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文化素养方案

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日益开放,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开始逐渐以市场为导向。职业素养是职业所需要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的综合品质,这种品质与职业要求紧密相关,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道路上的未来发展。职业素养的培训和提升是即将入职的大学生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也是高校和社会需要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教育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照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专业能力、群体技能和自我领导力。专业能力囊括了市场需要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和治理等方面;群体技能是处理事务、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社会化能力的综合;自我领导力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强调的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力。[1]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意义是提高就业竞争力。我们通过调查不同国家人才选择机制发现,虽然各国对人才的具体定义有所出入,但整体上来看,都能表现出对职业素养的注重。通过对IBM、微软、华为等国内外不同知名企业的用人标准的概括和比较,发现每个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都会有独特的一面,并各自有所侧重,但从职业素养的自我领导力、群体能力和专业技能三项核心内容出发,均可将它们归为一体,即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离不开这三项核心内容。就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职业素养好的学生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比较容易就业,而部分学生专业水平高能够顺利通过专业测试,却往往在面试等后续环节中因不善沟通、不注重细节、不讲诚信等职业素养欠缺等因素却很难抓住就业机会。对其个人而言,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也很难在工作中取得突出业绩,职业生涯屡遇困惑;对用人单位而言,唯有选择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人员才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只有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优势地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依靠优秀毕业生源在企业中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达到与企业的长期用人合作,形成校企对接的良性互动;对于国家而言,公民职业素养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完善,因此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职业素养内涵进行探索和实践,是高等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必要通道,是用人单位与高校用人、育人实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是校企深层次合作的平台,是落实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的“抓手”。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体系的构建

将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引入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面向市场培养人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围绕职业素养这一基本核心,将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思想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素质、团队合作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结合当代社会市场人才需求,通过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开展、学生社团组织培养等方式对大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建设等素养提升过程中,内化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组织领导、沟通协调、创新创业等多项能力的提高,从而使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和符合社会需求。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职业人”的同时,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要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及学校培养人才的整体要求,从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特点出发,根据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课程、制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和目标测评等体系的建设为支撑,以课堂为导向,通过思修和道德等相关方面课程的设立,通过学生工作和团学活动为实施途径,以此推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注重实际毕业生与培养目标的对比,根据毕业生所在单位反馈,不断探寻反馈能力培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善能力培养方案和方式,从而形成大学生能力培养与社会接轨的闭环反馈。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建议

大学生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怎样培养其能力,是国内高校近年来普遍关心的问题。但当前高校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如培养体系不够成熟、措施实际执行度不高、学生目标不明确、与市场对接不够等制度和操作层面的问题。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协调工作。

(一)高校教材建设应符合时代要求

教材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材建设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质量的高低[2]。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内部建设和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教材内部建设是指在一类特定的教材中,如何确定内容及形式结构等问题;教材外部体系建设是指教材的大模块分类及每个类目中的体系建设。外部建设方面,高校教材应设置专门的职业素养培养教材模块,从自我领导力、专业技能和群体技能三个方面入手,让教材全面覆盖职业素养的各项能力;内部建设方面,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市场发展形势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内容安排上做到理论和实务相结合、说教和实践互动。培养职业素养的教材要鼓励创新,吸纳一切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用实践的教学活动让静态的教材建设变成动态的知识吸收和能力培养。

(二)培养方案应遵循学生发展目标

大部分高校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了专门的培养方案,规定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奖学金等各种奖项的获得条件、毕业合格要求等,很少有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能力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接轨[3]。目前高校在对学生知识结构上有比较明确的要求,而在能力结构上则缺乏具体要求,所以,应该像制定教学大纲一样制定各类学生的能力培养大纲,方便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实施和落实。在培养方案中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列入重要的位置,并相应地增加培养此类能力的科目到必修课课群中去,调整毕业学分要求,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三)以团学工作为平台,熏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团学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在学生能力培养锻炼中起着关键作用,团学工作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鼓励引导团学骨干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就业打下基础[4];同时团学活动要贴合实际,真正以提高锻炼学生能力为根本,而非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为提高就业能力,团学活动在内容上要有所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文体活动方面,还应结合实际开展形如职业意识启蒙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面试大赛等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的活动,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和精神面貌,团学活动实质上对学生就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环境影响着制度的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不只是学校在宏观上大范围倡导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和谐上进的竞争氛围,在微观小范围内更应该提倡并努力建设和谐、进取、团结的小集体文化。班级作为方便教学管理的基层集体,其内部文化及成员认同均对集体内个体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职业素养的提升方面,需要形成多元发展、兼容并包、协调合作、目标共赢的班级内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个体在集体中感受到来自环境的推动力,并有锻炼自我领导力、群体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热情和信心。寝室文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但从职业素养提升的角度出发,却又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寝室内要有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互助互动合作氛围、自我能力互补氛围,这样才能让整个寝室成员都有激情去为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寻找机会。

(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为学生吸收多元文化创造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才标准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对职场人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自我领导力等主要根源于自身内在的修养,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整个国际社会对这些品质都一样看重。群体技能和专家知识领域,涉及到多元文化智商和全球总体经济、区域金融战略等全球化的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学校里充分利用现有外国教育资源,开拓更多对外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和领会多元文化带来的刺激,助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总之,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整个高校教育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教学环境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保障,团学活动是高校管理的有力支撑,通过多方位多元化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工作是一项没有定则的工程,无论是体系构建还是实施过程,都需要有创新思维和行动,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和渠道,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更好的实现大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

[2]汪涛,等.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3]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 导向型;教育改革;语文教育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中职公共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工具的掌握,同时“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遗憾的是,当前中职语文教育面临着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生厌学情绪强,学生普遍更注重对专业课的学习特别对热衷于考级、考证,而不予重视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这一现象引起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语文教育被边缘化?本文主要从导向型教育改革思路出发,探讨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方案。

一、中职语文教育导向型改革的基本思路

1、导向型教育改革的内涵

导向型教育改革是指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确定一定的目标,把握一定的方向,以目标是否达到、方向是否偏离作为教育改革成败的衡量标准。导向型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能够明确改革思路与改革方向,使改革方案更具可执行性,而不至于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

2、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导向

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亟待改革,这是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识。一般来说,常见的建议有如下几种:第一,教育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这一观点,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也应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以专业化为导向;第三,以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导向;教育改革应遵循“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表达交流等语文应用能力为核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基本路径。

可见,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就语文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案,且均以导向型教育改革为基础,体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育改革方法论上的提升。

二、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以人文素养为导向的必要性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的改革导向,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必要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1、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育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即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育。中职语文教育改革是建立在现有机制上的反思与完善,突出人文性并不意味着淡化工具性,而是在人文素养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寻求平衡,并为中职语文教育探寻到良好的切入点,提高中职语文教育改革的成功几率。

2、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需方特点

中职语文教育的接受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逐渐趋于成型。中职学生们存在提升人文素养的主客观需求,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做一个仅仅有技术的人,应符合多数中职学生的心理。

3、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

以人文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育改革符合中职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片面强调语文教育应服务于中职学生的就业或专业,会导致语文教育承载过多、过度的其他职能,导致语文教育背负过于沉重的压力,强化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反,语文教育应建立在对语言文学的审美基础之上,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快乐、心得、体验,而不应使语文教育过于工具化。

三、中职语文教育人文素养导向改革方案的落实

中职语文教育改革应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导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围绕人文素养培育,确立基本的改革路径与方案。结合中职语文教育工作实践,笔者对以人文素养培养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之推进突出如下建议: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并拓展阅读面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很多著名作家都有终生阅读的习惯。阅读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应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另一方面,阅读不仅仅意味着信息的接受,也包含着信息的过滤、消化、反馈等阶段。

2、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当前中职语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对语文教科书中相关文学作品和篇章的解析与审美上,忽略了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育的过程固然需要对一定的数量的美文进行解析与评价,课堂教育中教师所提供的分析范本是有限的,学生必须掌握自主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

3、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中职语文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内外兼修的文化人。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后,则应通过角色转换,由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倾听者,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地畅谈有关国家、民族、社会、生命、爱等一切话题,使学生的人文情感被充分激发,使学生从“学”到“说”,从“接受”到“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人文体验可以得到增强。

总之,导向型教育改革应作为当前中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能够使中职教育改革目标明确化,更有利于达到改革目标。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阅读量的提升、阅读面的拓展,并在课堂教学、课后交流等场合,增强师生互动,教师应倡导、鼓励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交流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人文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保持终生,真正做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参考文献:

[1]鲁卫平,陈彦:《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5期,第165页。

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中职学生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课题:本文系温州市教科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职校生核心职业素养培育的选择性课程开发研究”(立项批准号:WK2016093)的研究成果。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推行选择性课程改革多年,但各校的选择性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未经调研或未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和学校特色办学的现象比比皆是,存在选修课程课时严重不足、实施效果差等现象。调研显示,社会和企业对用人的标准有了全新的要求,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湛的专业技能、创新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还对应聘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要开展核心素养视阈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培育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职场适应能力,实现三全育人的需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了解企业与学生的需求

永嘉县第二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本校”)成立课程建设小组针对样本课程开发进行调研。

一是调研企业。课程建设小组通过对当地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调研,形成了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调研显示,企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是调研学生。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真实学习兴趣和个性需求,为选择开发教学项目奠定基础。校本课程开发主要以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充足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条件

本校的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拥有省级电子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及市级创客基地、市级中职“双创”示范实验室等资源。现有本专业实训室、工作室共34个,本校为实训设备投资两千多万元,能够充分为本专业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以专业和实训基地为基础,充分挖掘并利用实训场所、设备、媒体、软件及专业教学资源,发挥现有资源优势。

(三)发挥师资队伍优势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开发的必备条件。本校择优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又能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团队,包括校内外课程专家、企业专家及青年教师。其中,主讲教师是关键成员,他们能真正地内化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并能将这些核心素养进行适当的表达,为完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创造条件。

(四)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科研项目,本校教师对其接触较少,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教师个人能力有限,缺少组织与引领,信心不足;三是本校缺少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动力不足。为此,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激励保障机制,规划校本课程顶层设计,适时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与评选,以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师发展,就显得很重要。

二、核心素养视阈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分解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學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可分解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和身心健康四大方面,其中“技能精湛”主要包括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双创”意识等。进一步分解显示,培植匠心文化的途径主要有学科教学渗透、能工巧匠进校园、工匠文化宣传、优秀作品展示等;强化专业技能的途径主要有打造核心课程、强化专业课程、参加技能大赛、推行选修课程、顶岗实习;渗透“双创”意识的途径主要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渗透创客课程、举办创业创客大赛、组织社团活动等。

(二)课程设置

课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至关重要。围绕“精湛技能”核心素养下所推行的匠心文化、专业技能及“双创”意识培育,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以电子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培植匠心文化需要设置大师进校、作品展示、社团活动等公共活动课程,还要在电子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需要设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双证制”课程、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及顶岗实习课,并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双创”意识需渗透创新教育教程、创业教育教程、创客类课程,开展“双创”竞赛活动,开展创客成果展示活动等。其中,专门化课程和“双证制”课程的校本开发,一般由专业名师、骨干教师及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联合进行,结合本地产业与地区特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鉴定,确保“1+X”证书制度实施。

(三)课时分配及比例调整

依据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三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为1020课时,专业核心课程为374课时,专门化课程和选修课程为918课时,顶岗实习为1160课时。可见,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专门化课程及选修课程的课时占比较多。

三、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策略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着手课程方案研究,确立课程目标;实施课堂教学,生成典型教学流程;研讨教材编写体例,形成特色样本;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如图1所示。

(一)研究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

课程方案是课程开发的指南。课程建设小组应认真研究课程方案,领会本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与课程标准,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对照纲要进行补充、拓展,确定课程方案、类型及专业内容。同时,重视选修课程的育人功能,强调“德技并重”“课程思政”,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精选案例、素材,融知识、技能、德育为一体。此外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课程目标。

(二)实施课堂教学,形成典型教学流程

形成课程基本方案后,课程建设小组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教学的相关资料,选派业务骨干教师担任主讲,按照项目化课程教学特点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教师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形成典型教学流程。实施理实虚一体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任务为主线,虚实结合、学做合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研讨教材编写,生成特色样本

特色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之一。在内容方面,课程要能体现创新性、趣味性,具有可操作性,此外还要编排合理、有序、科学,要充分考虑青少年学习特点、适合目前青少年学习规律;在形式方面,教材编写体例要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四)建设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

开发“学生选课管理”和“资源库”平台。“学生选课管理”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程,相关方要根据选修课程来搜集、积累、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导学案、微视频、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师把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资源库”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四、校本课程评价机制研究

(一)组建机构,制定制度

为了落实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方案,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本校由校办牵头,建立了由教务处、科研处、实训处联合组成的校本课程评价机构,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增加了选修课时费,大大激励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热情,保障了开发者的权益。

(二)丰富测评,反馈效果

测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对课程,主要从课程方案、教材编写质量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执教教师,主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和选课人数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作品和问卷调查等进行评价。通过多种评价方式,验证开发课程的成效。

(三)研究评价,促进提升

为了衡量课程质量,应参照精品课程评比量化要求分解评价内容,要对教学内容、学生收获、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合理分配分值。明确说明指标内涵,让课程建设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明确标准,促进质量提升。

五、研究成效

(一)学生方面

1.增强了专业学习兴趣(来自问卷调查)

为了解专门化课程,专业拓展类、特色类选修课程实施一年来的效果,笔者对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6.35%的学生对专业学习有较大兴趣。

2.提高了专业成绩(来自学业水平测试与技能考试)

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并提高。学生在温州市专业课学业水平测试中通过率达94.3%,其中优秀率达28.5%;在温州市无线电装接工技能等级考试中,学生合格率达85.3%,特别是参加“双证制”课程的学生,通过率达95.5%。综合起来,比上一年级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3.渗透了双创意识(来自学生竞赛与创客作品)

学生参加了创客活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并在各类大赛和评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仅让参与者有了“双创”带来的实践体验、经验与收获,也让“双创”意识、“双创”理念影响了更多学生。

4.提升了实習就业能力(来自企业的声音)

学校对高二后学生实行分流:参与实习就业,或进行高三复习准备高考。对部分参与实习就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学生找到了对口的专业实习单位,并受到肯定而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较弱的学生只能进行短期实习,不能顺利就业。

(二)教师方面

1.增强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意识

对于大多一线青年教师而言,课程开发是一块空白。两年来,本校电子应用技术专业共有75%的教师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或实施。这些教师亲历校本课程开发,了解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要求及方法,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和意识。

2.提高了发现学生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选修课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展现了个性和特长;另一方面,实施小班化、多样化教学后,教师易于跟学生交流沟通,并发现学生的潜能。如通过无线电装接工实训课程发现技能操作强的学生,通过创客电子课程发现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

(三)课程方面

1.生成了系列优质校本课程

教师开发选修课的同时,生成系列选修课程,确定课程标准,积累教学资源,以此来编写教材。其中《无线电装接工实训教程》《创客电子》《维修电工(初级)》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无线电装接工(初级)获浙江省中职精品选修课程一等奖,创客电子获温州市中职精品课程一等奖;家庭电子电工基础成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青少年电子制作成为温州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

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文4

督导全面覆盖,强化评价反馈

房山区在学校督导工作中做到了对幼、小、中、职、成、民办等各类教育的全面覆盖,将全面督导与专项督导、集中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实施了一年一轮的全面评价。目前的督导工作分为8个系列,包括公办和民办教育共180多个单位。在评价方向上,我们秉承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教育行政决策、学校执行和教育督导三位一体的工作理念,统一发展方向,汇聚发展合力;二是坚持围绕区域教育中心工作和年度重点,突出质量核心,强化各类教育贯通发展;三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践行;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的创新发展;五是坚持紧扣教育发展的方向,聚焦新课程方案的落实、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落位和中高考改革的教学实践;六是坚持突出课堂质量核心,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七是坚持督导队伍组成和评价方式的创新,以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评价效率。

在评价实施中,我们严格遵循“两听、三访、四看、五查”的工作规程,即两听――听汇报、听课;三访――访谈校长、访谈教师、访谈学生;四看――看档案材料、看学校管理、看文化建设、看特色亮点;五查――查校园安全、查食品卫生、查开齐开足、查学生体质、查课外活动。落实了两评价两反馈,即评课堂教学、评全面管理,进行现场口头反馈和年度书面反馈。在2015年的评价过程中,累计听课450多节,组织教师访谈近200人次,学生访谈200多人次,收集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平均每校12条左右,比较全面地获取了学校发展的基础材料,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诊断资料和工作方向。

抓住评价重点,实施有效引领

在学校督导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紧扣督导工作的年度重点,深化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对各类教育的内涵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监督指导作用。

1.立足科学引领,诊断学校办学理念与管理思想

在学校发展的理念层面,由督学结合评价指标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师生座谈走访、校园的行为观察和业务科室的数据统计,对学校确立的思想理念在科学性、知晓率和教育性三个方面进行研判并提出建议。

在督导中,指导学校坚持办学理念与办学实践相统一,构建起理念统领下的办学目标、发展思路、管理模式、文化架构、课程体系相统一的办学实践体系。通过督导,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实践体系日益完整、清晰,以思想引领学校发展的效果日益彰显。引导学校确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坚持以管理激发人的创造性,聚焦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督导,以有效管理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得以深度贯彻。

2.突出全面育人,考察学校资源开发与整合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构建系统、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和浓郁的文化氛围是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在督导过程中,责任督学坚持紧紧围绕这两个领域,从多个维度对学校工作进行考察和评价指导。

强调文化育人功能,评估文化体系构建。几年来,我们将学校文化建设纳入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了全面的考查评估。评价重点放在学校文化与办学目标的一致性、文化构建在多领域推进的系统性、文化建设与课程构建的一贯性、文化环境中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上。通过两年的督导工作,各校在文化建设中逐步实现了思想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的有机统一,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文化氛围的渗透功能、文化气息的同化功能逐步显现。

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考察课程资源建设。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学生提升素养的重要依托,课程的设置与构建必须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督学抓住这个关键,重点考察学校在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指导下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情况。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作为教育督导的年度工作重点,督促各校将三级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特长培养等多方面获得发展。通过严格的考察与指导,各类学校的三级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学生体质和艺术素质整体提高。

突出教育创新,推进改革落位

督导评价要突出教育改革方向,服务教育发展大局。同时,要确立改革意识,鼓励教育创新。

紧扣教育考试改革,监督新课程实施。在评价过程中,监督各校以教育综合改革为指针,围绕中高考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方案,增加学生选课、长短课时搭配,实现课程实施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多渠道挖掘校内外资源,与学科教学需求有机整合,开展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在督导中,边检查指导边介绍典型学校的成功经验,为学校提供借鉴。借督导之力,实现了新课程方案实施和学科教学实践的有序推进。

关注课堂教学质量,聚焦发展主渠道。责任督学在课堂教学督导中将重点放在提升质量、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模式探索的持续深化上。组织责任督学中的业务骨干深入各校课堂听课、评课,同一线教师深入交流,从新课程理念、课堂模式、教学设计思路等多维度挖掘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因素,为教师提供有益指导。同时,宣传全区课改典型,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发展。通过督导,以联盟制、一体化、手拉手为基本模式,城乡间、校际间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帮带、教学改革研讨与实践得以顺利开展,以课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观察活动得以深入推进。

着力引导教育创新,激活发展动力。我们将教育创新作为单独项目,放在督导评价指标体系之外独立考查加分,引导各类教育创新发展。在评价中,责任督学从创新项目的科学性、创新内容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素养提升的一致性、创新实践对全面提升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创新进行评价指导。同时,不断发掘创新典型,通过总结交流等形式进行宣传。通过积极引导,全区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创新项目和特色学校,教育创新在多层面、多角度逐步彰显。

坚持全局推动,运用督导结果

多年来,房山区的学校督导工作在教育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指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推动了各类教育的协调持续发展。目前,全区基础教育突出核心素养,探索一体化模式和贯通发展,在保教质量、学生素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实现了全面推进,各学段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进一步拓宽领域、打造优势专业,推动特色发展,办学效益逐年提高。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围绕“1286”工作任务,创新发展,服务于市民文化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学习化社会建设,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

与此同时,我们发挥督导评价结果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坚持立足教育发展全局,实施评价表彰。真正实现了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方向,评价过程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评价结果得到了系统的广泛认可。督导评价的方向正确、体系科学、过程严密、结果客观,保障了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且在教育系统得到广泛使用。两委一室每年度组织全系统的综合评价表彰,并将评价结果与学校绩效工资挂钩,作为确定各学校年终绩效档次的依据;同时,评价结果作为教委、教工委评选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人民满意标兵学校、优秀党支部、文明单位的重要指标,作为对基层单位党政正职考核的重要参考。

紧抓发展机遇,深化督导职能

目前,教育发展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为更好地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瞄准区域短板,实施精确指导。针对发展状态低迷和起伏波动较大的学校,实施专项督导和连续督导。整合学校工作各领域的专家和骨干,对问题学校实施内科解剖式的诊断并进行持续指导,帮助区域内基础薄弱校快速提升,逐步补齐全区学校发展的短板。

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文5

一、体育院校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对于艺术来说,体育是它取材的领域之一,艺术的各种门类,都把自己的触角伸进体育领域进行美的创造。尤其是现代舞蹈和现代音乐,更是大量渗入各类体育竞技项目和表演活动中,把体育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体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艺术使体育运动更加完美,体育也要借艺术来丰富自身文化内涵。近几年,体育院校相继开设了音乐、表演、舞蹈学等艺术类专业,体育院校不但可以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也通过二者融合,丰富了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学院的多类传统课程,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健身健美、啦啦操等的教学集技巧、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体育与多种艺术类型得到完美结合,学生专业才能和艺术素养得到了良好培养,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体育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践

1.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体艺结合相得益彰。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规程》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精神,对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坚持“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公共艺术教育;以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专业艺术教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惠及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艺术教育课程的实施。构建以专业艺术院系为牵引的专业艺术教学平台、以教学管理部门为牵引的艺术普及平台、以校园文化建设部门为牵引的艺术熏陶平台,三大平台协同运行,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系。2.组织机构建设完善,管理体系运行有序。成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改变了以往公共艺术教育各自为阵的局面,形成了领导顶层规划、专职机构具体落实、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促进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效果。成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建立公共艺术教育组织机构,创建了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载体。教务负责公共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协调和行政推动工作;党政办、宣传部、团委等负责各类校园艺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社团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研究中心统揽学院校园文化思想阵地建设,利用学院长期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引导和青年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年学生艺术素养。3.课程体系设计合理,体艺教学系统融合。(1)科学修订教学计划。艺术课程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结合学院人才培养实际,学院始终将公共艺术课程与学科公共课程等同重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秉承“艺术浸润技术,技能与素质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突出公共艺术课程地位,研究探索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把文化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计划,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2)课程设置特色鲜明。课程设置坚持专业性与普及性紧密融合,体育与艺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体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专业艺术教育为主体,以公共艺术教育,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两翼。开设100余门艺术专业课程。除开设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外,自设音乐欣赏类、美术欣赏类、艺术设计类、人文社科等近2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结合体育院校特色,创编近30门体艺结合的体育文化艺术类理论和体育表演类特色选修课程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才能。(3)公共艺术教学管理规范。为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提高公共艺术教学质量,制定了公共艺术课程管理办法和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和保障条件和建设目标,形成科学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艺术教育教学管理上,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和研讨;优化完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趋科学性、系统性;对艺术教育类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和修订,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在专业建设、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等,使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得到系统提升。

三、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提升文化素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结合实际 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但目前教师在指导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过分依赖于教材,从而既不能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不能结合地域特色来让生活指导语文。通过这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体会与尝试,认为指导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际进行较好。

一、‘结合实际和地域特点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现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了6个综合性学习,6册教材共编排36个综合性学习。当然,这些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仅仅是一个示范性的安排,同时也是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安排,而这些安排也不可能照顾到全国各个地域的不同的层次的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需要,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有选择地增减相关的主题进行训练。我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些主题进行了调整。

如对于《莲文化的魅力》,因为北方学生对于莲的认识不深刻,我调整为《柳与丝――文学作品中谐音》,结合家乡地方色彩,选取古典文学进行综合性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地方特色(特别是地方“花儿”的内容理解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民间诗歌中的“起兴”用法,这样调整,既能让学生有具体事物可感可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身边的情景来渲染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学生实际,依照《课标》,有效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案和搜集整理资料

2011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的标准第2条指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对以上认识,结合学生在自主开展在活动和搜集、查阅资料方面的限制的实际情况,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先教会学生制定活动方案。方案大致包括项目名称、研究人员、目的、内容与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等。

制定方案要群策群力,共同策划,制定方案的过程同样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学习过程。然后指导学生有效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面临的难题就是不知从何处去搜集资料,这样,就要指导学生在亲历亲为的活动中搜集资料,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搜集:切合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的实物及文字、图片资料,现场采访的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相关联的采访记录或音像资料,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密相关联的古诗词名句,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相关联的故事、文章,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相关联的古今人物轶事,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相关的家庭资源等,与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紧密联系的各种文化现象等。并对搜集得来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

三、从语文素养的培养角度去指导综合性学习,以达到提升语文水平的目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是语文的实践过程。在初中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时,容易导致泛语文化的出现,因而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时,一定要把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核心。通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保证学生都能得到语文方面的收获,取得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学习首先是一个情感培养的过程,在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带着对要探究的问题的向往与热爱的情感去进行活动,而不是仅仅去完成一项语文课的任务;其次要让学习在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中能够运用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在探究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在制定计划时训练学生的提纲能力、概括能力,在搜集资料时训练学生对材料的甄别能力、感悟能力,在整理材料时又要训练学生的条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完成研究成果时,又要用到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能力……所有这些训练,都要以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为目的,让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