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儒家文化
基于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了解,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但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良好的内容支持,也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应当认识到儒家文化的优势,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做好对儒家文化的吸收与利用。
一、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认真分析儒家文化的优势
1.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了解和分析儒家文化
从目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来看,儒家文化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做好对儒家文化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儒家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契合点,从而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了解可以发现,儒家文化包含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在宏观上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有一定的关联。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利用儒家文化的内容和思想,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过程,使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跳出原来的教学思路,实现教学思想的转变。
2.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找出东西方设计理念的差异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以西方的设计思想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五千多年文化的重要代表,与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思想有一定的区别。基于这一差异,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地找出东西方设计理念的差异,并将儒家文化和西方的设计思想进行比较,总结儒家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概括儒家文化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影响,从而使儒家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做到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因此,找出东西方设计理念的差异,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前提。
3.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找准
儒家文化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点通过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理解,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时,必须找准儒家文化与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结合点,使儒家文化更好地为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服务。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当结合教学特点和教学需求,对儒家文化进行有效的解构,快速找出儒家文化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结合点,通过分析两者的结合点、把握儒家文化的特点,做到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重点讲解儒家文化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启发,兼顾其他设计风格,进而提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吸收儒家文化的优点
1.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吸收儒家文化全面性优点
儒家文化具有诸多优势,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讲解儒家文化的全面性优点,使儒家文化的全面性优点得到有效的彰显,并进行设计理念、设计内容、设计方法方面的教学,提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整体质量,保证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因此,吸收儒家文化的全面性优点,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2.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吸收儒家文化中庸性优点
儒家文化除了具有全面性优点外,还具有中庸性优点。中庸是儒家文化一种重要的理念,将其应用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中,可以使设计风格保持统一不张扬,避免过分张扬的设计风格给人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应当吸收儒家文化的中庸性优点,并且有效地发扬这一优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儒家文化的中庸性优化设计理念,使设计方案能够体现中庸这一理念。这既满足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需要,又提高了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质量。因此,吸收儒家文化的中庸性优点,应当成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做好对儒家文化的中庸性优点的吸收和利用,才能够保证儒家文化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3.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吸收
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优点结合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需要,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吸收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优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内容相对较多,不但要对西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进行全面的介绍,还要对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西方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还是东方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都应当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吸收,做到兼收并蓄。基于这种教学需求,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当吸收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教师应强调兼收并蓄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吸收多种设计理念和设计经验,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设计方案中,提高自身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积极利用儒家文化的内涵
1.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教会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儒家文化的内涵,教会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儒家文化强调准确性这一理念,与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可以正确地指导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向,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设计理念。教师应当认真地分析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学生错误的设计理念进行及时的纠正,使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科学的设计理念,从而达到提高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质量的目的。教会学生正确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的关键,也是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重要切入点。
2.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教会学生正确的设计原则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中,还应当教会学生正确的设计原则。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既要保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也要保证设计的建筑景观能够与周围的建筑物和谐统一,避免不合理的设计造成不良的影响。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在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将正确的设计原则作为重要的教学切入点,使学生在建筑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
3.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应教会学生正确的设计思路
在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的设计思路。正确的设计思路与儒家文化有一定的关联,体现了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理念。现代建筑景观设计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并且体现主流的设计思想。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选择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合理的切入点,使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和利用更加娴熟、有效。
结语
儒家文化不但为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提供了完善的内容和方法指引,对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者应加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保证现代建筑景观设计教学能够更加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王磊.先秦儒家礼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鲁晓松.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构建.渤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2
儒家思想柔性精神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文化中蕴含民族精神最明显的一项,并且有着各个区域之间的舞蹈都具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式。在中国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文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儒家文化思想的“柔性精神”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
一、在舞蹈中追溯文化源流和背景的重要性
在对舞蹈的学习中,对其文化源流和文化背景的追溯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语言来传达精神的一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对舞蹈理论的探讨也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探讨,是使舞蹈者领略舞蹈内涵的重要依据,能够使舞者对舞蹈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从而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虽说历年来出现了很多争议,但是不能否认,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儒家文化思想中的“柔性精神”对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比拟的。在儒家文化中,无论是仁、义、礼、智还是忠、孝、廉、耻,都体现出了儒家文化的柔性思想。
从儒学文化的基本理念来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阐述,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神都是围绕着伦理本质和守诚观念来展开的,追求和谐的理想境界、中庸的心理结构和以“仁”“礼”等思想构造出来的社会秩序,以上所提到的内容,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这种柔性精神可以说贯穿在了整个儒家文化思想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柔性精神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主线,并且在中国古典舞蹈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古典舞中所展现出来的外柔内刚、刚柔相冲,以气韵为中心,就是儒家柔性精神的具体展现。通过将柔性精神结合到舞蹈中,从而使舞蹈的表现达到线条柔和,同时也包含了内在的力量,使我国古典舞蹈能够表现得更加唯美。可见,中国的舞蹈文化离不开中国儒家文化中柔性精神的影响,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要对舞蹈中存在的柔性思想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对提高舞蹈的表演效果有积极的影响。
二、舞蹈与儒家思想
舞蹈,是一门综合了多种艺术而产生的另外一种艺术形式,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凡是能够借着肢体动作来抒发内心情感的都可以称之为舞蹈,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致的时候,已经无法用语言或者其他形式来表达的时候,舞蹈就成为了最好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舞蹈源自于生活,并且能够反映生活,提炼生活,已经成为了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占有显著的地位,儒家学说经过历代 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上儒家思想的烙印。同时,在我国舞蹈文化中,儒家思想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从我国舞蹈的发展中看,无论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的含义,无一不透露了人对美的意境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了深层次的思想,因此可以说,我国的舞蹈文化从起源上就与儒家文化有着某种一致的地方,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随着儒家文化的深入而打上了儒家的烙印。由此可见,研究中国舞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很有必要的。
三、柔性思想在中国舞蹈中的教育理念
在对舞蹈的演绎中,所要突出的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美,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灵撞击所产生的美,而这种美就是中国舞蹈中所突出表现的柔性之美,是一种以和谐、均衡、协调统一为特点的一种美的感受,是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相结合的产物,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使人感觉柔和、愉悦、舒适,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使舞蹈的本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中国古典舞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舞是在各个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创造和整理,并且加上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舞蹈。在我国古代的文论与画论之中,就有所谓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之分,这二者同样也适用于古典舞的艺术表现中,在柔性的飘逸动荡中,将内在的气韵和生命力充分的展现出来,如掌上舞的赵飞燕,在对古典舞蹈演绎的过程中,将柔性之美表现的可谓达到了淋漓尽致。正是将这种柔性之美恰如其分地融合在舞蹈的演绎中,才能使舞蹈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实现其艺术价值。
柔性之美对中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古典舞蹈,在民族舞蹈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也存在着对柔性美的标准,如人们常用描述自然形态的那种柔美来形容舞者高超的舞蹈技巧和优美的舞蹈动作,柔性美在舞蹈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其中,并且对民族民间舞蹈同样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可见,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将柔性精神合理的运用到中国的舞蹈文化中,能够在很大意义上将舞蹈美充分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舞蹈中,“柔性精神”的渗透和表现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特征,鉴于其对中国舞蹈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柔性精神充分地融入到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把握舞蹈学科的核心思想,并将其思想内蕴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柔性精神在中国舞蹈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玉.浅谈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对中国舞蹈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
[2]黄葶.中国舞教学中的柔性精神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3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它为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定向导航的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我们国家在这个时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基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为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需求提出的这么一个能促使人们达到一个“共识”的价值观念。从国际上来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不同力量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相互激荡共存。在这么一个激烈的、大变动的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和平大国,势必要有自己的内在凝聚力。在我国的周边,各种力量的交融、交锋时刻进行中,国外各种思潮、文化、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文化、价值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现代社会要求我们有一个定向的东西来引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从国内大局来看,自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我国最大的变化和成就就是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换句话说就是社会搞活了。随着日益开放的环境变化,出现了结构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思想的多元化,社会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出来了。这样的社会需要一个秩序把这些东西统一起来,让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合理有序的发展。在利益面前,我们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国际、国内这两个大局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定向导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十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二十四个字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一个理论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首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我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经济就是我国的硬实力,但仅有硬实力,缺少国家软实力的话,中国就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国。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进一步塑造我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国家文化软实力突出表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整个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给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崭新的国家形象。最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我国形成对内凝聚力。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一个分散的、多元的国家。它必须有对内的凝聚力才能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凝聚力的形成就要靠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它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形成一个共识,使中国有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实现既定目标。
2.优秀儒家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优秀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传统文化“是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道德、艺术、风俗、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有机复合体”。[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厚重睿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国人民传承文明、继往开来形成的丰富的、珍贵的文化宝藏。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观念、思想主张、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养方面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儒学思想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儒家学说主张以“仁”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倡导修身养性、道德理性、血亲人伦。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是其中心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仁爱、要求宽厚、实信、节俭、谦逊、和谐。
仁者,爱人。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这是儒学中处理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最高标准。人必须有仁爱之心才能在社会中尽其义务,负其责任。“礼”是儒家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礼之用和为贵”它主要指的是用礼去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是属于道德方面的内容,提倡“礼”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义者宜也,“义”既正当行为。是指人们出道德应该做、必须做的某些行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所做的事情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智,指的是聪明才智。信,指的是诚实守信的品德。
儒家文化里的个人修养,就是人在内心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教育和提高。儒家认为个人修养的目的是济世安民,在此过程中完成道德人格。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涉及了社会和人民的精神价值和政治理想,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和大同世界。《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给我们讲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只有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族,才能治理好国家,才能天下太平。
优秀儒家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在儒家文化中的社会和谐观念大同思想、个人的修养和道德理念等价值观念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都被现代所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和谐思想,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儒家文化和谐理念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弘扬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构筑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
儒家文化中个人修养以及伦理道德在协调人际关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塑造国家新形象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儒家的“仁”、“礼”、“义”“信”等重要思想提倡人要遵守秩序、诚信友爱、遵守信誉。它的政治理念,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4
民众愤怒了,知识分子绝望了。于是,他们开始努力去寻找中国为什么如此羸弱、如此不堪一击的原因。最终,他们找到了答案――中国之所以如此落后,如此任人宰割而无力还手,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器物、技术和制度不如人,更根本的原因是文化不如人。所以,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批判儒家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五四”的批儒话语应势而生,成为一种主流的知识分子学术话语和普通民众的民间话语。
“五四”的批儒话语以打倒儒家文化,建设新文化为己任。它驳斥儒家礼教,倡导民主、科学和自由等新观念,在当时引领了思想的潮流,在中国的现代性征途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四”批儒话语的功绩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它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最无情的批判。“五四”知识分子将中国文化中的阴暗面都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把我们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专制蛮横、封建等级等等都逐一加以批判,让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文化中的问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五四”批儒话语对于传统糟粕的批判,为中华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新生提供了一个基于否定性的机遇和基础。
第二,它使国人更加重视学习西方的现代性理念,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性之路。可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性的开端。中国人的现代性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肇始于“五四”时期,并且在“五四”运动中逐渐走向了成熟。在“五四”运动之前,只关注学习西方的器物制造技术,维新运动则更多地希望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到了“五四”时期,人们才终于自觉地意识到了民主、科学、自由等等现代性理念的重要性。这种现代性意识,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朦胧的意识,因为“五四”运动将“这种朦胧的表达发掘了出来,并解释和转换或者说将其激活为真正现代性的力量”[1]。可以说,“五四”运动使国人第一次自觉地意识到文化、价值理念的落伍才是中国长期落后于西方的关键,因此,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价值理念。这无疑是“五四”的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
当然,如果说“五四”只有功绩没有错误,那也是不切实际的。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论多么伟大的人物也总会有他的瑕疵,无论多么伟大的事件也总会有它的不足之处。“五四”对于儒家文化的批判,对于西方文化的钦羡,虽然加快了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民众对本土文化的漠视甚至仇视,导致了对儒家文化的贬斥和抛弃。在“五四”批儒话语体系的正面,我们看到了一切伟大事件所体现出来的辉煌和进步意义,但是,在“五四”批儒话语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它的不成熟、情绪化的一面。“五四”知识分子所持有的彻底批儒、以儒家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罪魁祸首的姿态,并不能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实际效用,反而可能造成民众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体失忆”。正因为如此,著名伦理学家万俊人先生才不无感慨地指出:“五四”运动出现了“文化遗忘”,它的新文化表达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因此难以完成中国的现代性谋划。[2]
追踪“文化遗忘”,我们可以发现“五四”批儒话语背后所隐藏的另一条文化线索――大多数的中国人开始改变了自身的文化心态,几千年来儒家文化传统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简而言之,儒家文化开始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退隐”,中国人逐渐“遗忘”了儒家文化,而知识分子也纷纷将矛头对准了儒家文化。这种“文化遗忘”主要表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显著表征,即对于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对于儒家文化的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形成了“全盘西化”的思潮,其最有力的鼓动者和提倡者是、陈序经等人。陈序经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不能说有一部分是好的,有一部分是坏的。如果是坏的,那就是整体性的坏;如果是好的,那就是整体性的好,而文化调和主义的错误正在于,他们“以为文化的全部,好像一间旧屋子,我们可以毁拆它,看看哪几块石头或是木料可以留用;他们忘记了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分析,不外是我们自己的假定,而文化本身并没有这回事”。[3]基于这个论断,陈序经驳斥了文化调和论,认为传统的儒家文化如果是坏的,那它就是完全的坏,抛弃儒家文化就没有什么可惜之处;而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好的文化形态,它就是完全的好。因此,我们必须全盘西化,全面地学习西方的文化模式,而不是局部的学习或者模仿。全盘西化论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是。在文化态度上与陈序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声称:“我是主张全盘西化论的。……完全赞同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4]在《吴虞文录•序》中更是指出:“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5]夸赞吴虞为批倒孔教的英雄,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6]在和陈序经等人的“全盘西化”论的推动下,国人对于儒家文化的认同度急剧下降,而对于西方文化的羡慕与追求却直线高涨,最终形成一股影响深远的“西化”思潮。而儒家文化的颓势则长期难以得到扭转,在当时甚至出现了儒家文化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文化遗忘”的第二个表征,即采取一种“矮人策略”来驳斥儒家。所谓“矮人策略”,既以别人的长处来比较自己的短处,以别人的优势来比较自己的劣势。在这种比较中,自己永远都不如人,因为你用自己的短处、自己的劣势来比较别人的长处、别人的优势,结果当然可想而知。通过“矮人策略”的比较方法,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心理开始极度自卑、缺乏自信,直至产生了“百事不如人”的悲观感慨:“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7]通过这种不平等的比较方式,“五四”知识分子所看到的总是我们民族文化、儒家文化的缺点、伤疤和阴暗面,而所看到的西方文化则总是充满了优点、完美和光明面。于是,把儒家文化比做中国女人的“裹脚布”,认为我们必须除掉这块“裹脚布”,中国才能富强。而事实上,“裹脚布”与儒家的关系纯属“莫须有”。丁文江把传统文化缺乏科学理性与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相比较,从而认为传统文化根本就是一无是处,只会阻碍我们民族的发展。吴虞把儒家“吃人的礼教”与西方文化的平等、自由相比较,从而得出“儒家不死,中国必亡”的结论。姑且不论这样的论断是否符合事实,单从这种言论的逻辑和话语方式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其采用的是一种“矮人策略”的比较方式,用“他山之玉”来攻击“本土之石”。而“玉”与“石”比较的结果,自然是“玉”显得更加辉煌、灿烂和美丽。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我们或许就会发现,这块“本土之石”不一定只是一块顽石,而是具有雕琢成“玉”的潜质的;而“他山之玉”虽然外表美丽而富有光泽,但是很可能在光鲜的外表之下隐藏着许多的瑕疵,甚至这块美玉原本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只是到了我们钦羡的目光中才变成了一块“玉”。儒家文化岂不正是这样一块“本土之石”,而西方文化在时人的眼光中则成了“他山之玉”!
“文化遗忘”的第三个表征,即采取一种过于情绪化的方式来批判儒家。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对于儒家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出很强烈的情绪化色彩,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而是基于情感的判断。这种情绪化的批判方式,首先表现为他们在情感上排斥儒家,认为儒家文化对于现代中国完全没有意义。把儒教中国比喻成充斥着“孔渣孔滓”的大街,它需要一个清道夫来清扫,而知识分子对于儒家的批判,正是发扬这种清道夫精神。[8]我们暂且不论的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从其将儒家文化比喻成街道上的肮脏碍人的“渣滓”、“尘土”中就可以看出,在情感上难以认同儒家文化,而认为知识分子必须拿起“扫帚”清除这些“尘土”和“渣滓”。吴虞则干脆用“孔二先生”或者“孔老二”来称呼孔子,以示情感上的蔑视和不屑。他说:“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杀人吃人不成功,真是惨酷极了!一部历史里面,讲仁义道德的人,时机一到,他就直接或间接地吃起人肉来。”[9]儒家礼教在封建时代确实有限制人、迫害人的一面,但是儒家礼教的哪些方面是限制人的,哪些方面是迫害人的,而哪些方面又是对人、对社会有好处的,吴虞没有进行一个更严肃的学理探讨。归根结底,他对于儒家文化的批评未免有流于表面之嫌疑,更多地是一种情感的发泄,而不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情绪化批判方式的另一种表现,则是情感上的自卑,导致无法理性地看待儒家文化,同时也无法理性地分析西方文化。“五四”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即是主张西方文化完全优越于儒家文化,“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种心态上的自卑,使得民众与知识分子大多不能理性地认识儒家文化的优势,也不能理性地分析西方文化的缺陷。当时的著名学者如赵元任、钱玄同等人甚至高呼,我们必须废除汉字,实现汉字的拉丁化,这样才能拯救中国。这样的呼声,我们必须承认更多地只是一种情感的反应,一种自卑心态的外化。它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危亡的情感上的关切,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能够看出,“五四”时期的批儒与反儒,实际上体现了非常深刻的文化心态。这个文化心态就是,“五四”知识分子太爱中国了,他们太希望中国能够走向强盛,太希望中国人能够扬眉吐气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之上。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殷切的希望与爱,才产生了他们那刻骨铭心的恨。他们恨自己的,恨自己的文化无用,恨自己的炮船武器落后,恨自己的科技不如人,甚至恨自己的文字不是拉丁文……最终,他们把这一腔的爱与恨都集中在了对儒家文化的批判上。他们爱自己的文化,所以他们也恨自己的文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五四”知识分子对待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心态。
如今,“五四”运动已经悄然走过了90年的时光;“五四”似乎也已滑进了时空的另一边,开始远离普通民众的视线。但是,关于“五四”的思考以及“五四”所形成的精神姿态,却可能是永恒的。它一直激励我们不断地去审视自身,审视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没有“五四”运动为我们留下来的丰厚遗产(不论是政治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那么很可能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很可能不会有中国的现代性征途中的种种成就。当然,在评价“五四”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过度的“文化自卑”或者“文化自大”都是不对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才是今天的我们所应持有的基本态度。儒家文化确实有许多糟粕,需要我们继续不断地去批判,这一点正如当代新儒家杜维明先生所说:“我们对于儒家糟粕的批判,不是批判得太多了,而是批判得不够。”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并不是说不要批判儒家文化,而是要进行理性的批判。
那么,回过头来,在批判儒家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继承儒家的优秀文化遗产。批判儒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而已。“儒教已死,我也可以成为儒教徒”(语)。作为一个纯粹的自由主义者和西化论者的,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已经难以透彻知晓。但是,他的这句话无疑是在告诉国人,当体制化、意识形态化、压抑人性的儒家礼教被批倒之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成为“儒教徒”,也即是说都应该去维护儒家文化,传承儒家文化。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使命和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光芒.启蒙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1.
[2]万俊人.思想前沿与文化后方[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62.
[3]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82.
[4]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
[5][6][8]文存(卷四)[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259.
[7]论学近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639-640.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华文化的冲击,这一点在青少年的身上得到了体现。高中历史教学对于高中文科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就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教材本身,很少看到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不高。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注重传统文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予以重视。
一、灵活运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以历史教材为依托,但这并非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应该局限于书本。历史教材是结合高中生的认知习惯,以及历史知识结构进行编制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课本中有许多史料内容,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部分的时候,不知应该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灵活运用这些史料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变得更有说服力。对于史料的使用正是活用教材的体现,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第一章“百家争鸣”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教材。教师可以以荀子的观点为例进行讲解。历史教材中会涉及到相关的史料内容,以及一些著作,教师应该对其加以整合,帮助学生进行吸收。比如课文中提到了荀子所著的《荣辱》,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典型观点挑出来,比如“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更好理解荀子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通过儒家文化的学习掌握传统文化,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讲述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历史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儒家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所学内容“嚼碎”之后喂给学生,他们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包括很多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历史知识。这是原本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它们的历史水平。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第二章“儒学的兴起”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孔子”为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下查找一些和“孔子”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体裁的文化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作品加以赏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进而在文字部分的学习中加深自己对于孔子观点的体会,并且更好地理解孔子提出儒家思想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影视作品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
对于高中文科生来讲,他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就较为沉重。要是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读课本,学生就可能为被课本中密密麻麻的文字所烦恼,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高中文科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增加形象生动的部分,或者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可以增强自身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认识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学生根据这样的学习方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开展“历史故事知多少”的课堂游戏,让学生自由抢答。当然这样的游戏过程建立在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儒家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进行游戏竞答,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予以重视。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注重传统文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红微.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反思[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3.
儒家文化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孝义文化;江南第一家;建筑;形制;
在我国汉族传统的民居中,广受主流文化即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位于浙江金华浦江县的“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以孝义著称于世。江南第一家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其耕读乐业、崇尚孝义的家规和家风成为社会的典范。
一、孝义文化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文化以其博大的宽容度和森严的体制影响着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忠孝义文化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统领,作为古代道德规范伴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形成和巩固。儒家鼻祖孔子认为忠表现了人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和坦诚,但是随着历史发展,忠更多意义上代表了对国家和最高统治者君主的忠心耿耿。而对于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广义上的孝不仅局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如: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的本意中包含了公正、合理和应当去做,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义,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并且把它放在了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忠孝义是对儒家思想简要的表达和概括,一言蔽之即是忠心、孝道和仁义,其对象分别针对了国家、父母和朋友。
二、浦江江南第一家
我国历朝历代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在世界罕见,一家一社会,家族文化受到历代当时主流文化的浸染,同时也是与之相对应的家族个体文化的体现。治家与治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通之处,道德规范和人际相处、等级制度和治理原则都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有力体现。在我国浙江金华,有一座以“郑氏宗祠”为中心的古民居建筑群,它被称之为“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儒学治家的典范”。历代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家庭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郑义门”的忠、孝、节、义被统治者所推崇,其治家经验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借鉴用以治理天下。故而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其所推行和崇尚的孝顺父母、尊师重教、兄弟友爱、邻里和睦、勤劳朴素等治家持家原则,是长久以来我国优秀家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充分体现。以郑氏治家的中国古代家族文化和所体现的儒学治家的原则受到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大学者的关注。浦江江南第一家以其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独特,将儒家文化和民俗传统融为一体,是江南难得的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它以孝、义治家,郑氏家族同居共炊三百六十余年,因其忠、孝、节、义而屡屡受到历朝皇帝的表彰。明开国文臣宋濂在此居住32年,郑氏《家规》、《家仪》就是经宋审订,至今典籍尚存。浦江江南第一家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30余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数百年间173人为官无一贪渎,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
三、建筑形制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第二座牌坊叫“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后来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第三座牌坊叫“三朝旌表”。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过得有条不紊。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第四座牌坊叫“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没有序肯定要乱的。郑氏义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教育子孙。“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牌坊。令人称奇的是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有砖木混合结构的,有木结构的,有石雕的,有砖雕砌的。
郑氏古建筑前,主建筑物高约四米,宽约两米,长约十米,房屋上有匾额书写着“江南第一家”几个大字。这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所赐,匾额下有对联:“三朝旌表恩荣第,九世同居孝义家”和“文章空冀北,孝义贯江南”。迈过“江南第一家”的十大牌坊,矗立在眼前的是“郑义门”的治家规范――“郑氏规范”。这是世界上最齐、最全的家庭管理规范,共168条。而在新修郑氏规范石碑图和郑氏规范木刻碑图上,可以看出郑氏祠堂能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理由。郑氏家族168条家规,森严而极具道德规范。郑义门白麟溪南岸有口“孝感泉”井,相传为南宋初期郑义门九世同居第一世郑绮双膝跪地三日三夜为其病重的母亲求泉,孝心最终感动上天而得。郑氏后人将这井挖大,砌了石|,在井上建了亭子,供村人饮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郑氏义门的古建筑群体同样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的布局是孝义文化观念的体现。整个民居以郑氏宗祠为建筑主体,以白麟溪为主线,以孝感泉、东明书院、老佛社、维仁斋以及青萝故址、宋文宪公祠等为基点。分布有公共建筑,布局上平等于集聚的民居建筑,民居以“台门里”、“房头”等为单位。一个大的家族群体集居是义门的一大特色,号称“九世同门”,这种独特家族文化的形成与孝义同居的传统习俗文化分不开。至今在社会所流行的养老和敬老都是我国古代社会孝义文化的遗留,多世同堂、人丁兴旺、子孙绕膝的家庭被认为美满。,郑义门一年有大小祭祀、礼仪一百零八种,主要的有祭祠、祭祀、春祭和初献礼、亚献礼、冠献礼、终献礼以及劝食礼、荐苟礼、受福礼等,另有迎灯试水龙等民俗活动,融合与建筑环境之中。
四、结语
“江南第一家”以其饱含的家族文化特色,体现在了古民居的建筑形制上,实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忠孝仁义、和睦相处、乐善人生等观念,符合了“肥水不流”的建筑特征。“江南第一家”正是反映了儒家所传承的“耕读”传家朴素为本的观念,建制规范而极富整体性,朴实大方而艺术性强。古建筑不以华丽取胜,平直而规整,将建筑环境与文化传统紧密结合。浦江郑氏建筑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活化石,更是家族文化的展览馆,不负其“江南第一家”的美名。
参考文献:
[1]傅瑾启.江南第一家联匾辉天下[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7,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