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1

[关键词]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通过对河北1995-2008年的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数据的定量研究,试图剖析在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消费需求对于促进河北经济可持续增长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提出促进河北消费需求增长的现实的、可操作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二、变量的选取

1.消费需求衡量指标的选取。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分析的范畴,是指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形成的对最终消费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量。本课题研究消费需求的衡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消费。是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根据消费主体不同,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又可细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2.经济增长衡量指标的选取。经济增长是由产出能力的增加带来的总产出的持续增加,如果考虑到人口和价格因素,经济增长就是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基于定量分析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出发,本课题所涉及的经济增长是指总产出的增长,并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率。

三、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分析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最终消费需求在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能反映一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使用格局,还可以直观地反映消费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经过分析我们发现:

1.最终消费率在低位徘徊,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5年以来,河北的消费率始终在50%以下徘徊,年均消费率为43.4%。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按照当年价格计算,1996-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为14.3%,最终消费的年均增速为13.2%,两者增速相差1.1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为18.1%,而最终消费增速为14.3%,比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慢3.8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增长慢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导致消费率在2008年降至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仅为41.8%,比1995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

2.消费需求各组成部分比重变化不平衡,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消费率下降的原因。从图2可以看出:政府消费率呈平稳的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9.0%上升到2008年的13.5%,2005年开始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比较大,从1996年的37.9%下降为2008年的28.3%,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可见,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是造成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率基本表现出平稳的上升趋势,2005年起已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率成为消费需求的第一主力,2008年已达到1995年以来的最高点19.2%,比1995年上升了近7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消费率则呈现出反方向变化趋势,从1996年开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到2008年降为1995年以来的最低点9.1%,下降了14.4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下降是居民消费下降的主要原因。

四、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为进一步量化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我们计算了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各需求的增加额/GDP增加额×100%)和各需求对GDP增长拉动的百分点(GDP增长的百分点×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两个指标,并绘制了折线图(见图3-6)。经过分析发现: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是第一位的,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1996年以来,在河北经济平均12.7%的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地区间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0.3%、54%和5.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1、6.9和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目前已是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消费需求仅次于投资需求。图4显示:除1999-2002年这四年消费的贡献率大于投资和2003年、2005年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以外,其余年份主要是投资需求在支撑着经济的增长。图5显示:1995年以来,河北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出高速持续的增长,而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投资的拉动作用显著,可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成为政府提高经济增长率的首选因素。

2.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图4显示:相对于投资需求,河北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但是与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3-10.1)及货物和服务的净流出拉动经济增长(-1.5-4.96)相比,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的拉动(3.1-7.1)波动较小,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为稳定的因素。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刚性,决定了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年新增额中,消费需求波动幅度远远小于投资等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在经济增长扩张期,消费需求增加不如投资明显;同样,在经济收缩期,消费需求的下降幅度也最小,因而,消费需求成为河北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消费需求中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从消费需求的构成来看,1996-2008年,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14.7%,低于同期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25.69%。图5显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总体水平要高于政府消费,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保持平稳,平均水平为1.8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的平均水平为3.27个百分点。

从居民消费内部构成来看,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波动中呈下降的趋势,相对差异较大,从1996年的19.8%,下降至2008年的2.38%,下降了17.4个百分点,平均贡献率仅为5.06%;而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波动中呈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2.5%,上升到2008年的20.77%,平均贡献率为20%。图6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拉动的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不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平均水平(2.62个百分点),也低于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水平。

五、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方法,对于小样本,该方法要优于经典的数学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寻求系统中各要素的主要关系,并确定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对系统行为的贡献程度。

本文选取河北省1995-2008年按当年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构成序列作为比较序列。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同一数列的所有数据均处以该数列的平均值,得到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就是各个时刻的数值相对于该数列平均值的倍数的数列;然后,根据参考序列和各个比较序列计算差序列,从差序列表得知最小差值Δ(min)=0.0011719,最大差值Δ(max)=0.820203;由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令计算出各个因素在不同时期的灰色关联系数;最后,根据关联度公式:,计算各个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

河北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很高为0.942,且各年的关联系数大部分都在90%以上,而且变动幅度比较小,说明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

在最终消费构成中,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846)比政府消费(0.801)稍大,但是二者相差不大,说明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构成中,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0.761)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消费(0.597),这也表明虽然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但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分阶段来看,居民消费的关联度从九五时期的0.692一直上升到十一五时期的0.787;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从0.752上升一直上升到0.862,说明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

六、结论

上述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消费需求是河北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1995-2008年间河北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拉动,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在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尤其是城镇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是促进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消费增速慢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导致农村居民消费率下降,是河北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当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之后,经济增长动力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投资率则逐步降低(刘成林,2007)。从河北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理论分析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消费为基础。因为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双重性。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投资需求只不过是中间需求,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短期来看,投资需求的扩张虽能一时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投资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如果投资结构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增长超过了消费需求的增长,这种投资形成的供给实际上是无效供给,会加剧下一阶段的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投资,通过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来共同拉动经济增长,才能有效的扩大内需,使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因此,要加快河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更大地释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找出制约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逐一加以解决,为经济增长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刘成林:消费需求变动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J].河北学刊,2007(1)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2

关键词:

陕西;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04603

1陕西省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分析

在内需不足的经济中,扩大消费需求会在短期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消费倾向的上升又可能会降低投资率,从而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扩大消费需求时,并不一定要降低投资率。而且,扩大消费需求还可以促进投资,激励企业创新,尤其是促进教育消费还会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这些都可能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在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要恢复经济的持续增长,扩大内需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从1997-2011年陕西省居民消费和GDP的数据来看,居民消费需求显然没有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应有作用,反而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见表1和图1)。

从表1和图1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居民消费对经济的直接贡献,即居民消费率在这15年间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除城镇居民消费率2007年后有一个突然上升,并在2009年后又急剧下降到2011年的17%的水平外,基本是持续下降的,只是降低的幅度不大。而农村居民消费则基本是逐年下降,并且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而最终导致陕西省居民消费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2陕西省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即消费自身的增长会直接导致经济增长,其拉动作用不需借助其他变量。在生产可能性区域内,消费增长多少,GDP也增长多少,二者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或中间变量。第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拉动作用,即消费作为初始变量对其他变量产生作用继而拉动经济增长,表现为消费带动投资,并和投资一起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以消费为基础的。因此,投资本身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从长期来看,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并通过二者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来促进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扩大内需,并最终促成经济增长内生机制的形成。第三,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间接推动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最终决定经济发展方向和增长速度的是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最根本原因,并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分析陕西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从而测度陕西经济增长中消费的重要作用。

根据前文所用数据可以计算出陕西省居民消费消费率及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百分比,以反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结果显示这十五年来,居民消费对陕西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表现的差强人意(见表2和图2)。

注:本表中所有数据都是根据GDP平减指数折算后计算而得。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陕西省居民消费贡献率虽然在2001年突然上升,但随即急剧下降到2005年的10.3%的水平,比2000年低将近16个百分点,因而这个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5年后虽然有缓慢上升,但基本徘徊在23%的平均水平,和2000年的25.87%相差不多。而经济增长率则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因此,由于陕西省居民消费贡献率的降低,最终导致居民消费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也一直滞留在平均4%的较低水平,而同时期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比平均为9.79%。

这说明陕西省居民消费贡献率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都偏低,没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这驾“马车”的推动作用。

3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变动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的下降以及居民收入在再分配中的占比的下降,即“两个比重”的下降表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陕西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出现了较明显的背离,并通过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反映出来,因此必须分析分析居民收入变动。

根据2012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可得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人均GDP数据,其变动趋势如图3所示,各指标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如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各指标增长率时,所有数据都用人均GDP平减指数进行折算。

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陕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及人均GDP在1997-2011年这十五年来都是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从增长幅度上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基本上都低于人均GDP的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上升趋势并不明显,收入增长非常缓慢。从增长率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波动都非常大,而且除个别年份,如1998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999年和2002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都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陕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并未与经济增长同步,从收入分配上看反映了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出现了较明显的背离。

4提升陕西省经济增长中居民消费贡献的对策

消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要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多方共同作用。“十二五”规划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表述首次将消费排在投资和出口之前。且将“消费”问题在规划的第二条做了重点阐述:“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要求。如今,第十二个五年已经过去两年多,但是从图1和图2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陕西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拉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改善,甚至还稍有下降,当然,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由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未来陕西经济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偏低,没有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农村居民消费可以释放出更大的潜力,这就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最后达到提升整个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4.1继续发展陕西特色产业

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在2009年提出了“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式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一战略,最关键的在于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具体可以体现为:关中地区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及将西安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为契机,形成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和城市群;陕北则以“珍惜资源,深度转化”为原则,以煤炭、电力、油气、化工等产业为主线,深化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陕南则要充分有效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在绿色食品,现代中药和生态旅游等方面尽早实现突破发展。这些对居民消费需求有较大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消费偏好的居民消费需求,便于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更关键的是依托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居民增收,为扩大地区消费提供坚实而必要的物质基础。

4.2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类”财政支出

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公共安全保障等领域。社会公共服务的强化和效率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前提和保障。比如,在义务教育支出上,除了基本教育费用外,还应该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教学硬件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支出;在医疗卫生支出上,应该加大对各医疗卫生单位,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支持,减轻各单位本身财政负担,从而降低医院药费和减少过度治疗等问题的出现。这些支出的增加,不仅使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消除了后顾之忧,而且还可以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得到提高,进而使居民储蓄得到释放并刺激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还应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生产保险体系。

4.3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农村居民消费是导致陕西省居民消费贡献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扩大陕西农村居民消费是提高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关键举措。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使陕西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方向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和帮助农民外出务工和经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二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信息通信设施,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和便利的交通,能降低包括生产,运输、销售等成本在内的农业生产总成本,并且能降低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从而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此外,在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时,也为附近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渠道,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农民自我供给农村基础设施的负担,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必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坚持把重点放在农村,继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并且,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三要积极探索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的消费信贷业务,加快开发与居民消费有关的金融产品。加强对农村生活用电,建材、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收费项目的监管和规范。继续扩大“家电下乡”的覆盖范围并简化相关补贴手续,并且在“农机具下乡”的同时,继续推进科技下乡。

4.4拓宽消费领域,发展消费经济

发展消费经济要求拓展新兴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不断转变,产品消费的热度正在减退,服务消费方兴未艾,比如文化消费,教育消费、旅游消费、休闲消费和健康消费等等,都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而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步逼近,“银发消费”之类的新消费方式将成为主流。因此,基于陕西的经济发展状况,应该积极利用国家政策以及科研和高等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推动陕西的义务和非义务教育,提高教育消费水平;应该加强政府舆论引导,宣传和政策支持,发挥陕西省旅游景多,旅游产品丰富的独特旅游资源优势,将旅游消费培养成一种基础性消费;应该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的管理法规,鼓励对服务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对家政服务业的投资,同时要促进服务业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多种途径增加居民的服务消费;应该完善消费信贷制度,培育社会公众的诚信意识、健全消费信贷体系、适度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创新信贷产品,放宽流动性约束,从而提高即期消费水平,推动由住房,小汽车和现代通讯设备为主体的产品消费向文化消费,教育消费和健康消费等服务消费升级。

参考文献

[1]马红光,李银秀.居民消费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的测度:1997-2009[J].理论导刊,2011,(10).

[2]金三林.变动趋势、结构差异与消费需求不足扭转[J].改革,2009,(6).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3

一、从供给角度看奥运经济与北京调整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

在供给角度,我们是通过2002年重点调查单位横截面数据,包括总产出、劳动力、固定资产原值等估计出分行业生产函数的具体参数(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然后利用2003年至2008年的分行业劳动力及固定资产原值的预测数值对分年度、分行业的总产出进行预测,进而对北京筹备奥运的这几年的产出结构进行变化分析。

在对三次产业总产出预测的基础上,再对30个部门的总产出进行预测可以得出,北京在筹备奥运期间,产业结构呈现出下列变化特点:1)各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不会发生过大变化,这是由产业间的关联性造成的;2)受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与奥运会的举办和筹备关系密切的产业发展迅速,如体育事业、房地产业、计算机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电力和热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采选业等,相比之下,与奥运需求密切程度较低的行业则发展相对较慢,如农业、轻工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受到2008年奥运的显著影响,还和北京自身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方向高度相关。

二、从需求拉动的角度来看奥运经济和北京的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首先对大的总需求波动进行统计分析,这主要是指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统计表明,奥运期间北京的总需求将从2002年的7976.69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11435.99亿元,对总产出的拉动将由2002年的23374.63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33464.71亿元。从总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看,影响最大的首先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轻纺工业,其占总需求拉动的比重分别为12.3%和8.1%。其次是建筑业、机械工业、采选业和金融保险业,其占总需求拉动的比重分别为7.4%、6.7%、6.3%和6.0%。再次是化学工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占总需求拉动的比重均在4%以上。

考虑由奥运引起的投资影响。据测算,奥运期间北京用于奥运的直接投资为1348.58亿元,分别安排在2002年至2007年,主要投资考虑2008年以前要完成所有奥运场馆和相关设施的建设。按北京市2002年投入产出表测算,固定资产投资对生产诱发系数为3.0857,由于各年的投资结构略有差异,其固定资产投资对生产的诱发,即拉动作用也有所不同。奥运的直接投资高峰是在2004年至2007年,尤其是2006和2007年,其拉动作用可达到1208.92和1208.77亿元。从奥运投资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建筑业影响最大,其占奥运投资需求拉动的比重分别为28.9%和13.1%。其次是机械工业和采选业,其占奥运投资需求拉动的比重为6.7%和5.7%。再次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占比重为4.4%、4.2%和4.0%。这些数据表明奥运投资需求拉动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同时对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的拉动。

考虑由奥运引起的消费影响。我们将奥运的消费需求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奥运投资引致的消费需求,另一部分是运作奥运会所直接引致的消费需求。据测算,由奥运投资引致的消费需求为539.43亿元,由运作奥运会所直接引致的消费需求为660.57亿元。奥运的消费需求从2002年至2008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从2006年开始,增幅较大。奥运引致的消费需求其高峰期是2006年2008年,对总产出的拉动也最为明显,分别达到550.92亿元、595.73亿元和l303.85亿元。从奥运的消费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看,影响最大的首先是轻纺工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占奥运消费需求拉动的比重分别为11.3%和9.9%。其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其占奥运消费需求拉动的比重分别为6.7%和6.1%。再次是化学工业、金融保险业、采选业和教育事业,其占奥运消费需求拉动的比重分别为5.8%、5.3%、5.0%和4.2%。这组数据表明,奥运的消费需求所拉动的产业主要是第二、三产业。

三、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08年奥运会前后北京的产业结构会在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变化。从奥运需求看,投资需求2004年至2007年是高峰期,消费需求2006年至2008年是高峰期。这样奥运对经济拉动由2007年的投资拉动为主转向2008年消费拉动为主,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其结构截然不同,投资拉动的主要是第二产业,而消费拉动的不仅是第二产业,还有第三产业,这样北京市2008年的产业结构会发生一些特殊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某些服务行业会骤然上升,一些公共服务行业的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因此,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要考虑奥运因素,使奥运经济平稳向后奥运经济过渡,以实现奥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4

关键词:投资消费;比例关系;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142-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通过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投资需求提供消费需求的商品,没有消费需求支持,投资需求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浪费,无论单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还是单靠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都不可能持续,二者相伴相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目前连云港市投资与消费比例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连云港市近年来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根据世界银行对多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比例标准:在工业化初期15∶85,在工业化中期20∶80,在工业化中后期30∶70。数据显示,当前连云港市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是连云港市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却与上述规律不相符,连云港市的投资率远远高于这个标准,而消费率却远远低于以上标准。2000年以来,连云港市的消费率基本呈逐年下滑的趋势,至2009年已经降到40.1%,而投资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以后,都保持在60%以上。连云港市消费需求明显不足,消费需求对经济贡献的作用始终处于配角地位,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投资是拉动连云港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

(二)导致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

分析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对于解释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变化的成因,判断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未来变化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从现阶段看,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投融资改革相对滞后,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冲动力,是导致投资比例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2)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导致投资比例提高。连云港市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或重化工业阶段,考虑到现阶段连云港市工业比重高于服务业比重的结构特点,以及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必要的。(3)现阶段居民的后顾之忧较多,使得消费率不易提高。目前住房、教育、医疗等价格上涨过快,其中商品房2000―2008年平均增长率达12.6%,远远高于居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使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大,这些均对居民消费形成挤出效应,居民消费意愿降低。(4)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低于城镇居收入增长,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由于农民“囊中羞涩”而进展缓慢,进而导致消费率偏低。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连云港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给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涉及到民生的许多方面。

(一)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就业的影响

1.就业弹性下降。近几年就业弹性之所以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倚重投资拉动,而这几年的投资结构又主要偏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化等资金密集的产业,这些产业的投资增长相应创造的就业岗位有限,而对创造就业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随着就业弹性的下降,经济增长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相对不足,而每年新增劳动力又进入高峰期,再加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速,城镇就业压力不可避免地加大,城镇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日益突出。

2.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形势严峻使扩大投资带动消费的乘数作用大大减弱。近年来,连云港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出现不断攀升的势头。2000年以前基本稳定在3%左右,2001年上升为3.6%,2002―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3%~5%之间徘徊,2009年又遭受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连云港市也不例外,2009年,连云港市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21%,外向型企业受到沉重打击,相关产业链受到拖累,连云港市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问题关系到居民消费预期和即期消费需求的增长,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反过来最终影响政府投资的效果。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1.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居民收入是决定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这是普遍性的规律。在收入水平较高的时期,人们消费情绪高涨,消费欲望强烈,消费支出增长较快。相反,在收入水平下降、预期收入不高的时期,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积极性就会大大减弱,消费支出也必然较少。近年来,尽管由于连云港市居民收入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2008年连云港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达47.8%,2000―2008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平均6.7%,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11.0%,而连云港市人均GDP的增长率为13.9%,连云港市近十年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尤其是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更是远远低于人均GDP的增长率,由此直接造成城乡居民的购买力不足,广大中低收入者尤其是占人口总数接近一半的农村人口仍缺乏购买力,其消费能力占全市消费总量不足1/4。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云港市居民收入增长总体上较为缓慢,而且城乡之间、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连云港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从1990年的2.15倍扩大到2000年的2.49倍,至2008年已经达到2.79倍。然而从国际上来看,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3 000美元阶段,其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一般是农民人均收入1.5~2倍,2008年连云港市人均GDP2 800美元,可见连云港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农村发展依然面临严重挑战,农村人均土地的减少,农民的收入增加趋于减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行业收入差距拉大。行业收入差距是指城市中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近年来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具有较高的收入,邮电通讯、交通、电力等行业,由于具有垄断地位或行业优势,从业人员收入普遍较高,而一些基础行业如采掘业、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等行业的人员收入偏低,若考虑到福利待遇,则行业之间的差距就更大。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的工资是最低的皮革毛皮及期制品业的20.5倍,这一差距在2008年上升为24.5倍。

3.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所谓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人们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2000―2008年,连云港市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处于偏弱位置,2000―2008年,一直介于0.36~0.39之间。与此类似,连云港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从整体上也呈现出减弱的趋势,至2007年居民平均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0.48,低于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即每增加1元收入,只有0.48元用于消费。

4.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适当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但是,如果贫富差距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就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一,由于各个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不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高。高收入阶层对扩大消费并无明显拉动作用,大多数低收入阶层即使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由于其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也难拉动消费增长。这表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效率问题。第二,城乡数据对比表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城镇居民。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有利于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启动农村消费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无疑是刺激连云港市消费需求,促进连云港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内在动力。

(三)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对经济结构影响的分析

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升级,与科技进步、体制创新、投资结构及消费需求的带动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投资与消费来看,消费侧重于引导作用,投资侧重于推动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对投资的推动力,造成投资率不断升高。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5

关键词:居民 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49-03

居民消费需求在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影响,这为人们所共知。如果不考虑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的话,那么,消费的实际增长,就直接表现为一国或地区GDP的增长。因为,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要素。因此,消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GDP的形成过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指的是消费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还会通过消费的变动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

既然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性分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本文着眼于居民的消费需求,重点探讨居民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宏观视角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居民的消费需求是通过购买消费品而表现出来的特定需求能力,这实质上是市场对消费品的现实需要。这种需求的层次愈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愈大,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和转变。正是在消费需求的影响下,经济增长方式才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1.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作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重点的消费需求理论,建立在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基础上,国民收入是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人均国民收入直接反映一国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反映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更能反映居民的消费水平。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经济增长离不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无可替代。由居民收入决定的消费需求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根据收入决定理论——凯恩斯模型,需求的增加并不能导致供给的增加,但社会总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幅度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强度。因此可以得出,消费需求的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水平、规模和速度。

2.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结构。恩格尔定理告诉我们,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的支出结构由原来的购买吃、穿等必须的生活必需品为主转向购买高档的、耐用消费品。而个人消费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结构——不仅影响生产消费资料产业的构成,而且还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卖方市场中,生产商主导,是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而在买方市场中,是消费者主导,产业结构决定不了消费结构。通过消费,产品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生产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不了,即不为社会所需,那么生产就没有必要,经济增长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从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的角度看,消费决定生产,消费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可以说消费产生着需要,而消费结构产生需求结构。消费者选择消费品,形成个人消费结构,消费结构通过不同的需求结构制约产业结构,且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仅不断地促进消费市场发展,还可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因此说,消费需求结构决定经济增长结构,合理的消费需求结构不仅为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也为经济增长奠定基础。

3.消费需求影响投资和生产规模。西方经济学中加速原理(加速作用)表明,收入或消费的变动会引起投资的剧烈变动。一方面,为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社会会调动各种因素予以满足,出于利益的驱动,各企业也会动用各种资源增加生产,扩大规模,这必然要增加投资,而投资的增加又要求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这必然又要增加投资,说明消费需求的增加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产生新的生产需要,成为生产商的动力,而生产又为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因此,生产创造消费,决定着消费的性质、方式,即生产创造出按特定方式进行消费的消费者。消费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的连带生产的需求和投资的需求,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可见,消费需求的增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消费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

二、微观视角下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调配”的作用上,进而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影响作用。因为,消费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各自行为的变化,不仅会改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方式,还会改变生产者的投资决策、企业生产策略。

1.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生产者的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产品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消费的最终完成。可以说,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促使企业进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投资方向决策、生产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也对社会生产提出要求,为生产提供直接目的和动力。企业存在的最重要的要素就是要创造利润,而企业追逐利润的结果,最终都会使其处于消费需求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的扩张。而消费需求对企业的约束,必将使企业都要改变固有、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在投资的规模、方向等方面走上强化科学管理、注重产品质量与科技含量的“集约型”增长轨道,进而助推经济的总体增长。

2.消费需求的变化改变消费选择,影响经济增长。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指受收入和购买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影响的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其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消费意愿指在物价、利率及收入水平等情况下,居民倾向于消费的程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真实反映。它与消费支出、收入预期呈正相关,即在同等收入条件下,消费意愿越强,消费支出越多。消费者意愿的变化是动机、预期、倾向等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变化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譬如,当消费者受到某种刺激时,其内在的需求就被激活而衍化成一种消费动力,从而推动消费者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而作出购买决策,产生购买行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企业生命,涉及到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否被社会认可的大问题。消费意愿在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三、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及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这其中,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和最重要的动力。因为,消费需求既是内生需求,又是最终性需求,而投资需求是引导性需求,出口需求是外生需求。消费需求不仅有很高的可调控性,而且其所占比重越大,抗击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国人口众多,居民消费有很大的市场。因此,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应对外部风险,促进经济增长,现实意义重大。

增加居民消费,最本质的就是要更多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1.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手段。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前提,更是促进消费的根本措施。需要重点提及的是,首先要重点增加和提高农民的现实收入,努力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其次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进一步扩大就业。只有实现城镇居民的大幅度就业,居民收入才有稳定来源,才能使消费主体增加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要实现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重中之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这需要国家推行差异性经济政策,改变当前收入分配不均衡格局。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城乡居民消费的多少直接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当前扩大居民的消费首先就要切实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

2.切实转变居民对消费理念的认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人们更多地存在着“先积累、后消费”的传统消费观念。多年以来,城乡的居民消费倾向偏低,而储蓄倾向则很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政策的反映仍然根深蒂固。为此,政府应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观念的影响,真正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消费理念。转变消费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提倡居民消费。在调节市场和经济运行上,应着力实行消费启动。提高存款税率,弱化居民储蓄偏好。应充分认识到,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会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居民消费的宣传教育,转变居民消费观念;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倡导信用消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扩大信息产品及网络服务的供给,促进信息服务的市场化。要从税收体系、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提供更加完备的消费环境,间接刺激居民的消费。

3.培育居民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消费热点会带动居民的消费需求,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因此培养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就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保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居民消费政策,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消费热点,要积极促进和正确引导。

当前,居民消费热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文化消费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已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为此,要正确引导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即要引导居民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引导居民树立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要强化对文化消费的调控,增加享受文化消费,扩大发展文化消费。政府财政应资助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消费、对外文化宣传,向基层、低收人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要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法规建设,使消费者文化消费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要强化文化消费的管理,要从体制、制度、职能、程序、方法、手段上进行合理管理,实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实行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的有机结合,为引导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旅游消费,随着《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业冲击会更大,持续时间会更长。但对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意义重大。今后应引导居民把消费视点转移到自身素质提高上来,开辟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住房消费。住房是居民最基本、最主要、负担最大的生活资料,而且普通居民的需求呈刚性。当前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主要以打压投资、投机为主,笔者认为这是治标而不是治本之策。因为,单纯打压,其后果必然是减少住房的供应。而在现行利益格局下,影响政府财政更是必然,因而难以持续。老百姓手里有一定的游动资金,是个客观存在,加之又有需求。因此,治本之策是增加住房供应,但只增加保障房的供应和商品房的供应,仍然解决不了中低等收入群体的问题,所以还必须要考虑更大规模地改革住房制度,把满足居民合理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产业还可带动建材、冶金、机械、化工、林业以及室内装饰业和家用电器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服务消费。在我国,服务消费具备强大的结构性增长空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服务的消费,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服务消费将会成为下一轮扩大消费的重点。诸如社区商业、物业、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产业等。大力发展服务产业,不仅能够直接拉动内需,增加就业,而且还能为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汽车消费。目前,我国已进入汽车私人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汽车产业关联度大,不仅直接拉动消费,还可以拉动钢铁、石化、轻工等机械制造业。因此,国家把汽车产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政府应在扩大汽车需求、改善汽车消费环境,完善汽车消费政策,减免使用环节征收的各项费用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从而加快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步伐。

五是信息消费。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指出:“我国市场规模庞大,正处于居民消费升级和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融合发展的阶段,信息消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当前,信息消费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成为追求生活高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潜力巨大。

信息消费不仅具有效益功能,更具有强大的福利功能,因此成为居民消费的重中之重。信息消费具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们的快乐、健康和幸福的作用。发展居民的信息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规模,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当前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发展还很不平衡,政府必须在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引导信息消费等方面作更多更艰苦的努力。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产业,促进与金融、物流、现代制造业等有机融合。

[本文为沈阳市社科联2013年度民生课题“居民消费需求对沈阳经济增长贡献实证分析及扩大内需的对策研究”(立项编号:sysk2013-07-2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善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程霞珍,潘理权.扩大居民消费的难点重点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85-190

[3] 孙超,孙婧文.沈阳市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8):48

[4] 李志良.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分析与思考[J].理论与当代,2005(4):29-30

[5] 张俊良.扩大消费需求的意义难点及对策[J].消费导刊,2009(9):14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范文6

一、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总体经济运行态势良好

在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和各方面有利因素综合作用下,2004年我区经济高开高走,逐月强势攀升,三次产业均保持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亮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经济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12.08亿元,同比增长19.4%,增速快于上年2.6个百分点,快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2004年全区人均GDP达到11305元,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标志着我区经济具备了保持较长时期快速发展的特征和条件。经济发展正在步入一个高速运行阶段,与前几次经济增长不同,支撑本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持续上升。从经济结构的变动趋势、物价水平等指标看,目前经济的增长属于良性增长。

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一是农牧业生产获得丰收。2004年,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扶持粮食生产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据统计,全年粮食产量达到301亿斤,增产29.5亿斤,比上年增长10.6%;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9274.4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286.8万头(只),增长16.1%。全年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506.7亿元,增长11.7%,比上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04年,全区相继建成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主要化工和建材产品、铝、硅铁、乳制品、液体乳、啤酒、彩电产量均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全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332.47亿元,同比增长2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76.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我区出台了服务业规划纲要和60条优惠政策,全区形成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氛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75.53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高于上年2.2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略有回落。2004年以来,全区认真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部分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有效控制,投资重点更趋合理。全年全区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5.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7个百分点。从投资行业和领域看,投资重点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运输等市场需求大,能够长期拉动内蒙古经济的增长并可以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点行业和领域。1-12月份,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123.9%,对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投资增长为31.2%。

消费需求取得突破性增长。消费需求是投资需求增长的直接动力,全区消费需求在总量上实现了新突破,结构上也逐渐高级化。2004年以来,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累计增长率一举突破了2002年以来10%~14%的增长区间,逐月加速上扬,2004年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为17.7%,1~9月份上升到21.2%,1~12月份更是上升到22.7%这一高点。消费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正向相关,全区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持续上升,大大改善了居民的收入预期,使居民的消费心理更加积极,消费支出日趋活跃,有力地带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快。随着经济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提高,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363.14亿元,同比增长40.7%。在农畜产品价格上涨和政策因素的带动下,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2004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现金收入2606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受总体经济效益提高、各地出台增资和提高离退休职工生活费措施影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23.08元,同比增长15.8%,增速与上年持平。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要使这种发展趋势能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长周期、快增长、高质量的发展阶段,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城乡在消费、投资和收入诸方面差距明显。从消费增长情况看,在200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中,市为25.4%,县为20.3%,县以下为15.4%。县和县以下的消费增速虽然也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仍远远低于城市的消费增长。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看,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23元,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06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牧民人均收入的3.1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当大。

中小企业和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主要依赖四大国有银行,所以受国家宏观调控紧缩信贷政策影响较大。除此之外,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区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企业竞争力弱。长期以来,我区经济一直是粗放型的数量型增长,这种单纯依赖于外延扩大的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限制了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升级换代水平不高,我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下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区中小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形成发展。

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不够协调。目前,在对GDP增长的拉动中,我区仍是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需求拉动较弱。2004年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6.4%,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33.6%。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2005年宏观调控将会使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力有所减弱,又由于消费需求没有明显增强,这样不仅使即期的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也会使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受到制约。

运力和电力供应形势严峻。2004年蒙西电网中有7个盟市存在不同程度限电和建成工业项目等电的问题,全区日平均缺电在500万千瓦左右。同时,铁路运输压力进一步加大,受公路运输成本增加,110国道修路等影响,我区大部分物资的运输依赖铁路,而内蒙古西部铁路运力目前仅能满足需求的41%,这无疑将加大我区生产总值中的资源成本,对保护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目前内蒙古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在加剧。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所增加,2004年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和在岗职工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0.5%和0.8%。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推进,经济运行质量的不断提高,受从业人员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偏低的限制,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不相配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将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随着企业改制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相应增加,社会保障工作将面临较大支付压力。

三、2005年经济发展环境分析及主要指标预测

展望2005年,宏观经济环境将更为有利。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趋好,世行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3.2%,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会进一步加快。另外,2005年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投资将不会减少,对包括煤炭、电力、石油、交通等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从我区内部来看,目前全区经济增长已经从过去政府主导型发展阶段逐渐转入了市场配置资源增强与政府调节更加积极有效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消费需求持续升温,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加大。2005年我区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将要建成或投产,工业化步伐进程加快;随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的出台和国家支持服务业重点项目引导资金的到位,第三产业发展环境也将不断优化。

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分析,初步预测2005年我区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如下: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2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

四、支撑2005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及对策措施

近几年我区不断加强农业、交通、生态、城市道路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居民消费能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内在机制逐步完善,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逐步强化。非国有投资日渐活跃,自主增长的多元投资格局逐步形成;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汽车、电信、旅游、房地产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投资和招商引资政策的支持下,我区完成了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大事,保证了在相当长时期内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公共服务的能力;经济结构状况向积极合理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近年来,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品质改善,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为2005年农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势特色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工业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使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冶金等优势特色产业逐步显现,并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05年必须抓住战略机遇期,发挥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全区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将内蒙古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基础原材料深加工基地,迅速扩张稀土、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特色装备业三大产业规模。

第三产业中具有传统优势的商贸流通、运输邮电等重点产业将在改造提升中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文化、卫生、体育和娱乐业将快速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围绕自治区确定的四条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点)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业在今后几年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2005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照“保30争40”目标,完全可以支撑1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煤制油、大型水利、重点公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将进入建设高峰期,生态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将陆续加快。全区计划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和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新开工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300亿元,另外还储备了200多项重点项目,预计能完成投资200多亿元,为2005年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强。2004年,我区人均GDP已突破1300美元,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们的消费将逐步转向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较高层次,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越来越大。农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农牧民收入稳定增加,将进一步激活农村牧区消费,为明年我区城乡消费的扩大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总体来看,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平稳增长。

外贸进出口额规模进一步扩大。随着传统国际市场和对俄蒙贸易规模扩大等潜在优势影响,我区全面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全区外贸净出口额将会不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