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文1

【关键词】公路项目;可行性;经济评价

一,公路项目可行性分析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工程项目时,运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工程项目从技术上、经济上论证其可行性,预测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果,并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从中选优。因此,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工程项目实施前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任何工程项目,都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证明这个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是可靠的,采用的技术是先进适用的,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这样,投资者才会进行投资,银行才肯贷款,这个项目才能得以兴建。因此,可行性研究是决定投资项目关键环节。

可行性研究是一项涉及范围很广的工作,它是在投资前对拟建项目的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可行所做的研究。即在确定建设项目时,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原理,研究不同方案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项目建设一般在时间上分为投资前决策、投资建设和运行三个时期。在投资前决策时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其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和评价报告四个阶段。

可行性研究的步骤有:开始阶段-实地调查及技术经济研究-选优阶段-对选出的方案进行详细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资金筹划计划。

在项目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中,项目的社会影响首当其冲。社会评价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研究拟建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

1,主要社会效益分析

(1)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地区的公路状况,解决交通堵塞,减少交通事故,使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将加速地区与其他各大城市间的交流,进一步改善 投资环境,加快沿线区域的建设与开发,引导该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城乡贸易的流通,使丰富的农副产品,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转化为商品进入市场。带动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及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迅速发展,从而促进项目影响区域的经济繁荣。

(2)有利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随着诸多产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将为社会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就业,为少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沿线对基础设施 筑物拆迁。对沿线的中、小城镇采取“离而不远,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人口稠密区时,路线布设尽可能避让村舍,以减少拆迁。

(3)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文化教育水平、卫生健康水平的提高,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沿线各级政府及广大的居住人群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沿线各市的运输条件将得到改善,有利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因此得到市、县、乡镇、村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当地的居民积极参与项目的实施,项目所在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适应项目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负面影响:虽然项目工程的建成社会效益极其显著,有利于繁荣地方经济,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利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综合事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沿线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改善当地人文环境,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和当地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使沿线广大人民和四级地方政权直接受益。但是搬迁农民虽是受损者,但如果补偿合理则主要是受益者。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主要是大量占用土地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这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可以妥善解决。

二,经济评价研究

项目的经济评价应该包括经济分析、财务分析、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和风险分析等内容。

(1)经济分析是把工程项目摆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来分析项目从国民经济中所吸取的投入以及项目产出对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的经济目标的影响,从而选择对国民经济目标最有利的项目或方案,使全社会可用于投资的有限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地增长。经济分析方法有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经济分析的目的是考察投资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在各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方案。(2)财务分析是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价格体系,从项目参与者角度出发,分析、计算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分析项目财务上的生存能力或可持续性。(3)对于投资项目,有必要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相关利益主体的效益和费用分配,以考察项目对政府和社会的其他目标的实现或影响程度。分析项目的收益者和受损者,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参与项目的积极性。

三,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的作用

在项目决策过程中,为了避免和减少失误,降低人力、财力、物力消耗,提高建设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一项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使投资者在项目决策上实现技术最优、建设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最佳的目标。

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是项目投资的首要环节。项目投资决策者主要根据可行性分析和经济评价研究的结果,来对一个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如何进行投资作出决策。因此,他是投资的重要依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详细的预测了项目的财务效益和经济效益、贷款偿还能力,可作为筹集资金和贷款的依据。此外,可行性报告中对产品方案、建设规模、场址、工艺流程、主要设备选型、环境评价、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职工培训等方面的分析可以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文2

摘 要 地理信息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主要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地理信息的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社会资源进行地理信息的生产、将产品分配到社会各需要的阶层并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研究地理信息市场的组织、结构等,促进地理信息市场的良性运作。

关键词 地理信息 微观经济学 经济地理

客观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近代数学,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人们已能够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文信息,并适时适地的识别、转换、存储、传输、显示及应用这些信息,使地理信息逐渐成为对信息社会进行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数字城市等地理信息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的变化,社会化的应用客户日益增加,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基础平台的社会经济数据加工和产品服务已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理内容便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入社会经济活动中。

一、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

1.什么是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的总称;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因此实际上要解决的主要是既定的经济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

3.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分析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下,研究家庭、企业采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和信息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以及通过消费地理信息来支持经济博弈的微观经济模式的一种理论探讨。

当前大量的地理世界的描述和经济分析的工作基本以宏观为主,对个人、单个企业的描述方法则较为简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使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得到满足,也使在地理平台上的信息描述和规律分析开始遇到极微小尺度上信息内容分析的挑战,同时以信息、数据方式表现的地理内容也开始需要分析供给和需求问题,微观经济领域内容开始以从未有过的挑战方式进入地理信息领域。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不仅仅是描述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观尺度世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研究信息技术反应地理世界的方法,从事地理信息工作的企业如何能够在经济活动中生存、成长等问题。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领域研究地理信息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厂商行为和经济学特点,以及应用地理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企业行为、地理信息消费者效用等。

二、地理信息微观经济与经济地理的区别

1.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都是其研究的对象。

2.区别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地理信息的发展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必须将其与经济地理学这一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加以区分。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其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所以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与经济地理学是有差别的,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直接将地理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它在要素和商品市场的表现与行为。

三、结语

地理信息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信息产业,其产业成果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激烈的国外市场竞争,解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必要且迫切的。

在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企业的行为,这是长期以来地理信息行业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企业加工微观地理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将直接描述地理信息的市场和价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今后的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美国和欧洲相继降低地理信息产品的价格,这为我国的地理信息建设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数据资源和产品,同时又给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此,我国应加强对地理信息微观经济的研究分析,加速有自主产权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促进地理信息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陆守一.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蒋殿春,黄有光.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李旭旦.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文3

经济科学终归是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社会经济现状很复杂,研究经济问题,不论大小,都应力求有一个解答。这就要求分析现象后面的众多因素,深思远虑,权衡轻重得失,才能有一个合理又切实的结果。这必须是一个推理精确,逻辑严谨、周密的思考过程。

我想,数学知识应是掌握这种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功。数学最抽象、最枯燥、又最有系统性,因而掌握数学知识,不仅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包括经济学者所不能缺少的。

应该承认,在一些重要经济问题的研究上,“数理化”为经济学带来了进展。

首先谈关于市场的经济理论。在当今世界,不论社会经济制度有什么不同,市场经济理论有普遍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如何运行,市场机制对经济生活起着何种作用,是理论的核心。其内容主要是市场均衡的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数理化”是十分明显的,微分学中求最大值的方法是其分析的框架。马歇尔在阐述市场局部均衡理论时,虽然不愿意把数理分析放在正文,但其分析框架是明显“数理化”的。瓦尔拉斯是经济学家又是数学家,他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是一个无比庞大的联立方程系统,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是在这样的系统中得到了简单有力的表述。应该说,数理分析的形式并非仅仅用于肯定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市场机制的某些不足之处,即所谓市场失灵,如“外部性”,“公共品的供需”、“垄断”等等,经济学也是借助于数理形式来进行分析研究的。

再看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的失衡表现为总额供求之间的失衡,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有消费、投资、进出口、政府收支、货币流量等等,而这些因素是复杂地关联着的。宏观经济分析很自然地要求有一个理论模型,把诸多因素放在一起,并描述其间的关联。这种宏观经济的理论模型,可以很方便地以数理形式表示,构成一个联立方程系统。可以量化,可以求解,也可以选择某几个变量作为可控制的变量,如财政收支、投资支出、货币供给量等,而把某个因变量如GDP作为目标变量,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理论如财政政策乘数、外贸乘数、投资乘数等,就是例子。

在微观经济理论方面,“数理化”更为深入。市场行为的主体,无论是公司企业还是个人家庭,都被概括为追求最大利益(福利)者,在数理形式上就是求最大值。当然,把市场主体的理归结为利益最大化,会留下一些问题,比如,怎样去说明那些“非理”呢?但数学的宝库中还有很多武器可以用来解释某些非理,如对策论,就是从市场主体的相互影响中说明某些非理还是理性的,从而扩展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文4

关键词:工程经济分析;公路建设;重要作用;特点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工程经济分析的特点

(一)影响因素多,立体性强

1.工程经济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并在它们边缘上发展起来的结合体。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对一项工作进行经济分析,不仅要考虑工程的技术特性。还要全面地、辨证地考虑经济因素和其他影响因素,尤其是人的因素。

2.工程经济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工程建设的决策、设计、竣工验收、运营管理等整个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评选出最优方案,达到技术工作经济化的目的,所以说,工程经济分析具有立体性。

(二)实用性

工程经济主要研究工程建设领域中技术工作的经济问题及处理这些经济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工程经济中的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定量性

工程经济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经济分析的根本要求,是对项目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提出明确的数撼观念,进行价值判断。一切工艺技术方案、工程方案、环境方案的优劣都应尽可能通过计算指标将隐含的经济价值揭示出来,对于实在无法量化的经济要素辅以定性说明。

(四)比较性

工程经济研究的不是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也不是经济原理的追寻和探索,而是在现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较成熟的经济原理对工程建设各阶段进行多方案比较,从中选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最佳方案。

(五)预测性

工程经济分析是在一项工程活动之前进行的,具有预测性。它通过多种科学手段对将要发生的工程活动进行预测,力图达到与实际的最大接近,但并不完全等于实际,所以在经济分析中还要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找到敏感性因素和风险较大因素,分析其发生的概率和变化范同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分析效果的改变,以更好地把握实际活动。

二、工程经济分析的内容

工程经济分析分为微观经济分析(或称财务评价)、宏观经济分析(或称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分析。

(一)微观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分析,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价格。分析、测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从项目的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其主要作用在于衡量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

(二)宏观经济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即是将拟建项目置于国民经济大系统之中,按照资金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特征,揭示项目的社会经济本质。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角度考虑,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宏观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核心。

(三)不确定分析

不确定分析是研究各种经济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范围,估计经济分析结果所面临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风险分析的资料和结果,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不确定分析是工程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三、公路工程项目经济分析的特点和研究内容

公路工程项目属公共事业投资项目,与一般工程项目不同。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有其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公路工程项目效益分布广泛,定量计算比较困难,项目使用期限长,这期间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变化较大。这种情况使公路工程项目评价中的效益和费用计算非常困难,也使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变得复杂和困难。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分析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过程,建立统一的评价模式。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是从经济角度来考察项目的合理性,其实质是通过确定预测公路项目建成后将获得的效益及付出的代价,选择合适的价格计算效益和费用的大小,用评价指标判断项目或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费用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费用是指项目建设及使用期间的各项投入,包括项目的工程建设费用、项目使用后的维护费用和大修费用。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和使用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实际成果和利益,包括产品、劳务及影响等。公路工程项目属于公共事业项目,为整个社会提供运输服务,其经济效益包括的范围广泛,遍及项目影响到的所有区域,这给确定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带来了困难。确定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方法是采用“有”“无”对比法,即将有公路项目和无公路项目时的各种费用及利益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有项目时的经济效益。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可以划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项目为道路的使用者带来的效益,包括以下三方面:

1.营运费用节约效益。由于项目投人后引起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给道路使用者带来的各项营运费用的降低额。

2.时间费用节约效益。项目使用后,由于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车辆的行驶时间而带来的效益。

3.事故费用节约效益。项目使用后,改善了道路条件、交通条件,使交通事故减少,和无项目情况相比,由于交通事故减少而避免的损失即为事故费用节约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是指公路项目对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主要包括生产运输合理化效益,工业发展效益,资源开发效益,流通经济合理化效益,市场区域扩大效益,分散城市人口效益。

(二)价格分析

价格是影响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因素,是衡量项目的费用和效益大小的尺度。在项目经济评价中,选择合理的价格体系是作出正确经济评价的前提。在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需要对一些资源的实际 价格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是采用影子价格,即对公路项目耗用的资源中,价格偏离价值严重的资源价格进行修正。

(三)经济评价指标

在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中,一般采用以下四个评价指标:经济净现值指标、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经济净现值率指标和投资回收期指标。

四、公路工程经济评价常用方法

公路工程项目与一般的工程项目有相同的地方:都需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严格的审批程序,批准后消耗一定的建筑材料形成固定建筑物。公路工程在经济性分析时,许多国家基本上还是借鉴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我国对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起步较晚,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经济评价主要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五、工程经济分析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使我国公路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建设规模扩大了,投资增加了;公路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的大型建设项目,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影响巨大。因此,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此进行经济分析,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工程经济进行分析。对公路工程经济分析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评估的核心内容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公路工程建设施工中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思哲.论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J].现代商贸工业,2009(10).

[2]冯黎娜,王建伟.浅谈工程经济分析在公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J].河南建材,2011(03).

[3]肖秋生,任福田,叶彬.公路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1995(S1).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文5

一、行政效益的内容

行政效益是政府行政活动所获得的行政收益与所消耗的资源的比较。政府每一行政活动,一方面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形成了政府的行政成本(见作者《行政经济学——政府行政的经济分析》第三章和《论行政成本》、《行政成本评估研究》天府新论2005年第6期,2006年第六期。互连网上有大量转载),另一方面,又会产生某种结果,如果这种结果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利益,这就是行政收益。如果带来同样的利益,资源消耗少,行政成本低,那么,行政效益就大,反之,则小;如果消耗了资源,付出了行政成本,不仅没有给这个社会带来利益,反而给这个社会造成了损失,那么,它所获得的,就是负的行政效益,可称之为“行政负效益”;如果它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利益小于它所付出的行政成本,即俗话说的“得不偿失”,也是一种负的效益。由此可见,行政效益就是政府行政活动所获得的行政收益与行政成本的比较,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

行政效益=行政收益-行政成本

从上面公社中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效益是行政收益与行政成本的差额,它类似于企业的利润,是所费与所得的比较。行政效益的本质要求是,政府应当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或者尽可能低的行政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行政收益。

行政效益率是行政效益与政府资源消耗和资源占用的比较。行政效益率可用行政效益与资源消耗或行政成本进行比较,也可以用行政效益与政府占用的资源进行比较:

行政效益率=行政效益/资源消耗或行政成本

这类似于企业成本利润率。这一公式反映了行政效益与资源消耗的关系。如果分母不变,即消耗同样的资源或付出同样的行政成本,获得的行政效益愈大,行政效益率就愈高;反之则相反;如果分子不变,获得同样的行政效益消耗的资源愈少,或者说,付出的行政成本愈低,行政效益率就愈高,反之则相反。

上面的公式反映了行政效益和资源消耗的关系,并未反映出行政效益和资源占用的关系。反映行政效益和资源占用的关系可用下面公式来表述:

行政效益率=行政效益/资源占用

这一公式类似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可以全面反映行政效益和政府资源占用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源消耗可以归结人类劳动的消耗,人类劳动消耗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个方面,资源占用也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行政效益率也可以表述为行政效益与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比较。

行政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经济方面来看,经济方面的行政效益是指政府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政府虽然是一个行政组织,属于上层建筑,但是政府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政府的活动总是和物质财富的消耗联系在一起的,而政府是不生产物质财富的,政府消耗的物质财富来自于社会,这是其一。其二,政府的收入最大,没有哪一个社会组织能够比拟;在市场上,政府是最大的购买者,也是没有哪一个社会组织能够相比拟的。政府的收支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最大;其三,政府是一国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政府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其四,政府采取的其他社会管理政策也是直接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也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正因为政府活动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的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如果政府行为得当,特别是事关全局行政决策得当,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政府行为错误,特别是决策失误,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阻碍。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的这种作用,在我们这样的国家里更为明显。政府的每一活动,都应考虑它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反作用。政府的活动应当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注重政府经济方面的行政效益的客观要求。

政府讲求经济方面的行政效益的基本特征是:它注重的是宏观经济效益,而不是微观的经济效益。举例来说,政府投资修建一条公路,承建这条公路的建筑企业关心的是微观经济效益,即完成这条公路的修建能够赚取多少利润。政府关心的则不是修建这条公路所能赚取的利润,而是这笔投资能够拉动经济有多大的增长和这条公路建成后能够对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政府注重宏观方面的经济效益,是由政府的性质和政府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决定的。政府是全民利益的代表,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者,它关心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府注重的是宏观经济效益,而不是微观经济效益,并不是说,它就根本不关心微观经济效益。因为微观经济效益是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学界有很多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政府活动当然应当讲求经济效益,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政府是个行政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政府行为不完全是经济行为,政府行为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政府活动更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从属于社会效益的,这是行政效益最基本的特征。

二、行政效益与行政收益

鉴于行政成本及其与行政效益的关系作者已有论述,这里,仅对行政收益作进一步的分析。

行政收益是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公共产品的收益不同于私人产品。私人产品的生产者是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他的全部收益的,公众对私人产品的评价通过对其支付的价格表现出来。如果我们用R表示私人产品的收益,用Q表示私人产品出售的数量,用P表示人们愿意对其支付的价格,私人产品的收益可用公式来表示:

R=Q*P

可见,构成私人产品收益的因素有二:一是产品产量,二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数量上是可以衡量的,但价值却无法衡量。虽然政府在进行行政活动、生产公共产品时也要消耗劳动,特别是政府所生产的物质性公共产品也凝结或物化了政府的劳动,但它是不通过市场交换而直接供社会消费的,它进行行政活动、生产公共产品所耗费的劳动不能转化为价值。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没有市场价格,公众在消费它时也无须支付货币。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用什么来衡量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收益呢?作者认为,既然不能从价值入手分析政府公共产品的收益,就只能从政府公共产品的功效方面来分析它的收益。功,即功能;效,包括效果和效用两个方面。功能是政府某一行政活动、某一公共产品所固有的功能作用;效果是该行政活动或该公共产品的客观效果;效用是公众对该行政活动或该公共产品的主观评价。功能与效果是客观的,效用是主观的,评价政府行政收益应该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由于政府行政活动或政府公共产品的收益不能使用货币对其进行直接衡量,只能从功效入手,结合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因而,不可能像评价私人产品收益那样精确无误,它只能近似地、尽可能客观地反映政府行政活动或政府公共产品的收益。作者认为,衡量政府行政活动或政府公共产品收益的指标主要有群体满意度、经济扩张(收敛)指数、社会进步指数。

群体满意度。群体满意度是指消费或享受政府提供的某一或某类公共产品的群体对该公共产品的满意程度。它可以用绝对数,即该类群体中满意或不满意的总人数来表示,也可以相对数,即满意或不满意的人数占该群体人口总数的百分比。群体满意度是衡量政府公共产品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用群体满意度来衡量公共产品的收益,可以用公式表述为:

公共产品收益=公共产品供给量Ⅹ群体满意人数Ⅹ该公共产品的寿命周期或

公共产品收益=公共产品供给量Ⅹ群体满意度Ⅹ该公共产品的寿命周期

经济扩张(收敛)指数。经济扩张指数是指政府提供某一公共产品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与之相反的是经济收敛指数。它是指政府减少某一公共产品的供应或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当对社会经济活动所起的收敛作用。政府活动,特别是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活动,会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社会经济系统,扩张或者收敛社会经济。在现代经济中,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繁荣时期,政府一般用“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收敛社会经济规模,抑制经济的过度膨胀;在萧条时期,政府一般用“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目标。即使政府提供一般性公共产品,也会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作用。例如,政府对城市的改造、修路、建机场、失业救济、乃至办医院、学校,发展国防事业、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等,无一不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因此,经济扩张或收敛指数是反映政府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

应当指出,不能认为经济扩张指数就是政府的“正”收益,经济收敛指数就是政府的“负”收益。在特定时期,需要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收敛,例如,通货膨胀时期。政府通过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收敛,稳定了社会经济,也是一种“正”收益。只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当,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负”收益。

经济扩张或收敛指数一般可以用“乘数”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分析由于政府提供或未提供某种公共产品对报告期与基期的经济增长指数反映出来。

社会进步指数。什么是社会进步?目前在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社会进步首先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内涵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改善等诸多内容,其核心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其次,社会进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它泛指一个社会从落后走想现代的过程以及当时所达到的水准。社会进步指数是指当前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同过去(或对比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水平的比较。社会进步指数可采用多个指标来进行计算,如反映人的素质提高的指数,就可用当前人均寿命、人均享有的医疗卫生、人均享受的受教育程度同对照期的人均寿命、人均享有的医疗卫生、人均享受的受教育的程度相比较;科学技术的进步可用当前科学技术达到的水平同过去的科学技术水平相比较;文化进步可用现代人们享有的人均文化用品、文化娱乐设施同过去人们享有的人均文化用品、文化娱乐设施相比较。如此等等。

促进社会进步是政府的当然职责,也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应当具有的功能。但是如果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当,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促进社会进步,是衡量政府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我们就说政府的活动获得了收益;如果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促进了社会快速的发展,我们就说政府获得的收益大;反之,我们就说政府获得的收益小。如果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就说政府获得的是“负”收益。

三、行政效益与行政效率

在行政学界,对什么是效率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行政效率是政府行政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率:

行政效率=行政产出/行政投入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等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行政效益和行政效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表现为:

第一,计算方式不同。行政效率是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的比率,行政效益是行政收益与行政成本的差额。

第二,内涵不同。从效率的本来意义上讲,它是输入与输出的比率;经济学和管理学引入这一概念,是研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人们日常生活中讲的效率,更多的是一个时间观念,即在较短的时间内办更多的事;行政学引入效率这一概念,是研究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的比例关系,而行政效益研究的是政府活动和政府行政产出的后果。

第三,外延不同。行政效率的核心要求是以最小的行政投入获得最大的行政产出。至于这一产出的后果是什么,是给社会带来利益还是损失,则不是行政效率所回答的问题。行政效益研究政府活动和政府的行政产出的后果,它回答的是这种后果究竟是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利益还是带来了损失。如果带来利益,那是一种什么利益,是经济利益还是社会利益?带来的利益有多大?谁在受益?同样,如果带来的是损失,它也要回答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损失?损失有多大?谁来承担这种损失?

事实上,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效率和效益是分开的。在行政管理学中,由于没有效益这一概念,往往把二者混同起来,这不能不说是行政管理学研究中的一大遗憾。

行政效益和行政效率的联系表现为:

1、从资源的占有与消耗(或劳动的占有与消耗)角度来看,行政效率愈高,获得同样的行政产出所占有与消耗的资源愈少,行政成本愈低,行政效益就愈高;反之,行政效率低,获得同样的行政产出所占有与消耗的资源多,行政成本就大,行政效益就低。因此,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2、在行政产出积极、有益的前提下,提高行政效率就是提高行政效益。但是,如果行政产出的是废品或次品,行政效率愈高,行政“负效益”愈大,对政府和社会的危害也愈大;

3、如果行政产出是积极的、有益的,但行政产出所获得的收益小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是降低行政成本,是使行政效益由“负”变“正”的必要手段。

总之,在保行政活动方向正确、行政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提高行政效率就是提高行政效益;如果行政活动方向不正确、行政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不仅不能提高行政效益,反而会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危害。

四、提高行政效益的途径

政府行政活动要讲求行政效益,以最小的行政投入,获得有益于社会的最大的行政产出,是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提高行政效益无论是对推动社会进步,还是对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求行政效益,能够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讲求行政效益,要求政府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与占用,不仅政府可以实行低税政策,并减少税收以外的其它费用负担,还能够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讲求行政效益,有益于社会。讲求行政效益,要求政府不仅要降低行政成本,而且要求行政决策要正确,其产出即公共产品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讲求行政效益,有益于政府自身建设。讲求行政效益,要求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必须精简机构,减少资源的消耗与占用;讲求行政效益,要求政府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行政决策,能够减少政府行政决策的失误;讲求行政效益,要求政府办事必须节约,有利于加强政府的作风建设;讲求行政效益,要求杜绝腐败,有利于政府的反腐倡廉,重塑政府在民众中的威望。

总之,树立行政效益的观念,按照行政效益的进步要求办事,扎扎实实地提高政府活动的行政效益,于国于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提高政府活动的行政效益,其途径是很多的:

首先,政府及政府官员要树立行政效益的观念。由于理论研究的落后,理论界至今没有提出行政效益的概念,有的虽然偶尔见到行政效益的提法,也没有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和界定。据作者在一些地方讲授《行政成本与行政效益》的专题讲座时了解的情况,许多政府官员还是初次听到这些概念。政府及政府官员如果连这些概念都没有,怎么能够去讲求并提高行政效益呢?因此,要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益,首先要加强对行政效益的研究,并在干部的培训教育中补上行政效益这一课,使其明确行政效益的内涵、外延、意义及其基本要求,牢固树立起行政效益的观念,才能在政府的活动中讲求行政效益,提高行政效益。

其次,要精简政府机构,倡行节约,反对大手大足,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行政成本愈大,行政效益就愈小;反之,行政成本愈小,行政效益就愈大。降低行政成本是提高行政效益的主要途径。政府在降低行政成本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再次,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但并不是政府生产的所有的公共产品都是社会需要的。举例来说,某县准备修建一座网球场,满足全县人民打网球的需要。这对于爱好打网球的人来说,当然是需要的,但对于大多数工人、农民来说,则是不需要的。此外,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还应当适度。公共产品也是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度,会使其收益减少,也会影响行政效益的提高。

宏观社会经济分析范文6

关键词:生育决策;理性;成本-效用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68-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名人、富人超生近几年呈逐渐增多的态势。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在2007年的人口科学论坛上指出,社会上一些名人、富人超生、多生问题会对大众生育观念带来不利影响,动摇计划生育成果,影响社会公平。为了遏制这种违法现象,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新闻会上表示,拟出台相关政策,严惩富人、名人超生。广东、浙江、湖南、重庆等地已出台了一些相关处罚措施,如加收社会抚养费、公开曝光等,以维护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公平性。普遍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率趋于降低,我们把这一经验结论称为“反J型曲线”。但为什么会出现富人、名人超生、多生的现象呢?会不会又存在一条“U型曲线”?随着收入的增加,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趋于上升。本文拟利用经济学的成本-效益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等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评述;第三部分利用成本-效用理论、消费者需求理论对人们的生育行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进行归纳总结。

二、文献述评

生育作为基本的人口过程之一,生育抉择、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变动,一直受西方人口理论研究的重视,在现代西方人口理论研究中占据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特别是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急剧膨胀,人口增长极大地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控制人口增长一度成为许多人的共识(Paul Ehrlich,1968;D.L.Meadows,1972;Lester Brown,1999;et.)。在人口死亡率已经稳定在低水平的条件下,生育率变动成为决定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力量。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育率研究长期成为西方人口研究的核心。T・P・舒尔茨在其《人口经济学》(1981)里甚至声称,是否把生育率研究放在人口理论研究的中心地位,已经成为衡量是否是现代人口理论的主要标准。西方人口学者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生育行为及生育率变动,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对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决定因素的分析方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着重经济因素对生育抉择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经济发展、经济长波和生育率变动、生育率水平的关系(Easterlin, R・A.,1966;J L Simon,1977;et.)及家庭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Harvey Leibenstein,1954;Becker,G. S.,1960;J・C・Caldwell,1976;Easterlin, R・A.,1985);第二种类型,着重非经济的社会因素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主要研究婚姻、家庭关系、文化教育水平、妇女地位、生活质量等非经济的社会因素对生育抉择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W.E.Moore,1959;Ronald Freedman,1970,1975,1979;et.);第三种类型,着重人口学因素本身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强调婚姻、怀孕、分娩、避孕、生育间隔和生育次数等中介变量对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Kingsley Davis&J.Blake,1956;J.Bongaarts,1975,1982);第四种类型,着重生物学因素或者生物-社会因素对生育行为和生育率变动的影响,研究生育行为与、性能力、性道德等的关系(B.Weller,1995;J.Casterline,1995)。尽管西方生育率决定因素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从经济分析转向非经济分析,甚至转向生物-社会因素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生育率决定的经济分析仍占有很大比重。

在过去30年内,我国生育率超常快速下降,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完成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关于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国人口生育水平急剧变化问题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来看,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方面(顾宝昌,1987;彭希哲和黄娟,1993;孙文生和靳光华,1994;Poston,2000;杨涛、Marjorie Mcelroy,2000;李建民,2004; 陈卫,2005;王金营,2006);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对西方家庭经济学理论的运用和拓展,以家庭生育行为的理性选择为前提,分析了我国生育率变动的微观经济原因(田雪原,1989,1992;李小平,1994;李建新,1996;叶文振,1998;陈卫、史梅,2002;汤玉刚,2002;罗丽艳,2003;李建民,2004;)。通过上述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育率的宏观决定分析,还是生育率的微观决定分析,都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行为趋于理性,生育率的下降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为什么会出现名人、富人超生、多生的现象呢?是现有理论存在不足甚至错误,还是人们的生育行为根本就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结果?

三、生育决策的成本-效用分析

(一)生育的成本分析

一般来说,孩子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两个方面。直接成本包括从怀孕起抚养到孩子生活自立时整个过程的全部支出(怀孕和生育的相关费用、生活费用、教育费用、医疗费用);机会成本包括父母因抚养孩子而损失的收入、机会,以及所放弃的其他活动的效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表现在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抚养费用、教育费用等随之增多,直接成本明显上升;同时,在家庭人均收入增加的条件下,父母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时间价值增大,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因此而最大。

名人、富人的资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财产资源,另一类是时间资源。在财产资源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已经很小,而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和利润收入等为主,工资率的提高不会增加他们的市场劳动时间供给,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他们会把有限的时间资源更多地投入闲暇中,使得生育的机会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名人、富人可以通过找育婴师、保姆等缓解时间因素对养育孩子这种时间密集型产品的限制。相对于普通劳动者,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的生育直接成本仅占名人、富人的财富总量的很小部分,而时间成本又因为收入效应和财富对时间的替代被大大降低,他们的生育总成本比较低。

(二)生育的效用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莱宾斯坦在进行生育的成本―效用分析时提出了孩子的效用包括:(1)消费效用,即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欢乐和情感上的满足;(2)劳动-经济效用,即孩子作为劳动力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收益;(3)保险效用,即孩子给父母提供潜在生活保障的效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养儿防老”效用;(4)经济风险效用,即孩子承担家庭经济成败风险的效用;(5)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即在某些社会环境中,孩子可以提高父母和家庭的社会地位;(6)对扩展型家庭作贡献的效用,即孩子可以延续家族的姓氏和香火,起到“传宗接代”的作用。从动态的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劳动-经济效用、保险效用、经济风险效用、长期维持家庭地位的效用和对扩展型家庭作贡献的效用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趋势,而消费效用的变化却难于确定(Harvey Leibenstein,1954)。

从19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生育意愿的调查(方向新,1992;朱楚珠、张友干,1996;周长洪、黄丽华,1996;赵景辉,1997;叶文振,1998;罗迈,2001;郑真真,2004),发现人们的生育需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物质层面的需求对人们的生育决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情感层面的需求和“传宗接代”的影响逐渐成为生育决策的主导力量,中国正经历着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对名人、富人来说,孩子带给他们的更多的是情感的需要,他们可以从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和交流中得到心理满足,而孩子给他们带来的物质层面的效用已经很弱。

(三)生育决策的决定

每个人都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一个家庭在决定子女数量时,也要经过一番成本和效用的权衡和斟酌。家庭总是生育孩子的数量定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用相等的水平上,这时的生育数量即是家庭生育决策的均衡点。根据以上成本和效用的分析来看,名人、富人生育孩子的成本相对较低,而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效用则相对较高,在以物质激励和惩罚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他们的约束失去作用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往往倾向于多生,一直持续到边际孩子的成本―效用相等的均衡点上。

以上分析揭示了名人、富人的生育决策行为,他们的生育决策的主导因素是孩子的效用,是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满足。这与普遍认为的,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人们生育决策的主导因素是孩子效用刺激,而在发达的经济条件下,人们生育决策的主导因素是成本约束。这一看似相悖的推理是因为存在一个假设:在发达经济里,人们的收入通过市场劳动获得,收入水平制约着人们的理性决策。但对于名人、富人来说,他们的财富十分丰富,收入来源与一般人有很大的差别,孩子成本对他们的决策的影响已相对弱化,而孩子效用则成为影响决策的主导因素。

四、结论与启示

1.名人、富人的生育行为是一个理性决策的结果。在生育市场上,他们会根据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时间资源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等约束条件充分考虑生育的成本和收益(效用),从而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由于名人、富人与普通劳动者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尽相同,因此,他们的生育行为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随着工资率的提高,通过参与市场劳动获得主要收入的普通劳动者生育受到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双重约束,而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效用却相对减弱,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成为他们生育决策是考虑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名人、富人而言,财富积累已经不是主要通过参与市场劳动,利息、租金和利润等收益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相对于他们“无尽”的财富和对非市场活动的强烈需要而言,生育成本相对很小,孩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满足成为生育决策的主导力量。

2.名人、富人超生、多生对中国的人口规模的增长影响不是很大,但他们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游戏规则,使计划生育政策失去公信力,这种影响才是主要的。国家统计局全国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名人、富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约为3.86%,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仍然很低。假设名人、富人阶层的人口出生率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达到24‰,每年出生人口为122万,仅占全国出生人口的7.7%。但他破坏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公信力,在目前我国低生育水平仍不稳定的情况下,计划生育政策失效对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影响则具有全局性。

3.本文对名人、富人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仅仅停留在逻辑推演的层面,没有实证数据的支持。要深入了解名人、富人的生育意愿,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理论逻辑推演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顾宝昌.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J].中国人口科学,1987,(2).

[2] 陈卫.“发展-计划生育-生育率”的动态关系:中国省级数据再考察[J].人口研究,2005,(1).

[3] 陈卫,史梅.中国妇女生育率影响因素再研究――伊斯特林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2,(2).

[4] 叶文振.论孩子效用和人口控制――来自厦门近千户家庭问卷调查的启示[J].人口研究,1998,(5).

[5] 田雪原.论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和人口控制[J].中国人口科学,1989,(3).

[6] 田雪原.论孩子社会附加成本-效益[M]//.田雪原文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7] 李建新.伊斯特林生育理论与中国农村人口调控[J].中国人口科学,1996,(5).

[8] 汤玉刚.生育决策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2,(5).

[9] 李小平.期望孩子交易价格的实证研究及其对进一步控制生育的意义[J].中国人口科学,1994,(4).

[10] 罗丽艳.孩子成本效用的拓展分析及其对中国人口转变的解释[J].人口研究,2003,(2).

[11] 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6,(5).

[12]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5).

[13] 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01,(6).

[14] 吴忠观,刘家强.关于生育文化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03,(5).

[15] [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J]. 萧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6] Leibinstein, H.:A Theory of Economic-Demographic Development[J].Princeton University,1954.

[17] 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6,27-29.

[18]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2007,(1).

[19] 李建民. 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J].人口研究,2004,(6).

[20] 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M].姜世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31.

[21] 李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268.

The economics explaining of over-reproduction and excessive reproduction phenomena

in the famous and rich man

LI Zheng-she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