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语文素养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各项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激励、约束学生,对学生心智、性情、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过程即语文知识教与学的过程、文化精神挖掘与沉淀的过程。
一、中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导向,是一种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内各种客观实体的存在的总和。班级小环境的布置到校园大环境的规划,从校园花草树木的剪接到教学楼建筑风格的设计,从校徽、校标到校牌、班标,都包含在物质文化之内;制度文化则主要指师生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定、道德规范等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被师生共同认同和遵守的,由学校多年积累沉淀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道德追求、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等等,大部分学校都有校训,这些校训就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告诫学生,君子要懂得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行为文化则是学校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品位、精神状态,是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动态反映。
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凸显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宗旨,在一般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必须表现出职业性、融合企业性,利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一个有文化、有素养的积极向上的综合型人才。
二、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在课堂学习中,还渗透在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尤其可见,外界环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中职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
语文教学对于校园文化具有主导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标语的制定等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可以说,语文知识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又反过来熏陶着师生的语文素养。
三、挖掘校园文化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此挖掘校园文化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挖掘物质文化
校园的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中的建筑物、景色等等各种客观实体。近年来,各学校对于校园中建筑物的改建、校园环境的绿化等工作越来越重视,学校的景点越来越多,文化气息更胜以往。学校在对这些“景点”进行布局、命名的时候,应该更注重学校校园文化的表达,使学生欣赏校园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校园建设的意义,比如,许多学校会在校园草地中置放山石,山石上常常镌刻着一些名言警句或校训等,用以提醒学生。学校也可以发动学生为校园中的景点命名,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在餐厅、宿舍楼、图书馆、教学楼走廊上张贴一些名人语录、轶事趣事等,学生在这种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后语文素养自然会有所提升。
(二)挖掘制度文化
学生在提起学校的规章制度往往是有抵触心理的,主要是因为这些制度大多是由学校制定,且用来约束学生,尤其是在中职院校,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容易冲动的年级,规章制度过于严苛反而不利于管理。因此,中职学校在制定校园的规章制度时应多考虑学生的想法,对现行的一些不够合理的制度进行修改,修改时可发动学生,让学生以学校的名义、结合校园情况重新拟定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热情,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这些行为规范改编成为朗朗上口的“打油诗”或歌词,加深了学生对校纪校规的记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挖掘精神文化
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主要体现在校园的精神文化中。因此,挖掘精神文化十分重要。校训、校风、学风、教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对于学校师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对于“一训三风”的制定一定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学校的办学宗旨、校园特色。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校报,经常播放刊登一些有感情、有内涵的经典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在广播站、校报投稿,挑选文采出众、寓意深刻的文章进行播出,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
学校的图书馆内拥有大量的藏书,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去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学生占据少数,因此,学校可以不定期开展征文比赛、读书心得展评等语文教学活动,演讲征文活动应结合中职院校的校园特色,主体鲜明,充分发挥校园图书馆的作用,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结语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应善于挖掘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从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传承优良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斌君.挖掘中职校园文化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中等职业教育,2011(05)
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范文2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等四个方面。它们在英语学习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培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重要保障。同时学习能力的提高又必须靠其余三方面的助推,进而提高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谈谈如何提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教师可利用英语语言的美感(如诗歌和歌曲欣赏)、教师的人格魅力、英语语言的社会价值等途径来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欣赏学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以此启动他们学习英语的附属内驱力。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加大学习难度、提高学习目标、设置学习活动障碍等途径都可以被用来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但是盲目地提高学习目标可能会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挫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锻炼意志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受挫时,教师需不断鼓励他们、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分??他们的困难等来进行弥补,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另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放手”而“不放心”。只要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就绝不干预,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就及时提供帮助,但不是代替他们。“不放心”也不是指不相信学生,而是不放弃关注。最后,合作学习助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后盾。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合作与共享。文化品格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更需要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提高学生开放、包容和共处的意识。总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想象、主动探究、不断创新,还要引导他们大胆尝试、不断反思、积极合作,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学习者同时又是高效的学习者。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根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语言知识是语言能力的基石,实现语言技能的培养必须要有语言知识的铺垫。语言技能是形成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主要途径,是语言能力的载体。这四种技能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际活动为学生的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情境为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搭建桥梁,以此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在实际情境下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创设情境(如互动交流活动和表演展示活动等)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八上Unit6 Birdwatching Reading的教学中,可以创设A role play的情境来复述故事。以三人一组为单元,分别扮演a reporter、a bird、a student。通过给出一些关键词让学生展开对话和表演。A reporter: in Northeast China、the most important wetlands、a special place、all year round、go there for a short stay; A bird: make the wetlands smaller、less and less space、fishermen keep fishing、do not have enough food; A student: make laws、study the birds in Zhanglong、need more people、hope、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通过这样创设真实语境的方式,既让学生在整体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和运用课本中重要的语言知识,(包括重点词汇、词组和句型),又锻炼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引领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特点,它要求学生对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辨析、分类和概括;建构新概念从而具备初步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须围绕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教学模式。不管是文章的导入还是处理文章的细节都可从精心设计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
例如,在译林版英语8下U5 Good manners Reading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本课主题的视频进行导入。教师可提问“What good manners can you find in the video?”通过这样的问题既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创设了真实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迅速融入课堂。进入课文后,教师可提问“How many good manner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are they?”通过浏览文章,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训练。在处理文本细节内容后,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Just as the saying goes,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提出“Can you list as many good manners as possible?”这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进一步深层挖掘了文本内涵。学生可通过讨论合作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入乡随俗”的概念,活化教材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发表见解,既能达成学习目标,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深刻性。
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突破需扩展学生的文化意识
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范文3
论文关键词:合唱指挥;综合能力;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是音乐的导演,是合唱团的核心人物,因此其必须具备先进、丰富、扎实的文化底蕴、专业知识与合唱理念以及一定的音乐视野和组织管理等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合唱指挥还存在综合能力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合唱指挥的专业能力单一、文化素质不高、指挥能力浅薄、组织管理能力较低,缺乏一定的训练教学能力。因此,提升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已是全面提高合唱艺术表现力与生命力的重要问题,对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唱指挥综合能力概述
合唱艺术的特色在于声音的共性,其音域丰富、宽广,极富艺术表现力。合唱艺术能够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风貌与艺术素养,对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唱指挥需要掌握的综合能力
指挥家Bruckner曾说过,具备指挥天赋的人在指挥台上能够自由、轻松的应付一切。由此可见,合唱指挥必须具备一定的天赋才能,否则将在提升综合能力时遇到极大的阻碍。天赋才能包括良好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独特的创造力、沟通能力与暗示能力、领导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自制力与反应力、蓬勃的内在气质、强大的意志力、极强的记忆力、音乐感悟力、艺术鉴赏力、把握与控制的能力等等。
合唱指挥仅仅具备天赋才能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学习艺术知识、丰富自身阅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合唱指挥的后天能力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主要包括接受视唱听写训练、节奏训练,以提高对音准、音高的把握等能力;学会钢琴演奏,具备总谱演奏能力,以了解合唱曲的处理方式,便于与整个合唱团的配合;学习乐器学等音乐专业知识,以更好的与管弦乐团等配合;研究和声学等音乐理论,以更好的掌握不同风格乐曲的处理方式;了解、学习音乐史,了解不同时代的乐曲、作曲家和时代背景,以更好的表现出艺术的时代风格;学习声乐知识,合唱指挥只有深入了解正确呼吸法等知识,才能与合唱团员进行完美的配合,展现出合唱艺术流畅的表现力;学习语言知识,合唱曲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等编写的歌词,合唱指挥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准确的发音并了解歌词含义,才能更好的表现合唱曲的艺术美感。
(二)合唱指挥需要注意的问题
合唱指挥的要求可以归纳为省、准、美三个字。省是动作要节省,按照作品的需要设计动作,指挥动作大小要适度,注意速度、力度的对比以及作品的语气。准是指各种起拍、收拍的打法必须干净、准确。美是指合唱指挥要使表演艺术美观大方。
因此,合唱指挥在指挥合唱团时,需要关注以下问题:自然性的问题,指挥手势必须保持自然性,切忌矫揉造作,只有指挥动作自然、达意,才能与合唱曲内容相互协调、融合;简练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应注意以最简练的动作获得最佳的艺术效果,保证动作简短、利落,能小的动作就不应大,能静的时候就不应动,只有指挥动作易懂、朴实、简练,其表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果断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必须对合唱曲具有绝对的自信心和把握性,切忌犹豫寡断;关系性的问题,合唱指挥必须处理好点与线、大与小、跳与连、动与静、纵与横、刚与柔的关系,点应由腕部表现速度的节奏,线应协调臂、腕、手指表现旋律的起伏,大幅度表现舒展的音乐,小幅度表现欢快的音乐,跳表现节奏感强的音乐,连表现平稳的音乐,动应突出主旋律,静应使副旋律与伴奏相应活跃,纵偏向于节奏性强的作品,横偏向于歌唱性强的作品,刚与柔需要对比分明、过渡自然。
二、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提升途径
(一)驾驭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必须有大将风度,能够驾轻就熟的指挥调度合唱团,抓住团员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驾驭能力并不是命令与专断,而是做好与团员的沟通和交流,得到团员的认同和敬佩。在合唱训练时,常会出现团员缺席、唱歌跑调、忘词等问题,这需要合唱指挥沉着应对,及时提醒团员,稳定他们的情绪,不应用埋怨、指责等言辞和行为,以免影响合唱团的团结与稳定,在演出或是训练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表现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表现能力的提升包括指挥能力、视唱听音能力、声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提高和学习。
指挥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进行强化练习。合唱指挥并不仅仅是打拍子,每个指挥动作都有特殊而深刻的代表意义,面部表情也是指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唱指挥不仅要掌握基本图式,还要练习不同节拍、乐感下指挥动作的幅度,尤其要重视表现不同情感的合唱曲的击拍法,多练习、多观摩,将摸、拉等指挥技能技巧做到省、准、美的要求。
视唱听音能力的提升途径主要是进行专项练习,选择合适的视唱教材,借助钢琴按照教材内容安排进行系统的学习,并进行总谱阅读和视唱,以提高视唱能力和音乐记忆力。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听辨和声、和弦的能力,对音程度数、分解和弦、转位和弦、和弦增减等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练习,以进一步培养音乐记忆力。
强化声乐知识与文化知识的途径有以下几个:首先需要学习专业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使指挥动作准确、简练,节拍清晰、干脆,声部进出明确,节奏稳定、准确;其次需要深刻理解作品内涵,合唱指挥要注意自身文学、政治、历史、宗教、地理等文化素养的提升与影视、美术、戏剧等艺术素养的提升,做好训练、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作品的曲式、调式、旋律、和声、节奏、调性、歌词、结构以及作品的作曲家生平经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内容;再次,需要掌握优美、准确的肢体语言,以指挥动作的艺术美感带动、感染团员与观众,使合唱更具艺术表现力。
(三)协作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指挥与团员的协作越默契,与伴奏的协作越默契,演出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合唱指挥必须做好沟通、协调、配合工作,与合唱团、伴奏密切协作,实现三者的优势互补。
(四)组织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团从创建—日常训练—排练—演出,合唱指挥都在起着组织的作用。因此,合唱指挥必须重视自身组织能力的提升,以更好的完成合唱团的运营管理工作。合唱指挥需要注意培养自身的表达能力、亲和力,提高自身的威望,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积累、锻炼组织能力。
(五)实践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需要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合唱指挥不能仅仅重视理论能力的提升,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理论能力、提升实践能力。在舞台演出时,不同的环境、观众等因素,可能给现场演出带来不良的影响,这需要合唱指挥与团员多深入社会各界推广合唱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提高。具体来讲,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总结,在日常训练、演出中逐步积累。
(六)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合唱是提高指挥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合唱本身就是指挥与合唱队员、伴奏共同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再创造,指挥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人声、音色变换,不同的力度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和新鲜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艺术实践给了合唱指挥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给了指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合唱指挥艺术实践可以弥补单一理论、技术枯燥与乏味的不足,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将专业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构建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合唱指挥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范文4
一、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语言表达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学生自身重视不够。一方面,许昌地处中原,属于北方方言范畴,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无论是使用方言还是普通话几乎不存在障碍。因此,是否使用普通话完全基于学生的个人习惯。另一方面,大学生中“功利主义”思想存在比较普遍,学生的目的性比较强,眼前有用的事情和目前没用的事情会区别对待。前几年许昌学院许多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如果能顺利拿到二级甲等及其以上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很多学生为了拿到教师资格证书,会认真学习规范语言,练习说普通话。然而,近两年,由于许昌学院发展转型,增设了实践型专业,大大减少了师范类专业,即使是师范类专业,教师资格证也不再单纯授予,需要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出申请并通过相关考试获取。这样一来,只有小部分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会认真学习语言课程,并努力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绝大多数并不愿意从事教育职业的学生把普通话水平测试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考试,并不愿意为之花费心思,付出努力。
其次,理论和实践存在差异。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知道普通话的推广和学习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同时,学生也认为在大学里大家有必要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长期受到方言或语言习惯的影响,很难改变语言方式,尤其是在大家交流没有障碍的北方,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依然我行我素,忽略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再次,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推普部门隶属于宣传部或教务处,并没有专门的推普机构,平时很少策划推普活动、语言规范活动或者语言文化知识讲座。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大也对学生语言规范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语言训练严重缺乏。调查问卷显示,除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口语沟通交际方面的训练外,其他专业学生几乎没有思考过语言表达需要通过训练得到提升。因此,学生语言表达随意性比较大。
(二)对汉字书写规范认识不足
首先,社交用字缺少规范。社交用字中,商业宣传牌匾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地方。据调查显示对于像“霸王鳖鸡、天刺良肌、衣衣不舍”等形式出现别字,有80%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2014年11月2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了《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不得使用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因此,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应该明确,商业牌匾中仿照成语制造双关效果的字被认定为不规范用字。另外大学校园里经常出现的寻物启事、失物招领以及其他一些小广告,也经常出现错误形式,这些现象应该为大学生所重视。
其次,缺少汉字再学习的热情。大家知道,中小学阶段是汉字习得的重要阶段,大学阶段侧重于专业的细化和技能的学习。因此,大学阶段很少有学生关注汉字书写。调查显示,46%的学生表示身边没有字典词典。问及对不认识的字词如何查询时,所有学生一致认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询。网络比较快捷,但对语言文化知识的把握还是缺少依据性的。学生为了图方便而舍弃传统的字典词典查询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汉字再学习的热情不够。
再次,汉字书写能力下降。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提笔忘字现象,并对自己书写字形表示不满。汉字书写能力下降已是既成事实,主要原因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键盘书写已成为主流书写形式,长时间不使用汉字书写,导致汉字书写能力下降。
最后,汉字书写监管不力。我国法律法规没有提出民众如何监管汉字书写问题。因此,在大众媒介出现汉字书写错误时,知识层次高的民众知道写错了,也没有相关渠道可以反映,客观上纵容了这种错误的存在。因此汉字书写监管不力,客观上影响了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对语言文化社会功能认识不够
大学生是时尚的追随者,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社会上流行的方言歌曲、方言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方言地区的地域特征,但这种语言文化文艺形式对社会发展影响不大。《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流行,对处于汉字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但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甚微。因为大学生认为汉字的书写正确与否与习得和记忆有关,与社会文化关系不大。因此,调查结果说明,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
二、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途径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同步发展。不同的社会背景、文化习俗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范。每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在语言形式中得以体现。
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文化。因此,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化石,语言中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是一个民族文化素养的直接表现形式。
大学是文化的摇篮,承载着创造和传播文化知识,引领文化方向的社会职能。因此,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是高校的首要责任。高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创新语言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环境等方式来达到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目标。
(一)增强大学生语言学习的自觉意识
《周易》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传达了古人对富有修养之人的看法,有修养的人,应当坚持不懈地自我激励,自我警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祸事。由此可见,古人对自觉意识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民族特色的重新解读,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时代创新意识。而这些自觉意识都需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得以呈现,不管是口语的语言表达,还是汉字的书写功底和艺术表现,都彰显了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然而,目前的大学教育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人文素养、语言习得、汉字文化的学习,大学生普遍性欠缺语言学习的自觉意识。
语言是文学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与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增强大学生的语言学习自觉意识应该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体会语言和汉字的文化底蕴,继而尊重和认同中国文化,并萌生出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愿意为弘扬文化增砖添瓦,贡献力量。
(二)创新语言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语言学习是非常正式的、死板的教与学的过程,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多集中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中,适合语言习得性的学习。大学生则不同,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不管是口语交际还是汉字书写,都不影响社会交际和工作学习。他们没有更深入地学习语言文化的动力,是因为他们忽略了语言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不了解人际沟通交际的深层内涵。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比较重,理论知识高于社会实践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课堂没有起到恰到好处的引导作用。
大学课堂应该创新语言学习方式,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大学生能够自我认知的平台,让学生在不自觉状态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愿意进一步通过自我锻炼提高语言文化修养,以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另外,大学课堂应该增设语言文化课程。目前的大学课堂教育包括专业基础课、通识类课程、体育、外语、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以及其他公共选修课,认为语言文化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课程可有可无,没有作为必修课呈现出来,无法给学生的个人学习进行很好的指引。呼吁大学课堂吸纳语言文化课程,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有效提升学生自我的语言文化修养。
(三)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环境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回答“您有没有接受过演讲、论辩等表达方面的语言训练”问题时,90%的学生选择“没有”,选择“有”的10%的学生全部来自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回答“您主要在什么场合锻炼您的口语表达能力”问题时,50%的学生选择“日常聊天”。由此可知,多数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语言专业培训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学校园也没有给大学生语言文化修养的提升锻炼提供更好的平台。我们应该呼吁高校创造条件,营造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
首先,不定时举办演讲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不仅能彰显语言的魅力,更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其思路的创新。另外,演讲比赛更重视语言的逻辑表达,很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朗诵比赛可以帮助学生认知、理解民族语言文化,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
其次,不定期开展学术文化讲座。举办学术文化讲座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学校可以指定计划为语言文化宣传教育做几个专题,提前预约专家,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并根据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当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大学生积极地配合。
大学生对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很大的需求,大学的平台环境的塑造、教育环境的改善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提升。总之,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觉意识,多途径多角度深入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语言文化素养。
[基金项目:2015年度许昌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现状及发展研究――以许昌学院为例” 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5048。]
参考文献:
[1]贺宏志,周建设.北京高校语言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范文5
[关键词]中华传经典诵读;文化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5-02
1 前 言
经典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精华,中华传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料。中华传经典诵读是我们延续上千年的优良教育传,尤其是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是完全不能被忽视的。近几年来,经典诵读的浪潮在逐渐涌现出来,特别是出现了很多有关青少年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事件,进而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逐渐朝着“读经现象”发展。正当中华传经典诵读在全国开展很激烈的时候,中学语文却出现了对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其中有些中学非常重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学校也开发出了很多有关经典诵读的课程,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相反,有些中学却忽略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只是在语文教学中略微涉及一点有关中华传经典的内容,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还有一部分中学根本就不学习中华传经典诵读的内容。由此看来,中华传经典和语文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主要从提升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以及发扬传文化阐述了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并具体提出了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2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2.1 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1)可以大量积累文化知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内容也比较独特,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涉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多,例如:建筑、饮食、服装、文学、舞蹈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中国传文化,如果只讲解一些观念文化,而缺少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讲解,那么教师并没有全面的将中国传文化介绍给学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文化的兴趣了。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样时代,积累文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们大量诵读中华传经典,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开阔视野。例如:中国的传节日文化不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传节日都具有独特的来源。例如:春节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代表着做任何事情都顺利,有一个好的开端。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每年都有赏灯、猜灯谜的习俗。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一个节气,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在这一天要插柳、放风筝等。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要赏月和吃月饼,代表着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2)扩展阅读视野范围。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是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文化素养转变为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在语文教学中叫做阅读教学。现如今,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努力研究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方法,但是,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语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如今,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危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的读书看报形式,人们逐渐在怀疑阅读的意义,特别是对经典阅读的程度大大的下降了。中学生应该大量吸收各类知识和信息,但是,由于他们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时间紧张,相对阅读的时间就很少,这使得他们将阅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了课本和考试的材料中,阅读面较小,不能开阔阅读视野,这样将直接阻碍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电视、光碟等,是一个发展比较好的趋势,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在要求。然而,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品,同样,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华传经典诵读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同时也能扩展阅读视野范围,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尤其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不仅要将表达的内容表达完全,而且还要带有一定的情感,解决语言干瘪的问题。经常诵读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储存各种材料和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中华传经典内容丰富多彩,覆盖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如果经常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将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记在头脑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很多经典语句慢慢的内化语感。如:古代的经典诗歌,尽管和现代相隔的距离较远,但是,我们可以经过想象,领略作者真实抒发的情感,从而不会阻碍现代人的阅读。
2.2 凝聚精气神
(1)有利于培养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身体里是不能缺少强烈的责任感的,在中国传文化中,主要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体验生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领悟自身存在的世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另一种途径就是从书籍中学到,和他们进行交谈,从而走进他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古时候的英雄和文学圣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精神的传递却从没有停止过。我们在阅读每一本经典作品时,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和情感都会融入到读者的心里。由此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2)有助于培养旷达的精神。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也有所不同。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一道坎,高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而且还是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有很多学生承受不了高考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轻生的现象,真是让人汗颜。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转折点,如果因为一个简单的考试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人生漫长的路有很多都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又该怎么面对呢?由此看来,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让人们在巨大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找到心灵归宿,让生命充满无限活力。
2.3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文化
(1)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每个人都是传文化的继承人,但是近几年由于传文化经典出现了断层,结果使上千年的传文化之经典渐渐地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学校中听不到学生东渡诵读经典名句的声音。学生对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不加了解,那么更没有办法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和价值。现如今,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少年更加喜爱西方的文化,他们在沉迷于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将中华传的经典忘掉了。例如:青年朋友喜欢圣诞节超过了春节,外国的情人节是情侣之间送玫瑰花和巧克力来表达各自的情意的,他们却忘了中国的情人节也蕴涵着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甚至有些青年人连端午节、中秋节是哪天都不清楚。因此,学生要大量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从而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
(2)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现如今,我们又重新提到经典诵读,而且将中华传经典诵读归纳到教育体系中,从而构建了传文化和现代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典的无穷力量,将民族文化血脉注入到青少年的心里,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展示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
3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宽广的诵读平台
学校可以开展中华传经典诗歌朗诵比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朗诵,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比赛获奖只是表面形式,而真正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的机会,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建立开放式的图书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中华传经典的作品。
3.2 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鼓励学生多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作品,最终目的是为了继承中华传的经典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修养。所以,中学生读经典作品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诵读的数量而不求诵读的质量,而是要将诵读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增加文化涵养。因为文化涵养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只是表现在人头脑中储存能量多少,同时人的语言和行为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所以,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不管是用什么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3.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中华传经典诵读和历史内容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诵读中华传经典时,往往不清楚其历史背景,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才能真正读懂文字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所以,在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时将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和历史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科间学习的障碍,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4 结 论
总体说来,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称之为经典的艺术作品,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在这些优秀作品中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美德和伟大的精神。我们在欣赏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加我们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诵读中华传经典的文化价值,并找到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宁殿霞,张青丽.开展经典诵读提升综合素质[J].新西部(下旬刊),2011(2).
[3]陈雨曦.从经典诵读活动看大学生对传文化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10).
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途径范文6
关键词:人际关系;沟通;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际关系是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接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我的各方面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部分,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启迪大学生的智慧、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协调大学生人际关系。可见,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意义。
1 人际关系与人文素养概述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度、融洽性、协调性的程度。人际关系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原则,如平等、信用、理解等。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主要对象是家人、同学、老师、朋友、社会,大学生的交际圈相对简单,但是却影响着大学生的各方面生活以及健康心理的养成。
人文素养是指在吸收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和修养,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反映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观念等各方面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总的来说,人文素养分为三个部分:即知识、精神、行为。而人文知识的涉及面也较宽泛,内容包括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怎么样接人待物和接触社会的重要时期,是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的不可或缺的阶段,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 人际关系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豪斯顿曾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生活幸福、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大学生会因人际交往的原则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处事风格,从而规范和支配自我行为,完成正确的自我定位,获取社会角色,从而在人文素养上得到提升。
(一)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
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管交往的对象是老师、同学还是家人,都会涉及到自身的处事原则,如与老师交往要尊敬诚恳;与同学交往要友爱真诚;与家人交往要自然亲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着人际交往的原则,如诚信、友爱等,大学生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也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集体意识,摒弃个人主义,将自我融入集体,在集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二)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人文知识的汲取
沟通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是汲取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在集体生活的交流沟通中,必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彼此学习,互相进步。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与网友建立虚拟关系,这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更是吸收和交流人文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会与人交往,是生活的必须,也是做人的基础。融洽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际交往的障碍,往往造成大学生偏激、孤僻、封闭的性格,人生态度灰暗消极,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大学生的心身健康,阻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提升。
3 从人际关系入手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人际关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密切相关,所以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基础和保障,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加大校园文化宣传力度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网络交际平台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建立校园网,打造网络交际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交际机会,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一个传播知识、交流学习、互相倾诉的场所。特别是开始心理辅导栏目,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等帮助,进一步健全大学生的人品人格。
(三)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营造人文文化氛围
高校要开设人际交往相关课程,从专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如礼仪课等,指导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应当怎样与人交往,怎样体现个人的素养,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解决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用实用性的课程,给予大学生最直接的引导,营造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总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这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从人际关系入手开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