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

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文1

报告建议以食品安全、水治理、智慧交通和产业转型等领域为切入点,通过政企合作模式孵化培养佛山的高端服务业能力。报告还推荐佛山把握城市管理体系转型和大数据分析科技这两个关键抓手,驱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

作为典型的外向型制造业城市,佛山市有着优化产业升级,提发展质量,实现人本宜居的转型需求,该市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人本佛山”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宏观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上述报告或可为国内城市升级发展提供相应借鉴。

四领域升级城市化

经过考察,IBM团队认为可以以食品安全、水治理和智慧交通为切入点,以产业转型为手段,在建设智慧佛山的同时打造强大的高端服务产业链。

具体来说,报告建议佛山通过在水源地部署水质监督设施,整合智慧水管理系统,协调不同水源地的事故警报信息及事件,比如从监控和数据采集设备、生产企业、社交媒体、摄像头等传回的信息,以此加强总体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市民对水质的信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追溯;提出建立统一的交通管理系统,预测交通需求,优化交通处理能力,优化交通控制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减缓交通堵塞问题。

IBM大中华区华南区总经理郭仁声对此总结说:“食品、水、交通和产业转型这四个关键领域,不但是涉及民生福祉的关键领域,是包括佛山在内全国众多城市面临的关键民生挑战,而且也蕴藏着激发创新和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巨大能量。”

政企合作促服务业

结合佛山市的具体情况,报告提出了一种政企合作模式(P3,即在市场机制之下,政府及公共事业部门与企业合作)。

该模式既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建设方面的优势,又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和效率优势,能有效孵化和推进佛山高端服务业、特别是IT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积累,支撑IT整合、业务分析和ERP,从而进一步支持核心和新兴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种在国外有成功实践的政企合作制模式把政府在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方面的强大能力与民营企业创新和高效率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双方合作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主导下取长补短。

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文2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人才需求;专业建设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工业机器人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2013年12月,工信部《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要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衢州位于浙江省的西部,拥有以开山集团、红五环集团、浙江志高公司等200余家相关企业组成的衢州市风动机械产业群,是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转型升级和“机器换人”,出台了《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衢政发〔2014〕14号)和实施了“机器换人”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有力推进了衢州市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和风动机械产业智能升级。衢州中专直面衢州当地经济办学,联合三校七企,共同组建风动机械产学研联合体,为当地企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成立校企合作协会,建立六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开设企业冠名班,形成“订单式”培养。为了对接衢州市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更好地开展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衢州中专联合相关单位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建设进行了走访和调研。

二、调研基本概况

(一)调研时间

2016年7月—8月。

(二)调研对象

衢州当地先进制造业及相关企业;浙江省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的中职学校。

(三)调研内容

衢州当地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企业中工业机器人员工现状与需求情况;企业中对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浙江省内各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

(四)调研方法

采用访问、座谈和现场参观等调研方法。现场走访衢州地区先进制造企业及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与企业师傅进行座谈,熟悉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实地参观浙江省内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并听取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情况。

三、调研情况分析

(一)衢州当地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浙江省“机器换人”工作于2012年被提出并越来越受重视。从2015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单独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奖励企业购置工业机器人,奖励比例为设备购置款的10%,衢州市已有15家企业购置的158台工业机器人获得该项奖励资金。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16家,产值1561.5亿元。工业完成投资369.1亿元,增长3.3%,其中技改投资增长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5%,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5%。随着“腾笼换鸟”工作的全面推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正在衢州悄然崛起,已有近70家企业,产值近100亿元,占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近50%。目前,以空气动力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仪器仪表、控制系统等为主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在本次企业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衢州当地企业工业机器人发展呈现上升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业机器人使用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前,全市工业机器人拥有量不太理想,只有三四十台,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企业。随着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2014年开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均不同程度尝试“机器换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数量急剧上升,瞬间增加近百台。2015年,全市开展“腾笼换鸟”项目,中小企业也逐渐采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达到200多台。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逐年扩大。2013年以前,全市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焊接,其所占市场比例达到70%。随着“机器换人”项目的推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也逐渐向其他领域延伸。到目前为止,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在搬运、装配、点胶、码垛、加工、洁净等领域,其市场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

(二)企业中工业机器人员工现状与需求情况分析

通过对企业走访和座谈,我们发现,目前衢州地区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工资水平较高,但是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人才层次较低,从业人员大多数不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在2015年,衢州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是3800元,调研的企业中,典型岗位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范围均在4500—6000元,甚至还有高于8000元的,远远高于全市职工工资水平。一是高级人才,企业与本科院校联合定点培养,需要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知识;二是中级人才,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机械与电气控制的装配、调试和工业机器人的检测与维修;三是初级人才,由企业一线数控技术员工转型或者人力资源市场招收,需要掌握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日常维护,编程定位示教编程。目前,人才层次还是集中在初级水平,大多数技术人才由企业一线数控技术员工转型过来,不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安装、调试和检修能力。另外,从业人员不具备职业资格。绝大多数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只具备维修电工初、中、高级证书或者数控加工初、中、高级证书,还没有相对应的工业机器人方面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

(三)企业中对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分析

工业机器人运用包括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物流搬运、金属加工、铸造行业、去毛刺打磨、焊接成型、表面喷涂、装配总成、食品加工等行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有: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机械安装工、工业机器人本体电气控制安装调试工、工业机器人夹具生产安装调试工、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工业机器人编程、工业机器人保养工、工业机器人运行维护工、工业机器人操作工、工装夹具检修工、机修工等。

(四)浙江省内各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浙江省自2013年3月由嘉兴技师学院成立工业机器人改革示验区开始,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全省已有二十几所中职学校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分布在全省各地市。调研组现场参观各校实训场地和听取汇报专业建设现状,通过对比,发现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培养方案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和组成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和系统性的研究论证,尚停留在教学计划阶段,缺少对教学资源保障与相关运行机制的设计和考核办法。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体系不连贯,知识储备不具体,使学生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二是实训设备不齐全。实训室是培训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主要场所,一些学校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导致实训室硬件条件低下,实训设备数量、场地等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不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缺乏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常常降低要求,时间和效果不能保证。三是师资队伍不完善。普遍存在缺乏专业带头人、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薄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且由于新专业课程为新开课,教师人员不足,备课工作量大,教师忙于新课教学,实践培养规划不足,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实际需求脱节。

四、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

坚持以就业为宗旨、服务为导向的原则,本专业主要面向衢州地区应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第一线能从事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保养与维护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本专业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坚持培养焊接、装配、喷涂、物料搬运、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人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技能,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成为社会需要和有一定发展空间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劳动安全及保护意识,培养认真、踏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质量意识。在专业技能方面,以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为基本能力,以系统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等综合应用能力为拓展能力。

(二)注重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浙江省选择性课改要求,将专业课程分成基础、核心和选修三大模块。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专业选修课程以提高专业兴趣和拓展专业技能为目的。积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工作岗位、贴近工作内容。

(三)强化师资培养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选调、兼职等方式,充实教师数量,优化教师结构。实施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加大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的力度,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和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公开课示范等途径,提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加大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校本培训的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为此,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制定政策,成立校内“双师型”教师领导考核小组,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的待遇,调动专业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

(四)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

衢州市当地企业和华中数控公司,共同建设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将实训室的建设分为三大模块:工业机器人基础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维修实验室和工业机器人焊接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基础实验室由六轴关节机器人(HSR-JR608)、三轴桁架机械手(ARA-1000S)、五轴桁架机械手(ARA-1000D)以及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组成。能开展工业机器人基础操作编程、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工业机器人维护维修和工业机器人上下料装配精度测试和调整四个实训项目。工业机器人维修实验室包括工业机器人机械系统拆装实训平台和电气系统拆装实训平台,能开展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拆装及装配试教和电气原理图拆装、电气控制及程序示教。工业机器人焊接实验室包括机器人和焊接设备两部分。机器人由机器人本体和控制柜(硬件及软件)组成。焊接装备,则由焊接电源(包括其控制系统)、送丝机(弧焊)、焊枪(钳)等组成。可用于焊接系统原理教学、机器人编程教学、焊接电气接线教学及焊接工艺研究等。在实验实训工场,应逐步建立标准企业车间工作流程。从工作打卡、任务分派、工艺卡片、质量检验、工序转移到各种操作手续填报等,和车间完全等同,使学生不但完成实训任务,而且熟悉了工厂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工作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永涛,唐洪涛.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调研报告[J].经贸实践,2015(12):281-283.

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文3

那么2013年,大家的薪酬又如何?

科锐国际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锐国际)刚刚的2013年薪酬调研报告称,2013年的平均涨幅预期在9.43%。而在中华英才网最新的调研数据中,55%的企业涨薪幅度会在6%至10%之间。所以,从人才资源的角度来看,市场需求仍然旺盛。

大多数公司人可能都被这个平均值所“关照”,但也有少部分人会享受大幅涨薪的待遇——如果你是其中之一,那真值得恭喜——这也就是接受我们采访的人力资源专家们所定义的“关键人才”,大约占到公司员工总数的15%至20%。这些人或者占据热门职位,或者手握一技之长,总之就是如果他们跳槽了,绝对够得上HR核算下损失有多大。

看来相比所谓的大环境,个人在职场上的努力和对公司作出的贡献更加重要,它往往是决定你的工资涨与不涨,以及能涨多少的一个关键指标,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分享利润的意愿。

2013年薪酬趋势有哪些新的特点?记者采访了科锐国际业务总监于丽娜、KellyService华东和华南业务总监Lois Freeke、怡安翰威特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宏和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来进行解答。

5个2013年的薪酬变化趋势

1 平均薪酬涨幅整体偏低

科锐国际、Kelly Sevice、怡安翰威特和中华英才网对2013年的薪酬行情持保守态度,普遍预估的涨幅约为9%。

参与科锐国际调研的企业中,国企、民企和外企各占三分之一,受访企业平均薪酬涨幅为9.43%。对比科锐国际前3年的调研结果,这个涨薪幅度为4年来最低——2010年和2011年的涨薪幅度均为10.1%,2012年为9.8%。

怡安翰威特的预期值为9.3%,它的调研对象主要是外资企业、完全市场化运作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

Kelly Serviee更为保守,预期为8.8%,但如果把这个数字放在全球范围内来比较,仍然可以看做是一个很可观的增长率,它高出美国3个百分点。

中华英才网的数据显示,2013年有55%的企业涨薪幅度会在6%至10%之间,只有11.2%的企业涨幅在11%至20%之间,而32.8%的企业薪资涨幅在5%以下。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2012年经济大环境低迷,公司利润下滑,以及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企业发展信心不足等因素,导致了2013年平均薪酬涨幅偏低。

2 IT、医药等行业涨幅领先

薪资涨幅比较大的行业主要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消费品、医药、化工、汽车行业。

IT行业: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IT行业为代表的高科技行业人才需求旺盛。Lois Freeke认为这种持续繁荣的状态仍然会延续好几年。刘兴阳说“2013年互联网行业的涨薪幅度基本上高于历史平均水平,每年都在翻新”。

消费品行业:由于利润率偏低,消费品行业的薪酬涨幅一直处于行业居中水平,但消费品行业的涨薪幅度比较稳定,“所以,消费品行业领先的一个原因与其他行业涨薪幅度降低有关,”于丽娜说,“而且,消费品行业对人的依赖性很强,稳定涨薪也是一种员工激励手段。”此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也发挥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奢侈品和零售行业。

医药、化工行业:这两个行业均属于稳定发展的传统行业,人才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怡安翰威特预期医药行业的薪酬涨幅为10.1%,中华英才网调研结果为66%的受访企业涨薪幅度在6%至10%之间,21%企业达到11%至20%。Kelly Service预计化工行业的薪酬涨幅约为10%,与2011年大致相同。

汽车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汽车行业在2012年下半年表现不佳,“但汽车行业比一般制造业涨幅仍然会高一点。”Lois Freeke说,原因是“汽车行业各方面的质量标准和体系比较高,对雇员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薪资水平就会跟着往上涨”。Kelly Service预期的涨幅是在9%至15%之间,怡安翰威特也给出了10%的预期涨幅。

3 金融、房地产行业风光不再

“一般来说,靠内需拉动的行业薪酬增幅会较高,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的薪资增幅会比较低,比如房地产、金融等。”张宏告诉记者。在采访中问及2013年薪酬涨幅的Top5时,Lois Freeke脱口而出“当然不是金融行业”,而且金融行业作为服务型行业,实体经济的低迷直接导致其业务需求下滑。

房地产行业更多的是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2012年出台的一系列“限购令”让房市从年初就开始进入了寒冬,尽管现在市场上呈现出回暖的迹象,怡安翰威特预计2013年房地产(一线)薪酬增长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为7.9%,这与它2012年7.9%的实际薪酬增长率基本相同。同样在走下坡路的还有半导体行业和太阳能行业。“但如果中国国家政策转向,它们就会很快恢复。”Lois Freeke说。

4 二三线城市涨幅高于一线城市

不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越来越看好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购买力和消费力。再加上一线城市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趋于饱和的状态,“很多公司开始开发二三线城市市场,希望通过销售下沉来实现增长,人才需求自然就会变得旺盛。”张宏说,表现比较明显的是消费品行业、汽车以及商业地产。

根据科锐国际的调研数据,二三线城市在2013年的薪酬涨幅会达到9.46%,而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为9.43%。“这是企业投资中心转移的必然结果,加薪只是—个信号,”于丽娜对记者说,“二三线城市人才需求量上升,并不意味着对人才素质要求低于一线。但大多数人不愿意去二三线城市工作,一些企业不得不通过大幅提升薪酬来吸引优秀人才。”比如在汽车行业,如果从一线城市调往二三线城市,薪酬涨幅一般会超过30%。

5 民企薪酬涨幅超过外企

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文4

[关键词]自行车产业 出口贸易 五力分析 产业集聚示范区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自行车产业的主要产区之一,产品档次与质量在同行业内处领先水平,是全国自行车行业的“质量高地”,按2010年统计数据,出口金额占全国4成多。而仅昆山一地,就集聚了捷安特、禧玛诺、建大、好孩子、捷奥比、耀马等国际知名品牌制造企业,2010年出口金额约占全国的23%,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南美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上半年出口分布图见图一)。2010年,省级自行车产业集聚示范区在昆山挂牌,经过筛选有21家企业入区,可以享受便利的信息、技术和通关服务,在集聚区的带领下,地区产业有了进一步的整合与发展,昆山是长三角乃至我国自行车产业出口的重要风向标。

一、2011年上半年昆山自行车整体出口数据

据统计,2011年1-6月,昆山检验检疫局共受理自行车产品报检批次10324批,出口货值4.58亿美元,同比下降5.83%%和14.67%;其中产业集聚示范区企业报检批次6257批,出口货值为3.18亿美元,同比下降9.08%%和18.99%(见表一和图二)。

上半年自行车零件、健身器材和婴儿推车出口批次和金额同比均有所下降,分别为3.10%和12.10%、9.59%和16.21%、7.32%和12.84%。而玩具童车上半年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虽然出口批次略微下降,但金额增长了39.70%(见表三和图五)

三、原因分析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1年上半年除玩具童车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外,其余产品同比下降15%-20%左右,通过市场环境宏观分析与企业调查,运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分析发现造成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1.购买者原因

(1)2011年一季度因我国春节的影响,许多国外客户将订单前移至2010年四季度,造成一季度出口数据明显下降。

(2)由于去年经济恢复期美国市场囤积了大量库存,且今年美国经济增速低于预期,库存缓慢消耗,使得我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国美国市场出现了低迷状态。

(3)欧盟等国气候异常,天气寒冷是欧盟地区市场趋于低迷的原因之一,另外,受欧盟反倾销影响,许多企业因本身产品问题,短时间无法进入欧盟市场。

(4)日本大地震后,短时间内自行车销量明显增长,但地震使日本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经济复苏还需经历一段时间,因此,从目前状态分析,日本自行车市场暂时不会有较大提升。

(5)受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动荡影响,使得出口中东地区和周边国家的产品也受到较大的影响,装运前检验政策对交期与成本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本行业竞争原因

(1)区域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尤其是技术工人的流动,导致企业制造成本的不断增加,中低端产品逐渐失去竞争优势。

(2)限电政策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即对产量、交期、品质形成了实质性影响,尤其是交期达成不良造成运输方式改变,由海运转为空运增加了大量运输成本,同时造成订单流失,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薪资,造成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动,员工队伍的不稳定进一步对企业竞争实力形成打击。

(3)企业专利与知识产权维权困难,研发成本较高,周边一些小企业通过仿制和侵权获得价格优势,以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抢夺一些准入门槛较低的市场。

3.供应商原因

(1)物流与运输费用显著增加,随着洋山港区的建设,对欧美航线的转移,使内陆段运输费用、码头费用、航线附加费用、燃油附加费用等大幅度增加,每标柜的综合物流成本增加近1000元。

(2)部分高端产品供应链运输距离过长,国内供应商大多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且当地存在用工荒现象,导致零件和部品交期延迟现象增多,影响生产与交付计划,造成综合运营成本增加。

(3)受钢材、有色金属、橡胶等原料材价格大幅上涨和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强影响,由于牛鞭效应,制造成本增加、销售价格提高并不能充分保证企业与去年相同的盈利能力,制造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

4.潜在的新进入者原因

(1)由于自行车属于传统制造业,低端产品技术与资金门槛低,对设备、人员要求不高,行业内每年都有一定量新兴企业进入,大多为小规模加工制造业者,对低端产品市场有一定冲击;

5.替代品的其他企业原因

(1)自行车产品由于其良好的运动休闲、环保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发达国家消费人群的追捧,但近年来一些其他替代品正在不同领域对自行车进行冲击,如健身器材在运动领域对自行车的冲击,滑轮、滑板车等个人产品在运动休闲市场,尤其是青少年市场对自行车产品的冲击都对自行车行业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体来看,受美国市场低迷、日本大地震、欧盟市场反倾销以及中东、北非地区政治动荡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自行车产品出口出现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拿昆山某企业老总的话讲,2008年金融危机时,企业是还能有所准备,而2011年的国际市场无法准确预测。

四、应对措施

尽管美、日、欧等主要消费区域今年需求不够旺盛,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但按照往年出口历史来看,圣诞节作为传统的销售旺季,可以带动下半年出口形势好转。在对上半年出口下降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出口:

1.由行业协会、示范区或政府部门牵头,立即汇总劳动力、电力、知识产权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向地方政府报告,在政府牵头下,联合相关部门与第三方机构适当调整政策或执行方式,规范企业用人环境、拓宽企业用人渠道、降低因不正当竞争对正规企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行政、法律与市场服务结合来尽可能降低政策性影响。

2.紧跟国际市场销售趋势变化,加快中高端市场的开拓速度,以政策和服务推进企业增加研发与制造投入,实现产品向铝碳、碳纤等高端市场转移,驶离低价位竞争的红海。

3.以龙头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为契机,推动产业向高技术水平、高加工效率、高附加值转型,鼓励更多企业通过自主及合作研发、技术革新、自动化、节约化改造,降低劳动力、电力等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程度,提升自身竞争实力。

4.着眼于技术服务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推动力,围绕现有公共资源整合建立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包含设计、验证、检测、评估等功能的综合性外包技术服务,力争为企业提供标准、国外信息、产品技术、生产技术、模具设计、验货、供应链管理在内的系列化、专业化、定制化服务。

5.围绕核心产业链、产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合作,扩大集聚区辐射地域范围至省内乃至长江三角洲,开展战略性联盟,一方面促进高端零部件供应商进入集聚区、缩短供应时间,另一方面通过企业、第三方机构与政府共同推动供应链管理提升集聚区内企业能力、提升供应质量,实现产业集聚示范区总体升级。

6.调整产品结构,凭借原有企业自身能力与第三方服务,快速进入或扩大童车出口市场中,争取把握童车市场高速增长的机遇,争取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7.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争取价值曲线中品牌所带来的高附加价值,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软实力的保持、培养需要。

8.通过示范区建设和供应链建设,在重点企业试行联合战略,开展原材料与物流议价活动,通过集团化采购、交付行为,降低整体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自行车协会秘书处.中国自行车行业2010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J].中国自行车,2011年第4期,

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周村区;城乡一体化;实践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是中央、省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区(县)作为连接城乡的结合点,集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于一身,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突破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百年商埠之称的周村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近年来,周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谱写了一曲城乡共荣的新篇章。

一、规划先导——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区域相对集中,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全区城镇化率达到65%,具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周村区积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

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周村区深刻认识到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是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先导、前提。为此他们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发展一盘棋、区域全覆盖,城乡一体、科学构建城镇框架。按照“融合中心、一主两翼、三级联动、统筹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主城区、中心镇、中心村(社区)”三个层级,将全区统一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中心镇、22个中心村和29个居民点,构筑紧密衔接、布局优化、统筹发展的现代化城镇体系。融合中心,是指主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东新、西古、南商、北工“的总体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做大规模、壮大实力,全面融合中心城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力。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产业支撑推动建设发展,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和承载服务功能。

以“两区三村”建设为载体,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建设。把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农村社区建设、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等相结合,全区统一部署,加强规划引导,全面整体推进。计划3年时间,投资20.36亿元,完成全区2个棚户区、6个老旧工矿居住区、9个城中村和12个城郊村改造任务。目前“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开工建设5个项目,完成拆迁面积7.2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9万平方米。预计到2012年年底,全区城镇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35平方米和38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将得到切实改善。周村区已被表彰为“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区”。

周村区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先导,是前提。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特别是要先构建起适合本地的城镇建设体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搞好其他方面的衔接规划,才能增强规划的统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四两拨千斤”——“两区三基地”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架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

产业聚集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周村区坚持“一二三四”总体发展思路目标,以“传承商埠文化、激活商埠经济、打造幸福周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总的指导思想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破以往城乡行政界限和政策“垄沟”,勾画出了“两区两带两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以“两区三基地”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个“四两”,巧拨城乡一体化这个“千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架起了一座金色的桥梁。

“两区三基地”的构思主旨。周村区的“两区三基地”就是为了突破以往城乡分割的行政界限政策“鸿沟”,把过去以镇和办事处为“点”零散布局的相关联产业,统筹规划成片状和带状的产业聚集区,实现资本、人才、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越城乡、高效配置、集约发展。

“两区三基地”的实施。“两区”即西部老城区、东部新城区,唱好“双城戏”,深入推进以周村古商城为核心的西部老城区优化提升,改善周村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充分发挥孝妇河滨河区域优势,加快推进东部新城区规划扩建。“三基地”即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现代物流基地、王村高档耐材基地,突出抓好309国道市场物流产业带发展,建设大市场、发展大物流、实现大增值;目前,309国道串接起的物流产业带上已崛起了全国最大工业用不锈钢市场,中国家具行业十大商品交易市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床销售维修服务中心、辐射华北地区的中国周村轻纺科技城等一大批市场,年交易额达100多亿元,从业人员近4万人。北部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南部高档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两基地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多家,垄断了周村企业的半壁江山,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对外出口耐火材料的主要基地和重要的精密机床制造基地。在“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同时,周村区还注重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实施“优一壮二活三”方略。进一步调优调精农业、调高调强工业、调大调活服务业,推动产业加速向“集约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加快培植壮大丝绸纺织、机电设备、轻钢结构、精细化工、耐火材料、沙发家具6大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推动周村老工业区实现新的转型发展。着力构建以先进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带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布局已初步形成。

高端制造业调研报告范文6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基于有关统计数据的研究表明:自“十二五”规划执行以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业已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已趋于优化。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在其的《全球制造业报告》中曾指出,中国制造业正朝价值链上游发展,从以往的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的提升。2014年4月,波士顿咨询公司了最新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排名报告。在综合对比了全球25个主要出口国的竞争优劣势之后,中国排名首位。该项排名综合考虑了工资水平、生产效率、能源价格、国家汇率四大因素。该报告也同时指出,劳动力和运输成本上升,且生产力增长滞后,中国的领先地位“面临压力”。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横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发展;从纵向看,则涉及制造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协调。动态地看,既需要衡量转型升级的过程,也需要考察转型升级的效果。以结构指标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产业之间比例看,服务业占比在“十二五”时期持续提升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2个百分点。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1%,快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7.3%与4.1%,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完成《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47.0%的目标。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改善了之前我国服务业占比偏低的状况,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使我国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使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更为协调,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工业生产的运营与流通效率,降低存货的绝对水平,使得生产组织可以更加有效,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制造业的经营效率。

(二)从产业层级与技术水平看,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一直在加快

一方面,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需要调整和压缩的行业投资、生产增速明显回落,盲目扩张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另一方面,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减排、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与工业增加值增幅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014年,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比上年增长12.3%,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速度快4个百分点,占比提高到10.6%,占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是工业内部新动力开始发力的体现。

(三)从能耗水平看,节能降耗不断取得进展,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持续减少

2011年、2012年、2013年,我国能耗强度分别降低2.01%、3.6%、3.7%,2014年,能耗强度下降4.8%,降幅比2013年的3.7%扩大1.1个百分点。这是“十二五”以来我国节能降耗的最好成绩。2014年,工业领域单位能耗下降了7%,单位GDP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上年下降6.3%、5.6%。铜、钢、烧碱、水泥等产品的单位生产综合能耗持续下降。按照测算,2015年单位GDP能耗不低于3.0%即可完成“十二五”规划能耗降低16%的目标。能耗指标的下降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的标志。它充分反映了服务业、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的高速成长,而且能耗比较多的重化工业在减速。2014年需要调整和压缩的行业生产增速明显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平均投资增速同比下降了2.4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比去年下降了5.9%。我国经济正逐步告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技术、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四)从劳动生产率看,“十二五”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201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提高7.0%。2009―201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升8.53%。再聚焦第二产业与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09―2013年,第二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升9.56%,2008―2012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升6.11%。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说明资源配置效率的显著提升,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的标志。

(五)研发投入(R&D投入)是衡量技术创新的过程性指标,它可以反映全国、地区与企业层面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的最新进展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与财政部共同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R&D经费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R&D经费支出13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与GDP之比为2.09%。分活动类型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R&D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7%、10.7%和84.6%。分活动主体看,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6.6%、15%和7.2%。据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中国创新指数研究》课题组测算,2013年中国创新指数为152.8(以2005年为100),比上年增长3.1%。分领域看,创新环境指数、创新投入指数、创新产出指数和创新成效指数分别为150.1、154.1、168.4和138.4,分别比上年增长4.2%、1.3%、2.6%和4.6%。表明我国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创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效显著增强。

从企业层面看,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统计,以我国制造业的精华部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201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466家填报了研发投入数据,共投入研发费用总额为4496.0亿元,比上年的4273.6亿元提高了5.20%,增速低于上年的8.95%;平均研发费用为9.6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04%。有454家企业填报了专利情况,共拥有专利38.1万项,比上年(449家)的27.8万项增加了37.05%;其中发明专利10.8万项,比上年的7.5万项增加了44.00%,占全部拥有专利数量的28.22%;从平均数来看,454家企业平均每家拥有专利840项,比上年增长了35.48%;平均拥有发明专利237项,比上年增长了41.9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拥有专利和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拥有33007项专利,发明专利16715项。

二、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的对策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复杂的格局。制造业的成长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一方面,我国还在继续承接国际制造的产业转移,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还依然任重道远。

(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创新驱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唯一法宝,是替代传统的数量型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

2014年6月,毕马威在最新发表的全球制造业调研报告《全球制造业展望:业绩表现备受瞩目》中指出,中国的制造企业将会大幅增加研发开支。调查显示,虽然达8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两年投放在研发创新的支出占营业收入不多于1%,但情况将会有所改变,这是因为83%的受访者表示计划在未来24个月内把有关支出增加一倍或两倍。相比之下,2013年调研约有四分之三(76%)的受访者作出相同选择。

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渠道。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独立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样做,而非主要由政府规划和审批进行。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依靠企业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来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法无法准确预判,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益明朗,使成功者脱颖而出。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大公司试错成本高,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五是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六是政府要扫除各种阻碍创新的制度,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的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正迎来网络化与制造业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演进趋势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

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

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目前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共识。

三是在组织方式上。以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作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受信息技术影响,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企业要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四是在发展格局上。运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重塑制造业的全球布局。随着新兴国家劳动力工资的提升、土地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地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美国波士顿公司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指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和日本已经成为制造业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到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我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因此,我国制造业未来的调整,包括“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要根据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变化逐步进行调整。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考量与产业培育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着眼于长远构建核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立足于自身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出现核心技术和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芯片为例,短期内可通过采购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商业套片来集成开发,但长期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研芯片,其他关键的元器件也必须要能自我供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商业供货厂商一旦被收购、破产或政治上的原因终止供货将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摆,二是即使有充足的供货保障,因为使用的是商业套片和元器件竞争对手对于产品的性能将会知根知底对缺陷了如指掌。在竞争中非常不利。目前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华为和中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自研芯片的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实施合理分工、布局和引导,我国国内的产业布局需要合理分工

我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比较发展优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培育发展。譬如,新能源汽车在各地政府都瞄准新能源汽车把它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避免失去未来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由新型电机、电池和新材料等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省份都具备在这三个领域的优势。再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是一个尤其热门的领域。深圳由于有华为和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物联网。但是,武汉利用自己在光领域的优势布局发展光器件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立足自己的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效果和效益将更快、更好。同时建议国家细化科技布局进行相应统筹规划。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实施国家队工程

对于国家优先的领域,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在税收、基金专项、人才引进配套、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战略上至关重要且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的行业领域,建议实施国家扶持;对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优先在国防领域率先突破,走军民合作的路线,然后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我国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需要重点突破。

(四)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行“走出去”战略。首先,以国际化眼光来审视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其次,以国际化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据统计,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3%,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化却不发达。基础设施是其短板,但恰恰是我国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中国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资金出口、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二是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例如,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国际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可以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着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有效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近几年,运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案例,是国资委于2012年3月份起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对标,找出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差距和提升方向,通过集中攻坚克难,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一大批活动成果得到了固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抓管理提升活动,促进效益提升超过一千亿。当前管理提升活动已如期结束,但是管理提升仍在路上,助推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应当从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发现在管理思想、手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之处,要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管理方式转变。企业要由以往以实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被动性的管理向主动性的管理转变,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和物管理的结合转变,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持续对标,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实践证明,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确定提升方向重要而有效的举措,要合理选择对标标杆,科学制定量化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既要注重与标杆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标,既要注重具体数据的对比,还要注重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对标,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体制,善于消化吸收,善于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