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1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因此,生物科学素养是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生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生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探究实验就像是打开生物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素养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关注教材实验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实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每次进行教材实验时,必须先要引导学生关注并进行实验分析,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例如在进行 “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时,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物体的什么结构可发生蒸腾作用?为什么用这种材料?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怎样来进行该实验等。教师指导学生在进行教材中的实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处理方法和意义,分析教材实验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其实很多都是验证性实验,即由教师先介绍相关知识,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者学生自己实验来验证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发现不了任何问题,提不出任何问题,久而久之丢掉了提问的习惯。
生物学实验有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之分。探究性试验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学科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得科学知识的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为此,教师可以有意暴露教学实验中的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进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实验时,实验中存在着在短时间内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易被染色的问题,教师可将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又如在“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提供牛奶、豆浆、饼干、猪肉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对照实验,进一步探究食物中除了这些营养物质,还含有哪些营养物质。这样一改动,使实验重点从验证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移到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上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初中生物学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一般都没有具体的实验步骤,在提出实验问题后,如何让学生做出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如在“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中,学生在设计实验时,通过小组讨论很容易设计出滴加胆汁和滴加清水的对照实验组,通过实验后得出结论: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可是有些学生就会有疑问了:什么是乳化?脂肪被乳化后,成分是否发生了改变?对于学生的这个疑问,教师有很多种解决方法,可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设计延伸这个探究实验:在两个试管中继续加入2滴苏丹红3号,观察试管内颜色发生的改变。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4.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一般情况下,相对于实验的设计和分析,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因此,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参与度。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这个实验: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3小时隔水加热(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酒(染色)。在实验完成后,对一些实验现象或者操作顺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讨论: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叶片隔水加热后能不能不漂洗?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参与度。又如在进行“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时,练习制作叶片徒手切片是本实验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首先指导学生通过“撕叶片”粗略观察叶片结构,边做示范,边让学生跟着模拟。学生有了这个体验活动,接下来就能较轻松地将叶片切片的各个部分与“撕叶片”时观察的结果对号入座,教师从中纠正、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对于观察到的各种生物现象,必须要用科学的思维去解释、去思考,才能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倒推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这节内容时,其中“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教学难点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染色体会不会像细胞核一样分成两份分配到新细胞中?如果是这样,当细胞一次分裂后,染色体变为原来的一半,导致遗传物质只有原来的一半;当细胞二次分裂后,染色体和遗传物质又减少了一半;那么三次分裂后呢?四次分裂后呢?于是学生得出结论:染色体不可能是这样变化的。教师乘机发问:那么染色体要怎么样变化,才能使细胞分裂后里面的遗传物质没有变化呢?学生立刻抢答:复制。由此,引导学生推导出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数目和形态相同的2份,随着细胞的分裂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此外,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思维方法。每当教完教材的一个内容进入另一个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它们的基本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比较。例如在介绍“呼吸作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和以前学过的“光合作用”作比较:两种作用发生在哪里,它们的原料、a物、条件又有何不同?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加深了对呼吸作用实质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学习生物学科学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生物科学发现史以及科学发现的探究过程,这些科学史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孟德尔历时8年用豌豆做实验材料,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进行大量的杂交实验,仔细观察、如实记录了数以万计的实验数据。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春到秋,天天都要全神贯注、小心翼翼地监视着实验。”巴斯德也曾说过:“当你相信自己已经发现了一种重要的科学事实并热切的希望将它发表时,要将你自己克制几天、几周、几年,要与自己斗争,想方设法自己的实验,只有在一切相反的假说统统排除以后,才能将你的发现宣布。”由此可见,科学家在获得成功之前,都是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失败,他们要承受许多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利用这些生物学科学史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科学素养既包括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也包括掌握一定层次的科学方法,具有学习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就需要教师发挥生物课堂教学的作用,创新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2
一、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
高中生物在整个高中教育中,被很多老师和学生视为一门副科,因此不受重视。但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是每一个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也是必修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现行的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首先,生物课文学素养最早是被国外的科学家提出来的,但由于生物学科在高中不受重视,所以,生物学科素养的教学在中国的进程相当缓慢。并且在生物学科领域改革不够深入,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建构以及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并且,由于在高中很多教师的观念里,只有语数外是主修的科目,也是最重要的科目,而生物作为辅修的科目,却被广大师生所忽视,导致高中生偏科现象严重,同时,高中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迫地接受科目的选择,导致学生的兴趣渐渐的消退。不H如此,生物课上,很多老师只注重生物知识的讲解与灌输,而忽视了做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动手实践的机会缺乏,渐渐地失去了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
除此之外,虽然新课改是很多高中生物老师意识到了在课堂上跟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无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结果导致课堂毫无秩序一片混乱,并且教师讲的内容还是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更不懂得如何在帮学生学习更多的生物知识的基础上,帮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真谛。
二、对高中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的方法途径
1.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要想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更好的渗透科学素养就需要学生亲自去实验去探究,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的过程,更好地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好的创新,进而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科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关“种子的呼吸”这节课的内容时,在学生通过课堂的讲解,对种子的呼吸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一个有关种子呼吸的实验。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去操作。但是,为了帮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引导学生如何科学地完成实验的每一个探究步骤。所以在实验的过程中,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但又不是科学性的实验氛围,这样学生没有了束缚感,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的活跃,胆子也会变得更大。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大胆的设疑,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大胆的提出来,然后对于种子呼吸的这种现象敢于做出自己的猜想,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想,去大胆而巧妙地设计实验的每一个流程,并且教师要做好引导,力求让学生开放思维,将实验的内容及过程创新化是每一实验步骤都具有科学性。接着,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好观察,并将所观察的现象,以及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感想记录在自己的实验册上,根据实验报告上的内容仔细地填写,然后学生根据自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的过程,大胆地去分析种子呼吸这种现象。同时,学生要充分地结合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科学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最终根据实验的过程以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结论。就是这样一个实验过程,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自己独立完成每一个实验步骤,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观察探索的欲望及能力。
2.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其实,面对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现状,要在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并努力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对高中生物老师来说,也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又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但是,高中生物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课程,所以,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除了让学生更好更快更轻松地掌握更多的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还需要为学生创设科学的环境,开辟更多的平台,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去看待生物这门学科。用科学的态度去探究生物物种以及现象,养成正确的评判观和是非观,使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科学文化素养切实得到提升与锻炼。不仅如此,要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素养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去探究分析每一种生物现象的本质所在。这就需要教师立足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潜在的一些现象,然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探究发现这一现象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这节课时,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遗传的概念,根据书本上的内容探寻生物遗传的规律,然后在探寻的过程中仔细去观察,发现问题,然后结合遗传的规律进行大胆的设疑,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去思考这一现象,然后通过亲手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去得出自己的结论。
3.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充分得到应用
高中生物课本中所揭示的的很多现象理论都是来源于生活。甚至,世界上的每一个生物物种包括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是和生物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很好地培养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就需要将课本中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让学生更加明白生物的科学性及实用性。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3
关键词:生物学 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生物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浸润与陶冶,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大好时机。
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在实验教学中,结合生物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生物教师应努力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让高中生逐步提升生物科学研究的素养,这是素质教育对生物教学的根本要求。
一、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对实验仪器、药品正确使用的习惯
高中生物实验所使用的仪器和药品较多,有些是学生在以前生物课甚至化学课时未接触过的。对这些仪器的原理、药品的特性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造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实验器材的损坏,对药品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例如,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经常发生不规范操作。观察装片时学生常常直接使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所以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而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程序的习惯
高中生物包含一些复杂的实验,这些实验步骤经过编写人员长期总结、反复摸索,有很多设计得很巧妙的地方,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其中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学生实验中,不能单纯地用实验指导进行“按方抓药”出现结果就行了,先要指导学生去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的作用,每一个处理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解离漂洗染色压片。先让学生了解每一步骤的作用。
在进行以上实验操作时就有学生发现在观察时视野里一片紫色,看不清细胞,更不用说找到染色体。在教师指导下他取下装片观察、思考后,发现是染色后直接把根尖夹取到载玻片上,而载玻片上只滴有一滴清水,不能稀释染料很浓的紫色,直接压片当然效果不好。找到原因后,很自然就能想到,在染色后再漂洗一次,洗去多余的染料,就能得到很好的实验效果。显然学生有这种想法是建立在对实验步骤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思考怎样做更好。通过这样分析现有的实验程序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生物实验程序设计的素养。
三、在实验后培养学生反思实验的习惯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4
一、创设科学的研究情境,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模仿科学家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维和方法。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实验是科学知识诞生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形成重视科学实践的观念,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生物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解剖器、显微镜等一般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等技能。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的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运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来获得;同时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给学生大胆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机会,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要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很广。如联系生活实际,在“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中,讲美容、癌症预防;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讲植物的组织培养、克隆、试管婴儿;联系生产实际,在讲水分代谢时,说合理灌溉、合理施肥;联系环境保护,讲温室效应、沙尘暴、水土流失等;这样,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的很好方式。
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从学生兴趣和生活实践出发,尽量为学生营造研讨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兴奋、专注、全身心投入,富于想象力、创造力,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答”;“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六、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5
一、生物科学素养包含的要素
1.掌握生物科?W的基本素质技能
在高中的生物学习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解透彻,在此基础上再对真实的生物进行认知和掌握。当然,课本上的知识也包括现代生物的科学技能,比如:生物的种类等
知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生物科学观念
在生物的学习和教学中,都要先确定正确的生物科学的理念,这样才能对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更好地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是在高中才开始接触生物科学,所以高中的生物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很重要,要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积极性,保证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学到无限的知识。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肯定会对其有很大的好奇心,所以,要根据他们所好奇的东西进行激发引导,这样对于教学就会有很好的效果,从而为生物科学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3.认识到生物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现在高中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是来应付考试,但并非如此,如果在学习中能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关注点就会在生活中也有所应用。当代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应用到生物科学的知识,如果只是学理论知识,而不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所以要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识,保证他们能在生活中运用生物科学。
二、如何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翻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工作,但是这并不代表就不需要老师,老师在这种教学中也起很大的作用。生物的教学任务虽然不如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任务大,但是生物科学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加强生物老师的能力,不能让那些生物教师觉得学校不重视生物,那么他们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对生物也没有兴趣。所以,要想提升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素养,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老师方面的投资,聘请更加专业的生物老师进行教学工作。
2.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生物中的乐趣是很多的,这就需要老师对教学进行设计,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一个学生对这个学科感兴趣就会很容易学到很多知识,在快乐的环境中得到的知识是最多的。学校也应该开展一些关于生物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去大自然对生物进行探索,然后通过实际的观察,得到更多的认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寻找知识的来源,逐渐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
3.注重课堂生物素养的培养
课堂是学生最佳的学习时间,所以要把握好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后的作业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过量,因为学生还有别的学科,如果仅这一科就有很多作业的话,就会使学生出现烦躁的心理,同时影响上课的情绪。要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传授无限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贯彻生物科学素养的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印象深刻,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三、注重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的科学素养范文6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
G633.91
前言:在新课标改革中已经指出,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要求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力、思维力、探究能力,更要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自主生物课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曾有教育学家提出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对科学社会影响的意识。而这三个维度要想在生物课堂中得以体现,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来让他们自己探索知识,掌握科学素养的三维度。自主学了自己预习的方式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节课堂,自己完成提问、解决问题、总结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予以指导。例如教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预习,并找同学对知识做一个总结,其他人作补充。主要总结的知识点有:看图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理解转录和翻译过程。设置问题环节,让讲课的学生向其余学生提问,反过来也可以,让学生之间通过不断的思考来学习生物知识,再也不做听课的机器。最后是教师的总结环节,要对学生的思路进行点评,并再总结一次重点,例如“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区别,在让学生做一些习题,巩固对转录和翻译的产所、模板、原料、产物等知识点的记忆,自主完成一个学习过程。这样交给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力的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要他们在摸索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完善科学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导学案。一方面将生物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做一个提前的汇总,还要将理解的难点标注出来;另一方面要在导学案中加入原来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有个学习过渡,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方法。
二、利用生物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是生物学习的一种方式,能够给学生直观的认知感受。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科学素养”不能够自然而成,很多情况下是模仿他人,观察别人的行为习惯或是模仿已有的来创造自己的未知。这也是生物实验一个微观的学习过程,即通过对一些实验的重复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从而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求知精神。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实验,教给学生一些实际的实验操作技能,启发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推进他们科学素养的完善。例如实验,检测还原糖:选择材料为还原糖高且颜色接近为白色,可以是苹果或者白萝卜。然后利用菲林试剂,实验步骤为:取样2ml于试管当中,加入配制好的菲林试剂,水浴两分钟之后观察实验现象(白色变为浅蓝色,最后为砖红色)。这个实验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为其它水果、蔬菜,观察实验现象有何不同,并探索得到选择这些材料的原因。生物实验有很多检测试剂,也就有颜色的变化,这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够锻炼学生的眼力和细心程度,更是一种观察生活、观察知识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于生物学科来说,面对的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东西,如果能够仔细观察,那么处处有师,时时为学。
三、打造创新教学课堂,拓展学生创造能力。
枯燥单一的教学方法让高中生物课堂压抑、不活跃,这也造成学生对生物兴趣少,答题模板化。虽然紧张、模板化的教学能够带来短时间的成绩提高,但是绝对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打造一个创新课堂,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情境教学、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来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在生物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例如在高中生物的《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侦探破案的背景,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指纹来判别犯人。引导学生思考:DNA的全称,为什么它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它的鉴定技术还有其它应用吗等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其它的辨别身份的方法。在这样的一个“破案”情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也容易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创新解决办法。
四、利用科学思路学习生物,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要培养科学思维,就要首先学会用科学思维去学习。传统的生物教学多是学生被动学习,没有经历思考的过程就对知识“死记”,这样不但不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利于生物的长久学习。因此高中生物课程要谨遵改革的目的,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授之以渔”让学生更好地去自己学习。简单的科学思路有类比、数据统计、对比、类比等等,在此简单介绍利用类比的科学方法来解决生物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时,为了让学生方便记忆这个概念,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一个类比。河就相当于膜,而船就是载体,要想过河就要乘船,要想传输物质,就要使用载体。但是在此过程中会有顺水和逆水,这就是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主动运输就向和水流作抗争,需要耗费一定的能量,以此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且消耗能量,而且是逆梯度的跨膜运输。经过这样的类比介绍,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逐渐掌握这种方法,将陌生知识和熟知现象做类比,增强记忆和理解。科学的思路还需要抽丝剥茧,步步为营的分析,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将思路以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教师思路的感染,分析问题的立意和步骤自然能够不断熟悉掌握。而且问题教学精准、高效,是常用的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教学方法之一。
结束语:课程改革是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教育提升,更是重视科学素养和态度的培养的体现。生物课程的改革利于这些精神的培养,而这些又反过来作用于生物的学习。相信这样一个相互的过程一定能够在生物教师的努力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彼此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