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about Improving the Nursing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Teaching Quality

JI Yan

(School of Medicine,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Abstract Biochemi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nurs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urriculum, teaching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master biochemical theory of knowledge. To meet the training of highly qualified nursing professional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nursing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proposed reflections.

Key words nursing professional; biochemistry; biochemistry experiments; quality of teaching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是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现象和探索生命的本质,重点研究各种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其在生物体内所经历的各种代谢变化。①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复杂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独立动手以及理论联系实际,书本联系临床的能力,是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实践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式单调,实验流于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无益于“创造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因此,如何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1 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明确学生学习目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几乎都有异常的生化改变。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分子水平探讨病因,阐明机制,做出诊断乃至基因治疗都需要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生物化学与临床各科室都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②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现代科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我院而言,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开设于新生刚入校的阶段,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概念,这就导致学生接触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往往不能明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展的目的。学生简单地认为生物化学实验就是简单地按照书本提供的实验流程做做实验,很多学生甚至认为以后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根本用不到生物化学的知识,因此学习目的很不明确。我们在讲授生物化学实验课时就必须向学生强调生物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告诉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正常的人体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学习异常人体机能等相关专业课程,才能为病人宣讲为什么需要进行此项生化检验,才能为病人解释异常的生化指标与疾病的关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例如:在氨基酸代谢这个章节,有一个实验名为“组织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在讲解实验前,可以首先问问学生在刚刚进行完的新生入学体检中有没有抽血,问问学生知不知道为什么抽血,告诉学生抽血其实是为了检测谷丙转氨酶以及谷草转氨酶的,是为了检查肝脏是不是健康。接着再帮助学生回忆一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是在哪里学习过的。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原来这个实验是帮助他们理解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了,自然就会认真做实验。

2 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应该紧密的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应该合理高效地利用实验课时,并且应该设置合理的分组实验人数,使得每位学生都得到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层次分明的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培养护理专业的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但是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验证性实验确实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形式,但验证性实验在学习中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学生在学习了实验原理的前提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过程,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往往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可以推测出来,因此有的学生在实验课的时候不动手操作或者乱操作。验证性实验课的学习相对枯燥,缺乏新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极其低下。因此,实验教学应做适当的优化。

适当缩减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增加创新性实验。例如:在糖代谢的实验中,原来安排的实验是“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可以更改为“家兔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糖含量的区别”。首先请学生课后自己学习“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浓度”的实验原理,在掌握了实验原理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实验过程来完成“家兔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糖含量的区别”实验。此类创新性实验中所涉及的所有操作都应该有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包括试剂的配置、仪器的调试、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等。实验教师在旁观察,发现操作失误的时候及时纠正,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责任感。此类的创新性实验,可以促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可以使复杂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具体体现,增强了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检验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应的实验原理。

我们还可以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引入实验教学过程。PBL模式是一种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围绕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的学习过程。③即动脑又动手,边学边练,在学生加深理论课理解的同时,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授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回去思考不同的温度、不同的pH等环境因素对酶活性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上课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自己先动手进行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后,老师再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请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与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一致,为什么不一致。这样将实验与理论有机结合,可以使得原本简单、枯燥、程序化的验证性实验变成有趣的探索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课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意识,我们还应当适当地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增加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相关内容,如“RNA的提取与鉴定方法”。将完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贯穿其中,使得学生对整个科研过程有完整的思路及概念,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3 分类明确学生实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报告应该包括实验原理、实验器材与药品、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思考等方面。为了提高护理专业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在高中的文理分科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实验预习要求。对于高中选择文科的学生,他们化学基础非常薄弱,生物化学的学习相对也比较吃力,对于此类学生,实验课的预习重点应该是掌握实验原理,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弥补薄弱环节等。而对于理科生,由于化学等课程在高中阶段有很好的积累,此类学生的预习重点就应该是掌握实验原理和技术、明确参数的计算过程、实验设计等。

4 完善实验课后总结评价工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完善生物化学课后总结工作,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实验课程中的主置。每次实验课后,请2~3名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总结。请学生讲解实验重点、难点和临床的联系点,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实验结果存在区别的原因等。这不仅能让学生重视生物化学实验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样也大有益处。

评价工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改革实验课的评分标准不仅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④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对于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针对这个要求,生物化学实验课可以提高实验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在原本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两部分的评价项目基础上添加实验试剂的配置与实验效果这一评价项目。平时成绩应观察学生仪器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动作是否正确。实验报告重点关注实验原理的书写、实验结果是否分析正确,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试剂的配置与实验效果一项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严谨的科学精神,评价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能力拓展情况,有助于杜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动手的走过场情况。

5 改善老师业务素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素质的高低同样也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教师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往往缺乏相关的临床知识。这就迫切需要生物化学老师提高业务素质。生物化学老师可以通过请教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专业课老师,掌握相应的临床知识,熟悉与生物化学相关交叉领域的内容,及时充实自己的实验教学内容。

其次,生物化学实验教师通过课后及时自我总结,进行授课回顾,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课程老师集体备课等方法,改善实验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6 结束语

长期以来,很多护理专业的基础课老师忽视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基地,他们认为理论教学优于实践教学,从而在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动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使得很多护理专业的毕业生缺乏创造性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21世纪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培养面向临床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护理专业人才,是我们每一个护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联系临床实践,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适应护理临床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为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注释

① 杨荣武.生物化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② 刘友平、李洪.浅谈生物化学教学中临床联系法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85-86.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小儿外科;护理;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97-02

小儿外科在医院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一是收治病种复杂,将肿瘤、泌尿外科、普外科等集于一体;二是收治患者的年龄差距较大为0-14岁,和成年人相比,儿童出现的急症患者更多,且病情的发展较快;三是患儿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不适,这就使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护士观察病情也更为困难。我科对2011-2012年接收的80名实习护生应用个体化、专业化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临床带教,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加强护生的岗前培训

实习护生在进科的初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乐于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但是受其自身能力及水平的限制,对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护理部和临床科室等相关部门组织实习生进行操作技能、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理论知识、事故预防、实习技巧等方面进行统一专业化的训练[1]。由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指导,指导护生积极投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定期开展护理知识讲座,引用一些典型的临床案例进行讲解,促使护生尽快完成角色的过渡。

2 入科后的宣教工作

应在护生入科两小时之内对其进行入科的宣教工作。

2.1 加强护生的护理安全管理。例举相关差错案例,强调护生对护理工作的责任心,以及工作作风的严谨和慎独性,各项护理操作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严防差错的发生。

2.2 环境和工作介绍。 重点介绍小儿外科的护理特点及专业特色[2],向护生介绍本专科护理特点、各班工作职责、各项工作制度、带教老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环境、物品的放置等。

3 制定可实施的带教计划。

按照护理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带教计划。每半月进行一次护理查房,每周1次小讲课。由总带教负责为护生讲课,做到一对一的带教。实习护生在出科前进行严格的操作技术和专科理论考试,及时反馈教学存在问题,总结带教经验,从而为下一批护生的教学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4 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4.1 健康宣教能力。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要求护士熟悉本专业护理心理知识,在观察和护理患儿时,要经常和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儿的需求,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才能做到熟练准确、沉着镇定,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病变有较强的洞察力[3]。

4.2 心理护理能力。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身心变化,尽量满足患者心理及生理需要。在护理患儿时,针对各年龄段患儿面对疾病时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反应,护士应一视同仁,爱护并尊重患儿,真诚的付出爱心,守信有责任心,才能与患儿建立起友好和谐的护患关系[3],实施全方位的护理。

4.3 专科护理和操作能力。由于护理对象年龄较小,患儿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护理操作,且患儿的家属要求高等,这就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技术能力要求更高。对此,带教老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更加耐心和细心,指导学生掌握本专科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及作用;示范操作时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如示范早产儿暖箱、微量输液泵、静脉抽血和穿刺等,综合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放手不放眼,按照实习计划达到实习目标要求。

4.4 专科理论学习能力。通过临床实践,指导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护生讲解本专业常见病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特点、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等;掌握各年龄层次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特点,如儿童的呼吸脉率等和成人有一定的区别,新生儿平均每分钟呼吸40次,每分钟脉率为120到140次;用药剂量的计算是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对此带教老师需详细的对护生讲解配药时的具体方法,换算的方法[3]等。

5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实习护生要选择不同的带教方式,近年来的护生以90后为主,相对来说责任心有待提高,对此带教老师应对带教的护生有一定的了解,对那些稍内向护生应加以鼓励,给其更多的机会进行锻炼;对那些好奇心强但比较马虎的护生应指导其注意各项操作的细节。若患儿配合,由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相反,若患儿不配合或操作难度大,应由带教老师亲自操作,学生观摩,以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6 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主要是通过学生单独或小组预先做功课,用多媒体讲解,带教老师提问的方法来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习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并实施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并参与一些相关工作的决策及管理,进一步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此外,还可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应用于带教工作中,从而不断的改善带教计划和方案[4]。

7 出科考试

在实习护生即将出科时要对其进行实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其各项技能水平及理论知识,尤其是本专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将考核结果及时通知学生,并将学生的各项考核成绩写入其实习鉴定表中。

8 带教反馈

为提高带教质量,在实习生出科的前通过发放问卷、访谈或填表等形式进行调查,针对带教形式的优缺点、讲课的频率等进行统计[5],以便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满意度。

临床实习是护生学习提高医学专业知识及操作水平的重要过程,也是自身塑型的关键时期。小儿外科是护生实习过程带教难度较大的一个科室,带教老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技能、护理体会、工作态度、临床经验等,尽量多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增强护生责任心及使命感,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l] 梁敏,陈汗锦.提高小儿外科带教中专护生质量体会[J].医学信息, 2012,25(1): 410.

[2] 叶华,姜宪辉。李筠波.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8,14(24):15.

[3] 陈穆嫒,林育敏,林楚乔.脑外科护理实习带教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257.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消化科病人 心理护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43-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了生物医学模式之后,心理护理已成为新的医学模式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笔者在医院工作多年,充分体会到一个护士在护理服务中努力做好心理护理,使病人能处于诊查和治疗的最佳境界,对病人的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内科病人做好心理护理的体会:

1 要做好对患者的护理,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从心理护理做起

从一到医院实习,笔者便发现一些病人对不同的护士有着不同的态度,这些病人对某些护士相当尊重,相当信任;而对另一些护士则有点儿瞧不起。再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前者工作认真,服务态度好,对病人体贴关怀,自然受到尊重;而后者对别人的要求时冷时热,爱理不理,不时有意或无意的拒绝,这就难怪病人不尊重她;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就更深的体会到要做好护理工作,除了良好的护理技术外,还要有良好的护理道德,要从心理护理做起。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表情、态度的姿势去改变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调动起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而早日康复。所以,心理护理是护理道德的重要体现,是护理服务中的重要部分,一个护士要做好心理护理就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护理工作平凡、辛劳、琰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更是“打针、发药、端尿壶”,既机械又忙碌。但作为一个护士应不为世俗观念所左右,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善良的同情心和对患者满腔热忱。只有这样才能使患者感受对医院的温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会乐于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向护士表露,使护士及时和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症下药地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护理服务水平。

2 掌握患者共同的心理特点,做好共性心理护理

从护理实践中可以发现患者一般都怀着急于了解病情和迫切需要治疗的焦虑心理,在反复检查仍未能确诊时候的猜测心理和恐惧心理。患者想得到别人理解、支持、同情和尊重。患者后出现依赖性、孤独、自卑、心情烦燥,易激动等一系列心理不平衡的症状。希望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尊重。例如,凡是患者就诊时,第一要求是尽快就诊,及时治疗。所以门诊护士对来者要热情接待,合理按排使之按顺序就诊,门诊中最常见的是某些病人用熟人关系“迟来先就诊”所引起的纠纷,作为门诊护士要随时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并做好解释工作,以免患者为此争吵不满而心情烦燥,更会由于精神紧张而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影响医生的诊断;诸如此类问题,都需在各自的护理岗位上去掌握其规律并做好相关的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

3 要善于区分不同类型的患者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满足其不同的心理需要,做好心理护理

笔者体会到不同性别、年龄、阅历、症状等不同类型的内科患者,应该满意了解和掌握其不同的心理需求,实行不同特色的心理护理。此如对老年患者针对其孤独、固执和忧虚心理,热情,礼貌、周到地进行护理;对女性患者要理解其心理意识较强、怕羞、耐受力差、多疑等心理。对她们更加体贴、关心。对容易产生焦躁、悲观的青年患者要注意安慰和开导等等。对不同消化科疾病的患者则应根据不同的疾病予以不同的心理护理。此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患者不同个性,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有区别的进行心理护理,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服务和心理护理。

4 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创造良好的医护关系,护士之间的关系和诊疗环境,使之有利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4.1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医护关系,我们知道护士和医生的目的是一致的只不过彼此分工不同。只有医护之间相互支持配合,关系协调,才能使患者得到满意的服务。作为护士应主动配合医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临床经验去进行合理分析,对病情恶化者,主动做好处理准备,尽快配合医生配合抢救;对一般情况者给予相应处理,对无关紧要者,予以适当解释让其放心。对于日常医疗护理上出现的矛盾,医生护士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商量。共同探讨取得一致意见后去落实。由于医护间互相支持病人认真配合,关系协调,医疗质量才能提高,患者就会更加信任,主动合作,医、护、患有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将会更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进行。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4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为12.95亿,60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10.23%,65岁及以上达总人口的6.96%[2]。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会占到总人口的19.3%。2025~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5.2%。

1950年,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2亿,1970年达到3亿,2002年达到6亿多,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0%。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世界总人口的21%[1]。中国甚至于全世界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的下降,患急慢性病的几率增加,就诊率、住院率因此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适应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老年人也常出现脑衰弱综合征、焦虑、忧郁症、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住宅综合征等心理和精神问题[3]。

3老年护理的现状

3.1老年护理的概念

3.1.1传统观念人们往往将老年护理与老年病护理相提并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老年护理是针对老年人的某种疾病而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大多数疾病对老年人的影响与对其他年龄组人群的影响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实践证明,对老年人群的护理有别于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护理。这些因素包括老年人对疾病的反应,各种疾病症状在这类人群中的不同表现,以及这些疾病所导致的身体、心理的反应及所产生的后果等。目前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老年人应付实际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因此老年护理有别于传统观念的老年病护理[4]。

3.1.2新的观念老年护理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去考虑他的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让老年人及其照顾者共同参与护理活动,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适时给老年人及其照顾者以护理知识技能的教育及监督指导,而不是让老年人被动接受护理,从而避免心理上产生“无用”的压力,由于老年人及其照顾者的参与,使老年人出院回归社会后仍能获得连续的自我护理及家人的护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老年患者(非卧床者)表示不需要护士提供更多的生活护理,充分反映了老年人自我护理的需要,经由自我照顾而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则有助于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交的健康。因此,老年护理应重视强化个体自我照顾能力,在尽可能保持个人独立及自尊的情况下提供协助,适时给予全补偿、部分补偿的护理服务[5]。

3.1.3没有统一的概念老年护理在德国没有统一的概念,其特点是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个性,注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身体三者合一,强调回归自然、贴近自然;对护理人员强调更多的是耐心与献身精神[6]。

3.2国内外的老年护理机构发展史1870年荷兰成立了第一支家居护理组织,以后家居护理在荷兰各地相继建立起来[1]。德国的老年护理始于18世纪,1900年老年护理成为一种正式职业[6]。英国1859年开始地段访问护理,19世纪末创建教区护理和家庭护理,1967年创办世界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日本1963年成立了老人养护院。我国于1985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医院,1988年在上海建立了第一所老年护理医院,1996年5月中华护理学会倡导要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1997年在上海成立老人护理院,随后深圳、天津等地成立了社区护理服务机构[7]。截至2004年底,全市共有养老院(老年福利院)439家。根据医疗保险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我市家庭病床共有2.1万,根据市民政局调查数据,上海市有95%的街道(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每月接受服务的老人有2.6万[8]。目前上海市的老年护理机构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4个方面。

3.3老龄化所带来的观念转变

3.3.1传统老年歧视观的改变传统观念一直把老人看成是衰弱、无价值、贫困的社会边缘人群,是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这种负面、消极的老年歧视观也严重影响着医疗护理服务业,表现为治疗护理环境较差、资金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素质低,老年人受歧视、被忽视,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和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优先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1991年第46届联大提出了老年人“独立、照顾、自我实现、尊严”四大原则。明确指出老年人的健康要在既符合人道又安全可靠的环境中得到保护和康复,老年人有权利对照顾的方式和生活质量作出自己的选择,老年人应当享有人道关怀、远离歧视,过着尊严、健康的生活。老年歧视观念的积极、正向转变,强烈要求老年护理执业者改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从歧视、忽视老年人,提供低质量的护理,转变为尊重、重视老年人,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老年护理,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

3.3.2老年护理模式的转变针对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1990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跨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老龄化使老年护理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护理对象从个体老年病人扩大到全体老年人,护理内容从老年疾病的临床护理扩大到全体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能力和预防保健,工作范围从医院扩展到了社会、社区和家庭。护理模式由“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向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全人护理模式”。传统医疗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诊断、治疗及治愈疾病。病人康复的速度和程度是护理活动成效的评判标准[8]。现代老年护理的目标是:延缓衰老及恶化,增强自我照顾能力,支持濒死病人并保持其舒适及尊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已经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作为老年护理的最终和最高目标,同时也作为老年护理活动效果评价的一个有效判断标准[9]。

3.3.3对健康需求、老年护理需求的改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人们不仅希望寿命延长,更希望生命质量的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就随之上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有更多患慢性病的机会。据有关调查显示,79.1%的老年人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如: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高血压、听力障碍、慢性支气管炎、气喘等。衰老及疾病使老年患者大部分或全部失去自我照顾能力,据有关调查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90%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日常活动障碍,对护理的需求增加[10]。许多老年人需要的是照顾。而不仅仅是治疗,对慢性患者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照顾需要连续性(如医院外的预防性照顾、理疗、精神护理、家庭护理等),为老年人提供居住选择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起居协助中心、日间照护中心、老人院、宁养院等)。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家庭作为基本照顾者的能力可能因独生子女政策而降低,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急剧增加[11]。

3.3.4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老年人问题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现象。老年人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如何全方位地护理老年人,提高其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对护理是一个挑战。进入老年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下降,同时面临退休、丧偶、慢性病折磨、身体功能下降、经济状况改变等人生大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使得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保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对护理也是一个挑战。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老年疾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病率高、慢性病多;病情复杂、住院时间长;医疗需求高、住院花费多。因此,长寿之后如何促进其保持良好的健康功能是今后面临的重大挑战。临终关怀是护理老年人安详、尊严、无憾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站。我国的经济状况、传统的文化思想及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与发展临终关怀有着强烈的冲击。护理人员不可避免面临伦理的挑战:尊重生命;关注护理而非治疗;注重生命质量;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12]。

3.4老年护理各方面的保障

3.4.1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有关政策上海在1998年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以法制的形式规范养老结构的运作,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努力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模式[13]。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的通知。大力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发展居家老人服务业务;支持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服务业务;促进老年用品市场开发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类寿命最长的地区,也是人口老化现象发生最早的地区。在北欧,瑞典人平均寿命已达80岁以上,位于该地区的瑞典、丹麦、芬兰等国政府和卫生行政机构非常重视老年护理服务,不仅投入相当数目的经费,还建立了完善的服务网络。如瑞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健康护理管理委员会[14]。

3.4.2老年人医疗护理需要的获得根据老龄委的老年人口数据,2004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人口有17.5万人。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01年对徐汇区3个居委会65岁以上老人的入户调查,有20%左右老人需要不同程度护理[15]。以此推算,上海65岁以上老人中有40万左右需要老年护理服务。然而,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与当前老年护理医院卫生机构的设置、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免出现医疗服务的不平衡。虽然城市退休老人有养老金、医疗保险保障,医保政策又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入住养老机构,门诊就医不呈现突出问题。但是病员疾病因素及功能减退、加上家庭照护能力的削弱,则需长期住院获得医疗和护理,就会受到经济限制而带来住院困难,有的则产生住院依赖,从而发生住院时间延长或将“养老”并入“医老”现象,病情稳定后不愿转向缺乏医保、医疗护理力量的养老院、家庭病床和居家的养老造成床位的周转受滞,使本来有限的老年护理机构失去最有效的利用。农村地区老龄化的居高、经济条件与医疗保障的有限,还由于农村医疗技术服务欠缺的影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需要更显得望而不及。

在德国,凡需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先本人或家属向保险公司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定出护理级别,进行评估。护理机构(老年护理院或家庭护理中心)根据保险公司提出的护理级别和信息资料查看病人,明确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澳大利亚经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比较完备并独具特色的老年医疗保健评估制度,其实质就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分级分流,保证真正需要住院护理的老人的需求[16]。

3.4.3老年护理的医护力量卫生人力是卫生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上海市卫生局在1998年对护理院中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等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22个护理院共有卫生人员1262人,医生310人,护士303人,另有护工393人。22个护理院共开设床位1922张,由此得知:医生与床位比为1∶6.2,护士与床位比为1∶6.3,护工与床位比为1∶4.9。而由1997年上海市卫生年鉴资料了解,本市所有医院中医生与床位比为1∶1.9,护士与床位比为1∶2;街道医院医生与床位比为1∶0.93,护士与床位比为1∶2。护理院的病床使用率很高,达103.2%,因此,护理院的医护人员数量比较紧张。医生的学历构成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护士的学历构成以中专为主,医生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5∶13.3。护士的职称结构高、中、初之比为1∶9∶130。护理院医护人员的年龄:医生以20~39、40~49岁组为多,50岁以上的也占了约25%。护士中20~29岁组最多,占了1/3,30~39岁组占了1/4之多。护理院医护人员年龄构成(%)护工来源结构:22个护理院393名护工中,下岗、退休职工占5.3%,外地民工占59.2%,其他占35.5%[17]。

2002年对上海市67所老年护理医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共有医护人员2293人,其中医师1181人,护士1112人。40岁以下的医技人员占49.38%,护理人员占73.29%。中青年比例较高。学历结构:医技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为205人,占17.36%,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者占41.40%。护理人员中中专学历者达970人,占87.23%,医护人员的学历层次总体偏低。职称结构:医技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占29.85%,医(技)师占45.32%;护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占7.65%,护师占39%;护士及以下职称占53.35%,超过护理人员总数的1/2。护理人员中中高级职称比例低。医疗护理人员与床位之比以核定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4.93,以实际开放床位比例,医生与床位之比为1∶6.54,护士与床位之比为1∶6.95,医护之比为1∶0.94。护工概况:62所老年护理医院共有护工1581人,男性占15.75%,女性占84.25%。外地户籍护工占54.92%。年龄在30~49岁的护工占69.70%。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比例达67.05%,护工总体文化素质偏低[18]。总之目前护理人员人数和质量,均不能适应老年护理的发展需要。

3.4.4老年护理保险所谓老年护理保险,又称长期护理保险,是将因病或衰老而需护理的有关费用由保险系统来支付的一种保险制度。保险人在投保人交纳保险费后,承担被保险人在医院、康复中心等专门护理机构或家中因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相关护理费用。老年护理保险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率先出现。此后,其他发达国家(如欧洲和日本)相继推出这一保险。这一保险制度之所以在发达国家出现,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人口老龄化。第二,家庭护理功能弱化。第三,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为规避道德风险,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经营者就希望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保险。日本于2000年4月实施了强制性护理保险,也是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19]。

我国现有的保险体系尚缺乏护理保障,虽然城镇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初步形成,并已初步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它们并未将老年护理费用包含在保障范围之内。而目前的商业人寿和健康保险市场上,老年护理保险基本上仍是空白。因此,老年护理风险尚缺乏保险保障,正虚位以待。在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险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都存在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低等问题。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2003年我国参加这一保险的人数只占全国人口的8.43%,计入暂时还保留公费医疗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医疗保障比例也不过10.8%。在有关老年人的商业保险方面,已有少数寿险公司涉足。例如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于2002年5月就在上海推出了我国首个针对中老年人的保险产品——友邦永安保综合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将投保人锁定在50~75周岁的中老年群体;新华人寿也于2002年12月推出名为“美满人生”的老年保险产品。但相对于需求不尽相同的广大老年保险消费者而言,现有的老年商业保险体系存在缺陷,乏善可陈。因此,适时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对完善我国老年保险体系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19]。

3.4.5老年护理教育和专业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老年护理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我国1994年才增设社区护理学课程,1998年以后,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于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目前虽然在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课程设置,增设了老年护理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学科,但专科护士的培养仍是一片空白。我国护理教育的最高学历是硕士,但至今尚无一人获得老年护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事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护士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社区护理和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结构老化,她们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严重短缺,高级专业人才更是奇缺[7]。

1967年美国护理协会规定从事老年护理的执业者必须具备学士以上学历,社区开业护士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目前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英国RCN(RoyalCollegeofNursing)提出“老年护理专家计划”,旨在培养老年护理专家,以提高老年人的护理质量。而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看护福利专门学校,培养介护福利士从事老年护理工作[7]。

德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为职业培训性质,主要培训“老年护士”和“老年护士助手”,凡年满16岁,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10年教育),身心健康者均可申请参加培训,没有入学考试,学生经过为期1年半的法定学时学习与考试,毕业后可得到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助手资格,能在德国境内的护理院做老年护士助手”。通过3年法定学时学习和考试,毕业获得国家认可的“老年护士”资格,可在欧盟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护理院、医院和社区家庭护理中心工作。1年半制的老年护士助手的培养主要以老年基础护理教育为主。其课程设置包括4个方面: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其特点是突出社会性、实践性和服务意识[20]。

4老年护理的发展

我国老年护理起步晚,发展滞后,老龄化的到来不同于先进发达国家,他们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中,是“将老未富”。同时,由于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家庭小型化趋势,家庭的养老、护老功能正在弱化。面对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国家经济不富裕、医疗卫生资源缺乏、护理保障空缺的特点,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4.1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14]。

4.2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4.3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建立系统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日本于1963年颁布了“老年福利法”,1987年制订了老年保健法,1996年出台了推动高龄者福利的十年计划,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保健、医疗、护理、教育系列化的老年福利服务体系。美国1965年通过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和贫困医疗补助(medicaid)的立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在长期护理、家庭护理和临终关怀(hospic)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21]。我国须抓紧建立和发展与国情相匹配的老年医疗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

4.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8]。

4.5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2国家统计局.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告,2001,3.

3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33-35.

4孙红,郭红,蔡虻.老年护理进展.继续医学教育,2006,20(29):38-40.

5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6刘晓敏.德国的老年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7):559-560.

7王晖,戴红霞.我国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构想.当代护士,2003,6:28-29.

8曹俊山,李建梅,葛昌瑞.上海市老年护理服务现状及完善保障制度的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6):404-405.

9王秀华.日本老年护理特色.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74-75.

10陈茜,张晓君.老年护理——最具挑战性的专业.医药杂志,2003,24(2):64.

11刘雪琴,李漓,KeelaHerr.美国老年护理的发展经验对中国护理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50-952.

12丁焱.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中华护理杂志,2000,5(10):620-622.

13薛迪.加强以家庭为基础的长期保健的发展.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10(10):12-13.

14姜小鹰.北欧老年护理的发展启示.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5):82-83.

15吕探云,杨英华,曹育玲,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中华护理杂志,2001,8:565-568.

16叶露,王娟娟.上海老年护理院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探讨.ChineseHealhResources,2005,8(1):23-24.

17陈雄熊,严非,李悦.上海市老年护理院卫生人员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6-17.

18冯玉林,闫东方.上海市老年护理医院基本状况的分析与建议.社区卫生保健,2003,2(2):91.

19姚海明,曹惠玲.老年护理保险虚位以待.HinaInsurance,2006,2:40-43.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综合性护理干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焦虑;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02-0131-04

手术室是一个专业性、独立性很强的科室,手术室护士的工作特点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的护理人员,其在手术室护理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去完成其工作[1]。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改变,手术室护士的角色也由传统的外科医生助手向专科护士和手术医生合作者的方向转变[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外科手术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逐渐转向腹腔镜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目前已经成为普外科常用的手术方式。例如,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以往的处理是开腹切除胆囊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而目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e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作为微创手术方法已在我院广泛开展,并具有较好的疗效[3]。临床证实LCBDE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瘢痕小、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是患者在行LCBDE微创手术时仍对手术存在焦虑和恐惧等负性心理,担心手术效果、担心手术疼痛以及惧怕术后并发症等,因此,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LCBDE微创手术的效果,手术室护士在LCBDE微创手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手术室护士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并发症情况的影响,从而使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入选病例均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择期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患者,排除资料不全的病例,共入选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6~80岁,平均38.5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上腹部疼痛为主,出现发热、寒战、黄疸等,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全部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史、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手术室护士进行围术期护理,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随机对症护理,干预组手术室护士着重实施包括心理干预、T形管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对LCBDE术了解很少,甚至不了解,因担心手术效果、并发症等常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的安全性、腹腔镜的基本知识以及腹腔镜手术的优势、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等,请已经行LCBDE手术治疗的患者现身说法,使患者对手术充满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手术。②术前准备 术前嘱患者配合作好术前各项常规检查,皮试备皮范围同常规手术,但要注意对脐部的彻底清洁。对于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前应将血压控制在13.3~18.6 kPa[4]。对于合并冠心病患者,术前应适当应用扩冠及强心药物,无严重心律失常、半年内未发生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意外者方可进行手术。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前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1.2.2 术后护理 ①常规护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的变化。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嗜睡、表情淡漠等精神改变。同时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及早使用抑制胰腺分泌药物。②T形管的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胆汁的量、颜色及性质,如胆汁分泌多,引流量过大,应及时补充液体,以防发生电解质紊乱;如胆汁引流量过小,应挤压引流管,检查是否通畅,并检查衔接处有无松脱,密切观察腹部症状,有无腹痛、腹胀、腹膜炎等,以便及时发现有无胆管梗阻发生[6];T形管冲洗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冲洗压力、阻力和流出物的性状。引流管应注意保持通畅,患者翻身、坐起、走动时应加强护理。引流袋原则上每24 h更换1次,更换时连接紧密,动作轻柔,以防动作过大引起T形管移位。③心理护理 术后由于患者经历了手术的创伤和漫长的T形管带管过程,身心疲惫,应向患者耐心询问病情,解答患者的问题,满足其生活需要,加强生活上的照顾。④并发症的护理 主要是术后出血、胆石残留、胆汁漏、切口感染、胆道狭窄等[7]。护理人员术后应严密观察切口敷料有无血染,并注意出血量。对于术后出现胆石残留患者,护理人员应与有残余结石的患者多沟通,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胆道镜取石。如果术后腹腔引流管引流出胆汁样液体,往往提示有胆漏的发生,应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的深浅,患者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8]。

1.3 观察指标

1.3.1 心理状况评价 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焦虑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其中SAS评分×1.25为标准分[4]。

1.3.2 手术效果评价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1.3.3 并发症情况 包括术后出血、胆石残留、胆汁漏、切口感染、胆道狭窄。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价

见表2。干预组和对照组的SAS评分术后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手术效果评价

见表3。本组80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术后疼痛轻微。术后T形管胆汁引流量每日约300~1 000 mL。T管放置时间为1~2个月,均经T管造影证实无残余结石后拔出T管。干预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手术效果评价(x±s)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见表4。两组均未发生胆道狭窄,干预组患者术后发生胆石残留1例,术后出血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达5.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2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4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作为一项微创手术,现已逐渐替代以往的开腹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成为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且患者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9]。但由于腹腔镜手术独有的特点,加上手术创伤及麻醉剂的应用、各种管道的留置,导致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全面细致地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干预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40例患者围术期着重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要使患者的生理、精神、心理始终保持在一个最佳状态,使其以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配合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完成围手术期的全期护理[10]。其中,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术前积极准备是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患者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缺乏了解,怀疑手术效果,担心手术失败,担心手术疼痛及惧怕对术后生活能力的影响等,常常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因此,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与开腹手术的区别与优点,介绍成功患者相互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术后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11]。另外,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尤其重要。LCBDE微创手术I期缝合的患者常规放置腹腔硅胶引流管,护理人员应注意引流管固定要妥善,防止牵拉、扭曲、折迭、受压以及逆流。及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及量的多少并记录[12]。对于行T形管冲洗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意冲洗压力、阻力和流出物的性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S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综上,我们认为,手术室护士对LCBDE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更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室护士通过对LCBDE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但要求护理人员应了解腹腔镜知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及术后护理是确保LCBDE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李艳春,李冬梅. 手术室护理路径在腹腔镜手术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342-343.

[2] 苗静. 手术室护士在微创手术中的整体护理配合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1):162-163.

[3] 李瑜,邹彦芬,操静,等. 高龄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9, 24(8):48-50.

[4] 吕芳. 综合护理干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0):57-58.

[5] 王晓玲,朱淑兴.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6):943-944.

[6] 邵淑娟,张武坤,陈瑶.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8,21(4):237-238.

[7] 孙淑雅.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护理观察[J].河北医刊,2013,19(10):1591-1592.

[8] 李凤华. 经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切口一期缝合内支架引流术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 (20):3333-3334.

[9] 夏莉,李平. 49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1):116-117.

[10] 张桂梅,任玉荣.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护理[J]. 包头医学,2010,34(3):172-173.

[11] 冯晶,魏俊,李宁宁.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内置管引流术围术期的护理体会[J]. 护理杂志,2008,25(13):57-58.

[12] 邹良旺,徐李娟.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适应证及手术操作细节[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13,25(1):54-55.

[13] 孟静,李娜. 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20例的护理配合[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40- 3441.

[14] 杨会勤.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护理体会[J]. 中国医学创新,2009,6(11):95-96.

高等护理和护理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双元制;技术应用;办学特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05-02

一、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

1.双元制教学应用的灵活性。汉堡、布莱梅、柏林是德国三大城市,共有十六个联邦州,代根多夫位于巴伐利亚州也称拜仁州,拜仁州的中心城市是慕尼黑。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成立于1994年,有5个专业系部,14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专业,7个继续教育专业,有8个科技园区。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结构呈现多样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德国现行教育的四个基本层次。高等教育一般由国家兴办,由州一级的政府设置,各联邦州享有文化自。各高校在联邦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管理学校,州政府及文教部对高等学校行使监督权。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又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双元制是由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学习的同时,又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在主体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拿到毕业证书后,自己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所以,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教育的主体。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双元制教学采取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一边进行本科学习,一边在IHK(工商企业协会)进行职业培训,完成双元制的教学。通常本科是三年半,双元制需要四年半的时间来完成。四年半后,累计在公司完成20个月的工作经历,对所在公司了解很深。这种模式理论学习和培训有密切的关系。第二种是学习时间是三年半,只是假期带着专业方向在企业进行实习。这种模式比较灵活,适应性比较强。在德国也有员工跳槽的现象,这种模式对跳槽率来说比较低。通常本科毕业的学生在企业要通过一年或两年半的时间熟悉,这种模式可以缩短学生与企业了解的时间。企业在专业方向上可以有话语权,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模式出来的学生,几乎是百分百的几率在实习企业成功就业。对学生来说很早进入企业,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作。

2.科研与教学的互动。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的8个科技园区分布在代根多夫以及周边地区,有电动汽车等项目的研究,主要是控制技术、光学、电子信息、机械等方面。园区的科技研究、建筑和设备建设资金主要是高校、联邦政府和当地政府三方资金组成。政府提供了较大的工业用地,建筑规划也比较合理。学校的科研与技术转让中心可以帮助教授和企业联合作科研工作,对于企业界来说,可以和高校的实验室、教授进行科研与产品研发工作,有些公司较小,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室、科研人员一起进行科研工作,中心也可以联系更多的企业和教授合作进行科研,能使企业和高校达到更好的沟通交流,为企业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如CampusSchlossMariakirchen园区,是学校和linerden公司合作成立的园区,资金由基金会提供。主要进行可持续建筑的研究,包括了双层玻璃(校园里用)、三层玻璃(家用)、节能、材料的优选等研究。有公司咨询不同材料的热绝缘性能,园区可以为其作指导。

3.专业设置的实用性。老龄化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问题,同样这个问题在德国尤为突出,学校从社会就业的需要出发,设立健康与护理专业,进行在职护理教育学学士学位专业的教学,怎样进行老年人的健康护理等,医院护理人员也可在此园区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建立科技园区,进行老年化的研究,包括企业中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计划成立中医诊所。自从1999年至2011年3月11日,日本京都电站、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等多起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德国民众的注意,民众对于核能源使用的抵触情绪日益高涨,德国政府计划在2025年取缔核能源,德国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德国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因此从长远考虑,从未来人才的需求出发,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已经从去年着手开始关于风能和光能技术方面的专业设置研究,在德国大学一个新专业的设立,必须通过认证,认证委员会由教授、企业和学生三方组成,该委员会有很强的自身独立性,不受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企业的影响,一个专业的认证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以前德国传统有大学学士和专科学士之分,现在经过学制体制改革后,没有具体学士的区别。硕士有两种:高等技术应用大学培养应用型硕士,大学培养研究型硕士。

二、启示与思考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了解,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有所改革:

1.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企业、学校等所有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之加强沟通了解,增进互信,这样就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有章可循。

2.加快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纳入企业行业的发展规划,应统筹考虑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层次、类别结构和发展规模的要求,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二是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灵活运用拨款、规划、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适当增加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变对学校直接的行政管理方式,逐步下放权力,保证高职院校发展自。

3.加强校企合作,现在的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大部分学生学习知识不知道将来有什么用,不知道学习的目标,这一点可能是我们与德国职业教育不同的根本所在,德国双元制学生在校时就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或企业有所了解,学习目的很明确。由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即使教师授课过程很认真,但就是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所以应从改变教学法上进行教学改革,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知识和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教师没课时可以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题目进行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以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企业的相关问题来申请科研,提高科研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能力,该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工作,对企业来说,减少了实习这一环节,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效益,企业得到了需要的人才。与此同时教师的科研项目、论文、社会影响力以及学校知名度也会相应提高。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人才培养优势与技术服务能力,积极与企业搭建资源共享的大平台,降低成本,积极与企业联合建设生产型、共享型、创业型实训基地,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更多地引入企业参与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建设,踏踏实实走校企合作之路,应该是高职院校的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西北大学出版社,赵居礼等编著,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