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1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和构建的有效措施,以期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农业循环 经济保障 体系构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长期的农业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道路,仅仅重视经济的快速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国家需要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的有效开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含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它的目标是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排污最小化和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最终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保障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要采用有效措施保障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政策法规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到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包括资源、经济、环境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首先要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借鉴外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并结合本国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使用等方面的奖惩制度,同时,国家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确保农业循环经济的落地实施。其次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其发展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重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农业生产,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加工再利用,使其资源化、无害化。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新型先进的农业经济形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依靠单一的部门和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引导,通过市场运作使全体农民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经营管理当中,只有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才能持续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搞好技术人才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对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技术要求很高,这就需要先进的科技和优秀的人才做保障。第一,要重视科技的开发与推广,要有针对性的建设有关清洁技术、生态产业、循环经济的实验室,重点研究节能降耗、资源再利用的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二,要强化技术交流,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经贸活动,为农业生产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并鼓励引导社会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科研活动中,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验。第三,要培养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人才队伍,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依靠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来培养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建设带动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生产技能的提升,保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

3、稳定资金投入保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需要大量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对资金投入的需求很大,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更离不开国家稳定的资金投入。第一,国家要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资力度。国家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水利、生态环境、良种工程建设。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地方政府要与国家目标相一致,把财政投入重点向农业倾斜,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广泛吸引外资,给予外企投资适当的优惠政策。第三,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的个人投资。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受益者,他们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调动农村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适当的投入。

4、强化自然资源保障。

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国家要强化对自然资源的保障。第一,加强土地管理、提高耕地利用率。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是随着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非法占用的加剧,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国家和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惜土地,适度开垦,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二,珍惜水资源,加大水体污染治理力度。近年来,我国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污水乱排现象逐年加剧,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极大重视水体安全问题,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应急水源、备用水源,禁止超采地下水、过度拦蓄地表水,建立健全排污企业奖惩制度,严厉打击污水乱排的企业。

5、做好宣传教育保障

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在我国没有进行深入的传播,社会人民普遍对其缺乏了解,所以要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普及。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板报、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把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相关内容、生产模式及具体技术向社会公众进行灌输,使人们在农业生产中自觉应用循环经济的技术和原则,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进行典型示范和利益展示,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对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利益,不仅可以降低农民生产成本,还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典型示范,优先扶持思想先进、学习能力强的农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效果后主动带动身边的农民,逐步使所有农民感受到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积极投身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当中,最终在全国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模式,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各方面的发展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在大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时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政策法规保障、技术人才保障、资金投入保障、自然资源保障和宣传教育保障,这样才能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在全国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会,赵凯,胡源,郑巧凤.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综述及评价[J].世界农业.2008(09)

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2

摘要:基于人类环保觉悟的提高,逆向物流引起企业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逆向物流作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挖掘顾客潜在价值和提升供应链整体效应的重要方面。而我国企业目前逆向物流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市场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对逆向物流内涵缺乏的正确理解,同时较落后的处理方法与手段以及管理等现象。因此,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求基于循环经济这一大背景下构建企业逆向物流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逆向物流;创新

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却因此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能源危机”生态破坏以及“气候反常”等诸多环境问题。这些提示着人们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进行生产活动,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一、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的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指物质、能量进行递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的排放。其运行模式可简化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相对于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而言,循环经济则是用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来进行生产运作的。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二)逆向物流的含义

完整的物流系统应该包括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而我们通常提到的物流主要是指正向物流即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品及相关信息的流向。与此流向相反就是逆向物流,即指不合格产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求方返回到供求方的所形成的物品及相关信息的流向。它与正向物流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

二、逆向物流与循环经济的联系

(一)逆向物流支撑着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循环经济这一封闭的流程系统中包含了回收、回收物的处理、可再利用资源再投入到生产的逆向物流流向,在正向物流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的产品和包装物等利用逆向物流方式,进行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形成可使用的资源,而残次品中那些完全丧失使用价值的废物则通过焚烧和填埋再重新回到大自然生态系统中。这一系列的流程活动都必须以顺畅的逆向物流体系为前提方可顺利完成,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二)逆向物流推动并加速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逆向物流迅速发展为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物品提供了条件,为社会资源的节约,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提高,企业总体竞争力的提高提高了基础。同时伴随着逆向物流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原先无法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也逐渐成为可回收利用的那部分,这就加大了资源利用率,提升了资源再利用的空间,加速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引导企业回头重新重视逆向物流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循环经济利用市场引导逆向物流发展。

循环经济的实质是资源循环再利用,对于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回收和再资源化,这样之后才能再回到生产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逆向物流贯穿始终,同时越发达的循环经济,需求动力对逆向物流的影响就越大,发展也能越迅速。这样,循环经济利用市场在逆向物流的发展起引导作用。循环经济的推广力度越大,逆向物流的发展也将越迅速。

(四)转变传统观念和生产技术制度的创新对逆向物流的发展起助推作用。

随着人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觉悟的提高,转变发展观念,推广循环经济,加大回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吸引更多的物资进行循环利用,逐步提升对逆向物流的需求空间,推动逆向物流的成长。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视技术的创新与经验的累积,为我国整个逆向物流体系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支持;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赢利水平,进一步吸引资源进入逆向物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逆向物流。为逆向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需要引起相关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方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趋势。

三、逆向物流在我国发展缓慢的几大障碍

(一)对逆向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人们普遍缺乏对逆向物流的认识,还没深刻认识到逆向物流对企业运作成本、企业利润以对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大影响。由于认识不够当然无法把逆向物流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行列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阻碍了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

(二)产品回收的不确定性以及回收成本费用的增加

由于逆向物流系统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系统的滞后性导致难以确定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造成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难以平衡。从信息获得和分散性的来讲,这些无疑都加大了企业回收产品的难度。而回收这些有瑕疵、废弃物品增加了整个生产成本导致利润的减少,在市场经济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企业必将削减对逆向回收的投入成本,这将限制和阻碍逆向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三)逆向物流较落后处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以及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逆向物流的操作系统和方式则较为复杂多变,同时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企业难以掌握相关的技术。逆向物流的运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同时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物流技术能力、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以及组织结水平,而这些则正是我国现有企业所欠缺的。同时现有的市场继续沿用以往“一切为了生产”的思想,缺乏对循环经济的正确引导。由于我国整个物流行业还处于起步待飞阶段,市场对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责任机制不够健全,这些对逆向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把好源头关、质量关

把循环理念贯穿于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即原材料的供应采用循环、绿色和回收利用的物质;在产品设计时加入循环利用的设计理念;产品制造阶段不光要绿色生产同时还要严把质量关,减少残次品的数量,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为逆向物流的发展减少成本的投入。

(二)健全逆向物流法律法规,强化政府作用

为实现逆向物流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尽早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此同时,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引导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引导整个市场的规范发展。致力于建设一个公平、合理、有序、市场环境,为企业逆向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加强循环经济的宣传,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

(三)强调产品自主创新,提高回收处理技术与改造能力

对于方便回收利用和重复使用且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较小的原材料应优先考虑使用。拆卸连接方便、通用兼容的零部件在产品结构上应多采用。在企业逆向物流操作中,高利用率、低污染的技术与工艺优先采用,另外对废旧物回收处理技术的投入力度进行加大,早日设计制造出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处理技术与设备。在此条件下,方能实现逆向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循环经济是科学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企业自身得角度来看,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逆向物流运作,顺应了时代潮流,也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更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发掘出更多的企业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双赢结局。(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姚建华.基于循环经济的逆向物流分析[J]商业经济,2005(4):24-26

[2]陈洪容,司瑞红,廖麟志.循环经济下的逆向物流[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6(6):26-27

[3]王虎,陈韦伶.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逆向物流分析[J] 科技创业,2006(3):70-71

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一、循环经济认识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它不是那种高开采、低排放的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的传统经济,而是倡导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种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必要性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当前,湖南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工业固体废物有增无减;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仍较为普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统计的咨询、决策和监督功能,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工业化现状看,湖南工业发展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时期,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型传统产业在全省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并依据相关数据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就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3)优化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实施循环经济的需要。一是争取中央省部委支持、招商引资的需要。湖南已经开始发展循环经济,一直缺乏一套系统全面准确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统计指标体系,在争取国家省部委支持和招商引资时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撑。二是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统计工作主要体现在一些相关指标上,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反映循环经济状况的统计体系仅在探索阶段,循环经济统计制度仍是空白。三是监测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需要。近年来,为了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及企业投入大量资金。许多企业通过改进生产设备、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等来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

三、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1)统计原则。一是科学性。要能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特点、原则、发展的内在机制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标含义要明确、计算方法要规范、统计指标要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整体情况。二是针对性。在实际选取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主要指标,并尽可能避免指标间的相关性。三是实用性。指标宜简不宜繁,资料便于收集,尽可能利用和开发统计部门和相关部门已有的公开资料和统计数据,适当补充特色指标,尽可能不另外布置统计报表。四是系统性。既有绝对指标,又有相对指标;既有总量指标,又有结构指标;既有数量指标,也有质量指标,各种指标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比较合理、严密、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五是渐进性。制度设计上必须从简单到复杂、从粗到细逐步推进。(2)体系构建。一是目标层。测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循环经济系统所能达到的水平以及较上一时期循环经济运行所带来的系统改善。目标层由准则层反映,目标层是准则层及具体指标的概括。二是准则层。准则层是目标层的具体反映,本文准则层的没置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节约使用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和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指标四个子系统。三是指标层。每类准则层指标又分别确定若干个评价目标,再根据不同的目标设立终极指标。指标层是影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最基本因素形成的指标,它提供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准确信息。(3)具体指标。第一,组成。经济发展:人均GDP(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R&D经费占CDP比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恩格尔系数(%)、每万名劳动力R&D人员(人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万人)、绿色食品加工产值(亿元);资源节约使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万元GDP电耗(KWh/万元)、万元GDP水耗(M3/万元)、煤炭资源回收率测算(%)、资源节约使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城市燃气普及率(%);循环利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中水回用率(%)、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秸秆综合利用率(%)、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万元GDP三废排放强度(吨/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废处置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污染减排及生态安全化肥农药薄膜施用强度(吨/万元)、环境噪声年平均分贝值(分贝)、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重(%)、财政中环保投入占GDP比重(%)、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m2)、水土流失、盐碱地治理率(%)。第二,说明。恩格尔系数是根据城市和农村恩格尔系数加权得到的;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是用评价年往前推5个或10年份的有关数据计算的,所用计算公式:A=Y-αK-βL(1)式(1)中: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金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增加1%时,产出增加α%);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时,产出增加β%)。以上4个年均增长速度皆按水平法计算,以产出为例,计算公式为:

式(2)中,H为计算期t年的产出,Yo为基期的产出。通常α取值0.3,β取值0.7,根据所评价地区可作适当调整。资金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之和(以“资本形成总额”代替),劳动者(L)为全社会劳动者年末人数(以“全社会就业人员”代替)。若EA表示科技进步对GDP增长速度的贡献,则B的计算公式为:EA=A/Y×100%(3)。

四、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1)评价目标。一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且使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有所了解。二是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考核。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围绕循环经济所做的工作是否真正促进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为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四是比较。通过对同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可以判断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寻找不利变化的因素,以及时扭转不利的变化趋势,使其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通过对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比较,可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并分析落后的原因,还可以把循环经济建设卓有成效地区的经验加以推广,推动区域问的交流。(2)评价方法。一是指标的标准化处理。指标体系中既有正向指标也有逆向指标,分别予以标准化处理:对于正向指标,标准化值=(指标值/标准值);对于逆向指标,标准化值=(标准值/指标值)。需要说明的是,当标准化值大于1时,只取1为最大的标准化值,以避免因个别指标值的超常而影响综合值的计算。二是指标权重的确定。鉴于所建指标体系具有多层级的特点,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既汇集了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又利用模型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了数学处理,故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较为适宜。三是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较多。由于线性加权法具有使用广泛、操作简明、含义明确等优点,选择此法进行指标合成更便于分析和比较。线性加权法的函数表达式为:F∑PiWj。其中,F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分值,Wj为各子系统的权重,Pi为各子系统的综合得分值。综合评分值越高,说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

五、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运行体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公众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持续动力。加强和督促各地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规划中明确政府、企业以及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逐步完善循环经济的管理框架。(2)以点带面,建立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生态工业,在全省推广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从源头-过程-终端严格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小对环境的影响;二是发展绿色农业,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有可为,应在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及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加强循环经济指导;三是建设循环型社会,倡导生产者开展绿色营销,引领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尽快推动资源回收、循环利用产业的形成。(3)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在继续完善各项政策的同时,重点应研究制定促进节能、节水、节电的鼓励政策和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大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力度。政府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应着重扶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究;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尽快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为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技术推广的信息服务方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信息共享体系。三是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都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鼓励社会各界都参与发展循环经济,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培训、讲座等多种传媒渠道普及循环经济知识;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日、节水节能周、循环社会月等宣传活动,培养和提高全社会成员的资源忧患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全社会成员的支持和认可。

参 考 文 献

[1]叶义成,柯丽华等.系统综合评价技术及其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1)

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4

一、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适应新的资源供给形势和新经济增长观念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国际社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时代特性和前瞻性。目前我国正在实行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已开始立法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具有一定的惯性,难以很快适应经济模式的转变,在新经济模式推广过程中成为阻碍因素。因此,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之后各国学者大量研究,且大多是从技术、资源、环境及生态等角度进行的。实际上,循环经济不是研究环境保护方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经济,它的基本含义是生产、消费的集约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实现提高资源效率、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社会进步和福利最大化。它的基本特征,又称“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再利用(Reuse)——努力回收利用废弃物;资源化(Recycle)——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图1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

2、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物料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消费为一体,将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再循环”的“开环”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循环模式,从而使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经济转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微观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中观区域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企业之间建立工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宏观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进行物质循环。

三、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存在的缺陷

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确

由于我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产权的界定不明晰,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性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政府必须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2、政策缺乏约束性与激励

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需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

3、政府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即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例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

4、传统方式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以“两高”为特征。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要求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

四、循环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实证分析

目前,云南还是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外力的推动,使尽快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推动云南经济的发展。针对云南的实际发展情况,云南省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在云南的发展。

1、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因此,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循环经济,统一协调各种利益,协调各部门,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2、加快各种法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基于生态效率的经济模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手段来实现。要保证各市场主体在关心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积极关注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就必须尽快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企业的行为。只有建立公平的制度,创造了市场平衡机制,才能把循环经济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目前云南缺少相关的法规制度,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加快法规的制定,保障循环经济的实施。

3、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发挥示范作用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云南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而云南虽然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目标不够明确、发展动力不足、缺少技术资金以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指导,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支持力度。协调、解决试点单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强化试点示范效应,发挥好示范作用,为今后实施循环经济做铺垫。

4、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没有科技的支撑,最基本的回收利用都难以实现。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加速促进循环经济的建立。因此,必须加快构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促进科技投入的政策、各项专项技术政策,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

五、结论

通过政府的参与和调控,建立起一种新的制度框架,把生态环境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社会机制,创造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管理机制,使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外部环境的这种变迁必然会对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约束或激励,企业可将这些变化内化,进而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生态化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云燕: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8(7).

[2] 李云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8(8).

[3] 季文、王少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转型机制研[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4] 刘伯雅:浅析政府行为外部性及其经济职能[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

[5] 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基于政府与企业博弈均衡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6] 宗建树、陈湘静:为循环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N].中国环境报,2007-09-05.

[7]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Z].国发〔2005〕22号.

[8] 徐建中、马瑞先: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激励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9).

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掣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中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近几年,社会各界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在此,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目前中国已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这种紧张局面,有利于中国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旨在源头减少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坚持生产和资源节约并重,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削减。在生产领域,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节能、节材、节约资源及节约土地,所生产产品的体积小型化和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及产品功能增大化,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在消费领域,减量化原则要求改变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推崇政府绿色采购、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使用一次性用品。

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生产领域,要求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来设计使用标准尺寸的零部件,以便于维修和升级替换,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消费领域,提倡消费者购买耐用的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强调通过强化服务等手段,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减少废弃。

再循环利用原则是循环经济运行应遵循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其再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使其重新返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力、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对重点领域要建立完善资源合理利用的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进入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不仅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各项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大量的企业已经加入到清洁生产的行列。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另外1万多人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最好的国家。

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所谓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指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企业生产,建立企业间的经济循环利用关系,使得一个企业的“废料”变成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废气物和污染的排放,甚至“零排放”。2004年4月,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天津开发区落户。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之后,这种实验将陆续在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进行。

3.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地探索,中国已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

4.区域层次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了规划。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辽宁省和山东省。辽宁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法律和经济政策体系,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和产业等多个层面同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力争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山东省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的发展。

5.开始尝试排污权交易。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了。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谁就要为此付出相应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排污权”成为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在政府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通过这种市场自动调节的方式,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就将逐渐被淘汰,注重环保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2003年南京下关电场与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第一个二氧化硫排放权协议,后者以每年170万元的价格从前者手中购买了17000吨的排放指标,合同时效期为三年。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宏观经济效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理念倡导、早期摸索以及局部实验示范阶段,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主要问题还在于中国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截至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律。虽然现有的相关法律已经包含了循环经济的萌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等都有涉及。

三、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一)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1)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到有法必依。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执法必严。(3)加大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者及时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制裁,做到违法必究。

据悉,中国正在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并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上海宣言”指出,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政策引导与经济激励并行

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所占市场比例很小,需要政府采取对策积极扶持发展。政府应大力宣传,多方筹集资金,增大对环保产业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培育有助于环保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向环保产业的方向转移。就目前中国相关政策的建设情况来看,在基本法出台之前,国务院在2005年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可以暂时作为指导中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其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较为有利。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同时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依法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工业污染负荷,缓解结构性污染问题。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合理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综合因素,从区域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布局,凡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要给以经济处罚,并限期治理;对群众意见大,影响人民生活的,要实行关、停、并、转、迁,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推动、服务”的作用

1.指导。就是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通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规划的编制来发挥作用。环保部门要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有积极性的地区、企业、园区等,并组织专家队伍,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本企业、本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纳入规划,形成可实施的项目。其次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介绍国内外循环经济动态等。

2.监督。环保部门作为一个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障这些责任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3.推进。环保部门要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试点面除了现有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废弃物,包括废包装、废塑料、废旧家电、厨余垃圾、废旧汽车等重要的生活、工业废物,开展回收、拆解、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示范试点。通过这些试点工作,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

4.服务。各地环保部门应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和服务机构及社会各界的科研力量,开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5.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行为的转变

首先,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使各种资源能够有效地被循环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企业的其他行为,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理念、环境管理方式等也应有较大的转变:(1)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选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符合环保标准;(2)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以减少商品对环境的污染;(3)企业应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废物回收体制。

(六)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有: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如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人类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循环济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划分标准,这样既方便我们消费者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废弃物,增强环保意识;又能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了工作因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七)密切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但现在仍处于早期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所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正确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仍需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个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循环经济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汝雄,王建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0,(11):29-30.

[2]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N].经济日报,2005-12-16(5).

[3]肖利平,姚咏梅.循环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引擎[J].中外企业文化,2005,(10):6-9.

[4]任勇,陈燕平,周国梅,冯东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137-142.

[5]王辉,郑祥民,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2005,(1):54-60.

[6]雷育武.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环境保护,1993,(11):47-13.

循环经济的含义范文6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旨在源头减少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坚持生产和资源节约并重,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削减。在生产领域,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节能、节材、节约资源及节约土地,所生产产品的体积小型化和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及产品功能增大化,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在消费领域,减量化原则要求改变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推崇政府绿色采购、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使用一次性用品。

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生产领域,要求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来设计使用标准尺寸的零部件,以便于维修和升级替换,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消费领域,提倡消费者购买耐用的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强调通过强化服务等手段,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减少废弃。

再循环利用原则是循环经济运行应遵循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其再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使其重新返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力、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对重点领域要建立完善资源合理利用的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进入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不仅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各项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大量的企业已经加入到清洁生产的行列。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另外1万多人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最好的国家。

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所谓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指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企业生产,建立企业间的经济循环利用关系,使得一个企业的“废料”变成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废气物和污染的排放,甚至“零排放”。2004年4月,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天津开发区落户。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之后,这种实验将陆续在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进行。

3.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地探索,中国已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

4.区域层次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了规划。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辽宁省和山东省。辽宁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法律和经济政策体系,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和产业等多个层面同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力争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山东省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的发展。

5.开始尝试排污权交易。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了。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谁就要为此付出相应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排污权”成为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在政府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通过这种市场自动调节的方式,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就将逐渐被淘汰,注重环保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2003年南京下关电场与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第一个二氧化硫排放权协议,后者以每年170万元的价格从前者手中购买了17000吨的排放指标,合同时效期为三年。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宏观经济效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理念倡导、早期摸索以及局部实验示范阶段,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主要问题还在于中国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截至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律。虽然现有的相关法律已经包含了循环经济的萌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等都有涉及。

三、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1)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到有法必依。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执法必严。(3)加大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者及时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制裁,做到违法必究。

据悉,中国正在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并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上海宣言”指出,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政策引导与经济激励并行

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所占市场比例很小,需要政府采取对策积极扶持发展。政府应大力宣传,多方筹集资金,增大对环保产业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培育有助于环保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向环保产业的方向转移。就目前中国相关政策的建设情况来看,在基本法出台之前,国务院在2005年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可以暂时作为指导中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其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较为有利。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同时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依法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工业污染负荷,缓解结构性污染问题。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合理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综合因素,从区域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布局,凡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要给以经济处罚,并限期治理;对群众意见大,影响人民生活的,要实行关、停、并、转、迁,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推动、服务”的作用

1.指导。就是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通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规划的编制来发挥作用。环保部门要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有积极性的地区、企业、园区等,并组织专家队伍,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本企业、本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纳入规划,形成可实施的项目。其次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介绍国内外循环经济动态等。

2.监督。环保部门作为一个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障这些责任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3.推进。环保部门要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试点面除了现有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废弃物,包括废包装、废塑料、废旧家电、厨余垃圾、废旧汽车等重要的生活、工业废物,开展回收、拆解、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示范试点。通过这些试点工作,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

4.服务。各地环保部门应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和服务机构及社会各界的科研力量,开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5.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行为的转变

首先,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使各种资源能够有效地被循环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企业的其他行为,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理念、环境管理方式等也应有较大的转变:(1)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选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符合环保标准;(2)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以减少商品对环境的污染;(3)企业应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废物回收体制。

(六)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有: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如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人类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循环济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划分标准,这样既方便我们消费者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废弃物,增强环保意识;又能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了工作因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七)密切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但现在仍处于早期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所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正确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仍需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个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循环经济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汝雄,王建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0,(11):29-30.

[2]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N].经济日报,2005-12-16(5).

[3]肖利平,姚咏梅.循环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引擎[J].中外企业文化,2005,(10):6-9.

[4]任勇,陈燕平,周国梅,冯东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137-142.

[5]王辉,郑祥民,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2005,(1):54-60.

[6]雷育武.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J]环境保护,1993,(11):47-13.

[7]任勇,李华友,周国梅,陈赛.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与法律体系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131-136.

[8]李兆前.树立循环经济模式落实科学的发展观[J].环境保护,2004,(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