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的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意识

近年来,在外语教育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普遍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并不令人满意,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不够。因此,如何把跨文化交际意识带入外语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本文通过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分析说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

要性,并提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外语教学重语言形式、轻文化因素,相当多的教师注重的只是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是否正确,或语言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学生跨文化条件下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培养。而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随着语法、词汇能力的发展而自然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发音准确、懂得语法、掌握相当数量词汇的非本族语者在同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故障。语言学家把这种故障称为“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大体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某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造成的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二、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一) 跨文化意识的缺乏

语用失误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失败,究其根源就是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的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具体说是“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处理的得体性和文化整合的自觉性”,在现实生活中它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Hanvey.J在1979年就研究“跨文化意识”,并提出了“跨文化意识的层面”;胡文仲就跨文化交际障碍提出要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Moran提倡体验性的文化教学使学生获得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赵爱国、姜亚明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以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为前提的。

(二)文化上的失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果交际者对此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就会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交际中的诸多语言失误。另外,交际者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迁移和文化偏见也是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

1.价值观念的差异

文化价值观念是弥漫于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依重要性程度而排列的一种信念体系。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回避这一问题,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就不会充分理解该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

东方文化的特点是社团价值至上,而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中国和美国是这两种文化的典型代表。所谓“社团价值至上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推崇的是社团和集团的价值而不是个人价值的文化,社团的存在比个人的存在更重要。因此,黑格尔认为:“在东方的黎明里,个体性消失了。”

2.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伦理道德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西方的伦理道德观中,人往往过分强调一己之权力与自由,在交际中重业缘、轻血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亲情关系淡漠。极端个人主义决定了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利害公务式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像一张张密密的网,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精神。

3.民俗习惯的差异

民俗习惯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规范。民俗习惯的这种约束力,是对社会法律的补充,有时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不了解对方的民俗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的交际失误,重者甚至会带来剧烈的冲突。

4.文化负迁移

盛炎在《语言教学原理》一书中说:“人们在习得第一语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认同,这种在自我认同情感基础上而形成的自我疆界主要是指跨文化交际前,交际者就已经形成的以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语言模式等为主要内容的本民族的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形成一种自我疆界。”

由于文化是不自觉的,所以在接触另一文化时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和参照系对另一种文化做出评判,有时表现为先入之见,有时表现为“民族中心论”。这种“先入之见”和“民族中心主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强烈地干扰对话语的理解和运用。

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常常以“先入结构”为基础,用自己已有的语言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文化观念系统来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评价和筛选。相同的就顺利接受,对相异或部分相异的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制情绪,这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母语文化模式对第二语言的干扰,我们称之为文化的负迁移。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母语文化多多少少要对目的语发生负迁移作用。交际双方文化背景差别越大,文化的负迁移作用也就越强,语用失误也就越容易发生。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外国文化知识。首先,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其次,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和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要传授大众文化,包括风俗习惯、业余活动、仪式与典礼以及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三是要传授深层文化。这三类文化紧密相连,即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深植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各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胡文仲指出:“一般说来,一个人学习异国的语言、习俗和社会规则等虽然不易,但并不是不可达到的目标。只要花上足够的时间,具有一定的条件,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却是极为困难的。”

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在这一层次要进行更宽泛的中外文化对比,既要让学生注意到文化间的共性,又要让他们注意到文化间的差异,并以此来树立起学生对待祖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的态度,从而做到不仅要把外国文化中优秀的、对祖国建设有用的部分吸纳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来,而且还要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把我们自己的文化介绍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真正促进日益广泛的跨文化交流。

第四个层次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Larry Samovar、Richard Porter和Lisa Stefani主张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学以致用。他们认为学习者应该学习那些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各样的场合、各类人际关系的技能。

结语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可行性的建议。大学生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语用失误,必须从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培养跨文化意识,学习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洪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P16.

[3]毕继万,张占一.跨文化意识与外语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1,(5).

[4]赵爱国,姜亚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传统文化美德内容博大精深,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仍然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品质、精神品德、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美德的知识,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美德。

2、促进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根据相关内容科学合理的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措施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对此进一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从语言文字中寻找文化知识。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文化知识的继承,尤其是传统文化知识,在语文教材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时候,注重对语言的感悟,进而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在对语言文字学习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还应该认真推敲其含义,探寻其文化内涵。尤其是在诗歌的学习中,更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诗歌学习的时候,除了讲解诗词基本涵义之外,还应该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文学派别,作者生平事迹等内容来全面理解诗词。例如,在学清照诗词的时候,应该结合婉约派诗词的特点,李清照本人的生平事迹等内容来理解,从而让学生更好理解诗词的内涵,学习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2、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加强阅读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应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书籍时要注意摘抄其中优美的段落和句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例如,通过阅读诗词可以积累古典文化知识;阅读名人名言可以积累人格文化知识;阅读散文可以积累感情文化。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3、重视写作训练。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拼凑,而是个人思想表达的重要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学生要注重写作训练,在写作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让老师更加清楚的了解学生的文化意识,为进一步采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供参考。另外,写作的时候要注重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最好能够将文化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

4、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不能仅仅运用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而应该进行创新。例如,在学习四大名著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电视剧,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再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从而更好的领悟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另外,在学习完相应的课文内容之后,还可以将课文内容编写成剧本,并让学生进行分解色表演。或者在学习完婉约派、豪放派等诗词的特点之后,给学生以走上讲台的机会,让学生对其产生背景、特点、代表人物等进行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及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意识,还能够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效果。

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3

Abstract: Along with China career in medical profession's development, the foreign exchange's step is getting quicker and quicker, then appear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medico's Trans-Culture ability's raise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rom quality high special medico's angle embarking, elaborated doctor practicing western medicine culture's some differences, raise medico's Trans-Culture consciousness by the time.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中西医学文化特征

key word: Trans-Culture consciousness China and the West medicine culture characteristic

作者简介:张珂珂(1975―),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学科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与文化教育教学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课题 “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缺失与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JKGHAB-001)

通过英语文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展学生能力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是一个非常有效和切合实际的方法,因为当学生处于一种母语语言环境时,不可能每天都有真正的和外国人面对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所以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主力军是老师、主战场是课堂。所以在老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基本的中西两种文化的对比和讲解将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中西两种文化的方方面面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穷尽其内容,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最基本的最能反映两种语言所独有的文化特征来学习或者了解一下两种语言背后的最核心的文化特征。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从一个民族的最基本文化价值体系及操持这种语言的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来看学习掌握其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对于医学生而言我们更应该把视野定位于中、西 双方在医学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医学文化特征。下面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一阐述。

一. 中西两种文化的基本的价值体系差异 在两种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差别最大的莫过于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唯心主义三个概念的认识上了。首先在西方文化里他们认为这是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念,是西方人所推崇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当然这和西方独特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三种被西方人认为最能体现人本价值的观念恰恰与中国之传统文化格格不入甚至截然相反。因为在中国这些价值观念曾经广受批判,因为我们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唯物主义,且一言一行必须符合有关的标准和要求。这就注定了同一概念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内涵不同,不同解释和不同评判。

二.中西方两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即“人与地相参”,这就是中国古代圣贤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当人与地相参时便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所谓的“三才观”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及递进式表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小到大进行阐述。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在思维方式上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是一对文化矛盾。它不仅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影响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视角。我们不能判断是“天人合一”胜于“征服自然”还是“征服自然”优于“天人合一”,所以我们也不能判断是中医胜于西医,还是西医高于中医。因为文化并无高下、对错之分,有的只是不同思维、不用视角、不同观念的文化碰撞。

参考文献:

[1] Ron Scollon, Suzanne Wong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roac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年

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语言与文化在社会环境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所以,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者交叉渗透。Rivers认为“语言不能与文化完全分离起来,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中。”因而,英语教学应该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来增进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Cross-Culture)意识,使其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提高其社会文化能力。

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有四个级别(6―9级)的目标要求,下面是对七级文化意识的描述:(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2)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典故或传说;(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献;(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媒的情况;(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现在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含文化教学,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外语协会在其编写的外语能力暂行规定中,已经列入交际能力的内容,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质(社会文化能力)。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与其密切关联着的社会文化的了解。谁不了解语言内涵,谁就会遭遇“Culture Shock”,无论他语言习得多么“规范”,在实际交流中就会在“文化障碍”前碰壁。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教师传统英语教学过于关注英语语言基本知识(语音、语法、词汇)、基本技能,忽略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紧密相连,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十分薄弱,这就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有效地与人交流、合作。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交流频繁,英语教学又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一种文化跨越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精神、原则、沟通模式、规章典范等不同文化时,我们就称之为跨文化。《英语课程标准》给跨文化意识下的定义是:“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英语时根据异国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如听、读)和语言产出(如读、写、译)的自觉性”。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下面笔者简要谈论如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一、融入背景知识,渗透文化意识

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别,就拿中国与英美国家的风俗相比较,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诸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一方面扩大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想去了解其它各民族人民,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该民族语言基础,以渗透文化意识。例如:在讲Travel这课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为什么美国被称作为“车轮上的国家(wheels on the country)”。还有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God bless you”,体现了美国是个宗教国家,超验大师爱默生曾把个人称为“God of yourself”。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背景知识,渗透文化意识,不但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熟悉所学语言的使用环境,同时也加深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了学生准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挖掘文化内涵,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课文字里行间都蕴涵着英美人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侧重挖掘课文深处所隐含的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意识,价值观念等,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深刻理解本国文化特点,理解、尊重异国文化,以渗透文化意识。如:在Body Language一文中,有几种身势语言不同于我们国家。搭车时他们通常竖起拇指(这体现了他们的个人主义),而我们通常对司机摆摆手。他们表达祝愿时,常把食指与中指交叉一起“keep the fingers crossed”(祝好运)。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宗教国家,吃饭前都要祷告(在胸前画十字架),以示感谢上帝的关照,这里就体现了他们的宗教意识。给学生介绍这些,使他们有兴趣了解西方文化,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

三、组织活动课,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常设计活动课以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记忆深刻。西方一位教育家曾说:Tell me,I will forget. Show me,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I will understand.因而,通过英语活动课,使学生亲自参与,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比如,在学习有关节日“Halloween Day”的内容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讨论Halloween的由来,在这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会说什么,并且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及用品,如Jack-O-Lantern、ghost’s mask、sweets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Halloween这个文化主题,举行意趣盎然的Trick or treat活动。这样,学生们在丰富多彩而又生活化的活动中不但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英美文化气息。著名英语教授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作为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它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生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四、通过媒体网络,渗透文化意识

现在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手段等等。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计算机可以较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声音、动画、音乐的同时作用,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的左右脑并用,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课堂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有趣。同时计算机多媒体有利于贮存大量的信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这一途径。如讲到Animal World时,让学生看一段“加菲猫”,使学生了解国外习俗、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以上简要概述了中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及方法。我们要立足于本国文化,保留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异国文化的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还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想了解其它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语言来源于实际生活,也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观念及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属于一门文化哲学,令人们深深地去品味。英语语言学习必须与目的语文化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文出版社,199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炎昌,刘润庆.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5]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6]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7]陈俊森等.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8]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5

摘要:语言意识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广泛,但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较少提及。我国小学已普遍开设英语课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是有可行的。良好的语言意识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学习者能更好地运用英语,减少交际中的障碍,并进行成功交际,培养学生语言意识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建构理论,认知的过程出发,并结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说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语言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知识;语言意识培养

1.引言

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单词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点的教学,它培养的是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但是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运用,交际,从这一角度来看,传统英语教学的弊端突显出来。

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意识指语言的固有能力来处理信息,是洞察语言本质和功能的语言能力。本文中的语言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表现为是由文化、政治、社会和习俗等方面组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仅仅要掌握语言点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蕴含于语言之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从而培养英语思维。语言意识的培养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有一定的语言意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思维方式,交际也就更能达到理想效果。

2.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通常被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或者社会一部分范围内流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和信仰,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建坤,2008)徐行言在《中西文化比较》(2004)中,对文化的理解与概括分为一下几个方面: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用它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把文化理解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总和;强调文化作为人的社会行为与习俗的意义;把文化视作人类的艺术活动及富有仪式性的民俗活动的概括;把文化理解为一个社会的传统行为形式或全部社会遗产。

根据裴文的表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参见王建坤,2008):(1)语言是一种文化;(2)语言是文化的工具;(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4)语言是文化的形式;(5)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由此可见离开了内容,离开了语言的内涵,就谈不上语言。语言学习需要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语言教学的同时也必须了解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地更好地运用语言。

3.从建构主义看语言中的文化教学

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范琳,2003)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皮亚杰,后经布鲁纳、维果茨基等教学教育心理学家不断发展和完善。

建构主义是源自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清楚地说明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项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我们所说的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正是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一种方法,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该方法主张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文化信息的灵活性,最后获得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

4.培养语言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

由于技术的发展,旅游的兴旺,经济和政治体系变化,移民方式的改变,人口增长等原因,人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流日益增多;人们日益认识到文化会对交流产生微妙和深刻的影响。我们学习语言就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所学语言国家的交际文化。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是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传统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可能妨碍文化和语际的正常交流。英语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交流和交际,是为了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出去,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克服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相互理解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交际的成功。

5.交际教学法的弊端

巴克斯(2004,参见孙鸣,2007)认为,业内人士大都默认为:交际法不仅是先进的方法,而是唯一正确的学习语言的方法。根据语言学家威多森(Widdowso ,H. G. 1991,参见孙鸣,2007)对交际教学法的分析与评价,交际教学法注重让学习者用语言做事,表达观念和完成各种交际行为。它强调“做”、“自然学习”和“自然语言使用”,在学习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不经意地学习语言,通过“做”而“知”。交际教学法所关注的是给学习者创造使用该语言的条件和情景,而不是我国现阶段英语教学的词句和语法。

文化意识的培养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语言、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导言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可见,语言、文化、交际是密切相关的,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实际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我国新近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英语教师不要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言的教学,还要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扫清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自然也就离不开文化教学。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课常常只注意讲解语法,培养的只是纯语言能力,对社会文化意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所听、所读的材料,他们所说、所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不够得体。例如:经常有外国人抱怨说中国人老是喜欢问他们的年龄、收人情况等私事,干涉他们的“privacy”使他们如同置身于海关或警署;又如,我们的学生常这样对老师说:"Good morning, teacher”而很少说:"Goodmorning, Mr/Miss...”与外籍人士见面打招呼时甚至也不会用一句最简单不过的‘`Hello.”而对“Where are yougoing?”和“What are you doing?”这样的问话似乎是情有独钟。大部分外国人听了这些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f’ 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这就成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由此可见,不了解某种外语的文化,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或正确地运用这种外语,即使最简单的日常用语也往往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申奥申博的成功,以及社会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都要求我们的英语教育不仅只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言能力,而且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的敏感性,提高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创设情景,培养意识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传播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从语言所表达的功能、意念出发,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教师应该系统地、有目的地导人西方文化,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富有语言文化背景的小环境。可以在教室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如悉尼歌剧院、美国自由女神像,以及英语国家盛大的节日简介、庆祝场面等。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突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自己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2.结合教材,适时渗入

近年来,中国的外语教育改革进人了百花齐放的昌盛时期,各种各样的外语教材应运而生。这些教材的编写者都注意把西方文化引入教材,同时又纳人自身的本族语文化。这些跨文化交流的素材对学生和老师都非常有益。所以,我们要将教材中那些有关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典型实例挖掘出来,结合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来进行语言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一英语课本第12课中有这样的对话:一个小女孩问Mrs Read:"How old are you?”这时,Mrs Read并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只是说:"Ah, it’ s asecret.”教师在教到这里时,须联系英美文化习俗说明清楚:英美人非常忌讳别人问及他们的年龄、工资以及个人活动等私事,在这里,"It’s a secret.”便是一种回避的方法。

3.归纳比较,了解差异

对汉英两种文化的比较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避免语用失误。针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我们可以从称呼、问候、邀请、道歉、建议、赞扬、身势语和其他文化礼仪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在汉文化中,交际者听到赞美后往往自谦地说“哪里,哪里”,“我做得很不够”,“请多多指教”;在英美文化中,当听到别人说“Your dress is very nice.”时,他们往往只是说一声“Thanks.”因为在英美国家中,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要表现得扭泥不安。对这两种文化的归纳与对比,可在课上或课后进行讨论或评述。

4.课外引导,积累知识

学习和掌握外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扩大自己的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所以,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并提醒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课外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这不仅因为国外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借此使学生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

5.课外交往,加深了解

教学一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用目标语思考,摆脱用母语思维的方式,把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融合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如:鼓励学生与外籍人士进行个人交往;请外籍教师给学生讲课,介绍英语国家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兴趣;用英语介绍标志性的人文景观;演唱英语流行歌曲;请来访的外籍学生住进家中,相互体验、了解生活习俗。在一系列活动中,大家会发现彼此的文化差异,也能找到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