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数控机床;性能;发展趋势
数控机床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飞速发展,数控机床正朝着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模块化、智能化、高柔性、集成化、开放性等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机床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数控机床技术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航空、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技术主要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高速、高效方向发展
数控机床要大幅提高加工效率,首先要提高切削和进给速度,同时,还要缩短加工时间、降低加工成本,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
数控机床只有通过缩短切削时间,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其生产率。随着高效、大批量生产的需求和电子驱动技术的飞速发展,直线高速电动机的推广与应用,开发出许多高速、高效、高精度的数控机床以满足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需要。由于新产品更新换代时间周期的缩短,航空、航空、军事等工业加工的零件不但复杂而且品种多,也需要高效的数控机床,实现优质、低成本的生产。
二、高精度方向发展
从精密加工发展到超精密加工(特高精密加工)是世界各工业强国致力发展的方向。加工精度范围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乃至纳米级(
当前,机械加工高精度的要求如下:普通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01μm)。
三、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高可靠性是指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要高于被控设备的可靠性一个数量级以上。所以,并不是可靠性越高就越好,只要能满足产品精度需要就行。
四、模块化方向发展
为了适应数控机床加工结构比较复杂,精度要求较高以及产品更新频繁,生产周期要求短,品种多、批量小的特点,机床结构模块化,数控功能专业化,应提高并优化数控机床的性能。近几年来最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个性化。
五、智能化方向发展
为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等;为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方面的智能化,如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
自适应控制智能化,根据切削条件的变化,自动调节工作参数,使加工过程中能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具有自诊断、自修复功能,在整个工作状态中,系统随时对CNC系统本身以及与其相连的各种设备进行自诊断、检查。
六、柔性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发展的方向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生产线〈FML〉、专用机床或数控专用机床组成的柔性制造〈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自动化工厂〈FA〉)、体(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趋势发展,另一方面向实用性和经济性方面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高端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数控机床系统能方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机床自动编程的编辑程序〈CAMP〉、信息系统〈MIS〉连接,向信息集成趋势发展,向智能化、网络化、开放式趋势发展。
七、开放性方向发展
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智能化推动“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结合
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制造业的设计、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制造业开始由能量驱动转变为信息驱动,开启了智能化时代。借助智能化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以航空发动机为例,以往突发性发动机事故可能会使飞机进入漫长的维修期,一架波音747班机维修停飞一天可损失 30多万美元,每年全球飞机保养维修费超过1000亿美元。因此,保持发动机正常运转对航空公司运营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智能化制造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发动机机械性能的同时,实施在线维护航空发动机的增值服务,即采用远程在线电子控制技术提升在线运行监控和故障诊断水平,在飞行过程中将发动机数据回传到发动机制造商的服务平台,由停飞诊断转化为机载实时诊断,提高了发动机的寿命和无损探测能力,降低了发动机日常维护和重新换购的费用,为航空公司赢得了巨额商业价值。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率先采用上述商业模式,使公司利润比单纯销售发动机增长2至3倍,在世界航空发动机市场占有率从5%上升到近40%。
借助智能化趋势构筑“产品制造与增值服务”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是制造业有力的竞争利器。如果大飞机制造、汽车产业以及我国其他众多的制造业采取上述商业模式,不仅可以将制造链条和服务链条拉长,使之糅合而凸显价值创造能力,在流程上超越单一产业边界,迈进周边产业的宽广领域,改变传统竞争策略中“研发对研发”、“技术对技术”、“市场对市场”的单向较量,而且可以贯通市场调研、产品信息、创意设计、品牌创建、终端销售、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极大提升我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产业分工地位。
网络化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组织”相融合
IT技术中移动通信正在由3G向4G再向5G、固定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终端计算向云计算,由人与人的互联网向人与物的物联网方向演进,通讯网、互联网、广电网、传感网、局域网等各种类型的网络正在联系起来,发展成网元之间互相感知、协同工作、资源共享和信息综合处理的“泛在网”形态。在此大趋势下,人们不断探索基于网络的各种制造形态和应用服务,随之出现了以新的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商业模式创新。
制造业与网络经济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孵化出一批制造与网络一体化的企业,孕育出一种实体经济和虚拟组织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使制造产业和信息产业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交互趋势越来越明显,网络技术的溢出效应更加强大,制造业各类要素通过网络集散形势更加明朗。制造与网络技术融合的内涵日益丰富,涵盖了产品、业务、产业等多个层次和多个维度,体现为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整合,电脑设备、通信设备、消费电子等的终端融合,制造加工与通信、内容、计算等服务的业务融合,催生了业务和组织创新,包括创新型虚拟组织的大量涌现。
美国《商业周刊》的报道中把创新型虚拟组织定义为一种新组织,它运用高技术手段把创意、人员、资产动态联系在一起,不具法人资格,也无固定层次,是开放式的结构,可通过竞争招标或自由选择形成合作伙伴。创新型虚拟组织的好处之一是可迅速形成专业领域的独特优势,好处之二是核心企业可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这两个好处叠加可以形成结构的优势和高度的机动性,完成单一企业难以承担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等任务。
波音787飞机的设计与制造网络类似于创新型虚拟组织。波音公司通过网上招标,在世界范围委托有能力的研究机构开展研发攻关,选择材料和零部件制造行业的强势企业合作,使该型飞机制造中体现出创新型虚拟组织的结构开放、专业互补、资源整合等优势,产品上体现了最优设计、最新材料、最好品质等科技集成优势,在航空公司的运营上具有环保、简易、经济等特点。
由于创新型虚拟组织中的成员可以遍布全世界,彼此也许并不存在产权联系,不同于一般的跨国公司,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动态的,突破了以内部组织制度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方法,由此特质使它只能诞生于互联网基础之上,并在新一代网络中继续发展。
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焊接;生产应用;趋势
1、焊接技术的发展特点
焊接技术是制造业中的基础工艺之一,虽然焊接技术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技术却已经很成熟了。目前常见的焊接技术多种多样,如逆变焊接技术、高速高效气体焊接、二氧化碳焊接设备、短路过渡技术、多丝焊接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等,这些方法为焊接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交通、机械、能源、化工、电子、石油、航空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因此,焊接技术渗透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工业经的发展。
2、我国焊接生产的现状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制造业的蓬勃兴起和发展,焊接技术因其生产成本低,效率高及市场反应迅速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焊接生产企业的重视。随着现代智能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传感技术,高性能CPU 芯片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焊接技术取得了现代化的长足进步。
目前包括今后几十年内,钢材将是我国的主要结构材料。2004 年,我国的钢产量突破2 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钢材生产消费国。钢材作为一种结构材料,若转变为具有给定功能的产品,须经过一定的加工技术。焊接技术因其自身重量轻便,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市场发展优点,应用范围逐步扩大。2004年,用焊接加工的钢材问题突破1 亿吨,跻身世界焊接大国。
为了使焊接技术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更多重要产品的焊接任务,在近几十年内,我国先后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焊接技术,设备及材料,国外应用成熟的焊接技术和设备在我国虽应用范围和广度不同,但均有不同层度的运用。如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数控切割,机器人焊接,STT 焊接电源等技术设备已在我国制造业中不同程度采用。
3、我国焊接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3.1 船舶工业中的应用
高效焊接技术在船舶制造工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高效焊接技术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尤其是二氧化碳气体有效的保护半自动焊接技术的应用率达到60%-65%,高效焊接技术成为我国船舶制造工业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现阶段先进的船舶焊接技术是保证船舶制造质量、缩短船舶制造工期、降低船舶制造成本、提高船舶制造效率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 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
众所周知,焊接技术性能可靠、焊接质量优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被广泛的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中焊接技术占全部工时的10%,航空航天领域中50%以上的连接部件使用的都是焊接技术。由于航空航天工业对材料的要求比较特殊,所以在航空航天种焊接技术应运而生,在现阶段,高能束流焊接技术及固态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应用比较多。其中在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中最常用的先进焊机技术是搅拌摩擦焊、电子束焊及激光焊,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技术中被广泛的应用,促进了航天航空业的快速发展。
3.3 汽车制造领域中的应用
在汽车制造领域中汽车的变速箱齿轮、汽缸、离合器、行星齿轮框架、后桥及发动机增压器涡轮等部件都使用的是电子束焊接技术;而汽车中的车身拼焊、零部件的焊件及框架结构主要使用的是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中汽车的液压成型管附件、汽车车门预成型件、汽车地方车身支架、汽车轮毂及发动机引擎主要应用的也是搅拌摩擦焊接技术,由此可见,焊接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
4、当前焊接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焊接材料
焊接材料对焊接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趋势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如焊接材料正在从黑色金属向有色金属发展; 由金属材料转化为非金属材料; 由结构材料转化为功能材料; 由多维材料转化为低位材料; 由单一材料转化为负荷材料。随着焊接材料的不断发展,对焊接技术的要求更高,这样就促进了焊接技术的发展。新的焊接材料如陶瓷、耐热合金、钦合金等它们之间的连接亟待解决,普通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研发出更加先进的技术。目前普遍使用的是摩擦焊和扩散焊。
4.2 焊接设备和焊接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的设备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于焊接设备,它最主要的特点是精度高、质量高、可靠性强、多为智能化和数字化控制、集成度比较高、节能环保等。我国的焊接设备也在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焊机,如二氧化碳焊机、电阻焊技术、电磁兼容技术、自动化焊接技术、焊接机器人、智能化焊接等,这些焊接技术正在向低能耗、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它应用的领域广泛,西气东输工程、船舶工程、三峡工程、航天工程等大型工程都离不开先进的焊接技术,并且对焊接技术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4.3 焊接热源
在焊接过程中,热源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基本能源,并且热源是不断运动,通过点、线、面来进行热传导。因此,焊接热源的能量密度要高度集中、焊接过程要快速、焊缝要保证质量。焊接热源的种类有很多,如电弧焊、电阻热、摩擦热、化学热、等离子焰、高频感应热、激光束、电子束等,应该根据不同的焊接材料和焊接精度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焊接热源,保证焊接的质量和效率。
4.4 焊接自动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要保证焊接的质量和效率,在进行焊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焊接人员要充分熟悉自身的业务流程、准备好焊接的设备和工件等,因此焊接设备的准备车间非常重要,要不断提高它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工作。现在常对传统的焊接工艺装备进行改造,运用微电子技术来代替,这样大大提高了焊接的自动化水平。将数控技术、焊接机器人、专家系统等运用到焊接机械设备中,使焊接更加地柔性化、自动校正、自动控制等。
4.5 节能技术的应用
目前,人们正在不断提倡环保节能,焊接技术的发展也要将节能技术放在重要的位置。焊接工艺应该高效节能,这样才能为保证焊接技术的效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现在的焊接技术中,手弧焊机、晶闸管焊机已经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智能化的、能够自动调节参数的逆变焊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操作技能在逐渐地淡化,焊接技术也在向简单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结束语
焊接技术自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很多学科最新发展的影响和引导,在新材料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出现了数十种焊接的新工艺,并且使得焊接工艺正从手工焊向自动焊以及智能化过渡。焊接新方法和先进材料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焊接技术的水平,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外专家认为,焊接作为一种精确、可靠、低成本并且采用高科技连接材料的方法,到2020 年仍旧是制造业的重要加工工艺。我们广大焊接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务必树立知难而上的决心。抓住机遇,为我国焊接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黄建平,黄永平,肖延江.论我国焊接行业的现状[J].科技与企业,2012,(1).
[2] 李孟良,王海强.自动焊接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
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 机床工业;现状;发展规律;驱动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伴随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装备工业有了迅猛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和基础,机床行业备受重视,机床工业无论地位、产值、技术、市场等各个方面均有了飞速发展,但和国际机床行业强国德国、日本比较还有一定差距,伴随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机床行业具有光辉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从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规律及驱动因素上分析机床工业的发展前景。
一、国际机床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现状
1、机床工业的生产状况
全球28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2012年产值为932亿美元,中国约占30%,位居第一位。机床生产前8位国家和地区依次是中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美国、韩国和中国台湾。进入世界机床产值最大20家企业中,日本和德国最多,分别达6家,中国、美国和韩国排在其后,分别有2家,瑞士1家排在第6位。美、德 、日仍然是美、欧、亚三洲机床生产强国。
2、全球机床行业的消费情况
中、德、日、美、意是世界机床重点消费大国,占全球消费总量的73%。2013年中国机床消费381亿美元,涨幅近12%,占全球消费量的30%,仍然居世界第一,其中中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则占据全球市场的45%。美国、德国、日本机床消费增长已成定势,而且以中高档数控机床为消费主流。以欧元计算,各地区占比基本未变,亚洲占全球机床产值的57.7%,欧洲占比为34.7%,美洲占比为7.6%。其中2012年前十位机床消费国占全球市场80%。
3、全球机床行业的特点和分布格局
欧美机床企业集团化趋势加强,控制着机床行业高端技术。美国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机床技术,生产飞机、宇航、汽车工业所需高精度、高效、高自动化、高性能机床。德国企业对加工工艺研究投资不遗余力,尤以重型机床、大型精密机床著称,精度及使用寿命最好。瑞士机床企业以中小精密机床技术著称于世,擅长将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于机床系统。意大利机床企业擅长生产单台定制,个性化显著的机床,机床的柔性化程度高。韩国、日本、台湾擅长生产经济实用性较强的中高档机床,其中日本企业对机床寿命设计有特别的独到技术。
4、机床行业在全球进行技术转移
产业转移的重要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由于各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产业配套、法律法规、教育体系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同样的产品在各个国家中成本有明显差异,而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和一些低端产品具有明显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发达国家将传统成熟产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船行业、港口机械、工程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含量较低、运输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等因素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转移领域。中国机床行业由于中国的第一消费大国地位和生产成本、人员工资、工业配套等因素成为机床产业转移的第一大国。高端制造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不但体现在技术档次高、系统复杂成套、大型重型化、高速精密等科技水平和技术参数,更体现在售后服务复杂和更新换代快。总体表现为:投入巨大、成套复杂,规模庞大、研发周期长等方面。所以国内在重型设备等方面进步明显,比如港口机械、船舶、发电设备等,而精密机械等方面突破较慢。
二、我国机床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和国内市场国际化促动下,中国机床行业从2002年(入关后)起,机床消费总量呈加速增长趋势,“十五”以来,我国市场机床消费总额、进口额已连续居世界第一,数控机床更是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成为排名第一的机床消费大国。2012年机床全行业总产值为8000亿元。预计2015年年消费额将近8500亿元左右。国内机床消费市场竞争国际化,世界机床制造基地移地中国化成为大趋势,国家建立装备制造业基地如上海、沈阳、大连、浙江等。目前我国机床行业产品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满足各个行业的基本需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的装备制造业机床,我国均能自行生产,基本没有空白。
1、我国机床工业的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机床消费总量呈加速增长趋势,消费的增长导致了进口的快速增长,消费增长主要是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产业升级和跨国公司加大对中国投资建厂和合资生产的影响。这也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路线图和升级进化过程,作为制造业核心的机床也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机床行业形成了低端到高端的历史发展进程。
2、我国机床产业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机床行业面临的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首先是粗加工机床占总产量的40%以上,机床产值数控化率低(32.7%),其次,数控机床低档产品所占比例高(75%),数控化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国产数控机床高、中、低档比例为3:22:75。国产经济型数控机床基本满足了国内需求,中档数控机床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小批量的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已投入使用。
国内机床行业存在的问题是:机床精度普遍较低,缺少刚度实验,很少采用软件补偿、温度变形补偿、高速主轴系统动平衡技术等保证定位精度,仅有少数几种产品可达欧洲标准定位精度;基础材料性能弱,很少普及高强度密烘铸铁(树脂砂技术),无重大新材料开发;机床结构开发性能差,高速机床需要强化结构刚性,减轻移动件重量,机床整体结构突破传统结构的能力差;技术差距大,国外普及的远程服务技术、交钥匙工程、高速机床硬切削、干切削及其机理研究空白,基本无切削软件包供应;关键配套件性能不足,电主轴、高速滚珠丝杠副、直线电机、高速高精度数控系统,高精度位置检测系统等普遍处于低水平状态。
3、机床行业的市场分析
(1) 普通制造业。普通机械加工业中五金、电力设备、模具加工、矿山机械、冶金设备、建材设备、石油化工设备是带动机床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2)汽车行业。汽车工业对机床装备的需求具有多层次、宽领域、快节奏、高质量、数量大的特点,柔性加工生产线、各种数控专用机床将是日后国内机床工业向汽车工业领域渗透的重点。中国汽车零部件配套行业的实力与主机厂的需求差距还相当大,汽车配套企业必须扩充、提高装备能力,才能谋求其未来的生存发展。
(3)航空、航天、船舶、军工行业。航空、航天、船舶、军工产业是高端机床市场需求的大户。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防现代化的升级,国家将会加大对国防装备的投入(预计由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提高到2025年的5%)。
(4)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精密机床的主要市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近几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年均16%速度增长。
4、数控机床是机床发展的主流
国内数控机床可供品种超过1500余种,特别是五轴(及以上)联动数控机床已经成功开发,包括最关键的万能自动镗铣头在内,只是精度、性能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技术差距主要体现在整体加工精度、高速运行稳定性、持续无故障运行时间、后勤远程维护等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核心部件数控化率不高,自动化程度低。数控机床的性能主要由关键功能件所决定,数控机床价值的60%由关键功能件所决定,国内数控机床功能件产业规模小,集中度小,产品性能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内数控机床产品刚开始产业化、水平质量一般。高档次的系统全都是进口,中高档机床用的数控系统、滚珠丝杠、高速电主轴、刀库机械手、全功能数控刀架、数控回转工作台和高速防护装置等,很多是以进口为主。
三、机床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1、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
机床工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其中高档数控机床成为了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四大主机(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型机床、铸造机械、木工机床)。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换代,和工业化、重工化的历史发展机遇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机床行业快速增长。到2020年,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相关行业所需要的高档数控机床的大部分供应将立足国内,未来我国机床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2、随着装备制造业和工业化、信息化的兴起,机床行业发展后劲十足,前景广阔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技术进步,我国工业特备是装备制造业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机械装备生产国和消费国家,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大大提高,产品质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领先于意大利和英国。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崛起,必然导致基础工业机床行业的快速发展。
3、机床行业高速发展具有一定稳定性
随着高速、高效、高精度机床的技术成熟和大批量生产,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机床更新换代加速,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未来国内产品方向重点是高度数控化、高效、精密、大型化、功能复合化。预计十二五期间,国内数控机床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中高档数控机床将成为市场消费的主流。机床行业的重点用户分布在电力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造船工业、铁路机车工业、国防工业、机械工业和汽车工业七大行业领域,随着中高档数控产量提高,该行业收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机床行业体制改革和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行业赢利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同相关行业比较,机床行业的毛利率较高,尤其高于普通机械加工行业水平。随着机床产品数控化率的提高,该行业收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机床用户分布广泛,各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差异化、各个行业发展的差异性、机床产品的差异性和技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机床行业的发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中国机床不会出现明显的行业跟随周期。目前约有30%机床提供给汽车、工程机械等相关行业,20%供给军工、轮船、IT等行业,50%供给通用机械加工行业。机床用户分布广泛,各个行业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将使得中国机床行业发展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4、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机床工业高速发展的保证
中国大规模的港口建设,特别是集装箱港口建设推动中国的集装箱、集装箱起重机行业快速崛起,并一举奠定了全球行业的主导地位。目前国内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跃居全球首位。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国内投资仍然非常旺盛,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港口、场馆、住宅建设仍将是全球最活跃的区域,工程项目难度大,相应的消耗施工机械强度将保持稳定。超高压输变电项目、铁路提速、国油国运、航空航天领域国家采购等使得国内需求仍构成了全球需求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固定资产投资和汽车、航空航天、模具等工业的发展是刺激机床行业起飞的主要因素。我国固定资产每投入100亿元,将会带动0.8―1.1亿元的机床市场消费额,轿车产量每增减1%,数控机床消费量就变动0.54%。发电设备、船舶、冶金等大型和重型工业也是机床的主要消费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床商务网[OL].2010-2013.http://.
[2] 中国统计年鉴网[OB/OL].2010-2013.
[3] 工业统计年报.2010-2013.
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从投入产出角度对我国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进行分析,投入选取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产出主要采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指标进行分析。
(一)R&D投入分析
1.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五大行业中,只有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9.18%。其次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29.69%,年均增长率最低的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只有10%左右。最近几年,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两大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大型企业为了保持有力的竞争地位,逐渐加大对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投资力度。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属于国家垄断性的大型企业,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动力去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投资,导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所出现的效率低下的局面。在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所有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64%,年均增长29.69%。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无论是现有研发经费发展规模还是增长潜力方面都占很大优势,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及发展空间的行业。同时也应注意到新产品开发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否可持续的问题,要想提高R&D产出效率仅靠增加投入是不够的,还应该多考虑产出方面的问题。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虽然它所占比重还不到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1/3,但是因为有着较高的年均增长率,所以其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所具有的规模与增长优势仍是不可忽视的。至于其他三个行业,所占有的比重几乎相差不大,只有医药制造业所占比重偏低,然而其年均增长率却胜于其他两个行业,总体来说这三个行业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方面还存在不足。
2.R&D经费内部支出
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最高达到了64%,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17%,最低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仅占到2%,而且近年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R&D经费内部支出方面保持着迅猛的发展趋势。对于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全部R&D内部经费支出的比重很低,年均增长率只有17%左右,远远落后于其他几个行业。这可能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投入风险大,回报率低,对于大部分大型企业来说,远不如技术引进和研发外包来得迅速,所以才会出现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缓慢、占比低下的现状。
(二)R&D产出分析
1. 新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一个重要的R&D产出指标。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高的行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也比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对于R&D效率来说,投入高、产出大,也就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上达到了高效。
2007年比重分析也可以看出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最高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最大的也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最低的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最少的也是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这说明,产出和投入呈一定的比例关系,投入多的产出高;反之,则产出低。
2.专利申请数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达到50%左右,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仅次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但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基数大,虽然年均增长率低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可是在数量上仍远远高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是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起步早,发展速度相对来说也比较快。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发展很快,可是起步较晚,较高的研发投入也产生了较高的研发产出,使近年来专利申请数迅速增加。增长率排在第3位的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利申请数也取得了迅猛增长。最低的是医药制造业,由于其基数较大,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前期发展较为迅速,当发展达到一定速度,即使增加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也增长缓慢。再者,医药制造业近年来出现的无序的市场秩序,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大量模仿复制的出现,使大型企业没有动力从事研发活动,这可能是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增长率较为缓慢的原因。增长较为明显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余4个行业增长速度大致相同。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型企业所有专利申请数中,占比最大的也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了80%以上;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但是远远低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比不到10%;其余3个行业的总和仅相当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2007年专利申请数的占比,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都占据着绝对优势,是一个发展潜力很大的行业。
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发展航空制造业科技项目
Abstract: the major powers of the world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aviation manufacturing listed in the national strategy. Avoid ke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ong-term are underlings, realize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projects, drive the related industrial upgrading, developing large aircraft has been listed as our country's strategic project.
Keywords: development aerospac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rojects
中图分类号: F40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民航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民航业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其中,现代航空器和空中交通管理系统,高度集成了大量先进科技。民航业的进一步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特别是上游的航空制造业,因其产业链长,技术、资金、知识密集,可拉动材料、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特种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行业以及先导性高技术产业,也是一国现代化、工业化、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主要大国一直把发展航空制造业列入国家战略。避免关键科技长期受制于人,实现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换代,研制大型飞机已列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工程。
二、从实施政治外交战略、促进军民融合和缓和两岸关系等方面看,民航始终发挥着独特作用。
民航业具有天然的国际性,在国家实施全球政治外交战略过程中,民航是外交谈判的筹码和工具、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的纽带,因而已成为重要的外交战略资源。事实上,开辟国际航线以及国际航空网络的空间演变,折射着各国政府国际关系、外交关系以及对外联系重点的变化。这些年来各主要国家与我国发展双边关系过程中,有关飞机采购、开放机场、航权谈判、航线开辟、时刻安排、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民航事务,始终是一些国家非常关注并不断提及的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航引进飞机741架,总额733亿美元(其中,波音飞机270架,总额343亿美元),为平衡中美、中欧贸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民航业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行业经济结构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航局着力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出台支持和鼓励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民航业发展、给予支线航空和支线机场补贴等一系列相关政策,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增长结构已发生了积极变化,即:中西部快于东部,中小机场快于干线机场,干线机场快于大型枢纽机场。但站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高度,从世界民航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民航业发展仍主要存在以下五对基本矛盾:一是社会需求巨大与关键资源不足的矛盾(比如,空域资源就已经成为民航业发展的瓶颈),二是行业快速发展与安全基础不牢的矛盾,三是战略地位凸显与体制机制不顺的矛盾,四是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五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这五对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内涵做强与外延做大的矛盾,关键要走安全发展的路子、努力实现行业“持续安全”。
未来一二十年,民航业仍处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行业经济结构的最佳时期。这项工作已是大势所趋,如顺势而为,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其中的主要工作有:一是要把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作为着力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民航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二是要把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产业政策作为着力点,进一步构建促进民航业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体系。这其中,综合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逐步形成差异化战略定位,打造具有不同运营模式的高品质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是民航产业链的主体,其运营模式、结构状况,决定着整个行业发展走向,也是行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全球航空公司发展看,目前已形成洲际网络型、区域型和低成本这三种运营模式。相比而言,我国43家运输航空公司(其中,全货运航空公司11家),总体规模小,还存在市场定位和战略同质化等问题,这是影响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秩序、综合竞争实力以及国际航空、支线航空、航空货运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更直接影响着民航业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作用的发挥。
(二)重点支持中西部机场建设、大力促进支线机场发展。
机场作为民用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及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应。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明确将机场定位于公共基础设施,这对机场的建设、运营、管理、改革、发展等方面至关重要。民航局着力解决机场网络布局、中西部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和中小机场建设发展等结构性问题,已开始区分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机场、大中小机场,积极争取各项行业财经补贴和税费优惠政策,努力构建差异化的机场建设发展公共财经支持政策。
(三)兴办通用航空企业,努力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通用航空的各种需求。
通用航空是民航业两翼之一,主要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通用航空形象地讲,就是“通用通用,大家都用”。它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通用航空产业链本身,而且是民航业发展的基础和航空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不断扩大机场服务和辐射区域范围,重点建设以机场为中心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世界上重要的国际城市机场,既是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也是地面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事实上,各种运输方式各有特长和优势,分工协作、互为补充是大势所趋。但与轨道交通等其它地面交通运输方式不同,机场建设选址具有特定要求,不可能建在城市中心,打造以机场为核心的城郊型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建设区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