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文1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宏观

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要求

2.是培养合格中学生的客观要求

培养学生最直接的场所就是班级,班级文化的优劣与有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3.是良好班级管理的迫切要求

在班级管理中,只依靠规章制度约束被管理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甚至还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有时收效甚微。比如,班级里可以规定不要迟到,不能旷课,但总有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因为班级管理的细节实在太多,这就会出现制度的“盲点”,那么如何约束这些“盲点”呢?这就要靠班级文化去约束,如果一个班级倡导文明、讲究礼貌,那么即使制度中没有规定上课期间进教室要先敲门,该班学生上课时进班级也会敲门的,否则的话就是不懂礼貌的,会受到文化氛围的遣责,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文化的管理作用。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1.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十分鲜明,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2.凝聚作用

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绝对不会出现“临阵逃脱”的情况,绝对不会发生“我不干了”的事情,绝对不会形成“无人问津”的局面,这都得益于班级文化的魅力。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4.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一个班级文化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班级的干劲就士气冲天,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

三、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文化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的思想,就有什么的行动。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文化意识,思想上认为文化无足轻重,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2.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打好“持久”战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性格各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不一,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先把表层文化建好,再考虑浅层文化,最后深层文化。至于深层文化,就更要慢慢来: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

3.要突出重点,切忌肤浅

班级文化包含表层文化、浅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这三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三者都要有。走进一个班级,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最起码精神面貌很好。所以,形式、外表文化是不容忽视的。接下来就是规章制度建设,一个是否完善的制度对班级也是很重要的,是文化的一部分。最后,就是文化的核心层,即精神文化。纵观班级文化的三个层次,我们要知道重点在深层文化建设上,要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风、班风和考风上,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上,造就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信念上,这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4.要全员参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情,不是个人的事情。这里的全员包括班主任和全体同学,班主任是班级的“行政长官”,他的一些思想会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带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班主任思想开放,班级就不会很保守;班主任做事效率高,班级就不会很拖拉;班主任有大局意识,班级就不会很自私。除此之处,班主任应积极指导、引导和支持班级文化建设,这是第一。其次,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配合工作,全班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氛围,相反,班主任不支持,同学们不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天方夜谭。所以我们学校一直比较重视对班主任的培训,就是希望班主任能带头,积极投入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四、班级文化建设具体做法

1.宣传:期初提出要求,进行班主任培训,让他们明确目的意义以及整个过程等。

2.落实:各班级根据自己的情况,发动全体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制定班级目标、班徽、班歌等。

3.推进:进行班歌、班徽等表层文化符号的竞赛,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向深层转化、发展。

4.总结:期末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量化、总结、评比。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文2

近年来,中职院校班级的文化建设受到高度的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文化风气构建较好的育人氛围,以此为班上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条件。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中职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得到完善,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职院校;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家”,是学生成长和了解社会的基础基地。班级文化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是一种文化传统、行为方式,是班集体在长时间通过一起学习、生活所形成的一种风尚。班级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的是精神文化,后者是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优秀的班级文化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班级的凝聚力,对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中职院校来说,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班级文化对学生出入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中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中职院校的班级意识不强

在一些班级中,相对于中学的班级意识,现在的班级意识不断地被削弱,他们对班级的集体荣誉、归属感等没有多在意。其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相对于其他高校不是很浓厚,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8岁左右,因此学生在自我约束和管理方面比较薄弱。学生不在乎缺课、逃课、挂科等情况,忽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对班级的活动参与性不强,对班级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较少。

2.中职院校学生缺乏精神文化内涵

中职院校目前缺乏的是强大的内心世界,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重要的部分,不仅是班级的灵魂,还是班级的核心。优秀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文化建设有巨大的作用,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积极的作用。在目前中职教育中,一些老师对文化的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对文化的认识不深入,对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很重视。久而久之,班级的问题越来越大,班级文化的建设力度较弱。

3.班级活动太少

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活动显得十分缺乏。活动作为引导、组织学生工作的载体,健康有益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给班级文化增添一定的韵味。一些中职院校的班级活动开展得不多,虽然有学生自发的组织一些活动,但是由于学校担心安全问题,导致很多活动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对组织班级活动降低了兴趣。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方法

1.班级环境建设

环境是对人产生客观认识的主要影响,学生所处于的主要环境是班级,班级支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班级环境的建设主要包括教师的布置以及育人设施的建设,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面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师环境能够给外人一种暗示和感染,给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积极的作用,给学生带来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例如,在开学时,老师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对教室的包装,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和谐家园”,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有意义,有氛围。学生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些植物,如多肉植物、吊篮等。老师安排学生对该植物进行照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老师可以规定学生在公告栏中张贴一些规章制度和通知;班级小角开设一个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书贡献出来。

2.班级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老师要建设适当的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这是维护班级优良秩序的关键所在。作为建设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制定班规就是实施、监督、制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班级应该围绕一些规章制度,以学习、纪律、卫生等为内容建立一定的标准,制定考核量化,要突出班级的民主、科学。老师应该遵守该制度,代领班干部进行遵守,使全班学生遵守制度。

3.班级精神建设

精神文化是班级的主要象征,不仅反映一个班级的学风、班风,还反映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应该从班风入手,培养学生重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使班级形成一股无形的正能量。该正能量能够发挥激励、教育和制约学生的作用。增强班级班干部的凝聚力,班干部严格遵守制度,给班上同学带好头,适当地提高班干部的威信,使班干部能够发挥带头作用,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

三、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正能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上,需要老师进行良好的班级建设。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榜样。

参考文献:

[1]钱进春.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2]慕晓洁.浅谈中职学校班级的自主管理[J].价值工程,2011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文3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班级文化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7

高校班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是在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导下,班级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学习、生活方式,是被班级多数同学认同的价值体系,反映着他们的价值观念等内容,是班级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级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加强对班级文化的建设。

1 班级文化的作用

1.1 教育导向作用

教育导向功能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是被班级多数同学认同的价值体系。良好的班级文化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教育导向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具体主要是:一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定型和成熟;二是有利于班级机构的完善,发挥班级应有导向作用。

1.2 团结凝聚作用

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使同学们有强烈归宿感和主人翁意识,更能感受到班级家一般的温暖。在这样一种氛围的影响,生生、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促进,从而将所有成员拧成一股绳,产生出一种团结进取的凝聚力。而凝聚力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它会把师生紧紧团结在一起,同舟共济,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贡献力量。

1.3 助推激励作用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助推个体的进步。表现后进的学生,一旦进入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后,耳濡目染之下,他就会逐步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工作的主动性。良好的班级文化也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能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1.4 服务约束作用

班规等内容是构成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是班级同学共同参与制定的,它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所有成员必须共同遵守。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班级文化对大学生具有约束作用,它鼓励引导学生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同时限制和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得以规范。

2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1)班级凝聚力较弱。班级凝聚力对班级同学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着直接的影响。从整体情况来看,我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对班级凝聚力建设和培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使得班级凝聚力普遍较弱。部分班级体组织涣散,精神状态较差。班级凝聚力的培养和提升是我校当前和今后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宿舍问题被忽视。宿舍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我们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一。但是从调查了解来看,学生宿舍中存在的问题较多,具体表现在:一、宿舍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焦虑的倾向凸显。二、学生生活行为习惯亟待引导纠正。当前学生在宿舍作息习惯不规律,卫生习惯糟糕,不文明行为和违纪现象层出不穷。三、宿舍区域缺少文化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出公寓文化育人功能。四、辅导员、班主任疏于对宿舍的管理,平时少下宿舍走访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3)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不足。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是班级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社会立足的基本素质能力。善于合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也能让他们从工作中找到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90后大学生相比之下又有其特殊性,他们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家庭教养等原因,具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任性等性格特征。因此,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亟需探索学生在个人与集体关系上处理问题,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改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4)辅导员、班主任没有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辅导员是班级建设工作主导者,也是主要参与者。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辅导员普遍存在超负荷带班的现象,平时疲于应付各种繁杂的事务,长期处于救火员的状态,难以从忙乱的状态中抽身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进行整体性规划,即使有周密计划也因诸事缠身而难以确保效果。

(5)班级文化活动的不接地,开展流于表面。班级各类活动组织开展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是推动班级建设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班级活动多是在班级出问题或应付学校安排的情况下才开展,组织被动、形式化、盲目性等问题突出,效果不佳,没有真正达到教育引导的目的。学生们缺乏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6)班级干部队伍培养亟待加强。建设好班级文化很关键的一环是要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班干部队伍。在我校,多数班级采用民主选举的形式产生。但也正因为学生干部的自主性,使得他们的从产生开始便不太得到老师的关注,缺乏系统的工作指导和业务技能培训。在平时,老师们习惯于把学生干部当成工作的简单机器,使得学生干部处于被动的局面,以至于出现部分班干业务不精、无责任心,服务意识不强,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虽然有些老师平时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但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常是在干部工作出问题时,才对学生进行指导。甚至有时方式简单粗暴,挫伤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失去威信。

3 原因分析

(1)学校重视力度不够。学校正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基础设施、教学改革建设等核心问题,因为这些都是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大事。相比较而言,班级文化建设则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层面未见有专门的指导性意见,班级创先争优活动浅尝辄止,团支部活动缺乏统一规划等。

(2)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学校在招生生源方面相比一本二本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偏低,存在自控能力不强,沉迷网络游戏,自我中心等诸多问题,且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完全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这些都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直接因素。

(3)教师流动性较大。鹿山学院是民办独立学院,学校运营无财政拨款,教师采用合同管理模式,使得部分教师缺乏安全感,对学校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他们将工作作为暂时的过渡,一旦能寻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便选择离职。在过去几年时间里,教师流动性较大,甚至有些班级频繁更换辅导员和任课教师。这一个问题对学生影响较大,使得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受到了较大负面影响。就以本文所提到的班级文化建设也是一样,作为班级文化建设主导者角色的教师不稳定,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必然缺乏保障,其效果必受影响。

此外,还有诸如缺乏系统规划,经费保障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到位原因也制约这班级文化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全面分析总结原因,从更高的一个层面思考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4 解决对策

4.1 完善制度建设,为班级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对于班级建设,需要从学校、院系及班级层面三级联动共同推动。在学校、院系层面,应该要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和措施,规范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保障工作有依托。在班级层面,应该制定符合班级特点的相关工作制度,比如班规、卫生制度、班委工作职责等。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全员参与,让制度成为全员的意志体现,具有信服力。二是要营造良好班级环境,促进制度的实施。制定好制度后要注意宣传,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们要率先垂范,让制度落地。此外,还要注意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不可一成不变。

4.2 加强班级人际关系建设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辅导员应当关注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氛围的营造。一是引导教育学生注意交往的技巧,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为辅导员,要从新生进校开始着手开展班级建设工作,重点是消除同学间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积极交往。三是教会学生移情。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共鸣,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4.3 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1)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和班干部的思想品质、作风态度等素质有直接关系。就素质要求来看,一是要求学生干部要有责任意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率先垂范,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二是班干部要有胜任工作要求的能力,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三是要有创新精神,工作不拘泥,敢于突破。因此,辅导员应在平时注意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奠定管理基础。

(2)培育优良学风。培育良好的学风对班级文化建设也至关重要。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班级干部应当把学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从根本上解决他们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积极开展榜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充分发挥“学习模范”的引领、辐射作用,营造学习“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各种竞赛活动,促进班级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做好学习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及时进行家校联系,有计划在所带班级中开展“一对一”帮带活动。通过培育优良的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打造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向心力。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主要途径,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动员学(下转第44页)(上接第14页)生参加班级各类文体、科技竞赛及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增强友谊,陶冶身心、增长才干,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活动要应接地气,贴近学生实际;二、活动的受益性,即使得学生能从中获益;三、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文4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教师的引导与激励,学生可以规范日常行为,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产生凝聚力,从而形成良好、稳定的班风。在实践中,班级文化建设主要由教师主导开展。以我校为例,我校在德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除了班主任外,科任老师也投入到了德育工作中。我们安排科任老师到各个班担任副班主任,指导学生开展日常活动,并对后进生进行“一对一帮教”工作。“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能够让教师全面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得到教师之外的支持力量,比如引进校外力量,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此,我校通过“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使“青年地带”这一服务于青少年的社工组织走进校园,辅助创建班级文化,并在初一试点,让学生分组建立自主管理团队,使其在日常活动中主动建设班级文化。

二、社工组织辅助班级文化建设

在“青年地带”进入我校之前,我校也曾与广州青年志愿者组织“心声热线”及广东财经大学志愿者合作,主要进行青春期心理和普法方面的教育,但是是短期合作,并未形成常规。这次“青年地带”的引入,我们寻求的是长期的支持,形成了一些固定活动和常态化的培训。

(一)社工辅助创建班级团队文化我校初一实行的学生自主管理主要是通过创建小组,由小组的互相竞争监督实现的。因此,小组团队文化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青年地带”的社工擅长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组建团队并使其形成向心力。所以,在团队创建中,社工会根据每个班的需要组织团队活动。以某班为例,团队初建时,社工以一系列的游戏如“兄弟姐妹站起来”“烈火战车”“奇妙单双数”等,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以默契的配合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对团队产生归属感,并让其为本组想出一个有意义的组名和口号。这个班的团队运作一个月后,针对该班某个组多次落后于其他组而自信心不足的情况,社工组织这个组进行了一次“珠行万里”的活动———同组10位组员合力用五个可移动的管道运送一颗塑料弹珠。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和努力,该小组终于成功完成了任务。在活动反思中,该小组组员恢复了自信,也想出了下一阶段团队建设的策略。社工组织的专业辅导使团队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社工辅助创建班级宣传文化班级宣传文化的主要载体有墙报、手抄报、班刊等。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画画和编排文字的技能,从而成为班级中宣传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进入初中后才对宣传文化工作产生兴趣的,他们的加入能壮大宣传文化建设队伍,但是需要对其进行培训。班主任日常事务繁多,难以保证培训的时间和质量,这就有必要借助校外力量。我校就借助“青年地带”社工的力量,公开招募有志于投身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学生,对其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有刊物制作流程介绍、小记者培训、排版知识及排版软件的使用等,内容系统翔实。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字编排技能,不但可以参加校刊的制作工作,还能担任班级的宣传文化工作,为班级制作墙报、手抄报和班刊。

三、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相比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式,我校初一试点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作用。

(一)学生主动创建班级制度文化班规是班级建设的基石。通常班规由班主任制订,为了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制订班规。以我校初一为例,新生刚入学之际,班主任向每位学生发一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把其分成几部分,让学生分组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细化,形成班规,并附上相应的加分和减分规定。在接下来实施的过程中,每两周进行检查反馈,对新出现的情况,由相应负责的小组调整相应内容,其他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样,班规的制订因对应实际情况,更具操作性。而且学生更愿意遵守由自己制订的规则,学生的主动性增强。

(二)学生主动创建班级宣传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建设来说,宣传文化建设是学生向来主动参与程度较高的。通常班主任确定主题后,学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完成墙报、手抄报的工作。为了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学校拨出专项经费在初一进行试点,由学生自主设计本班的宣传板块,包括墙上的文字、宣传画、班徽图案、宣传栏等,每个班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学校组织评比小组对学生创建的班级宣传文化进行评比,以评促建。

(三)学生主动创建班会文化班会课一般都由班主任设计主导。我校在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后,每周的班会课一般由学生主持,既有班干部对上周情况的总结,也有主题班会的开展。这样的操作给了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主动创建班级班会文化。对于主题班会的设计,班主任只需要给出一个整体的框架即可,具体内容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以某班“自主学习”主题班会的开展为例,在活动之初,班主任召集相关学生开会,给出一个整体的构思和预期要达到的目标,学生据此讨论、完善执行方案。接着,大家在班里挑选两位主持人。把多媒体课件交由一位有电脑特长的学生设计。设计好小品后,由学生表演并用手机录制成视频。预约要采访的同学,再选择地点对其进行采访,并用手机录成视频。挑选有跳舞特长的学生排练舞蹈,以用于现场表演。所有素材准备好后,由学生主持完成这堂主题班会课。整个主题班会既具教育意义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后,将正确的行为规范内化为了自觉遵守的意愿。

(四)学生主动创建班级团队文化我们尝试创建的团队主要是从养成行为规范、形成良好风气和增强班级凝聚力的角度出发的。基于这个目的,团队建设需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包括组徽、口号、组规和目标等。而团队文化建设应由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的主动创建将使团队更具凝聚力,学生更有归属感。

四、反思与总结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文5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在我校很多班级根据校纪校规和班级实际情况,经过全班讨论之后,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等量化考评细则,如《中学生一日常规》《班级请假制度》《班级点名制度》《班级卫生制度》《班级晨检、午检制度》等制度,学生根据制定的各项班级制度实行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在制度的框架下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只注重班级制度的建立,不能一味强调班级制度的刚性落实,还要注重目标建设和整体氛围的营造,注重管理制度的人文化、温馨化,柔性管理,使制度的人文内涵得以充分体现。要有意识地利用班级文化的潜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

二、构建主题班会文化,形成底蕴厚重的主题文化

设计新颖、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主题班会是学生真正融入班级、热爱班级、提升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在我校,各班班主任依据班级在特定阶段的表现,选择合适的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如,在新学期召开“累是催化剂,勤乃加速器”的勤奋刻苦主题班会,全体学生和老师就勤奋学习展开热烈讨论;毕业前夕、考试过后,召开“态度决定一切,目标锁定未来”的主题班会,收到了端正学生态度、树立远大目标的效果。此外,各班主任还在安全教育、人生意义、学习方法、纪律卫生、节庆纪念等方面确立班会主题。通过一系列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在班级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班级建设形成了底蕴厚重的主题文化。

三、构建班级品牌文化,凸显形态各异的文化特色

教室是一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深切体会到:凡是教室环境整洁、优美的班级,其师生的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就强。为此,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张课桌都会“说话”。

1.让班级精神外显。班级在进行室内布置的过程中,将班级口号、班级目标以色彩鲜亮鲜明的主题文字镶嵌到墙壁上,并将经过浓缩的班徽、班标、班训、班规、班歌融入到教室显眼的区域上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班级名片”上面的内容,均由学生群策群力、各抒己见来综合成型。这样做不仅可以鞭策学生,还可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

2.将班级智慧艺术化。各班在进行周密室内文化布置的过程中,大量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内墙的每一处区域、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主题鲜明的形象印记。无论是“远航”的大气墙贴,“寻路追梦”的诗意贴画,还是环保低碳的宣传栏、成果风采的展示区、博闻强识的读书角,都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3.为板报注入“时尚”气息。学校要求每两周更新一期黑板报,结合中国的政治大事、传统节日、学校工作计划及班级具体情况设计,而且期期总结评比。内容实在、布局合理、图文并茂、主题鲜明的黑板报成了传递信息、愉悦身心、提高作文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益平台。班级板报随时代在变,在“时尚”的前沿地带,常办常新,成为学生阶段性“手工艺品”的展示窗。

四、构建班级人际文化,打造班级建设的爱心文化

各班主任应充分发挥其协调功能,积极处理好各种关系:即班主任与学生、科任教师与学生、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能够做到师生之间有交流、班主任与科任老师有联系、教师与家长之间有沟通。通过“交心换心”,达到加强了解、消除隔膜、融洽关系、互利互赢的良好效果。

1.每月召开一次科任教师联系会,交流学生信息,明确彼此职责,达到凝聚思想的功效。另外,还要求根据班级现状,不定期小范围地召开科任教师联系会。

2.建立师生谈心互动机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求各班班主任对学生“交心”,而且要求科任老师对学生“交心”。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身体等情况,强化彼此间的朋友关系。

3.家访。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同样表现在学生及其家长身上。诸多家长对学校以及他们孩子的了解,有时是无知的,有时是残缺的,甚至是误解的。学校要求建立家访的长效机制,不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了解学校和学生,也让学校了解家庭,做到了学校、社会、家庭的三结合教育,使班级形成一股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强大的凝聚力。

五、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1.引导了学生行为习惯的良性发展。通过实践表明,形式多样、内容新颖、主题鲜明、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良好的班风、丰富的文化生活、优美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2.促进了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促进交流、展示特长、锻炼毅力、锤炼自信的多元舞台,学生的兴趣得到强化,特长得以发展,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得到锻炼。在与同学、老师以及其他人的交往中,提高了交往能力,进一步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我,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

3.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搭建了学生当家作主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更浓,自主管理能力更强,主动参加班级和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学生真正成为了班级的主人。

4.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每个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这些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在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中,学生们都能积极谋划,积极动手,形成强有力的班级凝聚力。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集体的认可,找到了自己在班级的位置,使班集体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显得有吸引力。

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总结范文6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学校办学思想;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15-03

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各个学校都在做,但是对新课改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

在综合调查的过程中,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把班级和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与课程改革不相关的事情,甚至有的骨干教师在沧州市小语会会员学校合作论坛活动的发言中明确提出质疑:这些事情和语文有什么关系?有的教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官的”(学校领导)该关注的事,跟语文教师没有关系。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实“语文课程”的很多因素是和师生的班级生活及学校生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妨从《课程标准》中列举几例: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以上的引述表明,我们应运用“大语文”的“课程观”去认识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其实更重要的,班级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人生经历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场所。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课程”的范畴,是符合“教育即是师生的生活”的教育观的,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也是师生“享受语文每一天”,“享受校园生活每一天”的必要保证。

二、各学校都注意了在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教育法规办学的前提下,确定符合时展的办学思想,但是个别学校的某些提法也值得反思

通过调查问卷和教学评估走访学校,可以感受到几乎所有学校都能够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来办学,并且从不同认知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思想,总体来讲,这些办学思想基本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要办特色学校的意识。这通过一些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就可以体现出来。例如:

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艺术激活课堂,以尊重成就个性,以赏识激励成功,以智慧精彩生命,以科学引领未来。

成功教育+创新思想+实践能力。

成人+成才=成功。

身心兼修,知行并重为校训;以博爱、博学、求真、求是为校风;以爱读书,善思考为学风。

进则静,静则学,学则进。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

崇德尚学,立志成才,全面发展。

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

在教学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个别学校的校训有欠妥当的地方,这些校训中的说法有的只出于学校领导的个人观点,有的引用于国内著名报刊或是某位学者的观点。这种现象虽然不多,但也提醒学校领导在确定办学方向时要慎重。

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笔者曾经随机对一些学生和教师做过调查,有些学校的学生、教师根本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训,或者没有办法说出其中的涵义。这也说明,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不仅仅是摆放在醒目位置的标语,而应该成为学校深入师生人心的精神凝聚力,成为学校和师生发展的价值追求。

三、所有学校都对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在环境育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校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得到了所有学校的重视。一些学校认识到应该“时时育人,处处育人”,有的明确提出了“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教育之师”的观点,还有的提出了“人育环境,环境育人”的具有哲学意义的理念。不少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努力地做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每一株花草都有可读性,每一个角落都有闪光点”。具体来说,带有普遍性的做法有:

1.以“墙体文化”、“楼道文化”、“展牌橱窗文化”、“电子屏幕文化”、“智能音响文化”、“花草树木文化”等为主要载体的,以习惯养成、国学经典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乡土文化教育等为主题,以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经典诵读、诗词漫画、温情提示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校徽、校歌、校报、校刊、校旗、校服、雕塑、校园广播站、学校电视台等校园系列文化建设被广大学校普遍重视;班名、班呼、班牌、班训、班报、班级日志、班级文化角、班主任寄语、家长寄语、班级图书角、班级明星专栏、班级手抄报、班级墙壁报等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

3.学校的品牌文化活动正成为特色学校的亮点和“名片”,有的学校开办了“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书香校园”活动;有些学校开展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伍”、“渎中华经典,做谦谦君子”、“文之韵”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有的多年举办大型的读书节、艺术节、学校开放月(或开放周)、金秋书市、家长学校等活动,很多学校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

4.不少学校建立了校刊、校报编辑部,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学校文学社,小记者站,小明星合唱团,创造发明小组,舞蹈队,书画小组,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等,这些带有社团性质的组织活动,培养了大批有个性、有特色、有专长的优秀学生。

5.一些学校将学生的自我管理纳入学校文化的建设中,建立了比较细致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例如,红领In值班岗、文明礼仪监督员、学校安全巡视员、学校图书管理员的设立,红领巾升旗手、班级和学校明星的评选,班队干部的竞争上岗,这些都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今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值得注意和完善的一些关注点和角度,以及一些学校值得借鉴的做法

1.多数学校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还有偏差,还把注意力主要只放在“学生”身上,没有意识到“教师”在校园生活中的成长也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作为土壤。

接受调查的学校仅仅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在构建“书香校园”时将教师的读书也纳入其中,我市只有南皮县迎宾小学一所学校介绍了构建教师“办公室文化”的做法。

2.多数学校对构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甚至还包括社会其他因素认识不足,所呈现出的“校园文化”也只是“校长文化”,或是“学校领导文化”,很多的内容都是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被摆放到某个位置,少了学生和教师参与的过程,也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的存在。

调查中也了解到,有的学校的标语、提示语征集于全校的师生;有的学校开展了“校园绿色童谣”主题活动,师生参与到了编写童谣、演唱童谣的过程中;也有的学校开办了“金秋书市”活动,学生、教师、家长和图书经销单位共聚校园;还有的发动师生进行“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在活动中催生了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这样做法都值得其他学校关注。

3彳艮多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源于传统的做法,或是对其他学校活动的简单“照搬”,不少学校“教导处”、“德育处”、“科研处”、“大队部”各自为政,极少合作,缺少整体的谋划,也缺少师生发展的综合效益。

调查中也了解到,渤海新区实验小学依托濒临渤海的优势,提出了“海洋教育特色,海洋文化,海洋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任丘市新华路南关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围绕“汉字,汉语;古韵,新风”这一基调实施。有的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品牌式班级管理”的整体思路;有的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学校的“合唱团”社团活动结合在一起;有的学校结合“古典诗词诵读”的“校本课程开发”和“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开展了“千人诵读课间操活动”;有的学校采取了“早晨名家诵读十分钟+中午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下午读书时光”这样的板块式活动结构……这些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教育教学的评价的研究是当前学校工作的薄弱环节,这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教学的评价是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问题,也应该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总体来看,学校的教育教学评价还是相对薄弱的,在教学评估中也是明显的“弱项”。

1.就当前学生的评价来说,学校的命题权和考试权仍然缺失。一般来说,小学结业考试、学年末的考试、学期末的考试均由县统一组织,期中考试则由乡镇或是学校自行组织。有些县级教育部门为了进行质量监测,还会不定期组织抽测。从对学校的评估情况来看,学校的评价研究是非常薄弱的,专项档案中往往只有少数的试卷和水平很低的考试分析,试题研究和日常的形成性评价研究更是欠缺。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在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印发的《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只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在开展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袋》的工作,但是有些所谓的“成长记录”往往就是大量的原始素材的堆砌,很少有比较合理的分类、筛选、整理和提升。从“教育即是生活”的教育观来讲,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成为学生童年生活的记录,应该成为学生值得珍藏的人生财富和美好记忆。

2.就教师的评价来说,绝大多数学校利用《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标准》每学期一次给教师打分,少数县区或学校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往往以定量评价为主要方式,以分数和等级为最后呈现结果,虽然不少学校评估过程中强调了教师自评、同伴互评和学校领导评价三者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评价标准“一刀切”,学校和教师个性和特色照顾不足,评价过程民主性不强,评价结果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弊端。

3.就学校的评价来说,几乎所有学校都在接受以《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标准》为依据的教学评估,与教师的评价情况相同,也只有少数县区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有在省评估标准基础上适当调整的评价办法。这种情况的存在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从消极的方面来讲,也不利于学校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