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1

关键词: 秦皇岛 乡村生态旅游 开发模式

1.前言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学者赫克特在1983年提出的,原意是指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1]。生态旅游所强调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1)不以破坏环境为基础;(2)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热爱自然和接受大自然教育为基本内容和特征;(3)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都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旅游”概念发展起来的乡村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乡村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为吸引物,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强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和谐,在旅游活动中融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考察、体验、娱乐等旅游需求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秦皇岛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秦皇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秦皇岛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秦皇岛市荣获“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市”、“中国休闲生态旅游魅力之都”等荣誉称号。2009年,秦皇岛正式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而这无疑给秦皇岛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根据《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0年)》统计,秦皇岛市建成或部分建成的旅游地共计42处(已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28处,部分建成的乡村旅游地为14处),其中海港区4处,北戴河区5处,山海关区9处,抚宁县5处,吕黎县5处,卢龙县9处,青龙县5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4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处,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处[2]。虽然秦皇岛市在生态旅游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缺少精品,生态旅游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少高素质的生态旅游导游员,当地居民参与性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等等。

3.秦皇岛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

3.1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秦皇岛市境内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资源基础。全市乡村旅游地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地质地貌、山地生态、水域风光、乡村风情、农业资源等6大主类:凸显地质地貌的板厂峪火山遗迹,温泉村的地热山泉;展现自然山地生态风光的董家口,蟠桃峪,桃林口,上梨峪等;水域风光明媚的新建村、蟠桃峪、草场、唐子寨等;历史文化悠久的英武山、五峰山等;乡村风情浓厚的户远寨、唐子寨、董家口、西山场、鲍子沟等;农业资源丰富的北戴河、小高庄、姚周寨、兴富庄等。

3.2便利的交通优势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秦沈、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京秦高速公路及102、205国道贯穿全境。民航开通了至上海、广州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海上客运开通了至大连、烟台和韩国仁川等城市的航线。便利的交通优势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良好的前期基础

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田园风光生态旅游资源秦皇岛最早进行农业旅游的景区,现已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旅游经验,具备了初步的项目开发的能力。在政府“旅游立市”观念的引导下,村集体和村民对旅游市场都有一定的基本概念和信心,对于进一步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提高服务质量,开发产品档次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3.4巨大的客源市场

秦皇岛市旅游业以北京、天津、河北等周边及东北地区近距离客源为主,随着秦皇岛市旅游局将开发力度向远距离市场倾斜,使秦皇岛市有了巨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2009年,秦皇岛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海外游客22.42万人次,增长19.7%;实现旅游总收入96.06亿元,增长32.0%。巨大的客源市场为秦皇岛市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通过对秦皇岛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秦皇岛市地理、人文优势,本研究尝试提出了以下符合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的模式。

4.1农园观光体验型

农业生态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验性。秦皇岛乡村可利用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园、鲍子沟生态旅游度假村及集发农业观光园等资源,根据不同农作物、水果的季节性特点,采取吸引游客入园活动的方式亲自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生活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同时可以向游客提供租赁农园的服务,让其在体验农家劳作乐趣的同时一览农事风情。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4.2乡村民俗文化型

乡村的文化和乡村遗产旅游最能够代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可以体现在乡村旅游的每一个环节。昌黎地秧歌,皮影戏曲表演,抚宁太平鼓,以及青龙剪纸都是秦皇岛乡村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通过去农家体验,欣赏特色民居建筑,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充分享受到乡村浓郁的风情和民俗文化。通过对当地文化习俗的了解还可以达到教育游客的目的。

4.3休闲度假型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度假活动迅速兴起,游客对能参与具有个性的回归自然、轻松娱乐、康复健身、增长知识等项目的需求不断上涨。秦皇岛乡村地区完全可以根据游客的这一需求开发包括周末节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疗养度假游和学生夏令营等活动,既充分利用了村里闲置的客房和生活设施,又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4.4修学度假型

利用乡村拥有的丰富的乡土资源和科普教育资源,可以使城市的孩子了解乡村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生们在考察实习的过程中,开始热爱自然,认识劳动,珍惜资源,从农业技术上得到启发,从乡村的微循环模式里深刻了解人地和谐的意义,秦皇岛乡村地区可开发的此类产品如青少年自然科学实习游,青少年环境保护学习游,社会实践游等。

5.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相对于单纯的农业或单纯的旅游业而言,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高效益的优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以使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同时加强农村与外界的交流,促进农民意识的转变,实现以旅游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帮助农村尽快实现小康。开发秦皇岛乡村生态旅游一定会为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李剑峰.秦皇岛市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2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2

一、项目简述

(一)、项目名称

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

(二)、项目简介

高西沟村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200亩,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林沟壑地貌,项目区有松柏林660亩,经济林200亩,水库、坝系、梯田等水利建设工程标准完善,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方面享有盛名,村内陕北农家生活氛围浓重,文化底蕴深厚,区内风景独特,环境优美,旅游区距210国道210公里,交通便利,现拟开发梯田观光、二郎庙攀登观光、水上游览、安桥焉休闲娱乐、农家生活体验等项目,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三)市场前景分析

项目区靠近210国道,已被国家列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并与我县的杨家沟纪念馆、姜氏庄园、李自成行宫等景点形成一条旅游线,市场前景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236.5万元。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入41.94万元人民币,5.6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六)合作方式

独资或合资合作

(七)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高西沟村

联 系 人:姜 良彪

联系电话:0912-6438100

邮 编:718100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高西沟生态旅游区位于米脂县城北20公里,距210国道10公里,项目区位优越,能够吸引城市居民和过往游客的光顾。

2、气候条件:旅游区年平均气温8.4°C,极端气温最高36.6°C,极端最低气温-26°С,年平均日照为2761小时,无霜期平均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

3、自然条件:高西沟农业生态旅游区占地1200亩,这里有660亩松柏林,200亩苹果园200亩大扁杏,有400亩被誉为黄土高原“金字塔”美称的人造梯田和淤地坝、偃窝、水库等水土保持经典工程。总之,项目区林木郁郁葱葱,水库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雅,有“陕北好江南”的美称,是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4、基础条件:项目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已纳入政府规划,即将实施,基础条件优越。

5、社会条件:高西沟已被国家列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得到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将全力打造高西沟生态农业旅游这块品牌,制定各项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成立了专门领导班子,社会各界人士和当地村民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经积极性十分高涨。

(二)资源特色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动力机制;生态旅游;农村经济

1 引 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 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第五,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机制。以往生产活动的过度开发容易造成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生态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是消除生态危机的途径,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发展旅游,使农村的旅游产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得以保全和改善,从而替代了高能耗企业的引入。此外,为了维系或提高乡村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必须将旅游业的一部分收入,返还于环境的保护。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4

广西生态旅游评价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对生态旅游开发资源环境条件评价,随着广西生态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入,广泛开展了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主要是从生态适宜度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生态足迹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价、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如蒙可泉等(2004)在分析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自然景观和景点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体验性美感质量、单因子的技术性、旅游环境生态质量、景观质量等进行评价[5];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分析和评价广西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6]。廉同辉等(2010)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具体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并制定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的总体评价等级[7]。生态旅游适宜性的研究可以为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及合理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冯磊(2010)从产品的竞争力、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与定位、开发效益、外部协调性等几个方面对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适宜度进行了实证评价[8]。谢雨萍等(2008)应用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9]。

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分析、开发条件研究、开发策略探讨、开发模式探讨、开发可行性研究、社区参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廖钟迪(2011)通过分析龙虎山低碳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指出低碳化发展是打造广西第一低碳旅游区、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于如何实施提出一些具体开发措施和对策[10]。覃杰凤等(2010)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对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和面临的威胁(Threats)等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11]。区路基(2010)在研究广西横县茉莉花生态旅游开发背景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茉莉花特色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并提出了开发的对策和措施[12]。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军等(2009)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广西大明山周边6个村(屯)的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大明山周边社区居民对参与生态旅游的看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13]。陈道品等(2009)在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背景,生态保护为前提,瑶文化旅游资源为突破口,树立鲜明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联动,打造西南瑶族文化旅游圈,以促进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4]。范新宇(2007)以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模式[15]。结合广西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湖泊、瀑布等旅游资源,确定其可开发的科普旅游产品有植物科普、动物科普、气象科普、地质科普、天象科普、生态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马宗福(2006)以广西百色古龙山峡谷漂流为例,探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如何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16]。

生态规划研究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生态旅游规划,因此,生态旅游规划一直受到生态旅游研究者和开发者重视。广西对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理念在规划中的体现、景观规划、功能分区等方面。如郑文俊(2008)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规划范围、性质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体系、旅游项目设计、资源保护、公众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管理等多方面探讨生态理念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中的具体体现[17]。周志红(2011)以广西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例,通过“一带八区”的功能区划定,以及道路交通与游览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特色旅游项目的策划,在探索山地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实践[18]。李川(2008)以广西三江程阳八寨为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应在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学的基础上,贯彻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从民俗学的角度,给予旅游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19]。王婕纯(2008)以黄岭村的旅游规划为例,针对当前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级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从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20]。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5

[论文提要]乡村旅游作为衡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衡阳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引起自然 环境 质量的下降。本文根据生态旅游学理论,对当前衡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成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衡阳是一个 农业 大市, 农村 旅游资源丰富,以欣赏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僻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为主要内容,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享受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在衡阳快速兴起。据初步 统计 ,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总数已达到了500多个,拥有7000多个床位,直接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2007年接待200万余人次。2008年以来,衡阳乡村旅游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衡阳市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于求成,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生态性原则被忽视,主观意志占了上风。在农家乐旅游开发中,要坚决反对绝对商品化,要坚持农家乐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和有限性,不能一味地强调 经济 性。近几年来,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和不科学的盲目开发,许多开发商元视旅游资源承载力,一些地方商业化开发虽然成功了,但各种污染和破坏十分严重,农村生态已经失去了原貌。

2.相当多的乡村旅游规划存在“城市化”倾向。农家乐的优势在农字——农村风光,农家饭菜,农事活动。当前,一些“农家乐”定位不准, 建筑 装饰城市化,乡土环境氛围不足,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与城里价格一样的标准间,多数时间也只是玩牌、聊天,旅游方式缺乏参与性,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的 文化 内涵,农家乐活动存在“城市化”倾向,让人感觉乡村出游就跟在城里住行没多大区别,降低了“农家乐”的吸引力、影响力。

3.没有贯彻因地制宜原则。郊区农家乐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造成项目设置的单调性和同质性。经营户普遍各自为政,片面追求面的扩张,各类资源和要素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农家乐经营项目比较单一,品位不高,局限于展示农家活、农家菜、农家景,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局限于“几座茶楼、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缺乏对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如湖岭片区的农家乐项目几乎清一色的提供旅游、餐饮,功能雷同,项目单一。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寻求规模扩张,大兴土木,弃土从洋,破坏了“农”的环境,失去了“家”的氛围,丢掉了“土”的情趣,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

4.乡村旅游项目设计缺乏地方特色。由于无知和商业的利益驱使,乡村旅游旅游中,“乡、野、土”三昧不浓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一些景点为了迎合旅游者的口味,在原有的旅游方式中“瞎编”农家乐;有的开发者为了降低 成本 ,自己想当然的编造农家乐;也有一些地方打着开展农家乐的旗帜,不考虑资源、 市场 等情况而任意开发、建设,导致农家乐缺乏品位、泛滥化、庸俗化。

5.忽视地域性的生态要求。农家乐旅游资源一经开发,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难以复原。如果开发失当,事后再来纠正将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然而,各地的农家乐旅游资源蕴藏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景点的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经营者破坏环境现象时有发生。城郊农家乐开发连点成片的地区,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处理。不少的景区不堪重负,特别是在春秋旅游休闲旺季,农家乐景区到处是烧烤,到处是废弃物,污烟瘴气,形成开发一处、损坏一处的恶性循环。

6.农家乐保护与 管理 的缺位。由于没有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各地各自为阵,导致农家乐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把参天大树砍掉,挖几口人工湖、植几棵毛草、放几只野鸭就叫“湿地公园”,盲目无序开发严重。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

7.乡村旅游的同构现象现象严重。由于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衡阳主城区和南岳风景区,使得衡阳主城区周边5区4县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各种形式的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的 人力 投入和资金投入都十分有限,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旅游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地方特色不突出,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的问题,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明显,削价竞争现象严重,游客的回头率不高。

二、乡村旅游开发问题的成因

1.没有形成旅游产业链。目前,在开发中主要是注重景区景点的开发,没有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整合开发成旅游产业链,产品结构单一,特别是旅游商品开发不够,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旅游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衡阳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导向性投入较少,加之 融资 渠道不多, 社会 资金、民间资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部分重点景区建设滞后,部分已开发的景区景点档次低,品位不高,多数资源仍处在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产品。

3.经营管理人才欠缺。乡村旅游是全市各种旅游发展方式中民间参与 投资 最多的旅游开发方式,也是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最广泛、最积极的一种方式。由于乡村旅游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投资低、规模小、门槛低,经营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规范,导致了争抢游客现象时有发生,同一个项目的游览,不同经营点的收费标准不统一。

4.缺乏规划。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明确哪些资源是可以开发的,哪些是不能开发的,可以开发的资源需要讲究什么方式方法?这些宏观 指导 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衡阳市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 调查 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开发者急功近利,造成许多非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和浪费。

5.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衡阳乡村旅游点的知名度小,农户经营者主动参与整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与旅行社联系疏松,衡阳市28家旅行社在市内游的线路中,对乡村旅游线路和景点景区很少作专门推介,游客对有关信息了解不多,难以产生旅游动机。

三、衡阳市发展乡村 旅游 的对策

1.先规划后建设,严禁无规划开发。衡阳市旅游 管理 部门要切实做好乡村旅游资源 调查 和评价,认真编制符合市情的乡村旅游规划。突出城市旅游景点和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联动和协调,克服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切实做好每一个乡村旅游项目开发 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增进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凡列入衡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景区(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必须尽早编制规划),严禁再发生无规划开发的事件,对那些违规开发造成生态 环境 污染者,应依法给予处罚。

2.树立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衡阳生态环境建设是确保衡阳旅游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开发中要尽量保持生态的原汁原味,反对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控制区范围内的 建筑 物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开展城市绿化、沿江绿化、环城绿化和立体绿化工作;强化市民、居民和游客的环保知识 教育 ,搞好环境保护,搞好湘江自净能力建设,确保湘江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拓宽 融资 渠道,增加旅游投入。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 市场 推动的方式广泛融资。市级在生态保护、 交通 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项目和旅游发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搞好政府的引导性投人;精心包装旅游开发项目,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同时以项目为载体,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灵活的机制广泛对外招商,通过资本运作,吸引国外资本、大财团大集团资本进入开发;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 社会 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形成以民间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4.盘活现有人才,广纳外来人才。人才是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针,既要加强现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使用好现有人才,又要积极引进急需的旅游专业管理者和经营者,造就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和旅游知名企业家,实现人才、技术等无形资源的积累。

5.减少对耕地的占用。耕地占用审批严格,违地、补偿、安量开支大。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对耕地的征用。对于处在旅游项目核心位置的耕地,或经营利用非占不可的耕地,应在前期工作尽早规划,并向国土部门咨询衔接,不能随意处置,避免触及政策“高压线”。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范文6

目前,在人们的心目中,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意识到优越的环境质量是吸引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的旅游,它不但能够保护环境,还能最大程度造福旅游目的地,同时也能为旅游者提供更优越的旅游资源,因此,低碳经济视野下发展生态旅游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王东,2010)。实现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生态旅游目标,就要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科技探索,创造出无碳的生态旅游景区,消除景区环境受到CO2危害,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所以说,低碳经济视野下发展生态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同时,也能够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周文丽,2007)。

2低碳经济视野下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2.1生态意识淡薄,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经营者开发生态资源的时候,由于缺少必要的论证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导致生态旅游景区的盲目开发,造成了很多不可再生的宝贵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损害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人工化、城市化以及商业化的发展,旅游风景区内肆意地砍伐树木、开山炸石,建设旅店、餐馆等旅游设施,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原生态。另外,旅游者由于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态旅游景区中经常发生不文明的行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已开发的生态旅游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噪音污染、水污染以及垃圾公害等现象。

2.2法律制度滞后,导致调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滞后。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文物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但政府并没有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协调多方经营管理主体的利益分配。现有的相关法规中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对违反法律的后果没有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及强制效力。同时,受到各部门管理权限的限制,导致现有的法律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管理无序的现象(邵琪伟,2008)。

3低碳视野下生态旅游开发措施建议

3.1合理规划生态承载量,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承载量对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态承载量是指在旅游区域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旅游地所容纳的旅游活动量。首先,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决定着旅游的生态承载量,同时,每一个顾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也决定着生态承载量。各地不同的旅游条件和产品,导致其所构建的生态旅游体系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前期的规划中,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要注重构建低碳体系,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同时,要坚持生态旅游成本的原则,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从源头来控制资源的进入量,把太阳能和风能充分使用起来,减少污染物,使生态旅游朝着低碳经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刘啸,2010)。在新时期中,为了发展低碳旅游,培育低碳生活。就要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倡导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方式来丰富旅游生活;同时也要全面引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提高旅游职能化的运行效率,降低消耗,形成生态旅游产业健康的循环经济模式。

3.2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全面推进县市生态旅游建设

目前,各地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如:香港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贫乏,但是香港并没有盲目地建造人为的景点,而是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或者改造,如:海洋公园和大屿山大佛等等,以此成为游客喜爱的景点。同时,针对金融和贸易的特点,香港把具有东方色彩的旅游项目保留了下来,把目标定在了商务和会议旅游上,这两者结合起来,增加了外汇收入。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经济、市场以及交通等条件,朝着多样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如: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等。另外,我国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而生态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途径,大力发展各县市的生态旅游,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因此,要努力实现产业改造的目标,采取政府引导的方式,从“低、小、散”的粗放式经营转化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采用市场运作的办法,提高旅游景点的整体水平,从而形成各生态旅游城市所具有的特色;另外,要积极发展地方性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从单一经营转向综合性的经营,如: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等等。并要采用绿色和生态标志,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无污染的原材料,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使公众提高自己的绿色消费和生态环保意识;做好产业共兴,充分发挥景点景区联合效用,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主动和周边旅游城市接轨,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3.3积极推动“三农”旅游,倡导全民绿色消费

利用天然的潜在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海洋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实现清洁生产机制,促进生态旅游的开发。同时,也要倡导全民绿色消费,构建“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首先,借助公关活动,教育消费者,如:宣传绿色产品,指导健康的生活,提倡环保等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同时,通过旅游广告的宣传,引导消费者,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吃、住、行等方面,要尽量减少能源和生活物质的使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能源的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灶,尽量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能,结合本地能源的优势,建立无污染型的“绿色饭店”经营模式。

3.4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生态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

在生态旅游开发全过程中,光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生态旅游低碳化的发展。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暖化效应,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生态旅游就要注重推行完善CDM机制,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我国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我国上海世博会,采用了世界顶级节能环保技术,世界各国的场馆尽可能地按照低碳的要求,建造出世界一流的环保建筑,这更好地促进了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了技术共享。