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以“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加大投入扶持力度,狠抓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建设,打造具有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技支撑、现代管理水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烟草农业示范样板。

二、试点范围

在全市建设1个市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乡,10个市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9个县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规划种烟面积57931亩。襄城县汾陈乡为市级试点乡,共有耕地面积61369亩,规划种烟面积3万亩。襄城县汾陈乡大磨张、玉河、王孟寺村,王洛镇闫寨、潘朱、郭庄村;*县椹涧乡岗杨、沙张村;禹州市范坡乡李楼村,小吕乡西南王村等10个村为市级试点村,共有耕地面积29660亩,规划种烟面积19564亩。襄城县汾陈乡双楼张、赤涧付村,颍阳镇张庄村,库庄乡宋庄村;*县椹涧乡瓦屋刘、坡张、金庙村;禹州市范坡乡圈刘、蜂王村等9个村为县级试点村,共有耕地面积24309亩,规划种烟面积18270亩。

三、建设目标与标准

(一)建设目标

1.浓香型质量特色突出。叶片成熟度好,颜色桔黄,组织疏松,油分充足,身份适中,化学成分协调,钾含量1.2%以上,氯离子含量0.8%以下;香气量足、质好,刺激性小,燃烧性、安全性好。

2.单位面积收入增加。亩均单产150—175公斤,上等烟比例40%左右,收入2000元以上。

3.烟叶生产用工减少。每亩烟叶生产用工从40个左右降至20个以下。

(二)建设标准

1.烟田标准化。对田、水、电、路、林、沟、渠、桥、涵进行综合配套建设。每500亩左右建成一个方格田;每条路栽两行树,路侧修排水沟、灌排渠、桥涵;示范管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现代烟田格局。

2.种植规模化。市级试点乡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10亩以上,市级试点村种烟面积1500亩以上,市级试点村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20亩以上,县级试点村种烟户户均种烟面积15亩以上。

3.育苗、烘烤工场化。建设高标准育苗工场和烘烤工场,形成集育苗、烘烤、分级、收购等功能于一体的加工场。

4.作业机械化。耕耙、起垄、施肥、覆膜、播种、喷药等机械作业率达到100%,探索机械移栽、机械中耕培土、机械编烟技术。

5.生产标准化。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做到良种(优质品种)、良制(种植制度)、良法(农艺操作)、良田(土壤改良)“四良”配套,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

四、主要措施

(一)围绕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烟田综合生产能力

1.搞好基本烟田保护。一是基本烟田标准化。对试点乡、村耕地进行全面普查,健全区域性基本烟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本烟田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二是基础工作规范化。在普查基础上,逐村逐户逐地块建立基本烟田档案,绘制基本烟田图表。重点做好烟田卫生、土壤改良、用养结合、轮作调茬、规范农药、农膜使用等基础工作。三是保护责任社会化。试点乡、村所在的县(市)、乡(镇)政府出台基本烟田保护措施,烟草部门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做好耕作制度安排和规划,通过契约等方式与农民签订基本烟田保护协议,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烟田。四是监督管理信息化。建立基本烟田自然资源动态监测和预报预警体系,综合分析评价基本烟田保护项目的必要性、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保护效果的科学性,及时对基本烟田保护政策、措施进行调整。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试点乡、村基础设施实现烟水、烟炕、烟路、烟机、烟林、烟站等“六配套”。烟水配套即旱能浇、涝能排,实现科学用水;烟炕配套即密集烤房烘烤比例和工场化烘烤比例均达到100%;烟路配套即基本烟田主要生产路全部硬化,利于运输和机械化作业;烟机配套即烟田机耕等主要生产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减少生产用工,减轻烟农劳动强度;烟林配套即更新与烟草病虫害共生树种,搞好生态林网建设,改善烟田生态环境;烟站配套即优先对试点所在乡(镇)烟叶工作站进行标准化改造,为烟农提供优质服务。

3.建立科学耕作制度。试点建设要因地制宜,逐步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加大烟叶种植轮作力度,在同一地块有计划、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充分考虑烟叶前茬作物的种类、生育期、施肥状况、农药使用情况及同源病虫害等多种因素,推广秸秆覆盖等秸杆还田技术,推行前作—绿肥—烤烟的轮作方式,常年维持一定比例的绿肥种植面积;推行以烟为主的综合养分管理,对烟田环境状况长期定位监测,及时了解土壤养分变化状况,统筹安排肥料种类和合理用量。

(二)围绕浓香型特色,大力推广烟叶生产科技进步

1.全面实施种子、轮作、沃土三大工程。种植浓香型质量特色突出的优良品种,推广“三三制”种植模式,即以组为单位,划为二方田,每方田三年种植烟叶,三年种植其它作物;推广冬前深耕、冬前起垄、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绿肥掩青等土壤改良技术。

2.重点落实平衡施肥、成熟采收、密集烘烤三项技术。做到测土配方施肥、品种个性施肥、科学方法施肥,严格禁止当季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含氯化肥;做到下部叶适熟采收、中部叶成熟采收、上部叶4—6片充分成熟一次性采收;做到科学烘烤,减少青筋烟叶数量,黄烟率达到85%以上。

3.认真做好传统技术、常规技术、现代技术三个结合。以传统技术求特色,以常规技术求稳定,以现代技术求发展,用先进技术、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搞好常规技术的集成应用,积极探索循环烟草、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烟叶生产技术全面升级。

(三)围绕可推广原则,努力提高试点建设水平

1.政策引导,烟农自愿。试点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并与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机井通电工程、公路村村通工程、农田生态林网建设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等项目建设相结合,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充分调动烟农自愿参与试点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因地制宜,先进实用。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点、基础和要求,因地制宜,重点搞好现有设施条件的改造升级和现有技术的集成推广。

3.节约发展,量力而行。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烟草行业发展要求,注重土地和各种要素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成本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市场运作,烟农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种植烟农,促进烟农由生产者向生产经营者转变;扶持发展专业化、工场化服务组织,使部分烟农转换成为烟叶生产服务的经营管理者、资产管理者。

(四)围绕烟农利益,逐步建立良性运作机制

1.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使烟农放心种烟。按照《*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发展改革委*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方案的通知》(豫政〔2007〕67号)精神,对试点烟叶全部实行农业政策性保险。每亩烟田保费24元,县(市)级政府负担12元,占50%;烟草部门负担9.6元,占40%;烟农负担2.4元,占10%。保险收益归烟农所有。

2.建立“两头工场化、中间机械化”减工机制,使烟农轻松种烟。县(市)政府负责规划、协调建场用地;烟草部门负责育苗、烘烤工场规划设计和育苗大棚、烤房和附属设施建设补贴,提供技术指导,免费供应烟草种子。建立以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队等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政府补贴为引导、烟草补贴为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调动农民和专业服务组织购置农机的积极性。对农机专业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队购置服务烟叶生产的通用机械,烟草部门补贴40%;购置小型、中型烟叶生产专用机械,烟草部门补贴50%;购置大型烟叶生产专用机械,烟草部门补贴70%。

3.构建生产信息平台,使烟农明白种烟。强力推进“四电合一”(电视、电台、电脑、电话)工程。与电信部门合作,普及推广手机信息服务;与电视台、电台合作,宣传烟叶生产形势、政策、技术及市场信息;改善基层单位的软硬件设施,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网络,实现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使烟农明白试点村建设政策、烟叶生产政策、烟叶生产技术、烟叶市场信息等。

4.构建新型技术服务体系,使烟农科学种烟。一是建立服务体系。以*市烟草公司和县级烟草分公司技术骨干为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卷烟企业联合成立决策服务组织,为试点建设提供规划、技术等服务;以基层烟叶工作站为主体,培养一批大学生烟叶工作站站长和农艺师技术队伍,实行各生产环节责任考核机制,为烟农提供规范化技术服务;以烟农为主体,积极发展农机、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为烟农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二是扶持发展烟叶种植大户和种植农场。按照“政府组织、农户自愿、村委监管、业主承包”的原则,依法依规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扶持20—50亩烟叶种植大户,大力培育50—200亩小型烟叶种植农场,限制发展200亩以上的烟叶农场。对大户和小型农场协议种烟时间5年以上的,烟草部门在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实施“金色证书”工程。对试点乡、村干部、50—200亩种烟农场主和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培训,培训合格颁发“金色证书”,并在承包项目、政策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2

关键词:生态脱贫;工作经验;寻甸县

中图分类号: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42-02

1贫困人口状况

1.1 寻甸县贫困人口情况

寻甸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区连片开发县,辖9镇4乡3街道办,174个村(居)委会,1668个自然村,国土面积3598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县共有人口53万人,贫困乡镇6个,贫困行政村4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5043户,贫困人口83158人,边缘贫困人口71667人,农村D级危房户56746户。目前,还有10.53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75个自然村不通公路,498个自然村不通硬化道路,650个自然村不通村内硬化道路。全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危房面广量大,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社会事业滞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1.2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

主要致贫原因为:①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②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③自然环境较差,资源缺乏;④缺资金,缺项目;⑤劳动力文化素质差;⑥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⑦供养子女读书。

2 林业扶贫工作情况

寻甸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349户、51714人,按照生态补偿脱贫的要求,寻甸县计划通过生态补偿扶贫脱贫,采取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陡坡地治理、国家石漠化治理、泡核桃基地建设、增加生态护林员等实现贫困人口生活问题,实现脱贫。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2015年度通过生态补偿脱贫2421人,共计投入资金11152万元,其中:市级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30万元,完善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54万元,国家级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00万元,清水海退耕还林补助资金600万元,国家陡坡地治理补助资金600万元,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469万元,天保工程资金744万元,农村能源建设补助资金665万元,国家森林抚育补助资金590万元[2]。涵盖了全县建档立卡的19043户63321人,通过补偿,实现了2421人脱贫。

(2)2016年度通过生态补偿脱贫2640人,共计投入资金10585万元,其中:市级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30万元,完善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605万元,国家级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50万元,清水海退耕还林补助资金600万元,国家石漠化治理补助资金320万元,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469万元,天保工程资金493万元,国家森林抚育资金590万元,省级低效林改造补助资金147万元,农村能源建设补助资金396万元,核桃提质增效补助资金75万元,核桃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0万元。同时,通过请示市林业局,得到市局积极响应,重点从四方面给予倾斜,一是建立林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经济实体。二是打造交易平台,强化支撑体系,围绕开展林业技能培训,力争发展到每村至少有一名林业科技T。三是打造本土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四是通过生态补助脱贫人口主要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专职护林员185户832人。五是拓宽融资渠道,安排资金扶持,使项目区2640人实现脱贫。截止目前,按照人均年收入3140元标准,经过统计梳理,已经达到脱贫标准的人数为353户1071人,占全年脱贫任务的54.95%。

(3)按照中央提出的通过选聘生态护林员解决部分建档立卡贫户实现脱贫的要求,下达中央财政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500万元,选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将任务分解落实在5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每人每年按1万元管护补助进行发放,真正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就地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脱贫的总体目标。全县及时召开动员会议,将任务分解落实,选聘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方可担任生态护林员,目前。选聘50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事生态护林员工作已落实,自2016年11月全部上岗,待遇落实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再增添脱贫人数1630人,累计完成生态脱贫2701人,可完成全年脱贫任务的139%[3]。

(4)持续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共计投资185万元。对两个挂钩帮扶点加大泡核桃种植规模,种植核桃67000株。建设安装太阳能342套、节柴灶352眼。组织开展了2期核桃、板栗技能培训。在两个挂钩帮扶村委会各新增常年专职护林员10名,工资与现在聘用的650元/月标准持平,实现20个家庭91人脱贫。投入资金10.6万元,完成挂钩点村委会的林区道路硬化。投资78万元建设8个党群活动场所和森林管护站点建设,达到一房多用的功效,实现满足贫困群众各项事务活动需求有突破。林业局干部职工65人,严格按照“挂包帮”“转走访”、精准扶贫工作要求,深入贫困户调研走访,回访核实79户219人,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一户一策或一户多策,动真情、献爱心,对挂钩联系点寄宿制小学87名留守儿童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对挂钩点贫困户送化肥(尿素)24.4 t,为贫困户提前准备2017年春耕生产物资做了实事,力争2017年所挂钩帮扶贫困户全部脱贫。

(5)及时对接,加大力度,争取生态脱贫取得新进展。2017年度计划通过生态补偿脱贫2748人,预计共计投入资金8485万元,其中:市级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330万元,完善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453万元,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00万元,清水海水源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600万元,公益林实施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469万元,天保工程资金333万元。同时,将争取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使项目区2748人实现脱贫。

(6)完成四个百日会战涉及林业各项工作方案编制,梳理了各个百日的工作目标和任务[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林业生态补偿补助标准过低

从2011年实施天保二期工程以来,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的标准执行,一直沿用至今,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对补偿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不足以弥补林权所有者或经营者因保护重点公益林而付出的经济代价,经营者追求经济效益与国家需要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重点公益林的保护效果。在这一基础上,再次提高补助标准显得尤为迫切。

3.2 项目资金难以足额到位

由于县级财政收入的贫乏,县级公益林的的补助资金难以落实,比如县级2.6万亩公益林生态补偿,按照15元/亩标准,所需资金39万元县级财政无力承担。

3.3 短期难见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衡量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项目效益发挥周期较长,林业项目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非常小,许多造林项目很多年都无法见效,比如退耕还林,寻甸县最早实施于2000年,至今群众基本没有看到经济效益,16年期限的国家退耕还林面积补助大部分已经结束,很多农民的现有耕地面积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多年来都靠国家补助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

4 生态脱贫的对策与工作计划

4.1 引导结构调整,保障提高家庭收入

全县宜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但林地利用率、产出率较低,盘活林地资源,在提高林农收入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林业部门一是引导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培育林下产业,鼓励和培育林下经济示范户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引导贫困人员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发展,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加家庭收入。二是鼓励林权抵押贷款和缴纳森林保险。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引导林农通过林权抵押贷款,解决贫困家庭创业发展资金难题。鼓励广大林农缴纳森林保险,有效减少自然灾害等带来的经济损失。三是指导科学化种植。县林业局与昆明市林业局、昆明市林业技术学校、省市科研院所等林业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定期深入贫困家庭较多的村组传授科学管理技术,引导群众掌握种植、修剪、防旱、防冻、病虫害防治等济林管理技术,帮助林农科学化种植,提高林地产出率。

4.2 林业项目产业与经济林产业推动脱贫

(1)利用上级返还的森林植被恢复100万元,用于柯渡、鸡街两镇2.5万亩板栗病虫害防治,力争板栗提质增效,促进贫困户增产增收。

(2)依托干果经济林基地项目建设,寻甸县在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产业方面向贫困户倾斜,为全县15349户贫困户免费供应苗木38.37万株,并提供信息、科技培训等,扶持贫困家庭大力栽植核桃、板栗、花椒等林产品,发展经济林产业。

(3)计划完成干果基地核桃提质增效项目2万亩,2016年已完成1万亩,2017年计划新增1万亩。

(4)通过完成绿色廊道建设5000亩,按照700元/亩补助标准,将争取资金350万元。

(5)通过完成基础设施防火通道建设200 km,覆盖11个乡镇(街道),将争取资金400万元。

(6)将加大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力度,2017年新增3000套、按照1000元/套补助标准,将争取资金300万元;节柴灶5000眼,按照400元/套补助标准,将争取资金200万元;太阳能路灯6000盏、按照1000元/盏补助标准,将争取资金600万元。

参考文献:

[1]寻甸县林业局.寻甸县林业局2016年度低效林改造任务作业设计[R].寻甸:寻甸县林业局,2016:5~7.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3

近年来,光泽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紧紧围绕“中国生态食品城”要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关乎未来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一项百姓拥护、全民积极参与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成为全省首批列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的5个县市之一,并入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获得国家级生态县命名。在此基础上,光泽县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经过3年的巩固提升,目前我县各项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要求。现将光泽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保障先行,夯实创建基础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和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环保、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重点工程、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为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健全规划引领机制。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我县编制印发了《福建省光泽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6-2020年)》,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定位和划分,明确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

(三)健全全民参与机制。为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围绕创建、投身创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我县采取层层动员、层层造势的方式,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和平台,以“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月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基地”为契机,广泛宣传生态文明创建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条件、方法步骤,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上举措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创建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全面推进,强化创建举措

(一)突出绿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1.生态食品业加速扩张。2018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武夷)生态食品博览会暨生态食品产业发展之路研讨会,在同行业率先制定生态食品团体标准,成功创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生态食品公共品牌效应加快显现。圣农集团迈向更高质量发展,肉鸡饲养规模继续领跑亚洲,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圣维兽药疫苗、肉鸡加工五厂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圣农首次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实现新突破。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承天金岭药业成为全省首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医药集团合作共建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中药炮制生产项目顺利投产。其他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武夷山”矿泉水连续三年入选厦门“9·8”投洽会唯一指定用水,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进展顺利,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稳步推进,酒、茶、油、粮等精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产值94.2亿元,增长18.8%。

2.产业支撑逐步显现。认真落实南平市绿色产业发展行动纲要和“七大产业”规划,现代农业继续领跑,生物产业厚积薄发,健康养生产业欣欣向荣,先进制造业、旅游产业稳步推进,数字信息、文化创意产业从无到有,2018年绿色产业实现产值103.89亿元,增长18.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实施绿色产业重点项目20项,总投资124.83亿元;推动企业技改升级,4家省级工业新增长点企业新增产值15.85亿元。推进园区开放开发,金岭污水处理厂建成,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入驻企业9家,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在省级开发区中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1位。

(二)开展综合整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工作。实行“双河长”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抽调相关部门19位业务骨干作为专职人员,全县共有县、乡河长、副河长40名。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电鱼、毒鱼和采砂等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二是推行“绿水维护补偿”机制。16座流域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已投入运行,实现水质监测数据24小时联网传输和预警,2018年底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对各乡(镇)管水护水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这项新机制推行以来,充分调动了全县上下管水护水积极性,有效促进了流域水质的改善,也多次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被央视一套、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三是强化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项目建设,建成投运后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至3万吨,将极大提高我县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日常管护,全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5%。四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检查行动,对上级通报的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分解下达至有关乡(镇)和部门,逐一落实、整改到位。完成西溪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网修复、警示牌设立和监控安装,完成全年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开展饮用水源及备用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和划定,肖家坑水库饮用水源及供水管网已全面完成,并实现城区供水。五是加强企业废水污染治理。督促中联纸业投入近300万元完成造纸废水深度治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目前和顺工业园、金岭工业园工业废水均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2.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开展燃煤锅炉提升改造。2018年完成圣农饲料五厂25吨燃煤锅炉集中连片供热项目,配套脱硫、脱硝和在线监控设施,取缔原有4台燃煤小锅炉,实现圣农饲料四、五厂连片供热。中联纸业、佳和纸业完成锅炉技改,新上布袋除尘及脱硫设施,泽农生物完成生物质小锅炉改造,确保锅炉废气达标排放。二是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全面排查全县范围内油气污染排放情况,督促加油站配套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目前,全县17家加油站已全面完成油气回收装置安装使用工作,13家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防渗改造工程。三是实施工业废气污染整治。整治“散乱污”企业,2018年共查处万桂荣塑料加工厂、一枝花有机肥厂、上官石材店、万顺石材店和春成鸡毛加工厂等5家涉及“散乱污”废气排放企业,并全部关闭取缔。督促圣农及下游产业链10余家重点企业投入5000多万元,对运输、仓储、生产、治污等环节异味开展全过程治理,有效减轻我县城区及周边空气中异味。同时,圣农小镇和城区两座恶臭气体自动监测站建成投用。四是整治城市面源大气污染。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督促武林路和火车站重点区域23家餐饮店配套油烟治理设施,推行联审会商机制,督促新开办的120余家餐饮店按要求完善油烟治理设施。加强建筑施工扬尘监管,全面排查在建工程项目,督促落实洗车台、喷淋和雾炮机等抑尘设施,规范渣土清运。同时,加大城市道路保洁力度,严控道路扬尘污染。五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传统燃油公交车更新,2018年更新22辆新能源公交车,全县88辆出租车辆已全部更换为油气双燃料动力车型,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建成机动车尾气自动检测站,推进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工作,货运车辆的年检、年审和环检实施“三检合一”, 严厉查处柴油货车等机动车超标排放行为。

3.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积极配合市环保部门完成3家重点企业用地调查和信息采集。根据省厅要求,协助闽北地质大队完成全县29个农用地土壤采样点位核查和25个点位水稻采样送检,完成率达100%。二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制定了《光泽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光泽县农药使用零增长2018年工作方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等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三是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业危险废物方面,县污水处理厂、圣农公司、美迪化工及凯圣生物质发电等4家公司和县环境监测站及疾控中心实验室都已按要求做好危废暂存与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置;医疗废物监管方面,辖区内159个医疗机构及保留的16家养猪场医疗废物均按要求做好暂存与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率达100%。

(三)注重建管并举,提升城乡生态品质

1.城市品质更优越。“水美城市”建设点线铺开,新增梅树湾、砂坪溪、西溪、和顺片区滨水景观带5公里,水城交融的生态线加快形成。特色小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头,实验小学圣农分校投入使用,卫生院、派出所、游客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停车场、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上榜“中国特色小镇50强”。市政便民体系更加完善,2018年北溪水厂投入使用,改扩建老旧供水管网8公里,新增公共停车位207个、公厕6座;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砂坪溪南路实现通车,中山南路、坪山路“白改黑”有序实施,新汽车客运站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城市面貌明显改善,中山台公园加快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区环境卫生保洁扩面提质,“随手拍”广泛使用,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森林县城。

2.乡村治理深入推进。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生日宴”问题专项治理经验在全市推广。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深化“万人保洁”机制,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2018年新改建三格化粪池2100户、农村公厕14座,10个村通过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验收,农村住房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县7个涉农乡镇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全县有省级以上生态村45个、市级生态村3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占全县行政村的98.8%。

    (四)积极改革创新,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实践富有成果。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大数据平台,改革经验成效受到中央深改办、国家审计署、央视等国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率先建立“绿水维护补偿”机制,推行全流域水质考核管理,从源头保护水资源成为全县共识。完成全国首个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利总体方案编制,特色水文化品牌加快树立。“河长制”组织网络覆盖全县大小河流,构建起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入选全国唯一“无废城市”试点县。

三、坚持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深度

一是壮大规模促集聚。突出做强做优生态食品产业,促进生态食品产业与“七大产业”互促共融,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探索推进生态食品产业发展协作,加快打造集生态食品展示、交易、科研、检测、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交易平台,促进生态食品产业“品质化、品牌化、多元化、快捷化”。按照全产业链标准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绿色农业,支持圣农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提升肉鸡深加工比率和熟食品产能,加快圣农第二祖代种鸡场、肉鸡加工五厂、日圣熟食加工项目建设,为更多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推动农产品生产与先进制造业有机结合,加快现代渔业产业园建设,支持武夷山水新上二期项目并扩大市场覆盖面,推动武夷瑞泉山泉水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提升酒、茶、粮、笋、菌等精深加工水平,延伸食品仓储、包装、配送等产业链,实现一产接二连三发展。按照品牌化、规模化的理念,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推进福建(光泽)中药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承天中药提取车间项目,加快建设中药配方颗粒制剂项目;建成圣维兽药疫苗厂,推进实施恒杰生物科技项目,扩大蛇类养殖加工规模,加强生物质提取研发,着力培育新增长点。按照构建全域健康网络的理念,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引导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养身、中医药养身、健康养老等业态,积极开发健康食品、健康医药,树立区域大健康产业品牌。按照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加快发展数字信息产业,推广“互联网+生态食品”模式,推进生态食品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城市”,有效整合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停车、智慧校园、“雪亮工程”“随手拍”等信息化资源,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坚持“修补城市、修复生态”的原则,加快实施“四大工程”,完善公共设施,补齐功能短板,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实施“水美城市”攻坚工程,推动“水美城市”建设与城市开发、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快实施坪山片区、十里铺滨水景观带,新增滨水景观带6公里以上,推进滨水景观互联互通,着力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水美城市”,带动“水美经济”加快发展。实施城市生态修补工程,加强城市片林建设,开工建设九龙峰公园、城北山地公园、城西山地公园、卧牛山公园二期,提升圣农大道沿线绿化景观,推进城市绿化向园艺转变;实施城区“三溪六岸”河道综合治理,完善雨污分流管网,提升餐饮、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强化背街小巷卫生治理,进一步美化城区生态环境。实施便民设施提升工程,开工建设城南社会停车场及城北、城西货车停车场,新增停车位150个,新改建城区公厕6座;启动城区燃气管网建设,新改建供水管网8公里、排水管网8公里,着力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方案范文4

一、加大价格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进一步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实行服务业用水、电、气与工业同价,及时研究落实上级支持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商务会展、教育培训等生产业发展的价格政策。对经省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场站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完善油运、气运价格联动机制。出台实施服务价格管理办法,规范服务价格行为。扎实开展价格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定工作,促进重要专业服务市场发展壮大。

2、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生猪等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措施,积极研究推动农产品补贴制度、储备制度和价格安全带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促进农产品价格在合理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坚持优质优价,认真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提高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成本、价格、供求信息,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特色农业和绿色、优质农产品及畜禽产品生产,扶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加大涉农价格与收费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农产品价格行为。规范农村电费、水费等生产性费用,严厉打击各种涉农乱涨价、乱收费行为。认真实施鲜活农产品整车合法运输车辆“绿色通道”制度,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

3、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降低价格与收费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价格环境。对于国家和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矿产资源、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实行与国有资本一视同仁的价格与收费政策。尊重和保障民营企业的定价自。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商品和服务项目,参与经营的民营企业享有平等价格权利;对于实行市场竞争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严厉打击价格垄断、低价倾销等价格违法行为,防止恶性价格竞争。继续抓好取消工商“两费”政策的落实,加大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收费政策清理和整顿力度,建立完善面向民营企业的收费明白卡和许可证管理制度,减轻不合理负担,促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4、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结构升级。加强对经济运行宏观成本以及企业用水、电、气成本分析,开展成本调查,适时公布社会平均成本数据。向企业提品价格信息,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行情调研、成本核算、价格台帐、价格决策、明码标价、定期审价等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加强原材料结构、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调整。建立完善科学的成本项目和指标体系。加强对政府定价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成本审核,指导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价格信用体系,组织企业创建“价格诚信单位”,开展价格信用认证工作,增强企业价格自律意识,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和引导作用,积极培植工业经济新优势

5、运用价格杠杆促进区域发展新优势。围绕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促进高效生态经济、海洋经济发展建设为重点,认真研究制定相关措施,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形成机制改革,引导优质资源加快聚集、合理配置。开展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建成运营后的价格和收费标准测算评估工作,研究采取事先出具价格收费意见书、评估报告等方式,引导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城市公用事业、电力、路桥等重大建设项目。对征地、拆迁涉及的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用开展客观、公正、合理的价格认证,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6、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全面清理整顿涉企收费,取消不符合收费管理规定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对社会团体涉企收费项目、收费标准进行合理性审查,规范涉及行政许可和限制进入的资产评估、验收等中介服务以及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收费;扎实开展涉企收费检查和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收费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7、促进工业转调创新。对省确定的重点技改项目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海洋开发、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价格与收费政策上予以倾斜,减免用于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费和产权登记费。对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自主创新项目,根据前期开发费用高、市场风险大、成本稳定的特点,在试销、推广期间实行区分科技含量高低、按质论价的支持性价格政策。对符合国家环保政策、产业政策并具有产业优势、带动性强的企业,优先推行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促进企业进一步转调做强。

8、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补贴政策,逐步加大补贴力度,2010-2012年风力发电上网电价争取上级按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7元的标准执行。

9、鼓励制药企业自主创新。争取上级价格主管部门对制药企业生产或进口分包装的专利药、首仿药等,以科学合理的期间费用率、销售利润率定价,促进新型高效药物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鼓励将具有临床疗效优势和特色的中医专科专方、经方、验方研制开发为院内成方制剂;对特色制剂、受保护的中成药、处方保密药、民族药以及重点鼓励发展的医药项目和先进制药技术产品等,适当放宽期间费用率和利润率控制标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10、推动增强企业定价能力。加强价格监测网络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农产品物流园市场研究编制市场价格指数、重要商品价格。把省以上名牌产品纳入价格监测范围,逐步增加监测品种,扩大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定价能力,并引导优势资源向相关区域、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统一和完善价格与收费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1、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制定城市公交与乡村客运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与价格政策,促进城市、社区、乡村快速交通模式的形成。配合上级简化固定电话本地网城区营业区取消城区通话费,逐步取消普通公路收费。

12、实施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价格政策。根据城镇建设实际,科学及时核定交通客运、供水、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价格与收费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合理确定征地统一年产值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及地面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促进耕地保护,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价格与收费监管,全面清理建房用地、审批等环节收费,对农民建房办理土地审批、建房许可证规划、设计等手续实行优惠政策,严肃查处以撤村并点为名向农民违规乱收费行为。研究规范农村社区医疗、物业、停车等方面的收费,积极为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创造条件,促进现代城镇体系建设。

13、积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整治汽车购置、上牌、年审、检测等方面的收费,规范汽车维修行业和二手汽车交易市场价格秩序,建立和规范机动车停放保管服务收费。合理确定政府定价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实行有利于吸引团体游、节日游的门票价格政策,坚决查处旅游服务环节的各种乱收费、乱加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净化旅游价费环境。配合上级清理减少移动电话资费套餐,降低通信费用。加强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价格监管,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认真落实明码标价制度,倡导价格诚信,让群众明白放心消费。

四、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4、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配合上级逐步建立规范输配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电价分类结构,适时理顺电力价格;推进发电企业竞价上网试点,完善分时峰谷电价政策,实施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促进合理用电和节约用电。建立反映供求状况、市场价值和稀缺程度的油气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合理制定我市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车用天然气价格和居民用燃气价格,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规范城市供水定价成本项目,完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

15、按照上级规定,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差别电价标准,对限制类企业执行的电价加价标准由现行每千瓦时0.05元提高到0.10元,淘汰类企业由现行每千瓦时0.20元提高到0.30元。认真落实超标准耗能加价制度,对超过限额标准10%以内、10%-30%(含10%)、30%-50%(含30%)、50%-100%(含50%)以及超过1倍的,加价标准分别为每千瓦时0.02元、0.05元、0.10元、0.20元、0.30元。加强电价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执行国家上网电价、脱硫电价等政策的行为。

16、积极推行差别水价政策。适当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加大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和季节性浮动价格政策落实力度;健全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抽采地下水的加倍征收水资源费;对已完成一户一表计量用水的居民用户,实行居民用水阶梯式价格政策;对造纸、漂染、电镀等高耗水行业中的落后产能研究实施差别水价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7、建立和完善促进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尽早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每排放一方污水提高0.3-0.5元,并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和工业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政策,尽快调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健全完善环境监测、机动车排气检测等价格与收费政策。

五、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8、支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2012年前,对校舍安全工程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收,属于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按照规定标准的30%-50%收取。加大教育收费规范力度,严禁违规出台新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稳定各级各类公办学校收费标准;逐步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民办学校、幼儿园和高校收费管理,规范各类学校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规范中小学服务性收费、代收费和民办中小学收费管理,鼓励降低或取消高中阶段择校费,积极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9、深入推进医药价格改革。结合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政府定价范围,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推进公立医院药品加成、设立药事服务费及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推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达到非基本药物零配备,严禁私自购进药品和擅自提高基本药物零售价格;规范药品招标和流通环节价格行为,加强医疗器械购销价格管理,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20、完善住房价格政策。研究制定商品房价格明码标价制度,支持限价房开发建设;严格审核经济适用住房价格和廉租住房租金,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整治房地产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人防、消防等收费,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建设收费。加强商品房价格和涉房收费监管,依法查处在房地产开发、销售和中介服务中的价格违法行为。制定物业服务等级收费管理办法,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

21、扎实实施惠民价格政策。实施鼓励就业和再就业的收费政策,对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残疾人、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依据有关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政府部门向劳动者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培训、职业培训信息等服务项目实行免费政策。规范诉讼、仲裁、律师收费。强化价格监督检查,发挥好价格政务热线、“12358”价格举报热线、民生价格投诉热线等渠道的作用,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认真实施好对困难群众减免价格鉴证费用政策,扎实开展涉案价格鉴定、涉税价格认定以及价格纠纷调处工作。完善和实施好物价上涨与提高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和保障标准联动机制,安定困难群众生活。

22、加强和改进垄断行业价格监管。规范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和公益企业的定价成本构成,强化对价格水平、人均工资、劳动生产率等有关指标的监督,严格成本约束。认真履行价格听证、专家评审、集体审议、价格公告等政府定价工作制度,科学合理地制定价格与收费标准。清理涉及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有线电视、殡葬等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加强供电、供水、供气、消防、防雷等行业的工程安装维修价格监管,并协调有关方面尽量引入竞争机制,支持企业单位自主选择服务企业和产品,防止垄断行业借垄断优势强制用户接受相关高价商品及服务并牟取超额利润。

六、推进价格体制机制创新,保障价格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3、推进价格管理体制和方式改革。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坚决放开适宜竞争的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根据“三网”融合试点情况,配合上级研究探索电信、有线电视、互联网相关服务收费方式改革。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消费群体的特点,探索阶梯价格、差别价格、价格上限管理等价格管理方式,增强价格措施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推动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行价格政策评估制度,及时化解不安定因素,强化跟踪调查和定期清理,增强价格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4、创造稳定有序的价格环境。制定出台价格监测预警办法,建立健全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实时价格监测体系,提高价格预测预警水平。进一步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工作预案,巩固完善好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积极探索反价格垄断、反价格欺诈、反暴利等市场价格监管方式,加强对市场价格预期的引导,提高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和舆论引导手段调控价格的能力,为转方式、调结构创造稳定有序的价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