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炭经济发展趋势

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物流;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煤炭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目前仍处于能源结构优化过程中,煤炭资源仍在能源使用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然而,低碳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开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煤炭物流也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改正,逐渐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做贡献,最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阶段煤炭物流发展的背景环境――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的含义和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产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所谓低碳经济,最本质来说,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较低并符合排放标准的一种生产模式。实现低碳经济主要通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旧能源的使用比例,开发新能源,产品生产技术革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式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有利于保护环境、为人类提供健康优质的空气,有利于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2.煤炭物流介绍

煤炭物流是物流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炭物流贯穿于煤炭开采、配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是将所有环节衔接起来的纽带。从最开始开采出的煤炭资源,直到完成加工面向市场的煤产品,这中间所有的变化都是由煤炭物流来完成的。煤炭至今仍是我国能源消耗中比例最大的一项,因此煤炭物流十分重要。分析煤炭物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是煤炭物流行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低碳经济是煤炭物流发展的背景环境

上面对低碳经济和煤炭物流分别进行了详细介绍。低碳经济是当前追求的经济发展模式,煤炭物流业是与碳排放量息息相关的行业。煤炭物流的发展依赖于时代经济模式,并受到它的影响限制。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模式是煤炭物流业发展的背景环境。煤炭物流业在当前经济阶段中要想得到持续和发展,必须顺应低碳经济大潮,发现与低碳经济不相符合的现象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来适应新的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一些小的煤炭物流业,这类煤炭物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形式粗放,利润空间集中存在于规模数量方面。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小煤炭物流业如果不进行绿色变革、关注市场信息,很难继续发展下去。

二、煤炭物流运营过程存在问题分析

1.源头开采形式粗放,污染严重

煤炭物流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源头开采。在这个环节中存在形式粗放、污染严重您的问题。一些煤矿开采厂由于规模限制,资金技术限制,开采形式粗放。一方面体现在选择煤矿资源开采的地址不恰当。以山西这个煤炭资源大省为例,一些小的煤矿开采厂在开采前,没有进行合理的技术勘测,而是对某一煤炭资源模糊地带进行盲目开采,破坏了当地的优质土壤和大片的绿色植被,破坏自然环境,与低碳经济相违背。

另一方面体现在开采设备老旧,开采技术没有随时代更新。在煤炭开采时,陈旧的开采设备和开采技术大范围地破坏土地和山体,间接破坏了庄家和植被,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在对开采后的煤炭进行洗选时,就近取水,将废水直接排放,容易造成当地的水污染。

2.物流配送方式不合理,成本较高

煤炭开采完成后,进入第二个环节,对煤炭进行物流配送,运输到煤炭加工的场所。在这个环节中存在配送方式不合理,导致配送成本高,主要体现在生态成本和货币成本两个方面,与低碳经济不相适应。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途上车辆难免发生颠簸,煤炭碎渣和颗粒容易洒落在道路上、空气中,带来了空气污染,也增加了煤炭的生态成本。还有煤炭配送断断续续,独立性太高,缺乏配送之间的联系,配送整合度差,增加了煤炭配送环节中的货币成本。

3.煤炭物流与信息技术联系不强

现阶段大多数煤炭物流业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物流业的局限,物流信息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运用少。只有少部分大型企业使用了物流管理系统进行资源整合,更多的小公司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的困境,它们没有煤炭信息交流平台,无法在平台上获取整个市场的煤炭物流信息,也无法了解附近的煤炭物流状况。小的煤炭物流公司也没有能力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无法将自身信息推广到消费市场,发展存在很大局限。信息渠道少,增加了煤炭物流的成本,浪费了运输资源,与低碳经济目标相违背。

4.煤炭物流法律制度不完善不严苛

科学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督促煤炭物流业抓紧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措施。目前,煤炭物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执行力度不严苛。一些黑矿场、黑公司仍然存在。为了牟取更多的利润,这些不合法的矿场和公司背地里进行交易行为,不合格的开采、加工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这些现象急待煤炭管理部门的整治。另外,制订完善煤炭法律制度,也有利于减少煤炭带来的各种污染。对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置,能够对社会上的其他煤炭公司给予警示作用。

三、煤炭物流新的发展趋势――顺应低碳经济大潮

1.运用新的开采设备和技术,减少煤炭开采带来的污染

首先,煤矿开采厂应当通过技术勘测发现适宜的煤炭开采地址,在不破坏周围适宜种植的土壤和大片绿色植被的前提下进行开采。其次,煤矿开采厂应当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引进新型的技术设备,并招聘一批技术人员,运用新的设备和技术开采煤矿。这样可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开采过程中对大气的污染。

例如,山西某煤炭开采公司制订绿色开采战略,在开采中的具体环节中运用新技术和设备,降低了煤炭开采的污染。新开发出来的煤炭开采设备在开采工艺上抛弃了过去的粗糙工艺,变得更加细致,在开采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土地和植被的保护。开采完成后,对破坏的地表进行沙土等内容的填充,防止地表下陷。还有在煤炭破碎、筛选、洗选等环节中,运用新的技术工艺,可以减少煤颗粒散落在空气中的量,减少煤炭开采对大气的污染。新技术可以将洗选后形成的脏水进行过滤和净化,然后在适宜的地址进行排放,解决了煤炭开采环节的水污染问题。

2.创新优化物流配送方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煤炭物流配送环节过程中,相关企业和公司应当提高创新能力,对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打造一条绿色的物流配送供应链。绿色物流配送供应链与传统的物流供应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绿色化,降低生态成本。主要体现在使用能源消耗低的汽车进行煤炭运输,降低能源消耗。同时,新型汽车应自带洒水装置或除尘装置,达到车过无痕的效果,有利于地面清洁和空气清洁。还有运输汽车应在煤炭包装方面更加密实,采用厚帆布等进行覆盖,并用绳索、链条等将帆布与车身绑结实,防止煤渣散落造成大气污染。

二是配送方式多样化,降低货币成本。加强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之间的联系,提高煤炭作业点的集中程度,争取用更少的物流完成更多的煤炭运送需求,提高运输资源利用率。

3.建立完善煤炭信息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煤炭物流业应当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专供煤炭物流业进行信息交流、共享的物流网络平台。各物流公司也可以进行自身的网站建设,将自己的信息推向市场。这样煤炭物流企业、其他煤炭物流企业、煤炭物流整体市场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信息交换的速度加快,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建立健全煤炭物流法律制度,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人大应尽快完成煤炭物流相关法律的制订,政府部门和煤炭管理部门应尽快完成煤炭制度的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的建立完善使得煤炭物流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具体法律制度规定了煤炭开采、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严格限制了煤炭环节的具体内容,有效的压制黑矿场和黑煤炭物流公司的非法交易环节,并对它们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惩罚和刑事责任追究。煤炭行业需要严格遵循煤炭物流法律制度,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免于破坏,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顺应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煤炭物流业作为在当今社会仍占重要部分的一个行业,需要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如今煤炭物流业仍存在开采环节污染环境、配送环节效率低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针对每项问题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减少煤炭物流业带来的污染,提高煤炭配送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法律制度建设,最终推动煤炭物流业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能源 经济支撑

全球气候变暖与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世界各国举行了多次的能源环境会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面对欧盟已经成为低碳经济领头羊的事实,美国开始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2009年,奥巴马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同时,通过颁布《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使清洁能源发展项目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一部分。因此,研究美国新能源的发展及其经济激励措施不但有利于掌握美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最新进展,更有利于中美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全面合作。

美国新能源的总体发展趋势

在历届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美国新能源发展迅速。现阶段其核心部分是核能,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也在齐头并进。此外,作为对新能源开发的补充,美国还在大力发展各种节能技术。

横向统计,美国能源结构为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根据2011年最新统计,2010年美国能源消耗总量为98.003Quadrillion Btu,其中化石能源消耗量为81.425Quadrillion Btu,核电能消耗量为8.441Quadrillion Btu,可再生能源消耗量为8.049Quadrillion Btu。如图1所示,2010年,核能占总能源消耗量的9%,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8%。因此,2010年的新能源占总能源消耗量的17%。比例看似不大,美国仍以石化能源消费为主;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新能源发展十分可观,居于前列。

纵向统计,美国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以可再生能源为例,可再生能源的总产量由2001年的5.164Quadrillion Btu,上升到2005年的6.229Quadrillion Btu,2010年还在上升势头,为8.064Quadrillion Btu。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也是如此(如图2所示),由2001年的5.163Quadrillion Btu,上升到2005年的6.242Quadrillion Btu,再到2010年的8.049Quadrillion Btu。可以说,无论从产出还是消耗角度,美国的可再生能源一直呈上升趋势。

美国新能源的种类及其发展情况

(一)核能

美国核能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核反应堆急剧扩充。10年间,由1960年的3座核反应堆急速增长至1979年的69个反应堆。但是由于1979年3月发生的三哩岛核电站事故,放缓了核电发展的速度。反应堆数量平稳增长,到1998年发展到104个,此后一直保持此数量,至今未变。2010年,美国总发电量为4.12万亿千瓦时,其中核能发电0.807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19.59%。

(二)风能

在美国,风能是处于成长期的产业。目前,美国风能的装机容量为43460MW,占美国总供电量的3%。发展最快的州是德克萨斯州,紧随其后的是爱荷华州和加利福尼亚州。2008年末美国的风能发电居世界第一。美国能源局预测2030年美国风能发电将占全美总发电量的20%。

(三)水电能

美国目前是世界水电能利用第四大国,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加拿大和巴西。一直以来,水电能在美国可再生能源中占比最大。2010年水电能占可再生能源消耗量的31%。但实际上美国水电能利用的高峰时期是1997年,其年消耗量为3.640Quadrillion Btu。此后一直保持缓慢下降趋势,直至2010年,其年消费量下降为2.509Quadrillion Btu。

(四)太阳能

尽管美国光伏企业部分倒闭,但是美国还在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目前,美国正在向北非学习,期望在西部沙漠地区大力发展太阳能。从2009年到2010年,全美太阳能电池板安装量增长了102%,是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此外,从2008年起光伏组件价格急剧下降,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已经下降了2/3。

(五)生物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美国的生物能、地热能及潮汐能发展迅速。以生物能为例,美国一直在大力推广混合式动力车。目前混合动力车中使用的是乙醇占10%的动力燃料,同时高于此比例的动力燃料正在研发中,不久将会投入使用。此外在地热能方面,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国任意地区的地下温度均保持在45至75华氏度之间。据美国地热能源协会2010年的数据,地热发电已使美国总装机能力达到3.15吉瓦,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地热发电生产国。潮汐能方面,美国利用率不高,2011年初美国第一个潮汐电站建设项目已提交申请,标志着美国潮汐能利用方面的一大进步。

美国新能源发展的经济支撑

(一)财政预算

美国对于能源的预算逐年上升,尤其可再生能源的财政预算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能源预算从2004年的12.43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3.555亿美元。其中,在最新公布的2012年的能源预算中,总的能源预算为32.26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项目11.648亿美元,提高能源利用率项目投入为18.053亿美元,合作项目为2.562亿美元。并且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废弃物分别占可再生能源预算的39.2%、29.2%、10.9%、8.7%、8.6%、3.3%。

(二)研发投入

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投资力度。如表1所示,从2001年到2010年,美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投入分别为64.2和88.5亿美元,占总能源研发投入的16.8%和23.2%。两者统称新能源,加总占总能源研发投入的40%,比例相当可观,足见美国对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力度。如果从1978年计算,到2010年的33年里,美国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研发占整个能源研发总量的53.1%;从1948年计算,这一比例为61%。总体上看,美国新能源的研发投入在整个能源研发投入中一直占很大比重。

(三)税收补贴

美国的新能源一直受到税收补贴的支持。多年来,美国形成了自己一套独到的税收激励方式,包括投资税抵免、生产税和生产所得税抵免以及消费税抵免三种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能源税收法案》(P.L.95-618)。当时规定,将对家用住宅太阳能及家用和商业风能予以补贴,直至1985年12月31日此规定失效。之后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案》提出了给予太阳能和地热能设备10%商业补贴的说法。同时法案还规定了给予风力和闭合回路生物质能发电1.5美分/千瓦时的生产税补贴。此后公法(P.L.106-170)又将此范围推广至了畜禽粪。《就业创造及工人援助法案》将规定延续至2003年。后来,《就业法案》又将填埋废物气体、垃圾燃料及水电列入税收补贴范围。随着科技的进步,酒精燃料被列入了生产所得税方式的税收补贴范围。同时,随着乙醇汽油的出现,也就产生了消费税。当时为了鼓励酒精汽油的使用,政府免除4美分/加仑的消费税,此后税率一直在4-6美分/加仑浮动,现在这一数字是0.53美分/加仑。投资抵免税在2009年的《复兴与再投资法案》中体现明显。允许纳税对新建装置可在可再生生产电力税抵免、投资税抵免和联邦基金中任选其一,对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制造、研发设备的安装、重置和产能扩大项目,给予按照设备费用30%的资税抵免(廖奎、贾政翔,2011)。

参考文献:

1.Fred Sissine.Renewable Energy R&D Funding History:A Comparison with Funding for Nuclear Energy,Fossil Energy,and Energy Efficiency R&D.CRS Report for Congress,2011(1).

2.杰弗里・法兰克尔,彼得・奥萨格著,徐卫宇等译.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M].中信出版社,2004

3.黄浩,张沛.美国新能源发展状况[J].电网技术,2011(7)

4.高静.美国新能源政策分析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

作者简介:

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 若干思考 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32-01

1 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历程

1.1 煤炭经济发展历程

煤炭和石油是我国传统能源,为了实现煤炭供给的平衡,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煤炭行业进行了不断的调整,煤炭企业大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粗放式发展阶段。粗放型和集约型都是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1978年到1997年是我国煤炭企业粗放式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煤炭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得以调动,煤炭供应趋向过剩。其次,1998年到2001年是煤炭行业艰难转变的阶段,省级地方政府加强了对煤炭企业的管理。再次,从2002年到现在是煤炭行业初步转变的阶段,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煤炭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煤炭市场的供给和调控能力得到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势好转,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增强。

1.2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炭行业虽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转变,但是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问题,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增长仍然依靠煤炭价格提高和产量增长,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其次,政府对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实处。再次,环境治理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2 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1 我国煤炭市场逐渐饱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多的节能材料和环保材料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煤炭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据估计,未来5年,我国国内煤炭消费总量会大幅度降低,这和我国煤炭供给能力的整体增强趋势是不符的,煤炭供给和煤炭需求呈现相反趋势,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若不及时转变,煤炭会呈现大幅度的过剩。

2.2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首先,煤炭产品要素成本增加。近年来,企业职工薪资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是煤炭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成本的加大直接就导致了煤炭生产成本的加大。我国加大了对资源税的征收标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其次,非煤产业经济效益的解决。近年来,非煤产业经济效益规模扩大,但是物流、机械、铝业和建材等非煤产业经济效益较差,煤炭企业的还贷压力较大。

2.3 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依靠生产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而不是依靠扩大经济规模、依赖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实现的,煤炭产业的技术进步非常缓慢,较大的人力资源成本也降低了生产企业的效率。煤炭企业应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整合企业内部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发展核心技术,完善企业组织治理,提高生产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关于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3.1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随着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十二五”必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会出现实质性的转变。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这会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向平稳发展的转变,煤炭行业的领导和主管人员要达成共识,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首先,煤炭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对煤炭资源、开采技术、环境容量、市场需求和灾害防治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实现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其次,煤炭企业要树立集约发展的观念,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构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推动煤炭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煤炭企业要树立发展理念,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3.2 煤炭产业的战略性调整

煤炭和石油都是传统能源,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传统能源,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煤炭生产企业要推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调整战略结构。首先,煤炭行业要加快现代化煤矿的建设,对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实行淘汰制,关闭不具开采条件和改造条件的小煤矿,提高大型煤矿的产能比重。其次,建立公平和开放的煤炭市场体制,依靠现代物流业来形成新的煤炭流通和储配体系,进一步完善煤炭价格机制。

3.3 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煤炭生产已经接近顶峰,煤炭产业演进方式转变,煤炭企业急需向现代产业发展。我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政策措施,确定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煤炭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政府要实现煤炭企业的主导,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的结合,促使煤炭行业的资源整合和重组。中央和地方要明确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力度和政策向导,加大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此外,政府还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产业投入,推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进展。

3.4 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煤炭企业要转变依赖投资建设、整合小煤矿和兼并重组等外延发展的方式,重点的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遏制企业投资冲动,实现企业内部增长机制的建设。首先,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利用,实现煤炭生产工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提升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其次,煤炭企业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吸引并培养企业内部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煤炭企业还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4 结语

近年来,煤炭消费增长速度趋缓,煤炭供给呈现过剩趋势,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非煤产业经济效益问题亟待解决。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一定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阶段下,经济发展的实现方法、实现途径和实现模式。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粗放发展、艰难转变和初步转变三个阶段的发展,但是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呈现趋缓局势,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进一步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2011年煤炭经济研究工作要点[J].煤炭经济研究,2011(1).

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煤炭贡献率;产业结构;山西省

一、引言

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的物质基础,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的加速,山西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在快速上升,不仅加快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的耗竭,也给山西将造成了更多的安全事故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了改变现状,短期内必须提高山西省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长远来看必须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这才是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经之路。

二、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现状

1.煤炭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根据山西省数据统计年报的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陕西省煤炭产量总计达到8.32亿吨。自2010年以来,山西省的煤炭产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山西省经过全省的煤炭资源的整合,以及煤炭企业的不断兼并重组,山西省的煤炭产量,发生了质的改变,煤炭产量已经在向10亿吨的水平不断前进。2016年山西省全省的矿井总量超过450个,在未来的5到10年之内,山西省的煤炭产量在呈现出逐步上升的同时,将不再审批新的矿井建设,煤炭产能过剩的现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与此同时,随着煤炭开采的机械化的不断普及,山西省的煤炭产量大幅提升,这样的环境之下,一些资源枯竭的矿井将会逐步关闭。

2.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加快

目前山西省的煤炭产业已经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以煤为基础,煤炭产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煤炭产业链不断增加,煤炭的综合利用价值逐步提升,煤炭产业及其附加产业,成为了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山西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每一框的附加值,实现了煤炭产业的大幅度增加。与煤炭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趋势良好。尤其是与煤炭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成为山西省的工业新型支柱,电力产业也超过了煤炭,战略型新兴产业的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3.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山西省大力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明显改变。一方面不断深化煤炭行业专项治理,大力扭转多、小、乱的煤炭矿厂格局,关闭许多安全隐患高、资源利用率低的生产企业;另一方面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化矿井的运营机制,大力推进安全化生产,不断升级生产装备,全面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建立长期有效的安全生产机制,全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整体质量。

4.煤炭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山西省大力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现形成形成了煤-电、煤-建材、煤-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循环经济在真正实现煤炭清洁、安全、高效、低碳利用的同时,不仅为同煤发展撑起了半壁河山,也成为全省煤炭企业的共同追求。

(二)山西省煤炭经济发展尚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能过剩

21世纪初煤炭行业发展迅速,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各地大力新建煤矿或改扩建煤矿,使得煤炭的产能达到高度释放。目前煤炭的需求量低于煤炭的生产能力,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据统计,我国煤炭现有的需求总量保持在24亿吨上下,而生产能力却达到近30亿吨,煤炭产能过剩严重影响山西省煤炭经济的发展。

2.利润下降

一是由于煤炭需求量减小而产能过剩,使得价格不升反降;二是电煤价格双轨制的取消,使得一些电厂抵制市场煤价,限制的煤价的增长;三是煤炭运营成本增加,包括物流运输成本(特别是煤炭产能集中的山西)、煤炭资源税、人工成本、安全生产投入及环境治理等因素。由于这些原因,大大缩小了煤价格的上涨,再加上成本的不断加大,使得煤生产企业利润严重下降,影响经济发展。

3.环境污染

近些年,山西省大力优化煤炭产业结构给环境带来了利好,但是这并足以解决煤炭行业给山西省环境造成的污染。比如煤矸石大量堆存,有害气体不断排放。对周围的农作物,饮用水源,以及农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煤炭开采给山西省带来的是地面坍塌、水体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们日常生活。由于采煤技术较低、设备不够先进、人才素质较低等原因,导致山西省除少数几个大企业以外并没有建立起与市场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山西省的煤炭行业以粗放式经营的本质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在高强度和粗犷式的开采中,使得煤炭资源大量浪费,资源利用率低,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矿渣被丢弃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山西省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了20多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并由此建立C—D的生产函数模型,由于煤炭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且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所以将煤炭投入作为要素之一。建立C—D的生产函数模型如下:(3-1)由此分析山西省经济发展中煤炭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变化。其中Y代表产出量;A为常数项,代表基期的技术水平;r代表科技进步率;L代表劳动投入;α为劳动产出弹性;β为资本产出弹性;γ为煤炭产出弹性。在实际中Y表示地区的GDP;L表示全年从业人数;K表示固定资本存量;本文用M表示山西省的煤炭消费量和外调量之和。

(二)变量及数据处理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1990-2016年,根据数据分析及计算得到最终的模型为:(3-2)由公式3-2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基础下,煤炭、劳动、资本没多投入1%,那么GDP就会相应的增加0.319922%、-0.596765%和0.32097%,这就说明山西省劳动力的投入已出现过剩的情况,且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偏低,而煤炭和资本的增加会对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产生促进的作用。

(三)实证结论

煤炭是促进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1/5,总体来看,科技进步对山西省经济的发展的贡献率最高,这也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是资本,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四、政策建议

具体措施如下:一要大力整治安全性差、生产能力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淘汰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资源浪费严重且污染严重的煤炭企业;二要主要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煤炭开采规划,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发展的能源基础,不断提高煤炭勘探科技水平,大力引进高科技的开采技术装备,提高煤炭资源的开采率,从源头上扩充可利用的煤炭资源总量;三要注重煤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进先进的煤炭开采、加工和利用技术等洁净煤技术,充分将污染废弃物消化在生产利用中,走绿色发展道路。

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铁路运输 交通需求 发展趋势.

引言.

人类文明一路发展至今,伴随着生产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又催生了不同地区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需要,交通的需求由此产生。随着十九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与完善,困扰陆地交通运输的动力问题得到了革命性的解决,汽车、火车成为了路上交通的新霸主,水路运输亦得到了拓展,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支撑起了大宗货物运输的骨架。工业革命后,技术的发展进步、汽油机、柴油机及石油工业的发展又催生了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新兴交通方式。逐步构成了现在覆盖海陆空的立体交通格局。

回顾交通方式发展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不断提高,速度、运量成为新交通方式不断追求的目标。水运特别是远洋运输更加注重效率、超大型原油运输船舶、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发展使水运载运能力和效率大大提升;大型宽体式客机使得航空运输的速度与运距优势更加体现出来,在长途客运和高附加值快捷货物运输方面优势更加确立;陆路运输方面公路、铁路相互竞争态势加剧,公路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灵活性,铁路则在速度、载重量等方面寻求发展,在陆路大宗货物及中长途运输领域巩固优势地位。

步入 21 世纪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作、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交通需求发展迅猛,产生了大量新的交通运输组织方式,多式联运、专项运输取得了长足发展,以铁路运输为例,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逐步向联合运输方式演变,公路、地方铁路、专用线集运,大能力专用铁路承运、港口疏解的煤炭集运模式成为了西煤东运的主要方式,大秦线年运量突破 4 亿吨,朔黄、候日通道等突破亿吨,在运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是煤炭集中、运输、疏解一体化联运组织方式的完善。繁忙干线迅速建成与之平行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系统,主要干线形成四线客货通道,客运专线发挥了高速度、大能力、高正点率的优势,成为我国铁路收入增长的新动力,短短十几年间使得我国铁路客运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一跃成为世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在建里程、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客运专线系统,这背后是客货分线、专线专用组织模式的成功应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总结过去数十年运输发展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业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分析,以利于合理布局运输资源、发展运输产品,促进铁路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1. 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及对交通需求的变化.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依托巨额内部基础建设投资,经济危机冲击影响不显著,而且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又促进了大宗货物如煤炭、水泥等的运输需求,借中央政府 4 万亿投资的东风,房地产业等迅速崛起,带动了钢材、水泥、建筑装饰材料等的需求,间接刺激了铁矿石、煤炭、焦炭等物资的运输市场。不过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步入 2013 年后开始显出了其弊端:房地产过热,大量空房闲置、高企房价与居民收入脱节、资金大量涌入基础建设,工业生产等投资放缓。受到基础投资减弱的影响,钢铁、煤炭、水泥等基础建设材料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股市也连遭重挫。这种依靠投资维持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为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将资金投入更多的引导向工业生产行业,将由基础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向依托工业生产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速会适当放缓,这一系列变化会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新的影响,下面将从货运及客运两方面进行影响论证。

1.1 货运需求变化.

铁路货运长久以来依托大宗货物运输市场。大宗货物的中长距离运输历来是铁路货运的强项,目前在铁路承运的货物中,能源、冶炼、建材等大宗物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仅钢煤木油四大类能源、原材料物资就占铁路货运总量的 3/4,其中煤炭运输已经达到铁路货运量的二分之一,全国煤炭产量的六成以上由铁路调运。大宗物资的货运需求将持续旺盛,也为铁路货运的增长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大宗货物运输有如下特点:

(1) 运量大、运距长.

一般说来包括在大宗货物运输范畴内的煤炭、钢铁、石油等均是运输需求量大、运距长的货物,这类货物通常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相距距离长,跨越不同的地理区域,同时生产量及需求量都较大。

(2) 货源相对稳定.

大宗货物需求长期稳定在一定的浮动范围内,如煤炭生产企业及消费地点在十年范围内的波动及变化并不明显,对于运输计划性很强的铁路运输而言,这种稳定性带来了运输组织上的便利。

(3) 集疏运环节联系紧密.

由于大宗货物自身的特点,单独依靠铁路进行包括集运、疏解在内的整体运输过程困难很大,其中一般需要依托公路、地方铁路、厂企自备线、港口等各个环节进行集疏运的整体协调。

由于铁路货物运输具有运量大、运费低、路网分布广等特点,煤炭、石油、矿石、钢铁等大宗物资运输普遍采用铁路运输 , 过去二十年内因线路能力限制,国铁逐步增开直达列车、取消摘挂及小运转列车,间接放弃了中短途货运市场及小批量的零担货运市场。随着经济发展转型,2013 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7.7%,一季度全社会共完成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为 98.7 亿吨和 41056 亿吨公里,同比增长 8.9% 和6.3%。其中,铁路货运量、周转量下降 1.1%、1.3% 。近期出现铁路运量持续下降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由于铁路长期固守大宗货物运输,忽略、放弃了中短途运输及零担货物运输,而这两部分市场被公路运输占据后中小货源的汇集过程也导向了公路运输,同时铁路运输受计划性制约,运输灵活性较差,部分高附加值货物转向航空运输,铁路没有抓住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未来一段时期内大宗货物运输仍可能处在需求低点,快递物流业需求增长迅猛,货物运输市场对实效及运输准时性的需求将逐步提高。

1.2 客运需求变化.

我国铁路在中长途旅客运输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旅客对于出行便捷度及送达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铁路中短途运输市场受到公路运输的极大冲击,中长途客运市场受到航空发展的挤压。

旅客对出行需求的要求考虑旅行时间、旅行舒适度、旅行时段、旅行成本等四方面:

(1) 旅行时间.

除观光旅行外,通常旅客对于旅行时间的要求越短越好。狭义的旅行时间为乘坐某种交通工具的运行时间,广义的旅行时间包括乘坐交通工具、进站候车 / 候机、不同交通工具之间中转时间。对于高端旅客,对旅行时间的敏感度已经超过对旅行成本的敏感度,乘客要求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尽量缩短旅行时间,时间成本将越发高涨。

(2) 旅行舒适度.

乘客对旅行舒适度的需求体现在对出行坐席选择的上,对普速列车而言,中长途旅客越来越多的选择卧铺旅行,大部分客流较好的中长途旅客列车卧铺销售情况远好于硬座,高铁由于旅行时间较短,二等座仍是旅行出行的首选,但已有部分商务旅客选择价格较高的一等、特等坐席,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使乘客选择舒适度更好的出行方式及席位。

(3) 旅行时段.

在运输市场发展初期,由于运力资源的限制,旅客对出行时段的选择较少,旅客出行首先要求能走得了,再根据车次、航班的出发时间安排自身行程。运输资源的丰富使得乘客在出行时段上的选择增多,城际客流可能选择早晚出行高峰期出行,以期充分利用一天内的时间,运距稍长的乘客可能选择傍晚出行,清晨到达的“夕发朝至”时间段出行。

(4) 旅行成本.

对收入较低的旅客而言,出行成本对出行决策的影响是排在首位的,国民收入的增长会影响到出行成本对于旅客出行选择的决策影响。随着收入增长,旅行成本对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影响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 铁路运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铁路货运发展趋势.

大宗货物发送量的下降以及物流业的持续发展,铁路部门为保持自身市场份额、拓展新的运输市场应做出相应的应对。2013 年 6 月份,铁路总公司推出了以“实货制”为核心的货运体制改革,迈开了货运改革的第一步,标志着铁路货运组织从计划性向市场性的转变。针对运输市场的变化,未来铁路货运组织应朝着巩固重点客户、恢复零担承运、积极开展快捷运输的方向发展。

(1) 巩固重点客户.

对货源长期稳定的重点客户,与其积极沟通,做好运输计划,巩固大客户群体,构建铁路货源的主要框架。

(2) 恢复零担承运.

因为既有线能力长期紧张,铁道部逐渐减少了零担货物的承运,摘挂列车的开行也逐渐取消。随着客运专线的投入使用,既有线能力得到部分释放,而且铁路货物承运量的下降使得线路及站场能力有所虚糜,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恢复零担货物的承运及摘挂列车的开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货物发送量,扩大货运市场范围。

(3) 积极开展快捷运输.

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业的兴起使得物流快递行业有了迅猛的发展,新时期物流快递对运输方式的需求是快速并且尽可能准时,传统货物列车组织方式受到铁路运输计划性、通过能力、站场能力等的限制,很难满足物流快递业的需求,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承担了绝大部分快递物流的输送工作,在客运专线成网运营、既有线能力得到释放、线路及装备条件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利用高速铁路区间确认列车的开行以及既有线开行特快行包专列承接快递物流业务,能有效利用铁路设备能力,扩大运输服务市场范围,在铁路货运量下降期是对铁路货运市场的扩展与补充。

2.2 铁路客运发展趋势.

未来高速铁路成网运营后,我国将基本形成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为骨干、既有线及高标准客货混跑线路为补充的快速客运网络,旅客对于安全、便捷、快速、正点的需求将促使铁路客运更加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形成品牌。高速铁路面向高层次客流、商务客流,普速列车面对中低层次客流,在合理运行距离内继续推广夕发朝至列车等。综合考虑,新时期内铁路客运发展应朝向品牌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1) 品牌化.

现代经济社会是一个品牌效应愈发明显的社会,作为企业,铁路部门也应树立自身独特的服务品牌,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客流选择铁路作为出行方式。品牌的树立应突出自身特色,明确服务目标及群体。在深度挖掘中国高速铁路(CRH)的品牌效应基础上,积极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假日列车品牌、夕发朝至品牌等运输品牌,积极拓展以商务客流为主的高铁高端客流群体,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推广品牌影响力,扩大品牌知名度。

(2) 差异化.

针对同一线路上不同等级列车采取差异化运费,旅速高、硬件设施好的列车应与旅速低、硬件设施差的列车采取差异化收费策略,逐步将原有的固定运费率向浮动运费率转变,以便更加合理的利用运输资源,增加运输收入。

(3) 精细化.

努力提高旅客列车正点率,在保证设备运用效率的前提下减轻主要客运站候车人员压力,针对客流量交大的车站逐步有计划的进行改造,明确信息提示牌、问讯处等信息咨询处所及职责;若采取浮动票价制需对现有售票系统进行完善,以便乘客能够明确余票及票价信息,合理安排行程。

铁路客运改革是一个面对市场化的复杂过程,铁路作为一个承担部分公益性运输的企业,过分强调市场化、利益主体虽然有利于自身发展,但会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需针对市场需求及客流构成进行完善的调研分析,合理制定运输策略、完善铁路运输部门与旅客及社会的信息共享平台,使我国的铁路客运网络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安全、便捷、载运量大的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3. 总结.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对运输产品的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铁路部门应明确自我优势及不足,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客运专线、新建线路新增运能及既有线释放运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艳艳 , 陈韬 . 铁路大宗货物运输物流化发展的探索 [J]. 铁道货运 ,12,2008:8-10.

[2] 何 华 武 . 中 国 铁 路 发 展 与 科 技 创 新 [J]. 铁 道 工 程 学报 ,2007(7):1-11.

[3] 李雪梅 , 阎玮 .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我国铁路发展趋势分析 [J]. 中国铁道科学 ,2011,32(1):127-129.

[4] 陈 京 亮 . 铁 路 发 展 现 代 物 流 的 市 场 定 位 [J]. 中 国 铁路 ,2013(2):36-38.

煤炭经济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工业三废;行业差异;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21-03

0 引言

2009年,江苏省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的同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2009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1.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6.1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3.4亿元,增长13.6%,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4∶54.1∶39.5,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与2008年相比,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0.33亿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5.62万吨,烟尘排放量减少0.47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减少4.10万吨。可见,江苏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的治理亦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三废的排放是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内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方铭等(2009)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分析了广东省人均GDP和三废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广东省的经济与环境污染仍呈上升趋势,近1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明显的环境经济效益。张明龙等(2010)主要研究了国外治理三废的新技术,说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治理三废问题,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科研力量,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梁星等(2010)对北京市各区县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建立了北京市三废处理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和环境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产业结构为出发点,研究部分重点污染行业之间三废排放的差异,希望能为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

2008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对于三废行业污染情况作了以下统计。废水排放量位于前4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业,这4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112.2亿吨,占重点调查统计企业废水排放量的52.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工业废气排放最严重的三个行业,其工业废气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占统计行业的75.8%、81.4%、67.5%和84.9%。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方面,超过60万吨的行业依次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这4个行业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占统计工业行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68.0%。由此可见,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均属于重点污染行业。但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江苏省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经济发展和三废排放指标所占比重均较小。2008年,这三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317.83亿元,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为328.7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0.49%和4.64%。所以,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选择造纸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六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的工业污染的行业差异进行分析。以下是2004-2008年江苏省主要污染行业的三废排放和工业产值数据。由于2007年部分数据缺失,全省废气总排放量由统计行业数据加总求得,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数据由水泥制造业数据取代,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数据由火力发电业数据取代。

近年来,江苏省工业生产连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7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但是对于具体行业来说又是存在差别的。从图1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本文研究的6个重点污染行业中,非金属矿物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为稳定,而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纺织业在2005年以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出口欧美纺织品数量的增加,欧美对我国出口的限制愈加苛刻。2005年5月,美国对7种中国纺织品设限,欧盟也宣布对2种中国纺织品设限,纺织服装业的国际贸易争端逐步升级,纺织业出口受到影响。我国的电力生产能力中燃煤火电比重超过七成,所以煤炭供应及价格问题成为制约电力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2003年煤炭需求量和产量快速增长,煤炭供应由过剩转为紧缺,2004年煤炭供应紧张程度升级,需求快速增长拉动了煤炭价格的上涨,煤炭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了2005年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近年来,虽然煤炭行业的产量在上升,但是供需之间的不均衡状态依然存在,电力行业销售收入增幅下降,企业利润下滑严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钢铁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主体。近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剧烈影响,以及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上涨,钢铁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但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给我国的钢铁行业带来转机。从国内钢铁行业的大环境来看,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4.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5.58%。

图1 2004-2008年部分重点污染行业的经济贡献率

注:经济贡献率指某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与统计行业规模以上总产值(现价)的比值。

2.2 江苏省部分重点污染行业三废排放差异分析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省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的总量稳居全国前三,与此同时,三废排放也在不断增长,以增长最快的固体废弃物为例,2004-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由5774.00万吨增长到7091.33万吨,增长了22.81%。而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各行业的三废排放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各行业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贡献率不同。由于不同行业在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治污投入等方面的差别,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是存在极大差异的。从图2可以看出,废气的排放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008年这三个行业的废气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2.25%、19.40%和9.80%;而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废气排放所占比重较小,均不足2%。图3表明了各行业废水污染的贡献情况,所占比重最大的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2008年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5.81%和22.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废水排放所占比重是最小的,仅占1.30%。而通过对图4的分析可以看出各行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的贡献情况,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排放比重较大,2008年这两个行业的排放比重分别为43.67%和27.28%,而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所占比重均较小,2008年这三个行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比重均不足3%。

(2)各行业主要污染物的污染贡献率发展趋势不同。从图2、3、4可以明显看出,纺织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废气排放贡献率,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废水排放贡献率,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固体废弃物排放贡献率,都呈现出较为平稳的发展趋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废气排放贡献率,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废水排放贡献率,均为下降的态势。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体现以上两种变化趋势的,都是各行业中排污比重较小的污染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行业次要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是较小的。纺织业的废水排放贡献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固体废弃物排放贡献率,都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废气排放贡献率,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废水排放贡献率,呈现出了曲线发展的趋势。以上提到的这两种变化趋势情况,均为各行业的主要污染物。这说明各行业的主要污染物的治理工作应该是今后工作亟待加强的。

(3)各行业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和其经济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不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废气排放贡献率,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废水排放贡献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固体废弃物排放贡献率,都位于三废排放贡献率的前两位。尤其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其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贡献率都比较高,是应该重点研究的行业。对比各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可以得到以下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经济贡献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个在前文已经做过解释,而其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却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经济贡献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主要污染物的贡献率亦随之上升或者呈现曲线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注意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就是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最早是Crossman和Krueger在1991年研究北美自山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时,参照经济学中的库兹涅茨曲线提出的,其基本涵义为: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无序开发,造成了环境污染的急剧加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控制环境污染的意识、能力和投入逐渐提高,污染物排放逐步趋缓,环境质量逐渐变好。按此涵义,在二维平面空间,以经济发展为横坐标,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为纵坐标,则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呈倒“U”型。按照环境库茨曲线的假设,社会发展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而前文的分析表明,江苏省部分重点污染行业的三废排放远没达到这个水平。

3 结语

以上研究表明,本文列举的6个重点污染行业,其经济经济贡献率是有差异的,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但是近年来纺织业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在三废排放方面也存在极大的差异,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的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废水排放是最严重的,各行业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均呈现出明显上升或者曲线变化的趋势。结合经济发展和三废排放指标进行分析,江苏省重点污染行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目前的情况是,江苏省重点污染行业的经济发展和污染物排放在同步增长,或者是经济贡献率在缩小而污染贡献率却在上升,这两种情况实际上都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的今后的工作目标应该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应当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投入减少废弃物排放,防治环境污染,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江苏抓住战略机遇期、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方铭,许振成,董家华.广东省工业“三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分析[J].环境管理与科学,2009,34(10):46-49.

[2]张明龙,张琼妮,章亮.国外治理“三废”新技术概述[J].生态经济,2010,(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