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腰痛的理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腰痛的理疗方法范文1
【中图分类号】R7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65-01
2013年6月15日我们科室收治一名狗咬伤患者,患儿2岁,经及时治疗处理,一个月后患者健康出院,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 临床资料 一儿童,男、2岁,因在家蹲着上厕所被野狗咬伤眼部和左脸部,咬伤后4小时到我院就医。
2 治疗方法
2.1伤口处理 采用3%双氧水反复冲洗伤口20分钟以上,尽可能清除伤口内组织碎片、淤血等异物,剪除失活组织,使伤口内无出血、渗出,外口小内腔较大的伤口要适当扩大伤口,以利于彻底冲洗及引流(冲洗过程中注意保护眼睛)
2.2侵润注射 伤口内用稀释3-5倍的免疫血清均匀侵润注射,范围达到伤口3-5cm。
2.3清创术后处理 创面覆盖无菌纱布,注意及时更换。肌肉注射免疫血清20U/kg,并肌注狂犬疫苗(当天、第四天、七天、十四天、二十八天、三十天)各接种注射一针。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使用抗菌、消炎两周。
3 心理分析
3.1患儿的心理:恐惧和疼痛。表现为烦躁不安和哭闹不止,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治疗。因为患儿被狗咬伤后承受着生理的痛苦和心理恐惧的折磨。
3.2患儿家长的心理:焦虑和紧张。表现为反复询问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法与创面修复结果。甚至要求医护人员要不断观察患儿病情,担心医护人员未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
3.3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家长对潜在并发症产生的恐惧感,表现得恐惧甚至烦躁。由于家长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护理操作产生恐惧,患儿在接受治疗和伤口处理时家长不敢看,不忍心,操作时不断提醒医护人员“轻点”“看好了”“找准了”“让有经验的护士操作”等等。如果稍有不满家长情绪立刻就表现出来了。患儿被狗咬伤眼和面部,家长易产生自责自卑的心理,恐惧瘢痕形成。
3.4怀疑和不信任:由于医护人员多为年轻同志,患儿家长对医疗技术的怀疑和护理人员穿刺技术的不信任。甚至要求在做各种操作时更换年长的护理人员。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对治疗能力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医疗设施等等。
4 心理护理
从刚开始接诊治疗时,护士就以微笑面对患儿及陪护人员,轻声问候,并以亲切的话语介绍医院科室的环境、规章制度及患儿的主管医生护士等。
用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诱导、感染陪护人员,用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言经常与陪护人员交谈,讲解治疗方法。以解决家属的顾虑,提升对医护人员的信心,并得到他们的支持。
护理人员要经常抚摸和拥抱患儿,并通过和蔼的表情,语言声调,态度温和等非语言方式与患儿沟通,从而消除陌生感,克服抵制情绪,使患儿配合治疗。在患儿治疗护理过程中,家长会不断提出各种需求,例如:要求短时间治疗好、要求一针见血、中尽量减少患儿痛苦、及时更换床上用品等一系列要求。护士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的要真诚的与家长沟通并取得谅解。在患儿住院期间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要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不断提高护理操作技能。加强巡视病房及病情观察,随时指导家长对患儿的护理。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治疗过程中产生动力,更能促进患儿康复。
腰痛的理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空勤疗养员;劳损性腰痛;腰胯运动操
劳损性腰痛是影响空勤人员身体素质和飞行工作的常见病之一。诱发因素:一是由于在长期进行飞行训练和执行飞行任务过程中,躯干始终处于固定坐姿,过度的久坐疲劳,使腰部肌肉连续处于紧张及超负荷状态。二是由于高空温度寒冷,机舱空间狭窄,躯干得不到活动,易受风寒侵蚀造成腰肌损害。三是除正常飞行外,平时安排强度较大的体能训练,在篮球、长跑、器械等剧烈运动中由于撞击和方法不当等造成扭伤。
1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
一般资料选自2005年5月~2009年5月来我院疗养的空勤患者83例。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确定劳损性腰病的依据及病理分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入选。
2主要临床症状
起病较慢,腰病两侧连续隐痛,触及肌肉僵硬或有牵制感,日轻夜重,活动后疼痛减轻。严重者伴有下肢症状。
3腰胯运动操创编的目的意义
患者在急性期间采取药物、推拿、超声波等物理疗法治疗,当急性症状缓解后的恢复期内,采用本操进行保护性治疗与训练。反复进行本操训练后,能增加腰部肌力,保持脊柱稳定性。可拉长腰胯韧带并增加柔韧度,减少和避免腰部肌肉、韧带僵硬造成扭伤。增加腰胯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疲劳和粘连,消除水肿,减轻对腰部神经根的压迫,消除疼痛。
4实施方法与内容
4.1治疗组方法
4.1.1采用超声波疗法1次/d,10~15 min。休息30 min后,即可配合腰胯运动操。2次/d,0900~0930,1500~1530各进行一次,共进行22个训练日。
4.2对照组方法
4.2.1单纯使用理疗方法如超声波、拔火罐、推拿等,1次/d,20~40 min/次,共22个治疗日。
5腰胯运动操注意事项及方法要领
5.1注意事项腰胯运动操必须在劳损性腰痛的恢复期进行;初练时必须在专业教员指导下进行。掌握基本要领,循序渐进;根据不同病情、病程,确定训练时间和强度。
5.2方法要领
5.2.1腰胯旋转两腿站立、分开、略宽于肩,双手扶住肩头,向左右旋转45°,各20~40次。旋转前,注意将两侧腰肌收紧,旋转角度逐渐加大,避免旋转幅度过大,造成肌肉扭伤。
5.2.2腰胯甩摆两腿站立、分开、略宽于肩,双手叉腰,左右送出腰胯约15°,各20~40次。在左右甩摆腰胯时,注意掌握摇摆度,避免拉伤。
5.2.3腹肌收缩仰卧,双下肢伸直,不负重或逐步增加负重。双腿绷直,抬高90°以上,20~40次。双腿高抬时,注意收紧腰部和腿部肌肉,保持收缩幅度。
5.2.4“飞燕式”动作俯卧,腹部着地,双臂向两侧平伸,双腿分开,四肢同时向后方抬起,身体呈反弓状,完成“飞燕式”动作20~40次。注意四肢尽量伸直,臀部夹紧,快起慢落,幅度逐步加大。
6实验疗效观察对比(表1)
7讨论
腰痛的理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整体观念 筋骨肉并重 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81.53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31-0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劳动能力均造成严重影响,据文献报道[1],美国LDH发病率高居第二位,上海三个职业人群流行病调查结果显示,LDH发病率≥50%[2],文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报道较多,多年来,我们从中医的整体思想出发,采用“筋、骨、肉”并重的治疗法则,通过对所选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符合诊断标准[3]的168位俄罗斯LDH患者,所选患者此前两周均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消炎镇痛类药物,并剔除合并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马尾神经综合症,腰椎滑脱,发育性椎管狭窄,脊椎先天畸形,脊柱结核肿瘤以及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将符合条件的16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84例,男性6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3.9±9.9岁,平均病程14±5.4年,脑力劳动者57例,体力劳动者27例;其中单纯腰部疼痛12例,腰痛合并左下肢疼痛42例,腰痛合并右下肢疼痛30例,下肢麻木5例,MRI检查显示:腰4-5突出34例,腰5骶1突出50例;对照组84例,男性54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5.7±12.9岁,平均病程16±7.4年,脑力劳动者64例,体力劳动者20例;单纯腰部疼痛10例,腰痛合并左下肢疼痛43例,腰痛合并右下肢疼痛11例,下肢麻木7例,MRI检查显示:腰4-5突出36例,腰5骶1突出48例,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取“筋、骨、肉”并重的整体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按摩加牵引及理疗治疗。
“筋、骨、肉”并重的整体治疗方法:包括脊柱正脊复位法,为针对“骨”的治疗,常规按摩与理疗法,为针对“肉”的治疗,小针刀疗法,为针对“筋”的治疗,功能锻炼法,此为针对“筋、骨、肉”的总体康复法。
1.2.1 脊柱正脊复位法 采用传统的斜搬方法及王福根腰椎定点引伸法,在行脊柱正脊方法之前,常规以大拇指在脊柱两侧点压2-3遍,再沿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行肘滚法治疗2-3遍,以充分松解脊柱两侧肌肉,然后,运用赖在文氏诊脊法[4],以确定存在偏歪棘突及紊乱的椎体,之后,运用王福根氏定点引伸法进行复位,一般可以复位,对有两侧髂后上嵴不等高,或X光片显示双侧闭孔形态大小不等,考虑有骨盆旋转移位者,可先试用斜搬法进行复位,如果不能,可采用骨盆旋转复位法予以纠正,其具体方法为:患者双手交叉并拢抱于脑后,单坐于方凳上,助手坐于患者前面,一脚蹬于移位的骨盆一侧的髂前上棘处,术者站在患者后侧,双手从患者的腋下伸于患者的前胸抱住患者,靠近患者患侧骨盆一侧的膝盖,紧紧顶住患者患侧骨盆的髂后上棘的外侧缘,术者双手上提患者并向患侧旋转腰部,同时术者顶住患者髂后上棘的膝用力向前顶与助手的脚蹬力形成合力,纠正旋转的骨盆。一般做2-3次,大部分可以听到弹响。以上方法,根据诊脊法得到的椎体复位的情况,可治疗1-5次。
1.2.2 腰及双下肢的常规按摩手法与理疗结合:常规按摩法,与文献介绍相同,理疗选取全泥法及干涉波疗法。
全泥法:选取汤岗子地区天然矿泉泥,部位:全身,方法:泥埋敷法,泥温40―44℃,时间:15分钟,每天治疗一次,12次为一疗程。
干涉波疗法:部位:腰部,方法:交叉固定法,电极:吸附电极×4,剂量:耐受限,时间:20分钟,每天一次,12次为一个疗程。
以上按摩手法及理疗方法,均治疗12次。
1.2.3 小针刀疗法
经以上方法治疗后,患者仍有固定的疼痛点,可采用小针刀疗法,先在患者卧位的情况下,沿棘突、关节突关节以及横突、骶髂关节、髂骨翼等韧带肌肉的附着点处寻找压敏点[5],并用龙胆紫进行标示,然后患者取立位,在活动腰椎的情况之下,压敏点固定不移者,作为针刀的刺入点,在行针刀治疗之前,常规于压敏点处行碘伏消毒,铺无菌洞巾, 0.5%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待麻醉成功后,施行针刀疗法。选用汉章2号针刀,刀体垂直皮肤表面,刀刃与肌纤维和韧带走行方向平行,直到骨面,行纵行疏通横向剥离,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并局部压迫止血,以创可帖封闭创口,24小时针眼不沾水,以防感染。
1.2.4 功能锻炼法:在患者疼痛不太明显,但患者腰部仍不敢活动,有发紧感,这时可采用功能锻炼方法,包括跑步法及仰卧位挺腹法。
跑步法:每天早晨于平地慢跑30分钟,以患者出现微微出汗为标准,跑步时两手扶腰,挺胸抬头,保持正确的跑步姿势,不求速度,但求跑步姿势,坚持锻炼半年。
仰卧位挺腹法:在跑步锻炼一周后,可以练习此法。采用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鉴定合格,山西奥瑞福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仰卧起坐体育运动器材,患者仰卧其上,使腰背伸,头朝下,以使腰部产生向下的牵引力,先做深呼气,腰用力向上挺,不一定要离开床面,挺到最高,坚持5-10秒,然后慢慢放下,快起慢下,每次锻炼5下/组,每天锻炼3到5组,组间休息3―5分钟。坚持锻炼1个月左右。
对照组:其常规按摩及理疗方法与治疗组相同,另加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使用吉林省亮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DYY8-1型三维电脑多功能腰椎治疗机,牵引力30-50kg,牵引时间20分钟,仰卧位水平持续牵引。每天牵引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JOA下腰痛症状体症评分法(15分法)[6],治疗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15-治疗前评分)]×100%,优为治疗改善率≥75%,良为治疗改善率50%―74%,中为治疗改善率25%―49%,差为治疗改善率0%―24%。
患者的疼痛症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其中满分为10分,疼痛症状的改善率=治疗前的VAS评分-治疗后的VAS评分。
所有数据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上进行统计学分析,疼痛症状的改善率采用t检验,治疗的优良率采用统计学卡方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优良率分别是76.19%与69.05%,经统计学分析,P=0.438.,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疼痛症状改善率比较,治疗前,两组VAS数值相比,t=0.363,P=0.717>0.05,数值无差异,治疗后两组VAS数值相比,t=12.246,P=0<0.01,数值有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疼痛症状的改善率t=34.528,P=0<0.01,有显著差异。各组统计学结果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改善率疗效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P=0.438<0.05
表2 两组疼痛症状改善率比较(x±s)
注:两组比较,t=0.363,P=0.717>0.05;t=12.246,P=0<0.01;t=34.528,P=0<0.01
3 讨论
3.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我们从中医整体观点出发,将脊柱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构成脊柱“筋、骨、肉”三者之间,病理上相互影响,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从这一点出发,治疗上以调整恢复脊柱的整体平衡为目标,把整个脊柱骨盆以及周围的软组织结构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能打破脊柱的整体平衡,引发相邻和以远部位的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只是这一平衡状态被打破后其中一个原因或一个时段的表现,现代医者的目光大多被突出的椎间盘所吸引,而忽略了寻找打破这一整体平衡的其他关键因素,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往往可以检查到如骶髂关节不对称、脊柱节段顺列改变,及横突、关节突、神经出口区和韧带肌肉附着点处的压敏点,这些病理改变,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关键环节,而LDH的发生,才是这些病理改变的最终结果。故治疗上就必须注重引起LDH发生的关键因素的治疗,调整、恢复脊柱的整体平衡,从而使腰痛和神经根性疼痛得到明显缓解甚至消除,使LDH患者得到根本的康复。
3.2 从临床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对于腰部疼痛明显,腰肌明显紧张,不可强行采用斜搬手法,而采用王福根腰椎的定点引伸术,在纠正腰椎的顺列之后,腰肌的紧张及疼痛程度也随之缓解,这就充分说明了骨肉在病因病机上的相互连带关系,所以治疗上势必要同等对待,对腰椎的斜搬法早期也不必强调一次斜搬到位,以免造成脊柱周围的软组织的副损伤,可根据椎周软组织的康复情况,多次反复的进行斜搬,达到最终完全复位,当脊柱完全复位的时候,腰肌疼痛基本消失,两侧腰肌紧张度相等,即肌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即达到了骨肌的相对平衡。
3.3 我们都知道,腱围组织以及肌腱韧带等不易损伤,损伤后也不容易恢复,当肌肉组织得到恢复之后,韧带肌腱及腱围组织恢复相对滞后,这时候,我们采用小针刀治疗方法,以促进这些组织的恢复,只有肌腱韧带得到了恢复,才能使骨性组织保持稳态,不至于重新移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在早期使用小针刀治疗的理由。
3.4 锻炼方法是预防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纠正腰椎残余移位的有效方法,虽然肌肉骨骼和韧带处于稳态,但椎间盘并不一定能达到原来的位置,脊柱在背伸状态下,可以使椎体前缘的距离大于椎体后缘的距离,使髓核向椎体前缘移位,头朝下,可以加大椎间隙,增加纤维环内负压,再加上椎体外软组织的张力,纤维环外正压力增加,推动脱出的髓核向椎体中央移动,从理论上讲,可以改变脱出髓核的位置,以缓解髓核对椎体后缘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患者的腰部不适症状,很多患者通过此方法训练1―2次之后就明显觉得腰部轻松了,腰敢活动了,再通过跑步锻炼,以调整腰部软组织与骨骼之间的协同运动能力,恢复腰椎的原有功能,达到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复发的目的。
3.5 “筋、骨、肉”并重的整体思想,是中医整体学说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的灵活运用,是一种廉、简、效的绿色疗法,值得临床的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Miller CE.Arthritis and the role of the physician in nonm alignant pain and disability. J Health Soc Policy, 2002, 16:33-42.
[2]Kezhi J,Gary SS,Theodore K.Prevalendce of low back pain in three occupational groupa in Shanghai,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Safety Res,2004,35:25-2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994:166-174.
[4]赖在文著.实用疗伤手法..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5.114-121.
腰痛的理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椎管狭窄 分期、分型综合治疗 临床总结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08
2006~2010年6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2例,采用中药口服、骶管滴注、降钙素应用、手法、浮针、理疗等中西医综合疗法,分期、分型个性化治疗,疗效满意,彰显出中西医结合优势。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02例,男59例,女43例,年龄45~76岁,平均61岁,病程2个月~18年,单侧腰腿痛39例,双侧腰腿痛63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相应支配区的感觉及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均有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300m,腰过伸实验阳性7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1例,阴性71例。本组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主要征象:腰椎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滑脱移位、椎管一处或多处狭窄,矢状径12mm以下;并排除:①有马尾神经受压,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②持续腰痛或坐骨神经痛影响工作或生活;③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疾病;④合并肿瘤、结核、椎管骨性显著狭窄及椎体滑脱Ⅱ度以上。
治疗方法:⑴一般治疗: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以能减轻或缓解症状的卧位为患者最佳卧床休息位;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1次/日,5~7天;复方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两周1疗程;弥可保针0.5mg静脉注射,1次/日,应用两周后改常规剂量口服。⑵阻滞疗法:①椎旁小关节注射。患椎棘突下缘正中线旁开1.5~2.5cm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用7#注射针头垂直进针,进入小关节后,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后即注入1%利多卡因3ml+曲安奈德10mg+维生素B12针0.5mg,注射中出现局部困痛有向下肢放射感为佳,术后观察15分钟以防药物反应,每周1次,一般1~3次。②骶管滴注治疗:患者取俯卧位或患侧卧位,暴露下腰部及臀部,常规消毒局麻,7#注射针头穿刺骶管成功,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即接输液器缓慢滴注复合消炎镇痛液约80ml(配方:2%利多卡因3ml+德宝松0.5ml+维生素B1针100mg+维生素B12针1.5mg+生理盐水80ml),滴注时间45~60分钟,术中严密观察血压、呼吸及有无头晕、恶心等不适,术毕用无菌纱布覆盖针眼,平卧休息观察至少30分钟,无不良反应返回病房继续卧床休息。每周1次,治疗3~4次。⑶鲑鱼降钙素肌注:第1周:50IU肌注,1次/日;第2周:50IU肌注,隔日1次;第3~4周:50IU肌注,2次/周,共治疗4周。⑷中药口服:基本方:补骨脂15g,枸杞20g,川牛膝15g,鹿角胶15g,黄芪30g,木瓜12g,当归20g,泽兰15g,白芍12g,威灵仙15g,地龙10g,鸡血藤30g,甘草6g随症加减;日1付,水煎早晚饭前温分服各200ml。⑸手法、浮针、理疗等:①冯氏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纠正腰椎棘突偏歪;②对于腰臀腿部肌肉紧张、痉挛或条索状物及压痛、串痛等阳性点时采取浮针扫散或放松手法治疗配合中药穴位理疗。
疗效判断标准:①优: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②良: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部分消失,功能活动接近正常;③中: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部分消失,功能活动有所改善,遗留部分腰部隐痛或患侧小腿轻麻;④差: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无改善,功能活动治疗前后无变化。
结 果
本组病例治疗4周后按上述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结果,优68例,良23例,中9例,差2例,总有效率98%。
讨 论
治疗方法的认识:该病在中老年患者中大部分是由腰椎退行病变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内聚等,一系列退行病理改变导致椎管及侧隐窝狭窄而引起症状。
治疗机理说:急性期适合的卧床休息是治疗的基础,能使椎管内径增宽和容量增多,缓解合并的椎间盘突出和变形增厚的黄韧带对神经根机械性压迫和鞘膜外炎性脂肪的化学性刺激,相应的缓解疼痛,并可减少活动对椎管内外软组织的进一步损伤。急性期应用甘露醇是一种有效的脱水剂,而且是一种氧自由基清除剂;有效减轻炎性水肿降低椎管内压力,同时有利于清除椎管内神经根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而引起的氧自由基增多。根据软组织外科学观点,腰骶臀部痛是继发椎管外软组织损伤所致,手法、浮针、理疗等治疗椎管外软组织损伤,能纠正患椎棘突偏歪、恢复椎体间力平衡,解除痉挛、消除炎症、改善循环。本病归属中医“痹症、腰腿痛”范畴,认为多与机体退化有关,肝肾亏虚是本,兼外邪、夹瘀血、气血不足为常见,治疗补益肝肾为主,兼治它症,故方选补骨脂、枸杞、川牛膝、鹿角胶补肝肾壮筋骨,黄芪、当归补益气血,泽兰、白芍、当归活血化瘀,木瓜、威灵仙祛风散寒除湿,地龙、鸡血藤通络舒筋,甘草调和诸药。
治疗方法的选择:急性、亚急性期患者要求卧床休息、脱水治疗;单侧神经根受刺激症状明显者行椎旁注射;无禁忌证的常规骶管滴注、肌注降钙素、手法、浮针、理疗等;稳定期坚持口服中药、指导功能锻炼。
中西医综合治疗显优势: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倡首选非手术治疗,而保守治疗的方法甚多,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分期、分型个性化治疗。以上诸法协同应用能减轻水肿、解除压迫、改善循环、活血消炎止痛、营养神经等,不仅直接作用于椎管内,椎管外软组织损伤亦能得到解决,中药及降钙素应用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对预防老年骨质疏松、关节退行性变及防止本病复发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宋文阁,等.实用临床疼痛学.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8,10.
腰痛的理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针灸;推拿;腰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4-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腰痛”、“腰腿痛”范畴。早在《素问》中就提到: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为外受伤损,内有亏虚或感受风寒湿邪等,故辨其临床证候分为气滞血瘀、风寒痹阻、湿热痹阻、肝肾亏虚等型。笔者采用远针近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 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骨科病房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46例病历资料。男36例,女10例,年龄23-59岁,突出部位L 3- 4椎间盘突出2 例,L 4- 5椎间盘突出15例,L 5 - S1 椎间盘突出11 例, 多部位腰椎间盘突出18 例;全部病例均经X 线、CT 或MR I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法
2.1针灸治疗:头针针刺方法:单侧患病取对侧, 双侧患病取双侧。与头皮成15°角,快速进针。感觉区, 运动区从上往下, 足运感区从前往后针刺, 深达帽状腱膜下。达部位后, 快速捻针1 分钟后留针;手针针方法: 单侧患病取对侧, 双侧患病取双侧。腰腿1, 腰腿2, 坐骨神经穴、脊柱点。腰腿1、腰腿2 以30-40°斜刺, 约3-5 分深。余穴直刺深约3 分钟,行针后留针;局部针刺方法:阿是穴、环跳、殷门、阳陵泉、委中, 承山、悬钟。行提插捻转手法, 留针5 分钟, 再行提插捻转手法后取针。
2.2手法治疗:自颈部至腰骶部自上至下施轻柔的滚、按揉等手法松解腰背肌肉;局部针刺拔针后, 在压痛点及四周施滚、按揉、弹拨、然后术者双掌重叠, 用手掌根自上而下按压胸腰腰椎棘突-5 遍, 再行双侧腰部斜扳法;手针拔针,患者双手扶住床头,助手双掌按压患病部位棘突,医者用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双踝部渐渐用力向后、上方牵拉。然后在牵拉的基础上进行波浪式抖动, 抖动三次加大力度牵拉一次;在压痛点及四周施滚、按揉、弹拨, 擦热腰骶部。推拿治疗期间每隔5分钟头部快速行针一次,治疗期间卧硬板床。
3 结果:本组46例经用上法治疗,55%的患者达到优的标准,患者腰腿痛消失, 直腿抬高试验80°以上,恢复正常工作;39%患者达到良的标准,患者腰腿痛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70°以上,能参加正常工作,但劳累后腰腿酸胀不适,休息后减轻或消失;6%的患者达到可的标准,患者腰腿痛稍有好转,能独立生活,但不能参加体力劳动。优良率达到94%,效果显著。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以腰腿疼痛,腰部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严重者甚至不能自理生活。目前在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开展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手法按摩、腰椎牵引、腰部理疗、中药内服外用以及各种形式的手术治疗等。其中,中药辨证内服有着确实的疗效,可以起到明显的活血化瘀,理气软坚,消炎止痛作用。现代研究还证实,中药内服可以减轻炎性反应,缩短炎症期和减轻结缔组织形成,促进变性神经纤维恢复,减少胶质纤维增加,减轻瘢痕化及瘢痕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挤压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多见的症状为疼痛,可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典型的坐骨神经痛表现为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至跟部或足背的放射痛。据临床统计,约95%的腰突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痛,80%的患者有下肢痛。特别是腰痛,不仅是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症状,也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1]。疼痛发生主要是由于突出、变性的髓核对邻近组织的刺激与压迫,同时髓核内糖蛋白等生物物质溢出,释放组胺等引起局部化学性炎症,引起的化学性和机械性神经根炎所致,引起或轻或重的慢性腰腿痛。而且腰椎的退变也往往同时发生在腰部的其他组织,如腰椎间小关节,韧带,腰部肌肉等,造成这些组织局部的慢性炎症,引起疼痛。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加重,使腰腿痛进行性发展。针刺治疗主要是有缓解腰部肌肉痉挛, 促进血液循环和调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的作用。手法治疗能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调整脊柱顺应性, 有效地纠正诸小关节紊乱, 解除腰臀部肌肉痉挛, 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 加速髓核中水分吸收。牵引下行有节奏的振颤按压, 可使椎间隙增大, 减少椎间隙内的压力,有利于椎间盘的还纳复位,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消除致痛物质的刺激,使症状缓解或消除。这种治疗综合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种有效治疗方法, 各法配合,相得益彰,疗效显著。
腰痛的理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疗法 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也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且治疗方法较多,但是,临床中保守治疗方法的选择并无一定的标准,故治疗效果难有明确的预测。我们通过对既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析,从1995年开始对该病258例患者在年龄段、发病情况和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相近的情况下分别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和一般保守治疗,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病患者258例。男139例,女119例;年龄23~67岁,平均448岁;病程3天~10年,平均2年1个月;此次发病就诊时间:1周以内125人,1周~1个月91人,1个月以上42人;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分布:L4~5105例,L5~S186例,L4~5、L5~S156例,其它11例。临床诊断标准参照陆裕朴主编《实用骨科学》[1]。我们将病例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B组采用一般保守治疗。其中A组142例,B组116例。
2 治疗方法
2.1 A组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 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发病1周以内的急性患者,主要采用完全卧床休息,外敷、内服中、西药药物和理疗治疗;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3天~1周。第二阶段:主要针对经过第一阶段治疗或发病1个月以内的患者,主要采用腰椎牵引(牵引以床边牵引为主,牵引力先为患者体重10kg,逐渐增加到患者体重+10kg为止)和轻手法按摩治疗(手法主要以滚法、揉法为主),并逐步开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1~2周。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经过前阶段治疗或发病已1个月的患者,主要采用按摩治疗(手法除轻手法外,再加用斜扳法、被动牵拉法、直腿抬高法、旋转回纳法等手法)和继续同样腰椎牵引,可行腰椎电动牵引,同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2~4周。第四阶段:主要用于康复治病的患者,主要采用为腰背肌功能锻炼和理疗治疗;上述方法治疗时间约2个月。
2.2 B组采用一般保守治疗 随机采用理疗、中、西药物、腰椎牵引、按摩治疗并配合腰背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治疗时间约3个月。
3 治疗结果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2],我们将疗效分为4级:优为症状及体征全部缓解;良为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可为症状及体征有一定程度减轻;差为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
258例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疗效优、优良的比较:治疗1月后A组优72例(占5070%),优良101例(占711%);B组优44例(占3793%),优良68例(占5862%);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在优和优良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治疗2个月后A组优86例(占6056%),优良120例(占8450%);B组优56例(占4827%),优良86例(占7413%);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在优和优良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治疗3个月后A组优97列(占683%),优良126例(占8873%);B组优65例(占5603%),优良97例(占8362%);经过统计学处理A组在优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但在优和优良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全组获得1~4年随访,A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352%,B线有5例复发,复发率为431%,经过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复发10例均经过分阶段综合疗法治疗,优7例,良3例。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自1934年Mixter和Barr首次证实该病以来,国内外便对该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目前研究认为[3~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是椎间盘的退变,此退变的表现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致椎间盘的胶质、蛋白多糖和水的改变,并且在症状产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是正常的生理老化过程,临床上并不会产生症状,只有当某种因素影响了这一进程时,才会发生病理学的退变。椎间盘突出产生临床症状的原因主要有机械压迫、神经营养的障碍和局部生物化学环境的改变等;腰神经根没有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与周围神经相比其化学屏障功能缺乏,牵拉耐受、挤压及化学刺激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其血液供应缺少神经外膜及束膜内两组血管网,故对缺血耐受能力差,容易发生炎症和水肿。因此,我们认为该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重,其病理变化应以炎症和水肿为主,而该病的中、后期的病理变化则应以压迫为主;所以,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应有所不同。目前在临床上我们将该病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不同的综合治疗,第一阶段相当于该病的早期,第二、三阶段相当于该病的中、后期,第四阶段则为康复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如:完全卧床休息、中、西药物治疗、封闭治疗、牵引治疗、理疗、按摩治疗等等许多方法,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疗效[1、3、7];但是,在临床中我们发现上述每一种治疗方法都应有一定的适应症,因此,在运用上述方法时应该具有一定的明确性;通过文献复习和临床研究我们认为[1、3、7]:完全卧床休息是可以解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使患部静止,从而加速炎症消退及椎间盘回缩;此种方法由于简单且无创伤,因此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基本治疗。中药治疗多从肾虚、风寒湿邪外侵入手,以补肾壮筋、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为其治疗原则,西药治疗主要以激素类、消炎镇痛类药为主,根据其药理分析,临床上主要用于以疼痛、局部炎性水肿为主的早、中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牵引治疗因主要是减少椎间隙内压,拉紧黄韧带及关节囊,临床上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期治疗。理疗、按摩治疗临床报导较多,普遍认为临床上应根据发病情况而采用先轻后重的治疗原则。因此,我们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完全卧床休息、外敷、内服中、西药药物和理疗治疗;第二阶段:主要采用腰椎牵引和轻手法按摩治疗;第三阶段:主要采用按摩治疗和腰椎牵引;第四阶段:主要采用为腰背肌功能锻炼和理疗治疗。这样在治疗上就会有的放矢,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一般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临床上并不太重视,许多医生仅教病人一二个康复动作后便没有作进一步的指导,而且康复治疗的时间也短,故临床上常常收不到满意的效果,而且复发率也较高。其实,康复治疗对椎间盘组织的修复和周围组织的适应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防止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次复发;因此,我们将康复治疗列为治疗该病的第四阶段,治疗时间约2个月左右,以期待该病的疗效有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258例经过近期随访复发率仅为387%(10/258),故疗效是肯定的。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突出物的大小、方向和部位进行的[1、3],从病理上分析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故难以较客观的指导临床治疗。我们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变化采用分阶段综合疗法治疗该病,符合其病理的改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阶段综合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陆裕朴主编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147~1154
[2]中国人民总后勤部编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705~706
[3]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2~98
[4]侯树勋加强下腰痛的基础提高下腰痛的诊治水平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6;6(1):1
[5]RyderidB.Pathoanatomyandpathophysiologyofnerverootcompression.Spine19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