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1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休闲农业规划案例范文2
赵辰
我做的事情,是乡村复兴,不是简单的乡村建设
屏南北村
北村位于福建省屏南县双溪镇,2013年获得“中国传统村落”称号,同年,乡贤张本甫发起村民自主团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邀请在当地做田野研究的赵辰教授参与他们家乡的复兴,以村民自主体系主导、走整体复兴的道路为特点,渴望一种深度、可持续、人性化的,并能保护和发展并重,延续传统乡土聚落特点的复兴。
在我看来,乡村复兴是一项社会运动。中国的乡村问题在改革开放后加剧,不能再耽误。曾经过度的消费、剥夺乡村的资源,让城市发展,如今乡村问题很迫切。从中央到民间,大家都很关注,但也不是某个行业能够解决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参与。过分强调建筑师的作用是不客观的,单靠建筑师,做不成复兴乡村的事情。
建筑师大多比较个性化,做出的东西有辨识力,这是建筑师追求的东西,也很正常。但当你做的事情是社会意义的,这就会产生矛盾。现在的建筑师,好像在乡村里做一个建筑设计作品,就猛然到了一个道德制高点,这是很莫名其妙的。随便用竹子盖了个东西,就很高级了?这其实不算什么,农村随便一个匠人都可以做到。我们不能把这个行为,放到一个那么高的位置。当然,这样的建筑作品和乡村复兴工作中的建筑,是没有可比性的,他们是不同的评价体系,好比小吃和星级酒店美食,都很好,但是评判标准不同。
建筑师在乡村,不能只管专业内的事情,村落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整体思考。我不赞成只提“乡村建设”,“乡村复兴”才是真正的命题。乡村是一个很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协调,而且工程量大,见效慢,需要耐心。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七个部委都很有实力,但没有一个统筹的操作模式,各自为政都来关注乡村,就很令人担忧了。乡村不能这么做,它很脆弱,需要整体的长远的规划。所以,当建筑师来到村落,他应该统筹整个村落的发展规划,就像我们在北村做的那样,涵盖农业规划、旅游规划、水利、资源统筹等。我们拥有一致的目标。
屏南北村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我接触之前,他们的村民组织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在当地现代乡绅的带领下,做了很多前期工作,如整治溪流、田埂,修路、修桥等。我因为在闽北的木拱廊桥研究工作而接触到北村,村民希望我去做村落建设的事情。一开始我就想,要做就做乡村复兴工作,不做单纯的建筑。虽然我也算是古建筑专家,但我应该做更重要的事情――让北村活起来,不谈发展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北村被评上传统保护村落后,政府的资金也到位了,我们需要协调官方目标和村民愿望。从2013年至今,北村还没有大的改变,但是村民成立了很多组织,如村民合作社、古村落保护会、青年联谊会等。目前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上:首先是道路,然后是廊桥、河道、停车场、废水处理、公共厕所等等,让外来的人会方便些;同时也开始了样板住宅改造,民宿的改造也正在设计。
我们对北村的理想是:常住人口能从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以老人、小孩为主)达到户籍的一半,中青年回乡创业,带来资金、技术、项目;拥有支柱产业;成为深度旅游休闲村落。而最最重要的是,北村要拥有复合型的产业结构――生态农业、农副产品、休闲度假,不能是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未来人们到北村过周末,村民和游客的状态是这样――村民像接待远方的亲戚一样招待你,他可以赚你的钱,但是他不靠赚你的钱而活,因为,他们的生态农业或者其他产业也可以养活自己。我反对单一的经济模式,它会导致极端的商业化。过分依赖单一的旅游产业,必然会由于市场的竞争而恶化乡村的人际关系与自然环境,最终破坏乡村的传统文化形态,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谢英俊
农民盖房子,是生产行为,不是消费行为
轻钢生态房
轻钢生态房,用轻钢和本地随处可见的竹子、木头、泥土盖房子,通风抗震,成本低,组装简易,所有衔接处均采用螺栓固定,村民不请专业施工队也能够把房子盖起。谢英俊团队用培训、合作等手段鼓励当地村民自己造屋。如当地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示范村,充分和村民沟通,让轻钢结构的造屋方式,在当地变成一种产业链,从材料制作、运输、搭建等工序中,为村民提供工作机会。
“上山下乡”热潮,过去是畸形发展,现在则比较有自觉性,回到了新的常态。总体而言,这次的“下乡”会健康一点,没有革命的激情,更加实事求是,但还是存在危机。乡村复兴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长得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它比城市问题还要复杂、敏感,需要更细致的对待。目前,乡村建筑的需求是每年800―1000万户,市场比城市还大。乡村的热潮现在远远还没开始,好比只是听到了楼梯的脚步声,却还没有见到真人。各层预算还没落实,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火爆。所以,乡村需要人才、资金,但最需要的是要有正确的认识和专业的知识,一窝蜂上得太快太猛太粗糙,会适得其反。
面对乡村课题,很多建筑师的专业积累不够。在建筑师的养成教育里,没有针对农村的特殊训练,强调的是个人的专业素质、强烈意志,甚至偏见。农村更多是需要农民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不是单向性的意志灌输。很多年轻建筑师以为自己受过很好的教育,高人一等,在农村里要去教导、救助农民,这个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向农民学习,他们的方式与你原先的知识体系不一样。现在的房子,用的是新工法,新材料,不是三五百年积累下来的。不要看农村破败,它却是千百年的历史积累,有自己的生存以及与自然共处的智慧。
建筑师的角色是,做局部的事情,做村民做不了的事情。村民是主体,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到了乡村,要多听多问,分清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这是最难的。但凡是大包大揽的,下场都很惨,最最糟糕的是做什么“交钥匙工程”。
农村盖房,其实是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需要亲友资助,互相帮忙。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农民盖房子,是生产行为,不是消费行为。生产行为,意味着,盖房子可能不是一次性投入,可以慢慢盖,有多少钱盖多少,扶贫款项省一省,说不定还能变成万元户。如果政府或企业包揽,很可能会越扶越贫。当它是生产行为的时候,你怎么设计他的房子?我们的方式就是,协助他们建造轻钢生态房。提供他们轻钢材料,他们可以自己掌控,自己设计。目前,我们在云南大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地区的扶贫项目,就是就地取材,运上小部分的钢料,村民用泥土、石头、木材自己建造。只有自己盖的房子自己满意,别人盖的,永远都会被埋怨,帮他盖一个房子,一辈子都要接他们电话的。
我们不做古村落,针对的是乡村新建筑的农房改造,帮助村民建造安全、廉价、美观的房子,这种方式特别适合贫困地区。我们也认可做一些美丽的样板示范,用正面的价值观念去慢慢地传达一个概念,从而影响村落。但我们农村的问题很尖锐,很急迫,中国农村需要的是大量的建造,传达新的价值观念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就是慢了点。我们追求的是可重复的、可广泛推广的、经世致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建筑是人类最大的积累。农村建筑对农村复兴的作用是非常直观的,是农村生活改善的硬指标。村落的整体改造,是当地的一件大事,对人际关系、村落组织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是一个严酷的调整,是高强度的社区重整。当大家在齐心合力的造屋运动中,实现了住宅改善,环境改善,这个社区也就不一样了。
张雷
乡村不是实现建筑理想的实验地
云夕深澳里
云夕深澳里书局,张雷团队“莪山实践”首个建成作品,位于杭州桐庐江南镇深澳古村。深澳有着1900余年的悠久历史,始于申屠家族的血缘脉络。村中有独一无二的地下引泉及排水暗渠(俗称“澳”,深澳因以为名)和40多幢明、清楼堂古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书局项目以村中清末古宅景松堂为主体,结合周边民居改造更新。
云夕深澳里包含了“云书局”“云会”“云料理”“云咖啡”“云造”“云客栈”等复合业态。其中,“云书局”为拥有8000册图书的社区,免费向村民和游客开放;“云会”将定期组织各类活动社区的沙龙,重建社区归属感;“云造”为项目建造过程和当地传统手工艺及日常用品的展示空间;“云料理”为创意乡土菜特色餐厅。
总体来说,建筑师下乡是好事,会引起更多社会各界对乡村的关注,我相信只要大家愿意对乡村花时间,总能找到办法,让衰弱的老村子有再生的动力。乡村的规划不能重复城市的方式。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乡村案例,往往是有情怀的艺术家、建筑师长期深入当地生活,慢慢努力改变乡村,如果是简单规划的话,还没有看见有利的成效。乡村的改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对乡村应该抱有对文脉、历史充分敬畏的态度来做事情,延续乡村文脉的努力,要比改变乡村现状的意义要大得多。
“Less is more”, 少就是多,老房子的改造,动作要少。这是建筑师到乡村后应该持有的原则。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向生活学习,而最好的载体在乡村。到乡村去做设计,不是去改变,去创造,而是去敬畏。乡村盖房子容易,在城市用地上施行的那些规范乡村没有。建筑师有更高创作的自由度,很容易将乡村变成一个实验场所,用城市的方式,去实现关于建筑的理想。这是错误的。建筑的理想要和乡村的需要结合起来。不是建筑师想做什么,而是更多考虑,这块土地需要什么,当地的村民需要什么,这比建筑师用建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念要重要得多。
现在我们提倡,建筑师到农村去要高暖,不要高冷,要给乡村带来有温度的空间,有温度就有动力。在乡村做项目,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项目实施能否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在好处;二是能否引起对乡村衰弱的关注,从而提供更多帮助,这比项目本身呈现的状态更重要。乡村建筑应该有内容,有持续性,为乡村发展提供动力,让村民和城市人都喜欢。我们的乡土项目,更多关注建筑如何为重建社区发挥作用。莪山,通过我们的努力,受到关注,是一件骄傲的事情。城市旅游开始兴起,周末度假,民宿经常爆满,也有很多参观学习的人。当地人对老房子可以改造成这样美好的空间感到惊奇,大家现在已经不会轻易拆掉老房子了。
也有一些人担心乡村过分商业化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乡村面对的首先是一个衰弱的问题。如果真有几个村落商业化,也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想一想另一种极端,农村是商业化更能接受一点,还是全部衰败好。中国目前的农村问题,不是过分商业化的问题,而是绝大部分村庄走向衰弱的现状,年轻人都离开村庄,村庄面临废弃。乡村的魅力不是原汁原味的破败,而是营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既是熟悉的老房子,又能惊奇于它的变化。外人能体会到老建筑的美,而村里人也能看见老房子新的价值。莪山是一个普通的乡村,把他们的生活用这种方式展示出来,才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