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1

初中生物教师能够引领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师语言美,则其心必然善良而正,必然追求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之光对学生心灵的烛照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高尚的人格。要有知识渊博的学者形象,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要有堪为师表的高尚品德。

二、化学教学专业发展的一些途径

1.要善于学习

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保障,新课程要求对学生生活开放,对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开放,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求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课程的选择性,将教师置于一个被学生选择的地位上。因此,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是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使自己的教学有“源头活水”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学习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但读书要注意选择,要选自己能看懂的,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确实有用的书籍,否则效率会很低。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专家学习,向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随时注意去发现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有意义的东西。

2.加强听评说课的训练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会上课,还要会听课、评课、说课。听课是教师开阔自身的教学视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感悟力,发展观察、记录、分析等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中重要途径之一。每所学校都根据不同教师提出不同的听课时数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听课,听课的作用没有切实落到实处。要听好课教师首先要做好听课准备,比如,我听课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要得到哪些信息,在听课过程中要科学记录,用心去发现去推敲上课教师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相互交流,这样才有助于彼此提高。评课也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评课要评教学理念、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评教师的基本功、评学生学习效果等,优质的评课可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和指导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转变教育理念,激励教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不再做“教书匠”,而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课题研究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最直接的方式。课题的确定就是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围绕问题制订研究方案,之后再开展一系列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研究成果。

三、结语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ming314”为你整理了这篇中学2020年度教务处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中学2020年度教务处工作总结

本年度教学工作坚持常规与创新相结合,聚焦课堂教学,推行导学案,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深化“课堂质量是教学生命”的意识,加强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突出质量意识。提供平台,加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

1.教师培训,突出专业的规范

继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教师成长战略思路。一是鼓励教师们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专业学习、培训和竞赛,开阔眼界,达到锻炼提升之目的。本年度学校计划分批次地组织教师的研学活动,让教师们去看看外面精彩的教育教学世界,发达省市的、内地西藏班兄弟学校的,学习这些学校的超前理念、创新驱动,感悟变革了的教育空间、教育环境、教育站位、教育角色。二是请进来,继续聘请专家名师指导的思路。本年度上学期,学校将规范培训制度,重点组织对教研组长、班主任和青年教师的多场次指导培训,涵盖职业信仰与品质、专业素质与能力、工作技巧与方法等,受训教师要及时整理学习收获与感悟。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测评,有反馈,有反思。下学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争取学习效果最大化。

2. 一科一品,促进学科增长实效

本年度学校将开始推进“一科一品”教学研究工作,作为学校教学整体水平提升的新动能,在前期语文学科的“阅享人生”,大力倡导师生读书之风;政治学科的“思以致行,政泽天下”的教学探究的基础上,继续以“一科一品”为本年度教学研究的突破点,以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上一个层次为长远目标,深入推进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学科为抓手,重在“品质”的教学研究活动。学校领导深入各教研组,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学科下一步“一科一品”为抓手的契入点,各教研组通过充分的研讨,积极探索适应本学科最新发展需要,初步完成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各学科的“一科一品”的教学研究方案,为来年全面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评价驱动,助推工作落实到位

本年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班主任到岗到位细则》《教研组长职责与评价》《教研组工作评价细则》,并继续继续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初步形成了富有西藏中学特色的校园门户网站数据与微官网的无缝对接,数据同步,校园门户网站与微官网及宣传终端为统一后台管理,而一日常规量化可以对学校的卫生、就餐、纪律做出相关日常评价,每日常规分数会通过专门的班牌进行轮播展示,以及多模板智慧班牌可使用模式切换功能支持多场景使用,模板多样化,可根据场景要求切换相匹配模板,可实现展示班级和师生风貌、即时通知、展示与校园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等多种功能等。“智慧校园”平台的完善,为学校继续巩固创建文明校园的成果,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使得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向数字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4.课题引领,拓宽师生成长路径

以学校“十三五”课题“内地西藏班(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重构研究与实验”的结题为中心工作,借助专家指导,深入开展提高内地西藏班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梳理现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工作。继续做好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校的作用,大力激发藏族学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藏族学生在内地的健康成长,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5.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优化教育教学发展

2020年度下半学期,结合学校发展需要,以全员育人为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管理模式由扁平化,转变为以校长室---教育处---班主任为主体的 “常规教育主线”,作为德育常规管理的主力军;建立以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任课教师为主体的“常规教学主线”;建立以教育主任---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体的“行为养成督导主线”。管理模式的转变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得到进一步优化。

6.扎实敬业,教学工作成绩优异

2017级初三学部老师们在最后一个学期,克服因疫情封校带来的诸多困难,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力拼搏的与干劲,深入钻研教材,强化课堂教学落实,取得了全国内地西藏班平均分563分,排名第八名,散插率76%的好成绩;秋季开学初,

在学校防疫工作进入常态化之际,各处室通力合作,全体18级初三教师,尤其是全体地理生物教师的辛勤付出,我校成功组织了西藏自治区首次生物、地理全区统一考试,从考场建设到试卷保管,到组织实验和文化课考试,都做到了零失误。更可喜的是新初三年级在全国内地班校会考中,取得了地理平均分72.45,及格率98%;生物平均分71.73,笔试及格率92%,实验满分率95%。,全国内地班排名第七的理想成绩。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3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问题 问题解决

物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特点是问题性、专业性、主体性、灵活性、针对性与独特性。问题性就是指课题研究针对教育教育教学的具体、实际问题与问题解决而展开。专业性是物理教师针对学科自身特点进行的具有明确的物理学科特色的专业化研究。主体性是指研究主体是以教师教育教学为核心,辅以同伴的帮助来进行相关研究。灵活性是指课题研究选题、内容、方法、周期等调整方便、灵活。针对性是指课题研究源于教师或同伴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很强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独特性是课题研究的方法具有个性化的特征,非常适合于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对于教师业务发展和专业成长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物理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的核心任务是解决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 物理教学问题提出

物理教学课题研究的起点是“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现有的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矛盾与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现象与弊端。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教师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比较缺失。

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的疑问但未必明确、清晰;提出问题则是指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由发问题到提出问题这中间需要经历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的过程。从课题产生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种类型:

(1)源于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教育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内部环境包括区域、学校、班集体等。例如,针对课时紧张、学生学业负担可提出“物理学习成绩与学生作业量的关系研究”课题,这是针对学业负担过重而进行的微观性研究。

(2)源于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几个方面。例如“实验条件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制约性研究”可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提供思路。

(3)源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每时每刻都可以发现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上课时睡觉、打磕睡的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组织研究。象“学生课堂睡觉与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学生课堂打磕睡原因的调查研究”等。再如,近年来高中女生物理学习成绩普遍比生好,可提出“高中物理学习成绩与性别关系的研究”。

(4)源于教学理论:一般中小学教师不适宜进行理论研究,但可以根据自己所熟悉的领域进行转移性理论应用研究。例如,应用探究理论来研究“探究性学习中猜想方法与途径研究”。

(5)源于教学价值:每个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教学价值。教学是由知识传授为最初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个知识的教学价值是值得研究的。例如,“电场思维教育价值辩考”、“测定小灯泡伏安曲线的教学价值分析”等。

(6)源于教育教学发展: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选题表现出过于明显的教学功利性倾向,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性要求。许多教师围绕解题、复习、考试等内容来选题,并不是这些内容不能研究。但是,教育教学的发展要从微观入手进行宏观谋划。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依据学科特点,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学生在关注成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研究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如何通过考试成绩的正确评价来促进物理学习水平的提升”、“物理思维方式对学生物理素养形成的作用”等。

问题提出的需要注重科学性。物理教师长期在中学课堂一线教学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出问题的科学性不太关注。典型的错误是选题中的逻辑相关性程度考虑欠妥。如,对于研究过程中的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逻辑相关程度直接性考虑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象“高中生物理演绎能力对物理学习成绩的影响”、“物理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研究”等选题,表面上看选题是以学习效果为因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研究变量与因变量的逻辑相关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事实上,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可能是一系列的,如前测与后测的两份试卷的信度、区分度,两份试卷评定方法的差异、同一学生两次考试前复习投入、临场发挥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考试成绩的差异。这就造成了用考试成绩作为实验变量所导致的学习效果变化进行比较的可靠性值得怀疑。从变量的逻辑相关程度方面来讲,可以将上述两个选题改为“物理演绎能力对学生解题效率的影响”、“物理学习兴趣与学生物理学习投入量的研究”或“物理学习兴趣与学生物理学习方式变化趋向的研究”等。

2 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2.1 注重概念的科学化水平

(1)缜密思考相关概念的界定: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时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不是太重视,往往会抄录一些理论术语作为界定。从物理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来看,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以“操作性定义”方式比较容易使其内涵清晰、具体。“操作性定义”是指将研究变量的抽象化形式转变为可以观察、 测量和操作性的具体形式。

例如,“物理学习成绩与学生作业量的关系研究”中两个研究变量“物理学习成绩”和“学生作业量”分别界定为:物理学习成绩是指学生参加学业达标考试的原始分数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分。学生作业量是指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所用时间与授课时间的比值。

(2)缜密思考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可能存在的变化因素: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变量通常不是单因素变化所引起的。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的因素就很多。如“物理学习成绩与学生作业量的关系研究”中的因变量“物理学习成绩”,与许多变量相关,除了与前文所述因素之外,还有教材、课时、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因素。因此,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以便使研究数据更接近研究的本源。例如,可以选择同一班级的学生作业研究对象,在控制教材、教法、课时、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方面就好一些,而对比实验是将这个班的学生随机等分成两组,一组是作业量大一些的,一组是作业量小一些,成绩采样也是相同的,其得出结果的可靠性就强一些。

(3)缜密思考因变量在研究前后的变化评价标准:有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经常将这个问题简化处理。例如,“学习成绩”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进行评价,多数教师是实验前后考试原始分数来进行评价与比较。事实上,前后两次试卷的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差异会造成评价标准的不同,而造成对结果的影响。因此,研究过程中,将实验班的两个对比组放在学校样本中进行标准处理后再对对比实验小组比较与分析。

2.2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保证课题研究科学化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策略。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一定要适应课题研究目标要求。

例如,“物理学习成绩与学生作业量的关系研究”就适宜采用实验法,不宜采用个案分析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之类的研究方法。如“不同物理课堂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注意集中程度的关系研究”用定性处理与定量处理结合的方法。即将自变量“不同教法”与因变量“注意的集中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将自变量“不同教法”与因变量“注意力持久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2.3 准确地搜集研究资料

课题研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找到其内在规律,揭示其蕴含的真谛。而规律总是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的,真谛往往蕴含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之中。课题研究搜集研究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料等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问题最初是如何提出来的,问题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变成研究课题的,课题的计划书、研究方案以及研究过程性资料等;课题活动的学习资料、课题交流情况、专家指导以及同伴对课题可行性的意见与建议、相关机构与团体直接、间接评价资料等;研究过程中观察、采集的各类信息和数据,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活动照片、音像资料,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过程性资料、研究过程中意外收获、制作作品,态度和情感方面的体验等。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避免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收集资料要及时准确、搜集真实原始的资料,同时要借助于现代科技技术进行收集。

2.4 严谨地进行数据处理与科学分析

课题研究过程中获得研究数据,只有通过有效的处理,才能从中看出研究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提供科学根据。教育教学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比较多。如统计分析法之单因素比率显著性检验、双因素两样本差异性显著性检验、多因素问题的%p2检验法等是课题研究常用方法。

2.5 认真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1)结构合理:课题研究背景和主题意义应放在论文开始部分,论证的核心内容一般放在论点之后,研究结论放在论文后面。结构层次要清晰、段落分明,且有一定的内在逻辑。

(2)语言简洁:论文写作中语言要准确、简洁、流畅,有关的语言、符号、图表要符合规范。有引用文献资料的要注明出处,避免抄袭。

(3)内容精准:写作的内容要依据题研究资料的研究成果真实写作,切忌杜撰。不要将与论文主题联系密切的内容写入文章之中,一些客套、假、大、空话坚决不要写入文章中。

(4)结论科学:论文主题要对教育教学有社会意义和某种价值。论文观点和论据材料要仔细论证,要符合逻辑。

参考文献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4

【关键词】做思共生;课堂建构;内涵;框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三五”重点课题“小学科学‘做思共生’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B-b/2016/02/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0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5-04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也是一门实证学科。科学教育倡导儿童动手与动脑“学科学”,动手是“做”的表征,动脑是“思”的表征。动手动脑学科学旨在手脑并用,做思结合,同向共进,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在“做”中发现、体验、感悟、思考和内化,从而提高科学学习品质。其实,若把科学学习活动看作是一枚硬币的话,那“做”与“思”犹如这枚硬币的两面,实难分开。而在现实的科学教学中,“以讲代做”“有做无思”“得做忘思”“有思无做”或“得思忘做”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往往会制约科学学习的品质与效益的提高,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如何破解这种尴尬的局面,让科学课堂中的“做”与“思”共处、共融、共生,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得做”“得思”“得法”,进而提升科学学习的品质和效率,促进深度科学学习,这是需要我们直面的现实问题。我们试图从实践与研究的两种视角建构与实施“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并诠释其内涵,设计其框架,规划其路径,确定其目标,探讨其方法,预测其成果。这种实践探索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无疑是一种最佳的组合,课堂实施的操作性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性不期而遇,课堂建构的科学性与课题研究的规划性不谋而合,教学研究的应用性与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共通互融,相应的课题研究必将把“做思共生”课堂建构与实施置于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系统的平台之上。同时,“做思共生”课堂建构与实施也必将使课题研究更有载体,更有依托,更有抓手。两者同构共生,同向共促,相得而益彰。

一、“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和实施研究的概念诠释

“做思共生”的“做”侧重于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与实践,主要是指具有实践特质的科学活动,诸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科学实验、情景模拟、科学游戏、动手操作、科技制作、家庭科技、参观访问、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做思共生”的“思”侧重于动脑、思维、思考、思路与反思,主要是指具有心智特质的思维活动,诸如“做”前问题的提出、假设的作出、方案的设计、路径的规划和结果的预测等,“做”中变量的控制、实证的检验、过程的监控和现象的梳理等,“做”后对事实的归纳、因果的推论、规律的发现、概念的抽象、知识的归整和过程的反思等;“做思共生”中的“共生”原指在生物学领域种群生态学范畴内的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程度达到稳定、持久、亲密、共利、平衡的状态。其理论在多领域多学科中有着广泛应用,并彰显出了共生理论的核心要义――共存、合作、互利、互补、和谐、双赢与共进。

“做思共生”是根据“具身认知理论”和“共生理论”将儿童科学学习中外显的“动手”与“动脑”从认知发生与思维发展的角度表征为“做”与“思”,尝试建构一种以具象认知为原型,以动作思维为支撑,以操作表象为纽带,以知行合一为表征,以动作技能为外显,以心智技能为内隐,以智慧学习为发轫的科学教学活动形态。

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科学活动经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科学活动经验”主要包括“实践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实践经验”的获得依赖于科学与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如科学应用),“思维经验”是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那些最直接、最朴素的感性认识。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思维的经验”与“实践的经验”往往相伴而行,这也揭示了“做”与“思”的同宗同源,“思”源于“做”但又需要不断超越“做”,这表明“做”与“思”的共处、共融、共生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将有助于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生、生展与形成的过程。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和实施包括课堂建构与课堂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侧重于课堂结构的重塑。结构往往决定性质,课堂结构发生变化,课堂的效率也发生嬗变。为达成“做思共生”的教学目标,着力设计与建构符合“做思共生”特质要求的课堂教学时空与先后顺序的呈现方式及活动程序;另一方面,“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实施侧重于操作策略的形成,即为实现研究目标或研究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研究,在理论上,试图探寻“做”与“思”在对接、融合、互利、转化和共促方面的表现形式与共生机制,探讨并概括“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梳理并提炼“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实施原则;在实践上,通过课堂观察与典型课例分析,着力探索科学学习活动中“做”与“思”互为表里,合为一体,同向共促,协同发展的路径,以及源于具象,始于手脑,发于经历,基于体验,融于身心,合于内化,成于贯通的方式与方法。形成“做”与“思”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手脑并用,同向共进,以思导做,以做促思的实践策略;在范式上,基于尝试、实践、反思与行动逐步建构“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主要环节和结构范式。着眼于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丰盈科学知识的内涵,改造儿童的活动经验,增强科学活动的内涵,提升儿童科学探究水平,凸显儿童的深度学习,全面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与学的品质。

“做思共生”的科学课堂教学是集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及教学特质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形态。“做思共生”是基于连云港区域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历史与现实,并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学科实施操作范式,与学生核心素养特别科学素养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相呼应而拟立的教学主张。“做思共生”的实践源点和主脉是“做中学”与“做科学”,在其实践与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具身认知理论、实践的科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儿童发展阶段理论、经验课程理论、思维可视化理论等教育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对身心二元理论进行合理扬弃。将身体的意象、心智的意境与环境的影响延展为“做”“思”“场”,并将“做”与“思”置于“共生”场的生态环境中,致力于学生科学活动经验的丰富与丰满。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的研究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方面。从科学课程建设方面来看,科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儿童立场,顺应儿童的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找到适合儿童学习科学的方式。科学教学发展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回归课堂原点――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有意义的、理解性的和阶梯式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源于自身内部动机的对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展开的完整的、准确的、丰富的、深刻的学习。“做思共生”的实践源点和主脉是“科学实验教学”、科学“做中学”与“做科学”,其要旨是深度的科学学习。要实现深度科学学习,就必须研究学生的内源性动机是如何被激发与保持的,完整、准确、丰富、深刻的科学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哪些科学学习内容是更有价值的。这也是在回答学生、学习、学科三大课堂教学原点问题。基于此的小学科学“做思共生”课堂建构与实施研究就尤为重要;“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研究价值还表现在课程改革的要求方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其实质是“让人回到教学”的教育哲学变革。人回到教学的根本就是让“身体”回到教学,唤醒教学中的身体知觉,使以人为本的教育更加确凿、实在并富有底气。用身体现象学的思想改变当下积习已久的教学效果往往体现在“脖颈”以上,与“脖颈”以下的身体无关的弊端,强调身体知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基点,它与情感和理性共生,引导学生将身体知觉表达成为思想,使学生的身体切实回到教学。“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将师生变为行动者和思考者,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还给身体,使学生的身体、理智和精神进一步得到和谐发展。基于此的小学科学课堂范式建构和实施策略探寻也尤为紧迫。

四、“做思共生”课堂建构实施的思路方法与预期成果

围绕“做思共生”科学课堂建构与实施的研究目标,从“做思共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展开,探索“做思共生”的表现形式、互动表征及转化机制,以此建构“做思共生”课堂教与学范式与模型,并在持续实践与反思中完善“做思共生”的教学理念,打造“做思共生”的科学教育。

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内涵诠释与框架设计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成立研究团队组并完成人员分工,学习“做思共生”的相关理论,为研究的实施作好思想、知识准备;第二阶段为探索实施阶段。小学科学教学中“做思”现状调查分析,反思、调整研究方案,探索科学教学实施“做思共生”途径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围绕研究组织培训和中期评估,指导阶段性成果交流活动;第三阶段为总结提升阶段。采集研究数据,积累资料,分析实证数据,设计总报告思路。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指导。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研究结项工作。

主要采取四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明确“做思共生”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做好理论阐释;二是调查研究法,分析当前科学教学中师生在“做”与“思”互动中的现状及感受,把握科学教学实践的现状,提出应对策略;三是案例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案例,分析其隐含的价值取向、结构特征及需要改进的问题,建构“做思共生”科W教学范式;四是经验筛选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进行动态分析,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反思,筛选出“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三点:一是“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是集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及教学特质于一体的教学实践形态。试图建构具有小学科学“做思共生”学与教特质的操作范式,形成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及实施策略,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品质,营造新型科学课堂文化形态;二是“做思共生”科学教学体现了教学对人的发展性的深刻影响。通过“做”与“思”衔接、转化与共生来促进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理解科学概念,主动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并有效迁移应用到真实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做思共生”的科学教学将师生变为行动者和思考者,助推师生的共同成长。有助于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方式,推动教学从“知识体系”走向“能力体系”,促使教师在不断的“做”与“思”中提升专业知识与学科素养,使科学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而多样的教学形态。

将基于具身认知“做思共生”引入科学教育教学,凸显了对“整体人”和“全面人”的关注,彰显了对儿童学习特别是儿童科学学习深度关注,有可能引发传统科学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学研究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对学生而言,参与“做思共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将其变为行动者和思考者,将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还给身体,发挥学生的经验和经历在科学理解与科学深度学习中的作用,使其身体、理智和精神进一步得到和谐而丰富的发展,从而回归课堂原点,促进深度科学学习的开展。无疑,以上两个方面都具有创新的意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旨在实现科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是科学学科本质的回归,是科学素养与关键能力指向的弘扬。其研究内涵、规划、路径与框架必将为相应实践探索提供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单,让“做思共生”科学课堂的建构与实施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和更加前瞻,促进科学教学改革从“实然”向“应然”的嬗变。

参考文献:

[1] 顾长明.做中学:在“动手”与“动脑”间追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8).

[2] 顾长明.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监测数据[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4,(5).

[3] 苟志效.论动作思维的特征及其认识论价值[J].晋阳学刊,1994,(2).

[4] 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7).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5

一、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素质

1.精湛的专业技能。

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理性思维,注重科学方法与专业技能方面的研究,注重化学知识综合技能的巩固、完善和更新。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所需掌握的一般教学技能外,教师还必须具备娴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推陈出新的实验改革技能;加强微型实验研究,熟悉多媒体教学,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师要勇于改革,勇于钻研,炼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经验型教师转为研究型教师。

2.广博的知识素质。

化学是应用学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考大纲对学生从数学、物理、生物、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科学理论,根据教育规律,知识的内在规律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能用数学、物理等手段解决化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完善科学的思维方法,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

3.现代的创新素质。

现代的创新素质体现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方面,即应有创造的愿望与激情,有顽强的意志和人格,勇于创造勇于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新课程的实施中,高中化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对教科书的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发展需要。教师要积极探究化学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和策略,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探索,真正成为创造型的高中化学教师。

二、对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1.化学学科发展与前沿知识。

本专题培训内容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更新化学科学知识及观念,了解和掌握各个分支学科领域的最新成就进展及应用。教师要结合中学化学教学实际了解现代化学在科学、技术中包含的生态资源、环境、能源、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化学学科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专题培训,可使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教育观念、思想、方法,更深入了解化学的学习过程及认知建构的过程,探讨优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3.化学实验研究与创新。

本专题培训,可使高中化学教师了解现代化学仪器实验的原理、各种化学实验的典型仪器的使用,并能将现代实验技术应用到中学化学创新实验中。对中学化学实验与创新的研究,可培养教师设计新实验和化学活动实验的能力。

4.化学学科与教育课题研究方法。

本专题主要培训内容为学术研究与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化学学科专业课题研究指导;化学学科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培养科研习惯,进行科研思维、方法的系统训练。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熟悉选题立项、确立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等,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5.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本专题主要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化学多媒体教学与制作技术。本专题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学会化学工具软件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掌握网络及远程登录和教学资料下载的方法与技巧,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好地辅助教学。

6.化学教育的评价与测量。

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在培训中,我们应努力实践探索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结合、互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优化学生练习,让学生走出题海

学生作业是传统教学中唯一的学生实践活动。在应试教育中,这一实践活动被过于强化,以致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新课程的改革及其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教育教学,而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加以继承,改革达以优化。我们在充分利用学生作业这一实践活动时,首先,从作业的数量上来控制,不搞题海战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其它的化学实践活动;其次,用作业的质量来保证学生应该达到的训练要求,因此,我们对作业进行了优化,从高一到高三,都是教师根据本校当时学生的实际精心选题和组题,并同学生参与编题,一般不直接沿用资料上整套的习题;再次,对学生做题进行规范,规范思维,规范表述,弄清题目的出题意图,所巩固的知识点与应该运用的方法,不盲目,要做到先析而动掩卷后思,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最后,强化教师对作业的评讲与学生对作业的改错,通过作业的评讲进行知识联系、分析比较,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并能运用,通过对作业的改错来澄清知识,调整方法,训练习惯,宁可少做十道题,也不能少改一道题,否则就会强化错误。

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6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常态

中国政府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国家设立了比较完善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规定所有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每五年为一周期进行全员培训,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费被列入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预算之中。与此相适应,中国也建立了非常完备的教师培训体系,国家、省、县都设有专门机构。如国家层面,设有专门的师范大学(包括一些综合性大学),主要承担学校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省和县分别设有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同时省和县还设有教学教研室,负责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

除了上述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外,中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还是依赖于校本培训。所谓“校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教师的现状和发展目标,由学校自己设计组织,全校教师参与,在校内进行的一种教师培训形式。它一般由学校教科室或教学处负责制订方案,由教研组(校内同一专业教师组成)和备课组(年级内同一专业教师组成)负责实施,活动时间为每两周或每周一次。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王建军曾对上海和北京的350所小学教导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243份有效问卷显示,两地所有的小学都在开展校本培训活动(――王建军,我国城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效果的调查研究,上海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2010年11月7日,笔者用王建军老师问卷中的同样问题,又对来自全国17个省份的38所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结果发现,除2所学校外,其余36所高中也都设有校本培训制度。由此可见,校本培训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种常态。

校本培训的组织体系,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分为四级(分管校长教导处或教科室教研组或年级组备课组)或三级(教导处或教科室教研组或年级组备课组)。在中小学中,除了许多传统的校内教师培训方式,如师傅带徒弟,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等以外,最近二十年,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大量年轻化、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大学和中学合作行动研究的展开等,校本培训的形式日趋多元。下面两张表是笔者对有关普通高中校本培训采取的主要形式和有效性的统计结果。校本培训之所以被中小学普遍采用,是因为它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随时可以交流的环境和直接借鉴模仿的条件,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工作关系密切,有很强的针对性,符合中小学教9币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同时,相比到专门的培训机构或大学学习,校本培训还具有学习时间灵活,便于缓解工学矛盾;学校花费少,比较经济;有利于形成学校共同文化等优点。

新课程改革对校本培训的挑战

2000年中国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教学改革,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也随之展开。在科学教育方面,新课改特别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高中科学教育中,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强调探究性教学以外,还特别增加了“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9年10月,在高中新课改方案推行5年以后,笔者曾对部分来自全国23个省市46所示范性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学校层面:10.9%的学校至今尚未开设通用技术课程;43.4%的学校不能保证每周开设通用技术课程;34.8%的学校尚未建立通用技术实验室。在教师方面:64.4%的教师在最近3年内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仅有17.4%的教师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专职教师,超过八成的教师都同时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34.8%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级别的通用技术课程培训。教师的问卷调查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认识通用技术课程的本质和内容特点,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与劳技课的区别;希望学到相关的技术和技能,知道如何开设这门课程,如何建设通用技术工作实验室;掌握该课程的评价方法。笔者之前的调查同样也发现,“研究性学习”从2004年到2008年,全国相当部分学校并没有开设此课程,或是没有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的学时要求开设。

新课改的实施暴露了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师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理解比较肤浅,将科学教育简单地等同于科学知识(教材)的传承;教师动手设计和操作实验能力较差;教师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较弱等。这些发生在教师中的共性问题,已非教师通过自己的群体努力可以解决。同时,校本教研亦使一所学校的教师产生“同质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教师培训如果继续依赖原来的校本培训模式,显然已经难以解决中小学科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科教合作”弥补校本培训I的不足

2002年起,配合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启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意在打破科技界和教育界的行业隔阂,组织科技专家参与中学科学教师培训,帮助中学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支持和推动学校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科教合作”教师培训活动主要有“项目孵化”和“通用技术”两类。

“项目孵化”,旨在为普通高中培养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培训内容分成五个模块:本学科前沿动态;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如何制订研究方案;如何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介绍研究成果。培训周期为两年三轮:第一年教师集中面授;第二年教师培训结束回学校后,一面带领学生做课题研究,一面通过网络在网上随时和专家沟通交流,获得专家的及时指点;第三轮是在一年实践以后再进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目前“项目孵化”已经实施了8年。学员参加培训后,普遍感到开阔了眼界,拓宽了学术视野,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内心产生出强烈的模仿和学习冲动。他们不仅开始自觉地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科学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能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比较规范的科技项目研究。不少学员回到学校以后,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使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并在国内外科技创新比赛中摘金夺银,帮助所在省市在国内外各种科技赛事上实现一等奖的零的突破。近三年中,学员中先后有一百多人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

“通用技术”培训仅举办了一期,旨在帮助教师理解和学会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培训内容含四个模块:认识通用技术课程的本质和内容;产品设计的流程和原则;课程的评价与考核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开发。培训根据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采用先做后学、边做边学的方式,让接受培训的教师在自己动手操作和合作参与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形在技术、意在教育、核心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课程,并对需要怎样教授这门课程有了大致的思路。“通用技术”培训同样深受好评。如一位来自南京的学员,2007年入校工作,参加培训前从未接触过通用技术课程。培训中他说:“课程一开始时制作小车的活动让我对通用技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做的过程中,我也在探索小车本身,为了获得动力、结构上的最佳状态,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了。车子做完了,跑起来了,然后猛然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在做小车,而是在体验一种教学手段。通用技术的教学其实有更为宽阔的思路值得我们去探索,载体应该是多种多样。”回校后,他不仅在省教学研讨课上得到好评,还代表南京市参加了全国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及教育部精品课程实施研究会。在他的带动下,学科组教师已有3篇,多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得省市大奖,学科组建立的机器人社团也在全国乃至国际竞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