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消化内科护理风险;风险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37-02

消化内科患者,具有疾病类型多样、传染性高、治疗和康复时间长、病情反复等特点,所以临床护理中所面临的危险因素较多,这些危险因素不但威胁着患者身体健康,也对护士的人身安全、医疗安全有着较大威胁[1]。面对这些可能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危害。为研究消化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护理风险,总结风险护理方法,我院在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引入了风险管理理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0例,女180例,年龄在12-45岁,平均(28.9±5.4)岁。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0例,对照组2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疾病类型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使用风险护理。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风险事件、医疗纠纷发生情况,以及护理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

风险护理措施

①对实验组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知识培训,实施风险管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技能及意识。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了解相关法律规范,熟练掌握应对各种突况的方法。护士长以个案为例,向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减少医疗纠纷。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临床护理宗旨,对病人实施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我管理意识。

②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性格、经济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突出护理重点,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对于病情危重的病人,要进行重点护理。正确评估患者病情,首先是对危重患者进行评估,再对普通患者进行评估。强化、落实床头交接班制度,以及护士长查房制度。及时解决患者疑问,满足患者需求,对于病人的投诉,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领导。

③建立风险管理小组。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明确并细化管理职责,进一步加大护理质量管理力度,提高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不断排查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及解决措施。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准确识别、衡量风险,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管理评价,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率,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

2 结 果

实施风险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比较,详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的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①护士的专业知识匮乏,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应变能力差,在面对危急情况、疑难问题时,不知如何正确处理[2]。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例,护理人员不了解常用药物奥曲肽的作用机制、适应证、注意事项等,都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②操作流程不规范[3]。一些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不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护理操作,比如在巡房时,常会遗漏输液患者穿刺位置是否发生了外伸、肿胀现象。③护理制度不完善。完善的护理制度是实现安全护理的重要保障。若护理制度不完善或落实不彻底,都可能引发责任风险[4]。比如针对危重病人,床旁交接班制度若未被严格落实,在病人发生脱管时,就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延误抢救时机,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5]。④宣教工作不到位。一些护士由于医学知识或工作责任心缺乏,对健康宣教工作不重视,敷衍了事,使病人无法正确了解自己的病情、应当注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病人若发生意外,就很可能发生医患纠纷。因此,做好护理风险防范,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大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从强化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制定护理计划和风险防范预案方面,对实验组患者实施了风险护理,实施后,实验组的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于春辉,刘运欣,曲红芳,等.消化内科护理的探讨与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2,20(12):162-162.

[2] 周颖.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防范[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7-108.

[3] 刘大琼.消化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及临床护理管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6):3246-3247.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2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等锐器损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同时,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现已证实,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损伤(主要是针刺伤)传播,在医务人员中HIV的感染几率为0.3%,HBV的感染几率为6%~30%,HCV的感染几率为1.8%[2]。有些疾病经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锐器损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以上[3]。而目前对锐器损伤引起的这些疾病又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一旦感染上就意味着工作、家庭、生活等的改变,甚至生存也将成为问题,同时还有可能在不自觉中传染给周围的亲人、同事[4]。所以在消化内科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对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引起高度重视。

1 消化内科护理

人员锐器损伤现状 护理人员是针刺伤的主要群体,在美国每年医务人员被针刺伤者达33万人次;1985—1999年间共有55名医务人员感染HIV,13名可能感染HIV。截至2000年底已有24名被确诊为HIV感染的护理人员中因皮肤刺伤被感染者为20名,占84.2%[5]。 2003年英国报道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 消化内科临床中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6]。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 ~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 以传播[7]。 美国在1988年就有了减少注射针刺伤的计划,1989—1990年制定了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针刺伤小组委员会,以保证在护理人员中减少注射针刺伤的例数[8]。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9]。但在具体落实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2 危险因素分析

2.1 锐器损伤发生的环节

2.1.1 针刺伤 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环节有抽吸药液、拔针、分离针头、回拔套管针芯、整理手术台上的用物及处理废弃物等。

2.2.2 锋利器具割伤 主要环节是工器具匆忙传递或拿取方式错误而伤及自己或他人。

2.2 锐器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按照风险因素来源,采用因果分析图法对一般锐器损伤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识别,见图1。

2.2.1 护理人员风险

2.2.1.1 工作疲劳 目前,护理人员严重缺少,无法满足病人数日益增多的需求,护理人员常常在疲惫状态下工作,导致自身预防保护的意识及反应不够灵敏。

2.2.1.2 护理人员性格、态度 在锐器损伤发生的频率与护理人员的性格态度有关,即性格急躁、工作较粗心大意者发生频率远高于那些性格沉稳、工作细心的护理人员[10]。

2.2.1.3 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 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在工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不规范,常在给患者注射的过程中被针刺伤,从而增加受伤机会。

2.2.1.4 缺乏经验 工作年限少,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容易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从而增加受伤机会。胡春玲等[11]对42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锐器损伤达100%。

图1 因果分析法-发生锐器损伤风险 2.2.2 医疗器械风险

2.2.2.1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下降 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由于器械长期频繁使用,其弹性降低。如持针器的弹性降低后,在缝合的过程中,缝针极易发生转向,从而刺伤手术操作者。

2.2.2.2 针头风险 针刺伤中空心类针头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等。针头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机会越大,所以在处理针头的过程中,谨慎操作[12]。

2.2.3 医院组织、管理风险

2.2.3.1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对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2.2.3.2 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 多数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因此制定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很有必要。

2.2.3.3 无锐器损伤事故处理流程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制定锐器损伤事故处理流程非常重要。

2.2.4 环境风险

2.2.4.1 医院环境 护患比例、窄小的床位间距,而护士短缺、配备不足。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不仅任务重,还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全方位的照顾,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量属超负荷状态。易使得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中发生锐器损伤事故。

2.2.4.2 患者配合 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帮助者与被帮助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服务者与帮助者的护士处于主导地位,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实施正常护理工作的基础。如病人静脉本身的原因或者带教时由实习护士穿刺,未能“一针见血”,病人认为护士技术差,没有同情心,让他当了回“试验品”而心中不悦产生护患矛盾,这时护理人员容易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发生针刺事件。

2.2.4.3 患者家属配合 医院在重视患者的同时,也应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如果陪同患者的家属被晾在一边不管不问,无人理会。无视于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缺乏与患者家属应有的交流与沟通。这常给救治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家属在心理承受力不足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失态行为,如愤怒的攻击、不安与吵闹等。干扰正常的救治,给患者和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

3 预防措施

3.1 提高护理人员个人能力 (1)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用过的物品应立即放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 (2)培养抗压能力,工作细致、心态平和,不急躁。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可减少忧郁和焦虑,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对生活和工作的满意度。这样才能避免使用锐器的护理操作中减少发生锐器损伤。

3.2 组织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13]。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14]。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15]。

3.3 改善、使用安全医疗器械

3.3.1 经常检查医疗器械的安全性 发现医疗器械性能较差时,应及时更换。

3.3.2 采用先进的预防锐器伤护理器具 注射器的针头是造成针刺伤最常见原因,采用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带有保护设计的针头,如可收缩针头、带保护性针头套,针头可自动变钝的注射器。目前,我国北京等地区的一些医院已开始使用防止医务人员被针刺伤的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和可以自动回套的针头[16]。

3.4 完善组织、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7]:(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 (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 (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18]。

3.4.2 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19,20] 。

3.4.3 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等意外损伤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3.4.4 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 定期对消化科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HBV的危险,因为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护理人员,被污染了HBV的锐器损伤不存在感染的危险[21]。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 陆连芳, 孙惠娟,杨国真(编译).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

7 李映兰.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译). 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

9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感染控制杂志, 2002,1(1):33.

10 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 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2 高建华, 孙丽华, 姜京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7 吴安华,徐秀华. 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799.

18 应菊青,徐国英,王晶,等.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晓伟, 门爱民,冯悦玲. AIDS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4):509.

20 李杏,郭耐强. 浅谈HIV职业暴露的应对措施.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 23(7):332-333.

21 Dumpis U, Kovalova Z, Jasons J, et al. An outbreak of HBV and HCV infection in a paediatric on cology war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prevention of further spread. J Med Virol,2003, 69(3): 331-338.

3.4 完善组织、管理

3.4.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7]:(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 (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 (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 (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 (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 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 (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 (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无须戴帽。51%的护士在回帽的过程中受伤[18]。

3.4.2 制定锐器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流程 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损伤后正确的伤口处理和补救措施,可大大减少疾病感染。据英国医学会调查报道,针刺伤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致感染。因此一旦被锐器损伤后必须做好伤口处理。首先要保持镇静,既而迅速敏捷地按照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10%碘伏或70%的酒精擦拭伤口[19,20] 。

3.4.3 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锐器损伤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等意外损伤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

3.4.4 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护士免疫力 定期对消化科护理人员接种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HBV的危险,因为对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的护理人员,被污染了HBV的锐器损伤不存在感染的危险[21]。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

2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吴立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 陆连芳, 孙惠娟,杨国真(编译). 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11):506.

5 徐明花. 消化内科护理人员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预防保护对策.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 31(4):42.

6 Horford W E,王俊生.临床麻醉手册.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

7 李映兰. 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98-200.

8 高 霞(译). 美国护理人员对注射针刺伤的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3.

9 殷小基.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感染控制杂志, 2002,1(1):33.

10 勘萍,陈育红,黄云南,等. 我院护理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 现代临床护理,2003, 2(3):11-13

11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 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2 高建华, 孙丽华, 姜京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范. 临床军医杂志,2006,34(3): 355-357.

13 胡春玲,张建军,樊晓明.实习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6,21(4):67-69.

14 Trim J C,Elliott T S 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itive strategies. J Hospit Inf,2003,53: 237.

15 Peate W F.Preventing needle-sticles in emergency medical system workers. Joccup Environ Med,2001,43(6): 554.

16 黄小红,覃金爱,韦志福,等.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的调查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48-750.

17 吴安华,徐秀华. 预防医院感染标准原则(英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0): 799.

18 应菊青,徐国英,王晶,等. 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 39(3);:204-206.

19 王晓伟, 门爱民,冯悦玲. AIDS及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 21(4):509.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上消化道;内科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5-02

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消化内科急症[1]。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而且病死率极高的特点,严重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现将上消化道出血60例内科护理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60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42-78岁,平均年龄(56.52±3.82)岁。其中消化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8例,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例,胃癌出血的10例,急慢性胃炎出血的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0例,腹腔血管畸形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3例;此组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病史的33例,初次突然发病的患者27例;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呕血、嗳气反酸、黑便、腹胀胃痛等临床症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内科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以及病情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遵医嘱迅速给予静脉补液治疗,补血、止血、抗休克治疗手段,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可以经过中心静脉压高低以及血压情况调整液体输入量以及补液物质。注意严禁使用吗啡,巴比妥类的药物;补血时应输新鲜血液,由于库存血含氨量高,可以导致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2]。5%的葡萄糖20ml+垂体后叶素10U,静脉进行缓慢推注,然后使用垂体后叶0.2u/min持续滴注,出血停止后进行减量;使用5%葡萄糖500ml+垂体后叶40U静脉滴注使用一周后停药,滴入速度为1ml/min。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内科治疗与护理干预 留置三腔气囊管压迫止血,内镜直视下止血,给予控制进行对症治疗。密切观察患者出血量,及时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采取内科护理措施如下:

1.2.2.1 止血的护理干预 止血护理: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进行治疗,并配合医生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方法进行止血。熟练插管操作,在插管前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漏气问题,操作过程中需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律等变化,插管后需要将食管气囊压力保持在4.5KPa至6.0KPa之间,需要将胃气囊压力保持6.5KPa至9.5KPa之间[3]。确保食管、胃管、食管囊管、胃囊管的通畅,并做好标记。胃管连接负压吸引器,并密切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定期测量气囊内压力,以防压力不足影响止血效果,或压力过高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气囊充气加压12-24h应放松牵引,放气15-30min,如出血未止,再注气加压,以免食管胃底粘膜受压过久而致糜烂、坏死[4]。

1.2.2.2 并发症的观察 ①休克的观察及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要准确记录出入量,认真细致的观察每小时的尿量,尿量能直接反应机体组织灌注的情况[4]。如患者突然出现躁动不安,眼睑面色苍白、四肢皮肤均湿冷、周身大汗、脉搏细数则提示休克前兆,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②肝性脑病的观察及护理: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时仔细观察神志以及意识的变化,如患者突然出现表情淡漠、谵妄、昏迷以及嗜睡时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肝性脑病的救治措施。

1.2.2.3 饮食护理干预 第一阶段为急性发作期,患者出现出血较为严重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需禁食24-48小时。第二阶段少量出血且无呕吐的患者,或出血已得到基本控制的患者,饮食的原则为温凉流质饮食,每次进食100-200mL,每日6-7次,并静脉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1.3 效果判断 治疗及护理后有效是指出血在24h内得到控制且停止,无呕血、黑便等情况发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1.4 数据处理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两组患者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估计出血量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的临床表现一般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量与速度。呕血提示胃内出血量达到300ml。出现黑便提示胃内出血量达到60ml。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胃内出血量大于5ml。若病人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时提示出血量大于400ml,若周围循环衰竭时提示出血量大于1000ml,发现患者出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救治工作中,护理人员严密观察与内科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证抢救工作及时科学与高效。本次分析表明,急性上消化出血患者,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止血治疗,防止发生休克,科学有效的内科护理能够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防止二次出血率。

参考文献

[1] 张桂花.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2(8).

[2] 郭红霞.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15(3).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消化内科;老年患者;安全隐患;对策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消化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导致消化内科住院病人也增多。消化内科的合并症很多,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专科治疗带来的特殊风险。

1临床资料

2008——2012年收治消化内科患者102例,男52例,女50例;年龄35-74岁,平均54岁;患病时间0.5-7年,平均2.4年。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年龄、营养状况均无太大差异,不对该研究造成大的影响,因而病例间具有可比性。2护理方法

2.1体格检查告知患者介入前检查的必要性。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前除需完善各种检查,如肝功、乙肝五项指标、血常规、凝血四项、心电图、肝胆B超、胃镜等外,还需要进行碘过敏的试验。注意,碘过敏者禁用。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要15分钟测1次。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头晕、胸闷、眼花、呼吸不畅等情况发生。

2.2心理支持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安抚,同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要求家属能够尽可能的配合患者的治疗,支持患者的治疗。避免因为家属的不良情绪而影响了患者治疗,所以,医护人员要多和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将患者患病的情况告知家属,在让患者家属安心的同时,讲述治疗的必要性,帮助病人家属克服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2.3特殊护理老年患者的特殊护理主要应该包括两个部分:急救准备和休克护理。

2.3.1急救准备由于该病的发病较急,老年患者的体质较差,所以急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应该准备好氧气、止血、升压的药物以及吸引装置等急救的用品,以备不时之需。患者在入院之后要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的监护,并且及时测量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体温等,并且将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向医生进行反馈。在进行急诊救治时还要抽取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同时还要开通2-3条患者的静脉输液管道。

2.3.2休克护理对于入院时已休克的老年患者要给予中心吸氧的治疗。中心吸氧的速度应保持在2-3L/分,以提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对于存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给予其低流量的持续吸氧的治疗,以防止患者出现氧中毒的情况。

2.4病情监测患者在进行了治疗后要尽量保证卧床休息。在遵医嘱测血压、脉搏、呼吸每2小时1次,连续4次,对于病情较重的消化内科的患者则需进行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颜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有无出血、渗血和血肿形成。

2.5饮食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医护人员要给患者输液注入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等营养液,保持患者的机体能够有充足的营养,保持患者机体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度。护理人员避免让患者进食不易消化和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对于患者腹部的各种不是情况要及时的观察和检查。在治疗期间,患者进食的主要种类应该是易消化的流食,应该秉承少量多餐的原则。

3结果

患者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之后,出院时在许多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疗前:眨眼产生障碍26;存在进食障碍52;大小便失禁52;意识出现障碍42;腰背疼痛96;皮肤出现破损2。

治疗后:眨眼产生障碍10;存在进食障碍22;大小便失禁4;意识出现障碍18;腰背疼痛37;皮肤出现破损0。

4讨论

4.1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

4.1.1用药问题某些消化内科用药要餐前服用,如吗丁啉等药物。饭后服用包括培菲康等,睡前服用的是奥克,消化内科用药有点复杂,原因是老年病人还会出现其他的一些疾病等,如糖尿病等,因此,乱用药会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出现。

4.1.2专科因素消化内科的专科性检查,治疗要前后要求进行禁食。而老年病人一般还患有糖尿病,若进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等治疗检查时间过长,病人检查前后不及时补充能量,会起发生低血糖的问题。此外,较多的鼻肠管、鼻胆管留置,若护理未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导管的阻塞、污染的问题就会出现,给病人带来再次置管的痛苦。

4.2护理安全对策

4.2.1高年资护士应该被安排上药疗班对于消化科专科药物的药理及相关注意事项,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去学习。新药的推广,一定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和掌握。

4.2.2给病人服药一定要准确按医嘱按时,并准时监督病人服药,病人服药后,护理人员应该在服药卡上签字,避免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4.2.3药物进行检查整理,需要医师指定专人去执行,确保储存药品符合要求,无过期及变质药品等。

4.2.4各种护理工作和操作都应该准确无误、一丝不苟。护理人员要切记四个不可,包括操作不可随意简化、查对不可忽视、行事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对护生无监督的独自操作,严格质量考核不可放手。医疗安全教育要加强,培养好护理人员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可能发生差错的隐患,要针对性地讨论总结,吸取教训,提高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5

【关键词】消化内科;柔性管理;护理患者

消化内科患者大多为急性发病或慢性病急发,复杂多变,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如处理不当,不仅可危及患者生命,还增加了医患纠纷[1]。柔性管理是在探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使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内在的说服力,把组织意志变成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模式[2]。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不断深入,实施柔性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达到积极配合治疗所需的最佳身心状态。为此,我科对消化内科患者进行柔性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将消化内科2个病区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一个病区为柔性管理护理组,另一个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和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并从两组各抽取60名患者,其中柔性管理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41.23±4.3岁。对照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2.08±3.1岁。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表1。

1.2 护理措施 柔性管理措施包括:①加强奖励机制:多表扬,少批评,通过柔性管理的奖励机制颁发先进工作者和奖金等形式鼓励护理人员,最大限度地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②提高专业技能:柔性管理成员应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技能,理解柔性管理的内涵,掌握柔性管理的核心技能,随时保持良好应急状态,并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增强其落实护理措施的自觉性,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及熟悉的操作技能,使整个抢救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③弹性排班方式:根据护理人员资质,进行新老搭配,实施弹性排班模式,缓解工作压力,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增强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使整个科室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3]。④加强护患沟通:双方沟通不够可导致护患纠纷或风险事件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加强护患交流,安慰鼓励患者,缓解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针对患者或家属出现的误解或不理智,要积极对待,避免发生冲突。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措施,对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培训和排班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护理人员满意度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状况。护理人员满意度按照程度不同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等3个等级。风险事件包括投诉率护理差错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人员满意度 由表2可知,柔性管理组护理人员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秩和检验显示,两组在护理人员满意度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风险事件发生状况 柔性管理组患者对护理投诉率和护理人员差错率分别为1.67%(1/60)和3.33%(2/60),而对照组分别为10%(6/60)和9.17%(5/60)。表明柔性管理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趋势的到来,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虽然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然而疾病造成患者机体的不适,严重影响到广大人群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随着人们的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护人员面对巨大的压力,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5]。做好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对减少与之相关的意外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要求消化内科医师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同时也对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实践的主体,其积极性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护理质量。因此,在护理管理中,体现“以护士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方面的支持,尽可能的满足护士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减轻其工作压力显得尤为必要。柔性管理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一面,可以克服刻板教条管理模式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压力,使其在工作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因逆反和紧张情绪造成的误差。实施柔性管理,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重视病人的感受,优化抢救流程,改进排班方式,加强奖励机制,提高了工作热情,使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工作状态传递给患者积极向上的态度,为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奠定基础。

目前柔性管理理论已经应用于多个临床科室的护理管理中,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关研究也显示,在临床护理中实施柔性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减低护理人员工作中的差错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6]。

本研究结果显示,柔性管理组护理人员学习热情、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投诉率和护理人员差错率显著降低。说明实施柔性管理干预,对护士及患者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使患者能得到更多的关心,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提高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

总之,柔性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积极性,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重视病人感受,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雪兰, 文跃莲, 钟灿华.消化内科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实践与体会[J].全科护理,2011,9(8):2034-2035.

[2]胡德英,方鹏毒.柔性管理在医院护理管理中应用的现状[J].护理杂志,2009,26(10):39.

[3]李翠阁.柔性管理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0): 40.

[4]王芝,姜梅.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3-314.

[5]刘金萍,徐璐,刘红.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方式对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作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8,25(7):895.

消化内科护理措施范文6

1.1药物所导致消化内科疾病种类繁多,其临床治疗过程中用药复杂,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患者不适或者并发症的产生,其中不仅包括药物保存方面的问题,如有些药物需冷藏放置;而且还包括服药时间的问题,要严格区分进餐前需服用药物、餐后药物以及睡前服用的药物等,如常用胃动力药物吗叮啉需餐前服用,而奥克则睡前服用;同时,还要严密观察患者本身的合并病,尤其是本科患者中老年居多,避免其自行减药、停药甚至是加用药物等,使其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剂量以及方法服药,以免加重病情。

1.2患者本身导致消化内科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其对于健康知识如心理支持、疾病基本常识以及饮食指导了解甚少,导致在护理过程中配合性及依从性较差。另外一方面由于患者病情容易反复,给患者家属带来较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因此,在陪同治疗过程中,家属由于缺少耐心及正确的护理方法,导致很多并发症的发生。

1.3护理人员引发消化内科病种多,工作较为繁重,病床的周转速度较快,护理人员相对不足,以至于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次数进行病房巡视,而且由于经验欠缺,未能及时将患者病情变化上报主管医师,从而延误治疗时机,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同时,消化科疾病的传染性较强,护理人员平时工作中常接触患者血液、唾液、呕吐物等分泌物中所携带的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几率较多,稍有疏忽极易感染此类传染性病毒,导致护理风险发生。在消化内科患者中,老年人由于疾病的影响,消瘦者居多,血管静脉穿刺的难度较大,以致很多技术不熟练的护士在夜间值班抢救工作时,因无法及时建立静脉通路或者对于抢救设备、仪器操作流程不熟悉而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也有因为放置胃管、导尿、动脉穿刺等操作时由于无法顺利完成,给患者造成疼痛,甚至是损伤。

2管理对策

2.1定期检查药物的保存及使用情况针对前述所提及的药物使用所引发的护理风险,主要通过将药物进行分类发放、定时发放的方法进行管理,如对于有特殊服用或者保存方法的药物,如降压药物、激素类药物或者是降血糖药物进行分类发放,而对于饭前、饭后或者睡前服用的药物提前一个小时发至患者手中,提醒其按时、遵医嘱服用,以免患者漏服或多服。同时,给每个患者设置服药卡片,将各种药物的服用时间、方法都写在卡片上,每日进行更换。同时,对治疗中需使用如多巴胺、胰岛素等控制用药速度的药物,一律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进行,从而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的风险。

2.2重视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从入院开始,即开始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详尽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开展消化内科常见病知识讲解、疾病预后情况等,使患者不仅了解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更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行为习惯选择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其能够明晰按时治疗的重要性,效果较好。

2.3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以培养其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一般而言,多指操作程序的不可更改性、查对的重要性,根据病情进行护理不能主观判断以及对于实习生的严格监督机制,通过各种措施严把质量考核关,发生错漏即不断完善,及时纠正,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分析,汲取教训,提出防范措施,制定制度并严格执行,进行不定期检查,奖惩分明并作为年终考核及晋升职称的评定指标。同时,由科室制定适用于消化内科的感染控制制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其安全意识。如对于肝昏迷患者,若进行血液采集时,应戴口罩及手套等防范措施,避免因刺伤导致血液进入体内而感染,采血前后应做好针头的消毒及处理工作,完毕后应使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冲洗,进行消毒,从源头遏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