英国因巨额赤字而破产,决定在未来4年时间里减少30亿英镑大学教学经费和10亿英镑大学研究经费。在越来越不能为扩大的高等教育提供足够资金的情形下,政府改变过去为所有科目和科研项目提供资助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经营成功的高校和优势市场效益科研项目优先资助,并严格管理经费使用,指定质量标准。例如,2010年英国政府即宣布改变由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面向所有科目给予一揽子资助的办法,定向支持优先领域,包括科学技术、临床医学、健康护理以及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语言等。私立教育机构等新型高等教育提供者,如能够开展优先项目,也可以申请政府的经费支持。很显然,政府希冀借助市场导向,通过以学生的选择及质量决定经费,从而重塑整个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监督角色并非完全体现在干预作用增强,也同时体现在放松管制方面。以英国高等教育的学费为例,在1997年工党上台执政以前,英国高等教育完全免费。随着到英国求学的人数增加,政府难以维持大学的正常开支,于是1999年政府宣布对大学生每年收取学费。2005年为应对汹涌如潮的来自欧盟的留学生,高校学费从每年1000英镑调高到3000英镑。2010年10月英国政府则取消对大学收费上限规定,宣布今后对英国及欧盟学生的收费标准,由各大学按照市场经济自行决定。概括而言,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干预与放任都是基于一种坚定的市场经济理念: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足够的诱因引导高等教育机构致力培养劳动力的技术,因此政府应当始终在鼓励、供应和财政资助这类活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二、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重构出现的新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和复杂多变的语境。尽管高等教育在管理权力、管理焦点和政府角色方面采取了积极策略应对新的态势,并得以重构更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管理新模式,但是在重构新模式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更新的挑战,需要引起教育领域的密切关注。
(一)在教育功能上,由于知识商品化和私有经济主导的管理模式使市场价值超越了信任与道德,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以来致力推崇的社会价值理念如尊重、责任、包容、关爱他人、合作等逐渐弱化。这必将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逐步减弱,这样的教育目标实际上与教育全球化所倡导的使学生获得理解国际复杂系统的全球能力,形成全球观念,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目标相悖。
(二)在教育公平性上,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被视为提供知识产品的组织,消费者以付费方式获取服务。由于费用的高低决定所获得的教育服务质量,这将使得原本已不公平的教育变得更为功利和不公正。
(三)在管理效能上,源自超理性主义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将非理性合理化的做法完全排斥情感,违背了基本的人道,其结果可能会造成如伯特利所描述的:越试图创造一个成功的团队,越可能压制成功所依赖的个体创造力;越试图通过量化来确保质量,越可能鼓励个体仅关注量化指标而忽略与质量关系更密切的其他因素;越不信任个体,个体将变得越发难以信任。这显然与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所期待的结果大相径庭。
(四)在职业自主性上,标准化管理和目标管理会极大地削弱教师职业自主性和独立性。高等教育机构是用于学习、研究并提供社会服务的组织。数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教师免除了社会压力,获得相当大程度的学术自由,因为学术自由一直被认为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利益,而教授们则获得终身职位以保证他们不必担忧来自社会的制裁从而能全身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教师职业固有的特质受到了威胁,使教师的职业自主性日益萎缩,反过来,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与学术研究所需要的自由与创造力。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高校学术管理 问题 成因 建议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看,不管社会和大学如何发展,大学知识和学术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本质仍基本不变,高校学术权力的合理性依然是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可见,学术管理作为大学管理的核心,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反映高等教育管理本质,是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诉求。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引入“学术管理”这一概念,不仅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加深了对高等教育管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一、学术管理的内涵界定
对学术管理内涵的界定目的在于避免对问题探讨时出现扩大化或片面化的错误。本文采用广义的定义,即认为学术管理是指对学术事务与活动的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学术管理是以管理内容命名的,所谓学术事务是人们围绕知识创新所做的工作,如学术职称的评聘、科研成果的申报、科研经费的分配、科学研究的布局、科研政策的制定、学术梯队的配置等。而学术活动是指某一学科或某一科技工作领域围绕知识创新,特别是理论创新所进行的科学上的行为。美国当代高等教育理论家欧内斯特・博耶提出了四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术形式,即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扩宽了学术的概念范围,学术管理的内涵也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深化。
对学术管理内涵的界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不是一对对称概念,不能并列同时使用。一些研究者由于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在使用时往往陷入歧见丛生、难以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二是学术管理的主体由承担学术管理职能的人员充任,可以是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是教学科研人员,还可以由行政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共同充任,具体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学术管理的主体由谁充任是由高等教育管理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三是学术管理可以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机制,一般而言有两种,即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依据大学的性质及其运行逻辑,学术民主管理这一方式应是学术管理的传统,也是良性学术管理的关键标志。四是与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关系一样,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也不是相对称的概念。
二、当前高校学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术管理意识淡薄。
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既具有学术管理性质,又具有行政管理性质。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正常运行所必不可少的两大系统。然而,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究竟哪些属于学术管理,哪些属于行政管理?认识上并不清晰,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混淆,学术管理自身权责不明确。从表面上看,许多高校都设有学术委员会等似乎与学术紧密相关的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的职能和职责并不明确,对于学术管理的重要性和独立性的认识不够,往往将其置于行政管理系统之下。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庸”或“幌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大学自身的特点、职能、任务和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学术管理自身权责不清,加之行政管理的强渗透性,往往导致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管理方式异化即学术民主管理和学术行政管理错位、学术行政管理越位等。
2.学术权力的迷失。
学术权力是一个涵盖面比较宽泛的概念,伯顿・克拉克把学术权力划分成三大部分,即扎根于学科的权力、院校权力和系统权力。根据行使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术民主管理权力和学术行政管理权力,前者为教师民主管理机构和教师所享有,后者为行政管理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所行使。学术权力的迷失包括自我迷失和被动迷失,自我迷失表现为学术权力主动行政化,即将学术民主管理权力等同于行政权力,从而陷入行政管理模式中;被动迷失即行政权力膨胀,不断地侵蚀学术权力空间。具体表现在学校权力过于集中于行政系统,行政权力影响、包办学术事务的现象比较严重,而行使“学术权力”机构亦带有明显的行政性倾向,乃至行政权力泛化,产生行政权力干预或取代学术权力的现象。
3.学术组织建设滞后。
从各个高校设置的学术性质的机构与委员会实际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组织空置化。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性机构和学术性委员会经常成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只有“形”而无“神”,没实在意义。主要表现在:(1)只有少部分高校的学术委员会有明确的章程,很多学术性委员会均无章可循;(2)大多数委员会都是不定期活动,而且活动中职责不清、随意性较大的现象比较严重;(3)各种委员会的构成,处长或院长(系主任)之类有行政职务的教授占大多数,而无行政职务的教授委员所占的比例则很小,这就使得“学术机构行政化”倾向非常明显,使得学术机构有形同虚设的韵味。二是学术组织行政化。最能体现大学学术、最能体现大学学术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几乎都是学校、主要职能部门与院系的领导。此外,大多学术机构只作为咨询机构,大部分学术事务最终还是由行政机构来决定。
4.学术评价制度缺陷明显。
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的学术生产中,学术评价无时不在。好的评价制度可以发挥测量、激励、导向作用等。然而,我国大学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存在众多弊端:一是学术评价体制方面,存在着重数量量化、轻质量审核、急功近利的现象。二是学术评定标准方面,存在着过分重视学术载体的级别,重理论成果轻实践成果,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等弊端。三是课题评审制度方面,主要表现为课题申报程序不够科学。四是学术评审程序不透明,申报者无从知晓评审过程是否公正可靠。过于功利和量化的大学学术评价不仅影响学术成果的质量,而且会引发浮躁之风,导致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
二、高校学术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
1.历史文化因素。
中国在封建社会就有“学在官府、官学不分”的传统,学校是政治的附属物,是统治者教化百姓的工具,学校和学术为官府所垄断。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并非土生土长,缺乏大学作为学者行会的传统,大学自治的根基不深厚。加之社会制度的变迁和政治运动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观念并未扎根,其发展至今也不尽如人意。几千年来的“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并没有从人们的头脑中消失,这种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了高校的行为方式,导致高校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不平衡,行政权力掌握大学的各类资源,决定大学各种事务,学术权力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行政权力成为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了管理效率,无法从根本上体现大学的精神,完成大学的使命。不可否认,我国大学学术管理也曾有过良好的开端,并且一度有过兴盛时期。但大学根本上缺少学者治学和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缺少自律自觉的文化传统和理性基础上的权力观念和责任意识,加之我国历史沿袭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制影响,使得我国大学内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行政管理模式,难以反映大学组织的学术特性,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大学内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2.体制因素。
本文认为高校的管理体制主要受政治体制的制约。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脱胎于传统体制,受建国以来一段时期内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实行的是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高等教育被紧紧地控制在机械和行政色彩浓厚的气氛之中,行政权力泛化,高校无法获得自。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过于集中的权力成了高等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的最大危险。对权力的任何形式的垄断只能体现部分团体的利益和观点,而其他团体的利益却遭到了排斥。”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管理模式,使得高校管理体制强调学术行政管理的作用,普遍忽视学术民主管理。虽然高等教育改革在深化,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方式逐步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集权转向分权,采取了精简行政机构等措施,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有些措施操作性不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目前高校依然是学术行政管理泛化,学术民主管理缺乏。
3.高校自身因素。
高等学校作为一级组织,实际上是一个由学科和行政机构组成的矩阵结构。正是其所具有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前学术管理作用的发挥。表现在:一是高校组织科层化与专业化的双重属性。高校具有松散结合的组织特性。一方面,行政系统是高校管理不可缺少的组织体系,公正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目标。其权力结构自上而下逐级分层递进运作,要求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高校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学院、系、专业所组成,它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体系,需要处理各自范围内的事务。由于学术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科层制特征,学术民主管理系统具有专业化特征,因此,学校组织结构的科层制特征与专业化特征之间存在冲突。二是思维方式和亚文化差异造成沟通障碍,包括各学科之间的学科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以及学术管理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沟通障碍。大学的“学术人”和“管理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群体性特点有着显著差异,这就使沟通成为协调学术生活和管理决策内在矛盾的关键。此外,行政管理及其效率要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直接支持学术活动,有时双方互不理解,甚至发生冲突。
四、加强我国高校学术管理的若干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学术权力的地位,增强学术民主管理。
我们应当解放思想,确立学术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作为高校两大管理系统并不是对立的,二者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缺一不可,应当对二者进行准确定位并使之协调运行。正确处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及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大学内部管理模式从管理学术型到学术管理型的转型,进而将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向管理机构流动和倾斜。首先,应当恰当划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界限和领域。作为学术民主管理的重要主体――教师,尤其是教授团体应尊重学术权力,明晰权责,将学术管理作为本职使命,只有“学术人”的广泛参与并实际赋予相关权力,学术管理才能落到实处。而作为学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领导及相关人员,尤其需要转变观念,消除“官本位”思想,适当下放权力,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被动、对既得利益有所放弃的选择,但这是行政管理向学术管理转变的关键举措。其次,要重构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从权力要素上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在学术管理中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服务于学术权力,行政权力的运行要符合学术权力的要求,并为实现学术权力的意志提供行政保障。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言:“那些想用各种行政管理规则取代专业规则的做法将使学术职业趋于衰退;明智的专家意识到只有专业的概念和实践才是根深蒂固的。然后他们一起形成专业灵感与自律的条件。在国家、市场和学术专业化之间的位置,无论其如何分化,都保持着高等教育运行与进步所必需的基础。”
2.完善学术管理组织建设。
首先,改革和完善传统的学术委员会,制定章程,明晰权责,以确保学者专家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利落到实处。从法律上赋予学术委员会在高校学术事务中的最高决策权,保证学术委员会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将大学校长及主管学术事项的副校长,教务、科研、研究生教育等业务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各学院院长或系主任等,纳入学术委员会中。同样,为了发挥教授参与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影响和专业智慧治理学校,同时防止学术组织的行政化倾向,未担任行政职务且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中的比例必须合理增加。其次,建立各专业委员会及学科委员会,如教学委员会、科研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以及各下级委员会,以弥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决策和管理中的不足。此外,还应成立教授会,发挥教授群体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还可适当引进社会机构监督学术管理组织。通过建立健全学术管理机构,保证学术权力的有效行使,促进学术管理良性运行。
3.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导致学术失范的原因很多,但一般都是通过学术评价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对于学术评价,当下学界有着不同的具体操作与执行方式。有学者认为,当前应当实行“弹性化机制”的学术评价制度,但“弹性化机制”也只是一种概称。本文认为,良好的学术评价制度本质精神即在于帮助学者能够从以数字化、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现代性”中突围出来,能更加宽容地使学者有从容优游、沉潜反复的问学空间,使学术更多地遵循“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具体而言,如建立有利于学术创新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建立同行评价制度,保证公开透明,避免学霸式和官僚化评价;实行定量和定性标准相结合,建立评审专家档案,等等。
4.建立良好的的学术组织沟通机制。
如果让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两个系统封闭的运行,各自为政,那么学术系统将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再者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在职业特点、工作方式、职业忠诚感和信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果二者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信任和沟通,将导致双方的误解、冲突等状况长期存在,势必加重高校组织的内耗,显然是不利于学术管理的。完善沟通机制搭建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互动渠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以学术文化作为纽带,强化教师和行政人员群体之间的联系。二是充分利用谈判这一处理教师和行政人员冲突的有效手段。对待冲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冲突双方的联系和沟通,使彼此消除偏见、猜疑和对立情绪,形成共同的情感和认识,最终建立起以理解和信任为基础的关系。三是充分发挥双方关键人物的枢纽作用,切实发挥高校校长的协调作用,正确处理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的关系。
四、结语
大学的生命在于学术上的进取,学术发展是大学欣欣向荣的源泉,学术管理事关大学的成败兴衰,立足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努力追求学术声誉已明显成为当代大学战略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任何时候,学术管理都应当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任何时候偏离这个方向,就会导致大学性质模糊,失去大学本来的目的和传统。学术管理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必须遵循高等学校学术活动的内在规律。在大学学术管理活动中,必须确立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当然,确定学术权力的主导作用不等于对其不加限制,任何权力都需要制约,学术权力也不例外。它同样需要程序的约束和限制,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和限度内规范、有序、良性地运行,才能避免学术权力行使过程中的绝对性、无序性和随意性。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2]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45-48.
[3]王恩华.我国大学科研学术管理需要明确四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44-46.
[4]张铁牛,张笑涛.从大学的本质看我国大学学术管理制度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59-63.
[5]张九海,叶军.在学术和政治之间――高校“学术行政化”倾向探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1):16-18.
[6]张东海.2005年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研究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32-35.
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复杂性控制理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科技;介入
一、复杂性控制理论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
(一)威廉姆・E・多尔复杂性控制理论的主要思想1993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威廉姆・E・多尔在其论著(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提出一种以复杂性理论为核心新的控制观――一种由简单走向复杂、由集中走向发散、由线性走向非线性的复杂性控制过程。
1. 控制的对象是一种复杂性秩序。认为宇宙中的秩序在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形成性的秩序。其创新在于将传统的秩序观由“简单”推向“复杂”、混沌化。该理论强调的是层次性和动态性,关注简单与复杂相互贯通、相互生成。
2.控制的运作是在“动态、相互作用之中产生的”。控制是动态过程,是在一定的界域内不断变化、重复、扩展、回归的过程,是自组织与他组织对立统一的结果。系统在不断地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这同时又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自身变化、自我控制的过程。
3.控制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既稳定又灵活”的“混沌”系统。当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已进入“从分析为主的确定性研究过渡到以整体化为主的不确定性研究”的全新时期。复杂性理论的独特性就在于它适应了人类认识观的发展,以“既・又”的认识来取代“不是・就是”的思想模式。
在人类控制史上,从无秩序进入有秩序、无程序进人有程序是一种发展;然而,从有形控制走向无形控制,把外部控制与内部组织融为一体更是一种飞跃。
(二)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多而新控制理论所描述的典型特征
事实上,因信息科技介入而广泛推进的成人高教管理变革恰恰体现了复杂性控制论的精髓。与其他管理行为相比较,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有着显著的自我特点,是由决定其发展具备着“简单复杂、集中发散、线性非线性”的显著复杂性控制特征。
首先,成人学员的生源组成复杂,年龄跨度大,他们在社会经验、人生阅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也就是说成人学生群体层次更丰富、系统涉及的要素更多样化,系统的复杂性也就表现得更为突出。
其次,成人学生具有较全面丰富的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基本形成,对社会、人生都有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独到见解,已具备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维护系统秩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成人高教系统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
同时,成人的学习还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独立性。美国成人教育专家塔夫研究发现,大约有70%的学习活动是由成人学习者自己着手进行,他进一步归纳,成人学习者常以十三个步骤执行自我计划的学习,包括选择的专业内容、地点以及如何学习等。这种以个人为单位的分散性方式,往往使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硬性控制和过于严密的外部监控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往往适得其反。单一的集中管理、单向指挥必然要向互动协商、宏观引导与自觉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过渡,静止孤立的传统性“垂直”管理也转而开始强调利用动态、变通的途径,以应付变化迅疾的现实环境、多元化的实际需求和灵活多样的发展目标。
二、信息科技的介入与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变革
(一)信息科技的介入适应成人高教管理秩序从简单到复杂的趋势
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成人高教管理满足学生及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奠定了基础。学年制的一统性被灵活的学分制所替代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突破了系科、专业、学校乃至不同学习行为之间拘囿的新型管理制度,以其灵活性以及承认受教育者差异的性质,更好地适应了成人高等教育成人、在职、分散的特点。作为学分制精髓的选课制,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成人高校中已付诸实践。从传统的统一课程表发展到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向选择课程,正展示了复杂性秩序的建立。由于实行学分制将冲破年级、班级、课程甚至地域等界限,加上基础课程后的学习普遍具有课程选择范围较宽、单课的听课人数相差悬殊、选课交叉量大以及学分绩点计算的精确要求等特点,大大增加了成人高校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以及学生日常管理的工作量,更加凸现了在成人生源的不稳定与学分制所必须要求的专业设置的延续性之间、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与市场需要的复合性灵活性之间、成人学员的分散性与选修的复杂性之间、选修课的开设与成教教师力量的配备之间、选修人数多寡与办学效益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因此,如果没有各种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作依托,成人高校多元、高效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成人学生多学科、复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就只能成为空谈。
在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信息技术将最大限度降低学习、交流的门槛,信息社会的开放环境将成为多元共生的良性土壤。成人高教管理对象逐日增加的层次多样性与角色交叉性大大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管理规范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重建,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潮涌般的“原始信息”,只有借助有效的信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使之发挥积极的决策参考作用;而管理规范的不断建立与调整,实际上又是管理秩序不断从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其复杂性程度越高,越能揭示教育活动的自然规律,也越能适应信息社会的新要求,管理才不断地在更高的层次上接近它的本质目的。
(二)信息科技介入成人高教管理满足控制从集中走向发散的要求
毫无疑问,发散式控制在当今教育管理中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向。其特点在于改变传统的集中型控制范式,形成多个控制中心,合理构建宏观、中观、微观控制,使控制产生一种多元、互补的综合效应。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以及重视利用非正规教育资源建立学习化社会观念的兴起,使得建立在学校自主和各有关方面切实参与基础上的教育系统的广泛非集中化成为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成人高校内部管理系统中,呈现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中层管理人员的规模缩减和组织结构模式的扁平化的特点。过去比较刚性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终将被取代,组织模式变得更加精简和有效。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能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使其由分层型变为网络自由型,决策、管理、事务三职能均面对集中管理的数据库工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另外,成人学生自主性和自控性强的特点,使其具有自我管理的愿望和能力,同时成人社会角色的复杂多样性从客观上增加了统一集中管理的困难性。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集中走向发散的控制思想。网络媒介正在并将继续赋予学生管理工作全新的理念和持续广泛的延拓空间,使成人教育在更深意义上突破樊篱,使成人高校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三)信息科技介入成人高教管理顺应管理从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趋势
管理方法从线性走向非线性,最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方法观上的突破。体现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需求趋于多样,主体的复杂多态带来多元化的价值评判角度,为适应这种现实变化,成人高教管理已在突破一种模式、一套格局、一个标准方面表现出许多新趋向。信息技术介入招生、录取、课程管理、学分确认等教务各环节,为多格局管理大开方便之门。例如,学生界限的非线性,终身学习的观念的普及渗透使学生年龄概念拓宽,而且高龄化学生比例日渐增长;学制界限的非线性,针对成人学生学习特点,成人学校的学制变得更有弹性和灵活性,如北京市成人高校规定:学制2年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延长2~6年,学制3年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可延长3~7年完成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学分界限的非线性,由校内可以实现跨系跨专业学习,逐步发展到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进而在不同性质的学习行为之间实现学分转换,如操作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之间的学分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