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 生物课堂 电教媒体 教学效果

一、整体考虑课堂电化教学的总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和要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过程与操作程序。课堂电化教学设计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设计又有所不同,主要是课堂教学中介入了电教媒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着眼于从整体上考虑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

课堂电化教学即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媒体、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种教学形式。最优化教学其实是教师所期望的一个理想目标,生物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并不一定都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要实现课堂电化教学最优化的目标,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教师要具有较好的教学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因为课堂电化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否则就难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

其次,课堂电化教学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进行的,因为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音像教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配有的。因此是否进行电化教学,这就要进行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定。教师在进行课堂电化教学的设计时,无论选择哪些教学媒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如果不从整体上去考虑,而是从局部去考虑,那么就较难取得最优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就其本身而言,它具备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起着支配和指导教学过程的作用,也是教师进行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它首先确定教学对学生学习内容所达水平程度的期望,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它给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提供测量和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等人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布鲁姆等人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生物学科也同样包括这三个领域,由于《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只规定了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比较忽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在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如何来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呢?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首先,教师应处理好《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的关系。学科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学目标,它“统帅”章节教学目标;而章节教学目标是微观的教学目标,它受宏观教学目标的制约。生物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章节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原来的学习基矗其次,教师应处理好全体与个别的关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等级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生物学科课程标准》里规定的章节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教师在确定实际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认真加以分析,不能机械地照搬。教师在分析与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如果能根据《生物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日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无疑为实现生物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创造了可能的条件。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与媒体的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等。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策略必须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制定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时,教师应重点考虑如何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尽可能地发挥电教媒体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来说,教学策略的制定主要是指:对电教媒体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点的确定,对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时机的确定。例如,教师在设计初中生物《绪论》一课教学策略过程中,如果打算选择传统教学媒体,那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一般可能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其教学效果可能不一定理想:如果打算适当选用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电教媒体,那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对原来的讲授法及教学程序就要作相应的改变。教师在初中生物《绪论》课中适当应用电教媒体,一般来说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生物教师在平时的课堂电化教学中,如果能从上述三方面去考虑,就有可能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目标。当然,生物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三方面的内容,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课堂电化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沈通榆.《普通初中生物电化教学设计》,新课程2011年第1期.

[2] 闫学民.初中生物电化教学[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杂志2011年第2期.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2

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多以观察探究、实验探究、调查探究为主,无论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应该准备好各种教具、器材,查找有关资料,设计好教学流程,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考虑解决办法等。另外,课前发动学生进行一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对一些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些资料的调查、收集等,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置疑导入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2.1设置悬念,能很好地“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悬念来导入新课,既可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能创设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同时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可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2.2故事典故导入法

一个个熟悉的故事、典故、谚语等,常常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一些联系紧密的典故、谚语、歇后语、谜语等,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授教于趣之效。如学习《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的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大眼睛,而他却是单眼皮、小眼睛,为了这事他很郁闷,甚至有时偷偷掉眼泪,怀疑他是不是爸爸妈妈捡来的孩子。直到他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才解开了他心中的疙瘩。同学们能不能解开这个问题的谜底呢?在学习“食物链”时,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谈起;学习“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时,从“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开始;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这节内容。

3.教学问题设计

3.1悬念是激发思维的探索性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

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认真分析教材,在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所讲内容产生一种急于追下去的心理,因而注意力倍加集中,求知欲倍加旺盛。例如在学习植物根的结构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教师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农民在移栽庄稼时为什么要选阴天或傍晚,还要带土移栽?为什么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仙人掌为什么可以治疗无名肿毒?为什么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施肥前为什么要先松土?俗谚“冷水田低产水稻”“、烂泥田低产水稻”有何科学根据?这些现象或者俗谚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如何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呢?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渴知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激活了思维的探索性。

3.2教学问题设计要“巧”,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寻找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容易堵塞的地方巧妙设疑,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然后开通思路,释疑解惑。例如复习生物的发育时,先引导学生回顾概念“受精卵是一个细胞。这个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的个体,这就是生物的个体发育。”然后提问:植物和动物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多数都不假思索地答“对”。此时教师进一步设疑“:雄蜂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月季在进行营养生殖直接产生新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又是什么呢?”这样,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势利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之前的错误得以纠正。教师对教学的总结是相当重要的。

4.探究疑问,合作学习

4.1个别探究

学生因人而异,各自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先安排个别探究,让他们自由地、开放地去阅读教材以及提前自己搜集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4.2小组讨论

前后桌4人一组,小组成员在个别探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直至形成小组共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挂图、课件及时向全班学生进行点拨。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释放个体潜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4.3组间交流

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的角色,登台四、课件展示,突破难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食物链相互交错,要找全、找准确每一条食物链对有些同学来说很困难,借助于课件则此问题可迎刃而解。通过课件可将一个复杂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用不同颜色的线一条一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还可以出几道类似的习题让学生有选择地自主完成。这样难以表述的东西变得比较直观,化难为易,学生欣然接受,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依据。在生物教学中对问题的探究不能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对问题的探究要进行引申、发散与联想,由部分引申到整体,由成果联想到应用等等。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终生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导言设计

好的导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典故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关键之所在。

如在教《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一节,教师先给学生讲战国时期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接下来问学生:“为什么田忌听从孙膑的献计,按照等级排列马匹和齐威王比赛,就能赢了呢?这中间有个科学问题,孙膑懂科学,会运用科学,那是个什么科学问题呢?这时已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熟悉的典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既生动活泼、又富有情趣,乐在其中。

二、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如我在讲到蝙蝠捕食飞虫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言:据调查发现,1只蝙蝠在1分钟内可以捕到15只昆虫,有时1只蝙蝠在短短的半秒钟内可以捕到2只蚊子,可见蝙蝠的捕食动作是多么迅速而准确啊!蝙蝠是否有一双敏锐的大眼睛呢?调查发现蝙蝠眼小且视力差,那么它到底是靠什么来发现和捕食昆虫的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蝙蝠是如何发现和捕食飞虫的。这种带有激励性的导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教学能顺利进行。

三、联系实际法

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如我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的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鸟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水到渠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复习引导法

任何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讲到《血液循环》一节时,导言是这样设计的,从复习植物茎的结构导入,先提问学生:导管有什么作用?筛管有什么作用?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导管来运输的,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有机物是通过筛管来运输的,那么人需要的有机物是通过什么来运输的呢?这就涉及血液循环了,教师就此板书课题,接着交待教学目标和内容。运用这样的导言,不仅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巩固了旧的知识,而对于理解新知识的实质是有很大启发的。

五、实验探究引入法

探究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支枝条,一支带叶,一支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探究、思考能力、合作精神。

六、俚语俗语导入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靠什么平地起呢?一块一块砖通过白灰、水、沙、水泥、钢筋等固定在一块形成的。那么,生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再如,我讲到植物生长发芽中所需要的无机盐时,不妨这样开始,“一颗马铃薯,一碗草木灰,马铃薯结成一大堆”,我们知道草木灰里面主要是钾盐,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偏爱钾盐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这种导言设计方法使教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导演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堂变成了学堂。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4

作者: 石晋阳

在新课程理念下,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有的教师对新教材的教法感到不适应,难以实现新课程目标。为了使高中生物教师能够较快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在课前教师必须进行具有教师本人和学生行为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这对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是非常有益的。

一、把握生物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新课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有:(1)科学性原则。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要按科学课程来设计教学内容。科学是发展的,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知识并非科学的全部。科学是过程论,既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2)学科性原则。由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领域不同,发展的历史不同,研究的方法和其他自然科学也有所不同,体现出明显的学科性特征。“生命性”是生物科学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生物教学设计中必须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活的生物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生命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及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民主性原则。还学生应有的主体地位、价值、情感和尊严,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师道尊严的有力挑战;重新认识教师角色,消除教师的绝对权威,树立服务于学生的意识是教育民主化的保证,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

二、分析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目标不等于目的,“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理想)。”教学目标包括4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表现程度。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教学体现的是学生的学;行为动词是指学生做什么,常用“提出”“概述”“叙述”等行为动词表示;行为条件是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如完成的时间、器材等;行为表现程度是要达到什么标准,如10分钟内学生能提出实验方案。教学设计应该有明确的、可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切忌目标空泛、行为主体混乱、简单问题复杂化等。

三、研究生物课堂教学对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5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67―01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已被提出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下面,笔者立足于生本教育,从不同角度谈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优化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生本教学理念下,学生已成为整个教学的中心,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和他们自身密切相P;教师也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全方位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真备课,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多角度优化物理教学设计,巧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以“杠杆原理”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情境,引出新课题。比如,日常生活中,如何将道路中央的大石头移走,确保车辆正常通行。在提出该问题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学生提出的观点加以总结,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二、以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教学设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生本教育理念,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基点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多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科学、合理、具有鲜明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要以多个教学标准客观评价班级学生,要告诫学习好的学生戒骄戒躁,多鼓励后进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这正是生本教育的客观呈现。

以“焦耳定律”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实验,根据他们已有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比如,让某些学生负责实验过程的设计,某些学生负责试验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准确理解“焦耳定律”概念等,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逐渐提高他们的学习与认知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这种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哪些因素紧密相连,一旦改变物理条件,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促使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进行操作,逐渐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教材内容的取舍,拓展物理学习领域,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立足学生;起始能力;认知规律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使每个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当依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更为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而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达。但是,要做好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不仅应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具体内容、意义、适用条件等,而且还应重视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物理知识,才能学到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而言才是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学生的主体入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来谈谈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理解。

一、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合理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经验和反思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即有机体不断与周围环境协调,将环境因素整合进有机体中,进而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新知识、新经验与旧的知识、经验不断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的认知结构。故而建构主义重视学习者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应该仔细分析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什么?经验基础是什么?在这一课之前学生的已有程度怎样?例如在讲授“汽化和液化”一课时,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对生活中蒸发、沸腾等现象的已知程度,了解学生有没有对晒衣服、烧开水等生活常见现象进行过观察,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背诵课本上的蒸发、沸腾的定义。在“杠杆”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拔钉子这样一个情境来引入教学,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个情境比较合理,大多数学生能够思考并选择恰当的工具,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没有这种生活经验,甚至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有哪些。学生的已有知识比较薄弱,起点较低,这样就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笔者在教学中重新设计了引入实验,自己利用一把米尺和两个玩具搭设了一个跷跷板,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况,对支点、动力、阻力以及力臂的判断非常顺利,也就更为容易掌握“杠杆五要素”。同样,在给学生设计例题来画杠杆五要素时也要循序渐进,从学生常见的杠杆入手逐步推入。也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要根据学生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找准教学的起点。

二、立足初中学生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随着年龄、认知的发展,知觉有了较大的变化,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更加发展,逻辑性增强,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去知觉有关事物。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是观察力显著发展的阶段,他们能够在观察中体会细节,辨别事物差异的准确率也有所提高。物理课程内容是由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概括、抽象、提炼而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学生在现有的学习环境中往往会忽视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所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课堂实验的展示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并将学生体验编排进教学设计当中。笔者也翻看过美国初中物理教材,第一课就是体会科学实验的过程,其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验、非常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

我国的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科学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出要重视探究式教学,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或进行小实验等,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行探究活动。例如在进行“流体压强和流体流速关系”的教学中,设有一个小实验“用漏斗吹乒乓球”,学生都跃跃欲试,先推举膀大腰圆的同学上场,发现根本吹不出去,又换肺活量大的同学,同样也吹不出去,于是学生很好奇,很疑惑,课堂十分活跃,这时再将原理教授下去,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然后再设计一个活动――如何用吸管将烧杯中的水提升出来,不能用吸的方法。这时学生就纷纷用刚学过的原理――流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来进行设计了。不能用吸那就用吹的方法,从而增加烧杯上方空气流速,减小压强,使水喷出。再跟学生们讲生活中对其的具体应用,如喷雾器等。一堂课下来,课堂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很到位,甚至超出预期,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再如,在进行“速度”一课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运动会百米赛跑视频,给学生一个视觉体验来引入比较运动快慢的教学;也可以通过击鼓传花的小游戏来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这样学生能很直观地比较出各组同学传花的快慢,然后其引入课题,并引导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从而使学生明白“速度”的含义。

只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立足于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控制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有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科自信,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