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学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学概述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占据数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对数学知识理解、应用等起到导向作用。面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加之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过渡阶段,要使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教师不仅要突出概念教学,同时必须创新概念教学的新方法,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样,数学概念也必须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形象的实例建立起联系,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如在学习有关“平均分”概念时,开始学生不易把握,如果给学生9个同样大小苹果,第一堆是1个,第二堆2个,第三堆6个,问:每堆一样多吗?哪一堆多呢?对于这个问题,容易把握;这时,重新分每堆3个苹果,你认为哪堆多呢?学生很容易回答:“每堆一样多。”将苹果的个数进行合理变化,将学生叫到讲台前亲自感受“平均分”,以此为基础,定义“平均分”,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直观感受概念教学,同时有意识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理解。
二、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看,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教材中的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而通过直观形象的实例演示,但往往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根据概念理解的难易度,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进行适度补充,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概念。如在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观察米尺,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接着通过实物长度感受1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是对“米”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与补充,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概念,较为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将抽象化具体,强化数学概念的理解
艺术学概述范文2
关键词 高校 艺术体操 形体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大家对于形体教学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形体塑造课程的意义已不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艺术形体肢体语言,并能展示这种艺术形体肢体语言的舞蹈演员;而是通过与人体相关的形体塑造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形体”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他人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展现,是提高自我审美修养的一种艺术。艺术体操形体塑造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无论是对其气质、风度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概述
所谓形体是指人的身体形态,由体格、体型、姿态三个方面构成。形体美是由身高、体重和人体的各部分长度、围度及比例所决定。形体美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美,能够体现健壮的体格、完美的体型、优美的姿态,所展现出的是和谐的美。
艺术体操形体塑造的教学是以人体科学为基础的形体动作训练,是在以改变学生的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的基本训练,同时又是以提高学生形体肢体表现力为目的的形体技巧训练,它为其良好的站立姿态,坐姿,行走姿态的培养在身体素质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不仅能够很好的改变学生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塑造完美的身体形态,提高其灵活性,增强其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对其气质风度、精神状态进行完美的塑造。
二、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特征
(一) 有序性
艺术体操形体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是由易到难、相互衔接,教学体系系统、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通过有序的形体练习,来达到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节奏性
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形体练多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使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中体会其动作特点,感受动作的真谛。因此,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突出动感与韵律的有效及完美的融合,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凸显其美的内涵。
(三)针对性
在形体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具有异质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从动作的难度、教学的步骤和运动负荷上的选择与使用也有所不同,突出其针对性,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基础条件有所不同,因而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整体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其实效性与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五) 科学性
在教学体系中,无论什么样形式的教学过程都是要以严谨的科学性来做为支撑。那么注重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科学性,可以有效地克服在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实效、严谨,从而确保其教学质量。
三、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改革与审美观培养的途径
(一)凸显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具有区别其他教学科目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它能够与美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还要突出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以美育的视角对自身的形体学习进行有效地审视与修正,并使之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相融合,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实现。
(二)注重形体美的完美塑造
形体美主要是体现人体外型的匀称、和谐与健美,是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核心内容。形体美显示的指数体系是由身高、体重以及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围度及比例所构成的。其中,骨架的大小及身高与四肢长度的比例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而身体的围度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的肌肉体积的改变,从而实现对身体围度的有效塑造。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练习手段的合理运用而进行的有效的形体练习,可以对学生的身体比例均衡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其身体各个部分更加的匀称、协调,从而趋于和谐、完美。
(三) 突出动作美的显现
动作美是特殊的审美对象,所凸显的是人在体育项目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运动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任务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形体练习的方法,提高形体练习的意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动作组合的练习,用以加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巧性,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的观点,培养正确的动作姿态和节奏,提高其自身艺术修养。通过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使学生表现出的动作美主要是身体形态的美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美的总和。教学实践证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待美的感受力,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完美地展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 促进美学教育的发展
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优美的身姿、高雅的气质以及潇洒的风度;美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完善其审美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为宗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通过对学生形体、身姿、行为动作的有效训练而展现美感,美育教学则以其特有的审美标准对学生的体态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修正。因此,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注重与美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与完善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强化对美学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充分得到身体的锻炼,同时又可以得到有效的美的熏陶。这种健身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是构建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完美体系的重要因素。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寓教于美”功能,在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充分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气质、风度以及身体形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以培养专业领域形体行为的传统的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理念现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气质及其外表的追求。现如今,拥有良好的体态、高雅的气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将成为学生将来就业的有利因素。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对原有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也已经成为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提升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认知与理解
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拥有完美的身体形态,形成良好体态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具有高雅气质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保障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将必须提高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理解和认知。首先,要使学生对形体的基本构成因素具有全面的了解,即形体是由体型、体格、姿态以及仪表等四大要素构成;其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是以身体的练习为基本手段的,通过与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来促进人体匀称和谐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体型、完善审美的意识、培养正确优美的体态和动作,同时促进人体形态更加的健美的教育的活动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学习目的的明确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有效加强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对待学习的精力的投入,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产生的强烈的内在动机,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改正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更应充分遵循这样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其心理的特点,以便采用实效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确保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目标的完美实现。
(三)重视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
自我表现能力是指自身通过某种途径,巧妙运用某种方法,在一定场合向别人展示自己所具备的特长或优势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主观条件。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可以充分的体现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理论的认知,以及对身体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与其学生的形体的肢体表达能力、交往的能力、自信心、主动性和能动性紧密相关。因此,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自身的技能素质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也可以使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效果的判定,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更加有效地安排教学的进程,使教学具有有序性和实效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为其今后的就业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加强与美育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加大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是保障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在当今新形势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曾琳叶.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5).
[2]刘洁,赵书祥.形体与健美操不同课型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3]刘正武.形体课对女大学生形体改变效果的实验研究[J].教改纵横,2006,9.
艺术学概述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先从认识数开始,可以说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把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对万以内的数认识安排在三个年级,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安排是:一年级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100以内数的认识是整个认数教学的关键。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本文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来简单谈一谈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找到难点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在平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我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口头数100以内的数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唱数”的层面,还没用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在数法上也不是很标准,很多学生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二十五数成二五等。同时,在实际数物体的数量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尤其在数到几十九时,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不知道下一个该数哪个数的现象。如在59、69、79、89等数后面接的是几十,仍有不少学生需要思考一下才能数下去。除此之外,学生从某个整十数开始数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从某个中间位置开始数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如从37数到48,或从67开始向后数五个数,都会让学生不知所措。
二、从实践活动入手
认识100以内的数,是学生适应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须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素材。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数班内人数、粉笔、小棒、花片等实物,体会数来源于数,感受数和物的一一对应关系,逐步积累活动经验。
具体而言,根据数概念教学的难点,广大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践活动:
1.让学生动手数具体的实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小棒、纸片、粉笔、豆子等实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具体的实物。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创设这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尝试活动,还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各种途径,让学生自主将数学知识迁移内化。
2.抓、估、数豆子
在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抓一把豆子,握在手里感受一下,然后放在桌子上进行估算并实际数一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次,这一次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抓的颗数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和上次抓的实际颗数做比较?”再实际数一数,并填写记录表。在这种自己抓、自己数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自己抓的颗数和“再来一次”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多种形式巩固数的概念
在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花片图),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指名数、男女生对口数、开火车数等),用不同的方法(1个1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从1数到100(重点从20数到100)。
我通过这样变化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并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数物体,进而掌握快速数数的基本方法。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指名让学生数,如从二十四数到三十五,跨过整数从中间位置开始数,以便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数的模型。还可以让同桌之间拍着手数,从四十八数到六十,从七十一数到八十五等。拍手数节奏快,且是跳跃性的数数,对学生的思维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在脱离实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数数,并重点指导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该数哪个数。
通过借助数花片图,采用多种策略数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突破了数到几十九该数哪个数的难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数实物。
四、教师要善于处理教学中的意外
在让学生分组数粉笔、小棒和花片等实物的环节中(各类物品的数量是相等的),教师的意图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在三个数粉笔的小组中,其中一个小组出现了一支粉笔断成两截的情况,最终两个小组数的是46支,而另一个小组数出了47支。我这时说到:“2个小组数的是46支,你们数的47支,你们数错了。”这个小组的学生却回应我说,他们盒子里的一支粉笔断成2支了。这时候,我抓住了课堂的自然生成,对学生认真严格的实数精神进行了表扬。我通过对这种教学中的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数数的意识。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广大的数学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探讨,从而探索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概念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梅英.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2009(05).
2.仲玉奇. 扬生活的风帆 促数感的发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策略谈[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0(02).
3.吴汝萍.让数感在认数过程中“丰满”起来――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J].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2(10).
艺术学概述范文4
一、 鼓励学生给教师评分,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检查课堂效果。
往往有这么一种情况,教师花费较多精力设计的教案,学生却并不感到满意,为此我采用以下方法作调查:课后,发一张表格给每位同学,要求他们客观地给这堂课打分(5分制),并写出简单的评语,有啥说啥,不署名。这样一来,5分、4分、3分、2分都有,有些甚至说得非常刻溥。有一次,我经过充分准备,上了一堂《数列》复习课,自认为是成功的,结果不少同学打3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道例题的解法不够满意。此题如下:七个实数排成一排,奇数项成等差数列,偶数项成等比数列,且奇数项和与偶数项的积的差为42,首尾两项与中间项的和为27,求中间项。我是这样讲解的:设这七个数依次为 (d,q分别是公差公比)。
因为b2q2+2bq+6=0无实根,所以bq=2得中间项为2。
有些评语这样写道:“你要我们设得巧,而老师却设得欠巧!”课后我反思:若将七个数设为a-2d,bq, a-d, b, a+d, bq, a+2d。那么计算简捷许多,同学的“设法欠妥”暗示了我:可能有较为巧妙的设法. 让我的教学水平又一次长进,这正是教学相长的一条有益途径。
二、 鼓励学生上台试讲,师生共同评议
每次讲课结束,我都把下次讲课的内容告诉学生,让他们预先备课(每人每学期准备一册“学生备课笔记”)。上课时,提名一位同学上台试讲(有时要事先通知),一般是轮流进行,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讲清主要内容,并试谈体会,随后根据试讲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讲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内容予以肯定和综合提高,进而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有一次,一位同学上台复习组合数公式,他写出了组合数公式并加以推导之后,举出书上的一道复习题:“一堆零件如图(图略):第一层(最顶层)1个,第二层1+2个,第三层1+2+3个…求n层的零件总个数”。该同学抄完题后,同学们就窃窃私语道:“这道题怎样用组合数公式?”该同学目视四周,从容地往下讲:
依题意即求:Sn=1+(1+2)+…+(1+2+…+n)
所以数列的通项可写成:an=1+2+3+…+n=n(n+1)2
这样可将原式转化为:Sn=1×32+2×32+…+n(n+1)2
矛盾转化,可导致组合数公式的直接应用:
第一项:1×22=C22=C33
原式可写为:Sn=C33+C23+C24+…+C2n+1
由组合数公式:即C33C23=C24 即
Sn=C24+C24+C25+…+C2n+1
Sn=C33+C25+C26+…+C2n+1
如此继续下去
Sn= C3n+1+C2 n+1=C3n+2=(n+2)(n+1)n6
同学们一致反映转化得很有新意,都拍手叫绝!
三、 改革课本例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都要讲解例题,教师一般认为课本例题总带有普遍指导性,是知识运用的典范、教师必讲,这才叫忠于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索,忠实于教材并不等于每例必讲,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能理解的,可以不讲或略讲,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些学生认为课本上出现的例题解法总是最佳的,用不着去考虑别的解法,其实不尽然,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几乎所有教材和教辅资料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解法,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采用以下解法:
由于a1、a2、a3、…an依次成等比
a2a1=a3a2=…anan-1q(公比)
由等比定理:a2+a3+…ana1+a2+…+an-1=q(a1+a2+…+an-1≠0)
即Sn-a1Sn-an=q
化简整理得:Sn=a1-anq1-q
亦即Sn=a1(1-qn)1-q(q≠1)
这就推证出了异于课本的证明。
对于较难的例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可以引导学生爬梯子,由学生步步攻克难点,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填鸭式讲解。
例如解答这样一道习题:
求证:C1n+2C2n+3C3n+…+nCnn=n•2n-1
证法(参考书上):
kCkn=kn(n-1)…(n-k+1)k!=n•(n-1)(n-2)…(n-k+1)(k-1)!=nCn-1n-1…
令k=1,2,…n并将所有几个等式相加,便有C1n+2C2n+3C3n+…+nCnn=nC0n-1+nC1n-1+nC2n-1+…+nCn-1n-1=n•2n-1
分析以上证明,第一步较为新颖,教师还可另辟蹊经,启发诱导如下:
Sn=C1n+2C2n+3C3n+…+(n-1)Cn-1n+nCnn
Sn=nCnn+(n-1)Cn-1n+(n-2)Cn-2n+…+2C2n+C3n
又Cmn=Cn-mn
将上两式相加得
2Sn=2n(nC1n+nC2n+…+nCn-1n) 即2Sn=2n+n•(2n -2)
Sn=n•2n-1
同学们感到这样的证明比较自然、巧妙,让“旧题”有了“新意”。
通过这几年对例题教学的探索,充分活跃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切实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所教班级涌现一批数学学习尖子。
四、 课堂上强调教学解题的辩证观点
《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中用唯物辩证法阐释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思路开阔,同时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觉运用辩证观点审题和解题。
例如:该三棱锥VABC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都是β、它的高是 h,求这个三棱锥底面的内切圆半径。
一位同学说,抓住了三棱锥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都是β这一矛盾特殊性,就自然地联想到,垂足是否在底面特殊位置上。运用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打开了解题思路。
艺术学概述范文5
关键词:《艺术概要》 形象思维 创意思维 创新能力
随着人才市场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地方院校中也相继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艺术概要》是一门人文学科,众所周知,本课程对于传统美术专业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文产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不仅仅是作为文产专业的一门艺术素养基础课,同时它更是一门文化创意能力的养成课、创意思维的训练课及创意资源的积累课,既重创意的思维路径技巧,又重创意的文化底蕴。然而文产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层面多元化,既要学习文化项目创意与策划、创意理论与实践等应用性课程,同时又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使得《艺术概论》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地位较为尴尬,一方面要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同时,部分艺术院校文化产业专业学生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较为突出,使人担心该课程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进步,电脑软件的更新换代,“百度先生”的无所不知,使得学生对于理论课堂的依赖进一步的减弱,专业设计软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的主要创作手段。对理论滋养的忽视,对中外民族文化特质的逐渐疏离,是目前此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的普遍现状。
2.传统的《艺术概要》课程教学通常实行“学院式”教学法,即以教师的教授为主,配以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涉及的图片内容十分丰富,信息量也极大,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将大量的内容和图片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相对来说互动较少,因而教师的讲解难免显得一厢情愿,学生被动的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同时,教师偏重于名家名作的分析,并以此作为重点内容考察学生,但对于培养学生对艺术现象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用美术史知识去启发文化创意实践的能力关注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3.与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相比,文化产业专业学生艺术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在班级中也呈现出艺术素养参差不齐的情况。《艺术概要》课程不同于中外文化史或中外美术鉴赏课程,它还包含了美学、史学、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求教师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是以画论画,不能将艺术作品与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相联系,也就难以揭示艺术的本质和源流。这样一来,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进一步的探究美术作品或现象背后的本质,课堂显得比枯燥无味。同时,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框架,也就难以调动学生运用美术史知识去获取创意灵感的积极性。
《艺术概要》作为艺术类课程之一,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一系列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运用相关的艺术概论知识培养其文化创意思维并提高其创新能力。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根据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的现状进行思考和改革。笔者就审美对象视觉化模式的建立、审美观察力的培养以及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真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达到良好的教W效果。
1.将传统艺术史论知识视觉化
把中外传统文化艺术进行现代化、创新化、东西文化融合地表达与传播,是《艺术概要》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而传统美术的创新和运用应该是这个教改趋势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一块。从大众文化传播的层面看,读图时代的文化是主要呈现出的是一种视觉文化、图像文化,因此,要想使文化得到更好的更广泛的继承和传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其视觉化、可视化。从人的认知过程来看,视觉化的作用是能够增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记忆和辨识度。在这个前提下,培养形象思维、特别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根,西方文化资源为参照体系的形象思维,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艺术概要》课程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教育的认识功能与审美价值建立在形象思维的特质基础上,使得教育显示出活力性、情感性及高效性。”视觉化的空间主要包括二维空间(如绘画)和三维空间(如雕塑、工艺品)的观察与鉴赏。教师授课时应了解学生作为鉴赏人所具有的不同特质来进行讲解,决不能用“求同思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完全相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天性。同时,教师授课时应注意讲课程内容以视觉化的空间图式传达给学生,借助多媒体影像、高清图片以及实物展示等方式,多角度、多方位的让学生了解作品、鉴赏作品。
艺术学概述范文6
[关键词]艺术教育 《艺术概论》 课程改革
《艺术概论》是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入门级课程,同时也是学生掌握艺术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专门性研究课程。该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如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展史和发展规律,艺术品、艺术家和艺术市场,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等各方面的知识,以探索艺术的本质特征,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是艺术教育的基本平台。
作为艺术理论的基础课程,《艺术概论》课程担负着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之门的重任,是“敲门砖”式的课程,但从目前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情况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以老师在课堂上的经验灌输为主,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依然没有能够从传统艺术教育的局限中走出来。基于以上两点,本文试图从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改革入手,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来诠释艺术教育,探索一条符合我们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构建一套以多学科为基础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一、《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最新出现的一个现象与热点问题,艺术教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国家重点高校开始设立艺术教育专门机构,开展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模式的探索。随着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活动走向深入,高校将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开设了诸多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核心课程,《艺术概论》是众多普通高等院校为艺术类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艺术类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1)艺术理论教学边缘化问题。第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重技巧轻理论的特点,课堂学习效率低下。艺术类的学生普遍存在形象思维相对较强,但文化素养低于其他专业学生的问题。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第二,大部分学生认为,技能学习能有实际的效果,能对就业起到极大的帮助,而理论学习却无法体现鲜明的效果,从而产生“理论无用”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逃课的现象比较严重。
(2)教学方法陈旧。首先,从课程教学的具体展开情况来看,教学方法保守、陈旧。课堂教学仍然固守一贯的传统模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为主,进行枯燥的理论灌输,整个教学过程缺少互动,既不新颖也无乐趣。对于现代新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甚少,采用传统的对照教材进行讲解和黑板板书的方式授课。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具体概念、名词只做流于形式的概述,或直接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中的图片、文字和影音等形式将概念与现有的艺术作品和生活中艺术现象相结合来进行讲解,以致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同时,学生却因缺少生动直接的艺术体验而在台下昏昏欲睡。因此,学生很难对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而这种理解上的困难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定位不明确。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中,对于《艺术概论》课程的定位是以“技”的传授为主,教学内容单一,缺乏周密的逻辑性,教学安排上较为随意,从而内容东拼西凑,比例失衡。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信息更新较慢,对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跟进,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专业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对专业的研究走向进行分析。教师没能及时吸收最新的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实际教学中观点陈旧,内容呈现出片面性,无法保证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从而不能达到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单一学科为基础,以“教”为上,而忽视其“育人”的功能性特征,这是传统艺术教育为人所诟病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探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专业技艺的培训只是艺术教育课程的形式载体,而以艺术的方式培育人,进行人文主义素养的修习才是艺术教育的根本。基于这一观点,如何在艺术教育的核心课程――《艺术概论》的教学中进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则凸显其现实意义。
(1)强调情景体验式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最大的改革来自于对情景体验式教学方式的利用。如在讲授“中国汉朝时期的美术”时,把学生带到湖南省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马王堆汉墓的出土文物,了解中国汉朝的漆器作品和汉代服饰;在讲授“世界建筑史”时,让学生去世界之窗参观各国建筑的代表作品,了解世界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形态。这种体验式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固定在教室的形式,让学生走出课堂,直接面对艺术作品,使他们获得最直观的艺术感受和直接的审美体验,一改传统艺术教育中只能大量获取间接审美经验,避免了理论脱离现实的尴尬。情景体验式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的艺术欣赏和体验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去理解艺术理论的相关问题。
(2)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理论教学那枯燥单一的授课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下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将当下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中来。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如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作用于学生,让学生对理论课程不感到乏味,获得最优化教学效果。在《艺术概论》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体验。以“美学原理”的教学为例,美学原理是最基础的艺术理论,属于纯粹的理论教学,学生往往对此项内容有抵触情绪。在实际教学中,谈到“艺术的本质”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法国拉斯科洞窟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原始岩画作品图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讲授“艺术的本质”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作品和理论相联系,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的引导式教学,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3)互动式教学和学生自主教学相结合。以 “艺术的分类”讲授为例。在讲授之前先设置问题进行导入,让学生谈谈对于“艺术的分类”的看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展开,最后做深化总结。学生对一些基本的艺术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只是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以及系统的总结。通过在课堂上展开课题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言论,引导他们对艺术问题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把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总结。在学生自主教学的这部分中,重点是要转换学生和教师的身份,让学生制作教学课件,走上讲台代替老师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这是一种较为大胆的教学尝试。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生讲授之后只做总结性的讲解。如在进行“电影艺术”的讲授时,我让学生自己来进行美国电影发展历史的讲解,并对自己制作的影片剪辑进行影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会自主地搜集资料,这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课件的讲解和影片评论是对其所掌握知识的梳理和理论的深化。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凸显其人文性,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与整合,使《艺术概论》不再是纯粹的理论教学,成为一门将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融为一体的课程;在跳出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之后,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注重直接审美体验的获得,引导和鼓励学生从事艺术作品的创作;通过多种方式的素质培养,让学生将整个课程所学内容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育人”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陈雅飞.先学后术 以学带术――陈振濂教授访谈录:关于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办学新思路[J].艺术探索,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