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1

大学班级是大学对学生管理的基本教学单位,也是大学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各种指令的下达及各项服务的落实都要通过班级,学生各种思想动态,意见建议的收集也是通过班级来完成的,因此班级管理是大学对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思想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下面就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及对学生的思想稳定性谈几点看法: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班级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由辅导员进行指导的学生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基本学习单位。是青年学生相互接触、共同学习、生活、交流、娱乐、思想融合的基本群体。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难度由于大学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而加大。由于大学生群所赋予的特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有一下内涵和特点。

(一)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点

高校班级因其所学专业不同,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地域,学生年龄层次不同,使班级文化建设而呈现出多元性、独立性和差异性。高校班级管理一般以专业来成班管理的。不同的班级因所学专业不同,知识结构有差异。未来从事社会工作及活动的观念不同而使不同专业班级的班级文化呈现差异性,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管理者使不同的高校之间的班级文化的差异性更大,更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生组成及不同的管理者使班级文化建设呈现各自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元性、独立性,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主要由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室、寝室的布置、环境的美化。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及文化生活的设施、设备等。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有适合班级行为规范的制度规定、大学大师、教授、任课老师、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精神引导和示范,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全体成员对班集体的认可,成员间能和谐相处,交流融合。班级成员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心理认识、正确的趋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形成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良好的班风、学风。学生思想稳定,生活态度积极是文化建设的表现之一。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方法

由于大学管理的开放性,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使大学生对班级概念越来越弱化,给班级管理带来挑战。大学生的班级概念弱化使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普遍松散,能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班级较少,给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也带来困难。我认为班级文化建筑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注意共性和个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二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注意以思想性为主。思想是引领学生的行动及内因。三是要发挥班级民主决策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要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四是注意动态性和持久性。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时代变迁,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具有动态性,适合时代年龄变化。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稳定性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能促进和谐稳定的班风形成,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认知及心理氛围,能促进良好的学风形成,使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就业压力减轻。班级文化建设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这些在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中有重要意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稳定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教师及大师、教授的引领作用

任课教师、教授、大师对学生的教学及深入班级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或社会青年对大学教授有崇拜思想。这些人一般在本学科有一定的贡献,学识渊博,有吃苦耐劳精神和钻研精神,相对思想开放活跃,思维开阔等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在与学生交流授课中,给大学生一个标杆,学生耳染目睹对其思想行为及学习会产生较好的影响。因此许多大学要求教授上本科生的课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对本科生的影响较为深远,能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培养高尚人格和刻苦学习精神。

辅导员及其他任课教师的示范和教育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对于学生思想稳定都有积极意义。

(二)良好的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

大学学习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为进入社会准备必要的社会知识、技能、工作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及社会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等。

通过主题班会,班级文化活动等,使学生能培养良好的社会品质。和谐的班风使学生培养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集体主义精神与合作精神,对学生的后融入社会具有积极意义。也对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有帮助作用。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四年大学生活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以后适应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稳定。

(三)大学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2

[关键词]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文化建设

1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提升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毕业生对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员工,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应运而生。校企合作班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校企合作班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生泰尔集团等六家企业合作办学,开办校企合作班,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院与合作企业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合作班班级文化。

2.1班级命名体现合作企业特色

校企合作班打破了以往按照专业进行班级命名的体制,根据合作企业的的需要,设置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如禾丰班、大北农创业特训班、大北农农牧职业经理人特训班、生泰尔班等。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企业班名,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班级和企业的认同、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院在教学区及学生公寓设立企业文化展板,宣传企业文化,营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及时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宣传和报道校企合作班的主题活动,让全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校企合作班的文化气息。

2.2将企业文化课程纳入学员培训体系

为真正体现“文化融入”,合作班开设相应企业的文化素质课。通过介绍《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化营销流程及实践应用》等内容,让广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介绍《营销知识入门》、《就业实践指导》等课程,结合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介绍《成为企业人》、《现代商务礼仪》等课程,让学员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与前景,以良好心态应对毕业后的角色转换。

2.3走进冠名企业,深入感受企业文化和真实生产环境

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校企合作班学员共同深入大北农集团、禾丰集团等开展参观、走访,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生产规模、发展愿景等,对企业建立最直观的印象。每年寒暑假期间,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组织学员在企业进行教学计划外的实习,并由企业派出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内容包括军训、岗前培训、企业参观、素质拓展、团队辅导、市场实习等内容。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和学院联合对学员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表彰。

2.4校企共建,实现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

校企合作班筹备过程中,企业和学院共同负责对班主任的选拔。校企合作班成立之日,举办开学典礼,校企双方各选聘一名沟通能力强的班主任,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并对班主任以书面形式进行任命。竞选出班级干部,负责日常的班级管理与活动,制定班级管理规范,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效

3.1增强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知识技的学习能显得更重要。对于合作班级的素质教育育工作,学校和企业采取共同对其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方针,坚持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强化文明礼仪,使学生的文明素养在文明礼仪行为的训练中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学农爱农》、《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报告,让学生懂得了要规范自身言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企业做事。

3.2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高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

校企合作班通过举办企业高层领报告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理性定位,充分认识到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要敢于挑战自己,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综合素质、职场竞争力、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对于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求职取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许多学员主动选择在毕业后进入相应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其他企业就职时也能很快适应岗位并脱颖而出,使企业对学院学生十分认可,增强了企业对学院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在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为其将来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效应。

3.3加强了农业院校学风建设

校企合作班的设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由冠名企业资助的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学院在外语、文体、演讲、写作、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因受到合作企业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校企合作班对大学生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文明教育、礼仪教育等,既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在校企合作班的带动下,学生学习风气不断好转,考研率、外语过级率明显提高,违纪率、补考率明显降低。

4丰富了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充满朝气与活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的特长。在校企合作班班级建设过程,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如禾丰集团师生联谊元旦联欢晚会、禾丰集团就业能力大赛、大北农集团篮球赛、生泰尔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互动,加深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内涵,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2]郑晓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6).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3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大学班级 自我管理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29-0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大学班级是大学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集体组织,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强化班级建设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班级建设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班级建设的研究论文成果较为丰富,每年都有数千篇相关论文公开发表,近些年,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均成为大学班级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跨学科的研究思路为我国的大学班级建设实践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经验支持,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出现了教师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等多种管理的理念与模式。班级管理的发展从“专制式”、“放任式”管理向民主式管理过渡的倾向愈加明显,逐渐开始注意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大学班级建设中出现了自主管理、人本管理等管理模式的研究。例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钟晓龙等编著的《大学班级自我管理的实践》从自主管理这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班级管理,丰富了大学班级管理方法。其内在逻辑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载体、以班级愿景和集体目标为出发点,以刚柔并济、柔性为主的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班级文化培育为目的,以民主管理制度的完善为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班级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了一起,提出了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的大学班级建设模式。

二 大学班级建设的理论基础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工作者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掌握新时期学生特点,不断拓展工作视域,创新工作思路,充分挖掘班级内部资源,提升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班级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助推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组织行为学引入到大学班级的管理当中,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组织行为学开端于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的“霍桑试验”,该试验证实:只有把人看作“社会人”,而不是看作理性的经济人,才能创造出高效率。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正式形成,并通过吸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成果不断丰富、发展。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定位于组织系统,研究重点是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最终目标是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

三 大学班级建设的模式探索

1.大学班级的内涵分析

要想完善大学班级的建设模式,首先要了解班级的内涵。班级是随着17世纪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而出现的。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

――――――――――――――――――――――――

*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2544114)

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大学班级是一个有着紧密联系的集体、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集体、是一个有着独特认同感的集体,因此,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且是巨大的,好的班级风气和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每个班级成员都能从集体中汲取不断奋斗的动力和温暖心灵的热度。

2.大学班级建设理念的明晰

组织行为管理能力主要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差异管理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变革管理能力、道德管理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七种能力。其中,自我管理能力是组织行为管理能力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说:“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的以“他律”为主的大学生管理模式,既不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对于大学班级管理而言尤为重要,只有强化培育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才能全面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人生发展路径,自觉参与班级建设,对于大学班级管理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学班级文化的培育

组织文化是根植于组织之内的特定的价值观和基本信念,这种价值观和信念为组织提供行为准则,并指导组织的一切活动和行为。班级文化作为组织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充分体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思想和情感。班级文化是在班级成员形成一定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的认同和遵循,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使学生与班级之间建立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班级文化对于班级管理的建设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功能,它不但与班级组织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更是班级组织教育管理的源泉,它以无形的方式深刻地渗透到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中。当遇到外在压力和内在矛盾的时候,可以利用班级文化来增强团结的力量,当班级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从班级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因此,注重大学班级文化的培育对于班级的有效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学生入学之时就着手培育、需要将校园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基础、需要学生工作者长期坚持推进。

4.大学班级组织设计形式的创新

组织设计形式是指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方式,及外在的组合状态,当前大学班级主要采取的是单一“职能式”的组织设计形式,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班级内部根据日常管理需求又设置了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等学生干部职位,是一种纵向的组织设计形式,这种形式虽然保证了班级组织的权责分明,但其结构过于僵化,不同职位、不同时期学生干部的工作量差距较大,且仅对少部分学生的能力具有提升作用,缺乏全员自主意识的调动效果。为克服上述问题,应采取矩阵式组织班级管理形式,把按常规职能设置班级管理职位与按特殊需求组建班级临时自治组织进行有机组合,在同一组织内部既建立纵向报告关系,又建立横向联络关系,实现了规范教育、管理与学生个性化发展之间的有效平衡,并能充分调动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思考自我发展的自主意识。

党的十报告将人才的转型升级工程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要实行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建设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由人才大国迈入人才强国”。然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差别越来越大,情况更加复杂,面对种种问题,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学生工作者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基础上,不断开拓思路,积极引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实现跨学科研究,从多方面探索有效的学生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管理的效率、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效果,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高凌风、陈文亮.当代大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2(2):96

[2]张洁.“霍桑试验”与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院报,2009(3):30

[3]谢洪明、王成、葛志良.核心能力:组织文化和组织学习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06(4):104

[4]李国梁.关于大学班级文化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8(6):222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4

【关键词】学校 家庭 网络 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 内涵 民俗

2010年4月,我校有幸成为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实验区实验学校之一。两年来,学校课题研究遵循着“依托活动,贴近生活,抓住兴趣,扎实推进”的原则,开展“弘扬民族传统节日 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实践活动”研究。

一、针对现状,确定研究目标

我们学校属于一所九年义务学校,有学生2100多人,生源90%是周边的原企业单位下岗工人的子女,生活条件各方面不是很好。许多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赚钱养家糊口,无法顾及小孩,缺失家庭的温暖;小孩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居住,过分的溺爱、迁就,小孩孤僻、我行我素。逢年过节,父母不在身边,老人也只会弄好吃给孩子,至于节日的内涵及通过节日来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了。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而我们的中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奠定正确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基础的关键时期,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皮亚杰曾经说过:“借助于具体事物支持的活动和活动中获得的教育研究是长久的。”为此,结合传统节日,通过课题的研究,挖掘教育的途径,引导中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节日活动中亲身感受、体会,从中受到教育。

二、实践与探索

根据对传统主要节庆的内涵提炼结合学校德育目标,将这些节日大致分类: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划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根据节日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德育教育。我们开展对学生的思想现状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拟订节庆教育的认知目标和学生实践目标,并共同策划组织节庆活动。

(一)“节庆指南”引导小学生系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可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但一项关于民众了解节日文化渠道的调查中显示,近7成受调查者表示“听老一辈说的”,而真正能系统了解节日文化的,可谓少而又少,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淡化,那些丰富的节日仪式里所蕴涵的对世界与人生的祈求和寄托和那种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也正在或已经消亡。

针对这种现实,在指导学生过春节、清明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课题组编辑了《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节庆指南,实验家庭人手各一册,手册第一板块:节日的来由。第二板块:各地方节日的习俗,活动形式、内容,人们的饮食等等。第三板块:同学们你们家又是如何过节的?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你的快乐!(节日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饮食、居饰、游乐)第四板块:节庆剪影(附上说明)旨在引导家长和学生系统学习和了解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时间跨度最长、形式最隆重、活动内容最丰富的春节的文化内涵;通过祭奠先烈、先人、先贤,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孩子从中受到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气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事实证明,效果明显。

调查前曾显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印象中的过春节,主要内容就是吃年夜饭和收红包,清明节吃糯米饭,而春节、清明节过后,课题组回收的活动手册记录中显示:学生知道了春节的起源传说,了解了春节的居饰文化,熟知了春节的一些饮食文化,能讲述一些节日仪式的含义,同时还了解了本土的春节风俗习惯。比如:在本市内、市郊、老家又是如何过春节的,都有哪些民风民俗,并参与一些当地的活动,践行了一些春节期间的礼仪等。知道清明节的意义、习俗;和家人及同学一起去扫墓,家长配合收集、追溯家族历史和故事,朗诵有关清明的诗文,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魅力,奠定学生的中国根、民族根。

(二)亲历节庆引导小学生切实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各项节庆仪式分别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敬畏自然、怀念祖先、维系情感、体现价值观等,这些都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快节奏的现代人过节,简化了节日仪式,大多几乎只剩下饮食这一方面了,因此,在中小学生印象中,清明节就是吃五色糯米饭,端午节就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至于缅怀先祖、家传祖训、纪念先贤、龙舟竞渡、把酒问月等美好意境,早已被各种娱乐活动所代替。因此,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也就没能在中小学生脑海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的节日。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节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以“传承民俗文化,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清明节系列活动。(1)组织了“我们的节日――清明节”大讨论活动。围绕怎样过清明,大家来评说,各班级召开了主题班队会,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们懂得了清明节的历史由来、民间习俗等知识,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传统节日活动。(2)广泛宣传,氛围浓厚。学校借助黑板报、校园广播宣传清明节文化内涵,要求各班级出一期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组织评比,使清明节活动深入人心。(3)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与信息技术课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上,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等相关网站,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学生们可以自由点击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并向烈士们献上鲜花、鞠躬,在留言栏上留言,表达自己的缅怀之情。这种纪念活动不但让学生懂得了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而且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党爱国教育。(4)团委、少先队共同组织学生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进行扫墓活动。同学们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寄托我们的哀思;向烈士敬献了花圈,队员代表发言表决心;向烈士庄严宣誓。回校后同学们还写了参加扫墓活动的感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此行的重要意义。(5)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我们的节日――清明》实验家庭手册:清明节意义、习俗;家庭清明节活动内容;了解家族历史和故事;收集、诵读有关清明时节的诗文。

从收集的资料来看:每一个同学都能从不同的程度认识到保护和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是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德体现,也是我们了解和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如今的中小学生们热衷吃“肯德基”“麦当劳”,穿“米奇”“巴布豆”,看外国动画片……对传统的东西缺乏兴趣;如果能在吃这一方面吃出点传统的意味、吃出点对文化的理解,也未尝不可。问题是,就连这些节庆享用的食品都几乎是来自于商店,出于自家人之手的少而又少,一家大小都参与准备的情况就更不用奢望了。如果我们的活动仅仅停留在让孩子“看”的层面上,他们对节庆文化的理解仍然只是表面的、肤浅的,更别指望让孩子们从内心热爱这一传统文化。

学校课题组为了使学生感受端午节这个民族节庆的文化内涵。我们与北湖中社区一起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请社区的领导、学生家长进来,我们买来了粽叶、粽米和赤豆,请学校食堂的师傅给学生传授包粽子的技艺,他们学得认真,也充分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气氛。同时在校内举行家庭包粽子比赛,活动中大家互相协作、体会亲情。既增进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社区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又从中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

课题组布置的活动记录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量力而为地参与到节庆的活动中去。有条件的孩子可以跟家长学习包粽子,哪怕只是看看煮粽子的火候也好;手巧的孩子可以帮助贴春联、贴福字画,哪怕只是扶扶梯子、刷刷浆糊也好;嘴巧的孩子可以为长辈讲讲春节的传说故事,哪怕平铺直叙不够生动也罢;有幸的孩子还可以到民间去跟村民大开眼界:庄严地看祭祀、点香烧纸,虔诚地叩头作揖、许愿,彬彬有礼去农家当客人、学礼数……孩子们回校后的反应几乎一致:学会过节,那绝对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

(四)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四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且辐射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但教育绝不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这早已成为共识。但真正落到实处才是硬道理。如果只是布置让孩子们自己回去过好春节,体会我们的节庆文化的魅力,这无异于布置了一道无法完成的作业。因此,课题组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网络的作用,让他们组织、引导、带领、帮助、利用,这才使得这次“欢欢喜喜过春节”“我们的节日――清明”“弘扬民族精神 共度和谐端午”等活动方案得已落实,教育合力的作用得已显现。

另外,以中小学生落实活动方案,反过来也促进了家长的参与,影响了更多的人对我国节庆传统文化的关注。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同、所接受、所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它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延绵不断的精神支撑和精神所系。因此,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民族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增强使命感,加强领导

通过课题研究,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 历史意义,增强迫切感、使命感,提高开展实验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与所在社区(北湖中社区)取得联系,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将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内容、形式,向所在社区广泛宣传,取得社区领导和群众理解与支持。

(二)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网络主体化教育环境平台,形成民族民俗节日的意识调查与培养的模式

1. 学校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1)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2)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和重大节庆、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 家庭传统节日内涵的升华

(1)家长注重了过节的真正内涵。(2)亲情回归家庭,感恩落到实处。

3. 与社区网络搭建教育平台

(1)建立社区活动实践基地。(2)与社区联合活动。(3)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开展网络教育活动。

4. 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密切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把各项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家长的认同与配合。请家长共同参与活动,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共同感悟、实践弘扬民族传统节日,培养中小学生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5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班级管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厚德,可以明智。它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等一些思想对现代班级管理都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对班级管理起着基础和渗透的作用。我们把儒家管理智慧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四为”,即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义为重、以和为贵,具体内化为“义、仁、礼、恕”四方面。

一、义——修炼德性

“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相对的道德律。儒家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合适的正路,而小人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趋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对于班级而言,班主任讲究“义”就是要自己修心养性。班主任的品德应该是全班同学的表率。班级管理讲“义”,就是要注重德育。要建构完善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观离不开对传统的反思和扬弃。俗话说,“植树先固本,育人先育德”,“以德治班”应该是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在班级德育教育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班主任本身的师德修炼

教育,在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同时也在提升教师的生命品质,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作用。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特别注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让自己的良好风范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你,为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行为习惯

“成功从脱鞋开始”,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良好习惯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尊师的行为,礼貌的行为,孝敬父母的行为,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行为,都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细节,班主任应对此非常重视。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公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如在2005级服装4班和2007级文秘1班都通过主题班会(由学生演绎)解决乱扔垃圾的问题,展现同学友爱,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文化是班风形象的展示,班级环境的脏乱差,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班主任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一个好的班主任,会积极主动搭建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对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主体标识进行有效掌握;对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如在2005服装4班的管理中,抓住服装专业画画好的优势,要求有特长的同学集思广益,自己设计“学习园地”“信息公布栏”“八项考核评比登记栏”等墙壁文化,学生有创造性的展示往往赢得了学校的荣誉,多次被评为一等奖。然后在担任2007文秘1班班主任时,要求2005服装4班的同学辅导学妹,将优秀的班级文化传承下来,形成了年级之间互帮的局面。优良的班级文化会打造一个班风纯正的优秀班级,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会有着良好的人际和谐氛围,从而形成了浓厚的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仁——培养爱心

“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儒家的仁的管理方法: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其实,一个优秀的班级正需要这样的管理策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方面,班主任讲“仁”,就是要关爱学生,具体地说,就是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追求,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信任其言行,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能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受,从而使教师树立了“不令而从”的威信。班级管理中,我会重点关注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同学,记得2005服装4班有一个同学特别自卑,她认为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优点,但我发现她文采不错、喜欢写小说、笑得真诚、头发漂亮等,我反复表达欣赏她的这些优点,她后来也变得自信了。这正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摧人”。另一方面,要在班级中提倡帮助他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理念。2011年6月,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的班集体是:人人都平等的集体,营造充满尊重、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一进入班集体,就感到春风拂面,温暖快乐;人人都是主人的集体,营造对自己负责,对集体负责的氛围,让学生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当一个班集体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珍藏的记忆,那是对老师和教育工作者最好的褒奖。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企盼的境界。

三、礼——追求和谐

有了“仁”的存在就可以成为真正的人了,但是“仁”还不能单独存在,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必须通过“礼”来表达和体现。在班级管理中以“礼”为核心理念,用礼制、礼乐追求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从理智上求真。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和礼乐来规范班级秩序,用礼制约束人,用礼乐营造好学、敬人的氛围。孔子的治道强调“正名”,要求做到“名正言顺,各司其职”,体现在班级管理中也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各司其职,用完善的层级制度和制度的文化氛围约束各成员。在班级管理中,我一般会一周一次班团干部工作回报,两周一次的工作方法培训,强调的是分工合作,注重协调,让班团干部时刻具有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这样效果不错。班主任首先要把班级看作一个系统,认真研究班级系统内部诸子系统对班级整体工作的影响,从实现整体目标出发去指挥班级各方面的工作,使班级各项工作围绕班级整体工作的质量、效率正常运转,并通过组织、协调和综合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影响因素与班级共同目标形成一个和谐系统,以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从“礼”的内涵来看,礼乐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形成一种敬的氛围,敬重自己的班级角色或职司,敬重老师,尊重学生,使本班级秩序井然,能成大事。可见孔子治道之首,即制度化的组织治理,而决不是人们所附会的随意性极大的所谓“人治”。现代班级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构建完善的班级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营造好学氛围,是和谐班级构建的关键。

四、恕——讲究人本

儒家强调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宽容和理解,来求得人际之间的和合。一方面,在解决矛盾冲突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矛盾或冲突的一方,而应该全面地看到矛盾或冲突的双方,消解他们之间的对立因素,找出能够有效沟通的切合点,从而达到和谐与协调。为师者,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躁速成,班主任在处理班级问题时所需的是循循善诱的耐心和春风花雨的润泽。特别是对后进生犯错时,要有更为宽广的胸怀和气量,用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反映能力,冷静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007文秘1的一位同学,拍拖、偷手机、课堂玩手机、撒谎、烫头发等一系列不良习惯屡禁屡犯,但我对她并没有放弃,通过一年多的关注和与家长的联合行为干预,最终让她懂得做一个学生的标准行为,从而使其从不良习惯回归良好行为。另一方面,实行“恕道”管理,必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原则。班主任的“恕”就是推己及人,管理适度。班主任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行施加给学生,班主任明知不对的事情,就不要让学生去做。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许多事情是个人无法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态度”。作为学校和班主任不能选择学生,什么学生都有责任接受,并且要做到一视同仁、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帮助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会注重在合情的规范和合理的目标指导下,忠实于学生的个性,均衡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总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内涵、目标、方法对现代班级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仁”“礼”对于现代中国社会追求和谐发展,以及我们教育的目标有一致性的内容。对我们当前的学校的德育教育和提高教师和国民的素质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不仅要将其作为知识来研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去应用和实践。

参考文献:

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意义范文6

2013年11月9日,我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参加了我校的团校培训。在这场培训中,我得出了两点认识,希望在日后的班级工作中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点是要加强班委成员的自身建设,其次一点是要加强班级建设,创建属于本班自己所特有的班级精神。

之所以将加强班委成员自身建设放在首位,是因为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学生中的管理者,同时还是老师的助手和同学们的“服务员”。学生干部承担着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如果在对“干部”的认识、自身素质的提升、等问题上出现问题,则很容易会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以后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班委队伍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班级、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学两个月来对班委们的接触,我发现,作为学生干部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动力不强,容易陷入惰性及惯性思维模式;(二)有些干部缺乏主动精神及必要的创新意识;(三)服务意识不强,风气不正,容易产生类似官僚作风。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导致群众基础不牢,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目前的这些状况,我认为应该健全制度,注重培养。

(一)健全班委的管理制度。

在对班委的管理过程中,要对各班委的工作设置进行合理、全面设计,明确每个班委的职责,形成科学管理体系,真正达到“人有专职,事有专人”。

(二)加强培训与指导。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激发他们为同学们服务的热情,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对班委进行考核评价时,要把握严格的考核方向,坚持定期考核与日常工作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

全面打造坚实可靠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既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造就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其次是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对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班风建设以及各类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同学们的健康发展。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展要求,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一是加强团队精神培育,营造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