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幼儿;合作共育

一、幼儿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政策的了解学习不够

大部分幼儿家长及教师既不了解也没有学习过《素养》,只有少数幼儿教师听过该文件,且幼儿园及教育部门并没有组织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过,高校也大多没有组织教师进行过专题学习。

(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不清

核心素养是超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认知、情感、能力”这些概念之上的一种整体性、发展性的概念。然而家长往往更关注幼儿“学到什么”“会不会数数”等问题;幼儿教师也大多以“说教”为主,教学中偏重“教”,而忽视孩子的“学”,忽视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导致核心素养被认为等同于知识。

(三)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不足

幼儿教师核心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即文化底蕴、专业性素养即教学能力和发展性素养即学习能力。家长亦是如此。核心素养的提升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幼儿教师和家长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不足,对幼儿影响至深。

(四)高校、幼儿园、家庭与社区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主导幼儿在园情况,家长主导家庭教育方面,高校主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但社区关于幼儿的活动却很少。他们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教育合力,而要发展幼儿的核心素养,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

二、幼儿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政策学习

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素养》的宣传学习。专家专题讲解,幼儿教师和家长专题学习,同时开展《素养》学习经验交流会,分班级或者分小组进行研讨学习。

(二)明晰核心素养内涵

通过《素养》的学习,明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各国都认为包括协作、交往、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这种国际认同进一步明晰了其内涵。

(三)提升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核心素养

幼儿教师提升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组织幼儿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家长提升核心素养,就能以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处理幼儿教育问题,更好地与幼儿园合作。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文2

一、音乐素养

素养,指由平素的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品质和能力,与素质基本等同。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本文将音乐素养分为音乐价值观、音乐能力、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等四个大的方面,音乐素养是一个关于技能、能力、知识和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的素质,它不仅需要一般的音乐知识和能力,更多的是需要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而其中音乐价值观、音乐能力、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等四个大的方面又有很多小分支,比如音乐知识主要包括基本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多个方面,本文就不一一述说了。随着我国不断推动包括音乐课程在内的各项教育改革,人们逐渐意识到,音乐课程的改革离不开音乐教师的个人音乐素养,更离不开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下面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当前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专业化的现状。

二、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专业化的现状

本人在长期的幼儿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幼儿园教师对于弹唱、绘画、跳舞、阅读等幼儿课程都有涉猎,比较全面,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通和博是必不可少的,但经过本人仔细观察发现,现在大多数幼儿音乐教学是进行歌唱教学,而对于欣赏活动、打击乐器和韵律活动大都是在公开课进行或者有上级前来调研才进行。其次对于幼儿教師最直观的印象是很多教师音乐素养不高,专业化水平不足,经常会出现唱歌时对节奏把握不够准确,唱歌也常跑调。这引发本人的深深思考,现在的老师大都多才多艺,但是这种多才多艺是否真的有必要,博而不精还不如专精一门。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否起到对孩子的良好教育,是否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是否真能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将对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专业化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

三、调查方法

淄博市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地处山东省中部,是齐鲁文化中齐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学风浓厚,是山东省的学霸城市。幼儿教育对于淄博这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由于全面调查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本人将主要在淄博市区展开调查分析,在教师专业化这个独特的视角下系统地、联系的研究淄博市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现状与培养策略,紧紧围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音乐素养的要求展开研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选择淄博市直机关幼儿园、淄博市青少年宫幼儿园、淄博齐鲁幼教集团幼儿园为调研单位,调查对象既涵盖市区重点公办幼儿园又有规模大、口碑好的民办幼儿园,通过对不同办学性质和办学特色幼儿园的调查访谈,重点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需求、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积极探索淄博市幼儿教师音乐素养培养的支持策略、实践框架、培养模式和方法。

1、研究对象。职前阶段的幼儿教师和在职阶段的幼儿教师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在职前阶段的幼儿教师的调查选用分层调查,主要包含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在职幼儿教师的调查主要为市区内的公办园和民办园,尽可能的去丰富数据以反映整体情况,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在职前阶段的幼儿教师的调查选用分层调查共发出200份,有效样本172份,在职幼儿教师教师调查问卷共发出210份,有效样本193个,仅仅对幼儿教师学历和身份进行调查,不涉及个人隐私。调查结果如下表 2、研究内容。本文从概念分析和维度分析两个方面并参考他人的调查问卷,编制了一份适合在淄博市调查的问卷,主要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在职培训等几个方面对淄博市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专业化的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

(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主要从选择幼儿音乐教师职业的原因、对现在工作的态度、影响现在工作态度的因素和你认为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共发出300份问卷调查,回收279份,具体数据就不一一例举了。通过上诉的职业道德分析发现,目前大部分幼儿音乐教师对于这份工作比较热爱,只有17%的教师对于现在的工作不满意,大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教学工作量大和工资比较少,教学动力有些不足,很多老师对于老师应该具有的品质比较认同,教师应该树立职业理想,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改善老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幼儿园领导应该重视音乐教学工作,不要认为音乐教学可有可无。这样能够有利促进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专业化的发展。

(2)专业知识。幼儿音乐教师能够正常从事音乐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音乐理论等三个方面,本次调查主要从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乐理知识、音乐作品赏析等几个方面来对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个人的教学理论掌握不好,各种音乐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存在较大的欠缺,这说明幼儿教师的个人专业知识有必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者个人的深入学习,这样才能上好音乐课,促进自身音乐素养专业化的发展。

(3)专业能力。一名优秀的幼儿音乐教师不仅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才能使知识转换为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水平。幼儿音乐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音乐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能力、科研能力、与同事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个方面。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幼儿老师希望能够通过做课题来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师的自身能力达不到或者不知道如何去做,出现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许多教师还认为自身应该增强的能力有合唱与指挥方面、钢琴即兴伴奏方面、舞蹈编排方面以及和同事的沟通交流方面。老师们存在的这些不足对于提升本地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四、提高淄博市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专业化的对策

结合查阅相关文献以及本次调查情况,本文提出了几条相应的对策来提高淄博市幼儿教师音乐素养专业化水平。首先应当树立良好的专业化发展意识,主要包括幼儿音乐教师应当分析自身专业化发展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认真反思评价结果,这是促进幼儿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幼儿园应当保持良好的专业化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合理的工作量安排和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和音乐资料,这是幼儿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是构建学习共同体,主要包括基于学校的学习共同体,校园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基于培训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基于教师和专业人才构成的学习共同体,这是促进幼儿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式。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行动研究,强化案例研究,建立发展性评价,注重教师一体化培养等诸多方面。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文3

通过全面搜集和深入阅读国内外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文献,梳理其至今以来的发展态势与阶段性特点,深入分析其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而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和研究走向进行系统描述。

关键词:

信息素养;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信息化

2010年末,为较快推进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条政策措施,并要求制定和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后又在2012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2012—2020)》,对未来十年中国学前教育划定了明确目标。近年来,学前教育已得到迅猛发展,随着幼儿教育的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也必然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从为幼儿营造信息化学习环境角度,还是从幼儿学习特点角度出发,都需要幼儿教师在自身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自身信息素养影响幼儿的信息观念,进而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作为影响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构成、其模型构建与发展策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本文将综合分析信息素养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这一重要现实课题的研究走向。

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进展

“当信息化研究几乎遍及教育实践中的各个领域时,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问题却较少引起人们关注。”汪基德等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27-33。目前,国内外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大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学术探讨较多,而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专题研究则较为匮乏。吴碧莲和潘峰楠[2]48-49、毕春霞和李新锋[3]126-130、邓红红[4]145-146等对城乡幼儿园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展开了实证研究。卢长娥和冯桢石的调查表明幼儿教师总体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不同教龄、学历和年龄段的信息素养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5]26-29。耿霞的调查显示,年龄31岁和10年教龄以上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总体水平较高[6]35-38。梅剑峰对宁波市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再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结果进行校验和修正[7]89-93,较好解决了信息素养评价中如何科学量化的问题,使此类信息素养评价能得到更客观准确的数据结果。在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基础上,诸多学者探讨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问题。王佑镁初步构建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深化了幼儿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者、决策者和领导者所需具备的结构内涵[8]12-16。王永军提出通过园本培训和个人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来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9]。刘珍芳提出了集中培训与园本培训相结合的互动培训模式[10]106-108。邓红红认为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缺失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缺乏、能力不强、道德意识薄弱等,须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幼儿教师的信息化培训力度[4]149-150。

关于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模型问题,郑频捷针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所设计的调查表,集中阐述了数据准备、挖掘方法选用、数据库设计、模型建立等四方面[11]158-160。胡雅萍和汪传雷梳理选取并引介综析了Bystrom模型、Savolainen模型、Krikelas模型、Johnson模型、Leckie模型等国外最具代表性的信息行为模型,并对其从研究焦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主要变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性分析[12]8-10。彭俊英和王帆主张选择艾森堡和伯克维茨1988年首提的“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作为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依托[13]71-75。Big6给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界定问题、收集信息和评价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明确分析框架。

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走向

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文献评价总体上来说,国内外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当下研究尚比较零星与不系统,不少研究只停留在初步构建,缺少进一步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未来应从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结构模型着手进行研究,不断完善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优化对策,以期切实提高和优化我国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及其专业发展。为完善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规范性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我国应充分考虑大中小学生与教师等不同群体的信息素养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并考虑到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和具体评估的可操作性,尽快开展针对幼儿教师这一特定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制与开发。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具体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可整合成信息技术优化主题教学、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信息技术加强安全管理等三个部分来实施。虽然学者们研究了许多适合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Big6信息问题解决模式、十步调查法模式、信息搜索过程模式、混合培训模式等,但要提高在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仍需借助国家高等院校和幼儿机构等多方协同合力。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趋势展望未来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教育界应在以下几方面获得创新和突破。

2.2.1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与体系构建有必要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对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领域中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这个导向性要求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明确界定、说明和评价。对于信息素养的评价维度,国内外学者已对其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做出了深入探讨,并建立了较为系列化的指标提取和综合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等,应尽可能根据特定评价对象,比较分析多种评价体系的成败优劣,对特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反馈与修正。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应遵守定量评价的基本原则,以科学性、可测性、多样性为特征。要重视对幼儿教师获取及创造性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其专业素养的能力评价,并在评价维度及体系的各部分权重中应有合理体现。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配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包括量化评价的记录、统计、计算和分析总结。

2.2.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运行系统从理论上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与结构模型。根据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得到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进行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以及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构建和完善以信息文化素养、信息知识素养和信息能力素养为基础维度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CKA结构模型(见表1),指标体系下的具体细则将针对幼儿教师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可参照国内学者桑新民的“学生信息素养六标准”、陈文勇的“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制定《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专业发展自评量表》。而处于首要地位的便是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应着重考察幼儿教师的信息意识与态度层面、信息技术掌握操作层面、运用信息技术实际解决教科研的整合创新能力等层面,并在评价操作层面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等,定量分析应用的指标体系层次。

2.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作为一种纽带与桥梁,信息技术将幼儿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科学等五大领域课程融合到一起,实现了幼儿教育各课程间的无缝整合。同时,将信息技术自然融入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使之成为儿童游戏和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明确具体探讨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模式与技术支持也是本研究理论探索的重要内容。全面借鉴“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全球性培训项目,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多样化的实践模式和整合型技术支持。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这一“以技术整合的方法学习技术整合”的培训模式,为幼儿教师培养信息意识,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幼儿教育专业素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平台。

2.3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设计可按照“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模块建构———实证检验”的思路进行,具体如下:(1)全面搜集和深入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将对其他相关信息素养研究的研究成果,分析已有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综合比较已有研究。(2)通过调查深入分析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的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系统描述。(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以上所提出的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实地调研,对这些因素关联分析,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结构模型的各个模块。(4)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实证借鉴,针对幼儿教师独特的显著特点,结合学前国培基地和调研基地幼儿园的优化实践,有重点地展开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未来的研究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自行设计分为园长卷和教师卷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专业发展问卷》,内容保持统一但各有侧重。应利用问卷调查得来的实证资料,从幼儿教师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使用信息能力机会、相关培训机会等方面对各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以综合分析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各维度的模型关系与关联系数。总体纵览,未来研究将探索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关于描述分析的范例,并通过对其他层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经验与做法的借鉴,再针对幼儿教师的独具特点,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与操作性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3结语

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作为有效实现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关键环节,应从国家战略层面上予以重视,应切实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为此,本文全面搜集和深入研读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合理和科学严谨研究设计了初步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以稳步推动我国学前教育的信息化重大进程。

[参考文献]

[1]汪基德,朱书慧,张琼.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解读[J].电化教育研究,2013(7).

[2]吴碧莲,潘峰楠.泉州市公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及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2).

[3]毕春霞,李新锋.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国培计划”培训学员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4]邓红红.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缺失与提高策略[J].教育探索,2013(7).

[5]卢长娥,冯桢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调查与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4).

[6]耿霞.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调查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0).

[7]梅剑峰.基于模糊数学及数据挖掘的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5).

[8]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校长信息素养差异及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9]王永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以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0]刘珍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11]郑频捷.学前教育师资信息素养的挖掘模型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11(6).

[12]胡雅萍,汪传雷.国外知识型员工研究分析[J].情报探索,2011(12).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文4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质量,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影响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

1.1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客观要求

科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2015年最新报告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6.2%,虽然提升率接近90%,但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龄差异,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我国“21世纪国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中发挥奠基作用,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初步的科学概念,更关键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否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和发挥应有作用,关键还在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纠正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错误认识,把教育的视野转移到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上。这不仅有利于作为公众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1.2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前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不断地处在好奇、好问和好探索中。随着人们对科学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当前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科学知识,而转变为“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反观实践会发现幼儿科学教育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幼儿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资源的认识还受到传统常识教育的影响,存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认识窄化、方法运用单一、教师主导控制强、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幼儿通过“科学”这一领域获得身体、认知、生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来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亟待加强。

1.3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然途径,也是幼儿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夯实,更重要的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和锻炼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这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前提。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核心支柱,如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能力、选用科学探究材料的能力、指导幼儿进行记录的能力等。总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能直接提高幼儿教师驾驭科学活动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师进行多领域整合教学的能力,还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培养、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2.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学历是教师素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全面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必须以科学知识的夯实、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职前教育的培训中,应注重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应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类型的多样性,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外,还要开设自然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等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加强文理渗透。另外,还需要改革师范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和方法,在接触科学课程时就能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指导大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科研计划、运用研究方法收集事实资料等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反思批判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在职后教育中,主要针对在职幼儿教师开展培训。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科学素养的培训,避免培训工作形式化,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监控评价,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其次,幼儿园自身应承担起教师培训的重任。如,以教师个人兴趣和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依据建立科学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分别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现代科学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沙龙,鼓励教师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借鉴情境教学的形式,围绕生活中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积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还可以开展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讨和实践,加强教师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师发现幼儿探究的兴趣点,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教育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科技制作的活动,如,运用废旧材料制作降落伞、风车、陀螺、不倒翁等,深化教师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总之,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自我反思和学习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

2.2通过专家引领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是整个科学素养中亟待提高的方面,尤其是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提升,而理念和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以专家为引领,在探究性的教育行动研究中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首先,幼儿园和高校应形成教研共同体。高校相关专家或研究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和案例研讨,帮助幼儿教师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开展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鼓励幼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实践中帮助教师澄清教育困惑,提高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技巧。还可以邀请专家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专项专题报告,依托教学案例提升教学反思能力,从而改变原有错误的科学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其次,鼓励教师开展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基于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的反思与探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检验教师是否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该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活动,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事实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得出结论与记录等,这个过程可以加深教师对幼儿探究性科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实践科学探究活动。

2.3教师应注重自我学习,夯实科学知识和能力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知识不均衡、科学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补上科学素养,这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自身什么也做不了。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科学简史》的引论中说到:“我们需要本生灯和解剖针去完成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可是普通人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欣赏科学、欣赏科学的思维产生的奇迹和科学观点的发展历史。科学是神奇而美妙的,更充满诗意。”当幼儿教师学会欣赏科学时,就一定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幼儿教师应积极进行自主科学阅读。阅读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科学阅读是指教师花费个人时间学习有关科学领域的文本或材料,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故事、科学文章、科学绘本、科学童话等。科学领域包含的知识浩瀚如烟,幼儿教师的科学阅读需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可以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阅读,可以围绕自然科学现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人体等方面的科学材料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一些儿童读物,了解幼儿学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广度和深度。总之,通过科学阅读能够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媒体,提高学习能力。网络等现代媒体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幼儿教师应具备收集资料、加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

2.4社会应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加强与社区中的科学工作者合作。”这也是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地方或社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大学院校中的理科大学生、幼儿教师共同商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依托幼儿园课程内容,开发生成性的科学活动内容,尤其应注重地方资源或社区资源的呈现。如,可以邀请其他人员为幼儿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其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各类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其三,教师应带着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科普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总之,幼儿教师可以在这种多向互动中开阔视野,提升对科学教育的理解。

作者:王月莲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文5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 现状及策略

近年来,我国幼儿园数量以及从事学前教育事业的人员迅速增多,但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关于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对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对幼儿园而言,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影响着幼儿园的社会声誉及未来的发展;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教师的教学成长直接影响着学前儿童知识、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的养成。因而,探讨农村幼儿教师如何走好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研究适合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和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1]

一.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幼儿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度普遍偏低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家长们没有认识到学前期儿童的教育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学前教育的意义以及幼儿教师工作内容的认识有很多误区:让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是因为自己闲暇时间少,忙于工作而无法照看孩子,把孩子“寄养”在幼儿园;认为孩子长大一些了,应该学习知识了;认为幼儿园老师只是照看孩子基本生活的“保姆”;认为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很轻松很简单,无非就是注意孩子们的安全、以及教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识字、带孩子们跑跑跳跳。农村家长们的这些错误认识,既反映出农村幼儿教育的落后现状,也体现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同度偏低。

2.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偏低,综合素质不高

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职前教育缺失严重。现今,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农村幼儿园的准入门槛也较低,一大部分农村幼儿教师完成高中学业后甚至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就直接从事了幼儿教育,还有一部分教师是有一定学历并接受过相关职业培训,没有找到理想的的工作将幼儿园工作作为一个暂时性的职业,甚至还有一部分无学历的农村妇女仅仅凭借着热爱小朋友而加入了学前教育行列。总之,农村幼儿教师的学业学历水平参差不齐,职业素养普遍偏低,充分反映了职前教育并没有受到农村幼儿教师个体及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这就使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不能适应当前学前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3.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自主发展意识淡薄

职业倦怠指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一般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2]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并不像一些家长们认为的那样简单,反而要求教学技能多样化,形式多样化。但是长时间的面对繁琐的工作,就会形成多样化基础之上的模式化。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工作,使身心处于一种疲惫状态,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大大降低,从而也降低了自身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处于职业倦怠状况下的幼儿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发展的意识,不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当前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水平较低的状况。

二.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政府和社会方面

(1)思想重视。学前期儿童的发展对人的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相应的学前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一个奠基性的作用。政府和社会层面应认识到这一点,并且对幼儿教师专业地位给予肯定,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从而促进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2)制度保障。在学前教育事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完善相关立法是保障幼儿教师权益、提高幼儿教师地位的有力措施。此外,制定相关幼儿园统一管理条例,完善学前教育行业准入制度,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在职培训的保障机制,重视农村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村幼儿教师水平的提高。

(3)资金支持。任何上层建筑都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和保障,国家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为其提供经济后盾。建立幼儿教师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工资水平;拨发专项资金支持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等。

2.幼儿园方面

(1)创建合作的教师文化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团结合作是一个成功的团队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幼儿园方面应建立一种幼儿为基础、教师为核心的合作机制进而酝酿出一种合作氛围。无论是老师与幼儿、老师与家长还是老师与老师之间都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下,激发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让教师们敢想敢做、大胆表达、用心交流,促进队伍整体专业水平的提高,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效果。

(2)加强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促进继续教育发展

针对农村幼儿教师职前教育严重缺失的问题,加强在职培训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在职培训可以弥补职前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在职培训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在职培训是在教师从事幼儿教育期间进行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碰到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在培训中得到解决,更好的指导一线教学工作。其次,在职期间的培训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教学所需进行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学有所用,提高效率。因此促进继续教育发展,是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3.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有学习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3]学习能力对个体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其职业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自我发展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加强自身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从而带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整体提升。

其次,教师要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我行为及情景的能力。[4]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课堂控制、儿童行为反馈等很多方面都是反思的对象,将反思后的结果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就是一种专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反思意识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由“经验型”向“专业型”转变,进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

最后,教师要有合作意识。面对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倦怠严重的现象,合作意识是农村幼儿教师必须提升的一种素质能力。个体的能力和水平都是有限的,团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体的合作能促进集体的发展,促进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的提高。教师在工作中,有了领导的支持,有了同事的合作,才能汇聚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少走弯路,带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中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以河南省长垣县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1-1

[2]林志淼,张磊.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影响因素和途径[J].成人教育,2013,(6).

幼儿教师文化素养范文6

关键词 :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编制

一、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由此可见,国家通过加强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进一步促进民族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振兴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但是,如何提高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除了要加大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途径之外,还需要合理的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特点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有共同点,但又有其特殊性。由于民族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稚嫩的幼儿,民族幼儿教师又处于民族地区,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笔者通过对民族幼儿教师的调查了解到,民族幼儿教师对于继续教育学习表现出积极态度,希望在接受院校集中的继续教育培训之后,教育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民族幼儿教师课程设置对于促进民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二、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笔者通过对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院校集中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以此来发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2.1 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存在偏差。

课程目标体现了课程编制、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的总原则和具体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课程改革的基础。继续教育的改革重点 在于课程问题,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是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准则和指南。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制定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将继续教育的目标当作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二是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比较笼统,没有细化。在调查中,笔者得知73.6%的幼儿教师认为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但是新教师和学历较低的教师认为很难达到课程目标,也就是没有制定分层次的课程目标,过于笼统。

2.1.2 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和民族性。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并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它的选择、组织和构成必须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调查问卷和访谈中,笔者了解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认为非常满意占14%,一般满意占32%,而不满意占54%,尤其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缺乏一定的民族性和实践性。

2.1.3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

民族幼儿教师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而且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普遍使用民族语言,并具有独特的民族心理和生活方式。但民族幼儿教师的课程内容缺乏民族性,具体表现在:

(1)民族语言使用率低。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教师基本上全部使用蒙语授课方式,但针对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授课语言全部都是汉语,一些老教师的汉语水平不是很高,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培训时间短、速度过快,很多教师就难以理解课程内容,因此学习效果不高。

(2)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缺乏民族特性。

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本来就少,那么针对民族地区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了,这样极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锡林浩特市继续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幼儿教师师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上,没有将外来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法进行本土化,也没有与蒙古族民俗文化进行融合与发展。一味的 “引进来”,认为外面引进的都是好的,但却忽视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1.4 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对民族幼师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幼儿教师不愿意学习理论性强的课程内容,迫切需要学习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特别是有关幼教技能技巧的课程。锡林浩特市教育局2011年对幼儿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知识过多,而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技能的课程却很少。幼儿教师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偏难,很难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经验当中。

2.1.5 继续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单一。

课程的组织实施是整个课程编制的重要环节,即使课程目标制定准确,课程内容合理科学,那也需要付诸于行动才行。因此有效地组织实施课程是关键。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形式基本上以讲授为主占到85%,其他形式很少,幼儿教师被动的去接受知识,也没有参与到学习中,培训教师与幼儿教师、幼儿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更少,因而,62%的民族幼儿教师感到继续教育学习很枯燥乏味。

2.1.6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流于形式。

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起着导向和检验的作用,通过课程评价来调整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使得课程实施良性循环。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缺少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用的考核方式包括颁发证书占42%,学时登记占27%,汇报表演占18%,自我评价占13%。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培训机构,(例如蒙台梭利、奥尔夫)幼儿教师培训在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之后直接给予证书,但没有考虑幼儿教师对于课程内容有哪些没有学会,而且只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都给予证书,但民族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之后的进步和不足,没有给予明确的反馈

2.2 课程编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缺乏针对性。

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培训机构很少考虑受训教师的需求和水平。据调查,锡林浩特市的民族幼师只有30%的教师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或幼师专业,而70%的教师是其他专业。培训机构或教师进修学校并没有针对非学前专业的人员进行特别的培训。这些非学前专业的人员特别渴望学到有关幼教的技能技巧。

2.2.2 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

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过程中,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幼儿教师技能技巧。锡林浩特市只有30%的民族幼儿教师的职前学历专业是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幼儿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他们在教学技能上亟待提高,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进修学校没有根据受训教师的需要,而是因师设课,不能够满足教师的需要。

2.2.3 商业培训机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培训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性。

近年来,锡林浩特市幼儿园派幼儿教师学习先进的幼儿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比如,蒙台梭利教法、奥尔夫音乐教法、多元智能课程等等。许多私人培训机构出于营利为目的,忽略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性,使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处于无序状态。

2.2.4 课程内容受主流文化影响。

“我国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双重文化撞击的夹缝中,既享受双重文化的成果,同时也承受着双重文化的冲击”。锡林浩特市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也面临主流文化的冲击,培训机构及幼儿园对民族幼师进行蒙台梭利、奥尔夫等课程的培训,并邀请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专家,让优秀教师向幼儿教师讲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这固然很好,但却忽视了民族地区的文化知识,蒙古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渗透到继续教育的课程中,因此,课程的文化缺乏多样性。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们不是否定主流文化课程的学习,是希望将主流文化能够很好的融合,更有利于民族幼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提高民族幼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建议

3.1 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定位要准确。

制定课程目标应依据两点:一是依据有关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及规程。2010年制定的《规划纲要》当中也谈到了“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要与时俱进,与相关国家政策法规保持一致;二是要依据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和需要。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学历、教龄、文化素质和教学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制定继续教育课程目标时,一定要根据民族幼儿教师的实际情况并进行分层级培训。针对低学历的教师要鼓励幼儿教师利用假期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文化素养。对新教师开展安排岗前培训使民族幼儿教师尽快熟悉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老教师的培训目标应该是学习新的幼教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3.2 课程内容要注重民族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3.2.1 民族性。

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开设蒙古族民俗文化课并配有单独的民俗文化教师,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园本培训幼儿教师能够全面系统的学习蒙古族传统文化课程的内容。

3.2.2 人文性。

在以往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注重科学性知识。很多民族幼儿园园长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的局限于教育科学理论却很少关注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笔者建议培训机构及培训者能够将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进行融合。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性却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首先,幼儿园园长要善于激励幼儿教师多阅读人文性的书籍,并且要求做读书笔记,在年终评比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其次,幼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3 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多样化。

民族幼儿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大专水平,为了使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发展,可以采用多种培训方式,除了专家讲座,园本教研,教学观摩等传统形式以外,还建议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自我反思等方式,使幼儿教师积极的参与到继续教育学习,从而增强其实效性。

3.4 建立全面系统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继续教育课程评价长期存在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难以衡量效果如何。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区分,更重要的是帮助民族幼儿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在培训学习过程中给予反馈幼儿教师也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方法。评价的主体既要有他人也要有个人,自我评价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反思中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注释:

张公瑾 丁石龙 文化语言学教程 251页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金志远 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2]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施良方 译 瞿葆奎 校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黄文云 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策略探讨 教学改革 2010年第1期

[5]王雪为 何秀英 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教育导刊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