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经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经济学范文1
1.建筑经济课程的开设是职业建筑师教育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尚有脱节的地方,比如在知识结构与能力方面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还有所欠缺。建筑学专业中开设建筑经济课程适应了职业建筑师专业教育的要求,改变了我国目前建筑教育中存在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建筑经济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与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先修课程密切相关,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建筑业、建筑市场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掌握设计方案分析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设计工作的经济性理念,使毕业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2.建筑经济课程的开设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分类日趋专精,使得人文与科学具有彼此疏远的趋势。在大学教育中加深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的深刻对话,可以使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得到和谐的发展。建筑经济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以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建筑业及房地产业为对象,研究如何有效地在各种技术之间配置资源,寻求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的交叉学科,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3.建筑经济课程的开设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范围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作为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提出新颖的建筑方案或技术,而且还要对这个方案或技术实施的结果进行熟练的财务评价和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变动和人才的流动不断加剧。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设计院、房地产公司等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地方工作,也可以走向更为宽泛的就业领域。
二、目前建筑经济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经济课程在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及建筑师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很多高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开设此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学校不重视此类课程,对课程的开设没有相对稳定的规划,对同一门课程是选修还是必修、是开设还是不开设都有很大的随意性。相应的课程建设、师资力量方面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对课程体系没有详细研究
一方面,建筑经济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造价、建设法规等课程有很大的相关性,全部开设必然造成讲述内容重复,浪费教学资源,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如果部分开设,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可能会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知识掌握不全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建筑经济与现行国家制度、设计规范及法制法规等内容密切相关。国家相关部委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业的运行规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的运行机制。如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建立了更为完整、合理、先进的建筑业法规体系和质量管理条例等。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往往不可能及时更新,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保持时效性。
三、对建筑经济课程的改革措施探讨
1.充分认识到建筑经济课程在建筑师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发挥此门课程的作用。这一点已在上述内容中提及,不再赘述。
2.对建筑经济及相关课程的设置进行统一规划、调整
要提高建筑经济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把相关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来研究、规划。在考虑市场需求和专业教育的课程规划基础上,研究课程群的核心内容,理顺授课顺序,优化课程之间的衔接,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与建筑师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的建筑法规和标准、规范不断健全、更新,要求我们利用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家的现行政策、法律,了解规范、标准的颁布情况;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了解新的教育理念、思想,积极参与工程设计和管理的实践工作,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建筑经济学范文2
一件事总是不断引起我的好奇心,那就是建筑的速度。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有“深圳速度”之说,到了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我们现在的城市,高楼大厦早已超过了美国。机场、地铁、高速公路、跨海跨江大桥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日新月异,一点都不夸张。当下,无论你怎么怀疑中国的统计数字,你都不得不相信速度是真的。
1994年11月我在华盛顿州立大学访学期间,看到校园里的一家书店门前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工地,据说是要造一个可以放置自行车的约2米高的单墙车蓬。每天我路过此地,总是看见有三位“泥瓦工”在现场施工。可是,一直到第二年的三月,这个简易的自行车车蓬还没有完工。这件事让我诧异不已,我甚至给自己开玩笑:我终于明白什么叫磨“洋”工了。
后来我访问英国时在伦敦东区的住所也碰到到过类似的情况。那条街的尽头拐角处有一个搭起来的脚手架,是在改造着一个民宅的屋顶。那个时候,我每次路过这个拐角的地方,几个施工者总是坐在工地上给我搭讪,他们的手上似乎永远都不会忘记端着一杯加牛奶的英国茶。几个月后,我搬离了这个地方,但见他们还忙碌着那个屋顶呢。
这些都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之后再也没去琢磨过它。但是,这一次在韩国庆北大学的专家楼前所发生的一幕,却终于让我想去追个究竟:他们“建设”的速度为什么就这么慢?
事情是这样的。我今年9月中来到庆北大学,住进了学校的这个专家楼。第二天,我一出门就看到在这个专家楼的门前台阶旁,有一个新建无障碍(即不再有台阶)通道的施工现场。这个无障碍通道约1米半宽,三米长,为的是方便残疾人和客人搬运行李用。这里原来是台阶通道,现在是要改造成有坡度的无障碍通道,并在通道两边加装一个不锈钢的扶手栏杆。
施工现场每天只有两个人,但现场堆有很多的机械工具和一部小型客货两用车。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地上那本夹着图纸和合同文件的蓝色公文夹。我们我每次出门或者进门,看到这个现场和这个图纸都觉得特别值得玩味。它让我认识到,改造这么一个简单的通道事先也得画图纸啊!我曾听说我们现在很多灯具产品的生产根本不用图纸,那些生产者只要看到了新的花样,回去就可以仿造。我自己买过的不少灯具甚至连安装说明书都没有,可能是因为生产者觉得,连傻瓜也知道怎么装灯才会亮吧。
我住进这个专家楼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安装扶手栏了。我注意到,这个栏杆是一个不锈钢的制成品,只需要用电焊焊接就行了。通道的表面砌上了大理石,扶手栏杆的基座刷上了白色的涂料。整个工程一直到10月11日才结束。我估计,在我到达这里之前,工程已经开始至少几个礼拜了。工程结束后,无障碍通道仍然被黄色荧光的安全带围着,还不能使用。前不久,我看到通道现场来了一位质量检查员,他手里拿着照相机对着这个无障碍通道连拍了几张照片,并在扶手下的一个地方用红色水笔做了一个提示性的记号,然后开着车走了。
仔细琢磨,这倒是一个很值得进一步追查的现象。在这些比较发达的经济里,他们施工搞建设,无论工程大小难易,速度之慢如蜗牛爬行,有时让人难以容忍。要说这些人有意在磨洋工,即使有那么一点,那也不可全信。但他们的认真程度实在令人敬佩。做起泥瓦工作,犹如工匠般精雕细刻。也难怪在西方,它们的建筑不管大小繁简,都有独具匠心的风格和建筑的美,难见有建了拆、拆了建的快速的工程。
在中国,速度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我们造一幢小高层的公寓也不过花它个半年。一个大型机场、地铁、桥梁等大型基础建设工程也不过区区几年时间就可以完工投入使用;相比之下,波士顿的地下交通改造工程挖了几十年了,还在挖,据说再20年也完不了。这个马拉松工程倒是不断提供着很多人的饭碗,甚至让那些写电影剧本和搞摄影的人也找到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卖点”。所以,他们似乎也不着急,拖着也挺好。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数倍于这些发达的国家,与建设速度之快自然有着必然的联系了。
借以经济学的视野,在发达国家,他们的劳力成本贵,他们在建设施工中多用机器,少用劳力,从而建设速度受到制约应是容易理解的现象。的确,我们搞建设,多以人取快。我们有源源不断的廉价农村劳动力可以进入建设工地,轮流作业足以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施工。所以,在中国,建设工程是可以突击完成的,甚至没有不能提前完成的建设工程项目。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劳动的投入方面有足够的弹性。同样的建设工程,我们的施工技术包含着更高的劳动密度,而在发达经济里,他们的施工则含有更高的资本密度。他们主要靠机器设备在施工,虽然机器可以不间断地工作,但有限的人力却要休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源的禀赋差异导致了对技术类型的不同选择。
当然,说施工技术类型或者施工技术的劳动密度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发达国家的施工建设速度为什么远远慢于发展中国家,还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在这个笼统的答案背后还有许多可以玩味的线索。比如,因为劳力短缺,建筑公司就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揽所有的施工项目。于是,施工的任务被分解得越来越细致,市场的分工和企业的专业化也就越来越密集。因为分工密集细致,企业之间的协调也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和艰巨。因此,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就会对合同有越来越大的需求,从而,书面合同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久而久之,这个密集的分工格局和对合同的依赖就变成了习惯做法或者所谓的规范。一旦成为规范,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施工工程,人们也习惯于依赖分工和合同来组织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习惯导致了对合同的过分依赖。这是为什么在高收入国家里要花数倍于我们的时间才能搭起一个小小的车蓬、改建一个三米长的无障碍通道也需要有一本设计图纸和合同的缘故。因为过度依赖分工和合同,所以,一个工作被掰碎之后分成了数个“市场交易”,工程自然就会慢下来了,毕竟执行这数个交易肯定比一个交易要更耗时。
建筑经济学范文3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精神乐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02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枢,是整个班级成员生命精神的集中反映,彰显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创建班级精神文化,共筑学生精神乐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我们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做了如下探索。
一、拟定班名、班歌、班训,建设班级听觉文化
(一)班名
班名、班歌、班训是班级的听觉文化,集中反映了班级的风貌。学校通常是按照年级、班级给班级命名,如七年级(1)班(2)班,这样的班级名称缺乏个性和风采。班主任应该通过班会给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既显示学生精神,又代表班级特色,如“爱心班”“和谐班”“文明班”等。
(二)班歌
班歌也是班级特色的显著表现,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班歌可以请音乐教师作曲,语文教师作词;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曲谱,由学生自己填词;也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能表达学生心声的现成歌曲作为班歌,如《我的未来不是梦》《蜗牛》等。
(三)班训
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班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拟定班训要在分析班级现状,确定班级共同目标的基础上,由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商讨确定。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可以确定“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等班训。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彰显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下放权力,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班级的精神文化。
(一)小组管理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我们将班级分成4-6组,每组4-6人,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以小组为载体,构建班级管理的新体制。全班设常务班长1名,各小组组长组成班委会。实行小组轮流管理制度,每星期安排一组,由组长担任执行班长,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将班级中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按照政教处和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活动,做好检查、评估、记录工作,周末做出班级整体评价,第二周开班会课时由组长及组员向全班学生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并对上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每组第二周值周时可以根据组员表现,轮换组内角色,形成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二)创办班报
创建一份班级周报,拟好报名。如《苗圃》《丫丫》等,体现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学生在教师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周报可以设计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凡人哲语、学生佳作、交流园地等常规栏目。每周由值周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班级学生的表现,并分工协作,安排版面,编辑报纸。每周一份,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第三周取下装入班级成长记录袋。
(三)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为了促进班级成长,形成鲜明的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过程。学生是班级成长记录袋的主人,我们可以让学生拟定成长记录袋的名称,如“2017届七年级(1)班成长记录袋”,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特色确定个性化的名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成长记录袋的封面,确定主题,收集内容。记录袋内容一般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班级计划、班规、班约、班级考核细则等,动态资料包括班级周报、活动总结、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批评情况、班级考试成绩、小组周评、月评、学期评价结果等。记录成长记录袋,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有序进行。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并通过学生反思,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我们实施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发展,重塑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一)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要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环境,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名、班号、班徽张贴在教室门口;学校在教室安装三块黑板:正面、后面、左侧面。教室左侧黑板是小组文化建设基地,张贴班级分组一览表:组名、组号、组员、组训,日评价表、周评价表、优秀小组、组员光荣榜等,黑板上面是小组合作方面的口号。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学习园地,张贴学生学习心得、手抄报、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每日一读等,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其左侧是图书角,右侧是学生阅览书架。正面黑板上面是班风、学风。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气氛,体现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班级建成学生的生命场。
(二)小组文化建设
高效课堂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小组文化是高效课堂文化的特色。在班主任引导下,班级成立学习小组,做到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小组自行设计组名、组号、组训、组规,甚至组徽、组歌等,集中体现小组奋斗目标,彰显小组精神面貌和个性色彩。
(三)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课前,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向教师反馈信息。课堂上由小组长主持展开问题讨论,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有情景表演、演讲、演示、辩论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表达,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竞争能力,健全了人格。课堂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采取捆绑式评价,构建组间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
四、全班宣读誓词,培养班级精神文化
全班宣誓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操两宣誓活动”,每天早操、课间操后做好《认真做好每一天》《班级八荣八耻》宣誓活动。另一项是利用每天早自习前几分钟时间举手宣读班训,分组宣读小组口号,让学生在宣誓中反思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建筑经济学范文4
一、初试成绩查询途径
1. 登录北京建筑大学考研成绩查询系统
(1)考生登陆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院首页(yjsc.bucea.edu.cn/),点击右侧“(新版)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进入页面后点击“考研成绩查询管理”图标按钮;
或直接输入网址(xkyyjs.bucea.edu.cn/cjcx_login.jsp)进入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查询系统页面。
(2)在查询页面相应对话框中输入考生编号、本人居民身份证号及验证码,点击“登录”按钮,即可查询初试成绩。
2. 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考生还可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成绩查询,查询网址为yz.chsi.com.cn/apply/cjcx/。
二、初试成绩查询时间
2019年2月16日起,考生可通过以上任意2种途径登录查询;遇高峰期访问不畅时请错峰查询。
三、接待考生成绩查询工作
1. 考生如果对成绩有异议,可向本校提出书面查询申请。按照上级统一要求,接受考生提交成绩查询申请材料的日期为2019年2月26日至27日。
接收查询材料具体时间:上午8:00-11:00;下午13:00-16:30。
2. 成绩查询需提交材料及说明
(1)考生下载填写《成绩复查申请表》(研究生院首页-招生-下载专栏),在规定时间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西城校区教学1号楼110房间)提交复核申请。
考生本人现场提交“成绩复查申请表”时,须同时持本人准考证和身份证原件。如本人因特殊情况不能到场,可委托他人提交复查申请。被委托人须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同时持考生(委托人)签字的委托书、考生准考证、考生身份证复印件在规定时间提交复查申请表。
异地考生可按照上述要求委托他人代为提交复查申请或者将本人成绩复查申请表、准考证及身份证复印件邮政快递(学校收发室只接收EMS)至研招办(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北京建筑大学研招办;电话010-68322241)。
(2)成绩查询是成绩异常情况查询,不是卷面得分情况咨询,因此查询科目原则上不超过2门。
3. 关于统考科目成绩复核
因统考科目考生答卷不再返还招生单位,考生可复核统考科目内容仅限北京教育考试院下发本校的统考科目大题得分数据库内容。
4. 关于自命题科目成绩复核
由研究生院组织专人(不少于2人)对是否存在漏判、成绩累计、登记错误等情况进行复核;考生本人不能查阅答卷原件。
建筑经济学范文5
实务界和准则制定机构中,反对稳健主义的观点相当普遍。这些反对观点没有意识到稳健主义在企业契约关系
中的作用,本文为稳健主义的存在提供了一个经济学的解释。
一、引 言
稳健主义(Conservatism) 是财务会计中一项重要的惯例( Givoly & Hayn ,2000) ,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基本的计量原则(Sterling ,1967) 。在1900 年,它就已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其他原则与它相冲突时都要服从于它(Chatfield ,1974) 。长期以来,稳健主义对会计实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稳健主义习惯上可表述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Bliss ,
1924) ,它意味着会计师通过各种手段低估资产,或低估净利润( Paton ,1948)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 在其第4 号公告中指出:“各种资产和负债常常是在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予以计量的,管理者、投资者和会计人员对计量上的可能误差,历来宁肯失之低估净收益及净资产,而不愿失之高估??”(第171 段)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 将稳健主义定义为:“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的固有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因而,如果未来收到或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有同等的可能性,稳健主义要求使用较为不乐观的估计数(95 段) ”。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1989) 在其概念框架中曾指出:“谨慎性( Prudence) 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但是,稳健主义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在学术界、实务界和会计管制机构中,反对稳健主义的观点为数不少。人们认为稳健主义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扭曲,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特别是在企业的整个生命期内,无论采用何种会计方法,收益的总额应该是相同的,因此一个会计期间的稳健会导致下一个会计期间的不稳健( Paton ,1952) 。Hendriksen 和Van Breda (1992)认为稳健主义充其量是在收益确认和计量的过程中处理不确定性的糟糕方法,在最坏的情况下它可导致财务数据的完全扭曲。由于稳健主义是一个非常拙劣的方法,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变化莫测,即使是最内行的使用者也不易解释稳健的财务报告。而且,稳健主义与客观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也有矛盾,蓄意的低估与高估一样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Hendriksen 和Van Breda(1992) 认为稳健主义在会计理论上无立身之地。
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来看,稳健主义的价值也倍受怀疑。如,AICPA(1939) 指出:“如果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是以利润表缺乏稳健为代价,那么这种稳健主义的价值是令人怀疑的”。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 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SFAC 2) 中,FASB 并未将稳健主义视为一项质量特征或原则,甚至FASB 明确反对将稳健主义定义为蓄意地低报股东权益:
“稳健主义的概念可能与某些重要的质量特征产生冲突,如公允表述、中立性和可比性(包括一致性) ??财务报告中的稳健主义不应再意味着蓄意地、一贯性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估计收益构成要求的偏向,无论是过于稳健,还是稳健不足,通常只影响列报收益或损失的时间,而不影响总额。其结果是,任何方向不合理的偏差都会把一批投资者引入歧途,而使另一批投资者可能得益或受害。
虽然如此,FASB 也认识到稳健主义有其合理性:“在财务会计和报告中,也存在如稳健主义(意思是谨慎性) 的合理位置,因为商业和经济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需要慎重运用(92 段) ”,在FASB 看来,稳健主义是一种惯例,而非一项原则。
从表面上看,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主义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它使得经济业务具有种不确定的结果。各种外部因素(如法律规定) 使会计师在估计和判断的过程中,乐观的估计比悲观的估计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损失,而稳健主义则是会计师进行估计和判断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然而,从本质上看,契约关系才是稳健主义存在的根本性原因,稳健主义是一种有效的契约安排和制度选择,反对稳健主义的观点没有认识到稳健主义在企业契约关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会计与契约的关系
有证据表示会计和审计是因契约的需要而产生的,甚至在股票交易出现之前,已审计的财务报表即已存在数个世纪之久(Watt s 和Zimmerman ,1983 ;Watt s ,1998) 。会计和审计与契约() 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很早就被用于监督管理者对企业财产的管理,或估计属于国王或地主的收益(Watt s 和Zimmerman ,1983 ;Watt s ,1998) 。在早期,会计和审计主要发挥着反映受托责任和便于政府税收征管的作用(Watt s ,1998) ,大约在20 世纪30 年代美国证券法通过之后,已审计的财务报表目标转为向投资者提供与投资决策相关的信息(Hendriksen ,1977) 。
企业是生产要素提供者之间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体(Jensen 和Mechling ,1976) ,契约安排(Cont ract arrangement) 方式的差异会诱发契约各方不同的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契约成本) ,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的市场中,契约成本将完全由违约方来承担,这会促使契约各方有动机缔约来约束机会主义行为。一般来说,企业管理者较之投资人(包括股东和债权人) 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性会引发人的“道德风险”问题,如管理者选择激进的会计政策操纵会计利润以最大化其当期酬金。但是,契约关系约束着管理者的行为,使得管理者会自动地限制其机会主义的行为,因为这有利于企业管理者,这就是所谓的“承诺”问题。因此,契约设计(Cont ract design) 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小化生产要素提供者之间的契约成本(包括成本) 、最大化企业的价值,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效契约理论( Efficient cont ractingtheory) 。而会计就是一种有利于契约形成的内在机制(Watt s ,1998) 。
许多文献表明会计在契约的形成和契约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契约关系中,债务契约与管理者的补偿计划是两个重要的契约关系。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和缔约成本的存在,企业的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利益冲突(Jensen 和Meckling ,1976 ; Fama 和Miller ,1972 ;Black ,1976) ,股东(及其人) 可能以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谋取利益。Smith和Warner (1979)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股利分配、权益稀释、资产替换和投资不足等。股东只承担有限责任,他们的最优决策就是将借入的债务作为清算性股利进行分配,从而将债权人的财富转移给股东,这就是所谓的股利分配问题。权益稀释是指企业发行具有优先权的债券,导致原有债券价值的下降。资产替代是指企业在借入债务之后,违背承诺将贷款资金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项目成功所获得的收益大部分由股东享有,一旦失败,则债权人承担大部分的损失。投资不足是由于债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限制导致企业在符合股东利益的投资项目上的投资不足,损害了股东利益。
根据有效契约理论,解决或减少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符合双方的利益,由此达成的契约将使成本最低和企业的价值最大。为控制双方的利益冲突,债务契约中常设有一些限制性的条款。如限制企业股利分配的条款(Smith 和Warner ,1979 ;Leftwich ,1983 等) ;限制企业的营运资本比率;限制企业的再融资和投资政策,包括对新增借款、合并、全部或部分资产的处置和某些证券的购买等。这些限制性条款,特别是股利支付、新增贷款和营运资本的限制条款,通常以会计数字为基础,如净利、净有形资产、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等,故而这种契约形式又称为会计基础的债务契约(Accounting2based debt covenant s) 。
会计在解决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问题上同样是有效的,以会计为基础的补偿计划就是协调股东与管理人员利益的一种契约安排。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利益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为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机制设计理论指出委托人与人之间的次优契约安排要求人承担一定风险(最优的契约安排是不可能达到) ,也就是说,管理者的一部分报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相联系,以会计为基础的补偿计划就是这样一种机制。
以会计为基础的契约要求对相关会计数字的计算方法作出事先的约定,因为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计量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数字,从而影响企业违反债务契约中相关条款的可能性和管理人员的报酬。如果不对债务契约中使用会计数字的计算方法作出相应的规定,股东可以通过任意的会计政策选择来操纵会计数字以避免触犯债务契约的限制条款,那么以会计为基础的债务契约和补偿契约就不可能有效地限制股东和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稳健主义与契约性质的一致性
稳健主义影响会计实务至少已有5 个世纪之久(Basu ,1997 ;Watt s ,2002) 。稳健主义的产生并非缘于会计管制的强制性要求,而是因为企业契约关系的需要,包括管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契约、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债务契约。早在中世纪的欧洲,稳健主义就出现在会计之中。当时的庄园主时常审计管家,管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总是希望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自然增长值,所以稳健主义产生于面临审计的庄园管家进行自保的对策(庄园主与管家是一种委托关系) 。19 世纪的产业革命促使了一系列会计原则、惯例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面对管理人员拥有广泛的会计选择自由,股东的主要保护手段就是稳健主义。例如,在1850 年之后的英国,少报利
的倾向开始取代蓄意地夸大利润的倾向,这促进了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存货计价法和固定资产会计中历史成本法的广泛运用。随后在英国发生几起银行破产和公司舞弊事件导致稳健主义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为避免法律风险和防止从资本中分配红利,会计师们倾向于采用另一个极端的方法,即故意低估资产价值和利润。成本与市价孰低的原则受到推崇,它是为防止从资本中分配红利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到1900 年,稳健主义原则更加盛行,其他原则与它相冲突时都要服从于它。
有效的制度安排是那些可以将交易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制度安排。就企业的契约关系而言,有效的契约是能够将成本降低至合理水平的契约。经过市场机制筛选下来的契约应该是有效的契约,例如,债务契约(Debt cont ract s) 和经理激励计划契约(Managementcompensation cont ract s)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导致契约双方有动机采取措施保护债权人。那些免于股东自利行为损害的措施产生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可能主要由股东承担,因为债权人会受到“价格保护”(Price protection) 。为保护自己免于公司转移财富的损害,债权人在预期贷款的未来收益时会考虑贷款合同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以债券的发行为例,如果债券的条款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非常低,也就是说债券的风险比较高,那么债券的发行价格也将非常低,对债权人的利益没有任何保护的债券价格一定为零,从这个意义上讲,债权人对契约中具体的保护措施并不特别在意。
然而,股东十分关注债务契约中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及由此发生的成本。如果从债权人向股东的财富转移是零和博弈(Zero2sum game) ,也就是债券价值的减少正好被股票价值的增加所抵消,那么股东就不愿意投入任何资源以保护债权人免受财富转移的损害,因为这些资源会减少企业的价值,而作为企业剩余权益拥有者的股东将承担全部的成本。当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负和博弈(Negative2sum game) ,因为这种冲突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融资和投资决策。某些财富转移行为不仅损害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也会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富转移减少的企业价值将全部由股东承担,股东有积极性向债权人保证限制这种财富的转移,即使这些保护措施是有成本的。
会计在契约中的作用要求会计盈余和净资产价值能够及时地反映企业管理者所采取的行动对当期企业价值的影响,惟有如此,基于会计数字的契约才可能是有效的。如果会计盈余不能及时地反映管理者的经营决策对当期企业价值的影响,管理者可能会放弃有价值的投资项目。然而,会计盈余和净资产的及时性不易核实,而会计数字可核实性又是契约具有约束力的前提。在企业的契约关系中,缔约各方在企业中拥有不对称的利益,例如,股东和债权人在企业净资产上就具有不对称的利益。无论企业的盈利和净资产价值如何之高,债权人在债权到期日只获得固定的收益;相反,如果企业盈利状况不甚理想,无法支付到期的债务,债权人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这样,债权人更为关注会计盈余和净资产的最低可能值。充分地预计全部可能的损失不仅有助于在企业清算之时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而且还可以限制经理进行过度的股利分配或其他减少以前贷款价值的行动。在持续经营的企业中,会计师出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也采取稳健主义原则,充分预计所有的未来损失以减少利润和限制股利支付。长期以来,在银行或其他贷款人等财务
报告的主要外部使用者看来,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广泛地认为少报是一件好事,因为资产少报得越多,他们从资产上所得到的对其贷款或其他贷款的保障就越大( FASB ,1980) 。正如对企业融资和投资决策的限制是符合股东利益的,为限制管理人员利用选择合理的会计方法以避开债务契约中的约束条款,契约双方对会计计量原则进行协商也是符合股东利益的。
Leftwich (1983) 比较了债务契约中的会计计量原则与GAAP (公认会计原则) 中的计量原则之间的差异。他认为:契约双方对债务契约中的会计计量方法进行谈判是有成本的,特别是为债务契约商定一套完全不同于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计量原则的成本非常高,所以,GAAP 往往是双方协商的基础,债务契约中的会计计量原则是对GAAP 相关原则的系统修正。他发现对GAAP相关原则的修正都是为限制管理人员避开债务契约中的限制条款,符合稳健主义的要求。例如,债务契约中计算资产时一般将商誉和无形资产排除在外,固定资产计价是以历史成本计价,排除任何资产重估的增值,存货和有价证券投资一般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负债的范围也大于GAAP确认的负债,包括担保和表外融资形成的或有负债、租赁负债;收益的计量不接受任何来自或有准备转入的利润、任何资产价值重估的增值、企业采用权益联营法合并而增加的利润和负商誉的分期摊销增加的利润,等等。
综上所述,在债务契约、报酬契约和其他契约中,稳健主义作为一种有效缔约机制而内生地出现(Watt s ,2002) 。稳健主义的存在降低了各种契约的违约可能性,提高了企业的价值。它保障或提高了企业偿债能力,通过递延确认收益对股利分配施加约束,降低了企业资源过度分配给投资者(Watt s ,1993) 。所以,Watt s (2002) 认为对稳健主义的批评观点过分地强调了稳健主义可能造成以后会计期间的不稳健,而忽视了稳健主义在缔约过程中的作用。
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稳健主义是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它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诺思则将制度界定为支配经济单位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规范也是一种制度或制度安排。制度的存在可以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它使得人们的行为具有可预见性。从制度的功能上看,有降低交易成本和降低风险的两种制度(从某种角度看,降低风险也就降低了交易成本) 。会计和审计就是一种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如果没有会计和审计,企业就不可能以低成本从外界获得足够的资本。而根据以上的分析,会计中的稳健主义则具有降低风险的作用。所以,稳健主义是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Chatfield1 会计思想史[M]1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1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 国际会计准则2000[M]1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
[3]Bliss ,J . H. (1924) 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M] . The Ronald Press Co. ,New York.
[4]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FASB) . (1980) 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M] .Statement ofConcepts No. 2 ,Stamford ,CT :FASB.
[5] Givoly ,D. and C. Hayn. (2000) The Changing Time2series Properties of Earnings ,Cash Flows and Accruals : HasFinancialAccounting Become More Conservative ? [J ] .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29 (J une) .
[6]Hendriksen ,E. S. and M. F.Brada. (1992) Accounting Theory[M] . Richard D. Irwin , Inc.
[7]Jensen ,M. C. and W. H.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Structure[J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
[8]Leftwich ,R. W. (1983)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Private Markets : Evidence from Private Lending Agreements[J] . The Accounting Review 58 (January) .[9]Paton ,W. A. . (1948) Accounting Procedure and Private Enterprise[J ] . 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April)[10]Smith ,C. W. and J . Warner. (1979) On Financial Contracting :An Analysis of Bond Covenants[J ] . Journal of Fi2nancial Economics 7.
[11]Watts ,R. L. (1993) A Proposal for Research on Conservatism[ R] .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2]Watts ,R. L. (2002)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R] .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3]Watts ,R. L. and J . L. Zimmerman1(1983)Agency Problems ,Audi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Evidence[J] .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October) .
An Economic Explanation for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LU Wen2bin
( Training Department , S hanghai National Accounting Institute , S hanghai 201702 , China)
Abstract :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has existed for centuries ,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c2
counting practice.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viewpoints against conservatism in the circles of
theories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of making regulations. The effect of conservatism in the contract relations
between enterprises has not been realized by those holding these controversial viewpoints. This paper gives an
建筑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学 教学方法 高职
《建筑工程经济学》是我院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各高等院校工程类、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本课程主要研究工程技术实践活动的经济效果。它是在建设工程生产过程、建设管理过程的研究中,通过考察系统的预期目标和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分析该系统的现金流量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以获得最佳的的经济效果。通过这些分析可以解决建设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到运行阶段的许多技术经济问题。
一、《建筑工程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重要性
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建筑工程经济学》这门课程,课时为40,其先修课程有建筑工程预算、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学习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经济观点,系统地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学会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并对建筑工程具有初步的科学管理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懂技术、懂法律、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进行继续教育的需要。在社会上,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显得越来越重要,如在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考试中均设置相应的内容,并且很多工程实践丰富的现场技术人员在这些考试中往往难以掌握此内容。因此,鉴于该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差异过大
笔者从事建筑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累计达到四届十二个教学班,有一定的经验。根据教学观察和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中,有两极分化现象。每个教学班有20%左右的学生对该课程非常感兴趣,40%左右的学生有兴趣,20%左右的学生感觉一般,剩下的对该课程缺乏兴趣。其中对该课程非常感兴趣的学生都是对工程经济中的基本原理掌握扎实的,每次课都会认真听课、记笔记,课后认真思考问题并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兴趣的学生主要是上课能认真听讲、记笔记,但课后就将所学知识扔到脑后去了,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感觉一般的学生主要是上课听讲,但有未听懂的,不懂的问题课后也不解决的,最后越积越多,就想着学不好了,就这么着吧;而缺乏兴趣的学生主要是上课不听讲,即使某天心血来潮想听讲也听不懂,上课表现出来的就是要么偷偷睡觉、要么玩手机、要么听MP3等,总之就是混日子。
3.公式太多,概念模糊,记忆不牢
建筑工程经济学中的公式很多,尤其是关于资金时间价值的公式既多又难记,多数学生对此感到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部分的公式记忆不牢,理解不够,就会影响后续的项目财务分析内容的学习。财务分析中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的计算,都是在资金时间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的,公式也较多较杂,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当然除此之外,本课程中还有其他的计算公式,比如设备的折旧额、经济寿命的计算、工程价值的分析等等都离不开相关的计算公式。对于学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经济、财务方面的基础,学习这门课确实要费一番功夫。
4.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
我院由于优化资源利用,目前都尽量采取大班教学方式。像工程造价专业属热门专业,每个教学班都将近100人。可想而知,上课的效果如何。尤其是本来还有希望学好的同学,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放弃本课程的学习。大班上课,加重了老师负担,难以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同时由于教室空间大,坐在后面的同学在听、看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人数多,教师想要进行实践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方面,老师讲,学生听,效率低下。
二、探索有效的建筑工程经济学教学方法
1.上好第一次课,明确课程重要性,树立学好信心
第一次课上得好不好,关系到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每门新课程都会有个基本判断,如果老师所讲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则会认真学习;如果老师所讲内容是照本宣科或对以后工作指导意义不大的,更多学生会选择逃课或者被动听课。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抓住最初几次课程的讲授和互动,对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先简明扼要地给学生介绍课程的学习目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要求及学习方法等,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与该课程相关的工作成果直观地展示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一次课中有必要将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介绍清楚,如资金时间价值理论与工程投资、成本、利润、项目的财务评价与会计、财务管理之间,方案评价方法与指标与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之间等等的联系。同时明确告诉学生该课程在各种全国注册考试中的地位和所占分值。通过介绍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另外通过一些经济热点,如买房按揭是否划算、利率上调定期存款是否转存、企业债转股等问题,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奏效的,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2.采用推导式教学,降低公式难度 建筑工程经济学中计算公式太多,是学习这门课程的难点。鉴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方法,将复杂的计算公式予以简化,降低记忆难度。比如,资金时间价值计算公式中,复利计算的基本公式就有六个。每次讲到此,教师可以先讲现金流量图如何绘制,然后讲最基本的“一次支付复利终值”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推导本公式,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个最基本的公式。最后通过这个公式和现金流量图采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来推导“等额支付序列复利终值”公式。同样其他的公式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推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多推导几次,熟悉过程,掌握其中的特点,公式就能全部记住,而且不易忘记。或者即使时间久了,忘记了复杂的公式,也可以运用推导的方法自己推导。所以,尽管这部分公式多,但若掌握了方法,就拥有打开公式难记的“万能钥匙”了。
3.探索趣味教学,寓教于乐
由于高职层次学生相对而言普遍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对于各种枯燥经济理论和方法的接受能力较弱,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疲于应付,而过分强调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也使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适用性特点无法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的特点,尽量采用趣味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工程价值”时,对于“头脑风暴法”的讲解,可以采用分组做游戏的方法。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各组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说出该主题的某方面的特性,教师当裁判,哪个组说出的特性最多哪个组就赢。对于专业术语较多的章节,如方案评价中“互斥”、“税金”、“利率”、“利润”、“成本”、“投资”、“现金”、“评价”等,也可以编写“猜词汇”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实践证明,每一届的学生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表现也很好。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们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多参与、多表现、多收获。
4.利用多媒体和案例教学技术,融高深理论于实践
(1)应用电子表格Excel软件
工程经济分析涉及大量函数模型及经济指标的计算,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学到的是如何手工计算经济评价指标。如今,微软公司创建的Excel软件具有直观简明的图表功能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能力[1],将它应用于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案例分析可以最大程度地摆脱手工计算,计算速度、准确性显著提高。如在资金时间价值、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工程方案的综合评价与分析、设备折旧和经济寿命、价值工程、预测和方案的优化问题等内容都可以利用Excel强大的计算功能。另外,应用Excel软件进行案例分析,可以进行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解决了工程经济学案例数据多、计算量大、需要时间长等问题,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引进案例分析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在讲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这一章时,就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某个项目为例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如何编制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如何编制财务评价的基本报表,弄清各报表间的关系;会计算内部收益率、净现值、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偿债备付率、利息备付率等评价指标,还学会对项目进行风险和不确定性分析。这种教学方法紧密地把课堂理论与各种实际项目相联系,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简化经济理论于日常生活
建筑工程经济学中涉及到的经济、管理、财务、税收等方面的术语较多,而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非常缺乏这些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授课时注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教师可以将复杂难懂的术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如内部收益率的高低有一决定因素“机会成本”,什么是“机会成本”?很多学生感到很迷惘。这时教师可以拿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学生在上课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课,可是思想却神游去了,没听到老师讲的知识,对于该生来说,神游的代价就是没听到老师讲课的内容。这个代价就是“机会成本[2]”,反之,如果上课认真听讲了,就失去了神游的愉悦,这也是“机会成本”。这样一说明,学生就容易理解多了,一下子就拉近了书本与生活的距离,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6.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有一定学历和教育经历,还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教师应补充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开拓授课思路,积累教学经验,不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也要研究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精湛的教学艺术的教师,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笔者多年教授工程经济学的一些经验的总结,有些想法或做法可能不太成熟,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尝试适合高职生的教学方法。
[1]刘长滨等.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