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1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数学文化功能 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内容、理念、方法和语言上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数学在具有技能教育功效的同时,也具有文化教育功效。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
一、提高高中生数学文化素养的背景
在一个人的学历教育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时间周期长,内容繁多,做题技巧多种多样。但许多人学了多年的数学,仍没有掌握数学的本质。学校教育中,功利性明显。学生为了考试,对数学机械记忆,谈不上理解,更谈不上喜爱。一旦解题任务完成后,数学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学生头脑中数学知识遗忘的速度比当时记住要快很多。当前,数学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对知识的掌握上。可是未来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行业的人数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的“精英式教育”忽视了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因此,很有必要在数学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培养,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从而达到让数学这门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和谐成长的重要元素。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考试,按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考查考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考核要求中,除了传统的对知识和能力要求外,增添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要求。个性品质是指考生的感情投入,学习态度和应试心理能力。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思维精神。
何为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是在近些年随着数学学科的蓬勃发展不断得到完善的。有些人出于需要,愿意从文化这一角度来关注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文化”,泛指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沉淀。“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发展史、知识体系、思想方法、语言,以及它们的发展与应用。
王梓坤教授曾指出:“数学文化具有比数学知识体系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高度概括。”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获取知识,更要接受数学理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标准化用语的熏陶,提高思辨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并能把数学思维方式迁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数学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当前数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数学素养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接触新鲜事物时,能够用数学的观念和视角思考问题,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过这样的精辟论述:“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眼里只有数学题目,因为数学和文学、哲学、美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的能力,进而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二、提高高中生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努力挖掘数学教材文化价值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通过数学课程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材增加了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应用的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最大利润最少原材料问题、概率预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普遍的生活实际意义。
数学教材注重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途径,并根据这些展开数学文化的价值。例如,引用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古代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引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许多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实例引入,有时候是一个,有时候有好几个。遵从数学从具体情景抽象出一般概念和知识结构,又从一般性结论到具体情景给予印证的特点,让学生慢慢体会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从知识的本源出发,提高了高中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穿插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能最大限度地培养高中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审慎的思维习惯。
(二)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数学校本课程
力图拓展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形成数学文化的读本,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组建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以“不断完善数学文化,尽力交流数学文化”为宗旨,以“喜爱数学、精学数学、应用数学”为目标,让学生尽情遨游在美妙的数学海洋里,自由而快乐地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小团队将交流各自学习心得,并将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充实到校本课程里。
(三)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
要把学生学习数学、接触数学的时空拓展到任意空间,任意时刻,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载体。在开发数学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可以让数学文化研究小团队不断搜集素材,创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网站,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触手可及。
中学数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是否具有较深数学文化素养,不仅关系到科学技术人才的优劣,更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数学文化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所以,高中数学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数学文化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克莱因(Kline).古今数学思想[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2
【关键词】文化自信 高职学生 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50-02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人才,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然而,当前部分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问题亟须解决。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文化自信培养,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格品性,不断提升高职学生文明素养。这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也得到改善和提高,但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丧失进取心,得过且过,无心向学,遵纪意识淡薄,缺乏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文明素养水平亟须提高,这是文化自信缺乏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高职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由于现代社会市场观念和价值多元的影响,特别是外来的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潮不时侵蚀、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加上高职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缺乏,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了解不够,出现自我文化迷茫甚至否定,在多元文化冲击下自然盲目跟从,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现对新的价值的追求,道德人格出现了趋于功利、崇尚享乐、责任感丧失等问题。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除掌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等文明素养,这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文化自信培养,增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中华文化滋养中深度发展。
二、文化自信培养对高职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作用
一个能不断发展前进的民族和国家,一定具备自身的文化特色和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更需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格品性。
(一)文化自信培养可以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建立优秀品质的前提条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懂得自觉地把个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为社会服务当中实现个人价值。为国尽忠、为民尽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宝贵财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应在高职学生中弘扬中华文化的精华,让他们在历史上那些尽忠尽责的壮美篇章中接受心`洗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文化自信培养可以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仁爱、重义、守信精神,所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人无信不立”,等等。应在高职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美德的营养成分滋养心灵,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传承中华民族重视修身养性、注重通过实践提升道德境界的优良传统,学会在身边小事中一点一滴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自信培养可以强化高职学生的文明行为,提高道德水准。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反对把人理解为“孤独的个体”,这点和中国历来重视通过文化教化以社会规范“化”人的行为思想同出一辙。中华传统文化中把礼仪作为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是人们文明水准的展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人而无礼,焉以为德。”(扬雄《法言・问道》)……中华民族也因此成为“礼仪之邦”。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吸收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结合社会实际和发展方向提出的,通过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社会舆论等文化手段使之成为社会的共识,成为每个人做人的准则,从而激励高职学生知荣求善,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三、加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途径
(一)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给予高职学生人格修养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要继承创新中华文化,基础是了解和认同。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加上部分高职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文明修养的关注不够,影响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真正实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和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如中国历史、国学、古诗文鉴赏等,让学生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意把政治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引入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文化中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精忠报国、诚实守信、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的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以理性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树立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学校利用如胜利纪念日、胜利纪念日等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宣传传统文化,激发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建立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推动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二)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价值观是文化的最深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通过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化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和理解;结合高职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学习和生活中高度依赖网络的心理,利用网络媒介传播快、影响广的特点,在网络文化的宣传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红线,提高社会主义价值观在W生中的认知度;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通过言传身教,以正确的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同时大力宣传学生中的先进榜样,以身边的典型示范激发学生知荣求善之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学会对多元文化批判性地学习借鉴,从而推动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三)重视通过实践环节增强高职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到各种实践环节中。以工作项目、岗位体验活动、岗位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实训实习,学生深入厂矿、公司等单位,在锻炼专业能力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了解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行为规范,体会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就业困难、增强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应该自觉地以企业文化对照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一致。高职院校应该注重通过组织具有职业特色的各种活动,如开展各种专业技能比武、科技文化节、企业文化专题讲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相渗透,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积极认同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加快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慈善公益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尝试,在社会实践中亲身感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从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为文化自信形成提供巨大的动力。
综上,高职院校需要长期关注并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基础和动力,从而真正落实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红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J].广西教育,2015(3)
[2]曾红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的构建[J].学园,2013(22)
[3]李忠伟.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维度[J].中国青年研究,2015(9)
[4]廖小琴.文化自信: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J].齐鲁学刊,2012(2)
[5]黄启红.论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三个维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3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智力、感情、德行、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理想状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音乐课则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而开设的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力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从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的手段、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华。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热情的年代,是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公共音乐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情感也将会日趋丰富。
(二)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力可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类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类的想象,音乐教育便是一个积极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活动。因为不同的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触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唤起不同的情感,再经各种思维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创造和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性情、阅历、思维等存在的差异,使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身的个性,大胆联想、任意想象,充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想象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通往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引导和作用,可以塑造我们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成为具备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两年,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还仍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单一化趋势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公共音乐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0-32个学时,一般设置为2个学分。但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当中,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严重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待加强
面向高职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应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职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职院校,配备的音乐教师数仅为1-2人,再者,多数高职院校虽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数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乐教师数量整体上不够充足,大多数音乐教师还同时兼任其它教学行政任务,因此,使得音乐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展开音乐科研探讨,更有大部分音乐教师还兼教授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水平难以提高。
(三)高职公共音乐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多还都处于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途径。
三、促进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公共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我们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音乐教育课的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注重深入浅出,应当选择一些为高职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但同时又具备一定音乐深度的曲目,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方能实现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初衷。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更多的应当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选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为主。再是,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国各民族都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区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各异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编选的过程当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的、普遍传唱的音乐精华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
(二)推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进程,加强高职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和公共艺术教学部,但大多数院校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多数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因此,高职院校缺少公共音乐教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需要在音乐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定编,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改变目前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重点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音乐教育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进行从教,以此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具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应当从教学出发、服务教学、促进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展自身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老教师也应当对新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使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不断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涂维民.音乐美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2).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4
【关键词】传统节日 大学生 文化素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和大学生文化素养
(一)传统节日概述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头牙、寒食节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尾牙、祭灶、除夕等。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伦理道德和信仰价值观等四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基本知识丰富,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文学艺术修养;从情感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明辨是非;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坚持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弘扬传统节日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的传承功能从认知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很好地传承了餐饮美食、风俗礼仪、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餐饮美食方面如春节的饺子、年糕,端午节的粽子等。风俗礼仪方面如春节要祭祀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等。伦理道德方面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美德等。文学艺术方面如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的诗词歌赋,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等民间艺术等。大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或者通过亲身参与传统节日能很好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传统节日的交流功能从情感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具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节阖家团圆、举国欢庆、邻里乡亲互相拜年,其乐融融;清明远足踏青、拜祭祖先,既体现了孝道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原有的以亲属、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少,需要更多的通过传统节日来增加亲友相聚的机会。传统节日的情感交流功能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更加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
(三)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从伦理道德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要求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礼”的规章和“乐”的法则,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远足踏青、祭拜祖先之礼;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缅怀忠烈之礼等等。中华传统节日中所体现出的“仁义、忠孝、廉耻”等礼乐文化基本品格对指导我们现代生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导国人尤其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四)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传统节日逐步成为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结晶,成为凝聚中华儿女民族感情的强大纽带。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对于青年大学生“树魂立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传统节日观调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现状,2012年3月份,笔者在宁波的四所高校(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5份,有效回收率97%。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5.8%,女生占54.2%。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其中文科类占52.3%,理工科类占47.7%。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了情况。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24.2%的大学生能说出3—5个,50.5%的大学生能说出6—9个,其余25.3%的大学生能说出10个及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大学生中10.4%的能了解10个及以上,18.6%的能了解6—9个, 49.8%的能了解3—5个, 21.2%的了解1—2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途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65%)、亲身参与(54.4%)、媒体传播(39.8%)、学校教育(10.2%)和其他(13.7%)。这表明,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较高,但了解较浅,不够深入和全面。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常过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98.2%)、中秋节(87.6%)、元宵节(85.1%)、端午节(59.7%)、清明节(54.3%)和七夕节(25.6%)。其他节日如腊八节、中元节等则参与较少或从不参与。大学生在过传统节日时,参与比例较高的传统节日习俗依次为:春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七夕节与喜欢的人约会等,其他传统节日习俗则较少参与。这表明大学生能积极参与主要传统节日和坚持一部分传统节日习俗,但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传统节日和其他一些节日习俗参与相对较少。
(三)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态度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均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大学生们也普遍表示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不够浓厚(47.8%),节日形式不够活泼有趣(32.3%),节日内涵的宣传和挖掘还不够(31.8%)。在对待中西方节日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大学生表示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喜爱,但同学们也普遍表示过西方节日只是对过传统节日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弘扬传统节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构建弘扬传统节日的大环境
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指的是老百姓是过节的主体,政府是节日的引导者与宣传者。一方面政府不要在老百姓过节的方式上给予过多地干涉,以保持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传统节日的引导和宣传,着重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 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政府要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具体来讲,就要保护和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物质、精神和仪式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物质方面对年画、生肖产品、中国结等节庆用品,饺子、年糕、汤圆等节日美食的文化内涵进行大力宣传;仪式方面可精心开展如舞龙舞狮、灯会、文化庙会等;精神方面要注意提炼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如春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聚的主题等。
2. 拓展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加强节日文化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主张“要形成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娱乐是节日的灵魂”。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缺少轻松浪漫的娱乐氛围和大型欢庆活动。因此,政府要在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方面进行拓展,适当引入商业元素。在节日文化的表现手段上,可在节庆文化产品、节庆用语、节日食品等方面推陈出新,如近些年清明节兴起的网络祭奠、将七夕节包装为“中国情人节”等,都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此外,政府还应在公共场所举办多种欢庆游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体味到节庆的欢乐。
(二)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相结合,学校与家庭共同引导和谐的节日文化
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前面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情况总体较好,但在认知、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欠缺。
1. 高校要多开展节日实践活动,将节日教育与参与相结合
从调查得知,大学生节日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座、论坛等外,还要突出实践教育。如端午节的包粽子吃粽子活动,中秋节的赏月咏诗、文艺联欢活动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 家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加强亲情交流
相对于社会和学校而言,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具备更好的亲情优势,具有言传身教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家长自身要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坚持传统节日习俗,从而使子女耳濡目染。此外,家长还要注意避免传统节日情感交流的庸俗化。如,“压岁钱”是极为普遍的岁时节令习俗,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但现实社会生活中则异化为了一种攀比之风。家长应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节日文化环境。
(三)大学生要理性对待中西文化,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避免崇洋,又要有开放和兼容的气魄。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曾提出过“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首先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认同本国本民族的节日文化。其次意味着要承担“文化责任”,即要将节日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作为自身文化归属的一种象征。最后意味着“自我创建”,即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为弘扬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和仪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相结合进行改良创新;将西方节日中欢乐有趣、注重交往交流等好的方面吸收借鉴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去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刍议[J].教育评论,2009(6).
[2]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J].理论界,2007(9).
[3]方敏.浅论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5]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5
关键词:数学素养;素质教育;数学双基;数学文化;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59-02
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数学素养可概括为运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方法;观念、精神、品格的形成。数学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数学文化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数学双基教学
数学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双基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是具有数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外在表现,而数学知识是数学能力的载体。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通过参与数学活动才能具有基本的数学能力,形成初步的数学素养。然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自身不断的实践、反思逐步提高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要求学生准确使用数学公式、定理、公理、概念、数学符号和语言,而且还要要求学生做到推理有据,思维严谨,归纳拓展。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果不抓好数学双基教学,那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倡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数学双基教学。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具有数学文化各个层次的整体素养,包括数学的观念、知识、技能、能力、思维、方法、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态度等多方面的品质。分类讨论问题一直是数学高考命题的热点,是否能够应用分类与整合思想,得心应手的解决分类讨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且还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目前,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正在大力进行新课程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而开展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前提和保障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必须要有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做前提和保障。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教师要不断学习,钻研业务,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使知识的生成水到渠成,在难点的突破时游刃有余,在知识的升华处妙笔生花,在规律的探究中深入浅出,在问题的解决时触类旁通。在教学中要做到“受之于鱼不如授之鱼”,“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知识时融会贯通,发散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认识到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性,逐步提高思维品质,创新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途径
(一)渗透数学文化教育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是人们的常识。张奠宙教授在《数学文化》一文中指出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数学应用中体会数学文化,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赏析数学美中领悟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研究性合作学习中体验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穿插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数学思想与方法具有较高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数学的灵魂,是数学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形成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要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突出揭示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能力、养成数学地思考和行动的习惯。
(二)注重问题探究式教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再次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是“以问题为中心,从探究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通过师生分析探究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类比、分析、讨论掌握知识,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它是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一个体现,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认知冲突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地看问题”和“数学地思维”的能力。利用课本中例题、习题进行问题变式教学,探究规律,提炼出问题中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数学的眼光”探索事物,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对我国开展素质教育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全面系统的正确引导学生不断地努力进取,更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奠宙.数学文化[J].科学,2003.
[3]徐守荣.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范文6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教学优化思考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中应当具备的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强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是最关键核心的素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备学科素养,不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而是看学生在生活中能否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各个学科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美术学科也不例外。
一、高中美术有哪些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确立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作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图像识读”是对图像符号的认识、比较、辨别。图像具有直观性、真实性的特征。它是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美术表现”是指运用媒体、技术、美术语言,创作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它是因交流、表达的需要提出的,是人们交往、表达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审美判断”是对美术作品中隐含的各种美的因素的感知、分析、比较和诠释。它是人们对美与丑事物的判断,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少的又一种素养。“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可进行创造和实践。它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少的素养。“文化理解”是从文化角度出发,尊重、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它是为了尊重、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需要,是当今社会不可少的素养。
通过美术的学习便可以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会成为人的一种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因此,作为高中的美术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这一素养的培养。
二、高中时期的“核心素养”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得到优化
1.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对教学模块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高中的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全面性的美术学科素养。教师对每个教学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优化,丰富教学活动内容,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资源,使用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让学生感受、体验美术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艺术素养。第三,教师培养高中学生美术素养时,教学评价是重要的手段。建立良好生评价机制,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美术素养得到提高。第四,教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2.利用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不仅可以在美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美术素养进行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多欣赏中外著名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的实践机会,能够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应用。
3.参加美术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美术核心素养
学生参加美术学科竞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练,能够获得课堂上不能获得的知识、经验,如:色彩对比调和、黑白灰分布、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用笔、线条组织、构图安排、造型设计、元素融入、托物寄情等,使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4.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作为美术教师,要将课本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积极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学习内容中的美术情感和思想。通过专门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学习内容中的思想情感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美术学习的效果。如在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中,课前我问了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孤独吗,孤独的时候你们会去干点什么?然后展示自己孤独时候画的一张国画小鸟,并进行讲解,进而引出课题,这样学生会有共鸣,对本课的内容会有兴趣,假如很理论的说课,学生的兴趣减弱,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5.优化师生情感,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好和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美术的学习效果,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得到优化,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积极的氛围,学生自然会喜欢美术的学习,这样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围。要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它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美术方面的训练和学习,来满足新课改中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另外,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充分的尊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让学生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来充分认识创作者的意图,来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另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重要。高中生作为个体,是有人格、有尊严的人,因此如果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阴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受到阻碍,师生情感教学无法顺利进行。所以,在美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础。
三、结语
“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是 “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教育部门和教师应当重视地方文化的发掘、整理、开发、利用,形成有效的校本课程,唤醒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生活、生命、社会,以及身边的文化遗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身边文化的存在,不忘历史、文化史,延续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方文化,让这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地方文化生根发芽,不断传承。作为一名高中的美术教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告诉我,提高民族文化的素质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塑造民族的性格需要美术文化教育,开放民族的胸怀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提升民族的理想需要美术文化教育,推动民族的创新同样需要美术文化教育。美术文化教育在提升“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知凡. 基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与测评[J]. 教育参考,2016,04:9-17.
[2]李艺明.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千年历史文化古镇贡川[J]. 学周刊,2017,10:2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