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文1

一、整体性原则,即从国有经济的整体出发,搞好搞活国有经济。

对国有经济实施战略性调整与改组的目标,就是要收缩战线、集中精力、保证重点,从整体上搞好搞活国有经济,而不是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国有经济调整与改组途径的选择。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体现整体性原则。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立足存量资产的调整,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有经济必需进入的领域,依托新的体制和机制,以更大力度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不必进入的领域,坚决地退出来。加大改革力度,推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主导性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是不要国有经济,而是要去其枝叶,壮其主干;不是削减国有资本的绝对量,而是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到那些急需发展的领域,集中到那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行业,以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及其特定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产业的控制和发展;对竞争性产业中非国有经济力量的控制和引导;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物质环境所产生的带动作用。此外,国有经济还承担着一些体现制度特征和国家利益的特定功能,这包括: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在那些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高风险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有利于上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和特定功能的实现。

三、规模化原则,即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规模水平。

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实力,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和象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就是要在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同时,收缩战线,扶持重点,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善国家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在实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要坚持规模化原则,要有利于国有经济规模水平的提高。

四、流动性原则,即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但是,由于国有经济存量资产在归属方面的部门化、地区化和管理方面的实物化,致使国有资产难变现、难流动、难重组。国有经济不能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国有资产存量难以通过流动和重组得到优化,这既影响国有经济的效益,也影响国有经济功能的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资产能否顺利地流动。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必须遵循流动性原则,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实现国有资产的价值化管理,促进国有资产存量能够随市场态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流动和重组。

五、创新原则,即有利于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调整的新机制。

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多方面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对其进行调整,不能仅着眼于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状态,而应在这一过程中,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一个促进国有经济不断调整和优化的新机制。通过新机制的建立,推动企业的优胜劣汰,使优势企业能够迅速扩张,劣势企业能够及时被兼并和破产;通过新机制的建立,使国有经济能够及时进入必需进入的领域,及时退出不必进入的领域。因此,对存量国有资产的调整,必须遵循创新的原则,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使增量国有资产的进入,不是对不合理的存量布局进一步强化,而是一开始就依托新的机制,具有自我调整和优化功能。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文2

张进荣 南通华荣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到的“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有关国有经济地位一贯的政策表述,其中的“主导作用”,包括“控制力”和“影响力”,本应是宏观经济维度下的总体情况,但在实践中被简单地以国有资本的“控股比例”去衡量,成为微观经济维度下决定某一具体行业的某一类企业股权结构的标尺。

从本质上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其控制力及影响力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保障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如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其他附加其上的目的也是站不住脚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控制力和影响力主要应体现在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方面,提高对国民福利的贡献方面,体现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

不论从宏观经济层面还是某一具体行业或企业来看,在一个低效的国有经济体系下,国有经济比重越大,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福利的负作用越大,因此必须破除“控股比例”旧思维,建立如下新思维:凡是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股权结构就是合理的、应实行的。我认为,央企大多在效率方面仍明显落后于国际同行,特别是资本回报率。在竞争性领域的很多央企更是步履维艰。还有一些央企这些年已经陷入严重经营困境,急需资产重组,引入外来资本盘活企业,保证国有资本不进一步缩水。如资产都亏光了,还拘泥于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有何意义呢?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文3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促进国民经济的创新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经过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了各种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取得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这些都是得益于经济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调节、控制和指导作用,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经济管理的作用,使得国民经济能够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特色和优势,不断的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够促进各个国企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发展,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进而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并最终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经济管理是实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能够保障国有经济管理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三)协助和补充国民经济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实行的是一种以国有基础型产业为主导、以各区域性的国有经济来协助和补充的具有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模式中,经济管理可以对国有经济发挥指导、监督和控制的作用,通过协调各区域的产业发展结构,完善国企的经济管理体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稳定发展。

二、目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经济管理理念比较落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间比较长,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有较多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难转变过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反应过于迟钝,无法根据市场环境及时改变经济策略,根本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新形势,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的不断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策略,才能够使得国有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

科学的决策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决策失误,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损失。然而目前我国存在不少数的国有企业都仍然采用传统的集权式的管理模式,由于领导班子成员基本都是由国家或政府直接任命的,有些甚至不具备必要的企业管理经验,国有企业又缺乏民主决策的氛围,导致经常会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这样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重、经济收益低

近些年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尽管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实行改革和转型,但是原有的一些弊端和包袱无法一时之间给予解决,大部分的国有企业仍然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主要包括退休人员的福利费、医疗费用等等,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国有企业的资本积累和市场竞争。另外,我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在市场竞争中都占据着市场垄断地位或者市场优势地位,这样长期以来使得国有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不足,一旦实行市场竞争机制以后,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经济效益日益低下,国有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四)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员工责任心不强

守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混乱,论资排辈等现象比较普遍,很多有能力、会办事的实力型人才和技术含量高的专业人才并不能人尽其才,而且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考核和绩效评价机制都只是浮在表面的样子工程,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导致大部分职工在收入方面都呈现平均化倾向,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福利,影响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使得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和骨干都逐渐流失,剩下的那些人整体素质偏低,缺乏责任心,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人才资源日益稀缺,最终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原则

1.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之间、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管理不仅要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更要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国有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开放性的原则,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在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适应企业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创造力和竞争力。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实现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必须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民主和集中的统一管理,既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保障他们的权益,又要加强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充满活力,企业内部步调一致,更容易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目标。3.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益,因此,必须坚持优质高效的原则,不断提升企业服务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经济管理方式,保障企业自身的生产和发展。4.坚持稳定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一成不变,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外界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去转变,既要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又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新的经济管理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中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强化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创建一个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管理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市场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必须要跟随市场的步伐,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首先,国有企业的领导要带头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和集体意识;其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决策体系,各层级之间要分权管理,职责明确、层次分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最后,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不断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灵活的应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必须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管理策略,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2.创建一个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体系要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避免各种决策失误现象的发生。国有企业中传统的金字塔式的集权式决策方式必须摈弃,采用科学化的合理化的民主化的分权式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确各级领导及相应员工的职责权限,提高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和透明性。其次,在有效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权限之后,要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决策流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国有企业的决策层要不断的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决策经验和管理手段,重视培养人才,致力于提高员工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科学的管理政策,还要求管理模式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以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能够及时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调整管理策略,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首先,为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起“政企分离,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国有企业管理模式。此外,国家还需要加强国有经济的宏观调控、监督监管和政策指导力度,确保国有经济能够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最后,要健全国有企业经济管理制度,通过查找、发现、分析和解决国企目前经济管理的问题,逐步完善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为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4.强化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客观公正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根据本人实际完成的工作成果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来评价其工作技能和水平,并将考核结果为员工的薪酬决策、培训规划、职位晋升、岗位轮换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其次,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不断增加企业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等途径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并将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要相辅相成,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决定。最后,要加强培训力度,包括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义务和权利,提升员工的执行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的提高工作效率,为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私有化,经济发展

一、问题的引入

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是否应当全面退出,彻底私有化的这个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两场著名的争论。一场是著名的郎顾之争,另一场则是近期发生的世行报告之争。两场争论使我们对国有企业是否应该彻底私有化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在这次私有化浪潮中,郎顾之争的最后结局,让我们从一定层面上看到了国有企业在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不仅没有起到民进国退的效果,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轰轰烈烈上演了一场民企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支持私有化的理论以国有企业低效论为支撑,认为低效导致国企亏损严重,增加了各国政府的财政压力,引发了通胀压力,阻碍了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经济增长。但是,国企低效论不仅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而且缺乏数据支持。推行了迅速大规模的私有化的前苏联和东欧各国更是面临了各项社会和经济指标全面崩溃的恶果。这提醒我们,私有化的优越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以来,多个国家出现了抛弃私有化教条的国有化浪潮,反而取得了较好成效。反而说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国有化可能也是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良方。

二、问题的分析

(一)首先从我国国有企业的作用分析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而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有企业出现了种种问题,如竞争力不足,低效率问题等,但是国有企业是社会或国家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的途径,国有企业可以在一些特殊的产业中发挥特殊的职能,完成特殊的任务,或者体现特殊的利益要求。在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不是一般的企业制度,它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点(当然也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和缺点),可以超越一般企业的某些局限性,实现一般企业难以实现的社会目标。我们观察国有企业的效率,不能仅观察国有企业产值大小、获利多少,更重要的是观察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和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观察它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延伸效率,即观察它的总投入产出比,观察他们对社会对国家对全国人民所作的贡献。基本哲学告诉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分析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其微小弊端,我们不应该盲目的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私有化改革,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发挥其作用对其不足进行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对其的完全放弃。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绝不是私有化,而只能是加强监管,让利润在最大程度上惠及全民,同时提高基层员工的收入,缩小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

(二)我国有企业不能私有化有其重要的政治依据

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我们党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而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在十分年轻的阶段,处于探索的过程,经济发展才趋于稳定,怎么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几百年的历史相比,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对提出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建议的别有用心,为了防御外国企业对我国经济的侵略和控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我国国有企业不能私有化的历史根据

一方面,这些年来在国有企业主导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惊人成就的事实是有目共睹,企业的强大,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GDP连续保持高速增长,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下,世界各强国经济呈现出疲软的状态,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仍然是一番繁荣的景象。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在这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世界银行参与设计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拉丁美洲私有化计划完全失败,拉美的私有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包含了权力、财富在不同国家、阶层中的重新分配。为保证私有化的成功和不可逆转,拉美采取了极端激进、彻底的私有化模式。私有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是遍地黄金,而是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社会动乱。没有真正考虑拉美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真正的关注社会公正问题,霸权国家与上层阶级是这种激进私有化的受益者,拉美国家和人民则付出了沉重代价。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被认为是拉美传统模式失败的主要原因,悲剧不需要重演,拉美以惨痛的教训告诉了我们国有企业私有化是行不通的。这一鲜明的对比,更加坚定了我们国有化的信念。

三、结论

主张搞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因为有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天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发展中国家要想富强也必须走这条路。熟不知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国有企业公有化都只是国家走向富强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追求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而已,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私有化也不定能促所有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拉美的私有化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些人的私有化药方,结果将会怎样呢?可以肯定,由于国有企业的退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蜕变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工人阶级和大多数劳动人民势必会基本上或完全丧失生产资料,出现贫富悬殊,导致少数人拥有大量资本和地产,而多数人陷于赤贫,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社会主义制度难以继续存在。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我们迟早会被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和民族独立就难以保障。诸多证据表明:我们必须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国有企业的彻底私有化。

参考文献: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文5

【关键词】国有资本 混合所有制 资本优化

最开始在1993年,中央政府就已经提出要建立“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政策在2003年被提出。不能否认,在持续改革中,国有企业在效率的提升和治理结构的改变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直接融资市场被大力发展,特别是经过2005~2008年的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多领域在开展混合所有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

第一,国有资本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比重依旧较大,可是经营效率较低却一直存在。

《财富》公布的2013年世界500强的家数创下95家新高,总收入比2012年有所增加,但平均利润率却由2012年5.4%下滑到3.9%,平均利润率达到10%以上的企业仅有12家,更有11家500强企业出现了亏损。从此可以看出国有资本即使有较高的比重,可是近些年效率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不能提升这部分国有资本的经营效率,那么,国家经济结构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顺利转型将面临严峻考验。

第二,长期以来认为国有资本必须占据绝对控股的关键领域如石油石化、电信、铁路、金融、军工等行业,往往具有垄断或半垄断性质,竞争不充分导致其对国民经济运转和国民福利的负作用越来越大。大型央企作为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部门,其享受的政策资源非常丰厚,但其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

第三,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混合的比例还需改善。通过对国有企业及其子企业的混合所有制程度研究,现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户数占到总企业户数的57%;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的56%、净资产的70%、主营业务收入的62%都已进入上市公众公司。光从数据分析,混合所有制似乎是有了不小的进展。也有其他研究提出,目前央企的总资产为30万亿,但市场竞争的企业资产仅有5万亿元是真正由混合所有制改革而实现。因此这一比例的混合所有制难以撼动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地位。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国有经济规模要做到适度。主要应该构建国有经济协同发展、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比重适宜、经营性国有经济与非经营性的经济框架。同时,需要寻找临界点,为我国未来十年的国有经济发展提供方向,通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指标对国有经济比重进行规范研究。

第二,有企业改革深化的同时竞争力增强。由国有营利性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应注重该企业的改革深化情况,对民营经济的拉动起正向作用,也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指出方向。按照不同行业的垄断程度以及外部性的差异对非营利性国有企业的改革进行分行业设计,坚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加强国有资本在医疗与社会保障等准公益性行业的配置效率。推动营利性国有企业资产的资本化建设,将资本充实于医疗和教育、社会保障基金等领域,成功实现公共事业服务所提出的均等化。

三、影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财政收支水平

在财政收入充裕、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国有企业会减弱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动力。但是,如果公共支出急剧增长、财政缺口较大,就会加快经营性国企退出。

(二)国有企业的效率

1.营利性国有企业效率。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与提高效率,国企已经改革了30多年,追求盈利的国有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如果盈利性国有企业有较高利润,那么缴纳的税收收入和上缴利润多,对财政收入贡献就大,政府对国有企业退出某一行业就没了动力。

2.非经营性国有企业效率。评价非经营性国有企业的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再是首要,而科学的“保值增值”观,提供充足的公共品或公共服务,使经济增长和得到更多社会福利。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反垄断法

目前,由央企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主导推出的混合所有制项目,并没有引起民营资本太大的投资热情,其重要因素是这一混合项目改革的层次较低,央企并没有全面开放如石油业务的勘探开发、炼油、运输及下游业务等,在相关业务领域国有企业仍牢牢把持着垄断的特许经营权,而由国有企业自身来打破这种垄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政府制定,高层级的立法,并成立相应的立法机构,剥离大型垄断央企的政府职能,并允许其他社会资本平等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二)建立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平台

建立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平台,真正从资产管理者转变为“资本所有者”。国有经济深入调整的路径是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并投入到养老保险、战略性新兴行业与先进制造业等行业,这就需要一个国有资本平台的流动平台和运营机制,在动态调整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对资源的配置功能。缺少这一资本运作平台,混合所有制改革期望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和国有资本布局就无法顺畅地进行。

(三)建立和完善混合和所有制改革相应的国有资本监督管理体制

目前国资委监管内容是“管人、管事、管资产”,目标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重点仍在营利性国有资产的监管上。但从深化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角度看,国资委的出资人角色,和行政监督职责边界模糊,“管资产”的任务,使其将监管重心放在了国有企业资金运用、资产重组和产权转让,甚至日常经营事务的审批上,如此微观化、精细化的管理导致国资部门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宏观上的战略思考,并过多地涉入企业的经营决策,制约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力。

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重心将转向:第一,动态调整经营性领域,和非经营性领域国有资本的规模和比例,即承担国有资本在经营性领域和非经营性领域的均衡配置;第二,建立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国有资本的增值工作,将由投资公司的专业化人才承担;第三,国有资本在非经营性领域的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推进混合和所有制改革,使国有资本发挥“资本放大功能”,从而达到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均衡发展,这是未来国有经济战略研究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庄序莹.国有资本优化配置:演进与策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12-1.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功能;社会责任

一、对国有企业的比较

1.对中外国有企业的比较

在我国,国有企业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的国有企业同国外的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对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更是如此。首先,我国国有企业同外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同,我国的国有企业的分布领域比较广,除了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中占绝对优势外,还在制造业,某些第三产业中占很大的比重,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基础产业中。其次,我国国有企业同外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着不同,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比较单一,除极少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外,绝大多数仍然是单一的国有资产结构,还没有进行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而国外的国有企业具有结构比较多元化、资产集中速度迅捷化、管理方式多元化和风险的分散化等优势,使得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强,有助于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三,我国国有企业同外国国有企业在管理方式上有所不同,我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以直接管理和行政管理为主,且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尚没有真正实现分离,而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更侧重于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使其积极的参与市场竞争,把国有企业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2.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比较

国有企业在不同的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我国的国有企业主要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因此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不同。就生产领域来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建设和社会消费所需要的全部物质、文化产品的功能,成为当时整个社会的基础;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更倾向于向公共领域集中,主要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从经济利益方面来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所得的经济利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80%--90%,是国家政府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仅肩负着制造主导产业的功能,还要更好的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市场活力等诸多功能。从控制力方面来看,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控制了国家的全部行业和功能,它是兼有生产、保障、管理于一身的综合体单位;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更加专业化,其控制力更加集中的分布在少数行业和领域,由于资源等是有限的,因此这时期的国有企业的集中程度高,控制的力度也随之增强。从社会功能来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担当了政府的诸多角色,在一定时期内,符合当时的国情民生;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发展更能体现“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逐步向国外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靠拢。

二、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1.国有企业高度的控制地位所造成的问题

国有经济是国家政权拥有、掌握并控制经济,它自身并不能决定其性质,它的社会经济属性取决与其执行的功能和服务的目的。我国国有企业的定位存在偏差,我国一直强调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这些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各项政策法规中,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而现在国有企业的控制地位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和限制了全民福利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传统的行业工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为垄断引起的收入差距过大。国有企业以控制国家经济为依据,凭借行政权力形成垄断地位,获取了超额垄断利润,这些国有企业由于经济的垄断地位,在企业内部实行高薪金、高工资、高福利,这些原因加剧了社会分配的不公,给全民福利的提高形成了强大的阻力。

2.国有企业没有实现社会目标

建立国有企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增进全民福利,我国国有企业的目标在一开始是被当作全民所有制企业建立的,直到改革前,尽管在民主决策等领域还不够完善,效率也不高,但是总的来说,当时的国有企业还较能体现公有制的本质特征,也基本上实现了为全民礼仪服务的宗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制度的改进,国有企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最突出的有:国有企业的经营成果职工自己享用,利润也只是为了自己服务。自1994年以后的时间里国有企业一直没有上交过利润,虽然现在国家制定政策方针指出要让国有企业上缴所得利润,但也只是总利润的5%,而绝大部分的利润被留在企业内部,转化为企业的新投资和职工的高福利待遇,从而加大了社会贫富的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不利社会安定,为国家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统一的公有制经济已经分解,事实上成为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分级所有,成为极少数内部人员控制的特殊的的经济利益集团,它与全民利益基本上失去了联系,成为了一个自我循环、自我发展、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它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发展,忽视全民利益,它并没有真正代表全民和向全体社会成员真正负责的机关来管理行使所有权。不管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的社会成员,还是微观角度来看的企业内部员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收入分配的民主参与监督都已极大程度的被弱化了。

3.国有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违背了市场的原则,不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国家以所有制、企业规模等作为限制条件,排斥、限制或妨碍其他类型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加强国有企业的市场地位,这种行为首先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阻碍了良好的市场秩序的建立,不利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其次,这种行为造成了行业间的垄断,而国有企业由于有国家政府部门的庇护,缺乏内部创新的革新动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长期以来,阻碍了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有甚的是影响综合国力提高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安慰。

三、国有企业功能的定位

国有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必须以实现全民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不能只强调资产本身的保值增值,应该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出发,实现全民福利最大化的目标。要实现全民福利最大化的目标,国有企业就应该处在社会责任的高度,处理一些问题,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作出不利于社会的事情。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国有企业的功能可以分为经济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属于国有企业的最基本的责任,而政治责任是建立在社会义务的基础之上的。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包括: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财政创造收入;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高效率的经营。法律责任包阔: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合法经营纳税。政治责任包括: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他重要领域,保障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安全;促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支持政府的其他重要政策面目标。道德责任包括:加强环境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消费者权利负责;对供应商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公共工程建设;遵守商业道德。

我们对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内容和主次顺序上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我们必须把国有企业进行划分,分为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和垄断型的国有企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国有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分类,竞争性的国有企业的履行社会功能的责任要略低于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但其经济功能要处于绝对的有利地位,因为这类企业的亏损、倒闭必然带来国家利益损失、人民失业问题、债务问题等社会负担,而且经济功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功能的履行,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该类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应是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在自己生存和发展得到基本保障后,企业才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尽社会责任,从而更加完善的旅行社会功能。

而对于垄断的国有企业而言,企业的政治责任应居于社会功能的首要地位,经济功能出于次要地位。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附的关系,经济功能产生于政治功能之中,实现政治功能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必然涉足经济领域。经济功能又是实现社会功能的基础,能更好的实现政治功能。离开了经济基础,就谈不上履行社会功能。因此,垄断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体现和为效率最大化,即如何最有效的履行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否则寻租行为将导致社会福利的下降。总之,该企业应该以政治功能为重,在获得垄断利润后扣除维持和发展所需资金,应该全部投入到社会责任中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体社会成员谋利。

四、总结

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大家普遍对国有企业缺乏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导致了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改革对象不明,措施混乱,缺乏整体规划等,从而出现”乱治病“这种情况。我国的国有企业并不是对某一点,或某一面的改革,而是对于整体规模的改革。把国有企业和民营等其他形式的企业的性质,功能和特点对号入座,分工明确。该国有企业管的地方,国有企业就要积极地发挥作用,该私人企业或民营企业管的,国有企业就不要插手,以免两者之间发生冲突,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让国有企业在我国企业当中真正发挥”领头羊“的代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2]李志强,郑琴琴.现代企业功能定位转移――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视角[J].企业经济,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