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范文1
关键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加强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管理
一、当前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一)缺少完善的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从我国立法的层面看,虽然宪法和劳动法都对人民社会保险的权利进行了保障,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能社会保障发的核心方面《社会保险法》却始终无法出台。因为立法的层面原因,这样一来当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虽然面对各种问题,但却不能就这些为题作出行政行为。这样陷入了“重任压肩、有责无权”的尴尬境地。突出表现在:一是扩面征缴措施不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凭借一个行政文件,就能在短时间内把国有、集体企业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单位各类人员在社会保险中参保问题以及缴费的问题,因为没有《社会保险法》的保护而缺乏执法的公信力。其次是不能够有效的协调政府有关于社会保险经办的相关职能部门。
(二)经办机构工作压力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就业结构已经出现了很大变化,在社会参保结构上的体现就是自由职业者、个体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参保工作的业务范围和工作数量日益变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传统的征缴、发放。变为现在的续保、稽核、完善个人账户等保险管理服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强度也不断增加。社会保险的社会投入也不断地增加,但社会保障工作的压力仍然很大。以邯郸市为例,仅灵活就业参保人数就有2.4万人之多。可想而知,仅这部分人群便可以给社会保险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仅每天参保人数就有成百上千人,每天几十个窗口都忙不过来。而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不能够满足这些参保人员的各种要求,在无形当中加大了我国的社会保险工作的难度。对于参保人群,经办人员对于具体问题不能为其一一讲解。由于参保人数过多,经办机构窗口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非常大。
(三)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喾⒄梗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为止,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到了社保经办任务的很多方面,信息资源的管理逐渐的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社会保险经办工作对其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越来越大。信息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参保单位及其人员的基础信息、各种账户及缴费记录等各个方面已经开始普及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经办工作中的广泛使用,虽然在经办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想要继续提高其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就必须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目前,计算机技术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在计算机应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往往会出现资源不共享或者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分立,但目前为止仍没能够实现统一申报、记账。在信息化技术普遍应用的今天,社会保险工作的信息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的思路
(一)进一步完善法制
国家主管法律的部门,应当加快社会保险立法的出台。通过法律制度建设保障社会保险机构权能的履行。对于国家来说,需要切实研究社会保险立法,推动社会保险立法的出台。完善社会保险机构的权能,分配其内部的工作任务。明确经办机构的设置、规格和职能。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从地方层面上,各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社会保险方面的规章,结合本地实际,为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推动当地社会保险机构依法行政。各地还需要积极调查研究和考证,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结合实际经验,深入基层,脚踏实地。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盲目地出台地方规章。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积极推动地方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属于经办能力建设的外部条件。要切实有效解决社会保险经办建设的压力,需要当地政府能够提供一定的帮助。要协同政府一起来处理社会保险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在社会保险工作中的职能,不能推卸责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保障是涉及全体人民的一项公共服务,这项服务方便全体人民。这项服务的展开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同时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财政支持和人力配置力度。有经济学学者认为,在社保工作开展时应当降级成本。但笔者认为,管理水平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成本。目前我国,各地方管理能力不高,地方政府为了节约成本而致使其管理水平较低。而就我国在社会保险经办方面的编制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正式确立社会保险经办编制。而从那个时候到目前统账结合的模式确立以后,社保经办机构的编制人数仍然增加很少,这样就给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管理造成困难。人员紧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应健全对社会保险工作财政补贴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社会保险是公共财政的调整范围。但是,目前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所应承担的社会保险责任并不确定,省级统筹没有做实,一定程度“放纵或回避”了下级政府在扩面、征缴、清欠、领取待遇资格认证等方面的“财政责任”。健全财政补贴制度,要能够纵观统筹完善各级政府对于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然后,各级政府要提高自我的办事效率,要强化其职责,在规定的时间内划拨社保资金。当社保资金出现周转障碍或者资金不充足等情况时,政府要能够去及时解决该类问题,确保社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要加强对社会保险机构的宏观调控,在社保机构办事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其业务指标、职权权限。要首先保障社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需要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首先要规范各经办机构的名称,规定人员编制和各个人员的职责。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经办人员的行业能力。建立完善科学合理权责统一的规章制度,如人员职责、内部规章、业务考核细则等,通过运用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严格管理经办人员的工作流程。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社会保险机构工作体系建立。要严格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其次,要通过先行试点,逐不断推广社会经办人员的业务规范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严格办事,建立权责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推动社会保险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建设。把社会保险引领到规范化的模式中去。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范文2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培养;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159-01
一、班级文化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学生在学校可以同时受到两种教育,获得两种知识,即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通过人文环境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杜威先生所说的人文环境,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就是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在班级中综合形成的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生活方式,每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内部形成的共同思想、精神风貌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关系着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成才。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基石。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当前班级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有: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的价值取向、创造力与责任感等。
二、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体系的建设
班级文化体系包含了班级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当前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真正能够做到搭建整个文化体系的并不多见。文化体系的缺失使得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并不是特别顺利。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观与价值观。
2、对于学生管理过于严格
中学生容易在叛逆期内产生逆反心理,如果管理的过于严格、刻板,更加加剧逆反心理。不仅修养没有得到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缺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许多班级文化建设当中,只是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得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成长方向,影响到学生对今后生活的抉择。
4、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题,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当前许多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缺乏对创新文化的建设,学生创新意识不强,民族就缺乏创新。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道德素质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两大板块。硬文化是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或者叫做环境文化;软文化则指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真正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漂亮的教室环境,最重要的还应当是从人文学的角度实施班级管理,用班级文化的氛围来薰染学生,帮助学生走出误区,改变坏习惯,最终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超越、完善自我,铸造人格精神。
1、加强体系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体系的高度出发,来进行班级文化的建设。既需要学校创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和人文的外部环境,更需要班级师生的实际参与。既要抓紧关于文化教育的建设,也要重视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从文化知识、道德素质教育出发,来加强班级体系的建设。
2、突出主体意识
在班级文化体系的建设当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真正的把自己当做整个班级的主人,能够一切以班级为重,从集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 很多时候,班级物质环境的设计常常是班主任说了算,有包办化倾向,体现不出学生主体意识。其实,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些建议,布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安排教室布置,悬挂哪句励志格言,本期板报该写什么了等等。这样的物质环境,就不只成了给外人看的摆设了,才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班级文化体系的建设,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才能对学生开展各项思想工作。只有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4、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
班级活动的开展是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班级的建设当中来,满足学生求知、实践的愿望。首先是主题班会的建设,班会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真正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其次是班级内的比赛、竞赛活动,可以让学生之间展开竞争,利于学生的进步。最后是兴趣小组的设立,由相同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小组更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
四、总结:
当前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同时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这些问题,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建一个完整的班级文化体系,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范文4
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班级文化作为管理班级工作的心理平台和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很多事实说明,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对社会体系进行适当的考察与研究,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班级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基础单位,使学生的教育具有社会预期性。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微型的模拟社会,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之间互相交流,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集体。在此程度上,班级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媒体,对社会文化具有选择、传递和聚合的功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相比,有着更为明显的职业性特征,更多地吸收了现代社会的职业特点与现代社会要求求职者具有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隐约体现出企业文化内涵的痕迹。相对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则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经企业相关人员的经营与管理,创造出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精神与物质财富,诸如企业文化观念、劳动者价值观念、自身企业精神、人员的道德规范、企业的运行机制、企业的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等。在这么多复杂深奥的构成要素中,一个企业的文化中心无疑就是价值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企业型人才,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认可成是培养一线一流、拥有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很多学生在高职院校中期待着完成自己人生角色的重要转换,将学校作为角色转换的前沿阵地,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是绝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工作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文化的内容、特点与表现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从功能上来看,它们之间仍旧具有很大的联系,在对人的感染与教化、规范与培养和对人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类似的地方。
2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服务生产一线的高技术职业水平的能力,正是由于这种教育目标与自身的定位,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融合,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时可以最大程度地缩小与企业要求的距离。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标和定位和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两者总是具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的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还具有很大的差别。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初期还是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结果还是离开了自己曾渴望进入的企业。最可怕的现象是有的毕业生在一个月之内不断就业、失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培养企业专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不能实现自己的预期就业理想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脱离于企业文化,更多的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缺少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所要求的班级文化建设。这便造成了培养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文化素质,缺少企业现实文化的熏陶。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偏颇,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别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创新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三方面,缺乏对高境界的班级文化精神的凝练和提升。另外,学生活动的品类很多但缺少一定的目的性,活动仅仅是一种活动,更多的人只是把其作为一种经历,而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电脑、手机等虚拟的网络平台所占用,参与集体性活动的主观愿望被大大减弱。很多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存在“跟风”现象,一个班级开展了一个主题班会,另一个班级可能随之也展开了类似的班级活动,缺乏针对性。在认清这些现状的基础之上,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要注重提升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丰富内涵,强调精神层面的培育,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由于当前的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经过实践,很多学校发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成为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最大受益者。”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合作实现了双赢,两者的文化定位是共荣,也就是说互相吸取有利因素,学校教育考虑到企业发展,企业发展考虑到就业者的教育等社会责任。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提升也借助了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力量。校企合作不仅搭建了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也搭建了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这种互相融合的机制,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促进企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4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范文5
院校数量及在校生数量双增长给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带来了挑战。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都应具有的班级管理的软要素,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班级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作用。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在转型期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更好发展有着进一步的指导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柔性手段,也被跟多的管理者所认可并应用于其中,但由于对班级文化的内在规律认知的不足,许多管理者中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功利性强,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过于追求班级在学校中的形象和位置,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人文与科学的精神,重视从国外引进的理念,而轻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等。在高职教育转型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应注重一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与深入性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物质文化层面,还要深入到班级精神文化层面,深入到学生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内隐概念和内隐规范,从而使班级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认识事物的态度、学习与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把物质文化等同于物质,制度文化等同于制度,精神文化等同于一些精神文化的标识系统,缺乏人文和科学精神。这个认识的偏差使学校文化的建设逐渐流于形式化、走向形而上学化,追求班级环境优美,设计班级远景、班训等进行班级文化包装,班规制度“上墙”。班级愿景、班训是一个班级发展思想的凝聚和浓缩,但深入到有些班级却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并没有深入了解,更无从谈及思考。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者和学生必须要深入到班级文化生活中,并从实践中提炼有关班级文化的理论知识,再把将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然而,现在存在着一些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又缺乏与专家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班级文化的研究中,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很少深入到班级教学实际生活中,这样作研究的方式导致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法对实践起到基本的指导作用。因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有利出路。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是指对原有事物的合理因素的延续,创新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使其有更好的发展效果。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继承原有的、优秀的文化建设,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是班级文化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班级要在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的班级文化才能更有力的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创新不仅包括理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机制和方法的创新,班级要注意培养班级师生的批判精神,并给予师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空间,为班级文化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借鉴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借鉴其他院校的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学院的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结构。每个班级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教育对象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坚持一定的特性和个性。
理念演绎模式和实践归纳模式是班级中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理念演绎就是先提取班级的精神主旨,再把班级的优势和特色?泶丛煨缘氖导?;实践归纳是先对班级优势和特色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取出班级精神主旨。
1)理念演绎模式
理念演绎模式是管理者在一定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确定从核心价值观、班级发展目标、提炼班级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发展班级。对班级中的同学从引导到班级凝聚,使其达成共识,通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践行而发展成熟。其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班级精神的确立、认同和践行阶段。确立阶段:管理者应对班级文化的现状或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检测、预测和评价,通过对师生行为的内隐概念去体会和感悟,研究分析班级的价值观,把对于班级的预计达到目标和班级精神建设展现,把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来确立。此时,班级精神还是比较抽象的,不具体清晰。认同阶段:管理者应在班级活动中大力宣传并让学生认同这种班级精神,并逐步明晰班级精神的具体内涵。践行阶段:要想把理念演绎模式坚定的实施下去,就必须把班级的价值观和班级精神的统一性建设实践性的进行。只有以班级精神建设为根基,管理者才能把理念演绎模式落实到班级文化上。把班级从环境陈设、制度建设建全、班级各项活动几个方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参考本班同学自身的发展点,把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2)实践归纳模式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范文6
关键词:组织认同; 组织文化; 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44-002
依托班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充分利用班级文化这一载体,通过班级文化的导向、约束、熏陶等教育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1]。
近年来,苏州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班级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多。在庞大的班级组织中,形成亲密团结的同学关系和昂扬向上的文化气氛面临新的挑战。在班级管理中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高班级成员对班级组织的认同感,能有效地促进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本文通过分析班级文化与班级凝聚力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有助于探求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有效途径。
1.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
1.1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尚无统一定义,综合诸家观点可归结为: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使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价值观体系,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起指导作用。其由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特有文化形象。其中,价值观是其核心要素。
1.2组织认同
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在行为与观念诸多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认为自己在组织中既有理性的契约和责任感,也有非理性的归属感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组织活动尽心尽力的行为结果。
1.3组织文化与认同的关系
组织文化对组织认同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组织文化具有内外两种功能,一是内部整合功能,组织成员会发展出一种集体认同感并明了该如何有效地一同工作;二是外部区分功能,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从而将自身的组织与外部其他组织加以区别开来,确认并增强对本组织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培养和发展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有利于组织共同文化的深化。组织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一旦产生,就会心甘情愿地把组织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当作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从而形成和深化组织文化和意识,即广泛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有助于组织成员之间达成共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进而对组织认同和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班级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
2.1相互作用
班级作为组织的一种形式,其文化的构成与内容同样符合组织文化的特点。
首先,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通过环境布置、活动计划与实施、人与人交往、兴趣培养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与意志、班级舆论与氛围,培养和发展智力与非智力水平,增强审美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班级文化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让彼此亲近的学生或师生之间产生了归属感觉,彼此形成认同。
其次,班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使学生在班级的独特文化生活中,并通过班级文化中的有效互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通过发挥制约和示范、凝聚和导向、平衡和保障、激励和创造功能,在学生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在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选择、扬弃和创造中,使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逐渐得到认同,形成主流精神与班级氛围,进而产生思维与行为定势,形成学生性格。在对班级文化内容的创造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关系,形成信任维度,促进认同。
2.2实现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广义上是指班级成员存在与创造的一切物的因素的总和,包括各种设施与教室布置所形成的环境。狭义的班级文化的物质文化,仅指班级中的各项设施。其中教学设备的配置和教室环境的布置,通过必备基础设施和教学辅助设施的配置,优化教室环境,都可以促进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价值观,在班级文化中属于精神文化的深层次内涵。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这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只有为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循,这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班级文化才能变成无形的精神力量,使班级成员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一致地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奋斗。班级价值观的形成,是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在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它的形成也是有一定的过程的。
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班级舆论、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过“树立――服从――同化――内化”的过程。在制度文化的“树立”过程中,由学生们充分公开讨论后确立;在“服从”阶段表现为各个成员在班级舆论的压力下,表面转变自己的思想与态度,服从群体的规范准则,这种服从并非自愿,但班级里的榜样的示范作用与舆论的压力,会使个体出现规范所要求的行为,此时,应多表扬学生的个体行为,促进从众和模仿行为的出现;在“认同”阶段,个体把群体规范、舆论吸收过来,在心理上与之趋向一致,此时教师要保持对学生行为评价的公正性,促进学生的认同感;在“内化”阶段,个体已经开始把自己认同的东西与自己的心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为自己的价值而并入价值体系当中。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必须注意四大原则:首先是“主体性”原则,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学生参与策划活动,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其次是“发展性”原则,即活动要能激活学生的身心系统,有效地促进发展。三是“社会性”原则,即活动要能够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一般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内也与社会紧密结合。第四是“多样性”原则,即活动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才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
3.苏州大学班级组织文化与认同分析
3.1意义
近年来,随着苏州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班级的学生人数也有较大规模的增长。以笔者所在的社会学院2010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为例,班级66人的规模,大大高于一般的高校班级规模,甚至远超一些中学班级规模。在如此庞大的班级组织中,若想让班级成员自发地形成亲密团结的关系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加强文化建设,引导班级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大班级的凝聚力。
使每位班级成员都积极融入班级、支持并参与班级活动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2]。
3.2现状
理论上,规模较大的组织很难自发形成凝聚力和认同感,而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以笔者所在班级为例,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同学们往往结成亲密而小型的团体活动。这种团体通常只有4-6人,在生活方式、兴趣偏好等方面有极强的相似度,经常集体行动,互相维护成员的利益,内部认同感很强。然而以整个班级为单位观察,发现同学在班级集体活动中的积极性很低。春秋游是极为鲜明的例子,6学期中,班级仅举办过2次,且参与率均不超过40%。这表明在没有下意识建设班级文化、以此提高班级凝聚力的情况下,同学很难自觉形成对班级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在面对较松散的班级关系时,老师和同学也很少意识到依靠建设班级文化来解决的重要性。老师往往采用劝说或依权威施加压力的方法督促同学参与班级事物;班委常假以学校或学院的名义对同学进行强迫。这些方式总是治标不治本,故而一直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3分析
班级文化建设,特别是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对增进班级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点往往被师生所忽视。班级文化并非单一苍白,它包括班级舆论、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等维度,想要建设好,需多方位努力。班级文化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引导、示范和修整,期间需要辅导员的耐心引导和倾情付出,需要班干部发挥核心带头作用,需要对良好风气的鼓励与弘扬,需要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学习竞赛等活动,培育优良学风。只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来渐渐形成一个班级相对稳定的文化。
4.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强调班级文化与班级认同的有机统一在班级建设管理之中举足轻重。而针对苏州大学特殊的班级情况,也要在普适的原则之上探求特殊的处理方式。
4.1重在实践
班级中,教师与同学均要重视以班级文化促班级凝聚力的方法。依照建设精神文明的方式,首先建立大家认可的相关制度。之后,不应将规章束之高阁,克服惰性和阻力执行下去,保障制度的实现。这时要以正面肯定为主,激起同学遵守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譬如在组织春游中,给予报名参加的同学一些物质奖励,奖品不仅是一种利益,也代表班级对其行为的肯定。渐渐形成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习惯后,这种气氛将对同学之后的行为产生引导。
4.2关注“少数派”
无论在哪个阶段,班级中成员的行动都难以完全一致。一般同学都完成班级文化的内化时,总有极少数不走同一路线的“少数派”同学的行为更值得关注。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认真了解其思想、动机,并从完善班级文化不足与引导“少数派”观念两方面同时着手,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不是一味强迫同学改变,反而产生负面效果。
4.3潜移默化
无论班级文化建设,还是班级凝聚力建设,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不是一日之成,一蹴而就。润物细无声是最智慧、最温情也是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在温和理性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修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也能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
5.结语
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班级文化的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强集体组织强度,提高班级凝聚力,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班级文化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探讨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旨在为新形势下高校大班级管理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