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 辅导员 角色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目前的高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象牙塔了。高校的德育工作任务面临着新的形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已日趋严重,这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不便。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深感自身传统的思想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为了更好地疏导大学生的心理,把握他们的心理脉络,我在这方面进行了研修,并获得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下面,我结合自身的经验探讨一下心理咨询师和高校辅导员之间的角色问题。

传统的高校辅导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高校辅导员设立之初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首要的任务,保证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坚定,同时能够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也不乏一部分涉及心理方面的问题。所以,辅导员肩负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一方面需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另一方面还需要“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心理健康”。但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中往往忽视后者,只是关注思想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等,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准则,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忽视了学生感情的释放、疏导,没有学会理解、尊重、信任、接纳学生,没有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和发展,

心理咨询师与大学生既不同于医患关系,也不同于朋友关系而是平等的协作关系。高校辅导员身兼两职,自然在角色内部就容易产生混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的普遍觉醒,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单纯的政治意识是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无法平息他们的焦虑。那么,如何处理二者存在的冲突呢?我认为在现在境况下需要先淡化思想理论教育,关注个体。但是也不能过分地削弱思想教育,而是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具体实施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正确处理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之间的关系。虽然我们强调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担负心理疏导的任务,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过分的专业化会与目前的辅导员角色产生冲突,并不能够完全地适应高校工作。高校辅导员需要做的是一种类似于兼职的角色,既能够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走向社会,同时也能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前来咨询的学生。因此,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咨询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目前最需要进行学习的是《心理卫生》《变态心理学》等众多的理论观点及操作程序,能够以业余者的姿态运用各种咨询技巧,服务心理咨询和治疗。同时,辅导员也要注意收集相关的典型个案进行累积,为以后的各种情况积累经验。当遇到具有典型意义或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辅导员应向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提出来,共同进行分析与交流,以此来提升自己。

其次,辅导员要注意区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目前的现实决定了高校辅导员需要改变传统的认识不清的弊病,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是较为独立的两门学科,需要把握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工作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问题,这些在处理社会关系中更具有显在性;心理咨询则主要是培养人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潜在性。比如有学生来反映学校管理部门的问题,一般而言问题是存在的,不能将焦点转移到个人的意识上来,虽然来访者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毕竟要以解决问题为主,可以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一些属于学生的恋爱交友、求职应聘等问题等,要注意探查是不是个人情绪上的缺陷,适合采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再次,人本主义心理学咨询中主张要持有中立的态度才能够更好地了解问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但是思想教育中有比较确定的价值标准,二者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冲突,需要采取行动进行干预。我在这个问题上发现,在来访中保持中立,在实际处理中采取干预可能是更好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注意倾听,通过接纳与聆听,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能够通过自身的指导去感染对方。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其实更是希望能够解决问题。有些问题比如学生的就业焦虑,简单的疏导远不如实际的就业指导更为有效。但是更多的时候,辅导员应该是帮助学生去面对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不断地在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潜能,这样才能够实现成长。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个倾向,即经过心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后,会习惯无意识地一遇问题就“对号入座”。因此,我们应注意避免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心理问题之上,而是要准确把握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区别和联系,要在多方考证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多做好温暖、关心的工作。我们应学会从生活和心理的角度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重在心理的调适、矫正和发展,而不是抱着僵化的理论。我们不仅要防止将思想问题心理化,还要防止将心理问题思想化。

参考文献:

[1]李桂兰.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部队心理教育; 特点; 模式; 类型

一、部队心理教育的概念

部队心理教育是分层次地面对全体官兵的基础教育。从广义上讲,部队心理教育由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组成,就与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而言,这三者有不同的目标层次,也就有不同的方式方法,不能彼此混淆。

心理健康教育则旨在促进官兵了解心理科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的调节方法,从而提高整个心理素质水平,培养其心理调适能力,能主动地适应社会,解决自身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心理咨询则是要帮助官兵,学会有效的、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提高人际交往水平,学会自主地应付由压力、挫折、冲突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既有解决官兵心理障碍的障碍性咨询,也包括挖掘心理潜能、培养心理能力的发展性咨询,但都不是医学模式。

心理治疗主要在于医治官兵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和不适应行为,可以使用医学方法。

二、部队心理教育的特点

一是在价值导向上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 有人以心理咨询奉行价值中立原则为由,认为军人心理咨询可以不要价值引导。这种认识容易淡化价值立场,导致出现心理咨询目标偏低、境界不高甚至走向庸俗化的倾向。军队心理咨询要发挥出思想教育作用,咨询员就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对官兵的心理咨询与官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将解决官兵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问题相统一,给官兵指出更高层次上努力的方向。不仅通过对官兵不良认知不良行为不良心理的疏通引导,为官兵提供缓和、化解矛盾、消除心理问题,也着眼于咨询内容的思想性;既充分考虑官兵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官兵内在的需要和本能的发展,也充分考虑军队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党的要求,在注意官兵对咨询信息内容的可接受性的同时,不放松价值引导。但这种价值引导不是简单地、直接地、一厢情愿地进行,而是在官兵认清了事实、澄清了自身价值体系中的矛盾之后,自己做出的合理价值判断。因为任何一种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形成、确立和改变,都必须遵循一般心理意识――政治心理――政治认知――政治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一个细致、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教育过程,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咨询,都必然既能够从心理现象来研究人,也能够从思想现象来把握人,以心理过程的规律为依据,把思想科学和心理科学结合起来的过程,可以说是始于“价值中立”,终于价值确立。这样,才能既治标又治本,官兵不仅在接受咨询时感到心理轻松,当再次面临矛盾冲突时也能应对自如。

二是在终级目标上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追求上各有侧重。荣格指出,“一个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适用于一切病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心理咨询注重对于官兵个体的心理调适、矫正、发展,具有明显的个;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对官兵思想政治品质的提高、塑造、改变上,具有明显的社会。但是这种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社会服务功能,还具有个人。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人关系领域内、在为自身的服务中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才不是把人当作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才拥有了它原本应有的本质的意义。同样,尽管心理咨询是指向个人的,具有明显的个人,但其社会却隐藏其中。正是在促进个人健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心理咨询也促进了个人社会参与的效能、人际关系的和谐,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心理。可以说,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殊途同归,在社会性的终极目标上可以实现统一。

三是在保密性上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兼容。 思想政治教育奉行公开性原则,对官兵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给予公开的肯定、褒扬,对错误的思想应公开否定、批评,以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与之相反,保密性原则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是对心理咨询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它要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除非危机来访者个人生命安全的情况极可能发生,咨询员不得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提供来访者的个人资料、测量结果、诊断结论、治疗方案等等所有信息。为来访者保密是心理咨询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官兵信任、取得咨询效果和提高心理咨询声誉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但这种区分不应该是机械的,对于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发展性心理问题,就可以以心理教育的形式,在部队公开进行心理疏导,起到防患于未燃的效果。

四是在工作原则上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侧重于主动出击,主动实施各种教育内容,主动发现官兵的思想问题,主动靠上前去解决问题。而心理咨询强调遵循自愿性原则,来访者只有自愿求助,才能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保证咨询的顺利进行,所以一般是坐等来访者上门,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及心理规律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教师找学生,因而显得教师主动,学生被动。而心理咨询常常是学生找教师,因而显得学生主动,教师被动。在心理咨询的具体工作当中,这种区分也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对于官兵中严重、病态的障碍性心理问题,来访者主动来访能够保证咨询效果;而对于官兵中发展性、团体性心理问题的解决,咨询员主动靠上去做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三、部队心理教育的模式

部队心理教育采用的模式应区别于医――患模式和传――授模式的咨――育模式。

医――患模式有两种弊端。一是容易给官兵造成一种思想负担,觉得“进了咨询室的人就是个有病的人,是不正常的人”。二是卫生部门固定的医――患关系模式,使咨询员容易从生物――生理角度而不是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来访者的症状,来访者也容易陷入对咨询员过分依赖、被动接受治疗的从属地位,不利于实现助人自助的咨询目标。

传――授模式更多地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种模式是一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模式。心理教育采用这种模式就易缺少互动交心,不能正确诊断出来访者的真实心理问题,使心理咨询落入说教式的误区。

咨――育模式对部队心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减轻有咨询要求的官兵的思想压力,克服“进了咨询室的门就是思想上有问题的人”等混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的陈旧观念。另外,由专业人员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可以消除由于机构设置在政治部门带来的压力氛围,避免官兵对咨询员形成心理隔阂,从而更容易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咨访关系,保证教育和咨询效果。

四、部队心理教育的类型

心理咨询以内容和目的分类可分为障碍性咨询与发展性咨询两种类型。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官兵,以要障碍性咨询为重点,面对健康官兵,以发展性咨询作为咨――育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障碍性咨询与发展性咨询的区别

一是二者在解决问题的重点上不同。 障碍性咨询重点解决的是已构成心理障碍的问题,补救性。发展性咨询则重视对官兵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根据官兵身心发展的规律、人生发展的课题来规划辅导、咨询内容,即发展性咨询十分强调导前性、预防性。

二是二者在涉及问题的特殊性上不同。 二是障碍性咨询中涉及的障碍问题具有较明显的个体性;发展性咨询着重于这一年龄阶段共有的发展问题,具有群体性、规律性。

三是二者在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上不同。 障碍性咨询的工作人员一般多为专业人员,有处理心理障碍的专门技术和方法;发展性咨询工作除专业人员外,还可以在专业人员辅导下,由指导员和思想骨干实施。障碍性咨询的知识背景以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技术等障碍性内容为核心,而发展性咨询则更多地运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辅导技术。

四是二者在工作方式上不同。 障碍性咨询多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强调一对一解决咨询对象的具体障碍问题;发展性咨询除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外,还经常采用集体辅导、小组咨询的方式,包括教学、讲座、小组活动等,是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的结合,有时甚至更重视、更强调团体辅导的意义。障碍性咨询主要使用矫正、治疗性的方法,具有较浓厚的医疗色彩,而发展性咨询则常用辅导性的方法,充满浓厚的教育色彩。

(二)部队心理教育要以发展性咨询为核心内容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102-03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施测范围涉及黑龙江省省会和主要地市的高校。调查取样于16所高校,占黑龙江省普通高校总数的1/5,其中“985”与“211”院校3所,省属本科院校11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共发放问卷6090份,回收有效问卷603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04%;从样本的构成看,性别、学历、年级、年龄、学科专业等结构合理,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构成情况,具有代表性。

一、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1.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如果对学校工作有意见需要反映,首先会选择哪种途径?有40%的大学生选择向辅导员、班主任反映,另一个重要渠道是通过校园BBS发帖,占20%,其他方式比例均较低。

调查表明,大学生主要还是通过辅导员参与学校事务,有意见和建议愿意向辅导员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辅导员是值得大学生信任的,而在心理咨询中,能够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是建立持久稳定咨访关系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也遵循着同样的前提。因此,作为辅导员有条件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这种条件就表现为师生之间的亲近性。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属适应和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与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真正属于心理疾病并需要专业咨询与治疗的问题所占比例很小,而这些严重的问题可以及时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师来解决。因此,通过加强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与基本咨询技能的培训,加上在具体工作中的实践锻炼,辅导员完全可以做好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

另有一项是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起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作用较大,认为很大的占17%。

整体来看,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这种影响除了言行身教的表率和为人师表的教诲,也包括对学生成长烦恼的化解和受伤心灵的抚慰。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有超过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倘若不及时得到有效的心理救助,则容易诱发严重的危机事件,甚至出现自杀或谋杀的现象。从马加爵案到复旦的投毒事件,类似的悲剧有增无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大多数的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意识强烈而迫切。这意味着,作为辅导员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心理辅导必然成为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大学生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

1.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评价较高,并关注其心理辅导能力特质

在一项对本校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中,选择满意(包括比较满意)的占93%,相比本校其他工作的总体评价,如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设施等,满意度较高。

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多琐碎,几乎负责有关大学生的所有事务,与大学生联系紧密,因此,由大学生来评价辅导员工作,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和准确。对于辅导员最应该具备哪种品质,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其次是善于发现问题、科研水平、思想觉悟等。

大学生关注的辅导员应该具有的品质中,都是与心理辅导能力特质相关的。从理论层面来讲,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属于特殊的专业能力,由沟通情景意识能力、观察与诊断能力、沟通能力、辅导关系构建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五个特殊能力维度构成。比照本研究所采用的测查指标,亲和力基本上等同于辅导关系构建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基本上等同于观察与诊断能力。所以,沟通能力、亲和力、善于发现问题都属于心理辅导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特质。心理辅导中需要坚持的共情、倾听等原则,都要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而辅导员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为创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提供了可能,大学生更容易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实现自我暴露。当确立了平等关系之后,辅导员的任务就落在了如何去发现并诊断来访学生的问题,而形成准确的判断是采取有效干预策略的前提。

2.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对辅导员心理教育的职能不够重视

大学生认为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及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就会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心理援助。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心理调适能力较强(或以上),占到63%,说明多数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时候,凭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有效应对的。当感觉自己有心理压力,需要寻求社会支持时,有39%的大学生选择向亲戚、朋友、同学倾诉,还有20%的大学生选择查询相关知识,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也占到14%,而向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求助的仅为4%,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调适策略偏向于运用理性的情感释放和接受专业性的心理辅导,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求助并不具备优先选择的倾向。因此,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缺少信赖的受众,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在实际上长期处于空置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职能不够重视,缺乏有效认知。与此同时,甚至有部分学生从不知道辅导员兼有心理辅导的职责,更不用说向其寻求帮助了。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重新定位

1.与高校心理咨询相区别,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

基于大学生对辅导员的心理辅导能力期望较高及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较强等特点,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潜能开发与自我实现。它既指向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包括促进一切学生的发展。以往的辅导员心理辅导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只针对个别学生进行障碍性咨询或辅导,忽略了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三级心理健康网络中,辅导员与高校心理咨询属于不同的层级,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任务则更多地偏向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有针对性地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二者虽然单纯从专业分工上较易区分,但综合事件影响、工作配合等考虑,就凸显出问题的复杂性。不过,正确区分辅导员心理辅导和高校心理咨询的功能和职责上的不同,明确辅导员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职责定位,还是有重要作用的,其表现在:一是避免严重心理问题的治疗延误。超出一般性心理问题的界限就要及时转介到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实施专业心理援助。二是满足大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是容易解决的,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开发心理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发展性心理教育恰恰适应了这种需求。三是保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顺利实施。

2.实行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双轨制

有些学者认为,心理辅导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有力补充,其立足点依然是思想品德的教化和思想政治的宣传,而非将其根植于涤除心灵痛楚的伟大事业之中,虽然也承认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区别与联系,但最终将二者混为一谈。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班主任、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的辅导员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制教育,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区分心理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勿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品德问题心理化。心理辅导如同心理咨询一样需要遵循某些原则,如价值中立原则、无条件尊重原则等;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没有这些要求的约束,甚至需要反其道而行之,打破这些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传播特定的价值信仰,灌输政治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多是以权威身份介入教学与管理,师生界限分明。无论是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手段,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区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实行双轨制教育,这样便能够对症下药,有效避免心理问题简单被上升为思想问题和思想问题被等同于心理问题的错误归因以及所产生的消极后果。

四、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有效途径

1.提高大学生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大学生要清楚辅导员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二是辅导员自身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不知道辅导员有心理辅导的职责,遇到自己调节不了的心理问题并不会首先想到要向辅导员求助,这种情况制约了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辅导员常常只将自己视为学生事务工作的处理者,忽略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忽视了其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因此,辅导员要有自觉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需求,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主动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领导要积极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教育,使他们均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自觉性。

2.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提高辅导员个人心理素质

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从补救性模式向发展性模式转变,“发展性为主,治疗性为辅”的心理辅导取向已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在确立辅导员应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应对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方法的运用,整体而言,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呈现中等偏下的水平。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的要素包括掌握心理学基本学科知识的能力、开展心理健康课教学的能力、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能力、鉴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以上四项核心能力,全面提高辅导员灵活处理问题的水平,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在现实工作中要以这四项能力为依托,时时参考比照,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最大的作用。

辅导员的个人心理素质养成与心理辅导的能力和效果息息相关。辅导员应该有关爱之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关爱生命、同情弱者,接纳多元的文化和价值倾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学生和这样的教师接触,才能够感觉到教师是在用心和他交流,才愿意敞开心扉;辅导员应该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爱和激情,他们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态能够感染学生,使心灰意懒的学生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辅导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弹性,保证辅导员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磨炼好自己的耐性和受挫力,理智地化解所遇到的困扰;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平衡的能力,具备自我反思意识,能够时时审视自我,并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建立清晰的自我统一性,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薄弱之处对工作和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开展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考核纳入对辅导员考核的范畴。辅导员考评工作的制定能有效调动辅导员对心理辅导工作的热情度,有效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效率。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测评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制定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可以把辅导员之间互评、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学院教师评价等纳入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业绩考核的范畴组织或聘请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小组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素质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辅导员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职务的重要依据。不得不说,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学工队伍第一线,所背负的职能众多,所承担的责任重大,这都是有目共睹的。高校应竭力保证责任与待遇相符合,绩效与薪酬相挂钩,使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5]陈虹,叶建辉.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1):38-40.

[2]崔诣晨,杨振华.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分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2,(3):34―36.

[3]徐学,曾天德,曹佳佳.心理咨询督导: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新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8―132.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2):37-40.

[6]罗品超.试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54-55.

[7]邹海贵,彭仲生.试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4):62-64.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文4

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可塑性很强。已有研究发现,在高校中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竟占学生群体总数的30~40%。这个数字也从一个反面证明了发展高校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心理素质是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心理咨询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的提高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高校心理咨询可以在咨询过程中深入了解求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上遇到的困难、挫折,帮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其情绪自我控制力与环境适应力,增进积极的个人品质和活动效能;

再次,在心理咨询的辅助之下,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提高,整体趋于更加健康的状态,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遵守校纪校规,减少学校管理阻力,利于学校整体稳步发展。

总之,高校心理咨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开展有着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开展时间不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当今高校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不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度较低

虽然很多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但大多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也不够,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其位置所在。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懂得如何进行心理调节;还有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偏见,认为暴露心理问题是个人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的表现,怕被同学耻笑,没有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这些都表明了学校在普及相关知识方面上缺乏力度。

(二)所配备的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不够高,实效性不强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德育教师或校医院的保健医生,多数又属兼职人员。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及必要的理论底蕴、有效的咨询技术的不足,使心理咨询往往仅停留在简单的对话水平上,而且缺乏必要的案例管理,更不用说科学严谨的定量定性分析。而这必将降低心理咨询的效用,极大影响其实效性。

(三)偏重障碍性咨询及防治,忽视发展性咨询

高校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要使少数有各种心理异常表现的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危机,以使其能正常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适应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应侧重于“发展性”问题的解决,而不应偏重于“异常性”问题的调适,应实施“促进发展为主,防治障碍为辅”的咨询模式。

(四)与思想教育工作相混同,思想政治化太明显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都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政治工作强调说服教育,要解决的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及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咨询侧重人性,肯定个人价值,采取客观中立态度,探求错误认知、行为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一些从德育或思想政治工作转型过来的心理咨询人员,很难从原有角色中有效转变过来,往往把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看做思想问题,把人格障碍看做作风问题,并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对待处理,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心理咨询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高校应加大对心理咨询的重视程度及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理解程度

学校相关领导应首先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起来,并引导全校师生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可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宣传心理咨询,如,校园网络、学校报刊和专家讲座等。通过这些宣传途径,全方位普及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有关知识,消除师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提高其对自我心理的正确认识,是心理咨询成为学校的一个常项业务。

(二)大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师资队伍

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开展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而专业化咨询队伍的建设可通过多个方面来实现,如:选派优秀心理学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聘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做兼职咨询师;建立工作例会制,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其咨询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的督导制度

建立并完善学校心理咨询督导制度,能够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成长,提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我们要借鉴国外的督导经验和模式,结合我国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督导制度。如,学校可建立驻地咨询督导专家或者巡回督导专家队伍等。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文5

一、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内涵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统一于德育范畴之中,又各有其独特的内涵。德育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素质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它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四个方面组成的,这些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体,统一地存在于广义德育中。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素质,它解决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的问题;思想教育培养思想素质,它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伦理道德素质,它解决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的问题。学校传统德育就是这三种教育的总和,它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目前学校传统德育尤其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是广义德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培养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具体而言,心理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使其心理过程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心理疾病的教育活动,它解决的是个人心理素质上的问题。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涵括了提法上的心育、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做法上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以及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等。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却忽视了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学生身心发展更为密切的心理教育部分,因此,心理教育的提出,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区别

那些主张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结合的教育者与学者往往重视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的联系,在他们看来,心理教育与传统德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联系:心理教育是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基础;心理教育渗透在德育活动之中;心理教育应该是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归宿;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对心理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他们认为两者应该结合起来。但他们主要是试图利用两者结合来解决学校传统德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因为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是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它们在具体内容、理论依据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

1、两者的内容不同。心理教育要处理的内容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恋爱婚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以及基本的心理知识。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劳动观念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

2、两者的具体任务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是为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从社会需要出发,通过教育使学生社会化后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心理教育强调学生个性的和谐,它要使学生摆脱消极情绪,确认内在价值,了解自身心理特征,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并帮助学生明确生活目标,建立"社会--个人"谐调的生活模式。也就是说,心理教育从个人需要出发,在乎的是学生个人的幸福与成功等个人性目的。

3、两者依据的理论不同。心理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为基础,普及性的心理知识教育也十分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作依据。而学校传统德育主要是以辨证唯物主义、政治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为理论基础。

4、两者采用的教育方法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主要采用思想政治课程来实施,运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陶冶、实践锻炼等方法,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教育中的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则注重宣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和双方平等交流等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5、教育评价的标准不同。学校传统德育活动工作在某种意识上说是一个"规范"过程,个体被动适应它所提供的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因而,可以采取价值评判标准评价德育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思想行为"符合"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就给予公开性肯定、奖励,"不符合"就予以公开性否定、批评、惩处。而心理教育虽然也为提供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让学生参照,但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接受的基础上改造、建构其心理世界。因而,不能用价值评判标准来评价心理教育目标达成与否,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而无好坏之别。 三、 片面强调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带来两个新问题。

心理教育与学校传统德育结合在实践中也存在困难,因为心理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只能在自身的实践范围内,即使所能处理的那些传统德育中的难题,也只不过是原本属于心理教育范畴但被当作传统德育问题处理的问题。片面强调两者的结合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德育化加剧,或者出现德育问题心理化现象。

1、心理问题德育化。我国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就存在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很多人把心理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把心理问题当作传统德育问题来处理。其主要原因是:⑴建国以来,我国德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人们的心理问题看作是思想觉悟和政治观念问题,到目前仍有许多教育者不能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⑵长期以来,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注意力主要放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心理素质和心理问题没有受到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心理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奢侈品,就像"休闲文化"是发达地区的奢侈品一样。⑶对人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混为一谈。⑷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容易把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给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在今天,心理教育还处在发展的初步阶段,远未受到社会的真正重视,强调两种教育结合可能会导致德育工作者更容易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品德问题和政治意识问题来处理,并采取德育方法开展心理教育,以及运用德育评价标准来评判心理教育,从而加剧心理问题的德育化倾向,导致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或事倍功半。

2、德育问题心理化。心理问题德育化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土壤,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德育问题心理化。随着心理知识教育的普及与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德育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并由此片面地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和政治意识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教育代替德育,用心理教育取代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甚至有些德育工作者认为心理教育可以处理学生在德育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这一方面致使德育工作矫枉过正,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另一方面致使教育者对心理教育期望过高,从而导致了德育的弱化与心理教育的超负荷运作。

四、 结论

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新认识

1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概述

2010年10月份对学院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此次普查采用电脑网络测评方式,心理问卷方法,参与调查的学生有3167人,收回有效问卷2958份,回收率为93.4%,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2份问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它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主要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大学新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心理健康的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受试者,以便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轻度适应性困难

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新生,在调查中发现:从高中到大学环境的转变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不同导致60%的学生有轻度的适应性困难,脱离了以往埋头题海的状态,面对相对自由和自主的大学学习生活状态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文科生学理科的课程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1.2中度人际关系不和谐

两份问卷调查的相关项目显示,人际关系不协调、焦虑、抑郁自卑、迷茫,成为困扰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经历了高考,昔日的天之骄子聚集到一起,势必会重新分出高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保持自己的优势,在大学的舞台上尽情展现自我,而相比之下优势不明显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就变得极为敏感。调查学生中有56.3%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情开朗,但仅有3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人缘好、受欢迎。

1.3个别重度自虐倾向

调查中有个别问卷显示出有严重的自虐倾向,根据相关调查项目分析主要是曾遭遇过突发创伤事件的学生为主,这些突发事件有的来自家庭,如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等,这些学生长期缺少亲情或关爱,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极易产生怨世愤俗和嫉妒心理,严重的甚至会扭曲人的灵魂,妨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如不及时发现引导,容易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也有的来自于社会的各种关系,认为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背景,必将在各个方面输给其它同学。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认识

通过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诸多隐患,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精神问题产生的各类伤人伤己事件频频发生,已经引起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选聘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此种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也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因而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其与一般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区分开来。

2.1工作环境特殊。对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工作环境相对单一,尤其是社会上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外乎一间布置温馨的独立的房间,周围都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士。而在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处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所采取的教育模式应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有所区别。

2.2工作对象特殊。社会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是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处行业不同,概括来说是不同的职业人。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无论是已经产生问题的还是出现征兆的,他们年冷层次单一,共同生活在校园里,概括来说是在校的大学生。

2.3工作身份特殊。在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身份应先是高校教师,而后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一特殊的身份要求在工作中不能向社会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那样被动的等待来访者,而应主动出击,及时发现有异样的学生。

3有效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举措

3.1建立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将学生普通的日常行为与特殊行为混在一起,尤其是夹杂个人情感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判断失误。如果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虽然所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都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有时候需加以分辨,才能对症下药,不是任何行为都是心理问题的反应。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学生的第一接触人,也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久的教师群体,因而也最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异常状况和行为。

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寻求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就业不只局限于毕业生这个群体,对非毕业生、就业之外的包括学业、职业、事业发展等问题都应该从入校开始给予指导和帮助。兼备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如果同时掌握职业指导相关知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而,建立一支兼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的特殊师资队伍是做好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3.2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到高校的方方面面,要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采用"三级网络"模式。院系同学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校医院心理门诊及社会心理咨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那么与三级网络相对应的就是建立三级信息反馈系统,班级设立心育委员,系部学生组织设立心育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发现问题及时往上级反馈,全方位检查监督学生的异常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日常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过程之中,有效实施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陈家麟,学校德育工作的心理卫生学思考.教育评论,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