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功率 安全用电 家庭 教学
电功率不仅仅是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它还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学生在学习电功率时感到的抽象、困难,我们可以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的角度进行讲解,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脱离困境,掌握好这个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我们要了解电功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
一、电功率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它是衡量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通常它用P表示,它的单位是瓦特(W),由它的定义可知P=W/t,其中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时间的单位是秒(S)。这个公式可以改写为W=Pt,由它可以算出用电器在一段时间中所消耗的电能。
电功率还可以由以下公式得出:P=UI,这是一个普遍实用的公式,它表示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当用电器不变且是纯电阻电路时,可以根据欧姆定律I=U/R进行变换得:U=IR、P=UI推出P=U2/R或P=I2R,这样就可以在只知道电压或电流之一的情况下,再知道电阻就可以求电功率了。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的变形,熟记各种公式的运用条件,才能在做题时心中有数。
二、家庭生活安全用电
引起家庭用电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电路接入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等。针对电线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只需更换电线,检查线路就可以了,对于电路接入用电器总电功率过大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初中物理中电功率的相关知识来解决。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电功率与家庭生活用电安全问题
物理并不只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是一门和实际生活联系很紧密的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轻松掌握,学以致用。
目前,中考物理题型出现了以下几个趋势,这值得我们重视:突出探究,重视能力;体现创新,迁移应用;与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下面是电功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在家里我们总能发现电视、电风扇等家用电器上的铭牌标有电压值,那是额定电压值,用U表示,指该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就是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用P表示。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是一个定值,是不随用电器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的。与之对应的是实际电压值和实际电功率,实际电压值是指用电器在实际工作中两端的电压值,在实际电压值下工作的电功率就是实际电功率,根据实际情况下用电器两端电压的不同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实际电压,相应的也有多个实际电功率。额定电压值和额定功率只是一个参考,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下,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小,用电器就有可能运行不正常,如灯泡不能正常发光、电风扇转速变慢等,如果实际电压在额定电压以上,同样由公式P=U2/R知,实际功率比额定功率大,就有可能损坏用电器。通常在物理中也会出现关于这方面的题目,如题:“某同学自制了一只电烙铁,它的电阻为1100欧姆,正常工作时的电压为220V ,把电烙铁分别接在110V、 220V、 230V的电路中,它的电功率各是多少?”这就说明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不同,实际电压可以有多个,实际功率也有多个,所以在学习电功率后就应该知道家里的每一个用电器额定功率是多少,不同时让多个用电器工作,以免使电路中的总电流过大而造成危险。
保险丝,它安装在开关中,它的作用是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所以保险丝要选用电阻较大,熔点较低的金属,通常选铅锑合金。家庭电路中一般按照实际情况选择规格合适的保险丝,保险丝不能用铜丝、铁丝代替。当保险丝烧断时,如果不是短路,家庭电路中U是220V,由P=UI知, I过大,说明电路中接入的总功率过大,就需要减少家里同时工作的电器,避免引起事故。
要灵活运用公式P=UI,如果家里接入用电器过多,可以通过计算I=P/U,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如果电流超出家庭电路中电线的额定电流,就要减少接入的用电器,直到电路中的电流不超过电线和电能表额定电流为止,往往考试中也会涉及这类题目。
四、总结
考试中涉及家庭安全用电关于电功率的内容多是考查电路中能否接入新的用电器,能接入多少个用电器等,这都可以使用P=UI这个普遍使用的实验公式来解答,如果要用到其他公式,需要注意前提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易犯的错误,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如公式P=U2/R、P=I2R使用的条件,并列一个相关题目来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加深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学多练来攻破这个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1] 顾福敢.第七讲电功电功率和家庭电路[J].初中生世界(九年级物理版),2011,(2).
[2] 陆坤.浅谈初中物理电功率教学 [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
[3] 曾雕,刘勇.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检测试题[J].物理教学探讨,2008,26(24).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教学;环保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以往由破坏生态而换取经济利益的思维逐渐被摒弃,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的平衡发展,日益关注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初中生正是处于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仍处于朦胧的状态。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物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行动中体现出良好的环保意识。
一、确立“保护生物圈”的基本观点,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在人类越来越提倡环保理念的今天,仍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人是地球的统治者,可以随便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人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他们肆意地滥砍乱伐,排放超标的废气、废水,乱倒乱扔垃圾,大量捕杀野生动物,这些都严重破坏生态的平衡。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必然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保护生物圈(即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就是人保护人类与其它生物共同的、唯一的家园。作为生物老师,我们更应充分认识到生物圈的重要性,遵守、探索和掌握保护地球环境的规律,将保护生物圈视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只有自身有这样的觉悟,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时刻把这个观念带到课堂,培养更多学生的环保意识,努力让他们将保护环境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充分挖掘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资源,开展环保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认识到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错误及带来的恶果。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大自然缺乏正确的认识,曾经出现过很多的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行为,例如:过度放牧,大量砍伐森林,劫掠性地开采资源,随意捕猎野生动物,引入物种不适当,排放大量废水、废气,随意乱丢固体废弃物等。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不断加大宣传力度,环保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却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总体恶化的程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国民经济依旧处于高投入和高耗能的初级发展阶段,浪费资源比较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张,水体污染使得水体资源短缺问题依旧没有改善。生物圈遭到毁灭性破坏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如日本九州的水俣病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海洋中大量的鱼虾集体中毒死亡等。在生物教学工作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这些破坏自然、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体验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重视的同时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三、合理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养成关注环境动态的良好行为
当今社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几乎天天都会有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报道。
学校应在生物教学中多多开展环境保护时事新闻的收听会之类,给学生们创造了解近期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的机会。例如今年由日本核辐射引发的污染事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结合学习的生物知识、化学知识等,在课堂上对此事件进行分析、辩论。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或是开展双方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实效性;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广泛、深入、长期地对社会重大的环保方面的新闻,进行环保宣传教育,营造人人讲环保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践行环保的积极性
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等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将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中,尽心尽力保护好生物圈,保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
(一)积极开展生物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环保的意识
课后我们教师应联系生物方面有关知识,开展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加入到环保活动行列中来。
1.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相关环保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演讲、征文和辩论等类似活动,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师生一致严格执行校园绿化计划,结合世界水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等一系列环保性节日,每年环保节日里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施环卫工作。
2.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例如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节约水电、重拾手帕,少用纸巾,不乱扔废旧电池等公益活动中,让学生以宣传人的身份去向群众解说,倡议人们尽量不使用高污染的塑料袋、一次性餐盒、筷子等。宣传的同时也是一个强化的过程,说服自己才能去感染别人。
3.组建生物兴趣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进行“废电池漏液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废电池漏液对鱼类生活的影响”、“洗衣后废水对蚯蚓活动的影响”等一系列探究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进行具体讨论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环境被破坏后对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不断渐提高,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急性和漫长性,从而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成为捍卫生态环境大军的一员。
(二)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
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教育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层面,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的实际行动。
1.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对于生活中自己曾经做过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反思,并在实际行动中的进行改正。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才能够更加认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让学生把环保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是环保理念教育成功最有力的证明。我们作为生物老师应在学生初中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继续保护我们的生态家园打下基础。
2.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趣味环保教育。在教材中有不少环境污染、破坏环境的例子,可是若我们整天苦口婆对着学生宣传课本条例,恐怕效果不但不明显,反而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这时我们不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案例来做些模拟情景,在趣味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生动的教学形式必然比枯燥无趣的照本宣读更加引起学生的共鸣。
3.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亦可以达到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的效果。例如让学生对家人进行环保教育宣传,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参与保护环保的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们从初中就不断接触环保这个事业,将来才能更好的服务与社会,作为生物老师,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教会学生生物知识是义务,而教导他们的环保行为则是我们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我们应高度重视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生物教育相结合,将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意识与社会中的重大新闻事件相结合,将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不断提高生物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的生物教学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2).
[2]刘玉龙.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J].吉林教育,2010,(23).
[3]肖万峰.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2).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范文3
一、做一个好的“教练员”,帮助教师打开研究视野,引领教师树立课题研究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凭借感觉和已有经验来解决,有的教师却束手无策。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需要。
在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县初三生物教研会”、“县学区初中教研会”、“县城区高中教研会”等有利时机,向教师们宣讲课题研究相关知识,消除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引领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课题研究意识,纠正“课题研究只能在少数高水平学校里开展”的错误认识。
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的问题下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是最“大众化”、最“平民化”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不同水平上的实践研究,学校及其教师恰恰是通过校本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总会遇到问题,当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时,那就是校本研究,至于水平高低不是校本研究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及案例研究等是教育宝库中的珍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那就说明具备了研究型教师的素养。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做一个好的“推介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产生课题研究冲动。
教师们反映,“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笔者及时向教师们推介了网上介绍的一种做法:在进入有关种子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前几节课,在课堂上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方案。下一节课,再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实施方案。等到进行有关种子的教学时,探究结果出来了,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种子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做整体安排时,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进行巧妙拆分,插入几节课中。如此拆分,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解决。
在研训工作中,笔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课题培训会、教学视导、县级教研会、学区教研会等途径向老师们介绍市内外、县内外的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经验,宣讲课题研究的好处、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从而引领教师产生校本课题研究冲动。
教研员应当引导教师从其他地方甚至竟争对手那里获取研究资源,应当引导教师整合校本研究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引进社区资源、寻找校际资源,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教师仅靠校内研究资源是不够的。教师个人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主体力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究的灵魂和标志,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这样会使研究更容易突破,更容易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三、做一个好的“引领员”,指导教师查新研究现状,引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笔者有幸参加了“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和“四川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赛课”的现场教学展示活动,现场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研员的引领风范。在日常研训工作中,笔者将购买的VCD光碟(教学视频)送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利用“乐至县初三生物教研会”的机会,组织全县与会的60余名初三生物教师观看了一堂“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一等奖”的优质视频教学展示课“糖类的代谢”,上课的是简阳中学庞义老师,笔者还以庞义老师的成功事例激励与会的每一位教师。
初中生物教材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但由于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落实,终结性评价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2006年底,《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国家级课题正式在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机制并非易事,更说明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行课题研究。
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就是引导教师从生物教学实践和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选题。在各级教研员的指导下,乐至中学生物组申报的《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课题被批准为“资阳市教育局2009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立项课题”。根据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形成“案例”,引导他们将课题名称由“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改为“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此外,还对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研究方案》中“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措施设计、主要改革措施设计、预期成果、预期效果”等进行了指导与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笔者特地邀请了乐至中学生物课题组五位教师参加了“乐至县2009年度普教科研立项课题暨微型立项课题研究工作培训会”。他们对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认识到了校本研究有四个环节,一是说明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二是说明为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个方案,三是说明实施假定的方案,四是说明评价行动的结果,继而系统地评价自身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信息的形式引导老师边教学边研究,以校本研究的形式引导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案例、教学后记、教学实况和教学反思,倡导个案研究,引导教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这是今后的引领策略。
四、做一个好的“加工员”,指导教师整理研究资料,引领教师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指导中,笔者发现每个课题都有很多原始的过程资料,其中有不错的措施、成果和效果,可是在《研究报告》却很难找到其身影。只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注重从课题原始资料中提炼成果、总结效果,这是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一个瓶颈。
一个课题成果的提炼是一个挖掘、归纳、概括、抽象的思考、研究过程,是探寻、提炼本成果的特色、亮点的“必经之路”,是将成果逻辑严密地、最好能生动地呈现出来的前提。教研员应该让教师们了解什么是课题研究措施、研究成果、研究效果,明确成果的评价仍然要考虑选题本身的价值、研究者对研究选题的分析与把握、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可行、选择和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有效、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可靠等等。评价的结果看重“做”,实实在在优质的过程和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