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1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入手,强调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是顺利进行语言交流的保障,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够顺利达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新课标注重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具体说来,要在高中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是对英语国家的国家概况、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要对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有所了解;三是要了解英语语言环境下的文化与其他语言环境下文化相比的不同之处;四是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善于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五是从语言交流中发现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以的原则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以课堂教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必须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让学生理解英语语言文化,比较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如在讲授高中英语NoDrugs这一课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外文化环境的不同和抽烟比例等方面的不同,中国和英语语言国家的人对于抽烟的不同态度,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年来效仿国外,加重抽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在公共场合设置non-smoking和smokingarea的措施,也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过程。再如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在对待城市生活和乡下生活态度的不同,外国城市中的人常常到乡下去度假,有的在乡下建房生活,很多人由城市走进乡村,而中国城市中的人有很多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们都是由农村走向城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在文化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高中英语教学中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内容非常多,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以教材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依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很多的文章和语言背景知识介绍都反映了西方的文化,如教材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地理、文学、饮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都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认识到这些具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方面的差异,并且让学生理解这些生活方式和观念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文化内容,并与中国的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拓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渠道

    除了在教师的讲授和教材中认识外国的文化,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之外,我们也可以在课外以课下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外国文化。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能够反映出中外文化不同的语言与文章,再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介绍。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中外文化的差异,进而产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多种渠道学习英语知识,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如在教授《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中的片段,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深入其中,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文化 文化冲突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2-02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英语、正确地使用英语。

本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文化的一些术语下了定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与其冲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冲突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及其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应适当重视文化的传播。

1 文化,交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1 文化的定义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共享共存的社会空间,或是历史和形象交流团体中的一员,当他们离开那个团体时,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都会在信仰和行动上保持标准的统一性。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文化”。更简单的说,文化既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至于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两个术语几乎是同一个意思。霍尔[1]曾经说过:“文化就是沟通,沟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过交流来学习,表现,传达和保存的。当文化不相同时,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内在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反之,文化对语言也有所影响。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学说总是被引用来说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虽然完全接受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适用于文化和语言是显而易见的[2]。

我们看到文化在语言和交流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号或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这些符号和语言相关的意义。此外,文化还影响了人们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碍。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2.1 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冲突,目标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一方面,目标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理解。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问一个外国人:“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外国人答:“是一个苹果馅饼。”这个答案使学生很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苹果馅饼不仅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国本地人的昵称。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负迁移类型。如果一个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词语或行为的,或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语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这门语言,他们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碍,并且无法实现成功的沟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冲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陈述了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对我们来说,认识到产生文化差异的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2.2.1 地理和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来自内陆地区的大风常常会带来寒冷和恶劣的天气。因此,东风是我们最喜欢的,但与此相反,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他被温和并且潮湿的西风所影响,因此,西风与温暖和积极有关。例如: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John milton )

东风化雨,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习语带有不同的内涵。“一说魔鬼他就出现”,这似乎与中国的成语:“说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内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习俗

宗教和习俗对语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义。三字经已被广泛用于中国。在英国,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国。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为自己赎罪的过程。有很多词常常出现,像:天使,僧侣,主教等。现在这些词都被广泛的使用。宗教和习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们下意识的被渗透到人的认知系统中,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3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3.1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

由于语言以多种复杂的方式约束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冲突可能在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出现,并制约英语教学,降低英语教学的效率。这可以从许多学生中看出:他们拥有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却没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他见她一见钟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计划去追求她,但他却连一垒也没达到。”尽管他们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单词,但仍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与表达的关系。这意味着学好一门语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语音,词汇和语法就行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多获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减少文化冲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识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差异要求交流者应该对文化有敏感的意识。

语言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文化和社会语言间的差异,及本土与非本土英语使用者的基本行为,而且还要将这些认识传达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可以且应该包括让语言学习者意识到在言语行为中实际存在的差异。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奋斗,并不意味着要将它同化为目标文化,相反,跨语言学习涉及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第三位的发展,即“自我与他人的发展。”[3]。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语言的意思,即使他们不选择通过重复本地人的行为来理解。[4]

3.2.2 分析,对比根源文化与目标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首先应该对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做出精确的描述。“除非我们对进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更多精确的理解,否则,我们不能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Lado 1957:111)由于这两种文化清晰明确,对比分析可能会广泛用于显示文化差异,从而说明哪种本土文化习惯会被转移,并且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这种方法,误解和曲解在很多情况下会被预知,并且很多的文化冲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

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通过与英国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说英语的国家来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因此关于英语文化的教科书和资料对英语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关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教科书让学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语。此外,教师应该尽可能得将许多真实的材料加入到英语课堂中。真实的材料指的是来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他们触及到了许多有关文化和社会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学多媒体

由于可视媒体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因此它应该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第一,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展示目标语言与具有高真实性的文化给学生看。通过展示一幅人们在目标文化中生活状态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访朋友,打电话,问路。第二,使用可视教具的突出特点是:交际场景控制演示。教师或学员可以中断或重新排序,冻结行动,甚至可以取消声音或图像。语言学习者可以被邀请加入到视频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对他们所获得的暗示有所回应。通过这类做法,学习者在目标语言中的交际能力将有所提高。

4 结论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干扰,因为语言,这个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将语言的使用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的贡献就是对文化的冲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讨论。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减少文化冲突的一些建议性方式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4] Lo Biance,J.,&Crozet,C.(Eds.).Teaching invisible culture一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ory,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Ltd,2003

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中国文化自信;人才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持续升温,我国政府充分利用当下有利的形势,加快培养造就既熟知本民族又了解世界历史文化的对外文化传播高级专门人才,积极传播长期以来受到各国有识之士赞赏的中华文化价值观。

然而,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的传播一时间还缺乏足够的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作为培养汉语国际推广与国际交流的专门高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身体力行地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自觉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

一、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认识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和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作为世界古老文化中幸存下来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博大深邃的文化智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倡导的和谐、大同、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辩证思维等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对这些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要继承和弘扬。

1、对中国文化作用和重要地位认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正是由于共同的文化,一个民族才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打不散、压不垮,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她铸就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灵魂和不屈的脊梁,根植于民族历史的土壤之中,流淌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文主义思潮、自强不息精神、“天下为公”理想等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态势下,对我们保持并努力发展文化的民族性,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并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强大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中国文化不仅在过去的发展中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而且面对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走势,依然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战乱和外敌入侵却绵延不绝,其中的原因是中国幅员辽阔,中华文明在广袤的土地上繁衍;中华文明的规模巨大,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却又独立的体系。但自从以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国家积贫积弱,中国人始终处于一种深刻的文化焦虑之中。中国人对曾经领先世界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如何在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下存续缺乏自信了。到了在,在“打倒孔家店”文化运动口号下,孔子成为了的标靶,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尤其是“”期间,传统国学又一次遭到了冲击了,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深厚的根基。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形态伴随着西方物品进入中国,处在迷惘中的中国人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模糊,内心深处对中国文化缺少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从而导致后来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的自卑和不自觉。

党的十七大鲜明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我必须站在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高度战略,深刻的认识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中是文化起着重要地位与作用。只有这种情况下,才使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推动社会文化的体制改革。

第一,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传统美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是我们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并充分尊重和肯定这些丰富的价值,坚持保护和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进行弘扬和创新,积极创建优秀文化体系并更好的传承下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振奋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二,自觉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并在共同的价值观、“大同”的思想指导下,自觉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是发展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二、加强外汉语人才培养,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在国际交流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以及胜任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与汉语言文字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

1、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理论基础和掌握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质是推广汉语,让学习者学会典雅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汉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主要机构,以培养本科和研究生人才为主。根据国家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要求来看,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要能够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要受到中西比较文化的基本训练,还要熟练的掌握英语,最终目标是要具备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而“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之语言能力,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基础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如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古代汉语之所以重要是现代汉语的许多语法、词汇都是来源于古代汉语,且通过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更便于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而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作为支撑,只有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对外汉语老师才能在教学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当然,外语水平对于对外汉语的重要性自不必说。

2、培养具有丰富的中外文化知识、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的专业人才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言深受文化影响,反映文化的发展。民族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对语言的有制约作用。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民族的文化对汉语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语言教学的工具主义语言观往往只注意对语言系统内部组织规律的学习和研究而忽视了对制约工具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学习和研究,因而使语言学习者只能学到静态的语言知识,只能了解语言符号的语言意义,但因为缺少“文化”面不能学到运用语言的知识,不能真正把握言语的语用意义。因此,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学习语言须注意考虑语言以外的行为和环境。汉语的产生和发展与汉民族的历史密切相关,渗透了汉民族的文化积淀、认识经验、感彩。如果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及文化内蕴,外国留学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某些词汇与语法。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的特征,从语言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着手,使学生不仅明确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规则,同时也了解中国的文化及在这种文化中形成的交际习惯,从而得体地运用所学进行汉语交际。再如,中华饮食文化、刺绣、剪纸、丝绸等对外传播具有悠久历史,颇受世人瞩目。传播者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引入这些中国文化教学,树立语言离不开文化的教学理念,无形中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对外汉语语言教学变得不再枯燥,学生们能在有趣的文化中学习语言,必将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由于学习汉语的学生,有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外汉语教师对学习者所在国的宗教、历史、文化、风俗等要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尊重学习者的宗教、风俗习惯,以免出现影响国家、民族团结的错误。

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民族院校;中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118-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层次和要求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社会化管理以及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民族院校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审视民族文化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影响,有利于帮助异域文化的留学生尽快融入到我国民族地区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也有助于提高民族高校师生与外籍友人间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合作的水平。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流。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体验和探究。随之也带来了许多跨文化交流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低效率的交流、沟通和相互间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差异,容易导致外国人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认识的偏差和误解,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和声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理解与合作。民族院校做好中外交流主体间的跨文化交流工作,对于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交流,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我国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积极排除来自境外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意义深远。在跨文化交流中,应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 一)尊重认可原则

“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长期倡导的跨文化态度,因为这是和谐的跨文化教育的基础。”文化尊重的表现形式是对民族文化的充分关注,特别是对民族感情与民族意识的尊重。

(二)平等心态原则

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行为,“跨文化交流不是对目的语文化认识、理解和接纳的简单的单向过程,更不应是一味地迁就和顺从另一方文化”,而是在互相认同彼此文化、平等相对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交流,否则,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形成文化冲突。只有在保证对方不失去本民族特征的情况下,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使对方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

(三)包容借鉴原则

“包容的本质是对异文化的一种接受的心态,特别是对于本民族截然相反的文化形态的公正认可,以及对这种对立性、否定性的接受。”在跨文化交流中,双方要提倡双向、多向及互动的宽容,即在尊重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克服彼此的文化偏见,消除各种形态的文化冲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二、对跨文化差异分析

(一)对认知多元化差异的分析

来华留学生有着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种族,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化越来越广泛。由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对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管理模式有着不同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我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惯用大熔炉的观点和方式来描述组织,认为不同的人在组织中多多少少地会被自动的同化。但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不会把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放在一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许多发达国家的学生来到中国,特别是到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民族与国家的优越感,发展中或落后国家的学生而有一种自我封闭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认知事物的多元化特点,积极适应各种各样的人群。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把来华留学生作为相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而对待,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对文化差异做出反应,从容以对。如果管理得当,多元化会提高组织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如果鼓励不当,就可能出现沟通困难和更多的心态对抗。

(二)对时间观差异的分析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时间观也不一样。有学者指出,在时间取向上,我们是过去取向,而西方人则是未来取向。这种差异还表现在对时间的利用方面。以西北游牧民族地区为例,由于游牧生活方式的相对自由性,对空间与时间概念的认知不去刻意精确,所以在时间的支配、利用方面比较随意,灵活性较强。而西方人使用时间十分精确。我们在工作中对未来时间的安排往往是“另行通知”、“过几天再说”、“以后在议”等,缺少具体化的安排。对我们来讲,这一情况由于司空见惯而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和适应,但对于留学生来讲,常常无所适从,很难理解。这无形中加大了民族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对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整体思维,缺点是笼统思维,强调直觉,轻视分析方法。”这对于民族地区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而言,表现较为突出。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推理,其思维模式呈线式。而东方人见长于整体式,富有想象和依靠直觉,是一种圆式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与西方人那种或肯定或否定的精确性言语观不同,由于儒家文化“贵和尚中”精神和各民族追求和睦交融而表达礼让心理的引导,我们往往偏重迂回、含蓄和笼统的表达观,这种思维差异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常有体现。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加强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海外生 管理与服务

由于中外合作办学有其特殊性,中西方在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同时在国内就读的海外生数量也逐年上升。在海外生管理与服务的迫切需求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管理团队在管理与服务水平亟需提高两者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日益凸显,对于传统思政教育对于海外生这一特殊群体管理有效性这一关键所在也应当予以回应。

一.海外生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面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向外进行教育输出的现状,海外生管理与服务主体与需求方面存在管理与服务主体多重、个性化服务需求强、无可复制的直接经验等问题。现阶段海外生管理与服务在大多数国内高校或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通常由专门的国际交流处(办公室)负责。参与海外生整个大学生阶段学习和有益经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包含生活服务、学生资助、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各个方面。

二.海外生管理与服务的特点

为了跟更好的满足海外生管理与服务的目标,首先应当匹配海外生的需求,其次应当使海外生服务于管理团队的“专业化”建设与满足海外生需求之间达到统一,方能使海外生管理与服务取得实效,避免沦为形式和空谈。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提高海外生管理与服务水平已成共识,因此具有前瞻性;海外生这一群体的管理与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因此具有示范性;专业的管理与服务团队需要有更多方面的资源支撑,孤舟难以前行,因此具有全局性等三大特点。

三.海外生管理与服务的路径探析

对于海外学生管理制度方面需要分不同层次进行考量,在趋同化管理阶段,一是要有共性管理。建立中外共享、全面覆盖的管理制度体系。二是个性管理,针对海外学生不同情况,新建、拟定相应具体的条例或实施办法。海外生管理当中的经验与现实问题,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新的整理与分类,新建一批制度、完善一批制度、废止一批制度,同时兼顾满足共性和个性管理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现阶段海外生的服务需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生活适应类需求(基础服务)、自我发展类需求(融入服务)和价值实现类需求(精神服务)。这围绕“海外生管理要求”与“海外生服务需求”设计相应服务层级,做到权责明确、有机衔接。实现事务管理和思政教育的双向统一。

1.在生活适应类服务方面,由于海外学生在异地求学,不可避免会牵涉安全、签证、就医等社会化的服务。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建立与地方各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为海外学生的基础服务工作建立基础。与公安部门合作,解决入境、居留、延长居留期可以开辟宣讲安全知识;与司法部门合作,开展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为一体的针对海外学生的专门公益活动;与卫生部门合作,维护海外学生健康权益。

2.在自我发展类服务方面,海外学生在校就读,其实本身拥有着多重的身份。在不同身份中的如何能够轻松切换和驾驭对于海外生来讲具有挑战性。在学习指导方面,把学习辅导类课程“移植”到海外生身上,利用他们所喜欢和接收的形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体验。在宿区文化方面,通过海外生宿舍区域实行文化节日活动,充分让他们在发挥自己的才华,力求发挥海外学生文化社团在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和支持国际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能够更好的达到中外学生交流的目的,也能够使海外生得到真正的身份认同和融入。

3.在价值实现类服务方面,如果海外生在跨文化的体验和对比思考中能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认同进而热爱之后,那么在其对本民族、本国人民进行宣传推介中华文化时,其影响力、感召力和传播力是中国人所难以比拟的。通过参与能使得中外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中华文化才能得以创新和发扬光大。为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海外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加深切地认识与体验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冒大卫.浅析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动漫产业;应用设计

纵观古今中外,中国的剪纸、国画、皮影、雕刻、版画、年画等都曾经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人民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深大,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建立了贸易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国外的优秀动漫产品不断涌入我国市场。我们作为中国人,如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我国的动漫产业中,使我国的动漫产业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并且进一步对国际动漫市场产生影响是我们当下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在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中,吸收国外动漫作品的创作精华,并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推向国际,是实现我国动漫产业的一大突破。

1 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简介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凝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形象丰富,种类繁多,象征着我国的民族形象,其中活灵活现的剪纸、飘逸洒脱的国画、栩栩如生的皮影、惟妙惟肖的雕刻、对比强烈的版画以及色彩强烈的年画都具有代表意义,时光流逝,这些艺术作品并没有随时间消失,他们代表着中国的精神和智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对传统艺术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不断应用在生活实际和产品设计当中,对推广我国传统艺术和提高产业价值有一举两得的成效。

2 实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动漫中的应用的现实意义

2.1 在动漫中融入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到动漫作品中。但是我国的动漫行业行情并不乐观,当下的中国娱乐市场被美剧和日本动漫侵占,“粉丝团”越来越壮大,这带动了外国的动漫产业在我国的畅销,但却阻碍了我国动漫作品前进的脚步,动漫产品的受众广泛,社会影响力巨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成长,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间接“家教”。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将传统艺术融入动漫中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推广,更是中国的象征。“中国元素”应当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代名词,带领着中国动漫品牌走向世界。但目前来说,中国的动漫产业却在无数外来的动漫产品的夹缝中求生存,境况艰难,虽然社会集体对动漫作品的期望值高,但是我国动漫业一直没有十分优秀的作品出现。

2.2 动漫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漫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无数行业的发展,闻名世界的“迪斯尼乐园”就是最好的例子,不仅集娱乐、旅游、表演于一体,还大大带动了玩具和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经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动漫角色惹人喜爱,现实生活中的动漫人偶更是深受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喜欢,从旅游景点的卡通人物拍照到商业产品的标志设计,动漫角色总会在无形当中增加产品的销量,从服装到食品,无一不渗透着动漫元素的影响,毫无疑问,动漫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动漫作品中的应用

剪纸的造型简洁夸张,可以为角色设计提供灵感,皮影的色彩和能动性是不错的角色动作选材,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场景素材,包括国画、雕刻、版画、年画等许多的艺术元素,很多动漫作品都会结合中国的传统艺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内心深处,这样的设计可以引起与观众的心里共鸣,得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不管是内容、题材还是表达形式,中国的传统艺术都做了最好的诠释,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奥运会徽的设计就利用了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奥运会设计的突破,也是将中国文化和奥运精神合二为一的高度体现。此外,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曾经风靡世界,背景设计充满国画风格,场景中随处可见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水墨画作的山水景色,城门上的年画设计无一不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俨然是一部中国传统艺术的宣传片,而正是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造型的存在,才使得此部动漫影片深入人心。

对于中国的动漫行业来说,走传统艺术路子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代社会中,中外文化的交流是必然的,中国的动漫产业基础坚实,市场潜力巨大,我们要利用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对动漫角色进行准确把握,动漫作品的创作要不拘于表现手法,这就要求动漫设计师对传统艺术要有极深的理解和认识,对我国传统艺术进行再创造,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视野中,促进我国动漫行业的蓬勃发展。

4 结语

面对世界文化的全球化和激烈竞争,如何让我国的动漫业蓬勃发展,将是动漫制作者必须重视的研究课题。我们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应用到动漫创作中,利用动漫传播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理念。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当下动漫在制作过程中对传统艺术作用时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促进我国动漫业的辉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亚东.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创作中的数字化创新应用[J].美术大观,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