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交流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1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政府引导
一. 戏曲文化交流现状分析
(一)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方式亟须拓展
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电视、网络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社会中,戏曲文化主要通过剧场演出、社区演出以及农村演出的方式进行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已成为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但在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与现代化传播媒介的融合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且适应区域文化传统西区交流合作的机制还不健全,无法为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
近些年来,国家文化部门逐渐意识到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传统戏曲交流合作途径不断拓宽,最突出的表现则是为传统戏曲演出团体和传承艺人加强交流合作提供了契机。例如,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下,针对传统戏曲艺术传承的职业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而且通过组织院校竞赛,促使不同戏曲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文化交流活动一些具有艺术天赋的戏曲文化传承人逐渐被发现,并受到重点培养,进而为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瓶颈亟待破解
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合作的瓶颈突出表现为加强合作、抱团发展共识有待加强,我国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则是不同的地区和剧种各自为战,由于缺乏合作意识,导致无法将我的传统的戏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推广和宣传,无法将不同地区戏曲剧种的优点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各地的传统戏曲剧种都进行了包括音乐、表演、乐器以及企业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活动,促使戏曲文化更加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使得戏曲艺术表演更加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习惯,但是在戏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合作交流,致使戏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机融合各地以及各剧种之长,无法有效提升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传统戏曲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戏曲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形成支持传统、打造精品的投入扶持体系,无法对戏曲艺术专业化人才以及传承者进行更好的保护。
二.文化交流建设策略探究
(一)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为了不断促进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机制,具体而言,应该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建立起多层次的传统戏曲交流合作格局。在曲艺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进行传统戏曲交流合作的专项规划,从而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从而将戏曲文化的民间交流、传承艺人交流、院校交流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进行相互融合,促使戏曲文化交流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通过鼓励现代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从而积极打造区域知名的传统戏曲文化品牌,走组团发展的路子。
(二)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与建设过程中,针对戏曲文化的传播,必须适应当前的信息网络环境,从而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好的载体。具体而言,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过程中,可以利用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络平台,对各类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进行展示,而且要利用现代化的视频制作技术,对戏曲表演进行精心整理,从而不断提升戏曲表演的影响力。而且可以利用电视台举办各类戏曲竞赛活动,鼓励各类戏曲人才积极参与其中,在竞技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中,可以建立专门的戏曲文化网站平台,然后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及其相关文化资料进行整理和上传,使社会公众可以更加便利的了解到各种优秀戏曲文化,并能够被优秀戏曲的文化魅力所吸引,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
受我国历史发展特点、地域特点以及其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戏曲文化资源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而且在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历史文化名人和人文景点,采用复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合理科学开发利用,不断丰富扩大传统戏曲文化的内涵。在传统戏曲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应该要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从而有效提升传统戏曲题材的选择范围,要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剧目创作活动中,而且还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力量,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从而不断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发展。
(四)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不同地区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交流沟通过程中,相互借鉴,从而建立起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保护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针对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活动的开展,地方政府应该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要为戏曲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交流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总之,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与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为了更好的促进传统戏曲文化的交流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不断完善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戏曲文化交流合作新载体、深入挖掘区域内传统戏曲资源、营造有利于传统戏曲文化交流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2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外语教学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复杂体系,它既包括语言的学习也涉及文化知识的渗透。文化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将语言学习和文化认知结合起来,引导学习者认识中西方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努力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才能使外语教学的发展顺利进行,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实施。
1文化移情的概述
移情(empathy)这一概念最早始于美学领域,在1873年由德国的一位美学家提出,不但被看作是审美的象征,也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外语教学不仅涵盖语言学习,同时也包括文化的交融。文化移情主要是让交际的双方摆脱固有的文化思维,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和交流障碍,有效地实现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沟通。文化移情既包括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两个方面,又是二者的集中表现。认知移情和交际移情二者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外语教学中适度地引入对文化移情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就会在不同的文化模式、语言模式和交际模式中建立主客体的交流的纽带,积极而有效地引导学习者进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更能促进教学目的的发展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2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移情要让交际的主客体自觉的转换文化立场,在交流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束缚,进入到对方的文化模式中。文化的认知是比较复杂的现象,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也是在学习其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在语言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但要加强语言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文化移情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来都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既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又可以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1培养交际主客体的文化敏感性
为了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先决条件是要培养交际双方的文化敏感性。交际的双方在跨文化交流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依据自身的文化信息和背景来决定对目的语文化信息的解读,根据认知需求挑选和改变外来文化的信息,进而导致交际的主客体产生不同文化感受。在提高交际主客体的文化敏感性的首要任务是要区分出主客体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才能使学习者培养出文化移情能力。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专题讲座等形式积累目的语文化,对文化做出对比,使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渐渐得到发展和提高;也可通过多媒体手段如英美电影赏析、文学作品鉴赏等方式让学习者感知和掌握异国的语言、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的差异。通过细致地理解交际双方的多样化文化因素,刺激双方的文化敏感性,才能积极地促进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3.2培养交际主客体的文化顺应能力
文化顺应能力是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为了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我们必须要撇弃这种偏见,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的相对性和文化的互补性原则,努力培养文化顺应的能力,以进一步提高文化移情能力。顺应是指当外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交际主客体的主观原有认知模式和认知结构不能消化和吸收新环境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时对个体认知结构开始改变的过程。培养文化顺应能力既可以通过现代化的视频、音频、动画等手段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认知,又或者通过微信、交流软件、学习平台等形式创设虚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使交际的主客体能够自然而然的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下了解目的和意图,通过反复的演练、探讨和纠错等方式的运用使主客体学习者的文化顺应能力得到完美的发展和提高。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交流:翻译;异同;
前言: 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外来文化,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通过翻译,尽量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缩短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和距离。
1.文化交流与翻译
1.1有关文化交流
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 译界虽对此一直多有讨论 , 但并未取得共识。从翻译实践来看 , 不论是在当代还是在历史上 ,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归化)的原则似乎是占了上风。近十多年来 , 随着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并逐渐向边缘学科广泛渗透 , 翻译理论界越来越注重把翻译放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 , 人们更多地从文化的差异与渗透来看异化与归化问题 , 即把翻译不仅仅看作不同语言的转换 , 而且把它看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关系及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本文试图从翻译的本质出发 , 通过讨论译者的使命 、读者阅读的认知过程及信息时代与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 来重新诠释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处理归化和异化关系的总原则 , 即在不排斥归化法的前提下 , 尽量采用异化或异化加释义的方法来处理作品中含有文化色彩的语句。文字间意义的传达或功能的对等等方面的研究 , 而对意义与功能之外的因素关注甚少。近十多年来 , 随着文化学研究的兴起及各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 人们越来越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翻译的本质。翻译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和勒弗维尔在他们合编的《翻译 、历史与文化》中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学转向” 这一口号,这也标志着翻译的文化学派的正式兴起。在以后的几年中 , 他们又各自或一道陆续出版了几部专著来讨论翻译与文学 、意识形态 、权利及文化的关系。与以往翻译中的文艺学派或语言学派不同 , 文化学派是当前翻译理论界中具有相当强“革命”因素的学派 , 有人甚至认为他们的观点对以前的翻译理论具有“颠覆” 性。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和翻译对于文化传播 、推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 , 通过翻译可以引进新概念 、新文体和新的表达手段来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另外 还有一些翻译家如兰博和雷恩也推出了此功能。
1.2 文化交流中的翻译
著名作家于冠西说:“人类文化从整体来说,是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汇聚、交流的产物。”不同文化的交流必须通过翻译来完成,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更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环境氛围,独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造就了不同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文化特色,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给翻译带来一定阻碍和困难。因此,如何成功跨越文化阻碍,寻求恰当翻译策略,从而实现高质量跨文化交流,进而推动文化传播,是翻译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翻译是不同语言社会的交流工具,通过转述语言文化信息,促进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和进步。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应该充分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不同文化间的相似和差异。如果两种语言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思维和表达方式大致相同,两种社会的文化内涵也会大致趋同,这种情况下,翻译就可以实现互译,保留原文文化色彩;如果两种语言社会的地域环境、文化习俗、人文历史、、价值观念等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注意,因为这种文化差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制约着翻译内容的呈现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因此,解决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关键。
2 .目前影响翻译不同的因素
2. 1不同语言社会的历史和习俗等文化内涵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根源因素。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民族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历史文化;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孕育形成了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和词汇;语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本民族交流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独特工具。由于受价值观念、社会风尚、道德情操、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各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些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产生出内涵丰富的文化差异。因此,要重视不同语言社会的历史和习俗差异,把握翻译中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根源。
2.1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等文化背景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客观因素。文化作品以整个社会为反映对象,用独特视角反映社会生活,形成浓厚而鲜明的时代色彩。作品的创作离不开身处的地域环境,还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只有充分关注作品、作者的相关背景,才能充分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揣摩作者写作时心境,感悟作品深刻内涵。因此,不考虑社会时代背景对作品翻译的重要影响,就会产生翻译的文化偏差,无法保留和彰显源语文化特色。
2.3 翻译者的价值观念和语言功底等文化素质差异
是影响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主观因素。翻译者是作品翻译过程的主体,是两种文化的传播中介。不同翻译者,所翻译的作品意蕴和内容各不相同。一方面,由于受社会环境、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翻译者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翻译用语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翻译者要对原作品进行解读、评价、加工和改造,仔细把握作品的文化内涵,领悟作品的内容精髓,品味作品的思想精神,用精准的语言进行文化传播和再造。因此,翻译者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是翻译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
3 .当前文化交流中翻译存在的问题
3.1加强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减少翻译语言障碍
今天,文化融合成为世界文化交往的发展趋势。作为开放的动态性系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渗透力,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吸纳、融合,增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增加了人们的相互认同。这使得跨文化交流――翻译的障碍越来越少,语言沟通越来越顺畅。因此,翻译者要把握原作品所属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强化保护源语文化意识,深度了解原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增进文化融合,加强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
3.2合理恰当运用翻译方法,扫除文化交流障碍
翻译者是联结原著作者和译著读者关系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若以原著作者为中心,就不免会给译著读者带来诸多困惑和不解;若以译著读者为中心,就不免会失去原著文化特色。因此,需要正确处理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灵活采用音译、套译、移植、译注、重创、摹仿等方法,找出传递文化信息最恰当表达方式,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播;或以源语或原著作者为依归,以原著内容特点为基础,采用“异化”或“直译”翻译方法,最大限度保留原著风貌和风格;或者以目的语或译著读者为指向,把握原著作者思想,关照译著读者态度,采用“归化”或“意译”翻译方法,促进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
3.3提高翻译者综合文化素养,增强翻译实践经验
翻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翻译作品质量的优劣。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要求翻译者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两种语言,又要熟知两种文化差异;要求翻译者不仅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牢固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努力积累翻译实践经验。在翻译时谨慎处理文化差异,准确把握文化内涵,真实再现原文风貌,恰当传递文化信息,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快文化交流步伐。文化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产物,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文化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层次越来越深,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日益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发展日益将整个世界紧紧连在一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至最不发达国家,都不能自外于这一历史潮流,都必须在这一浪潮中趋利避害,以求得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必然促进全球性的文化大交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文化受制于经济和政治,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协调发展,社会才能协调、和谐、有序运转,走向良性循环,否则就会失衡,甚至瓦解。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又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发展的。从这个意义来说,经济全球化本身也是文化交流的产物。 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由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决定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决定着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正是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矛盾运动,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它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否则就会变成“死文化”。古代中国非常强大,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后,中国却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其原因之一就是闭关自守。
人类文化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文化系统,必然走向衰落以至灭亡。只有实行开放,不断碰撞和交流,文化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长盛不衰。古代日本比较落后,但它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吸取积极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明治维新”之后又积极向西方学习,从而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亚洲“四小龙”基础并不很好,但战后积极对外开放,吸取别国的长处,取得很好效果。今天的美国之所以在许多方面能保持领先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引了来世界各国的大批优秀人才。党的之后,我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学习并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成果。正反经验说明,文化交流是通向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4
树立正确观念
正视文化差异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前提。所谓跨文化管理包括跨越国界和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化管理。因此,承认并理解各国之间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并识别这些文化差异点,这是增强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必要条件。
理解文化差异有两层含义:一是理解东道国文化如何影响当地员工的行为;二是理解母国文化如何影响企业派去当地的管理人员的行为。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措施去克服。潍柴集团海外子公司分布在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印度等不同的国家,所处地域、国度、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必然存在信仰、价值观念、语言、行为方式等各方面差异。围绕集团海外板块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部门对派驻博杜安公司、法拉帝公司、北美分公司等海外板块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研,识别出这些文化差异点,共同确定了与海外子公司文化交流、互动的方式及路径。
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客观心态。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客观事实,要辩证地对待这种文化差异,在看到其不利一面的同时还应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并恰当、充分地利用不同文化所表现的差异,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创造契机。正是基于这一点,潍柴集团驻海外工作人员无论是从语言、行为还是饮食习惯等方面与当地不断磨合,在互相碰撞中取长补短。基于追求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在管理风格、方法或业务技能上互相传授、互相学习;在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上,互相交流、互相包容。
借助管理者队伍
在国际化的企业中,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可通过企业的产品、经营模式等转移到国外分公司,但更多的是通过熟悉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转移到国外分公司,因此在跨文化管理中必须要强调对人的管理,既要让经营管理人员深刻理解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要选择具有文化整合能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分公司担任跨文化管理的重要职责,从而使企业文化在管理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强化派驻海外人员的文化领导力。每个海外子公司项目组都由经历了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深刻理解潍柴文化内涵的公司高管主导,既能在工作中传递出潍柴的文化理念,又能积极推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随着潍柴跨国并购整合的步伐加快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在驻海外公司高管的带动下,海外子公司主动加强了集团的文化交流。驻法拉帝项目组面向海外员工,传播潍柴文化;凯傲不断推广中文课,无论是公司高管还是管理、技术人员,都积极学习中文;潍柴北美公司积极学习潍柴企业文化;博杜安公司员工逐步接受潍柴文化,并主动要求穿上潍柴工作服;印度公司、法拉帝公司每年都组织外籍员工前来潍柴交流并进行专项的企业文化培训。在潍柴集团本埠与海外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集团文化融合的速度和进程在不断加快。
强化对派驻海外人员的文化专题培训。自2012年以来,潍柴加大了对派驻海外人员的跨文化管理培训,除国际化语言培训外,着重组织对派驻海外工作人员进行潍柴企业文化、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专项培训。尤其是2013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多期国际化语言培训、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面向驻海外人员的企业文化专题培训。这些专题培训着重围绕如何立足本职工作传播企业文化,充分发挥驻外工作人员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其目的就是使派驻海外工作人员既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创新交流方式
建设有效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是实施跨文化管理的必要途径。在跨文化的沟通中,只有搭建起多元化,具有贴近性和灵活性的交流平台,丰富活动载体,才能把集团文化宣传和渗透到海外子公司,形成一种正向影响力。
加强多层面座谈交流,促进管理团队文化融合。一是集团董事长每年都会倡导召开全球CEO大会,通过恳谈会、团队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深入交流,共谋发展大计。在2016年召开的潍柴大家庭恳谈会上,来自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印度等海外子公司的管理团队成员一起敞开心扉,进行了开放式的文化交流,并在百米长卷上签名,祝福潍柴跨越百年。二是集团工会与海外子公司共同推动,促进多层面交流。每年法拉帝、凯傲、博杜安等公司工会都会与集团工会互访、座谈,而集团工会也主动推进,促进多个业务层面的座谈交流,起到了良好效果。
丰富企业文化交流媒介,搭建交流平台。一是面向海外子公司出版了企业文化海外英文专刊《潍柴人》。这是潍柴集团企业文化向海外子公司传播迈出的重要一步,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交流、融合渠道。《潍柴人》共分八个版面,通过介绍集团的重要资讯、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理念、文化故事,不同国家、地域的风土人情,传递国内外各子公司信息,实现集团本部与海外公司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可以说,《潍柴人》出版的过程也是集团海内外子公司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二是出版《企业文化手册》(海外版),强化对海外子公司的文化传播。随着海内外公司文化交流的频繁,潍柴集团在面向博杜安、法拉帝、凯傲和林德等子公司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版了英文版《企业文化手册》,面向海外子公司员工着重介绍潍柴集团情况、潍柴文化、潍柴品牌等内容,促进文化交流。同时,借助《手册》内容整理和出版过程中的多轮意见征集,逐步强化对海外子公司的文化传播。三是建立海内外公司企业文化交流群,推动文化交流日常化。以海外项目组成员为纽带,借助新媒体手段,建立了文化交流微信群、QQ群,实现文化信息的实时传递和共享。在此基础上,各海外子公司也建立了微信群,就文化交流、管理协同等方面进行探讨。
创新文化活动,加强与海外子公司员工的互动。如何让海外子公司员工逐步了解潍柴,认可潍柴,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灵活、丰富的活动是促进员工互动的有效载体。
为进一步增加与海外子公司员工的文化互动,潍柴集团支持海外子公司以“WE ARE ONE”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活动,如林德液压“骑行到潍柴”、印度公司团队拓展、法国博杜安公司卡丁车比赛、北美公司马拉松活动等。同时,借助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和潍柴成立纪念日,项目组人员与外籍员工进行文化活动,增进了解。尤其是在潍柴成立纪念日前夕,中外籍员工一起录制祝福视频,共同祝福潍柴,逐渐固化成了一种仪式。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5
一、近年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概况回顾
2006年至今,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总体呈现的是频繁热络的局面,并在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出现一些新的动向。2006年,传统闽台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佛教文化交流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宗教与学术的结合更加紧密。2007年5月,马祖进香团直航妈祖的故乡――莆田湄洲,实现了湄洲和马祖首次通航。2008年7月,420名香客组成的台湾民俗文化进香团,从马祖福澳港出发,首航福建省宁德港,实现“宁马台”客运直航首次突破;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神像赴澎湖巡游团及部分信众270余人,乘台湾复兴航空公司两岸周末包机飞往澎湖,成为大陆首个,通过空中直航前往台湾地区进行交流的民间信仰团组,在两岸交流上再写下一个“第一”。2009年6月,应台中县王姓宗亲会邀请,福州市闽王金身赴台巡安暨宗亲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85人护送闽王金身从马尾直航马祖到台湾岛进行为期十天的巡安活动,这是闽王王审知金身第一次跨海巡安台湾岛。10月,古田县临水官祖庙“顺天圣母”陈靖姑的金身踏上巡游台湾之旅。
二、近年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特点分析
当前,在闽台关系愈益紧密、互动更加频繁的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的交流也应时代潮流而动,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呈现出许多积极可喜的变化趋势和动态发展格局。近年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表现出如下特征:
1、福建赴台宗教活动增多,双向互动热络。闽台关系的积极进展,闽台神缘关系在良好的历史境遇中得到进一步加强。2008年以来,大陆信众团体开始直航台湾;福建神灵神像也不断赴台巡游,庙际网络互动得到更为全面的充实。
2、传统的交流活动依然延续不断。过去闽台宗教交流主要是台湾信仰群体到大陆进香,新形势下这种往来活动也历久而不间断。例如,2006年台胞进香团谒拜仙游田公祖庙,台湾玉二妈到东山认祖等;2008年台湾张圣君信众前往永泰县嵩口镇、乡的张圣君诞生地与祖庙谒祖进香;2009年建宁报国寺延请台湾僧侣前来参加开光法会活动;顺昌齐天大圣文化节吸引了台湾大圣信仰的信众参加其中的宗教活动仪式等。
3、以宗教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加强。2006年,在福州举行的闽台佛教(福州鼓山)文化交流活动,是半个世纪来规模最大、代表,1生最为广泛的一次闽台佛教交流盛会。来自台湾佛教界二十五个县市五百多名诸山长老、大德高僧借此善缘回山礼祖,共同追忆佛祖功德,探讨两岸佛教界的繁荣未来;同年厦门举办首届“保生慈济文化节”、“两岸观世音文化研讨会”。邀请闽台两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2009年4月,台湾东海大学举办“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就闽台宗教文化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今年在泉州举办的首届“闽南文化节”也有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宗教与学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4、宗教交流活动与经济产业结合更加密切。近年来,随着海西战略的深入,“海峡旅游”品牌得到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闽台宗教文化是旅游资源重要构成要素,宗教层面的交流为海峡旅游产业提供了支持。据统计,1986―2004年台湾同胞到湄洲进香人数达127.8万人次,近年来这个数字还在上升中。伴随近年来两岸“三通”的实现,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其中不少人到台湾也参加当地民俗宗教活动,带动了台湾旅游业的兴旺。不仅如此,宗教文化交流还为闽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开拓空间,例如宗教纪念品、宗教崇拜祭祀物件、以宗教为模型的动漫产品、宗教音像、宗教图书杂志出版事业等,都能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潜在资源。
5、宗教交流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相联动。当前,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呈现显著特色,福建各地方大打“文化资源”牌,梳理对台的神缘品牌。例如,福州佛教鼓山与台湾的佛缘联系,莆田的湄洲湾妈祉故地,厦门保生大帝闽台缘,泉州的关帝信仰,漳州的“开漳圣王”信仰,古田的临水夫人信仰,闽北的大圣信仰,闽西的定光佛信仰等,这些都已树立起各自对台宗教文化交流的“区域性”品牌标签。
6、沟通交流的平台更加开阔,理念与恩路也更灵活。传统的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格局主要是民间往来互动,以台湾进香团来访福建宫庙为主。近年来,闽台宗教互动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双向的信众进香、神像巡游,闽台还积极举办“文化节”、“论坛”等层次更高的活动形式,深化闽台宗教交流的内涵。
三、今后发展趋势的展望
当前,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方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有:
1、闽台宗教文化双向互动交流的热络局面还将持续,并将取得更多的活动成果。闽台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积淀。台湾民众信奉的神灵,源于福建的占了绝大多数。正是由于这种特定的渊源关系,台湾的官庙经常到福建祖庙谒祖,这种宗教活动俗称为“进香”。同样,福建主神应邀赴台湾绕境巡游,接受信徒的朝拜也有悠久的传统。据记载,在清代中叶和日据时期,湄洲妈祖就曾多次应邀赴台绕境巡游。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福建主神神像开赴台湾巡游,受到台湾信众的崇奉,如前述闽王、保生大帝、临水夫人等,这些活动形式已经愈益受到闽台信仰民众的认可和采纳。
2、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在形式与内容上还将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近年来,闽台宗教界的互动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例如,除了传统的“进香”、“巡游”等活动形式外,还出现了共同举办和参加“祭典仪式”、“文化节”(宗教层面)、“法会”、“论坛”等形式的互动交流。宗教文化交流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活动,将被时代赋予更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3、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将进一步体现两岸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的民族情感。近十几年来,数以百万的台湾同胞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寄托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每一次的谒拜祖庙的活动,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信仰者参加,认祖思乡、两岸同根的情怀通过活动得到进一步升华,并沉淀于闽台民俗文化之中,在客观上发挥着维系闽台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闽台作为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为两岸同胞所认同。
4、闽台宗教文化交流还将与“海西”建设的平台结合的更加紧密。当前,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的宏伟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在“海西”建设的时代大潮中,福建发挥着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宗教工作领域,宗教界人士建议,中央应充分赋予福建在开展赴台宗教文化交流事务中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鼓励福建创新对台宗教文化交流工作机制和途径。除了前述的管理、审批特殊权限,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规划并赞助闽台重大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等等。
文化交流途径范文6
关键词: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孔子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竞争激烈的同时,也开始关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交流。而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已成为崛起后的中国进行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孔子学院
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截止2013年,我国已在全世界116个国家建立430多所孔子学院和65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一方面是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场所,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比如剪纸、书法、太极拳等,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了中国。这对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传播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巨大作用。
文化是国家间交流的重要内容,而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信息传播的基础。在韩国,每年都有数万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且汉语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标准之一;在日本,高中开设的汉语课堂已增加到500多所;在德国,很多中学会考科目设立了汉语;在美国,中文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
可见,孔子学院在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功不可没。它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同时,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文化年
2003年10月到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以“古老、多彩和现代的中国”为主题的“文化年”向法国公众展示了意蕴深厚的中国文化,这是我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
近年来,中国又相继在50多个国家举办了不同规模的中国文化年。中国年不仅在展现我国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的重要方式。
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从2010年10月开始,文化年系列活动在意大利20多个省市展开,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意大利民众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深入体验中国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文化年”在罗马开幕,是中意文化交流深入的见证。而以“感受中国”为主题的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则是中国政府首次在澳举办的大规模系列文化活动。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类文化活动在澳展开,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年活动,为澳大利亚人民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窗口,使得澳大利亚人民更好地体验、了解和欣赏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魅力。2012年中国在德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活动,德国的40多个城市共举办了500多场活动,用音乐、戏曲、舞蹈、展览、对话、文学、电影等形式,全面展现了中国开放、和谐、富有活力的新气象。很多欧洲人只知道中国的京剧等经典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现当代的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了解不够。举办文化活动,可以让德国民众直接接触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中国的文化艺术进行面对面交流。
“中国文化年”所举办的各类活动,在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将中国、以及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
三、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
1、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之起源和发展
文化中心的设立,是提高国家文化地位、扩大文化影响力和加深国家间文明对话的传统而有效的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根据毛里求斯和贝宁政府的要求,在两个国家的首都路易港和科托努分别设立了占地3600平方米和9600平方米的中国文化中心,并先后于1988年7月和9月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已经在9个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与20多个国家签署了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更多的文化中心正在加紧筹建。这些文化中心通过举办演出、展览、文化节、影视周、图书节、旅游推介会、体育赛事、产品展示会等专题性或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观进入他国公众的文化视野和社会生活。
2、中国文化感召力日益增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首先要提到的自然是最早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毛里求斯和贝宁。毛里求斯和贝宁地区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但很多中心人员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忘我工作,并以长年持续的汉语教学、武术、舞蹈培训、各类文化活动赢得了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了相当一批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播者,确立了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埃及中国文化中心有太极拳课、中医讲座、专题研讨、影视放映等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大使杯中文歌曲比赛”和“大使杯汉语比赛”受到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而作为我国在欧洲国家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法国中国文化中心,则敞开了一扇中国面向西方的文化大门。不论是戏剧节,还是电影节,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不断让中国文化融入法国文化市场,为法国人所接受。韩国中国文化中心有刻着孔、孟、老、庄圣像的院墙和书墨气息浓厚的接待厅,使到这里的人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烈感染。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教学培训和信息服务,成为中泰两国文化交流增进友谊的又一重要平台。
如今,中国文化中心已经在海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贝宁首都科托努,一座座典雅的中式牌坊非常醒目,还有飞檐琉璃瓦、具有浓郁古色气息的六角亭。巴黎市区风景优美的塞纳河畔,中国文化中心左面是著名的荣军院,右面就是埃菲尔铁塔,与河对岸富丽堂皇的大宫和小宫隔河相望。
四、结语
各类海外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和兴起,是国外公众不断发现和认识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政府积极对外展示和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举措。其中所涉及的每一类活动和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精华的体现,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民搭建了良好平台,更是中国文化传播不断发展的有力体现。总的来说,海外文化交流活动以语言教授与文化传播为出发点,进一步引导国外公众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人文精神等,逐步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深入发展,是中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有益形式。
参考文献:
[1] 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